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二模”考前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3—7 题(16 分)


杜诗何以为“诗史”
① 杜诗何以为“诗史”?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因为杜诗“善写时事”,具有“实
录”的特点。这一解释对杜诗的理解过于简单。宋人胡宗愈认为杜诗详陈个体经
历、抒发主体情志,而读者却可以从诗人的“一人之诗”了解“一代之史”。这个
看法显然更为注重诗人自我记述和主体表达对“诗史”的意义。问题是:个人化、
主观性的“一人之诗”,何以能呈现公共化、客观性的“一代之史”?
② 早期的诗论家,在讨论诗人的个体抒情与时代社会的联系时,往往从儒家诗
教观“观风知政”的角度来认识。循此思路,即使是诗人最自然的饥寒之怨和温饱
之乐,都具有知其政事之兴衰的意义。晚唐孟启《本事诗》称杜甫“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此说认为,
杜诗之为诗史既源于对大历史的“推见至隐”,也来自对诗人个体小历史的“毕陈
于诗”。胡宗愈进一步明确指出,杜诗能将诗人的“出处、动佚劳息”“一见于
诗”。详陈个体人生经历,成为诗歌能知“一代之史”的必要前提,这种看法,在
宋代十分兴盛的年谱和编年诗文集的编纂中,有很明确的表现。浅见洋二深入地分
析了这些文献整理形式所蕴涵的文学观念,指出“对于宋代文人来说,年谱及编年
诗文集,一言以蔽之,也可说是一种‘论世知人之学’”;这两种编纂形式,与宋
人的“诗史说”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出“时事”和“出处”是“诗史”的两个支
撑要素。
③ 那么,兼具“时事”和“出处”的诗作是否就能被称为“诗史”呢?详陈个
体人生出处,蕴涵了展现大历史的可能,但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对诗人本身参与
社会历史的深度还是有很高的要求。诗人不仅要经历丰富,而且在思想上要有深切
的社会关怀,有深厚的主体情志。清人周济曾明确指出,只有“见事多、识理透”
的诗人,其感慨寄托,才能成为“后人论世之资”。宋人认为杜诗深具美刺、比兴
的寄托之旨意,而明清时期的论者则进一步将美刺、比兴与史家之褒贬联系在一
起,例如钱谦益就认为,堪为诗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兴亡升降”的“感叹悲
愤”。杜诗有着强烈的感时忧世的情怀,哪怕是书写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也往往在
详述出处的基础上,将之置于社会时代的大画卷之下,体现出深切的现实关照,开
拓了以“一人之诗”表现“一代之史”的艺术可能,因而被奉为“诗史”的典范。
④ 对于杜诗精神气局与其“诗史”品质的联系,有关的论者多有论述。然而,
杜诗在艺术上是怎样深入开拓将个体经历与社会历史相联系的表现形式的?现有的
分析大多失之简略。观察杜甫为数众多的五古创作,对此可以有新的发现。杜甫五
古创作上承中古五言诗的多种表现传统。参照《文选》中的分类,中古诗歌有赠
答、祖饯、行旅、游览、咏怀、咏史、乐府等众多体例。如果细致辨析,会发现在
五古题材的选择上,“熟精《文选》理”的杜甫有很明显的侧重。行旅诗是杜甫五
古创作中非常突出的一种类型。通过记述行旅细致地展开自我人生经历与社会时事
的图景,是诗人的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除了入蜀的二十四首纪行诗等典型的行旅
体作品,杜甫还将行旅体的格局融入到咏怀、游览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中,例如著名
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在艺术形式上都是咏怀与行旅体的融
合。类似阮籍《咏怀》那种典型的咏怀体创作,在杜集中是比较少见的。
⑤ 除了行旅诗,杜甫五古中赠答、祖饯诗的比例也很高。赠答、祖饯是盛唐五
古中的常见题材,而杜甫对此有所发展。他的送别诗不落窠臼,很注重表达赠答双
方共同的经历体验,不泛诉相思离情。如《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中,诗人与被
送行的高适互诉心曲,议论时事,内容丰富,表达十分具体细腻,抒情因而体现得
很深挚。浦起龙曾经称赞杜甫的赠行诗,认为不作一赠行语,其实杜甫所不屑为的
是赠行之套语与模式化的抒情,而善于写具体之情事,有很强的情感交流特征。这
使得诗人的自我表达,可以较多带有外向的、公共性的品质,从而令读者在诗人个

第 1 页 共 6 页
体的人生经历、交游行旅之中,更多地读出时代和社会的内容。
⑥ 五古只是杜甫诗歌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作品,已经生动地体现了杜甫如何
将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天下之大历史相联系的努力,让我们明白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
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诗之为“诗史”的渊源,隐藏着“杜甫是如何写诗
的”和“杜诗是如何被读的”的双重密码,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诗学发
展的脉络。
(有删改)
1. 如果要为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说法提供支持,以下选项中最有效的一项是( )。(3 分)
A.《咏怀古迹》对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怀才不遇的人生表示深切同情。
B.《月夜》表现安史之乱中家庭离散的痛苦和思念,蕴含对时世清平安定的期盼。
C.《旅夜书怀》写行旅所见,流露出老年多病、功名未就、漂泊无依的感伤心境。
D.《蜀相》称颂蜀汉丞相的雄才大略、忠心报国,惋惜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
2. 能依据第④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 分)
A. 杜甫熟知《文选》中各类古诗的体例,并能够活学活用。
B. 杜甫对《文选》各类诗的研读有主次之分,突出了重点。
C. 阮籍《咏怀》侧重抒写内心怀抱,不涉及社会现实问题。
D. 阮籍的《咏怀》内容比较狭窄单一,不及杜诗内涵丰富。
3. 第⑤段加点词“窠臼”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 第②段接连引用孟启、胡宗愈对杜甫的诗评,有何作用?请联系第⑥段的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5. 作者通过不断质疑发问,逐步揭示了杜诗成为“诗史”的原因,请对其行文思路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分)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8—11 题(15 分)


放蜂人之歌
 项丽敏
① 昨晚又梦到太平湖,梦到湖边的黄檫和山樱开花了,油菜地浮起一片明黄,蜜蜂倾巢而
出,驮着阳光的金色粒子在低空飞舞。还梦到一位戴着面罩的放蜂人,在湖边的大树上搭了个
树屋。到处都是暖色调的浓稠阳光,在梦里我同那些蜜蜂一样,被放蜂人的歌谣催眠,跟在他
后面,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走着走着竟然轻飘飘地飞起来。
② 但是很快,这个梦就变成灰色调——飞在半空中的我撞进一团乌云,灰蒙蒙什么也看不
见。恐惧从四面袭来,绳索一样捆住我,喊救命,却怎样也喊不出声音。在拼命的挣扎中醒了
过来,回想方才的梦境,觉得那个放蜂人有几分面熟,虽然戴着面罩看不清眉眼。
③ 十多年前住在太平湖时认识一个放蜂人。二月末尾放蜂人的帆布帐篷突然出现在湖边的
油菜地旁,一同到来的还有放蜂人的妻子、孩子,一只大黄狗和围在地上的一排排木头蜂箱。
从我的窗户就可以看见放蜂人的帐篷,放蜂人的妻子将头发随意挽在脑后,怀里搂着孩子,安
静地晒着太阳。
④ 放蜂人的家在北方,祖孙三代以养蜂为业,放蜂人说他自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到处跑,没
有读过书,长大后想改行也不行了,只有接过父亲的蜂箱,长年在野外过着流浪者样的生活。
“等孩子上学就不出来了,自己耽误也就算了,不能再耽误孩子。现在蜜蜂也不好养,到处都
在建楼,蜜源地越来越少,好不容易找到蜜源地又是打过农药的,蜜蜂采了打农药的花就会
死,前年有十多箱蜜蜂就这样没了。”
⑤ 放蜂人离开的时候是春末,也不知道是哪天,当我打开窗户望出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的时候,才发觉帐篷已经不在了。想起几天前有辆大货车停在帐篷外面,放蜂人一家应该是跟
着货车迁徙到别处去了。
⑥ 如果不是这个梦,我早已忘记了那个放蜂人。不过我梦里的放蜂人似乎又并不是他。我

第 2 页 共 6 页
梦里的放蜂人是会唱歌的,一首没有歌词的春之歌,可以把全世界的蜜蜂和花朵领着,翻过一
座又一座山的歌。就在我醒来的那刻,耳边还响着歌声。
⑦ 梦到放蜂人可能跟最近看的一部纪录影片有关。影片的拍摄地在欧洲的北马其顿。哈提
娜是养蜂女,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与年老的母亲生活在已然成为废墟的村庄里。
⑧ 哈提娜的养蜂手艺很古老,近于天然,高山岩壁、村庄废弃的石墙、树洞,就是她的养
蜂之所。对她来说,蜜蜂是她除了母亲之外的亲人,需要她看顾照料,也给予她生命和情感的
喂养。哈提娜已经不年轻了,样貌苍老,甚至有些丑陋,不过她的身体还是轻盈的,如同一只
野鹿,当她背着蜂笼逆光走在山间,或跪在地上,将蜜蜂放飞在开满花朵的草地,嘴里发出温
柔的充满魔力的歌调时,完全就是山野牧神的样子。和那些蜜蜂、树木、石头一样,哈提娜属
于这片山野。
⑨ 哈提娜在固定的月份收获蜂蜜,她撬开墙洞的石块,看着储满蜜糖的蜂脾——“恩赐,
这是上天的恩赐”。无论蜂巢里的蜂蜜多么丰足,哈提娜遵循祖辈的规矩,只收取一半,留下
一半供蜜蜂食用,繁衍它们的族群。
⑩ 哈提娜很容易就能获得满足和快乐,尤其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她甚至比那些孩子更像
个孩子,拉着他们的手唱歌跳舞,舞姿有让人感动的笨拙与天真。那些孩子是在某天随着父母
来到这个村子的。一同涌进村子的还有大群饥饿的牛。村子的宁静被突然到来的这一家人打破
了,尘土和喧闹声四处宣扬。
⑪ 很显然,这户人家的到来意味着某种入侵。不过哈提娜似乎并不那么在意,她领着孩子
们唱歌跳舞之后又喂他们吃蜂蜜,这是她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也是她愿意与邻居分享的
东西。当邻居向她讨教养蜂技艺时,她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
⑫ 邻居很快用车子拖来了蜂箱,在与哈提娜一墙之隔的空地饲养起蜜蜂。起先他们还能依
照哈提娜所说的“取一半留一半”的规矩,但没多久邻居就抛开了这个规矩,他们有那么多孩
子要喂养,这就使得他们觉得拥有的始终不够,还需要更多。
⑬ 邻居饲养的蜜蜂在失去食物后开始大量减少,哈提娜的蜜蜂也跟着遭殃,被邻居家前来
夺食的蜜蜂攻击、咬死。哈提娜再也没有地方放飞她的蜜蜂,草木来不及生长就被牛群啃食,
村庄和周围的山野变得更为荒凉。当哈提娜在应该收取蜂蜜的月份撬开岩壁石块时,没有像从
前那样看见里面挂满蜂蜜的蜂脾,她原本宁静自足的生活被击溃了。
⑭ 这部名叫《蜜蜂之地》的纪录片拍摄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里,哈提娜失去了她的蜜
蜂,后来又失去了她的母亲。哈提娜的母亲半失明,长年卧在靠窗的窄床上。纪录片里有很多
母女的对话,那些随意说出来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话,听起来又温暖又心酸。当哈提娜问母亲
“你能想象春天来的时候吗?”母亲说:“有春天吗?我已经历了太多冬天。”
⑮ 母亲去世之后,村子里就剩下哈提娜一个人了——那户有着众多孩子的邻居也走了。
⑯ 不知道那些消失的蜜蜂是否还会回到哈提娜身边——应该还会回来的,在村子恢复了宁
静、春天来临、草木又生长起来的时候。
6.赏析第①段加点词“浮”“驮”“飞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画线部分是如何塑造哈提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作者为何要以梦境入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6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8 分)


羌村①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公元 757 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险些获罪,被放还鄜州羌
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
12.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 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3. 对画线部分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峥嵘赤云西”以满天的灿红云霞反衬归家的喜庆。
B. “日脚下平地”写落日的下沉移动,烘托归心之迫。
C. “柴门鸟雀噪”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急切不安。
D. 写景角度由下而上,由远而近,荒村晚景,历历在目。
14. 这首诗歌写个人归家的小场景而不乏“诗史”意味,请对此加以赏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文,完成 16—22 题 (19 分)


① 王朴,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

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 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
乃去邠 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
免。

② 世宗 即位,授比部郎中。是时,世宗锐意征伐,已 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
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
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 言用兵之略,献《平边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
然,
益以为奇, 引与计议 天 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 以朴为东京副
留守。 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③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
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

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 必死之
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第 4 页 共 6 页

④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 ,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
世 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⑤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
君 而用。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内修制
度,所用者五代之士也, 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节选自《新五代史 ·周臣传》)
【 注 】 ①隐帝:指后汉末代皇帝刘承祐。②世宗:指后周皇帝柴荣。③并:并州。④舁:抬。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 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 ( ) (2) 当时无敢难者 ( )
17. 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 分)

已挠群议 ( )
A.搅动 B.阻止 C.困扰 D.屈服
18. 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 分)

然人亦莫能 加 也 ( )
A.欺凌 B.惩罚 C.超过 D.帮助
19. 把第②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 分)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 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
21. 文中多次提及王朴的用兵策略,其中第②段突出他在 □□上有别于一般文士的见解, 第
③段则进一步强调他在军事谋划上的 □ □ □ □。(2 分)
22. 关于王朴去邠东归的原因,《旧五代史》的记载是“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 必
危”。本文第①段对此的表述有所不同,请联系第⑤段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 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11 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①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
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
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
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
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
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
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第 5 页 共 6 页
②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
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
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
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言之不可恃也盖如
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③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
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
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 夫 B. 因 C. 且 D. 然
22. 分析第①段以颜回为例说理的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对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作为师长,临别赠言,寄寓对弟子的勉励期待。
B. 作为师长,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不要华而不实。
C. 作为学者,表达自己对圣贤何以不朽的看法。
D. 作为学者,以此文警醒自己,避免舍本逐末。
24. 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6 页 共 6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