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1、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农业
● 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 王安石变法施行募役法,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 宋代推广了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如旱田种稻、轮作制度、茶叶、
棉花等。

● 宋代农业生产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富饶的粮
食产区。
手工业
● 宋代手工业在技术、品种、质量和数量上都有很大进步,出现了许多著
名的工艺品和特产,如景德镇瓷器、汴绣、绍兴黄酒等。

● 宋代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专业化、规模化和集中
化的手工作坊和行会组织。

●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和文
化的进步。
商业
● 宋代商业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商品流通范围扩大,交通运
输方式多样,货币制度完善。

● 宋代商业在政策上也有所调整,宋太祖废除了唐宋五代时期实行的市易
法,改为收取商税。

● 宋代商业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制度,如禁榷制度、市舶司、票号等。

● 宋代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扩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文化繁
荣。
城市
● 宋代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完善,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
通的中心。

● 宋代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如都城、京畿重镇、府州县城、军事要
塞、港口城市等。

● 宋代城市有较完善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制度,如建立保甲制度、设置坊巷
使、修建城墙河道、开设市场桥梁等。
● 宋代城市是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如设立国子监、书院、博
物院等。
2、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影响
表现
● 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历史
现象。

●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农业方面: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北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富饶
的粮食产区。南方还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茶叶、棉花、桑蚕等。

○ 手工业方面:南方手工业品种多,质量高,数量大,形成了许多著
名的工艺品和特产,如景德镇瓷器、汴绣、绍兴黄酒等。南方还出
现了一些专业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手工作坊和行会组织。

○ 商业方面:南方商业活动频繁,商品流通范围广,交通运输方式便
利,货币制度完善。南方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形式和制度,如禁
榷制度、市舶司、票号等。南方还开展了对外贸易,与东南亚、日
本、高丽等国家进行海上贸易。

○ 城市方面:南方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功能全,成为政治、经济、
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南方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如都城、京畿
重镇、府州县城、军事要塞、港口城市等。南方城市有较完善的城
市建设和管理制度,如建立保甲制度、设置坊巷使、修建城墙河道、
开设市场桥梁等。

● 农业方面: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北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富饶的粮
食产区。南方还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茶叶、棉花、桑蚕等。

● 手工业方面:南方手工业品种多,质量高,数量大,形成了许多著名的
工艺品和特产,如景德镇瓷器、汴绣、绍兴黄酒等。南方还出现了一些
专业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手工作坊和行会组织。

● 商业方面:南方商业活动频繁,商品流通范围广,交通运输方式便利,
货币制度完善。南方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形式和制度,如禁榷制度、
市舶司、票号等。南方还开展了对外贸易,与东南亚、日本、高丽等国
家进行海上贸易。

● 城市方面:南方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功能全,成为政治、经济、文化
和交通的中心。南方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如都城、京畿重镇、府
州县城、军事要塞、港口城市等。南方城市有较完善的城市建设和管理
制度,如建立保甲制度、设置坊巷使、修建城墙河道、开设市场桥梁等。
影响
● 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高了南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
素养。

○ 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兴盛和创新,形成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 促进了科技和教育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如沈
括、沈万三、朱熹等。

○ 促进了对外交流和贸易,增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影响。

○ 也加剧了南北地区的差异和矛盾,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平衡和不稳
定。

●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高了南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

● 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兴盛和创新,形成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 促进了科技和教育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如沈括、
沈万三、朱熹等。

● 促进了对外交流和贸易,增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影响。

● 也加剧了南北地区的差异和矛盾,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平衡和不稳定。
3、宋代社会变化的表现(详细描述)
社会结构
● 宋代社会结构主要由士大夫阶层、农民阶层、工商阶层和奴婢阶层组成。

● 士大夫阶层是宋代社会的主导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
掌握政治权力和文化教育。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享受
着各种特权和优待。他们也是儒学思想的传播者和维护者。

● 农民阶层是宋代社会的基础阶层,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
粮食和赋税。他们有着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受到各种剥削和压
迫。他们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 工商阶层是宋代社会的新兴阶层,他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
国家提供商品和财富。他们有着中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受到国家
的保护和鼓励。他们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推动者之一。
● 奴婢阶层是宋代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主要为士大夫阶层和富裕的工商阶
层提供劳动和服务。他们有着最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受到各种歧
视和虐待。他们也是社会反抗和动乱的源泉之一。
社会流动
● 宋代社会流动主要通过科举制度、经济活动和军事功勋等途径实现。

● 科举制度是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它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
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
和公平,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考试人数和录取率也大大
增加。

● 经济活动是宋代社会流动的另一途径,它使得农民阶层有机会通过从事
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甚至晋升为工商阶层或士大
夫阶层的一员。宋代经济活动比唐代更加繁荣和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更
加广泛,货币制度更加完善,工商业者的地位和权利也得到国家的认可
和保障。

● 军事功勋是宋代社会流动的又一途径,它使得军人阶层有机会通过参与
战争或镇压叛乱,获得官职或封赏,成为士大夫阶层或贵族阶层的一员。
宋代军事功勋比唐代更加重要和紧迫,因为宋代面临着辽、金、西夏、
蒙古等强敌的威胁,需要不断地进行战争或抵御侵略。
社会思想
● 宋代社会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百家争鸣等方面。

● 儒学复兴是指宋代儒学思想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重新得到重视和
发展。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有:政治上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和维护统治合
法性;教育上需要选拔合格的官吏和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文化上需要
回应民族危机和振兴民族精神等。

● 理学兴起是指宋代儒学思想在理论上出现了重大创新和发展。理学是以
程颢 、 程颐 、 张载 、 朱熹 等为代表的一种儒学思想流派,主要探讨天
理、人性、气、理、心、性、命等哲学问题,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

● 百家争鸣是指宋代除了儒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思想流派和学术派别,
相互交流和辩论,形成了一种多元和开放的思想氛围。宋代的百家争鸣
主要包括:佛教、道教、法家、兵家、阴阳家、医家、算学家、史学家
等。
社会结构(续)
● 工商阶层是宋代社会的新兴阶层,他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
国家提供商品和财富。他们有着中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受到国家
的保护和鼓励。他们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推动者之一。

● 奴婢阶层是宋代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主要为士大夫阶层和富裕的工商阶
层提供劳动和服务。他们有着最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受到各种歧
视和虐待。他们也是社会反抗和动乱的源泉之一。
社会流动
● 宋代社会流动主要通过科举制度、经济活动和军事功勋等途径实现。

● 科举制度是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它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
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
和公平,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考试人数和录取率也大大
增加。

● 经济活动是宋代社会流动的另一途径,它使得农民阶层有机会通过从事
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甚至晋升为工商阶层或士大
夫阶层的一员。宋代经济活动比唐代更加繁荣和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更
加广泛,货币制度更加完善,工商业者的地位和权利也得到国家的认可
和保障。

● 军事功勋是宋代社会流动的又一途径,它使得军人阶层有机会通过参与
战争或镇压叛乱,获得官职或封赏,成为士大夫阶层或贵族阶层的一员。
宋代军事功勋比唐代更加重要和紧迫,因为宋代面临着辽、金、西夏、
蒙古等强敌的威胁,需要不断地进行战争或抵御侵略。
社会思想
● 宋代社会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百家争鸣等方面。

● 儒学复兴是指宋代儒学思想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重新得到重视和
发展。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有:政治上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和维护统治合
法性;教育上需要选拔合格的官吏和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文化上需要
回应民族危机和振兴民族精神等。

● 理学兴起是指宋代儒学思想在理论上出现了重大创新和发展。理学是以
程颢 、 程颐 、 张载 、 朱熹 等为代表的一种儒学思想流派,主要探讨天
理、人性、气、理、心、性、命等哲学问题,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

● 百家争鸣是指宋代除了儒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思想流派和学术派别,
相互交流和辩论,形成了一种多元和开放的思想氛围。宋代的百家争鸣
主要包括:佛教、道教、法家、兵家、阴阳家、医家、算学家、史学家
等。
1、程朱理学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影响
背景
● 程朱理学是宋代儒学思想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
最大的学派之一。它是在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
变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 宋代社会政治方面,实行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加强了皇权和士大夫阶
层的地位,同时也面临着辽、金、西夏等外敌的威胁和内部的变法与党
争等矛盾。

● 宋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和商业化程度空前,货币流
通和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同时也导致了南北地区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
加大。

● 宋代文化方面,儒学复兴,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理学体系,同时
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佛教、道教、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也
有所发展。
代表人物
● 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时期的 程颢 、 程颐 和 张载 ,他们继承了 周敦
颐 和 邵雍 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社会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
于天理、人性、气、理、心、性、命等哲学问题的见解。

●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时期的 朱熹 ,他系统地阐述了程朱理学的基
本原理和方法,并编撰了《 四书章句集注 》《 近思录 》等著作,将程
朱理学推广到全国各地,并影响到后世。

● 程朱理学的传播者和发展者还有许多,如 卢祖皋 、 叶适 、 张栻 、 刘因
、 蔡沈 、 蔡元定 、 蔡京 、 赵汝愚 等。他们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根
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
流派。
内容
● 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天理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格物
致知和诚意正心等方法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
想。

● 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也是善恶是非的标准。
天理既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又是主观感知的道德。天理既是超越于万物
之上的至高无上的道,又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共通的理。
● 程朱理学认为,人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和赋予,也是人与万物相区
别的本质和特征。人性本善,即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具有善的本性。
人性又分为性和情,性是天理在人心中的根本,情是性在外境中的发用。

● 程朱理学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和形式表现,也是天理与人性
之间的媒介和载体。气有清浊厚薄之分,清浊之气构成了天地万物的差
异和多样,厚薄之气影响了人的体质和才能。

●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天理在万物中的具体化和分化,也是万物之所以然
的道理和原因。理有一分万殊之别,又有一归同体之合。理既是客观存
在的事物属性,又是主观认识的思维对象。

● 程朱理学认为,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人性与天理相通的窗口和
根据。心有本心和存心之分,本心是天理在心中的本原,存心是心对外
境的存察。心既是感知万物的感觉器官,又是思考万理的思想器官。

● 程朱理学认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也是人与天理相合的内
在本质。性有一性和各性之分,一性是天理在性中的统一,各性是性在
气质中的差异。性既是固定不变的恒常规范,又是随境而动的变通原则。

● 程朱理学认为,命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活的客观条件。命有
定命和夺命之分,定命是天地赐予人的寿数和福祸,夺命是人自己造成
的灾祸和死亡。命既是不可违背的必然因果,又是可以改变的自由选择。
影响
● 程朱理学对宋明时期科技发展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 正面方面: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求实求真、博学多闻等思想方法,
促进了科技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程朱理学倡导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等道德目标,激发了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动力和意义;程朱理学
推崇儒家经典、注重文化传承、重视教育普及等文化措施,培养了科技
人才和文化氛围。

● 负面方面:程朱理学过于强调道德神学、忽视自然科学、抵制外来文化
等思想倾向,限制了科技视野和开放度;程朱理学过于片面地重义轻利、
反对变革创新、维护既得利益等思想态度,阻碍了科技进步和发展;程
朱理学过于僵化地固守经典、教条主义、排斥异己等思想做法,造成了
科技思想的封闭和停滞。
2、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三大发明
代表人物和成就
●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技人
物和重大的科技成就,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 姓名 | 主要领域 | 主要成就 |
| 沈括 | 数学、天文、地理、机械 | 编著了《 梦溪笔谈 》,提出了数学上的“开方术”、“割圆术”、
“测量术”等,天文上的“日食偏差”、“地球自转”、“地球球形”等,地理上的“地图制作”、
“罗盘指南”、“海水淡化”等,机械上的“水运仪象台”、“水运木偶戏”、“水运钟表”等。 |
| 苏颂 | 天文、历法、医学、文学 | 编著了《 新仪象法要 》,设计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改革了历
法,提出了“岁差”的概念,创立了“苏氏针灸法”,撰写了《 诗话总龟 》等。 |
| 蔡沈 | 数学、天文、历法 | 编著了《 天元术 》,提出了数学上的“天元术”、“开方术”、“方程
术”等,天文上的“星象测度”、“日月食计算”、“行星运动”等,历法上的“授时历”。 |
| 王祯 | 农业、机械 | 编著了《 王祯农书 》,介绍了农业上的“耕作技术”、“农具制作”、“农作
物栽培”等,机械上的“水车”、“风车”、“织布机”、“造纸机”等。 |
| 蔡伦 | 造纸术 | 发明了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等为原料,经过煮煮、捣碎、漂洗、晒干等工
序,制成纸张。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流通和文化的发展。 |
| 毕昇 | 印刷术 |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用泥土或木头制成活字,按照文字排列成版,涂上墨汁印刷。
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加方便快捷,节省了材料和时间。 |
| 郭守敬 | 天文、历法 | 编著了《 授时历 》,改革了历法,提出了天文上的“岁差”的概念和计算方
法,修正了日月食和行星运动的预测公式,设计制造了“简仪”、“圭表”等观测仪器。 |
| 李约瑟 | 化学、火药 | 发明了火药,使用硝石、硫磺、木炭等为原料,经过混合、研磨、干燥等工序,
制成火药。火药的发明对军事和民用都有重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三大发明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其中,造纸术
和印刷术是在东汉时期发明的,而火药和指南针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

● 火药是一种能够迅速燃烧并产生巨大气压的化学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
硝石、硫磺和木炭。火药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制造出各种火器,如火箭、
火炮、爆竹、鞭炮等,对战争和娱乐都有重要的作用。

● 指南针是一种能够指示地球磁场方向的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根能够
自由旋转的磁化针。指南针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在海上或陆地上进行准
确的导航,对航海和探险都有重要的作用。
1、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明朝内阁的职能;票拟、
批红的区分
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 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 罢相设阁:明朝自洪武十三年(1380 年)起,罢去宰相一职,改
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设立内阁,由内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为皇帝
提供意见和建议。

○ 立储定继:明朝自洪武十七年(1384 年)起,规定皇位世袭制,
由皇帝在在位期间立储定继,以避免夺嫡之乱。

○ 立监察体系:明朝设立都察院、御史台、通政司等监察机构,派遣
巡按御史、监察御史等监察官员,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以
维护皇权和清政。

○ 实行锦衣卫制度:明朝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负责搜集情
报、镇压反对派、执行秘密任务等,以保护皇帝的安全和权威。

○ 实行军民分治:明朝实行军民分治制度,将全国分为卫所制和府州
县制两种区域,前者属于军事管辖区域,后者属于民政管辖区域。
军民分治既增强了国防力量,又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
明朝内阁的职能
● 明朝内阁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票拟:即对各级官员上奏的章疏进行审核和拟定处理意见,并以小
票墨书贴于奏疏之上呈交皇帝。票拟是内阁最重要也最核心的职能,
也是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

○ 批红:即对内阁大学士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即票拟)用红字做批示。
批红是皇帝对内阁票拟的回应和指示,也是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
决定。

○ 赞襄政务:即协助皇帝处理各项政务事宜,如参与议政、草拟敕令、
传达旨意、监督执行等。赞襄政务是内阁辅佐皇帝的重要职能,也
是内阁展现其政治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 参与礼仪:即参与各种朝廷礼仪活动,如参加朝会、祭祀、觐见、
谢恩等。参与礼仪是内阁体现其地位和尊荣的重要职能,也是内阁
与外廷大臣交流沟通的重要场合。
票拟、批红的区分
● 票拟和批红是明朝内阁制度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区别如下:

○ 票拟是内阁大学士对奏疏的处理意见,批红是皇帝对票拟的批示和
决定。

○ 票拟是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之上,批红是用朱笔(红笔)在奏疏或
票拟上写下。

○ 票拟是内阁的专职,批红是皇帝的专权。

○ 票拟是为了提供参考,批红是为了下达命令。
2、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最远到达地点、影响)
时间
●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1435 年),明成祖朱棣和明
宣宗朱瞻基先后派遣郑和等人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各国的一系列航海活动。
共进行了七次下西洋,历时 28 年,航程达 22 万余里。具体时间如下:

○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 年)至永乐五年(1407 年),航行 2 年,


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等地。

○ 第二次:永乐五年(1407 年)至永乐七年(1409 年),航行 2 年,


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

○ 第三次:永乐九年(1411 年)至永乐十一年(1413 年),航行 2


年,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

○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 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 年),航行


4 年,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
地。

○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 年)至永乐二十三年(1425 年),航


行 4 年,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
等地。

○ 第六次:宣德一年(1426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航行 7 年,


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

○ 第七次:宣德八年(1433 年)至宣德十一年(1435 年),航行 2


年,到达印度尼西亚、锡兰、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
目的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展示明朝的国威和文化,树立明朝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霸
权地位,维护明朝在海外的利益和安全。

○ 传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促进各国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
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和外交影响力。

○ 增进了中外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促进了各国与明朝建立和发展朝贡
体系,维护了明朝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霸权地位,也为后
来的中外交往奠定了基础。

○ 增进了中外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促进了各国与明朝的文化认识和借
鉴,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影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中外文化交
流开辟了道路。

○ 增进了中外的宗教和道德交流,促进了各国与明朝的宗教和平和道
德教化,推动了东西方宗教的互相尊重和融合,也为后来的中外宗
教交流创造了条件。

○ 增进了中外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了各国与明朝的贸易往来和经
济发展,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互相繁荣和便利,也为后来的中外贸
易合作提供了机遇。

○ 增进了中外的地理和资源认识,促进了各国与明朝的地理探索和资
源开发,推动了东西方地理的互相补充和资源的互相利用,也为后
来的中外地理资源研究拓展了视野。
3、针对倭患明朝采取的应对措施;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

针对倭患明朝采取的应对措施
● 倭患是指明代中后期(16 世纪至 17 世纪初),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等
组成的武装集团在中国沿海、东南亚等地进行掠夺、贩卖、杀戮等活动。
倭患给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针对倭患,明朝采取了
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 实行海禁政策:即禁止中国沿海居民出海贸易、迁徙内地、拆毁船只等
措施,以切断倭寇与中国沿海居民的联系,防止倭寇利用中国船只进行
侵扰。

● 加强沿海防御:即增设沿海卫所、烽火台、城堡等防御设施,增派沿海
军队、民兵、义勇等防御力量,增强沿海地区的抵抗能力。
● 开展反击战争:即组织军队、民兵、义勇等力量主动出击倭寇据点或登
陆地点,进行消灭或驱逐战争,打击倭寇的嚣张气焰。

● 促进对日外交:即通过派遣使节、接受使节、赐封王号等方式与日本幕
府或诸侯进行外交交涉,要求日方加强对倭寇的管制和惩治,恢复中日
贸易关系。

● 改革海禁政策:即在倭患得到有效控制后,逐步放松或取消海禁政策,
允许中国沿海居民出海贸易、迁回沿海、修建船只等措施,以恢复沿海
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 欧洲殖民者是指 16 世纪至 19 世纪期间,来自欧洲的各国殖民者,如葡
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等。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
海的侵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占领港口和岛屿:欧洲殖民者利用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火力优势,占领
了中国沿海的一些重要的港口和岛屿,如澳门、台湾、厦门等,以此作
为其在中国的贸易和军事基地。

● 掠夺财富和资源:欧洲殖民者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强
行向中国索取巨额赔款和赔偿,掠夺中国的金银、丝绸、茶叶等财富和
资源,剥削中国的经济利益。

● 传播宗教和思想:欧洲殖民者利用其文化优越感和宗教热情,传播基督
教和西方思想,试图改变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破坏中国的社会
稳定和民族团结。

● 强行开放市场和通商口岸:欧洲殖民者利用其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
强行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和通商口岸,迫使中国接受其不公平的贸易条件
和关税规定,破坏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4、明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和相关史实(蒙古、西藏、东北)
● 明朝管理边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实行行省制度:即在全国设立江浙、云南、湖广、陕西、四川、甘肃、
江西、辽阳、岭北、征东等 10 个行省,相当一部分行省位于边疆地区。
行省是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的最高地方官府,具有地方最高官府与朝
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在行政、军事、司法方面享有很大的权力,同
时受中央的监督和调度。
● 实行土官制度:即在南方边疆地区,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国家的正式官
吏,虽可世袭,但不可随意废除。土官有正式的品秩,在待遇、权利与
义务方面与内地官吏大致相同。同时设立军事统兵性质的宣慰司等机构,
广泛任用土官为宣慰司及下属机构的官吏。允许组织由一定级别土官管
辖的土军。在行省的部署之下,土官及所管辖的土军负责地方治安,并
参加屯田等开发活动,必要时土军可由朝廷调用。

● 实行分封制度:即在北方边疆地区,封蒙古诸部落首领为王或贝勒等爵
位,赐予印信和册封文书,要求其定期入京朝贡或参加年班、围班等仪
式,表示对明朝的臣服和忠诚。同时允许其保留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
部落制度,不过分干涉其内部事务。

● 实行理藩院制度:即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属于藩部的蒙古、新疆、
东北、西藏等夷狄地方势力。理藩院通常不管理南方蛮夷。理藩院主要
负责册封藩部首领,派遣使节或监察使巡视藩部,接受藩部来使或来朝
人员,处理藩部与明朝或其他藩部之间的纠纷或战争。

● 明朝管理边疆的相关史实有以下几个例子:

● 永乐四年(1406 年),明朝在斡难河流域(蒙古人心目中的圣地、蒙古
精神的发源地)设立斡难河卫,管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斡难河卫指挥
使司,受辖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统治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地
区)的机构。

● 永乐十一年(1413 年),明朝在西藏设立朵思麻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宣慰司,宣慰司下设安抚司、招讨司、宣慰司与元
帅府、万户府等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深入统治。同时在中央设立宣政
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

● 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明朝册封瓦剌的脱欢为顺宁王,赐予印信和册
封文书,要求其定期入京朝贡或参加年班、围班等仪式。瓦剌是蒙古大
部落之一,曾经是元朝的忠实支持者。明朝通过分封制度,使瓦剌成为
明朝的属国,并在后来多次协助明朝对付其他蒙古部落。

● 正统十四年(1449 年),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中惨败于瓦剌的也先,明英
宗被俘虏,明朝陷入危机。也先趁机进攻北京,要求明朝割让河套地区
和辽东地区,并承认瓦剌为大汗。明朝拒绝了也先的要求,并在土木堡
之变后的十余年中,与瓦剌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收复了河套地区和辽
东地区,并击退了也先的威胁。
5、满洲崛起、明清易代相关史实(时间、人物)
● 满洲崛起、明清易代相关史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满洲崛起的开端:即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的首领,
他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开始统
一女真各部落,并对抗明朝和蒙古。他制定了满洲文字、八旗制度、律
法等,并多次率军攻打辽东地区,与明朝发生了多场战争。

● 满洲崛起的高潮:即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他于天启七年(1627 年)继承后金汗位,继续扩大后金的领土和势力。
他于崇祯五年(1632 年)改国号为清,正式与明朝对峙。他改革了八旗
制度,增设汉军旗和蒙古旗,并吸收了大量的汉人和蒙古人为清军效力。
他还多次进攻明朝的山海关和北京,并在崇祯十一年(1638 年)的松锦
之战中大败明军。
● 明清易代的转折:即李自成攻入北京。李自成是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
于崇祯十七年(1644 年)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自缢,
明朝灭亡。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改元永昌。他试图与清
军和谈,但被清军拒绝。
● 明清易代的完成:即清军入关。清军在得到明朝将领吴三桂的支持后,
于崇祯十七年(1644 年)越过山海关,进入关内。清军与李自成的农民
军在北京郊外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迫使李自成撤离北京。清军随后进
入北京,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在北京即位,是为顺治帝,清朝正式建立。
清军继续扫荡关内的剩余明军和农民军,并逐步向南方推进,消灭了南
明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最终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1、清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 清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改革中央政权机构: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使皇帝直
接掌握军政大权,绕过内阁、部院下达旨意。

○ 改革地方政权机构:设立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掌握一省或数省
的军政大权,同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边疆地区的土官改为流官。

○ 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任何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思想
言行,销毁大量书籍。
2、清朝疆域奠定的史实(方位区域、巩固措施方式)及其意义;
清朝疆域四至
● 清朝疆域奠定的史实有以下几个例子:

○ 收复和管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军击败郑氏势力,
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设立福建省台湾府。

○ 征服和统一新疆: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地
区的大小和卓之乱,并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辖区。

○ 管理和保护西藏:乾隆十二年(1747 年),清朝在西藏设立办事
大臣辖区,并派遣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

○ 巩固和扩展东北: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清军击败了俄罗斯
帝国的入侵,并与其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立了中俄边界。

● 清朝疆域奠定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 增强了清朝的国力和国威,使清朝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感情。

○ 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
础。

● 清朝疆域四至是指:

○ 东至鸭绿江、乌苏里江、黑龙江、鄂霍次克海;

○ 西至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

○ 南至南海诸岛、湄公河、元江;

○ 北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阿尔泰山脉。
3、清代统治危机:表现、影响
● 清代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内部腐败:官僚贪污、朝廷奢侈、科举制度衰败、八旗子弟堕落等,
导致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衰退和落后。

○ 外部侵略: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让领土、赔款赔银、开放通商口岸、割让租借地等,严重损害了
清朝的主权和利益。

○ 内部动乱:农民起义、民族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不断地冲击和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
民苦难。

● 清代统治危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 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启奠定了条件。

○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反抗精神,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
生提供了动力。

○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
契机。
1、明清时期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局限性
●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农业:明清时期农业技术有所进步,如推广水稻、棉花、玉米、红
薯等作物,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时,
农业商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农业区域,如江
南的水稻区、江淮的棉花区、四川的蚕桑区等。

○ 手工业:明清时期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纺织、造纸、印刷、
瓷器、铁器等行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手工业商品化
程度也较高,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手工业区域,如苏州的丝织业、
景德镇的瓷器业、扬州的造船业等。

○ 商业:明清时期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以
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大型的商业城市和集镇,
如北京、南京、杭州、广州等。商业活动也十分繁荣,形成了一些
商业组织和制度,如行会、钱庄、票号等。同时,对外贸易也有所
开展,如明代初期的郑和下西洋,明代中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清
代初期的对俄贸易等。

●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 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和沿海地
区,而内地和边疆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
经济差距和社会矛盾。

○ 经济发展受阻: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
策和措施,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等。这些政
策和措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经济逐渐
滞后于西方国家。

○ 经济发展失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如
人口增长过快而粮食生产跟不上,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和饥荒频发;
货币流通不畅而物价波动剧烈,造成通货膨胀和市场混乱;土地兼
并严重而农民贫困加剧,造成社会不安定和农民起义。
2、陆王心学:朝代、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明朝后期、明清之
际进步思潮: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质
● 陆王心学是指由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发展的一种儒家理学,也
称为心学或阳明学。其主要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
○ 心即理: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
则,心中包含了天理、人理、物理,不需外求,只需发明本心,即
可得道。

○ 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不必刻意格物穷理,而要随时随地实践良
知。

○ 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天性,是心中的光明和正义,要
通过反省和修养来致使良知,使之成为自己的实际意识和行为准则。

● 明朝后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指在明末清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一
些思想家和学者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反对程朱理学、主张教育改革、
倡导民主自由等观点的思潮。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有以下几例:

○ 李贽:提出了“性即情欲”、“情欲即天理”的观点,反对程朱理学对
情欲的压抑和扭曲,主张个性解放和人性尊严。

○ 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反对封建专制和奴
隶思想,主张教育改革和民族觉醒。

○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反对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
主张民主共和和法治政治。

○ 王夫之:提出了“事功”、“事功之学”的学术方法,反对空谈经义和
格物穷理,主张实事求是和近代科学精神。

● 明朝后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
价值理念的探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条件变化的反映,也是中
国近代变革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的思想源头。
3、明清本土科技著作、西方传入的科技著作
● 明清本土科技著作有以下几个例子:

○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所著的农业百科全书,总结了农业生产
的各方面知识和经验,如耕作、灌溉、肥料、病虫害防治等。

○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收录了 1892 种药
物的名称、来源、形态、性味、功效、用法等信息,并配有插图。

○ 《天工开物》:清代宋应星所著的手工技术百科全书,介绍了农业、
纺织、造纸、印刷、陶瓷、冶金等 24 种手工业技术的原理、方法、
工具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的工艺技术著作。
○ 《数理精蕴》:清代梅文鼎所著的数学著作,包括代数、几何、三
角、测量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数学著作之一。

○ 《坤舆万国全图》:清代郭守敬等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采用墨印
木刻的方式,分为四幅,分别表示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
球,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世界地图之一。

● 西方传入的科技著作有以下几个例子:

○ 《几何原本》:欧几里得所著的古希腊几何学经典,由明末天主教
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翻译成中文,对中国几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 《天学启蒙》: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所著的天文学著作,介
绍了日心说、地球自转、月食和日食等现象和原理,对中国天文学
的改革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原始哲学》: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白晋所著的自然哲学著作,介绍
了物质运动论、力学原理、光学原理等内容,对中国自然科学和哲
学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鸦片战争前后中外形势对比
● 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有以下特点:

○ 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思想保
守,科技落后,对外采取闭关锁国和一口通商的政策,只在广州与
西方国家进行有限的贸易往来,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和外交
权利。

○ 西方: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思想
开放,科技先进,对外采取扩张殖民和自由贸易的政策,试图打开
中国市场和获取更多的利益和权益,不满中国的封闭态度和不平等
待遇。

● 鸦片战争后,中外形势有以下变化:

○ 中国:遭受了英国的侵略和欺凌,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香
港岛给英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给西方国家,在通商口岸内设立领
事裁判权和租界等特权区域,赔偿巨额赔款给英国,允许鸦片自由
进口。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损害,经济和社会陷入更深的危
机,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同时,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和变革
的尝试,出现了一些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和学者。

○ 西方:取得了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上的优势和胜利,获得了在中国
的特权和利益,扩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和影响力。西方国家也开始了
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鸦片战争:时间、原因、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
● 时间:1840 年至 1842 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 原因:英国为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和推销鸦片,在清政府禁烟运动和亚
罗号事件的冲突下,以维护英国人在华权利和荣誉为借口,发动了对中
国的侵略战争。

● 签订条约:《南京条约》

● 内容: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给英国

○ 在通商口岸内设立领事裁判权和租界等特权区域

○ 赔偿 2100 万两白银给英国
○ 允许鸦片自由进口

○ 实行最惠国待遇

● 影响:

○ 中国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损害

○ 中国经济和社会陷入更深的危机

○ 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 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和变革的尝试

○ 中国出现了一些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和学者
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原因、签订条约、内容、影响
● 时间:1856 年至 1860 年(咸丰六年至十年)

● 原因:英国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和权益,在清政府拒绝修约和亚罗
号事件的冲突下,联合法国、美国和俄国,以维护西方人在华权利和荣
誉为借口,再次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签订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内容:

○ 开放天津、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给西方国家

○ 允许西方使节驻京办事

○ 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全国传教

○ 赔偿 800 万两白银给英法

○ 割让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

○ 开放长江沿岸贸易

○ 实行最惠国待遇

● 影响:

○ 中国主权和领土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 中国经济和社会陷入更深的危机

○ 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 中国开始了自强求变的探索和变革的尝试
○ 中国出现了一些进步思潮和改革运动
4、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史实
●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是指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一些
思想家和学者开始了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学习和借鉴,提出了一些反对
封建专制,主张教育改革,倡导民主自由,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强的观点
和主张。其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史实有以下几例:

○ 魏源:清朝后期的思想家,著有《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各国的
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情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制度,以振兴中华。

○ 林则徐: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曾任两广总督,负责禁烟运动,与英
国发生鸦片战争。他曾撰写《博物新编》,介绍了西方各种自然科
学知识,如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自然科
学百科全书。
1、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农民阶级性质的反封建反侵略运
动):性质、时间、过程、文件、影响
●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之一,也是反对
西方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伟大的爱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建立了一个
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提出了“平分地土”、“男女平等”、“废除科举”等一
系列改革主张,对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 时间:1851 年至 1864 年(清朝道光二十年至同治三年)

● 过程:

○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和冯云山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立太平天国,号称“天王”,史称金田起义。

○ 1851 年 12 月 17 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城,定都于此,开始向东北
方向进军。

○ 1853 年 3 月 19 日,太平军攻陷南京,改称天京,定都于此,开始
北伐和西征。

○ 1856 年 9 月 2 日,太平天国发生内乱,东王杨秀清被杀,史称天
京事变。

○ 1860 年 4 月 1 日,太平天国东征开始,目标是攻占上海。

○ 1864 年 6 月 1 日,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死于天京。

○ 1864 年 7 月 19 日,清军攻破天京,屠杀城中居民和太平军残部,
太平天国覆灭。

○ 1872 年 5 月 12 日,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是最后一
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

● 文件:《太平天国基本纲领》《太平天国诏书》《太平天国律令》《太
平天国历法》等

● 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和
经济基础,促进了清朝的灭亡。

○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变革的尝试,提出了一些
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主张和制度安排。
○ 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反抗精神,为后来的各
种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太平天国运动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关注和
干涉,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指导思想:中体西
用):时间、领导阶级、背景、目的、活动与成就、评价
● 时间:1861 年至 1895 年(清朝同治、光绪两朝)

● 领导阶级:洋务派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及两宫太后、
恭亲王奕䜣等中央权臣。

● 背景:清朝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西方列强,被迫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赔偿赔款,允许传教,
实行最惠国待遇等。清朝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侵犯,经济和社会陷入
危机,人民生活困苦。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对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主张学习西
方先进的科技和制度,以振兴中华。

● 目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基础,“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师夷长技
以求富”为目标,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近代工业,
加强军事力量,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 活动与成就:

○ 在外交方面,设置了中国首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
称“总理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并派出了第一批驻外使节和
留学生。

○ 在军事工业方面,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机构,如安庆内军械
所、天津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汉阳兵工厂、金陵机器制造
局、福州船政局和西安机器局等。这些机构生产了大量的新式武器
和船舶,为清军提供了装备。

○ 在军队改革方面,建立了一支新式的近代化军队——北洋水师,并
对陆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训练。北洋水师曾在中法战争中取
得过胜利。

○ 在民用工业方面,在各地建立了一些新式的民用工业企业,如轮船
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采
用了西方的公司体制和管理方式,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 在教育事业方面,在各地设立了一些新式的学堂和书院,如江南水
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同文馆等。这些学堂
和书院教授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并培养了一批留学生和翻
译人才。

○ 在通讯事业方面,在沿海各地建立了电报线路和电报局,并与西方
国家建立了电报联系。这些电报线路和电报局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
递的速度和效率。
3、边疆危机的相关史实:西北、西南、东南
● 西北:清朝在西北地区面临着俄国的侵略和回民的起义。俄国利用清朝
内忧外患的时机,多次侵占清朝的领土,如伊犁地区、黑龙江流域等,
并在新疆、蒙古等地建立领事馆和商埠,扩大其势力范围。回民在清朝
的压迫和歧视下,多次发动起义,如甘肃回变、陕甘回变、新疆回变等。
这些起义持续了几十年,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 西南:清朝在西南地区面临着英国和法国的侵略和少数民族的反抗。英
国和法国为了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多次派遣军队和使节进入西南地区,
如英法联军入侵云南、英国麦克马洪入藏、法国巴布尔入滇等,并在云
南、贵州等地设立领事馆和商埠,扩大其势力范围。少数民族在清朝的
压迫和歧视下,多次发动反抗,如傣族反清、苗族反清、彝族反清等。
这些反抗也持续了几十年,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 东南:清朝在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着各国的侵略和海盗的骚扰。各国为了
获取更多的利益和权益,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了租界和势力范围,并利
用不平等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干涉清朝的内政和司法。海
盗在各国的纵容或支持下,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抢掠和贩卖人口,给沿
海居民带来了灾难。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时间、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
● 时间:1894 年至 1895 年(清朝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

● 签订条约:《马关条约》

● 内容:

○ 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 割让辽东半岛南部给日本(后因三国干涉而退还)

○ 开放旅顺、大连、镇江等四个通商口岸给日本

○ 赔偿 2.3 亿两白银给日本
○ 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境内自由从事工商业

○ 实行最惠国待遇

● 影响:

○ 中国主权和领土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 中国经济和社会陷入更深的危机

○ 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 中国开始了维新变法的探索和变革的尝试

○ 中国出现了一些激进思潮和革命运动
5、瓜分中国狂潮相关史实(租借地、势力范围)
● 租借地:是指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沿海或内河口岸强迫清朝政府以不
平等条约的形式,将一定范围的土地出租给他们,作为他们的居留地、
商埠或军事基地,享有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租借地的数量和
范围不断扩大,到 1919 年,中国共有租借地 86 处,总面积达 3 万多平
方公里。

● 势力范围:是指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通过不平
等条约、秘密协议、武力威胁等手段,排除其他国家的竞争,独占该地
区或该行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使之成为他们的专属领域。势力范
围的划分和争夺,导致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被分割和侵犯,中国的经济和
社会被控制和剥削。
1、戊戌维新运动:背景、序幕、时间、领导阶级、代表人物
(著作或代表文章)、结果、失败原因、影响
● 背景: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
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赔偿巨额赔款,承认朝鲜独立等。清朝的主权和领
土受到严重侵犯,国力衰落,民族危机加深。列强趁机划分在华势力范
围,瓜分中国的利益。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面临“数千年未
有之变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制度,以振兴中华。

● 序幕:1898 年 2 月,光绪帝在熙和门外接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百余名
进士,并任命康有为为内阁学士。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奏了《变法通议》
和《保国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和措施。光绪帝对此表示赞
同,并下令各部各省上奏变法意见。

● 时间: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清朝光绪二十四年)

● 领导阶级:清朝改革派官员,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刘光第、林
旭等,以及光绪帝。

● 代表人物(著作或代表文章):

○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变法通议》
《保国方略》

○ 梁启超:《变法通议附录》《新民说》《少年中国说》

○ 谭嗣同:《仁学》《直言书》

○ 刘光第:《变法通议附录》

○ 林旭:《变法通议附录》

● 结果: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 103 天后,被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所镇


压。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改革派官员被撤职或杀害,改革措施被废除
或搁置。

● 失败原因:

○ 改革派缺乏政治经验和组织能力,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和行动
纲领。

○ 改革派没有得到军队和民众的支持,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

○ 改革派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和思想,没有触及根本问题。

○ 改革派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没有有效地应对政治斗争。
○ 改革派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和援助,反而引起列强的不满和干涉。

● 影响:

○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变革的尝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和更新,促进了中国近代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戊戌维新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进步精神,为后来的各
种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戊戌维新运动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关注和
干涉,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义和团运动:背景、口号、结果、评价
● 背景: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
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赔偿巨额赔款,承认朝鲜独立等。清朝的主权和领
土受到严重侵犯,国力衰落,民族危机加深。列强趁机划分在华势力范
围,瓜分中国的利益。清政府无力抵抗外敌,只能屈从于不平等条约。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北方地区遭
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得民心。在这样的环境下,
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习练拳术,并信奉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
观念,以寄托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 口号:义和团最初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后来改为“支那事支那人办”。

● 结果:义和团运动持续了一年多,期间发生了多次与外国人和基督徒的
冲突和屠杀,以及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义和团运动最终被八国联军镇压,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 评价:

○ 正面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之
一,也是反对西方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伟大的民族民主运动。义
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反抗精神,对外国侵略者造
成了一定程度的震慑和打击。

○ 负面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盲目排外、反科学、反文明、反进步
的封建迷信暴乱,也是一场自取灭亡、引火烧身、祸国殃民的愚昧
行为。义和团运动加剧了中国与西方的敌对关系,给中国带来了更
大的灾难和损失。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时间、“东南互保”的影响、签
订条约、内容、影响
● 背景:1900 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地区蔓延,义和团拳民攻击外国人和
基督徒,破坏铁路和电线。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对外宣称保护
义和团,并对八国(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宣战。八国联
军为了保护驻华使馆和侨民,以及维护在华利益,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
军,与清军和义和团发生多次战斗。

● 时间:1900 年 6 月 10 日至 8 月 14 日(清朝光绪二十六年)

● “东南互保”的影响:“东南互保”是指清朝东南各省的地方官员,在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期间,以保护本省利益为名,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与外国
列强达成协议,不参与战争。这一行动削弱了清朝的统一和威信,加深
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使得八国联军的主要攻击集中在北方地区。

● 签订条约:《辛丑条约》

● 内容:

○ 清政府向十一国(八国加上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赔偿 4.5 亿两
白银(约 9.8 亿美元),分 39 年偿还。

○ 清政府向十一国道歉,并处死或惩办参与战争的官员。

○ 清政府同意各国在北京及其通往海口的要道上驻军,并在北京修建
永久性的使馆区。

○ 清政府同意各国有权在中国境内镇压反对外国的活动,并禁止中国
人参与类似义和团的组织。

○ 清政府同意废除直隶总督一职,并将天津划为直辖市。

○ 清政府同意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商业、工业和教育活动,并享有
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

○ 清政府同意禁止从德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武器和军火,为期两年。

● 影响:

○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平等的条约之一,严重损害了中
国的主权和尊严,加重了中国的负担和苦难。

○ 《辛丑条约》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和反抗。
○ 《辛丑条约》改变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影
响。

○ 《辛丑条约》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引起了西方列强之间的竞
争和矛盾,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