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论郭象 《庄子注 》中的

“寄言出意 ”与 “忘言寻旨 ”
——— 以经典诠释学为视域

刘梁剑

摘   要   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研究郭象《庄 子 注》,郭 象 注 《庄 子》,展 开 于 字、句、段、章、篇、全书


等不同的文本意义单位 ,涉及语义解释 、作者原意 阐 明 和 哲 学 意 蕴 抉 发 等 不 同 义 理 层 面 ,带有明显
的解喻性质 。郭象以 “寄 言 出 意 ”概 括 《庄 子 》的 论 说 方 式,提 出 与 之 相 应 的 诠 释 策 略 ,即 “忘 言 寻
旨”。在“述而作”的驱动之下,“寄言出意”又 翻 转 为 郭 象 自 己 的 义 理 创 新 方 法 。 由 此 观 之,“阐 发”
乃是经典诠释中与“理解”、“解释”同等重要的方面 ,其中包含“述”、“作”、“为”等不同的要素。经典
阐发同时滋养两种相反相成的精神气质 :其一,诚之道,尊重经典,自觉地将作者与文本作为经典阐
发的约束条件 ;其二,风流逸气,张扬个体的批判力与创造力 。《庄子注》的经典意义还在于,它通过
散播于注文各处的思想片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
关键词   经典诠释学   郭象   《庄子注》  寄言出意   忘言寻旨

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16.03.005
   自西学东渐 以 来 ,如 何 在 会 通 中 西 的 基 础 上 创 学”的观照之下,研究中国悠久的解经传统至少可以
建具有中国气派 的 新 哲 学 ,这 一 直 是 中 国 学 人 内 在 在以下两方面用力 :其一,提炼和阐明经典诠释的方
的冲动。就诠释 学 (
hermeneut
ics)而 言,成 中 英、汤 法论;其二,抉 发 中 国 诠 释 传 统 中 特 有 的 “实 践 ”面

一介等学者先后提出了“本体诠释学”、“创建中国解 向,如潘德荣教授 所 言 ,“中 国 诠 释 理 论 本 不 是 纯 粹

释学”等理论或 设 想。 潘 德 荣 教 授 研 究 中 国 古 代 文 为了解释文本的 意 义 与 作 者 原 意 的 ,而 是 力 图 通 过

献(如《易经》、朱熹著作)中的诠释学思想 ,系统梳理 对经典的解释而解释出一套理想化的社会伦理秩序

西方诠释学史 ,由此洞见时下中西方诠释学研究之 和个人行为规 范 之 观 念 。 这 表 明,中 国 的 诠 释 传 统

盲点,进而下一转语 ,于近年提出“经典诠释学”等颇 具有一 种 强 烈 的 实 践 倾 向 ”③ 。2015 年,潘 德 荣 教

具生发力的理念 ,构想诠释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经 授进一步倡导“德行诠 释 学”:主 张 现 代 中 国 诠 释 学

典诠释学”体现了 “两 个 融 合 ”:其 一,中 西 融 合,“以 应以“立德”为主 旨;诠 释 学 的 任 务 乃 是 围 绕 “德 行 ”

诠释的价值性为 导 向 ,整 合 中 西 不 同 视 域 中 的 诠 释
① 潘德荣:《西方 诠 释 学 史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13 年 版,第 535
思想”① ;其 二,本 体 论 与 方 法 论 融 合,经 典 诠 释 学
页。
“包含着对当前西 方 诠 释 学 领 域 处 于 对 峙 状 态 的 本 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第 535 页。

体论与方法论诠释学 的 整 体 思 考”② 。 在 “经 典 诠 释 ③ 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第 531~532 页。

  诠释学研究 43
展开的立德弘道活动 ① 。 如,郭注《齐物论》“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济,止 也。
本文试从经典诠释学视域分析探讨一部重要的 烈风作则众窍实 ,及其止则众窍虚。虚实虽异,其于
道家经典注本 ———郭象《庄子注》。郭象在出色完成 各得则同 ”
瑠。 这 里 涉 及 两 个 层 次 :
瑏 一 是 语 义 解 释,
诠释工作的过程 中 ,或 显 或 隐 地 提 示 了 自 己 的 诠 释 包括字义解释(“济,止 也 ”)和 基 本 句 义 解 读 (“烈 风
方法。不仅如此,《庄子注》的经典意义还在于 ,它通 作则众窍实,及其止则众窍虚”);二是哲学意蕴抉发
过散播于注文各处的思想片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 (“虚实虽异,其于各得则同”)。郭象有时围绕关键
想体系。在郭象的诠释学中 ,“寄言出意”与“忘言寻 字的字义解释来 解 读 基 本 句 义 。 如 郭 象 解 读 《齐 物
旨”是关键。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阐发”乃是经 论》“予恶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便 围 绕
典诠释中与“理解”、“解释”同等重要的方面 ,其中包 “弱丧”展开:“少而失其故居 ,名为弱丧。夫弱丧者,
含“述”、“作”、“为”等不同的要素。 遂安于 所 在 而 不 知 归 于 故 乡 也 。 焉 知 生 之 非 夫 弱
丧,焉知死之非夫还归而 恶 之 哉 ! 瑡 同 时,
”
瑏 这里的句
一 、郭象 《庄子注 》的义理层次 义解释 类 似 于 英 文 中 的 “
par
aphr
ase”(改 述 ),打 乱
原文语序,按照内隐的逻辑关系重新加以表述 。
郭象 《庄 子 注》内 容 丰 富,展 开 于 字、句、段、章、 郭注 的 义 理 层 次 不 止 于 此 。 郭 象 注 《齐 物 论 》
篇、全书等不同的文本意义单位 。在全书的层面 ,通 “而独不见之调 调 ,之 刀 刀 ”:“调 调 刀 刀,动 摇 貌 也。
行本《庄子注》卷首的《庄子序》将整部《庄子》的要义 言物声既异,而形之动摇亦又不同也 。动虽不同,其
概括为“明内圣外 王 之 道 ,上 知 造 物 无 物 ,下 知 有 物 得齐一耳,岂 调 调 独 是 而 刀 刀 独 非 乎! 瑢这里便涉
”

之自造”② ,而日本高山寺 旧 钞 卷 子 本 《庄 子》书 末 二 及三个层次:语义 解 释(“调 调 刀 刀,动 摇 貌 也 ”)、作
百余字郭象后序则说明了自己将《庄子》删定为三十 者原意阐明(“物 声 既 异,而 形 之 动 摇 亦 又 不 同 也 ”)
三篇的依 据 ③ 。 在 篇 的 层 面,郭 象 用 题 注 或 篇 末 注 与哲学意蕴抉发(“动虽不同,其得齐一耳,岂调调独
的方式交待全篇 主 旨 。 如 《渔 父 》仅 篇 末 一 注 ,述 全 是而刀刀独非乎”)。郭象在阐明作者原意时往往使
篇大旨 ④ ;又 如 内 七 篇 均 有 题 注。 郭 象 的 题 注 着 眼 用引导词“言”作为语言标志 。它意味着:“通过这句
于阐明篇旨,其中最 著 者 莫 过 于 第 一 篇 《逍 遥 游 》的 话,庄子想说的是 ……”德国汉学家瓦格纳曾注意到
题解:“夫小大虽 殊 ,而 放 于 自 得 之 场 ,则 物 任 其 性 , “言”在王弼《老子注》中的类似用法。王弼注《老子》
事称 其 能,各 当 其 分,逍 遥 一 也,岂 容 胜 负 于 其 间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能 无 离 乎?”:“载,犹 处 也。 营
哉!”⑤ 这里的“自得”、“任 性”、“当 分”等 既 是 郭 象 诠 魄,人之常居处也 。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
释《庄子》义理的 常 用 术 语 ,同 时 也 是 郭 象 阐 发 自 己 宅,抱一 清 神,能 常 无 离 乎 ? 则 万 物 自 宾 也 ”
瑣。 按

哲学思想的重要 术 语 。 在 章 的 层 面,如 《盗 跖 》有 郭
注三 条 概 括 各 章 大 旨 ⑥ ;又 如 《达 生 》最 末 一 章 记 鲁
① 参见潘德荣《经典诠释与“立德”》,《安 徽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侯养鸟故事,郭象 注 曰:“此 章 言 善 养 生 者 各 任 性 分 第 1 期;《论当代诠释 学 的 任 务》,《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2015 年
之适 而 至 矣 ”⑦ 。 在 段 落 层 面,如 郭 象 注 《逍 遥 游 》 第 5 期。
②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3 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对前后段落的义理
③ 学界关于《庄子 序 》及 高 山 寺 本 后 序 的 真 伪 有 争 论 。 参 见 王 叔
脉络进行了说明 :“自 此 已 下 至 于 列 子 ,历 举 年 知 之
岷、王利器、王晓毅、余敦康、杨立华等学者的相关讨论。
大小,各信其一方,未有足以相倾者也 。然后统以无 ④ 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1035 页。

待之 人,遗 彼 忘 我,冥 此 群 异,异 方 同 得 而 我 无 功 ⑤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1 页。


⑥ 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1001、 1015 页。
1008、
名”⑧ 。 又 如,郭 象 注 《齐 物 论 》“乐 出 虚,蒸 成 菌 ”:
⑦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666 页。
“此盖事变之 异 也。 自 此 以 上,略 举 天 籁 之 无 方 ;自 ⑧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11 页。
此以下,明无方之自然也 。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 ⑨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55 页。


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49 页。
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也”⑨ 。


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103 页。
然郭注的主体仍以字句尤其是句子为对象 。这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49 页。



些注释 在 内 容 上 可 以 区 分 为 不 同 的 义 理 层 次 。 比 瑣

 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22 页。

44   天津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3 期
瓦格纳的理解 ,王弼 用 “言”引 入 《老 子 》原 文 的 整 句 充分利用具象进行说理的诗性言说中推绎出抽象的
翻译或意译。进而言之,“引出这些‘翻译’的‘言’可 义理。具象因其 具 体 而 意 蕴 丰 厚 含 糊 ,而 抽 象 的 义
以更加详尽地译 为 :‘如 果 翻 译 成 我 们 当 代 的 语 言 , 理必须明晰确定。 与 之 相 应,《庄 子 》诗 化 哲 学 便 转

并且将所有隐含 的 语 法 和 逻 辑 关 系 、主 语 和 宾 语 明 变为郭注的论理哲学 。这多多少少也折射了时代风

确表达出 来,那 么 《老 子 》这 句 话 说 的 是:…… ’”① 。 气的转变:魏晋时 期,“理 ”突 显 为 重 要 的 说 理 词 ,清

在郭注的用例中 ,“言”与其说是引入翻译 ,不如说是 谈风行,“论”体兴盛。

引 入 作 者 原 意。 “翻 译 ”,或 者 更 宽 松 的 “
par
a-
phr
ase”着眼于句子语义层 面 的 解 释 ,而阐明作者原 二 、庄子的 “寄言出意 ”与
意则需 要 “超 出 ”句 子 并 且 “透 过 ”语 义。 例 如,《至 郭象的 “忘言寻旨 ”
乐》最后一段话,郭象只对开头及结尾两句关涉主旨
的话作了注释 。郭 注 “种 有 几 ”:“变 化 种 数,不 可 胜    郭象注《庄子》,曾于多处跳出字句谈论“庄子”,

计”② 。此注 接 近 意 译。 郭 注 “万 物 皆 出 于 机 ,皆 入 直接阐明《庄子》的论述方式以及与之相宜的解读策


略。在 他 看 来,“庄 子 推 平 于 天 下,故 每 寄 言 以 出
于机”:“此 言 一 气 而 万 形,有 变 化 而 无 死 生 也 ”③ 。
意”⑧ 。这是 说,庄 子 学 说 的 内 容 本 质 上 是 “内 圣 外
此注由“言”引导,就很难说是引入原文的整句翻译
王之道”⑨ ,而其书写特 点 则 是 “寄 言 出 意”。这里的
或意译了。
“故”字表明,郭象 认 为 《庄 子 》的 内 容 与 表 达 形 式 之
郭象 抉 发 哲 学 义 理 则 常 用 引 导 词 “夫 ”。郭注
间具 有 内 在 联 系。 再 者,寄,寓 也;寄 言,寓 言 也;寓
《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 ,每下愈况”:“狶,
言,喻言也;解读寄言,解喻也。与“寄言出意”相应,
大豕也。夫监市 之 履 豕 以 知 其 肥 瘦 者 ,愈 履 其 难 肥
恰当的诠 释 策 略 应 当 是 “要 其 会 归 而 遗 其 所 寄 ”
瑠、

之处,愈知豕肥之 要 ;今 问 道 之 所 在,而 每 况 之 于 下
“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 大 意”
瑡,
瑏 即 超 越 语 言 表 达 (所
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 也 必 矣”④ 。“夫”的 辖 域 涵 摄
寄)以把握精神实质(会归,大意)。这里的“以”字表
喻体与喻义:喻体,“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 ,愈履
明,“寻述作之大意 ”(寻 旨)是 目 的,“忘 其 所 寄 ”(忘
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喻义,“今问道之所在 ,
言)是手段,而且是必要的手段 。不难看出,“忘言寻
而每况之于下贱 ,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
旨”和王弼所讲的“得意忘言”具有类似的义理结构。
于此我们也可 以 注 意 到 ,郭 注 对 《庄 子 》哲 学 意
《外物》有筌蹄之喻,郭象无注,而在王弼那里则成为
蕴的抉发往往带有解喻的性质 。由于《庄子》文本的
阐明言(象 )意 之 辩 的 重 要 思 想 资 源 :“言 者 所 以 明
书写特色,郭注 阐 明 作 者 原 意 也 需 要 解 喻 。 狭 义 上 象,得象而忘 言;象 者 所 以 存 意,得 意 而 忘 象 。 ……
的解喻直接针对 某 个 单 一 的 喻 象 。 郭 注 《在 宥 》“今 忘 象 者,乃 得 意 者 也;忘 言 者,乃 得 象 者 也。 得 意 在
夫百昌皆生于土 而 反 于 土 ,故 余 将 去 女 ”:“土,无 心
者也。生于无心,故当反 守 无 心 而 独 任 也”⑤ 。 又 如
郭注《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 ,女闻地籁而未 ① 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杨立 华 译,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2008
闻天籁夫”:“籁,箫也。夫箫管参差,宫商异律,故有 年 版,第 253 页。 译 文 据 英 译 本 略 作 调 整 (参 见 Rodo l

G.Wagne r,
The Craft 
of 
a Chi
nese 
Commen
tat
o r:Wang 
Bi on
短长高下万殊之声 。声虽万殊,而所禀之度一也 ,然

he  i,Al
Laoz bany: S
tat
e Uni
vers
it o
y f 
New York 
Press,
2000,
则优劣无所错其闲矣 。况之风物,异音同是,而咸自
279-280)。
pp.
取焉,则 天 地 之 籁 见 矣 ”⑥ 。 箫 管 (籁 )参 差,声 音 万 ②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625 页。

殊,但就其各有“自 ”而 言,万 殊 之 声 是 齐 同 的 ,彼 此 ③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629 页。


④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751 页。
间无优劣高下之分 。用郭象自己的话来说 ,万物“形
⑤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84 页。
虽弥异,其然弥同也”⑦ 。 ⑥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45 页。
“解喻”之“解”既 是 “解 释 ”又 是 “消 解 ”,解 释 喻 ⑦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55 页。
⑧ 郭象:《山木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699 页。
象需要消解具 体 的 喻 象 ,代 之 以 抽 象 的 名 理 。 宽 泛
⑨ 郭象:《庄子注序》,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 页。
言之,喻不限于“土”、“籁 ”等 单 一 的 喻 象 ,解 喻 所 及 郭象:《逍遥游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 页。



的文本意义单位也不以字句为限 。郭象解喻从庄子 瑡

 郭象:《大宗师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268 页。

  诠释学研究 45
忘象,得象在忘言”① 。 政,往见四子藐姑 射 之 山 ,汾 水 之 阳,窅 然 丧 其 天 下
这里显然有必要注意“寄言出意”和“忘言寻旨” 焉”:“四子者盖寄言 ,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
之间的层次之别 ,前者指《庄子》的言说方式,后者指 冥矣,其 迹 则 尧 也 ”⑧ 。 在 事 质 层 面,冥 是 实,尧 是
与之相应的解读方法 。汤一介先生曾认为 ,“寄言出 迹。在 表 达 的 层 面,庄 子 寄 言 四 子 (“四 子 者 盖 寄
意”是郭 象 主 要 的 诠 释 方 法 与 哲 学 方 法 之 一 ② 。 论 言”)来阐明尧的无为本质(“不一于尧”,不同于世人
者指出,“寄言出意”本 来 是 郭 象 对 《庄 子 》原 文 风 格 所看到的 表 面 上 的 有 为 );易 言 之,四 子 是 迹,冥 是
的一种描述。不过,刘 笑 敢 先 生 认 为 “寄 言 出 意 ”是 实,分属于文本字面义和作者原意 。
郭象自觉 本 人 思 想 与 庄 子 原 文 不 一 致 时 的 辩 解 之 迹与实(所以迹),一者显豁一者隐微;寄言以出
方 ③ 。这一评价似乎又偏 于 消 极 。 一 方 面,“寄言出 意,所寄之言与欲 出 之 意 在 某 些 情 形 之 下 甚 至 可 能
意”之说可以从《庄 子》原 文 所 讲 的 “三 言 ”(寓 言,重 截然相反,所 谓 “正 言 若 反 ”是 也。 陆 德 明 《释 文 序
言,卮言)等处找到文本依据 ;另一方面,它在某些情 录》谓:“庄生弘才命 世 ,辞 趣 华 深,正 言 若 反”⑨ 。 陆
境之下固然可以说 是 郭 象 的 自 我 “辩 解 之 方 ”,但 在 氏这段文字与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书末二
另一些情境中的功能则是提示了《庄子》文本的语义 百余字郭象后序 颇 为 接 近 :“庄 子 闳 才 命 世 ,诚 多 英
层面(言)与作者原意(意)之间的差异。“忘言寻旨” 文伟词,正言若反”
瑠 。由 此 可 见,
瑏 郭 象 引 《老 子》“正
同样涉及这种差异 。甚至忘言寻旨的要义首先便在 言若反”刻 画 庄 子 的 言 说 风 格 。 既 然 如 此,读 出 与
于指明,正确把握 作 者 原 意 需 要 分 疏 文 本 字 面 义 与 《庄子》文本“貌似”相反之意便顺理成章了 。前引郭
作者原意,注意到 前 者 可 能 遮 蔽 后 者 。 《天 地 》有 一 象对子高、四 子 的 解 读 便 是 如 此 ,而 他 《逍 遥 游 》对
段禹和隐者子高的对话 ,郭注曰:“寄远迹于子高 ,使 “小大之辩”的 诠 释 更 为 明 显 。 开 篇 赞 鲲 鹏 之 大 ,叹
弃而不治,将以绝圣而反一 ,遗知而宁极耳。其实则 蜩与学鸠之小,又 明 言 “小 知 不 及 大 知 ,小 年 不 及 大
未闻也。夫庄 子 之 言 ,不 可 以 一 途 诘。 或 以 黄 帝 之 年”,容易给人扬大抑小的感觉 ,而郭象则说,庄子表
迹秃尧舜之胫 ,岂独贵尧而贱禹哉 !故当遗其所寄 , 面上极力彰显小大之别 ,“极小大之致”,但实质上却
而录其 绝 圣 弃 智 之 意 焉 ”④ 。 这 里 的 “一 途 ”有 一 条 是要敉平小大之 别 ,指 明 在 足 性 的 意 义 上 ,“小 大 虽
道走到黑、死心眼之意 ⑤ 。 死 心 眼 之 “死”,即是拘泥 殊,逍遥 一 也 ”
瑡。 又 如 《
瑏 秋 水》,河 伯 见 北 海 若 而 自
于文句表层之意 ,未 能 明 白 庄 子 “寄 言 出 意 ”的 写 法 叹弗如,郭象注便直 接 面 对 “言 与 意 反 ”的 问 题:“穷
所导致的言和意 之 间 的 差 异 与 距 离 ,自 然 也 就 没 有 百川之量而县于 河,河 县 于 海,海 县 于 天 地 ,则 各 有
能够采取应然的诠 释 方 法 ,即 由 忘 言 (遗 其 所 寄 )而 量也。此发辞气者,有似乎观大可以明小 ,寻其意则
得意(录其意)。 不然”。郭象紧接 着 指 出 ,要 把 握 庄 子 的 本 意 ,需 要
我们也可 以 用 “迹/所 以 迹 (实)”来 解 释 言 和 意 克服流俗之见,重新理解“小”“大”:“夫世之所患者,
的间距:所寄之言,迹也;所出之意,所以迹也,实也。
这一对概念已见于 《庄 子 · 天 运 》:“夫 《六 经 》,先 王 ① 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
载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
第69页。

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 ② 参见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09 年 版,第
255 页。
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这里的“陈迹”固然已经
③ 参见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取其引申义,但用“迹”“履”的关系解说“迹”与“所以 版,第 342~343 页。
迹”,便又拉回到了原初的具象 。在《庄子》中摇曳于 ④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424 页。

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这对概念到了郭象那里进一步抽 ⑤ 无独有偶,日语词 “一 途 ”也 有 “死 心 眼 ”、“钻 牛 角 尖 ”之 意。 例


如,“一途な性質”,即死抠的性质。
象化、一般化,成为 使 用 频 率 颇 高 的 概 念 解 释 工 具。
⑥ 郭象:《大宗师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285 页。
比 如,郭 象 以 之 释 坐 忘:“既 忘 其 迹,又 忘 其 所 以 ⑦ 郭象:《应帝王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288 页。
迹”⑥ ;又以之齐同无为之 伏 羲 与 有 为 之 虞 舜 :“夫 有 ⑧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4 页。
⑨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4 页。
虞氏之与泰氏 ,皆世事之迹耳 ,非所以迹者也 。所以


 转引自余敦 康 《魏 晋 玄 学 史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04 年 版,第
迹 者,无 迹 也,世 孰 名 之 哉 ! 未 之 尝 名,何 胜 负 之 有
421 页。
耶!”⑦ 又如郭注《逍遥游》“尧 治 天 下 之 民,平海内之 瑡

 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
9 页。

46   天津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3 期
不夷也,故体大者怏然谓小者为无余 ,质小者块然谓 作者原意。就此而 言,郭 象 “寻 言 忘 旨 ”分 疏 文 本 字
大者为至足,是以 上 下 夸 跂 ,俯 仰 自 失,此 乃 生 民 之 面义与作者原意 ,实际上乃是分疏文本字面义与文
所惑也。惑者求 正,正 之 者 莫 若 先 极 其 差 而 因 其 所 本深层义,并以 文 本 深 层 义 为 作 者 原 意 。 文 本 字 面
谓。所谓大者至足也 ,故秋毫无以累乎天地矣 ;所谓 义的解读诉诸语 文 学 ,往 往 可 以 达 到 语 言 共 同 体 成
小者无余也,故天地无以过乎秋毫矣 ;然后惑者有由 员都能接受的 客 观 的 解 释 。 相 形 之 下,阐 释 文 本 深
而反,各知其极,物 安 其 分,逍 遥 者 用 其 本 步 而 游 乎 层义乃是“释 放 ”文 本 潜 能 ⑦ ,诠 释 者 需 要 “超 出 ”且
自得之场矣。此庄子之所以发德音也”① 。 “透过”语义,引入所释文本片断之外的文本因素(其
庄子寄言出 意 ,甚 至 正 言 若 反 ,因 此 之 故,忘 言 他相关的文本片 断,以 及 章、篇、全 书 等 等 不 同 层 次
寻旨是必要的 诠 释 方 法 。 然 而,寄 言 出 意 是 不 是 庄 的文本整体)及非 文 本 因 素 (如 作 者 的 言 说 风 格 、时
子唯一的言说方式 ?细察文本,我们不难发现 ,庄子 代背景 等 ),从 而 建 构 出 能 够 彰 显 文 义 的 “上 下 文 ”
固然“以 卮 言 为 曼 衍,以 重 言 为 真,以 寓 言 为 广 ”② , (
cont
ext)。这样的建 构 无 疑 是 一 项 创 造 的、开放的
固然有正 言 若 反 之 处 ,但 除 此 之 外 不 可 能 没 有 “庄 工作。引入的因 素 有 真 伪 之 别 ,彼 此 之 间 亦 有 融 贯
语”、正语。完全 没 有 庄 语 、正 语 的 文 本 是 无 法 想 象 与否的逻辑一致 性 问 题 ,因 此 文 本 深 层 义 的 解 读 依
的;寄言、反说只 有 在 庄 语 、正 语 的 映 衬 之 下 才 能 成 然有对错之分。 但 是,不 同 的 诠 释 者 可 能 引 入 不 同
为可以 理 解 的 寄 言 或 反 说 。 以 小 大 之 辩 为 例 ,《庄 的真因素,也可能 在 这 些 真 因 素 之 间 建 立 不 同 的 逻
子·骈 拇》谓:“若 其 残 生 损 性,则 盗 跖 亦 伯 夷 已,又
辑联系,因此便 不 存 在 唯 一 正 确 的 解 读 。 面 对 不 同
恶取君子 小 人 于 其 间 哉 !”郭 注 曰:“尧 桀 将 均 于 自
的、很难说孰对孰错的文本深层义解读方案 ,有时候
得,君子小人奚辨哉 !”③ 郭注 讲 尧 桀 无 别,乃是顺承
我们还可以依据 创 造 性 的 品 质 判 定 孰 优 孰 劣 ,但 有
《骈拇》其意。也就 是 说,郭 象 实 际 上 把 《骈 拇 》的 这
时候连这样的 判 定 也 很 难 做 出 。 阐 释 文 本 深 层 义、
句话理解为直接 表 达 作 者 原 意 的 正 语 或 庄 语 ,它 在
释放文本潜能的 工 作 既 要 以 文 本 为 依 据 ,又 要 积 极
某种意义上恰恰构成了郭象敉平小大之别的一个文
发挥想象力和创 造 力 ,成 功 的 阐 释 总 是 属 于 二 者 的
本依据。基于此,郭 象 将 《庄 子 》中 似 乎 明 确 讲 小 大
结合。
之别的文字理解为“寄言”。我们不难体会郭象所遭
“忘言寻旨”揭 示 言 和 意 的 间 距 ,试 图 通 过 超 越
遇的诠释 学 难 题:《庄 子 》文 本 中 既 有 寄 言 ,又 有 正
文本字面义来把 握 作 者 原 意 ,这 样 的 诠 释 方 法 意 味
语,它们的表面 意 义 可 能 是 不 一 致 的 ;作 为 诠 释 者 ,
着一种辩 证 结 构 :在 忠 实 解 读 作 者 原 意 (文 本 深 层
需要界定哪些属于寄言 ,哪些属于正语 ,以便给出前
义)的同时,以批 判 的 态 度 对 待 文 本 字 面 义 ;而 文 本
后一贯的解释 。 如 此 一 来,寻 言 忘 旨 同 时 也 承 担 着
建构《庄子》文 本 之 统 一 性 的 功 能。 杨 立 华 曾 认 为,
①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566 页。
以“寄言出意”来 疏 解 《庄 子 》文 本 的 内 在 的 冲 突 ,从
② 《庄子·天下》。
而为文本构建起 内 在 的 统 一 性 ,这 是 郭 象 的 一 大 发 ③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26 页。
明 ④ 。按照本 文 的 区 分,杨 氏 所 讲 的 “寄 言 出 意 ”不 ④ 参见杨立华《郭象〈庄子注〉研 究》,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10 年 版,
第 73~78 页。
妨以“忘言寻旨”代之 ⑤ 。
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庄子》不同 篇 章 之 间 的 引 证 也 是 郭 象 建 立
文本统一性的 方 法 之 一。 例 如,《秋 水 》:“天 在 内,人 在 外。”郭
三 、“忘言寻旨 ”的溢出与 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 者 在 外,故 《大 宗 师》云:知 天 人 之
所为者至矣,明内 外 之 分 皆 非 为 也。”(郭 庆 藩:《庄 子 集 释 》,第
“寄言出意 ”的翻转 598 页)《至乐》:“故 夫 子 胥 争 之 以 残 其 形,不 争,名 亦 不 成。 诚
有善无有 哉?”郭 注 引 《养 生 主 》:“故 当 缘 督 以 为 经 也。”(郭 庆
   作者、文本、读者构成了诠释活动的三个基本要 藩:《庄子集释》,第 611 页)
素,诠释活动所探寻的“意义”亦有作者原意 、文本含 ⑥ 与之相应,在西方 诠 释 学 史 上 形 成 了 作 者 中 心 论 、文 本 中 心 论
与读者中心论 三 种 不 同 取 向 的 诠 释 学 (参 见 潘 德 荣 《西 方 诠 释
义与读者 领 悟 义 之 分 ⑥ 。 不 过 需 要 注 意 的 是,这 三
学史》,第 4~9、
517~524 页)。
种意义很难截 然 相 分 。 其 中 一 个 方 面,读 者 所 直 接 杨立华在论述 郭 象 注 释 技 艺 时 使 用 了 “释 放 文 本 潜 能”的 说 法

面对的总是文本 ,他通过对文本含义的领悟来把握 (参见杨立华《郭象〈庄子注〉研究》第二章)。

  诠释学研究 47
深层义的开放性让解读者在自觉接受文本约束的同 提醒我们反思:二 者 是 否 可 以 截 然 两 分?郭 象 在 某
时获得了发挥创造力的合理空间 。“忘言寻旨”所滋 些“忘言寻旨”的 地 方 是 否 也 在 隐 秘 地 进 行 着 “述 而
养的批判 精 神 与 创 造 精 神 推 动 郭 象 “溢 出 ”忘 言 寻 作”?“忘言寻旨”对文本潜能的成功释放 ,总是在尊
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作者原意 ,由此对《庄子》这部 重文本的基础上 积 极 发 挥 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而 郭 象
经典展开批判性 、创 造 性 阅 读,从 “述 ”(解 释 文 本 含 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 格 外 明 显 地 表 现 在 以 下 方 面 :在
义或作者原意)走向了“作”(直接表述自己不同于文 抉发《庄子》哲学 意 蕴 过 程 中 ,朝 着 自 己 的 哲 学 方 面
本或作者的思想)。郭象注《秋水》“落马首,穿牛鼻, 开显内隐于具象之 中 的 义 理 ,从 而 在 明 注 《庄 子 》的

是谓人”,便明确 提 出 相 反 之 见 :“人 之 生 也,可 不 服 过程中暗借《庄子》注我。大慧禅师说:“曾见郭象注

牛乘马乎?服 牛 乘 马,可 不 穿 落 之 乎? 牛 马 不 辞 穿 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 郭 象 。”③ 我 们 不 妨 把 禅 师

落 者,天 命 之 固 当 也 。 苟 当 乎 天 命,则 虽 寄 之 人 事, 的话改动一字:“曾见郭象注庄子 ,识者云:亦是庄子

而本在乎天也”① 。同样,郭 象 直 接 质 疑 “神 鬼 神 帝, 注郭象。”“述而作”的“作”,除了上面所讲的“直接表

生天生地”的说法:“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 述自己不同于文本或作者的思想”之外,还有一种做

鬼帝自神,斯乃 不 神 之 神 也 ;不 生 天 地 而 天 地 自 生 , 法:“阐发文本或 作 者 合 乎 自 己 思 想 的 思 想 ”。这样

斯乃不生之生 也 。 故 夫 神 之 果 不 足 以 神 ,而 不 神 则 的做法同样“溢 出 ”忘 言 寻 旨,但 更 隐 蔽 更 奇 妙 。 它

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② 乃是 即 述 即 作 (郭 象 注 庄 子 亦 是 庄 子 注 郭 象 ),以

前面曾提到 ,郭象的“忘言寻旨”和王弼的“得意 “作”的意 识 引 导 “述 ”,同 时 将 “作 ”寓 于 “述 ”之 中。

忘言”一脉相 承。 王 弼 特 别 强 调 ,得 意 在 忘 象 忘 言 。 就此而言,它也是一种“寄言出意”:寄庄子之言出郭

在直接的层面上 ,言 象 指 卦 辞 与 卦 象 ,意 则 为 卦 意 。 象之意。在“述而作”的 驱 动 之 下,“寄 言 出 意 ”翻 转

以“得意忘言”为 方 法 论,王 弼 易 学 一 扫 汉 儒 沉 迷 于 为郭象自己的义理创新方法 。

象数的烦琐学风 。在王弼的影响之下 ,魏晋人解经 ,


注重义理的把握 而 不 拘 泥 于 文 句 ,呈 现 出 不 同 于 汉 余 论:
代经学的面貌 。郭象 对 《庄 子 》的 批 判 性 阅 读 比 “得 经典阐发与 “述 ”、“作 ”、“为 ”
意忘言”更为激 进。 上 述 “溢 出 ”忘 言 寻 旨 的 现 象 表
明,郭象已经不满足于“述”作者之意,述己之意、“述    我们 不 妨 将 “阐 发 ”这 个 词 处 理 成 一 个 专 门 术

而作”的冲动隐约可见 。相较于汉代经学 ,我们不妨 语,用来刻画“即述即作”这一独特的经典诠释现象 ,

把郭象对待经典的 态 度 称 之 为 一 种 “后 经 学 ”态 度。 并给它一个初步的 界 说 :阐 发 寻 求 “述 ”与 “作 ”之 间
的中道,自觉朝着 诠 释 者 的 义 理 方 向 忠 实 地 解 读 文
以“经学”态度对 待 经 典 ,就 是 把 经 典 视 为 唯 一 的 真
本或作者的思想。 在 经 典 诠 释 活 动 中,“阐 发 ”具 有
理之源,相信一切真理已经为经典所穷尽 ,诠释者理
和“理解”、“解释”同等重要的地位。阐发何以可能?
当“述而不作”。以 “后 经 学 ”态 度 对 待 经 典 ,则 可 以
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视域 :一是
“述而作”(在“述”的 基 础 上 展 开 “作 ”),可 以 在 对 经
作为历史流传物 的 文 本 的 历 史 视 域 ,一 是 读 者 的 当
典的批判性诠释 过 程 中 创 造 性 地 开 显 新 的 意 义 ,这
今视域,而完成了的理解 则 是 此 两 种 视 域 之 融 合 ④ 。
未尝不是魏晋时代风流逸气的体现 。另一方面,“述
雅斯贝尔斯在讨论哲学史理解的时候说道 :“除非我
而作”较之“忘言寻旨”固然更为激进,但其中依然包
含着一种辩证结构 :在批判经典的同时尊重经典 ,在
发挥个体独创性的同时努力融入精神传统 。合而言 ①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591 页。
② 郭象:《大宗师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248 页。
之,“忘言寻旨”所 滋 养 的 精 神 气 质 ,有 批 判 精 神 ,同
③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 十 二。 冯 友 兰 说,如 果 谁 只 爱 庄 子 原
时还有诚之道 ,“述而作”亦复如是。 文的暗示而不 爱 郭 象 注 的 明 晰,自 然 会 同 意 禅 师 这 句 话 (参 见
按照我们目前的用字法 ,“忘言寻旨”不同于“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 版 社 2013 年 版,第 13、
220
页)。
而作”,前者述作者之意而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文本字
④ 参见伽达默尔《真理 与 方 法》,洪 汉 鼎 译,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1999
面义,后者述己之意而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作者之意 。 年版,第 385~394 页;亦 可 参 见 潘 德 荣 《西 方 诠 释 学 史 》,第
然而,“忘言寻旨”与 “述 而 作 ”在 精 神 气 质 上 的 接 近 501~503 页。

48   天津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3 期
们自身的现实能 参 与 到 其 中 ,不 然 的 话 对 以 往 哲 学
家的研究不会 有 什 么 用 。 只 有 透 过 自 身 的 现 实 性 , 本文系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中 国 文 化
我们才能理解思 想 家 们 的 提 问 ,因 此 我 们 在 读 他 们 的认知基础与结构研 究 ”(项 目 号:
10&ZD064)的 阶
的著作的时候 ,能够感到好像所有的哲学家都是我 段性成果。
们同时代的人一样”① 。作 为 对 经 典 的 创 造 性 诠 释,
阐发同样需要伽 达 默 尔 所 讲 的 视 域 融 合 ,需 要 像 雅 (本文作者: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
斯贝尔斯所讲的那样通过自身现实与经典之间的对 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
话将经典据为 己 有 。 阐 发 的 技 艺,在 于 化 解 经 典 自 责任编辑:钟 河
在性与当下时代 牵 引 力 之 间 的 紧 张 ,从 经 典 找 出 一
以贯之之道,以此通贯地诠释经典 ,同时有效地回应
时代问题。生活世 界 与 经 典 世 界 构 成 了 阐 发 的 “二
本”,即双重意义源头 ② 。
回 应 时 代 问 题,乃 是 一 种 得 之 现 实 而 又 反 过 来
作用于现实的“为”。中国的诠释传统素有强烈的实
践倾向,郭象注《庄 子》亦 概 莫 能 外。 《天 下 注 》评 惠
施之说,对它的“辨名析理”之功不无肯定 ,但要点仍
在于 严 厉 批 评 它 “无 经 国 体 致,真 所 谓 无 用 之 谈
也”③ 。郭象《庄子序 》则 上 承 《天 下 》篇 对 庄 子 的 概
括(“是故内圣外 王 之 道 ,暗 而 不 明,郁 而 不 发 ”),将
“内圣外王”纳 入 庄 子 的 基 本 思 想。 比 较 郭 象 对 庄、
惠的论述评价 ,我们 不 难 看 出 他 关 注 “外 王 经 国 ”的 ① 转引自李雪涛 《论 雅 斯 贝 尔 斯 历 史 哲 学 的 构 想 》,《德 语 人 文 研
究》
2015 年第 2 期。
思想倾向。具体而 言,郭 象 《庄 子 注 》包 含 着 郭 象 对
② 孟子用“二本”批评墨家夷子 的“爱 无 差 等”观:“且 天 之 生 物 也,
魏晋时代的核心 问 题 ,即 如 何 化 解 名 教 与 自 然 的 矛 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滕文公上》)。
盾问题的系统解 决 方 案 :社 会 政 治 等 级 秩 序 具 有 天 ③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1114 页。
④ 郭象:《逍遥游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28 页。
然的合理性和预 定 的 和 谐 ;个 体 在 社 会 秩 序 中 有 其
⑤ 瓦格纳在研究王弼《老子注》注 释 技 艺 时 总 结 说:“严 格 说 来,注
命定的位置(“性分”),自当安其分,而安分同时就是 释执行三种操作:将 文 本 构 造 为 可 理 解 的 表 达 ;文 本 背 后 哲 学
任性逍遥;就君而 言,应 当 克 服 己 之 私 欲,任 万 物 之 逻辑的解 释;解 消 铭 刻 在 读 者 心 中 的 从 前 的 解 读。”(瓦 格 纳:

性,如此 便 “虽 在 庙 堂 之 上,然 其 心 无 异 于 山 林 之 《王弼〈老 子 注〉研 究》,第 268 页)这 三 点 基 本 上 限 于 “述”的 层


面,尚不足以概括 王 弼 如 何 在 注 释 中 建 构 自 己 的 哲 学 体 系 ,以
中”④ 。
及这样的哲学建构如何得之 现 实 而 又 还 治 现 实 ,即 “作”与 “为”
经典阐发中有“述”,有“作”,有 “为”⑤ 。 这 里 有 的面向。此外,就“解 消 铭 刻 在 读 者 心 中 的 从 前 的 解 读 ”而 言,
必要补充的是 ,“为”除了实践关切之外 ,还意味着经 我们认为,注 释 之 所 以 要 消 除 “从 前 的 解 读”或 “旧 说”,乃 是 因
为这些旧说系 习 见 的 误 解。 此 点 可 引 郭 象 注 为 证 。 比 如,《至
典阐发活动同时就是一 种 特 定 的 精 神 修 炼 ⑥ 。 在 郭
乐》讲了庄子 与 髑 髅 对 话 的 故 事,郭 象 于 此 故 事 之 末 注 曰 :“旧
象那里,经典阐发 同 时 滋 养 两 种 相 反 相 成 的 精 神 气 说云庄子乐死恶生,斯说 谬 矣! 若 然,何 谓 齐 乎? 所 谓 齐 者,生
质:其一,诚之道,尊重经典,自觉地将作者与文本作 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 既 齐,则 无 为 当 生 而 忧 死 耳。 此 庄

为经典阐发的约 束 条 件 ;其 二,风 流 逸 气,张 扬 个 体 子之旨也”(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619 页)。


⑥ 彭国翔曾从身 心 修 炼 的 角 度 考 察 了 朱 子 读 书 法 。 参 见 彭 国 翔
的批判力与创造 力 。 牟 宗 三 释 魏 晋 名 士 之 “逸 ”曰:
《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武汉大学出 版 社 2012 年 版,第 86~
“精神溢出 通 套,使 人 忘 其 在 通 套 中 ,则 为 逸。 …… 139 页。笔者曾 撰 文 简 要 评 论 这 一 解 读 思 路 和 哈 多 特 (
Pie
rre
逸则不固结于成 规 成 矩 ,故 有 风;逸 则 洒 脱 活 泼 ,故 Hadot)的关联(
Liu 
Liang
jian,“Rev
iew of 
Peng Guoxang’
i sI
 n-
te
rp r
etat
ion and Exami
nati
on of 
Confuc
ian Tr
aditon”,
i Journa

曰流。故总曰 风 流。 风 流 者,如 风 之 漂,如 水 之 流,
of Chine
se Philo
s ,
ophy Vol. ,
40 No./ ,
3 4 2013) 。
不主故常,而 以 自 在 适 性 为 主 ”⑦ 。 自 在 适 性,用 郭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载《牟宗三先生全集》第 2 册,台北,联经

象的术语来说,即是任性逍遥 。 出版事业公司,
2003 年,第 78~79 页。

  诠释学研究 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