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澳大利亚华文经典小说《多妻毒》再谈: 文类归属试探

新加坡 辜美 高
(一)开场白
我在《澳大利亚华文开山小说多妻毒》 1一文中只是把该中篇归于言情小说类 ,《多妻毒》译
文 的 评 论 者 黄 氏 ( Zhong, Huang and Ommundsen ) 的 英 文 论 文 则 归 诸 流 浪 汉 类
(picaresque)2, 当时因为时间关系, 未曾考鉴源流以及加以说明, 一直耿耿于懐。现在
首届中国小说域外传播研讨会主办方发出邀请,笔者 以为可以借此机会补充或澄清,遂欣然
应邀, 但没想到工作量比我预估的还大, 如今截稿在即, 只好匆匆完稿,

《多妻毒》这个中篇小说,因为未广加刊布, 多数读者仍然觉得很陌生, 现在略介绍一下。


该篇 刊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旧译 美利彬)华文报《警东新报》 1909 年 6 月 5 日-1910 年 12
月 10 日, 在故纸堆中埋藏多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是华语系近代小说研究界的一大盛
事。该小说针砭时弊,主张革命、 推翻专制,言论中肯,艺术技巧高超,情节的对照、呼应 ,
环环相扣,堪称是经典的著作。更难得的是该小说最近由雍堂(Ely Finch)译成英文,澳大利
亚迪肯大学 Deakin University 英语系教授大卫瓦尔柯(David Walker)肯定它是澳中两国重要
的共同文学遗产!

初步得到反响的是, 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 演艺界已经把它搬上舞台, 将来或许也可


能搬上银幕?雍堂、威廉士亲自到广东四邑做田野调研、郭美芬不惮其繁查阅档案资料 、罗
海志勾勒早期澳大利亚华语系的小说轮廓。这个团队完成该小说多面向的背景研究与文本的翻
译,谨此热烈祝贺。

( 二)《多妻毒》 的性质与对应的英国文学文本
2.1 多妻毒的性质

《 多妻毒》华文文本对华语系读者来说,绝不会承认它是属于流浪汉小说类,最多笼统说它
是属于言情类。实际上 小说第一部分(第一个 plot), 用 Maia 的术语“安排情节”3。小说
1
龚鹏程主编《南山有栲》,河北: 教育出版社,2021
2
Zhong, Huang and Ommundsen, Wenche. ‘Poison, Polygamy and Postcolonial Politics: The First Chinese Australian Novel’.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 2016 Vol. 52, No. 5.
3
 按照重婚事件 bigamious events 安排的理论,根据笔者的观察, 以为重婚小说可以有多个 plots,譬如移民的回归 (colonial
return plot), 重婚 plot、 谋杀 plot 等等。玛阿雅 The Bigamy plot:Sensation and Convention in the Victorian Novel 此后简称 The
Bigamy Plot。

1
鲜明地写农村破产、广东四邑的移民出洋到墨尔本金山淘金、是一个移民征途历尽艰苦的冒险
叙事,这是毫无疑问的。 移民长途跋涉,水尽粮绝,不得已向村民讨饭充饥,在征途中的确
曾乞讨过。移民 在维多利亚州定居后靠自己劳力或智慧过日子, 已经不再乞讨了 。 第二部
分(plot)是描写移民生活,如金矿的开采以及矿难发生时各族矿工互相支援的插曲,小说也重
点地描写移民社群所面对婚姻伦理的问题(主要还是着重在墨尔本华人家庭婚姻的面向)。主
角黄尚康因离家多年, 也因为家乡妻子人老色衰, 娶了四邑移民到澳洲的丫头俏喜。俏喜原
本拟嫁给龚姓的老华侨,可是她一见龚氏已垂垂老矣,很不愿意嫁给他, 大哭大闹,嫁给黄
善康是第二选择,她也是以年龄及经济为考量, 对她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俏喜虽然不懂
英文, 从救世军以及生活中认识法制、懂得什么是自由平等。 她受环境的影响,生活不检点,
操守不严肃,为华埠妇女界所诟病。黄尚康代理乡人木厂的业务,亏空友人的资本, 起初也
不是居心欺诈, 只是因为他抽鸦片,管理不落力,生意一落千丈, 才不得已远走高飞, 从
外洋回归故乡 。 换句话说, 黄尚康的失信,不是预谋, 跟流浪汉频频欺诈、片段式的情节
性质不一样。第三部分(plot)是移民的再移民---- 移民在 澳大利亚生意遇到风险,折回中国
避难。回国后俏喜把澳洲学来的那一套应用在生活上,她讲平等, 与大妇发生诸多矛盾,并
且为潜在的产业继承权盘算、斗争,乘大妇生产后需进补而下毒药, 乘黄善康抽鸦片不注意
时而窒息大妇的男婴, 斩除继承产业的根。为了产业, 为了有安全感,她毒嫡杀子,干下十
恶不赦的滔天罪行,引起公愤,被乡民正法。 她临刑时略有悔意,村民才让她自己投江自尽 。
小说这三个 plots,相互衔接, 一气呵成,构成一部首尾俱全的完整小说。它是移民小说,
有重婚的情节, 且是小说主要的情节, 说它是重婚小说类固然不错, 说它是移民重婚小说
类更贴切。故事是真人真事, 轰动一时, 属于惊悚小说是不会离谱的。
2.2 《多妻毒》的英语对应文本 应该是《伯爵夫人的秘密》

布 莱 登 ( Mary Elizabeth Braddon , 1835-1915 ) 所 作 的 《 奥 德 利 夫 人 的 秘 密 》 ( Lady


Audley’s Secret, 1862)一开始就被当时的评论家定为重婚小说, 重婚事件的起因是双方长
期远隔分居,重婚的主动者男女都有,多数以纵火落井暗杀等悲剧终局。 这类小说据统计约
有 270 部之多。4

这本小说内容跟《多妻毒》很类似, 可以作为研究《多妻毒》研究的参照体。 重婚小说布来


登几乎是创始者, 一炮蹿红。跟她同一时期的同类小说只有 15 部, 布莱登的《伯爵夫人的
秘密》不只是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 而且已经挤入英国经典小说之林!

《奥德利伯爵夫人》中之女主角在未嫁给伯爵时, 已经结过婚。 她决定离开第一任丈夫乔治,


因为他突然穷下来, 离开她三年, 她可以以遗弃为理由改嫁, 尤其是,当乔治为了生活,
移民澳大利亚后, 音讯渺然。后来乔治发迹回来, 妻子已经把名字从海伦改为露西, 并捏造
海伦已经死亡的假讯息, 在墓碑上刻上海伦之墓的字样,以掩饰真相。 她 长得漂亮, 聪明
伶俐, 终于获得伯爵麦克的青睐,嫁给他成为伯爵夫人, 享受优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位。乔
治塔尔博伊斯从澳大利回归,经过多方探访,才确定海伦的下落, 企图跟她谈判 , 她为了
自己的安全, 自己的生存和利益, 乘其不备, 把他推下井去。(乔治并没有溺毙,后来移
居纽约。)刚好伯爵的侄儿罗勃是乔治的好友, 突然发现朋友失踪, 以拯救及打抱不平为己
任, 穷究不舍。最后搜罗到相当多的证据与线索, 与奥德利夫人露西对质。奥德利夫人感受
到威胁的压力,竟想放火烧死罗勃。 露西所作所为引起公愤。小说结尾, 作者给予奥德利夫
人自白的机会。现在让我们看看奥德利夫人自白及凯莉(Kelly)所作的分析5:

4
Maia Mcaleavey,The Bigamy Plot 的统计,见页 172-182 )

5
凯莉()Kelly)的分析, 见 Lynn M. Voskuil,“Acts of Madness :Lady Audley and the Meaning of Victorian Feminity ”页 623 所引。

2
她(所有的决定, 包括婚姻与 暗杀的预谋)基于一个内在自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超然的自
我。 她对麦克伯爵说,“您和您的侄儿, 一生都很富有, 完全可以鄙视(我),但我知道
贫穷如何影响生活, 我对如此受影响的生活怀着病态的恐惧!”她承认她的文化建议是构筑
在一段美好的婚姻,以摆脱贫困的恐怖!
露西在乔治塔尔博伊斯身上找到逃避的机会(乔治起先并不穷), 也同样地在麦克尔爵士身
上找到逃避的机会。 她对婚姻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爱,甚至于不是感情,而是对于经济需求的
缓解,她的坦言揭示了她厚颜无耻:拒绝相信婚姻的建构是出于爱。“ 我本来是您真正纯洁
的妻子,直到时间的尽头。”她一再对麦克尔爵士说,“ 虽然我是被一群诱惑者包围着,世
人称之为爱的疯狂愚蠢,从未与我的疯狂有任何关系。。。” 6 正如她承认,她以麦克伯爵夫
人的名义作为幌子, 表演了婚姻感情的行为, 她从未在内心感受到它们, 相反的 她追求
的是物质的享受, 旨在摆脱出身的贫困。 “

凯莉用“做戏”的理论分析露西的爱情以及扮演热恋伯爵的虚伪,露西很务实, 我以为凯莉
Kelly 的分析跟存在主义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 所以引用凯莉的分析, 略加调整, 也可以适
用于存在理论的逻辑 。 这是从小说的内容题旨层面来看, 这里的露西跟《多妻毒》里女主
角俏喜追求安全感很类似,两部小说其他类似的地方是移民的回归(colonial return ),这个
事件 在布莱登的《伯爵夫人的秘密》小说几乎是虚写,( 维多利亚小说都是这样处理, 如
狄更生的小说《远大前程》也有这样的情节)。小说写法用第三人称,我们也看不到戏谑、调
皮的讽刺风格,更多的是男性的愤怒和张力。小说的作者也有意(不是无意或随意)煽情,引
发读者的同情(identifying), 不是移情 (empathy)。治英国小说史的学者已经把它归为惊
悚小说 Sensation fiction,尤其玛阿雅 Maia, 从安排情节的角度作为划分文类的标准。按照她
的思路, 作者安排一个个跟重婚有关的事件因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 它是重婚小说, 因为
效果令人惊悚, 所以是属于重婚惊悚小说, 英文的《多妻毒)译文的文类 , 也应该相应。
笔者还是认为小说是写实, 反映时代的虚伪性。 《伯爵夫人的秘密》比较公允地呈现两性的
矛盾、保守与激进理念的张力。这本小说当时引起英国社会愤怒、惊悚与惶恐。 紧接着的另
外一个十年,重婚小说 更攀登高峰, 共 74 部,英国国会非常关注, 议会中曾展开激烈辩的
辩论,《婚姻诉讼法》也因此略作修订7,可见小说的社会批判还是有效的。 再接下来各个十
年, 此类小说创作的部数虽然逐年递减, 也还是蛮多的, 1890 年代仍然有 53 部。 英文小
说中作为参照体系的这个副文类, 在 1900-1909 评论界发表的文章至少有 30 篇之多8(这个副
文类的小说创作并没有停止, 而婚姻社会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同时期华语系这类小说创
作数目虽然不详, 有待调查, 但在华语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的墨尔本, 于 1909, 竟然冒出这
样一部类似的作品、而且质量又很高的《多妻毒》小说 ,与《伯爵夫人的秘密》遥遥呼应,
在两个不同的语系而时代又相近的文化传统里, 发放出各自的异彩!

2.3 《摩尔夫兰德斯》不是《多妻毒》的对应文本

6
Lynn M. Voskuil,“Acts of Madness :Lady Audley and the Meaning of Victorian Feminity ”,页 625

7
《婚姻诉讼法》的修订很有限, 只是加入通奸条例,限制通奸出生的子女继承产业的权利 )
8
玛阿雅 The Bigamy Plot 页 168

3
英国的迪福(1660-1731)《摩尔弗兰德斯》,1723 出版 ,主角摩尔出身卑微, 在东伦敦新
门(New Gate)监牢出生,从小就有志成为仕女( Genteel woman), 在她 36 年的生命中,
除了童年之外,当妓女 12 年, 嫁人 5 次(包括一次跟兄弟结婚), 当了 12 年扒手、盗贼,
在北美当囚犯 8 年, 最后忏悔 , 改邪致富,成为仕女。9

哈利分析说, 摩尔的犯罪性质是出于贫困求存与对安全的焦虑,出于强烈想主宰自己的命运
欲望10,所以他说, 摩尔的罪状,犯人的身份, 应该重新界定。譬如说,摩尔操皮肉生涯,
是因为她知道通过出卖色相, 可以获得金钱的报酬和舒适的生活,她的道德标准, 是以利益
以及舒适的生活为基准。。。为了生活,她后来成为扒手,因盗窃、打枪犯了重罪, 被判入
狱。在牢中她巧遇她的前夫。。。两人双双被遣送出境, 流放到美洲弗吉尼亚州劳改。幸好
她把劳动所赚到的金钱储蓄起来,用以投资种植业,从而获得社会地位跟安全感, 荣归英国
的“成功”故事。这样的结局,跟《多妻毒》的结局有很大的距离!从创作模式、小说的语言
风格来看,两者有颇大的差异, 时代的距离竟然是 140 年,一个是对物质目的不择手段的追
求,一个则满怀理想的激情对这种庸俗心态加以严厉批判。

(三) 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回顾
让我们回顾流浪汉小说的源头, 以及它在英国文学的发展。流浪汉 小说源于西班牙,为了
节省时间, 我以华文维基的诠释为主(据我阅读本题资料有关的经验,维基的分析基本可
信 ) , 辅 以 西 班 牙 语 文 专 家 哈 利 ( Harry Sieber ) 的 专 著 《 流 浪 汉 小 说 》 的 研 究 ( The
Picaresque) 11
辅以流浪汉小说鼻祖经典《小癞儿》(Lazarillo de Tormes)与《古(斯)兹
曼》Guzman 为例 12
,以窥见这类小说的原始本质。

1492 年, 哥伦布首航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开始从海外掠夺财富,迅速崛起。 这些财宝


大部分用以满足西班牙上流社会的消费, 而底层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却日渐衰退。在卡洛斯二
世在位期间(1665-1700), 全国不到五百万人口中,流浪汉就占了 5 万人。这些流浪汉在街
头露宿,乞讨过日子,有时更偷窃、打抢, 造成严重的治安问题。在这群无业游民中, 也不
乏有道德操守、力求上进的(upward mobility)者,但无奈多数缺乏机会发展。流浪汉小说代
表作为《小癞儿》 跟《古兹曼》。
《小癞儿》(La Vida la Lazarillo de Tormes),16 世纪中期出版(现存最早的英译本 1586 年)。
主要情节为 :

小癞儿从小就离开贫困的家庭四处流浪, 从西部撒拉曼卡长途跋涉到托莱多(西班牙中部,
马德里附近)。期间他经历过很多曲折。 最初开始, 他为一个瞎子领路,。。。 后来伺候
过一个吝啬的教士,却因偷吃面包被赶出来。 他后来的主人还有一个身无分文的绅士、一个
经销免罪符的骗子和一个公差等。 这些人贪婪狡诈, 使小癞子也学会了欺诈别人。他乞讨,

9
哈利 The Picaresque 页 53-54

10
哈利 The Picaresque,页 54
11
见 The Picaresque,London:Methuen & Com Ltd 1977.
12
《小癞儿》为杨绛中译, 含《西班牙流浪汉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她没注明根据哪个版本。 哈利说,
现存最早的英译本是 1586 年, 会不会最 忠实于西班牙原文, 有待专家澄清。《古兹曼》没有中译本,网上可以找到英译本,
因时间关系, 尚待仔细研究。)

4
是为了生存, 有时偶而耍一下自己的小聪明,进行偷窃、欺骗,并没有干下十恶不赦的大案 。
他 最后心甘情愿地戴绿帽子, 靠老婆和神父私通而过着富裕的生活。 13他的机智欺诈, 是
为了维持最简单的生活 ,所以哈利说他的犯罪性质,应该重新界定。 14他的偷窃, 跟刑事重
犯有程度上的不同。哈利说,流浪汉小说有两个源流,《小癞儿》 是其一, 小癞儿常常耍小
聪明, 占点小便宜, 但不杀人放火。 他唯一犯法的地方是他为了自己以及主人的(生活)
而行乞。流浪汉小说的另外一个源头则是《古兹曼》。小癞儿与《古兹曼》中的古兹曼相比,
其偷窃、欺诈的次数, 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小癞儿只伺候过几位主人, 但是古兹曼的主人则
多出了很多!
《古兹曼》(Guzmán de Alfarache ),作者为马修阿勒曼 Mateo Aleman(1547-1515 ?)小说
分上下部。上部于 1599 年出版, 下部则于 1604 出版.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年轻流浪汉成长过
程的冒险事迹,兼借以说教。小说大胆揭露社会的罪恶,因此风行一时。
古兹曼受过很好的教育, 进过正规大学, 接受过神学训练,通晓希腊文、拉丁语, 擅长修
辞学,(见作者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古兹曼》而作的说明文字)。他熟读《教义小册》
(Tracts of Doctrine).作者也把他塑造成 一个阅历很广的人, 他流浪的历程 从塞维利亚横
跨西班牙全国, 一直到意大利的罗马。 跟小癞儿的流浪行程从萨拉曼卡流浪到托莱多,仅仅
西班牙西南西南一隅相比较 ,小癞儿的行程,根本就不能跟古兹曼的相提并论。
《古兹曼》小说中部分情节来自《小癞儿》,但经过作者重写、扩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出
版的李釦(Francis Rico)本子中, 《小癞儿》只占 75 页, 而《古兹曼》的作者则把它写成
820 页的超长篇。《古兹曼》涵盖内容广泛,好像一部百科全书,充满博学睿智的话语 , 以
及秘笈式的精辟言论。 书中穿插了很多意大利小说情节以及一系列对金钱、 荣誉、 公正的
讽刺,也穿插一系列对社会类型人物如妇女、法官、律师、医生、银行家、假乞丐的嘲笑。
《古兹曼》特别强调原罪, 因此批评家莫勒昊(Maurice Molho)说,这部小说不是在描画流浪
汉的生活, 而是在刻画流浪汉的灵魂,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忏悔录, 围绕着以罗马为朝
圣中心的世间历程展开。哈利说, 这一点也不能过分强调。他引琼斯( J.A. Jones)说,小
说企图引起人们关注生活中的矛盾与张力,企图 不时以真正以及负责的行为照顾个人与社会
不同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莫勒昊说, 这本书是以语言暴力控诉资本主义, 是十六、
十七世纪欧洲官僚反金钱、金融以及商业的心声!流浪汉是贫穷和社会价值观的产品,小说主
角的罪行是因为他们诞生于一个他们要建立并扶持荣誉的神话世界, 但一开始他们是输家,
注定的失败者 。
英国的流浪汉小说在某一程度继承法国流浪汉小说而发展起来 (不是直接继承西班牙流浪汉小
说),15。威廉费斯通(William Phiston,生卒年约 1571-1609)第一部翻译《小癞儿》译本完成
于 1568, 却迟至 1576, 1586 再版(1586 年的译本现存),以漫画 与游记形式呈现。十七
世纪德国、荷兰的流浪汉小说也不断的翻译成英文, 奠定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基础。
英国著名的流浪汉小说为《摩尔弗兰德斯》, 已见上述。 另外斯摩莱特 Smollett 的流浪汉小
说《蓝登传》也很出名16,限于时间以及个人经验, 在此不加赘述。英国文学经过短暂的浪
漫主义文学,小说沿着反浪漫的传统发展, 但是小说的创作方法却也吸收一些浪漫期小说写作
的元素, 如侦探、神秘 、书信体、哥特体,自成一格 17。由于科技的进步,国家经济飞跃
13
见维基词条
14
哈利, The Picaresque,页 54
15
哈利,The Picaresque,页 56-58。
16
哈利,The Picaresque,页 56-58。
17
见英国《 卫报》(Guardian)2023 年 3 月 2 日, Karti Lumsden “How the Victorian Created the English Novel ”(Via Dutton)。

5
发展,提供更舒适的社会条件, 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 , 比较倾向于物质生活, 而不再重视
精神宗教伦理层面。正如维多利亚的小说如《伯爵夫人的秘密》所反映 1850 年的现实。姑不
论小说中主角谁是谁非, 大男人主义的保守或妇女解放者的激进, 是活生生的现实,展现了
那个时代两股对立的观点和张力。

(四)余论
翻译家苏珊巴丝尼特在她主编的《文学语翻译》中说: 英语世界有一传统,即把翻译成英文
的外国作品当成英国文学 18,一如德国人将莎士比亚当成德国诗人看待,翻译文学作品中被翻译
的外国作品、作家,被视为国族文学、国族的作家,这是多么可喜,多么合理恢宏的胸怀 !
《多妻毒》是华语系的经典小说, 翻译成英文, 又成为英语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意义多么
深长。如果英文译文的《多妻毒》文类未加确定,仍继续沿用流浪汉类的标签,英语读者在未
阅读英译《多妻毒》之前, 当然会联想到英国流浪汉小说的性质与结构,如《摩尔弗兰德
斯》之类,而产生诸多错误的期待。 文类的归属 对于读者阅读有指导作用。因此英译《多妻
毒》的类属,正名恰得其时。 这是笔者不惮其繁克服自身的极限撰写此文的目的。 谢天谢地,
如今《多妻毒》文类是重婚惊悚小说, 还其原本的自然身份, 对广大的读者来说, 何尝不
是一件乐事?
玛伊雅独辟蹊径, 从宏观的角度,找出相同的 270 部小说以确定副文类,从安排情节(plot)
发现小说的共同创作方法与模式, 创建新的副文类,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她认为 plot 是安排
情节,结论确凿。 经过这样的实验, 我们也能为原华文的《多妻毒》找到它所归属的文类:
移民重婚惊悚小说。我们 从这次比较发现华文、英文文学术语沟通的可能, 以及中西文学所
具有的可能共性, 是本次探索的一个小小收获,请大家多多指正!

参考书目
麦永雄,“西方流浪汉小说传统与特征简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 02 期

彭青龙。“新世纪中国澳大利亚小说的趋势“,《 当代外国文学 》(3),2014 。

18
见苏珊。巴斯尼特 Susan Bassnett(ed.) Essays and Studies 1997: Translating Literature

6
田晓菲《 神游》北京:三联, 2022.

吴礼权,《中国言情小说史》,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Bassnett, Susan: Essays and Studies 1997: Translating Literature . Cambridge Susanne Stark: D.S.
Brewer, 1997
Braddon Mary , Lady Audley’s Secre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issued in 2008

Clancy, Lourie, A Reader’s Guide to Australian Fiction. Melbourne : Oxford Univeristy Press. 1992

Finch,Ely (tr.), The Poison of Polygamy. Sydney : Sydney University Press, 2019

Frow,John ,Genre. Oxford: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6

Harper,Marjory (ed.), Emigrant Homecomings: The Return of Movement of Emigrants, 1600-2000.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5

Lu,Qiuping “Representing Misogyny in Diasporic Chinese Australian Writing “ Ph D.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2017
Lumsden,Katie , “How the Victorians Created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
March 2, 2003. Via Button

McAleavey, Maia , The Bigamy Plot : Sensation and Convention in the Victorian Nov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McKenna, Kelly,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K Divorce Law”, August 5, 2019. Library of Congress
Blog

Richetti,John,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aniel Defo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Sieber,Harry , The Picaresque. London: The Methuen and Co Ltd, 1977.

Tomaiuolo,Saverio, In Lady Audley’s Shadow: Mary Elizabeth Braddon and Victorian Literary
Genre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0

Voskuil, Lynn M. “Acts of Madness: Lady Audley and the Meanings of Victorian. Femininity.”


Feminist Studies 27.3 (2001): pp 611-639.

York Paige : “Victorian Sympathy in the Sensation Novel“ Digital Sensation,a Digital Humanities Blog,
March 12, 2019

Zhong, Huang and Ommundsen, Wenche. ‘Poison, polygamy and postcolonial politics: The first
Chinese Australian novel’.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 2016 Vol. 52, No. 5.

7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