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6 年第 3 期

独立后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

钱 伟

(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摘要: 独立后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总体而言,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经历了从英语至上
到不同语言源流学校孤立并存,继而到单语同化政策,最后再到多语共存的几个重要的演变过程。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的
制定是其国内的民族主义与族群关系、语言自身的地位、国内外的政治环境等多个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
政策日趋宽松和灵活,但是在这种宽松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马来西亚; 语言教育政策; 演变; 影响; 因素
中图分类号: H002. 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92( 2016) 03—0080—05
DOI:10.13848/j.cnki.dnynybjb.2016.03.013
自古至今,语言霸权( language supemacy) 一直都 语的教育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这一论调为以后
[1]( P31)
是许多国家权力斗争、国家和族群认同的焦点问题。 马来西亚单元化的教育政策埋下了伏笔。 在这
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都试图在自己控制的领 个理论的影响下,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在马来语
土上通过学校教育推广自己的语言 ,以利于统治。 马 单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久即有在这一理论指导
来亚在 1957 年独立后,巫统政府为了巩固马来人占 下制订的《拉萨报告书 》和《1957 年教育法令 》相继
主导地位的政权,延续英殖民政府单元化的教育政 出台。
策,华文教育受到压制。70 年代,英文教育逐渐被马 1956 年 5 月 6 日,马 来 亚 政 府 公 布《拉 萨 报 告
来文所取代。华文教育虽然基本上可以保全,但在政 书》( The Razak Report) 。 这份报告书是由当时的教
府强调“融合”、“一致”,建立一个“团结 ”国家等执政 育部长阿都·拉萨为首的 15 人委员会,在研究当时
理念的引导下,许多不利于华人文化发展的建议和政 的教育状况和《1952 年教育法令 》的基础上提出的。
策相继出台。90 年代以来,政府在坚持其原有理念 这份报告明确提出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是 :
的同时,教育政策渐趋宽松和灵活。 各民族统一接受以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 ,
以促进全民团结。①
一、独立以来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 独
立后颁布的《独立宪法》第 125 条规定,国家语言必须
( 一) 独立前后: 马来语逐渐成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是马来语,但 又 规 定 10 年 内 英 语 仍 是 主 要 的 官 方
[2]( P284)
1953 年马来亚教育部高级顾问,被誉为“现代马 语言。
来人教育之父 ”的阿米努丁 · 巴基 ( Amiduddin Baki)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亚联合邦根据《拉萨报告
提出了“熔炉理论”( Melting Pot) ,倡议只建立国民学 书》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57 年教育法令 》( The
校,让各族子弟在同一校园学习和游戏,以便大家能 1957) 。此法令强调马来亚联合
Education Ordinance,
[3]( P32)
融合在一起,并建议实行以英语和马来语为教学媒介 邦教育政策的基本精神是以马来语为国语, 同

收稿日期: 2016 - 07 - 25
作者简介: 钱伟( 1974 ~ ) ,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为了配合教学媒介语的改变及广泛使用国语,马来亚政府于 1956 年设立“语文出版局”(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以研究、
推广和提升马来语的使用。
80
时维护与扶助本国境内定居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 从国家教育制度的学校津贴。 那些不愿意改用官方
化。根据此法令,国内只设立两种小学,即以国语作 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可依照学校注册条例成为
[3]( P38)
为媒 介 语 的“国 民 学 校 ”( Sekolah Kebangsaan) 和 以 独立中学。
英、华或泰米尔语教学的“国民型学校”( Sekolah Jenis 1961 年 10 月,马来西亚国会不顾华社的强烈反
Kebangsaan) ,中学阶段则只有以国语和英语教学的 对,仍然通过了依据《拉曼 · 达立报告书 》的建议而
学校,这些学校都采用共同的课程纲要,以培养国家 制定 的 《1961 年 教 育 法 令 》( The Education Act,
意识。法令中还规定为实现“国民教育最终目标 ”, 1961) 。根据此法令的规定: 自 1962 年起,全国中小
必须逐步实施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 , 学分为“国民学校”( Sekolah Kebangsaan) 、“国民型学
[4]( P178)
因此,国民型小学在必要时改为国民小学 。 校”(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和私立学校三种类型:
《拉萨报告书》是马来西亚教育史上的一份重要 即以马来语为媒介的国民学校和由原来的英校 、华
文件,对马来西亚以后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影响巨 校、泰米尔学校改制而来的国民型学校。 只有接受改
大。《拉萨报告书》用具体的条文阐述了单元同化教 制成为国民型中学的学校才可以获得政府的全部资
育 政 策 的 最 终 目 标。 《拉 萨 报 告 书 》公 布 的 日 期 助,否则就成为私立的“独立中学 ”。 另外,所有中学
( 1956 年 5 月 6 日) 后来被定为马来西亚教师节。①
公共考试的媒介语,仅限于国语和英语。 法令还规定
根据《拉萨报告书 》精神制定的《1957 年教育法
为实现“国民教育最终目标 ”,必须逐步实施以国语
令》,强调马来亚联合邦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因此国民型小学在必
使马来语成为本国国语,同时维护和持续发展居住在
要时要改为国民小学。总之,作为国语的马来语在学
本国的其它族群的语言和文化。”在这项法令的影响
校教育理念中开始受到高度重视。 为了使这一法令
下,除原有的英语外,马来语成为学校主要的教学媒
落实到实处,该法令还附有一些实施细则,如第 21 条
介语,并被赋予 “国语”的地位。
第 2 款就列明“在任何一个时候,只要教育部长认为
( 二) 60 年代: 马来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在某一间国民型小学已适合转变为国民小学时 ,他就
60 年代,为强化马来语的地位,马来西亚开展了 [3]( P40)
可以直接命令有关学校改制为国民学校。” 也
国语运动,并实施《国语法案》。
就是说,教育部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把各源
1960 年,马来西亚“语文出版局 ”( Dewan Bahasa
流的国民型小学( 英文、华文、泰米尔文小学等 ) 改成
dan Pustaka) 在各州发起“国语月”活动,成立“国语月
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小学。
委员会”( National Language Month Committees) 。1964
不难看出,
1960 年的《拉曼 · 达立报告书 》以及
年 7 月,马来西亚政府成立“国语行动阵线委员会 ”
( National Language Action Front Committees ) 。1967 随后通过的《1961 年教育法令》,实际上是几年前《拉
萨报告书》的改头换面,对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构成
年 3 月,马来西亚政府颁布《国语法案》( National Lan-
guage Act) ,明确规定马来语作为唯一国语及官方语 了极大的破坏。 其本质是政府通过“合法手段 ”,企
文的崇高地位。 图逐步取消非马来文学校。 特别是其中第 21 条第 2
《1957 年教育法令 》颁布后,由于受到民众的强 款的条文更是被华社认为是放在华小的定时炸弹 。
烈反对,于是政府便成立了由教育部长拉曼 · 达立 事实上,教育部正是运用此项法令所赋予的权力,从
( Abdul Rahman bin Talib) 领导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审 1968 年开始把英文小学和英文中学逐步改为国民学
查该法令的执行成果。1960 年 8 月,该委员会起草的 校的。教育领域“去英语化 ”的过程最终在上世纪 70
《拉曼· 达立报告书 》( The Rahman bin Talib Report) 年代完成。
正式发表。该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 1) 为了团结各族 ( 三) 70 到 80 年代: 单一语文政策的强制推行
人民,中学的公共考试只用英语或国语出题; ( 2 ) 为 1969 年 5 月 13 日,在大选过程中马来西亚发生
了鼓励学生进入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就读 ,政府将 了震惊一时的种族冲突事件。 此次种族冲突事件既
只提供全部津贴给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 ,取消不遵 是马来西亚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水岭,也是马来西亚

① 马来西亚教师节为 5 月 16 日,但华文独立中学则定为每年的 9 月 28 日。
81
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① 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的 要、最有效的途径。
政治体系由“巫统 ”(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英 文 简 称 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马来文学校已从幼儿教育、
“UMNO”) 所掌控,演变为政治学者所谓的“一党独大 小学、中学发展到高等学校,从普通教育学校,到职业
的种族霸权政治体制 ”。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以马来 技术专科学校,马来西亚建立了完整的马来文教育体
民族主义为党纲的巫统推行了一系列“马来人优先 ” 系。1980 年,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正式成立,次年起
的政策,标志着激进的马来民族主义抬头,非马来文 主持国内高等学校考试,取代以往由英国剑桥大学考
教育 再 次 受 到 一 系 列 的 国 家 教 育 政 策 与 法 令 的 试局主持考试的地位。
冲击。② ( 四) 90 年代至今: 多元共存、巩固马来文教育的
1969 年 7 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 从 1972 年开 地位
始,国民型英文学校逐步改为国民学校,以国语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
教学媒介语,原本以英文作为教学媒介的大学从 1983 对抗的格局轰然倒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年起全部使用马来语,此外,从当年开始增设多所以 随着意识形态的对抗终结,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和全
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大学。 球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由
1970 年,马来西亚新任首相阿都 · 拉萨宣布实 于东西方关系逐渐改善,加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施为期 20 年的新经济政策 ( New Economic Policy) ③, 全球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在这一时期,中马关系也
目的在于通过政治干预的途径积极扶助马来族群摆 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脱贫困,重组社会经济结构。 在这种宽松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马来西亚政府采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族群配额制 ” 了一系列“文化开放 ”( cultural liberalism) 的政策,教
( 俗称“固打制 ”) ,以照顾人口占多数的马来人的利 育政策也趋于相对灵活、开明。 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
益。在教育方面,根据“固打制 ”的规定,国立大学的 介语的私立学院纷纷成立,课程和专业设置趋于多样
新生录取比例是: 55% 的土著 ( 马来人 ) 和 45% 的非 化; 有些还与国外的院校合作,通过双联课程或学分
土著( 华人、印度人及其他民族 ) 。 在此制度下,每年 转移,为有志到外国大学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与方
都有很多优秀的华人子弟无法挤进国立大学之门 。 便,开拓 学 生 的 升 学 出 路,弥 补 国 家 教 育 资 源 上 的
此外,政府的奖贷学金大部分都是提供给马来人 。 大 不足。
部分华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则无缘申请。 1996 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了《1996 年教育法 》。
与新经济政策相配套,政府还致力于塑造所谓的 其中第 17 条明确规定: ( 1) 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所有教
“国家文化 ”。1970 年召开的国家文化大会 ( Kongres 育机构均应采用国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 ,但根据第
Kebudayaan Kebangsaan) ,提出了塑造国家文化的三 28 条建立的国 民 型 学 校 或 部 长 赦 免 的 教 育 机 构 除
项基本原则: ( 1) 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必须以马来西亚 外; ( 2) 如果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语不是国语,
[5]( P18)
土著文化为核心; ( 2) 其他适合的文化因素可被接纳 那么国语必须作为必修科目。 该《教育法 》最显
为国家文化因素; ( 3) 伊斯兰教文化是建立国家文化 著的进步是在华社的抗争下,废除了困扰马来西亚华
[2]( P314)
的基础。 简言之,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 ”就是 人多年的《1961 年教育法令》中的第 21 条第 2 款。
以马来人和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 无疑,这是一种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
“核心文化论 ”的翻版。 显然,国家文化的重点就是 展、
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以及中马外交、经贸关系的日
以单元文化消灭多元文化。 这就是日后常被官方引 益密切,马 来 西 亚 进 一 步 灵 活 地 调 整 了 教 育 政 策。
用的“一种语文、一种文化和一个民族 ”术语的来源。 2002 年 5 月,
公立大学录取新生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
这种文化政策无疑对后来的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 准的“绩效制”,
废除了以族群配额为标准的“固打制”。
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学校教育是构建统一文化最主 另外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是教育部宣布自 2003

① 关于“五· 一三”事件发生的原因,至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巫统内部发生权力斗争,而以种族斗争来转移民
众视线。
② 比如 1970 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国民大学( UKM) ,为第一所宣称全面以马来语教学的高等学校,其校内行政、教学与交流都是
以马来语为主。
③ 政府制定从 1970 年至 1990 年的 20 年长远计划,其中包括 4 个五年经济计划。
82
年起推行数理英化政策,将国内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 折射,从人性的微笑和热情化作对外人满怀恨意的狞
[8]( P97)
的数理科目,都逐年逐级地转换为英语教学。 但是, 笑和要将其贬斥和摧毁的非理性欲望 。”
该政策实 施 以 来 就 争 议 不 断,实 施 的 成 效 也 不 大。 马来西亚人的族群冲突,也是源自对自身族群的
2009 年,马来西亚政府决定终止实施该政策,自 2012 关怀,不能不说是一种正面的情感。 但是这种情感一
年起逐年恢复之前的数理科教学用语。 尽管该政策 旦走上极端,族群自我中心不自觉地就会泛滥到一个
最终功败垂成,但却折射出国家语言意识形态的再度 失去控制的地步。
转向。英语在教育领域的强势回潮,说明马来西亚政 台湾的学者古鸿廷对此也有相似的看法,“长期
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英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最重 主政之马来族群,或因无知自负而迷信其文化与宗教
要甚至“唯一 ”的全球性语言 ( the global language) 的 之优越,而亟欲同化其它族群,或因华族之文化认同
重要地位与作用。 与其政治意识的成长,影响其政治效忠,故每临国会
2012 年 9 月,马来西亚政府发布《2013 ~ 2025 年 大 选,华 文 教 育 的 存 废 常 成 为 政 治 斗 争 的 热 门
[9]( P12)
教育大蓝图 》,提出“巩固国语、强化英语 ”( Memarta- 话题。”
batkan Bahasa Malaysia & Memperkukuh Bahasa Ingg-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多元族群国家的族群关系
[6]( P251)
eris,MBMMBI) 的新政策。 在该蓝图中,教育部 是非常复杂且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族群之间并不是
还首次明文承认华文独立中学在马来西亚教育领域 完全的二元对立,也不是完全的二元同一,更多情况
的贡献。《蓝图 》指出,华文独中已构成马国私立学 下是对立中孕育同一,合作之中包含分歧,对立分歧
校最大的组成部分,60 所独中所招收的学生总数已 与同一合作的程度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发生转
达 66700 人,占目前中学生总数的 3% 。尽管如此,政 化,可能出现对立多同一少,也可能出现同一多对立
府也表示不会无条件认可独中统考文凭 ,除非独中修 少,族群关系也会随之起伏不定,时张时驰,并决定社
改课程纲要以符合国情和政府的要求 。 会发展是处于良性、中性还是恶性的运行状态。
在母语教育方面,《蓝图 》表示,目前使用华文和 ( 二) 出于强化马来语实际功能的需要
泰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小学 ,将保持现状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多语言的国家。马来语、英
不变,这些学校的地位和基本特征也将继续保留 。 在 语、华语之间长期存在着语言的竞争。 由于历史原
公布《教育蓝图 》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长慕尤丁 · 亚 因,作为殖民遗产的英语在马来西亚长期流行,曾是
辛 ( Tan Sri MuhyiddinYassin) 宣布将华小马来文课授 长期通用的行政用语、商业用语、教育用语、媒体用
[7]
课时间由目前的 180 分钟增加至 240 分钟。 语。作为国家象征的国语,马来语有维护国家统一和
在这一时期,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逐渐趋于 民族团结的政治作用,但是其实际使用功能却在日益
开明,政府也极力营造各族群和谐相处的良好形象。 萎缩,有一种沦为民间生活里一相对低阶语言的趋
80 年代,华文教育的生存状况有较
相对于上世纪 70、 势。关于这点,旅居美国的马来时评人 M. Bakri Mu-
大改善,发展空间也有明显提升,但是其单元化教育 sa 曾有过这样一番生动的评论: “马来西亚人或许都
的思维总体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 能说得上一口马来话,但那是混杂( rojak) 的版本。这
其实反映了我们———不仅仅是非马来人———对马来
三、影响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基本因素 语的全然蔑视。马来语虽说是这块土地上的语言,但
每当我造访马来西亚时,却很难找到马来文著作。 马
( 一) 民族主义与族群关系 来语媒体也只占广告市场的一个微小份额 ,而这又反
西方学者保罗·柯奈尔( Paul Cornea) 在《相对主 映了市场对马来语的估值。 至于说到如今已被抬举
义的挑战和理解他者》中有这样一段讨论民族主义的 成“国民学校”的马来语学校,那更是连马来人自己,
[6]( P256)
话非常适合形容马来西亚的民族问题。 他说: “民族 都正在离弃它们。”
主义的问题在于其模糊性,起初是一种自然而有益的 马来语实际效用的不足,迫使由马来人精英组成
情感,是出于对……有共同语言、习俗和文化,尊崇相 的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关的语言教育政策和措施来保
同价值的人们的热爱。 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 ( 恐惧、 障和维护马来语的地位。
挫折、经济对立、感情伤害、成人状态的不适应等等 ) , ( 三) 政治因素
从某一时刻开始,这种对身边人的热爱通过曲面镜的 首先是国内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
83
自 1957 年独立以来,马来 ( 西 ) 亚一直是由以巫 色彩。
统为首的政党联盟执政。 巫统是由马来人的精英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
子以维护和实现马来人利益为立党宗旨而组建的政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成为
党。独立前,巫统为维护马来人特权与英国政府谈 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在这种全面缓
判,独立后与其他族群政党讨价还价,巫统所表现出 和的国际大背景下,马来西亚政府开始采取相对宽
的竭力维护马来人族群利益的强势立场都充分显示 容、缓和的教育政策。虽然仍有一些不利于非马来文
了本党的族群性质和所代表的族群利益 。 对此,巫统 教育发展的政策出台,但相对于之前的政策则要宽松
领袖亦从不讳言。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长期执政, 许多,非马来文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
决定了马来语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语言 。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其国内
2008 年 3 月 8 日,巫统的“败选 ”可以说是历史 的民族主义与族群关系、语言自身的地位、国内外的
的分水岭,对马来西亚政治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 由 政治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目前的发
于巫统失去了其在国会里长期拥有的三分之二多数 展态势来看,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会继续维持目
议席,长期由“巫统 ”主导的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亦 前宽松和灵活的状态。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
被打破。不但如此,国阵政府还失去了五个州 ( 槟城、 到,在这种宽松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
吉打、霹雳、雪兰莪和吉兰丹) 的执政权。这使得历史 的问题,“成就困境”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
上盘踞马来西亚政坛多年的种族政治首次面临严峻
的挑战。由人民行动党、民主行动党和回教党组成的 参考文献:
人民联盟 ( 民联 ) 迅 速 崛 起 成 为 国 阵 的 强 势 竞 争 对 [1]马来亚国民学校: 其问题以及对课外活动的建议[R]. 吉
手。新政治势力的崛起催生了多元族群的政治新格 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2013.
[2]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统一课程委员会编. 马来西亚及其东南
局,削弱和制衡了巫统的政治霸权,挑战了马来人的
亚邻国史[M]. 吉隆坡,董教总,
1999.
政治支配权地位。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马来西亚的语
[3]王瑞国.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改制与复兴: 以霹雳州为例
言教育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马来西亚语言教育
( 1962 - 1985) [R]. 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2014.
政策的逐步开明化,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
[4]柯嘉逊.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奋斗史[M]. 雪兰莪中华大会
其次是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 堂,
1991.
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 , [5]钟海青,王喜娟编译.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M]. 桂
其影响遍及全球。 在这种背景下获得独立的东南亚 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诸国成为美苏互相争夺的对象,被纳入相互敌对的两 [6]王国璋. 后数理英化政策的马来西亚华社: 英语、华语及马
大阵营之中。马来西亚作为前英国殖民地,通过和平 来语的功能转变[A]. 变迁中的马来西亚与华人社会: 2014 年
斗争的方式赢得了国家独立,与宗主国保持了千丝万 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论文集[C]. 吉隆坡: 华
社研究中心,
2015.
缕的联系,也自然成为西方阵营中的一员,对社会主
[7]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将实施 在马华媒吁重视华教[N]. 人
义的认知自然是“敌视与恐惧 ”,冷战思维深深影响
民日报·海外版,
2013 - 08 - 30.
甚至主导着马来西亚内外政策的制定。20 世纪 60、
[8]何国忠. 马来西亚华人: 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M].
70 年代一系列的语言教育政策措施都可以看作是政
吉隆坡: 华社研究中心,
2015.
府单元化教育理念的体现。“5 ·13 事件后,马来西 [9]廖小健.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 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
亚政府开始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领域强化马来 [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人的地位,民族—国家的建构逐渐走上构建“马来中 [责任编辑: 王国平]
心主义”,同化甚至排斥其它族群的道路,马来西亚的
语言、文化、教育政策都因此蒙上了浓厚的种族主义

84
( 11) On Ancient Vietnam’s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tyand Its Evolution Zuo Rongquan·73·
Abstract: Ancient Vietnam had been one of the "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al circle" countries. The ancient Viet-
nam society had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he identification began from the County pe-
riod and further was strengthened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Vietna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due to the French col-
onists deliberate suppression,the identification was shaken and ultimately replaced by the Latinized Chu Quoc Ngu.
The identification in ancient Vietnam realized through three forms: the worship for Chinese square characters,the re-
spect to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classical,and orthographic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on ancient Vietnam-
ese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fication and history of its changes during the modern tim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Ancient Vietnam;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ty; Changes
( 12) The Evolution in Malaysia’s Language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Qian Wei·80·
Abstract: Malaysia’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went through several stages of evolution. It
covers the stage of“English first”,stage of“different origin of the language school isolated and coexist”and then stage
of “monolingual assimilation policy”,finally,stage of“multilingual coexist”. Malaysia’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s
a result of competitions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nationalism,change of nationalities relation,internal and in-
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 At present Malaysia’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s more flexibility,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remain to be resolved .
Keywords: Malaysia;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Evolution; Reason
( 13) The Plights and Outlets of Local Chinese Newspaper in Indonesia in the Era of Democratic Reform———A
Case Study of Qian Dao Ri Bao Pan Yue·85·
Abstract: After the fall of Suharto,in the era of democratic reform,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spaper have
a lot of problems,including Qian Dao Ri Bao ( Harian Nusantara) . It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ocal Chinese
Newspaper in Indonesia. Qian Dao Ri Bao was beset by difficulties,such as few readers and news reporters,small cir-
culation,high cost,little funds,poor quality of content and a dispute among the internal. How to survive in the diffi-
cul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ust be solved by Qian Dao Ri Bao. As 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Local Chinese
Newspaper that operates independently,Qian Dao Ri Bao should changes for the better,for example realizing the elec-
tronic newspaper,increasing the earning with multi - approachs,attracting and developing qualified people,building
up special features and enhance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donesia; Chinese Newspaper; Qian Dao Ri Bao; Plights; Outlets
( 14) On the Rise of Pakistan’s MQM and Its Impact Yang Honggui,Li Dongyang·91·
Abstract: In 1970 - 1980s,with the loss of advanta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kistan’s political landscape,
Muhajirs began to strengthen ethnic identity and political union. In 1984,under the support of Muhammad Zia - ul -
Haq,Muhajir Quami Movement( MQM) established. MQM claimed that it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Muhajirs,argues
that Biharis should be accepted and settled in Sindh,and Muhajirs provi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cause the faith
of separatism and the violent characteristics,MQM made a serious impact on Pakistan’s ( especially in cities,Sindh
provinc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ocial security.
Key words: Pakistan; Muhajir Quami Movement( MQM) ; Rise; Impact
( 15)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Caste and the Legal Evolution of India Liu Xiuli·96·
Abstract: The caste system is an ancient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India.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law in India. Influence of the caste system on the laws
of India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 in ancient times,the law embodied the caste system,and
maintain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aste system; in modern time,law try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caste system,
but the result is not optimistic.
Key Words : Caste System; Manava Dharma Sastra; Civil Law; Modern law; Influence
( 16) On the Problem of the Lao Hmong Refugees in Thailand Song Hongmei·101·
Abstract: The refugee problem of the Lao Hmong in Thailand came from Laotian domestic conflicts and changes
of its foreign relations,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s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Laos and
Thailand. Settlement of the refugee problem depends on solving the domestic probl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problem.
The Lao Hmong lived in in refugee camps have had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t creased
conditio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refugee problems. Policy of recipient countries to refugee is an important fact to re-
solve refugee problem .
Key Words: The Lao Hmong; Refugee problem; Thailand; Settlement

1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