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东南亚纵横 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1.9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构成、
写作特点及其影响
赵 颖※

摘要: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论述极少。事实上,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
体诗的文本,这些旧体诗的作者主要由新加坡的“过客”、新加坡的
“流寓”者和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3 类人构
成。他们的写作特点体现在:一是新加坡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二是语言的杂糅;三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一类诗作的研究具有比较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加坡本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华文学 旧体诗 南洋风貌 比较文学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339.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1)09-0042-05

The Consist,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Singapore’


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
Zhao Ying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east Asia,little discussion is on Singapore’ 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fact,Singapore has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the authors of these classical
poetries,are mainly consist of Singapore’s “passers”, “Dispersals”and locators of Singapore. Reflected in their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is:first,the embodiment of the Singapore style of regional culture,second,the language
intersection and the third is the effect by Chinese culture. This type of poems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and meantim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ingapore native literature.
Key words:Singarpore’ s Chinese Literature;Classical Poetry;Nan Yang Style;Comparative Literature;
Cultural Exchange

关于新华文学的研究,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 元语言的一种,新加坡华文文学作为新加坡国别文
在小说、散文、现代诗歌等新文学样式,似乎它们就 学的一支,其中的华文旧体诗是其文学体系里不可
构成了新华文学的全部。而对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分割的部分。并且在今天的新加坡,依然有一大批文
的整理和研究除了新加坡的李庆年的专著《马来亚 学爱好者执着于华文旧体诗的创作。
华人旧体诗演进史》和中国台湾省的高嘉谦的论文
一、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构成
《汉诗的越界与现代性:朝向一个离散诗学(1895~
1945 年)》有所涉及之外,再无相关论述。而事实上, 本文沿用李庆年的概念,将所有作于新加坡的
由于新加坡国内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并
用,华文在新加坡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其他国家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是将华语作为外裔语言使用,而是多元化国家的多 研究生

42
旧体诗称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这些旧体诗主要见 万山排戟险,嗟尔故雄藩。
各类诗集、新加坡本土的
于中国明清史料中的游记、 第二件事情,是晚清时期,出于外交和考察的双
碑文以及一些新加坡当地的报纸上,例如 《叻报》、 重意义,清政府派出大批官员出使西方,在这批官员
《新国民日报》、
《天南新报》、
《总汇新报》、
《槟城新 被外派出使时,总理衙门要求这些出国游历者撰写
报》、
《益群日报》、
《南洋商报》、
《光华日报》、
《星洲日 日记。而这些清廷官员无论是暂驻新加坡还是仅仅
报》等等。据此,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基本 以公使的身份出使西方,走海路经过新加坡时都有
分为以下 3 大类。 诗作留存。今天我们大致可以在以下文献中寻觅到
第一类,新加坡的“过客 ” 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踪迹:王韬的《弢园文录外
关于这一类创作主体的特征,一是身份背景都 (漫游随录)、陈乃玉的《葛喇吧赋》、
编》 潘飞声的《说
是中国本土公民,并没有新加坡的国籍归属;二是由 剑堂集,老剑文稿》、尤侗的《外国竹枝词》、斌椿的
于各种原因短期驻扎或者途经新加坡;三是时代背 《海国胜游草》、曾继泽的《归朴斋诗集》、袁志祖的
景大都是明清。例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与 《海外吟》、徐英南的《窥园留草》、丘逢甲的《岭云海
南洋各国交往的巅峰,与郑和随行的费信在郑和使 日楼诗钞》、
康有为的《明夷阁诗集》、
《大庇阁诗集》、
“伏几濡毫,叙缀篇
团中担任通事教谕,每到一地, 何藻翔的《邦崖诗集》、
陈宝琛的《沧趣楼诗集》、
梁启
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 超的《饮冰室诗集》、
杨云史的《江山万里楼诗词钞》、
纳,题曰《星槎胜览》。”
在这部《星槎胜览》中,关于其 林豪的《南游诗》、蒋玉棱的《蕃女怨词》、郁达夫的
时新加坡就有题为《龙牙门》的诗作“山峻龙牙状,中 《郁达夫全集》等等。
通水激湍。居人为掳易,番舶往来难。入夏常多雨, 例如中国第一个跨出国门的官 员——
—斌 椿 ,
经秋且不寒。从容陪使节,到此得游观。”
其中的“龙 1866 年 3 月 7 日,斌椿一行从北京出发,先后游历
正是今天的新加坡。
牙门” 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罗斯、德国、
而到了清朝,中国和新加坡往来出现两件值得 比利时等 11 个国家,返程途中经过新加坡,斌椿在
注意的事情。一是清政府开始在新加坡设置领事。 自己的《海外胜游草》中,关于新加坡就留下如下诗
“(光绪)四年,置新加坡临时,后改总领事”

。其中, 作,有反映旅途见闻的,例如
“至新嘉坡(小儿刳木为
第一位领事左秉隆 (1850~1924 年),曾在 1881~ )瓜皮艇子小于
舟,见商舶掷银钱海中,则没水取出。
1891 年和 1907~1910 年,两次共计约 20 年在新加 舟,荡桨儿童水上浮,自古南蛮称鴂舌,果然羣作语
坡担任领事,左秉隆在新加坡担任领事期间留存大 喁啾。”
再如,
“一群嬉笑跃深渊,碎影冲开水底天,趋
量诗作。例如他的诗著《勤勉堂诗钞》卷四中,有一首 利从来真若鹜,不辞辛苦觅金钱”

。有反映初到新加
“游廖埠”的七言律诗: 坡时作者的心情的,
“又七律:甫从北极理征鞍,巨帆
朝辞廖屿上轮舟,一片帆开逐顺流; 飞来赤道南;断发文身增阅历,雕题聂耳纵奇探。香
绿树青山逢处处,和风丽日送悠悠; 闻薝葡心真静,酒熟蒲萄兴倍酣;九万程途详记载,
谩歌雅调惊云鹤,乱拨鹍絃狎海鸥; 席前灯下放雄谈”

。还有反映中华文化影响的,例如
乘兴不知行远近,又看渔火照星洲。 “新加坡多闽粤人,市尘门贴桃符,书汉字中原景。余
这首诗作展现出的赤道地区的海上风光以及昔 历十五国回至此,喜而有作。片帆天际认归途,入峡
日新加坡海岸线的夜景。 旋收十幅蒲。异域也如回故里,中华风景记桃符”


再如,1891~1894 年间,黄遵宪时任新加坡总领 还有反映新加坡风貌的,例如“新加坡(本名息力,与
事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环境和侨民生活情况 麻六甲旧皆番部,属暹罗)洋艘过此皆停泊,上薪水
的诗作,例如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卷七中收录有
“新加坡杂诗十二首”,其中第一首就道出了新加坡 ①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卷一一九,中华书局,1977 年
位置之所在,犹如中原地区的九边重镇: 版,第 3449 页。
②③斌椿: 《天外归帆草》,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
天到珠崖尽,波涛势欲奔。
社,1985 年版,第 198~199 页。
地犹中国海,人唤九边门。 ④(新加坡)李庆年: 《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
南北天难限,东西帝并尊, 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35 页。

43
糗粮,乃东西洋必由之埔头,英人立炮台守之,地产 有意思的是,虽然邱菽园前后在中国居住、暂留不过
五色禽鸟及大小猿猴,山多虎。楼阁参差映夕阳,百 18 个年头,却以旅居海外的中国子民自认,并自称
年几度阅兴亡(始为葡、荷两国所据,今为英有);龙 “星洲寓公”,意思是自己只是流寓新加坡而已。他的
涎虎迹愁行旅(西有岛,龙遗涎其上,可采其香),何 主要诗作有《丘菽园居士诗集》
《啸虹生诗钞》及《庚
待闻猿始断肠。一声清磐出茅庵,细草长松绕翠岚; 寅偶存》,其中,
《丘菽园居士诗集》 收录 1045 首诗
凤鸟自歌鸾自舞,始知身到大荒山 ”。再如,
“再登

作, )及《庚寅偶存》收录 340 余首诗
《啸虹生诗钞》
洋楼:重登高阁距山巅,远景全收画槛前;沧海大环 作,合计约为 1400 余首。此外还有大量散见于各类
围碧玉,中原一发系青天。东迎旸谷三竿日,北望齐 报章的不计在内,其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在新
州九点烟;遥指长安今已近,五云深处泊归船 ”
。 ②
加坡确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类型的诗作一方面客观的记叙了当时新加坡 潘受(1911~1999 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19 岁
的社会风貌,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在有的部分还加上 从福建南渡,经香港流寓星洲。潘受一生写了一千多
了注释;另一方面,按照形象学的理论,异国形象是 首诗,而他自己选辑在 《潘受诗集》 内的,时间从
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它所传达的 1937 年起编年至 1997 年止,60 年间共录诗、词、联
是他者国家的话语,或是体现着对异国的社会集体 语 1318 首。而潘受之所以进行旧体诗的创作,他在
想象,或是针对着这种想象,总之要受到它的制约。 《潘受诗集》的后记中有这样的解释:
在出使新加坡的清政府官员眼里,
“新加坡形象”作 本人写诗,开始写的是白话诗。白话诗产生于
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真正的意义不是认识或再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发表他的《尝试
现新加坡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自身文化优势的必 集》,那时,本人才八九岁。不久,中国很多青少年跟
要。例如其中的
“楼阁参差映夕阳,百年几度阅兴亡; 风写起白话诗。又不久,古典诗词渐渐不见于报刊上
龙涎虎迹愁行旅,何待闻猿始断肠”在一定意义上是 了。本人写白话诗也已是十三四岁了。再过三数年,
近代中国人走出国门对外交流轨迹的起点。尽管描 本人终于发觉音乐性是一首好诗不可或缺的要素.
述的场景和文化是客观的,但是记述依然是有选择 所以诗叫诗歌,作诗叫吟诗,于是转而注意起古典诗
性的, “片帆天际认归途,入峡旋收十幅蒲。
例如诗作 词。这一转,越转越深入,竟像是被什么东西迷住了,
异域也如回故里,中华风景记桃符”中,就透着中国 缠住了,想转回头也已是转不出来了。
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审视。这样对于“他者”的评价是 这一类作者的作品,保持着浓厚的中国古体韵
这些记录者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身份共同作用的 味,又镶嵌了新加坡本土历史的沧海桑田和社会的
结果,
不自觉地也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自我欣赏。 点滴变迁,既有南洋的文化审美与社会风情,又包含
第二类,新加坡的 者
“流寓” 着这些海外“寓客”对中国的念念不忘和点点情思,
关于这一类创作主体的特征,一是出生于中国 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域外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本土又长年侨居海外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二是早 第三类,土生土长的新加坡诗人
年接受了正统儒家传统教育,有深厚的中国古体文 尽管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
化的根基;三是经历社会沉浮又坚持儒家忧国忧民、 但是仍有很多诗人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敬佩或者自身
心系天下的情怀,使他们身处异地文化之中对中国 的喜好,坚持旧体诗的写作。当代诗人杨启麟有一首
文化更为坚持。对于这类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分别 《泪眼》,诗云
“英语连声震四围,西风席卷乱纷飞。满
是 邱菽园和
“南洋才子” “国宝诗人”潘受。 腔悲愤盈眶泪,见说华文已式微”。正像旧体诗的处
邱菽园(1874~1941 年)出生于中国福建,8 岁 境虽然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强化在新华文学中不断
时第一次到新加坡,15 岁时随父母返乡应童子岁
考,走科举之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
①(新加坡)潘受:
《潘受诗集》,新加坡:新加坡胜友书局
丘菽园 23 岁时,由于父亲病重再赴新加坡。同年,
出版,
2004 年版,第 309 页。
父亲去世,邱菽园扶父亲灵柩回海澄新安安葬。第 《邱菽园与新马文学史现场》,见张锦忠《重写
②高嘉谦:
二年返回新加坡。一直到 1920 年 10 月,丘菽园 47 马华文学史论文集》,中国台湾省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
岁时曾赴厦门一次,再返新加坡,此后便不复归国。 中心,
2004 年版,第 37~54 页。

44
地被边缘化,但是从来不曾销声匿迹。当代旧体诗 西亚著名的菜肴
“马来咖喱鸡”。诗文的最后两句指
中,
有学术团体例如新声诗社与新风诗词学会,有一 出马来人最重要的习惯“右手取食”。因为马来人身
些大的论坛诸如南洋随笔网还有固定的旧体诗专 为穆斯林,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所以是用右手抓饭
栏,甚至还有一些新加坡诗人开办了自己的博客进 和吃饭的。
行旧体诗的宣传。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 8 月 27 日 再次,虽然新华文学发展中体现出本地色彩的
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文艺城整版刊登了“国大中文 增强,但是也不可能割断与中国文学的联系。近代,
系学生旧体诗选”,内容丰富,颇具本地色彩。例如 随着与新加坡交流的日益紧密,中华文化也源源不
其中钟旨平的《龙牙一点沙》: 断地传输到新加坡。上文提到,清末南方有许多人远
龙牙一点沙,万象竞浮华。 徙南洋,既包括文化人士,也包括一般劳苦大众,还
酒白迷金纸,霓红代绿葩。 有着为数不少的
“猪仔”。华人数量在新加坡逐渐增
顺风擒巨蟹,逆水攫肥虾。 多,也就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其中有中国远徙去的文
谁见落潮处,纷纷滚地爬。 ,影
化人,也有第一代移民的后裔,他们“吟诗结社”
这首诗中,龙牙是新加坡的旧称,所谓“一点 响至今。由于同文同源,以及历史及血缘方面的千丝

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胜地圣淘沙。 万缕的关系,这些各类旧体诗作者仍然不断地从中
国文学吸取养分。例如《潘受诗集》中第一首《紫金山
二、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写作特点
梅花》,
“孙陵路接孝陵斜,间代英豪起汉家。千古春
考察新加坡旧体诗的写作特点和创作背景,最 风香不断,紫金山下万梅花。”这首诗写于 1937 年。
终目的还应当落实到他们的创作上。 即孙中山陵墓,
“孙陵” “孝陵”即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新加坡旧体诗的创作,首先体现在地域文化的 这一年发生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影响上。新加坡地理风貌体现到书写实践中所表现 让潘受希望以此诗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勇敢抗敌,希
出的独特样式。例如,作为该地域标识的山水风物、 望见到有像孙中山及朱元璋这样的中国开国领袖出
文化胜迹、风土人情等成为诗人主要的描写对象和 “千古春风香不断”,民族
来领导人民,强调中华民族
抒情载体。例如邱菽园 1922 年发表在《中国与南洋》 精神永存,应该万众一心、共同抗敌。再如当代郭先
第 1 期的《新加坡书感》中关于“南来半岛分边圻,独 楫的诗作《黄鹤楼》,
“黄鹤飞回楼已换,江边新起黄
立中游控海门。渐见鼋鼍移窟穴,自徒蛟鳄长儿孙。 鹤楼。江西水接江东水,中华历史长悠悠。十亿人民
长桥虹卧双厓合。连盝山移万帐屯,岸谷久更况人 歌禹甸,八千里路望星洲。我是腾云驾雾至,天风鼓
事。高陵不是旧潮痕。”
的描写。再如斌椿的
“地在赤 荡不知愁”。诗文中“中华历史长悠悠”的新华旧体诗
道南,天气极热,而昼夜各六时,无冬夏长短之分也。 必然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摆脱不了中国性的影
南洋飞舰喜重游,来卧云龙百尺楼;万里澄波明月 子。
上,清辉无叶不当头(中土以十月望为月当头,此地
三、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研究意义
夜夜皆然)。平分时刻定朝昏,不爽莲花刻漏痕;可
惜从无霜雪降,素娥青女暗销魂”

。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比较文学意义
其次,新加坡旧体诗中出现的语言的混杂。新 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跨国别、跨民族的特
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完美融合的东方国 点,与比较文学有几近相通之处。在近年来的比较
家,从历史上看来,马来人、印度人和白人都是各国 文学研究中,海外华文文学已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研
移民,它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早期离乡背 究新拓展的领域和讨论的热点。例如杨乃乔主编的
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 《比较文学概论》一书中,海外华文文学成为一个专
入新加坡,创建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在新加坡的 门的章节。这样做是有其深层意义的,一方面,比较
旧体诗中就体现出这些多元文化的集合。同样我们 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地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董岸修光十爪齐,强分
以邱菽园的一首诗作为例,
左右别高低。须知答礼无需左,右手方拈加里鸡。” 《天外归帆草》,
①斌椿: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
这里“董岸”是马来语言手的意思。“加里鸡”是马来 1985 年版,第 199 页。

45
者所借鉴和吸收,而比较文学的某些研究手段和研 化、中西文化的四重影响,他们具有写出地道旧体诗
究方法也已成为华文文学可运用的手段和研究范 的潜力。这些旧体诗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其他文体
式。新加坡旧体诗作为华文文学的一个独特文体, 无法承担的功能。无论是戏剧、小说还是散文都不可
同样具有比较文学的意义。首先,运用纵向的影响 避免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只有旧体
研究和横向的平行研究,梳理新华旧体诗和中国文 辉煌产物,出于古典诗
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
“影响研究”中,
学的关系,并把握其整体性。例如, 歌遗产的巨大吸引力的原因,在传播和继承中华文
源头的 ,过程的“传递者”和受到影响的“接
“放送者” 化中起着无以伦比的作用。
受者”
,都可以成为进行
“影响研究”的具体角度。从

“放送者”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文学中的思潮、 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体、作家作品在新加坡的流传。换一个角度,从“接 1. 朱崇科:
《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
的角度,可以反向研究新华旧体诗在发展过程
受者” 上海: 2008 年版,
上海三联书店, 第 89 页。
中是如何受到中国文学主题、话语和艺术模式上的 2.(新加坡)李庆年:
《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
影响,
并形成
“南洋”特色的。这是探寻“渊源”的
“渊 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35 页。
研究。其次,比较文学的某些研究手段和研究
源学” 3.(新加坡)邱新民:
《邱菽园生平》,新加坡胜友书局出
版,
1993 年版,第 13 页。
方法可以深化新华旧体诗的研究的多维性。例如主
4. 《潘受诗集》,
(新加坡) 胜友书局出版,
2004 年版,第
题学视野下,中新两国对国际重大事件的解读;
变异
309 页。
学视野下,中国旧体诗在新加坡国土上产生的变异 5. 高嘉谦:
《邱菽园与新马文学史现场》,见张锦忠《重写
及其原因;形象学视野下,新加坡旧体诗中的中国形 马华文学史论文集》,中国台湾省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
象等等。 中心,
2004 年版,第 37~54 页。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化交流意义 6. 郭惠芬: 20 世纪中国文
《战前马华新诗的承传与流变:
首先,通过不同类型作者旧体诗写作的背景的 学关联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56 页。

所处的文学文化语境中的
考察,从作者的时代背景、
重大命题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其写作的主要
因素。其次,通过分析 3 类旧体诗写作群体的写作
姿态及其文化认同,力图描述出生活在外域的他们
如何面对中国的影响,由此考察中国性与“去中国
性”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冲突。再次,通过
对旧体诗边缘状态原因的考察,研究旧体诗在新加
坡文学版图中的位置与特殊意义,并由此思索旧体
诗在现代文化中存在的可能。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新加坡文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新加坡的人口约有 76%是华人,其余是马来
人、印度人等。新加坡的官方语文有华文、英文、马
来文和泰米尔文 4 种,所以,该国有 4 种语言的文学
作品。华文文学占据其国家文学的主流地位。旧体
诗写作在新加坡的继续存在,证明了其文学并不是
许多人眼中的纯粹的被完全“西化”、
“现代化”的文
学,而是一个多种语言并行、多种文体同在的格局。
如果说本文中涉及的前两类作家,都接受了系统的、
良好的旧式教育,传统文学修养和训练的功底扎实,
那么,第三类新华旧体诗的作者身上则兼有新旧文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