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网络虚假新闻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赵成刚 齐文杰

【内容摘要】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对于社会意见的反映、公众诉求的表达、社会监督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由于网民的素质及其表达方式参差不齐,各种信息自由、无序传播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甚至危
害个人和国家利益,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其中,网络虚假新闻是影响最大的问题。要想使网络媒体更好地
为社会公众所用,增强网络新闻的公信力,就必须彻底铲除网络虚假新闻。本文通过对网络虚假信息的危害分析,
指出杜绝网络虚假新闻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 提升网络编辑人员素质、倡导广大网民文
明上网、健全法律法规。
【关键词】网络虚假新闻; 网络文明; 公信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5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编号: 2015030524) 成果。
【作者单位】赵成刚,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齐文杰,河北大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 用互联网发布的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的网络新闻特指
们信息获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新闻在社会舆论中 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而网络虚假新闻,就是新闻在以网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一些网络编辑为了吸 络为载体传播时,出现的和新闻事实真相不符的新闻。虚假
引眼球、骗取点击率等,经常采用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故弄 新闻比正常新闻更具传播魅力。一方面,真实的新闻一定会
玄虚等的方式制造网络虚假新闻,损坏了网络新闻的声誉, 受客观事实限制,由于太过接近真实的生活而了无生趣,相
影响了网络新闻的职能,破坏了社会的稳定。要使新闻成为 反虚假新闻脱离客观事实,比真实的新闻更显稀奇,更能满
党的喉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规范 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因而更能被广大群体关注和传播; 另一
和净化网络新闻,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去除网络新闻中的 方面,在传统媒体中有内部审稿制度可以过筛去大部分虚假
弊端。 新闻,即使发现虚假新闻,媒介也会及时更正,使事实得到快
一、网络虚假新闻的本质 速澄清,这样虚假新闻便不会再被传播。而在网络传播中,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因特网的新闻信息。可以从广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这样网络信息的
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网络新闻,广义的网络新闻指的是利 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 二) 不断创新活动平台。要充分创新、发挥活动室、图 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职工工作制
书室等活动场所的作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实现“一室多 度,认真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活动,结合单位实际
用”。要探索信息化服务新方式,搭建手机短信、QQ 等有效 制定更为具体的制度细则,明确职责和要求、服务行为和规
载体,使党员干部服务职工群众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范,明确职工反映问题的处理步骤、程序和监督检查措施。
( 三) 破解好服务瓶颈。基层组织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最 要健全完善考核评议制度,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完成组织
后一个环节,党的政策需要基层去落实完善。如果瓶颈问题 安排任务、带头完成急难险重工作等列为考评项目,定期进
解决不好,就会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无形中产生了一堵墙。 行评定,切实增强党员荣誉感。
党员干部要认真查找和反思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瓶颈问题, 三、结语
多问几个有没有。比如,在安全管理上,有没有提醒和要求 总之,要想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到位; 在服务生产上,有没有保障到位; 在工资分配和民主管 还必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服务职工群众长效机制,
理上,制度有没有执行到位; 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上,有没有政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作风建设始终在路上,才能有效提升党
策宣传和解释到位; 在困难职工帮扶上,有没有扶危济困到 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为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提
位; 在民情民生上,有没有及时解决和反映到位等。面对这 供强有力组织保证。
些问题,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必须找清“病根”,追根溯源,
找到根治的“良方”。要有敢于直面矛盾的勇气,把工作做 【参考文献】
细、做深、做实,不断转变作风,赢得职工拥护和称赞。 [1]翟世彬.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
( 四) 建立健全服务制度。要不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 究,
2012,
10

·230·
二、网络虚假新闻的类型 布的信息存在信任度不高。
( 一) 从内容方面来讲。网络虚假新闻主要有以下四种 四、减少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
类型: 一是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有 ( 一) 提升网络编辑人员素质。不管新闻的来源如何,网
的媒体把小道消息当成新闻去报道,或者把一些尚未实施的 络新闻的编辑人员都是网络虚假新闻上网的第一关,把好这
计划、打算当成事实新闻去报道;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 道关,一定能有效减少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因此全面提升
有的新闻工作者撰写新闻几乎变成了想象、编造故事; 三是 网络媒体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网络
放大事实的失实报道,这类虚假新闻虽然有一定的事实作为 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行为约束意识,
基础,但却夸大,歪曲了事实的本身,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被编 自觉抵制虚假新闻、侵权新闻、虚假广告等信息,对发出的每
造出来的; 四是过滤相关事实的报道,有的新闻源主体为了 条消息负责,必须去伪存真,应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强烈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自身利益的损害,往往会掩盖一些 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在党中央倡导
他们认为不能让公众知道的信息,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滤 全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负面舆论的聚
有关的新闻信息。 集地,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因此网络新闻
( 二) 从形式方面来讲。网络虚假新闻主要有以下两种 编辑们应该严格把好政治关,有效进行舆论引导,使网络媒
类型: 一是标题与内容不符,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 体的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当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争夺广大群体的眼球,出现了“标题党”新闻,这些标题往往 ( 二) 倡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
颇具创意,但是与新闻事实严重不符,内容与标题也完全无 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网络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
关或联系不大; 二是图片与内容不符,有些新闻编辑会引用 平。面对这样的形势,提升全体网民素质尤为重要。群众的
一些在其他情景下拍下来的图片来制作虚假新闻。 力量是伟大的,要让网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推动网络文明
三、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 建设,齐心合力营造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网络环境,努力
( 一) 误导群众造成社会恐慌。2011 年 3 月 16 日凌晨, 使中国互联网成为传播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新载体。当今
搜狐网转载《东方早报》的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引 网络媒体使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丰富,沟通越来越及时,
起了席卷中国内陆的“抢盐潮”,同时引起抢购的还有另外一 在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广大网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
条消息: 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止核辐射,受日本地震之后的核 到网络文明的建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社会大众
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严重短缺。次日上午,全国各 的舆论监督作用,共同清除网络垃圾,打造文明网络环境。
地就发生了“抢盐”风暴,搞得人心惶惶。中国内陆一些地区 ( 三) 依法行政,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有
先后陷入抢盐、屯盐风潮。好在谣言散开之后不久就有政府 法可依。虚假新闻一直是新闻界最深恶痛绝的东西,所以,
部门专家出来辟谣,随后,抢盐风波消散而去。最后当大家 在治理虚假新闻方面,国家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文件来规
都明白这是一场人为设计的炒作后,随后又陷入退盐风波。 范虚假新闻。国家相关部门应健全并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管
当商家在幕后精心布置骗局并打算从中牟利时,我们应该保 理的有关法规、规定,切实规范网络新闻发布的程序。当然
持清醒,理智判断,认真分析。如果只是人云亦云,传播得越 对于那些网络假新闻的发布者也要给予严厉处罚,许多虚假
广泛,伤害就越来越大。 新闻都是匿名发布,这就需要提高技术以确定发布者的真实
( 二) 引起政治的波动,人民内部矛盾可能受网络舆论的 身份。通过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管理、处罚散播假新闻者,在
影响被夸大和歪曲。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结构转型和经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性。
济转型,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矛盾逐渐突 虽然就目前来看,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非常困难,但是
出,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官员们贪污腐败的现象更 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了解自己对于杜绝网络虚假新闻所应
加激发了普通公众的不满,出现了心理的不平衡和愤世嫉俗 该承担的责任。尤其是网民们应该清醒辨别出虚假新闻,从
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而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则可以 自己做起,停止对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而监管部门对于网
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表达他们的抱怨和宣泄的空间。其中也 络虚假新闻应该绝不姑息纵容,加大惩罚力度。同时,我们
不乏别有用心之人,在互联网上制造并广泛传播虚假新闻, 呼吁网络媒体能够多报道高质量的新闻,成就网络净土。随
利用舆论的力量夸大和扭曲人民内部矛盾,发表不良信息和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网络虚假新闻将会越来越
评论故意误导民众情绪。当前网络媒体中活跃着大量愤世 没有市场,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嫉俗的群众,是舆论的敏感地带,因此,互联网舆论监督也已
成为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三) 造成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缺失。公信力是一个完整 [1]卢 志 敏. 浅 析 如 何 防 止 虚 假 新 闻[J]. 新 闻 研 究 导 刊,
而持久的信誉保证体系。是人们在对于某特定对象履行承 2014,
10
诺的社会性体验过程中累积产生的,表现为一种可信赖度的 [2]王媛. 浅析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J]. 传播与版权,
2014,
8
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判断和 [3]惠婷.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社会动因及其防范[J].
评价,而是社会成员的集合性判断。网络新闻凭借其强大的 河南社会科学, 2014,
11
信息传播力,已经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中扮演着越来越不 [4]沈春娥. 网络虚假新闻: 表现与治理[J]. 新闻前哨,
2011,
可替代的角色。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人们普遍对互联网上发 7

·2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