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課後

《啟思生活中國語文》(第四版)
中二上
姓名: ( ) 班別: 日期:

單元一  借事抒情──情繫我心

香港
學習重點
閱讀 1 認識間接抒情的手法:借事抒情。
2 綜合訓練: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歸納主旨;分析及評價寫作
手法;提出評價和見解。

細閱下面兩篇有關香港的文章,然後回答問題。
第一篇
香港的鳥
汪曾祺
早晨九點鐘,在跑馬地一帶閑走。香港人起得晚,商店要到十一點才開
門,這時街上人少,車也少,比較清靜。看見一個人,大概五十來歲,手裏托
着一隻鳥籠。這隻鳥籠的底盤只有一本大三十二開的書那樣大,兩層,做得很
精緻。這種雙層的鳥籠,我還是頭一次見到。樓上樓下,各有一隻繡眼。香港的
繡眼似乎比內地的也更為小巧。他走得比較慢,近乎是在散步。——香港人走路
都很快,總是匆匆忙忙,好像都在趕着去辦一件甚麼事。在香港,看見這樣一
個遛鳥的閑人,我覺得很新鮮。至少他這會兒還是清閑的,——也許過一個小
時他就要忙碌起來了。他這也算是遛鳥了,雖然在林立的高樓之間,在狹窄的
人行道上遛鳥,不免有點滑稽。而且這時候遛鳥,也太晚了一點。——北京的遛
鳥的這時候早遛完了,回家了。莫非香港的鳥也醒得晚?
在香港的街上遛鳥,大概只能用這樣精緻的雙層小鳥籠。像徐州人那樣可
不行。——我忽然想起徐州人遛鳥。徐州人養百靈,籠極高大,高三四尺(籠裏
的「臺」也比北京的高得多),無法手提,只能用一根打磨得極光滑的棗木桿子
作扁擔,把鳥籠擔着。或兩籠、或三籠、四籠。這樣的遛鳥,只能在舊黃河岸,
慢慢地走。如果在香港,擔着這樣高大的鳥籠,用這樣的慢步遛鳥,是絕對不
行的。
我告訴張辛欣,我看見一個香港遛鳥的人,她說:「你就注意這樣的事
情!」我也不禁自笑。
在隔海的大嶼山,晨起,聽見斑鳩叫。艾蕪同志正在散步,駐足而聽,

©牛津大學出版社 1
說:「斑鳩。」意態悠遠,似乎有所感觸,又似乎沒有。
宿大嶼山,夜間聽見蟋蟀叫。
臨離香港,被一個記者拉住,問我對於香港的觀感。匆促之間,不暇細
談,我只說:「眼花撩亂,應接不暇」,並說我在香港聽斑鳩和蟋蟀,覺得很親
切。她問我斑鳩是甚麼,我只好模仿斑鳩的叫聲,她連連點頭。也許她聽不懂我
的普通話,也許她真的對斑鳩不大熟悉。
香港鳥很少,天空幾乎見不到一隻飛着的鳥,鴉鳴鵲噪都聽不見。但是酒
席上幾乎都有焗禾花雀和焗乳鴿。香港有那麼多餐館,每天要消耗多少禾花雀
和乳鴿呀?這些禾花雀和乳鴿是哪裏來的呢?對於某些香港人來說,鳥是可吃
的,不是看的、聽的。
城市發達了,鳥就會減少。北京太廟的灰鶴和宣武門城樓的雨燕現在都沒
有了。但是我希望有關領導在從事城市建設時,能注意多留住一些鳥。

1 細閱第 1 至第 2 段,然後回答問題。
(1) 「遛鳥」的意思是甚麼?
(2) 作者記述了甚麼事?

(3) 遛鳥的人與普遍香港人在「走路」上有甚麼不同?

(4) 作者對這件事有甚麼感覺?

2 根據《香港的鳥》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香港的繡眼鳥體型比徐州的百靈鳥細小。   
(2) 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急速得令作者適應不來。   

3 為甚麼作者記下在大嶼山聽到斑鳩叫,以及記者不知甚麼是斑鳩這兩件事?
作者想藉着這兩件事說明在發達的香港, 的鳥很少,所以香港
人要認識鳥兒是一件 的事,大部分人都如記者般

4 在最後一段,作者記敍了甚麼事?他藉這件事抒發了甚麼感情?

©牛津大學出版社 2
第二篇
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
汪曾祺
香港多高樓,無大樹。
中環一帶,高樓林立,車如流水。樓多在五六十層以上。因為都很高,所以
也顯不出哪一座特別突出。建築材料鋼筋水泥已經少見了。飛機鋼、合金鋁、透
亮的玻璃、純然的大理石。香港馬路窄,無林蔭樹。寸土如金,無隙地可種樹
也。
這個城市,五光十色,只是缺少必要的、足夠的綠。
半山有樹。
山頂有樹。
只是似乎沒有人注意這些樹,欣賞這些樹。樹被人忽略了。
海洋公園有樹,都修剪得很整潔。這裏有從世界各地移植來的植物。扶桑花
皆如碗大,有深紅、淺紅、白色的,內地少見。但是遊人極少在這些過於鮮明的
花木之間流連。到這裏來的目的是乘坐「瘋狂飛天車」、「浪船」、「八腳魚」之類
的富於刺激性的、使人暈眩的遊樂玩意。
我對這些玩意全都不敢領教,只是吮吸着可口可樂,看看年輕人乘坐這些
玩意的興奮緊張的神情,聽他們在危險的瞬間發出的驚呼。我老了。
我坐在酒店的房間裏(我在香港極少逛街,張辛欣說我從北京到香港就是
換一個地方坐着),想起北京的大樹、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天壇的柏
樹、北海的白皮松。
渡海到大嶼島 梅窩參加大陸和香港作家的交流營,住了兩天。這是香港人
度假的地方,很安靜。海、沙灘、礁石。錯錯落落,不很高的建築。上山的小道。
我現在明白了,為甚麼居住在高度現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們需要暫時
離開緊張的生活節奏,需要安靜,需要消閑。
古華看看大嶼山,兩次提出疑問:「為甚麼山上沒有大樹?」他說:「如果
有十棵大松樹,不要多,有十棵,就大不一樣了!」山上是有樹的。台灣相思
樹,枝葉很美。只是大樹確實是沒有。
沒有古華家鄉的大松樹。
也沒有北京的大柏樹、白皮松。
「所謂故國者非有喬木之謂也」。然而沒有喬木,是不成其為故國的。 《金瓶
梅》潘金蓮有言:「南京的沈萬山,北京的大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至少
在明朝的時候,北京的大樹就有了名了。北京有大樹,北京才成其為北京。
回北京,下了飛機,坐在「的士」裏,與同車作家談起香港的速度。司機在
前面搭話:「北京將來也會有那樣的速度的!」他的話不錯。北京也是要高度現
代化的,會有高速度的。現代化、高速度以後的北京會是甚麼樣子呢?想起那些
大樹,我就覺得安心了。現代化之後的北京,還會是北京。

©牛津大學出版社 3
5 作者在文章開首點出了香港市區的甚麼特色?試簡單說明。

6 作者曾到海洋公園遊覽。
(1) 寫出作者在海洋公園裏的觀察。
花木的特色 年輕遊客的心態
‧ 來自 追求
‧ 修剪得
‧ 顏色
(2) 作者藉遊覽一事抒發了甚麼感受?
作者寫出海洋公園裏的花木十分 ,然而不能
,感慨 。

7 作者曾渡海到大嶼山 梅窩參加作家交流營。
(1) 在作者眼中,梅窩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梅窩是一處很優閑的地方。
梅窩是香港人度假的地方。
梅窩有海、沙灘、礁石和大樹。
梅窩的樓房林立。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2) 為甚麼作者要記述「古華感慨梅窩無大樹」的事?
他通過這件事說明在高度現代化的香港,不但 沒有大樹,
即使來到 還是找不到大樹,由此想到北京的 ,如大
柏樹、白皮松等等。

8 細閱第14段,然後回答問題。
(1) 「故國」是甚麼意思?
A 人才輩出的國家
B 古迹繁多的國家
C 歷史悠久的國家 A B C D
D 保持舊貌的國家    
(2) 為甚麼作者那麼重視北京的大樹?

©牛津大學出版社 4
9 在第15段中,為甚麼作者想起北京的大樹,就會覺得安心?

綜合兩篇文章
10 綜合兩篇文章的內容,作者對香港有甚麼觀感?
生活節奏急促
交通十分方便
市容井然有序
生活空間狹窄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1 試寫出《香港的鳥》和《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的相同之處。
兩篇文章都運用了 的手法。作者由香港的
聯想起 北京 ,感 歎現今社會只 着重 的發展,過度注視
,忽略了 。在兩篇文章中,作者皆以張辛欣的話來作 ,表示
自己的思想跟不上現代社會,但作者同時又以友人的感慨來支持自己的看
法。.
從兩篇文章的 部分,均見作者並不反對城市發展,只是盼望在發
展之餘,多加注意大自然,認為城市發展和綠化並不 ,綠化更可以肯
定城市的地位。

12 你喜歡在香港生活嗎?為甚麼?

©牛津大學出版社 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