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 20 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
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
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
第六节 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
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
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
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
抑郁。 ·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
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
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
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
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
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 2—2 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 │ │相互作 │
│ 图 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
│Q Q │ 零接触 │ 低 │
├────┼──────┼───┬─┤
│O--Q │ 单向注意 │ │ │
│O 圈 O │ 双向注意 │ │ │
├────┼──────┤ │ │
│CC) │ 表面接触 │ │ │
├────┼──────┤ │ │
│ CE) │ 轻度卷入 │ │ │
├────┼──────┤ │ │
│ CD │ 中度卷入 │ │ │
│ │ │ 1 │! │
│ │ │ -^-? │
├────┼──────┼───┴─┤
│ ⑨ │ 深度卷入 │ 局 │
└────┴──────┴─────┘
图 2—2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本图引自:LC.Freedmanetal(1985)“Sociali~ychology'',5thed.P.230)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
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
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
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
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
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
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
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
机。 ·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主从性 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人际关系类
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
(二)合作型 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三)竞争型 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
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主从一竞争型 这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
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这是难以相处的人际关
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
处。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
(六)竞争一合作型 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
的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
(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 这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兼有三者的特点,
为维持这种类型
矛盾较多,双方
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
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
际关系取向(n110)理论。其要点是: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 .
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
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被动包容式 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4.被动支配式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5.主动感情式 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二者互补。
6.被动感情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
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
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
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
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
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
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
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
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
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
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
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
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人际吸引的概念
第二单元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这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
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本单元只讨论喜欢。亲合已在社会动机一章有所说明,爱情将在
婚姻、家庭一节中予以阐述。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相似性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
(二)互补
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很大
的。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
倾向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人格品质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下表是其主要结果。可以看出,排
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
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
┌───────┬──────┬───────┐
│ 最积极品质│ 中间品质│ 最消极品质│
├───────┼──────┼───────┤
│ 真诚 │ 固执 │ 古怪 │
│ 诚实 │ 刻板 │ 不友好 │
│ 理解 │ 大胆 │ 敌意 │
│ 忠诚 │ 谨慎 │ 饶舌 │
│ 真实 │ 易激动 │ 自私 │
│ 可信 │ 文静 │ 粗鲁 │
│ 智慧 │ 冲动 │ 自负 │
│ 可信赖 │ 好斗 │ 贪婪 │
│ 有思想 │ 腼腆 │ 不真诚 │
│ 体贴 │ 易动情 │ 不善良 │
│ 热情 │ 羞怯 │ 不可信 │
│ 善良 │ 天真 │ 恶毒 │
│ 友好 │ 不明朗 │ 虚假 │
│ 快乐 │ 好动 │ 令人讨厌 │
│ 不自私 │ 空想 │ 不老实 │
│ 幽默 │ 追求物欲│ 冷酷 │
│ 负责 │ 反叛 │ 邪恶 │
│ 开朗 │ 孤独 │ 装假 │
│ 信任 │ 依赖别人│ 说谎 │
└───────┴──────┴───────┘
注:箭头表示受人欢迎的程度逐渐递减
(引自 J.L.Freedmanetal.(1985),SocialPsychology,5thed.P.212)
(五)熟悉性和邻近性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
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拉近。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
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人际互动的概念
第三单元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
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其中人际互动是研究
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
基本条件是: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过程
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
以上基本条件只有在合作者双方人际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
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
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
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
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
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 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
之间是竞争关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