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創造偏鄉數位機會

-以嘉義縣梅山數位機會中心營運成果為例
Create Digital Opportunity for Rural Areas –An example for the operation of Meisha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紀茂傑 a 梁季倉 b 陳耀賢 b


a
吳鳳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
b
吳鳳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摘要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世界各國政府在推動資訊化過程中無法避免衍生的問題,
臺灣也不例外。政府為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行政院於 93 年度提出「縮減數位落差四
年計畫」, 97 年並將其納入「智慧台灣計畫」項下,並由教育部負責分項子計畫「創
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致力於縮減群體與城鄉間的數位落差,創造數位機會。梅
山數位機會中心在此環境與機會下,於 94 年 12 月成立並開始營運,透過數位機會中心
的建置,充分整合教育資源,結合社區組織,推展學童課輔及社區成人教育。從民國 95
年至 98 年間,輔導課程與活動包括開辦各類資訊課程、舉辦各類社區推廣活動、進行
學童課後照護、培育志工服務、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與發展社區產業行銷等,經過四年的
經營與深耕,除了提升社區居民及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並加強其資訊能力和使用能力
外;並凝結社區意識,將學習課程結合在地資源,數位典藏梅山特色文化,並利用數位
行銷推廣梅山農特產品與休閒觀光。梅山數位機會中心充分協助當地民眾走向數位化,
達到政府縮短城鄉數位落差的目標。

關鍵字:數位落差、數位機會中心、數位行銷
壹、前言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是 20 世紀末期發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其


發展狀況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何榮桂,2001)。資訊與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展已改變了原有的商業貿
易活動與企業經營的模式(OECD,2000)
。由於資訊與通訊科技迅速地發展,造成學習和
工作上的不平等,不會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的人或尚未具備資訊與通訊科技能力的人,
變得更無機會與能力來參與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而擁有此項新能力與機會的族群與無
法擁有此項能力和機會的族群之間所產生的鴻溝與隔閡,即所謂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王如哲,2002;楊涵如,2003)。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世界各國政府
在推動資訊化過程中無法避免衍生的問題,臺灣也不例外。

數位落差是指擁有使用電腦及網路能力者與無擁有使用電腦及網路能力者之間的差
異。政府為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行政院於 93 年度提出「縮減數位落差四年計畫」
, 97
年並將其納入「智慧台灣計畫」項下,並由教育部負責分項子計畫「創造偏鄉數位機會
推動計畫」
,致力於縮減群體與城鄉間的數位落差,創造數位機會。教育部在「挑戰 2008,
數位台灣計畫」主要的策略思維在於建設資通訊(ICT)基礎環境、擴大政府服務與民眾
生活之資通訊應用,並為民間業者創造商機;同時以「網路取代馬路」的施政理念,首
度以公共建設經費來推動國家資通訊基礎建設與資通訊技術應用。

資訊科技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無遠弗屆,每一種人類生活向度也都與資訊科技息
息相關。為了使全民能普遍具有資訊科技素養,資訊教育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遂
成為現代教育所關注的課題,許多先進國家,莫不積極規劃推展資訊教育,來教育其國
民適應資訊化社會(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1999)。教育部 98 年在全台各地
偏鄉共設置 168 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協助民眾學習資訊網
路,目的在於提昇偏鄉社區的資訊能力與社會競爭力,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其中嘉義縣
共設置 14 個數位機會中心,是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設立數量最多的縣市,而梅山數位
機會中心就是在此環境與機會下,於 94 年 12 月成立並開始營運。梅山鄉位於嘉義縣的
東北角,產業以農林並營為主,是嘉義縣數位落差較大的鄉鎮之ㄧ,但是透過數位機會
中心的設立,資訊志工的努力,企業資源的投入,一步一步提升民眾的數位資訊能力,
經過四年的經營與深耕,除了提升社區居民及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並加強其資訊能力和
使用能力外;並凝結社區意識,將學習課程結合在地資源,數位典藏梅山特色文化,並
利用數位行銷推廣梅山農特產品與休閒觀光。本文擬從數位教育、數位行銷、文化典藏
與社會關懷四大面向,說明梅山數位機會中心四年來在當地經營的成果與對未來的展
望。

一、梅山 DOC 簡介

梅山鄉位於嘉義縣的東北角,面積一一九.七五七一平方公里,海拔自九十公尺
起至一、八一五公尺。北接雲林縣古坑鄉,南與竹崎鄉為鄰,東接阿里山鄉,西與大林
鎮、民雄鄉為鄰。梅山產業以農林並營為主;近年來,各種休閒農業的興盛,為本鄉即
將沒落的產業,帶來些許商機,觀光休閒農業的興盛也使許多產業轉型為休閒果園、民
宿,帶來一些觀光客,使本鄉成為阿里山遊樂區之重要入口處之ㄧ(嘉義縣梅山鄉公所
全球資訊網)。
梅山數位機會中心設置於梅山國小內,所在的位置是由梅山鄉平地三個村落及淺山
丘陵區五個村落所形成的社區,為梅山鄉最繁華、人口最密集之地區,此社區居民多以
農務為主。梅山數位機會中心始於 94 年 12 月成立並開始營運,並於 95 年 3 月 8 日舉
行數位機會中心揭牌儀式,期望透過數位機會中心的建置,提升社區居民及學生學習電
腦的興趣並加強社區居民及學生的資訊能力和使用能力;並期望透過數位課程學習、結
合在地資源、凝結社區意識,將梅山美好的文化資產保存並將地方特色推廣出去。

二、DOC 發展特色

DOC 的核心工作在於提供偏鄉社區與都會社區有相等的資訊使用機會及資訊應用
素養,目的在提升偏鄉社區的競爭力,使其有平等的社區數位基礎建設,並可運用資訊
素養發展社區自主規劃的永續發展特色。一個社區發展數位機會的選擇是多元的,它可
以是經濟性的、文化性的、教育性的、照護性的或延伸性服務等,而目前 DOC 的經營即
朝以下四個面向發展:

(一)數位教育:
z 結合政府專案辦理職訓課程,增加民眾工作技能。
z 增加社區民眾搜尋資料的能力。
z 推動社區民眾晚間的在職訓練課程,以提昇工作上的應用技能。
z 國小課後輔導,提供正確優良的數位學習教材。
z 帶動社區婆婆媽媽與銀髮族學習電腦。
z 結合學校提供學生課業上網搜尋資料。
z 訓練國小高年級或國中生組裝電腦,培養維修能力。
(二)數位行銷:
z 改善農產品包裝,精緻化與特色化,增加行銷通路。
z 結合社區產業,推廣社區休閒產業。
z 發展部落生態旅遊。
z 原住民編織產業發展。
z 成立數位旅行諮詢中心,推廣觀光產業。

(三)文化典藏:
z 建置社區文化資料庫
z 結合 DOC 推廣社區或部落的特色文化。
z 推動建置社區或部落的數位導覽環境。
z 推展社區手編工藝、木工工藝產業文化。
z 以建立數位圖書館的概念來推動 DOC。
(四)社會關懷:

z 提供外籍配偶學習電腦及工作機會,關懷弱勢族群。
z 提供社區老人健康諮詢網,落實老人關懷、服務社區。
z 推廣新移民教育。
z 促進青年返鄉服務,凝聚部落意識,強化部落組織。
z 創造原住民婦女就業機會。

貳、數位教育

一、開放時間

(一)民國 95 年:週ㄧ~週五開放時間下午 1:00~晚上 9:00,週六開放時間為上午 8:

00~下午 5:00,週日休館,每週共計開放時間 48 小時,累計 95 年 3 月至 95 年

12 月總開放時數為 1945 小時。


(二)民國 96 年:週一~週六早上 8 點~下午 5 點,每週開放時間達 52 小時;累計 96
年 1 月至 12 月總開放時數為 2413 小時。另於 96 年 DOC 開放服務民眾自由上機,
使用人次累計 96 年 1 月至 12 月共 5377 人次。
(三)民國 97 年:週一~週六早上 8 點~下午 5 點,每週開放時間達 52 小時;累計 97

年 1 月至 97 年 12 月總開放時數為 2497 小時。提供民眾電腦資訊教育訓練、網

路訂票及掛號服務、地方旅遊資訊查詢、電腦設備問題檢修..等服務;DOC 並開

放服務民眾自由上機,使用人次累計 97 年 1 月至 97 年 12 月共 3266 人次。

(四)民國 98 年:週ㄧ~週五開放時間下午 1:00~晚上 9:00 週六開放時間為上午 8:

00~下午 5:00,週日休館,每週共計開放時間 48 小時。累計 98 年 1 月至 98 年

12 月總開放時數為 2385 小時。提供民眾電腦資訊教育訓練、地方旅遊資訊查詢、

電腦設備問題檢修..等服務;DOC 並開放服務民眾自由上機,使用人次累計 98

年 1 月至 98 年 12 月共 3817 人次。

二、資訊課程

(一)民國 95 年:開設網路行銷、新移民女性資訊研習班、網頁製作班、電腦基礎班、

電腦進階班、影像剪輯班、暑期電腦資訊育樂營、種子師資班等共開設 11 班次,

總計 144 小時,參與學員 190 人。

(二)民國 96 年:開設網頁製作班、電腦基礎 A 班、電腦基礎 B 班、文書處理 A 班、

文書處理 B 班、農民網路技能訓練班、長青電腦基礎班、農民產銷資訊研習班、

寒假學童資訊研習營、全民上網、全民上網(新移民班)、全民上網(銀髮班)

等共開設 12 班次,總計 159 小時,參與學員 205 人。

(三)民國 97 年:開設新移民資訊研習班(含 3 個生活應用班次)


、電腦初階 A 班(含 6

個生活應用班次)、電腦初階 B 班(含 7 個生活應用班次)、暑期學童資訊育樂營 A、

暑期學童資訊育樂營 B、文書處理 A 班、文書處理 B 班、電腦初階 C 班、網站製

作班等共開設 41 班次,總計 198.5 小時,參與學員 736 人。

(四)民國 98 年:開設農曆年節 e 賀卡製作班(共 ABC 三個班)、志工資訊研習班、電

腦硬體裝修班、寒假學童資訊育樂營、撰寫履歷課程、暑期親子資訊育樂營、公

共圖書館數位資源資料庫推廣課程、社區電腦基礎體驗班等共開設 12 個班次,

參與學員 154 人。
三、課後輔導

(一)民國 95 年:(1)每週三下午 1:00~下午 4:00 由課輔組志工排定人員輪值輔導低

成就學童課業;(2)以數位階梯學院等線上教學課程加強學童課業;(3)每週六輔

導學童上文建會兒童文化館、台灣閱讀推廣中心…等等閱讀網站讓學童閱讀課外

書籍;(4)其它課餘時間,學童需完成當日課業並交由數位中心輪值人員檢查後,

可使用電腦。
(二)民國 96 年:利用每週三、日下午時間為新移民及弱勢學童辦理課後照護,照護
內容為課業輔導、書籍閱讀、線上有聲書閱讀、線上學習、生命教育..等課程;
並於寒暑假另外辦理專業課程學習,讓弱勢學童有更多學習機會。累計 96 年 1
月-12 月,辦理共 213 小時、1430 人次。

(三)民國 97 年:利用每週三下午時間為新移民及弱勢學童辦理課後照護,照護內容

為課業輔導、圖書閱讀、線上繪本閱讀、數位學習..等多元活動課程,97 年累計

辦理 73.5 小時,452 人次。

(四)民國 98 年:利用每週三下午或課後時間為新移民及弱勢學童辦理課後輔導,輔

導內容為學校課業指導、圖書閱讀、線上繪本閱讀、數位學習..等多元活動課程,

98 年累計辦理 85 小時,418 人次。

四、課後輔導

(一)民國 95 年:梅山國小教師皆為數位中心志工,於課餘時間參與 DOC 志工服務每

月參與服務之志工至少達 7 人以上。

(二)民國 96 年:協助管理與活動支援之在地志工累計 30 名。

(三)民國 97 年:協助管理與活動支援之在地志工累計 42 名。

(四)民國 98 年:協助管理與活動支援之在地志工累計有 63 名。

五、推廣活動

(一)民國 95 年:(1) 母親節卡片設計比賽:參加人數 262 人;(2)菸害防治宣導活


動:參加人數 500 人以上;(3)志工科學之旅:參加人數 38 人;(4)暑期資訊育

樂營:參加人數 40 人;(5)社區踏查暨攝影比賽:參加人數 120 人;(6)海報設

計比賽:參加人數 253 人;(7)搜尋達人競賽活動:參加人數 34 人;(8)寒假階

梯線上學習營:參加人數 40 人。

(二)民國 96 年:(1) 「體驗生活‧快樂學習」DOC 資訊競賽頒獎典禮:參加人數 40

人;
(2)DOC 交流參訪:參加人數 36 人;(3) 「活化社區、淨化社區」社區踏查

暨社區生態攝影競賽:參加人數 110 人;(4) 學童資訊參訪:參加人數 96 人;

(5) 新移民風味餐製作活動:參加人數 60 人。

(三)民國 97 年:(1) 母親節卡片設計競賽:參加人數 121 人;(2)教師節卡片設計

競賽:參加人數 50 人;(3) 社區特色研習課程:參加人數 60 人;(4) 財務金融

研習課程:參加人數 25 人;(5) 社區聯合成果展暨社區踏查、社區生態文化攝

影競賽:參加人數 200 人;(6) 社區產業行銷發展參訪活動:參加人數 80 人。


(四)民國 98 年:(1) 農曆年節 e 賀卡製作競賽:參加人數 150 人;(2)嘉義縣 DOC
年度成果展:參加人數 150 人;(3) 志工參訪活動:參加人數 40 人;(4) 嘉義
縣政府訪視 :展示梅山數位機會中心的執行成果報告;(5) DOC 中區交流研習
會:參加人數 40 人;(6) 全國成果展:展示出各個數位中心的成果,讓來參觀
的民眾透過這個機會可以更仔細的去了解在偏遠地區是如何去推廣數位教育、數
位行銷以及當地的文化和對社區的關懷。

參、數位行銷
網際網路開創了數位資訊時代,造就了數位化、虛擬化之新產品與交易配送型態,
並創造了網路行銷、電子商務新典範。網路行銷不只成為行銷模式的利器,更是傳統行
銷觀念與通路一大變革(徐永迪,2004)。網路購物已漸漸成為購物趨勢之ㄧ,數位機
會中心為讓在地居民能因應此一變革,開設數位影像編輯、網頁製作、網站製作…等相
關資訊課程,讓在地居民學習並親自製作屬於自己的商品網頁,經由網路的宣傳,將在
地產業與農特產品直接從產地售出,不僅大大提升產品曝光機會也藉此提高居民收入,
而數位中心就是在協助當地民眾走向數位化。經由數位中心輔導,利用網路數位行銷之
地方產業相當多,具體成果主要包括地方農特產品與旅遊景點。
一、地方農特產品

(一)黑金剛的故鄉-台灣蓮霧:嘉義縣梅山鄉圳南、圳北社區的主要農作物以蓮霧為
大宗,因經營管理技術不斷地改進,發展出品質十分優良的黑度紅與黑霸王等品
名,譽滿全台。
(二)清香甘醇-高山茶:大阿里山茶業專區北道沿 162 線梅山往太平、龍眼、太興、
瑞里、瑞峰及太和各村落梅山茶業經營已經數十年,每逢茶葉製造期間,茶鄉四
溢。茶園景觀秀麗。本鄉茶區均位於海拔 1000 到 1200 公尺之高山地帶,終年雲
霧籠罩,且排水良好,極適合茶樹之生長,所生產優良特等茗茶,清香甘醇、口
味獨特,深獲各界好評。
(三)甜柿:近年來,精緻農業的崛起,使梅山鄉瑞里、瑞峰、太和三村開始種植甜柿,
種植地區為海拔 800 公尺到 1200 公尺之高山地帶,因氣候冷涼,日夜溫差大日
照充足,果實著色良好為橙紅色,生產出高品質的甜柿。
(四)果實飽滿-柑橘類:柑橘類作物主要栽種於本鄉大南村與雙溪村,產期為每年 10
到 12 月,果實飽滿,味甜多汁,口感甚佳,是梅山柑桔引以為傲的地方產物。
(五)垂涏三尺-梅製品:梅製品為本鄉特色產品之一,種類繁多,令人垂涏三尺,且
梅山市街專門販售梅製品之商家隨處可見,提供民眾多樣的選擇。
(六)蘭花:蘭花屬溫室栽培的高經濟作物,不受地形限制,目前種植地區分布在太平
以東、大南、安靖、太興等村較多。太平以東高山上適合蝴蝶蘭栽培,產量不少,
太興村有虎頭蘭專業區,至於中高級蘭以半天村、安靖村為主。外銷韓國最多,
其次為日本、大陸。目前全鄉栽培面積約有十餘公頃。
(七)愛玉子:愛玉凍是夏季的消暑聖品,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消暑的功用,栽培於本
鄉太平以東,海拔 1000 至 1800 公尺的山區。
(八)竹筍:梅山鄉地勢高低起迭,竹葉蔽天,林泉清冽,遍地可見成片的竹林景觀,
走在其間滿滿的涼意沁入心頭。而本鄉以生產轎萵筍、桂竹筍、孟宗筍、麻竹筍
聞名,產於本鄉各村,不受海拔高低限制,除了可以鮮食之外,亦可加工成筍干
以延長保存期限及多樣的食用方式。

二、地方旅遊資訊
(一)大石公:往民番界碑的古道途中,有一座巨石立於路邊,當地青寮頂居民見巨石
正氣凜然,頗有靈氣,於是供奉福德正神加以膜拜,並尊稱為大石公。據說大石
公對於尋回失物靈驗無比。

(二)碧湖觀光茶園:碧湖觀光茶園於梅山鄉碧湖村碧鳳山(海拔 1000 到 1200 公尺之


間)牛屎芋腳聚落之上方。民國六十年,當時的梅山鄉公所技正張國珍先生,引
進現代化的烏龍茶栽培技術,在此地種植成功,於是當地居民相繼投入種植茶
業。碧湖山觀光茶園的視野良好,向東可晀望本鄉瑞峰、瑞里、太興、太平村之
山峰、河谷與聚落,北面則與龍眼村相接壤,可遠晀草嶺潭遺址。天氣晴朗時,
從此處遙望,可以清晰見到玉山主峰。

(三)圳北步道:圳北步道位於圳北村,由大抗(心行橋邊)直達觀音山(海拔 428 公
尺),下接麻園寮回正良橋,全長約 5 公里。圳北步道視野遼闊,向東可晀望太
平山連峰山脈,向西遠晀嘉南平原、六輕工業區、台灣海峽…等。觀音山上有一
座三等三角點,雲海、高山茶園、夕陽以及夜景等,極為壯麗。由於圳北步道接
近梅山街區,近年已成各機關團體假日休閒以及社區民眾日常健身登山的熱門健
康步道。

(四)圳南古道:梅山鄉各村古道以圳南村遺留最多,圳南古道為早期深山區龍眼村民
下山通往梅仔坑必經之路。圳南古道全長約 13 公里,由水底寮經青寮頂、民番
界碑、桃仔園,可直上大坪大尖山稜線。又從龍眼村龍興宮後,順原古道可通往
頂樟湖、中樟湖、下樟湖,再回到水底寮。圳南古道之階級為杉木、筆桐樹(蕨
類)樹幹…等,充滿原始風味,假日常有登山遊客蒞臨踏青。

(五)大南村大南柑橘觀光果園:開放時間:椪柑、柳橙:每年 10 月 25 日起至 12 月
底;竹葉黑品種荔枝:每年 6 月中下旬起約三週。
(六)太和紅肉觀光果園:開放時間:紅肉李、黃甘李、桃:每年 5 月上旬至 10 月上
旬。
(七)梅山街:梅山街包含梅東、梅南、梅北三村,古稱梅仔坑,清朝時期著名的諸羅
八景之ㄧ「梅坑月霽」,即是指梅仔坑絕美的月景。梅山街市為處嘉南平原邊陲
的丘陵區,四周小山丘起伏環繞,中間形成一處小盆地,因此稱為梅仔坑。梅仔
坑人口約占全梅山鄉的三分之ㄧ強,自古即為梅山鄉的政經中心,農產集散地,
附近有梅山公園、禪林寺、玉虛宮、天主教朝聖地梅山天主堂…等等景點。
肆、文化典藏

數位中心將四年來的成果分類典藏,除了保存歷年來舉辦的各種數位教育與相關
活動的資料外,也針對梅山鄉的各種人文風情、地方文物與農特產品特色進行資料蒐集
與數位化典藏。此外,梅山鄉農會感於先民從遠古到現在勤奮樸實,一脈相承,這些美
好的文化,如不採擷紀錄,將會因時日久遠,而不復記憶,因此秉持著「熱愛鄉土、發
展農業」的服務理念,於 88 年 10 月成立農村文化館,裏面陳列了許多農村古今文物,
記錄了梅山鄉的成長與發展,讓參觀的人不由得發思古之幽情,流連忘返。進到文化館,
首先看到的是一株 300 餘年的古梅樹的巨型照片,這株古梅樹位在安靖村,老而彌堅,
生氣盎然,陳列單元包括:
ㄧ、梅山鄉的由來:配合古今照片,呈現古今不同的風貌。
二、觀光景點:梅山公園、禪林寺、玉虛宮、太平的公路三十六彎、孟宗竹林、望風台、
瑞里的大峽谷、蝙蝠洞、燕子崖、瑞峰的觀景台等等。
三、農村文化與廿十四節氣:展現農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順天應時風貌。
四、梅山鄉傑出人士玉照:如江德宜校長、前國大代表吳原洝等人,以感謝其對梅山的
貢獻。
五、梅山茶園模擬實境介紹:包含產地、面積、成果。
六、古蹟巡禮:介紹梅山古道汗路,民番界碑、瑞里古厝。
七、古代文物:蒐集古人衣服以及生活用具一一陳列,不勝枚舉。
八、傳統農具:傳統農家耕作器具:如插秧秧籃、犁、耙、風鼓、摔桶、蓑衣。
九、梅山農特產品:主要介紹梅山茶的認識,製作過程,並有茶藝教室,製茶工作室。
另有其他農特產品,如:愛玉、梅子、金針。
伍、社會關懷

數位機會中心的建置,充分整合教育資源,結合社區組織,推展學童課輔及社區
成人教育,經過四年的經營與深耕,除了提升社區居民及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並加強其
資訊能力和使用能力外;並凝結社區意識,將學習課程結合在地資源,數位典藏梅山特
色文化,並利用數位行銷推廣梅山農特產品與休閒觀光。

ㄧ、教育面

持續辦理教育訓練與新移民子女、弱勢學童課後照護及開設進階的電腦課程,讓在
地居民學習資訊課程及讓已有電腦基礎的人可以更精進自己的資訊使用能力,此外並舉
辨電腦相關的競賽活動,讓對電腦有自信的人展現出其電腦能力,互相切磋學習,賽後
並請他們跟大家分享自己學習電腦的心得,讓大家分享其學習電腦學習的過程。

二、社會面

辦理銀髮族電腦資訊課程,讓銀髮族有另一種新的學習體驗樂趣,並舉辦社區性大
型聯誼活動,藉由這些活動來拉近鄰居跟鄰居之間的距離。此外並結合醫院與社區,建
立一個健康諮詢網,定期至社區幫助銀髮族做健康檢查及定期問診,落實老人關懷、服
務社區。鼓勵社區的新住民不要都待在家裡,可以到學校參加課後開設的電腦課程,精
進自己的資訊能力。

三、經濟面

辦理資訊教育訓練,協助民眾設計製作網站,推展商品行銷。結合農會辦理農民電
腦資訊教育訓練,推展產品履歷及產業上網行銷,於數位中心網站規劃地方農特產銷
售、推廣區塊。
(http://163.27.108.88/xoops/modules/tadbook2/open_book.php?book_sn=3)

四、文化面

結合梅山文教基金會整理、蒐集梅山宗教文化、產業文化、汗路行走等資料,製
作數位典藏。
陸、結論與建議

數位機會中心的設置及經營,政府資源的投入是一個開端,社區民眾及各界的回
應與支持才是永續的經營動力。梅山 DOC 學習氣氛好,學員參與度高,成為梅山鄉的電
腦學習中心。DOC 充分整合教育資源,結合社區組織,推展學童課輔及社區成人教育;
此外,建置部落格,將 DOC 課程、文化主題及縣內活動持續上網更新,刺激社區對 DOC
部落格的點閱率。學校課輔則搭配教育部專案課輔計畫並運用 DOC 資源,具體成效與未
來展望歸納如下:
ㄧ、學校社區化:學校與社區發展相結合,培養地方資訊人才。
二、鼓勵中年、中高年的人,從地方、社區走出戶外,參加各資源中心舉辦之終身學習
班,推展學童課輔及社區成人教育。
三、梅山 DOC 中心推動發展學校教育工作不餘遺力,不斷創新且持續永恆經得起時間的
考驗。
四、成立梅山 DOC 的義工培訓、運作並具成效。
五、營造梅山 DOC 的數位環境,培養全民數位化,建立數位的社會。
六、建置部落格,將 DOC 課程、文化主題及縣內活動持續上網更新,刺激社區對 DOC 部
落格的點閱率。
此外,擬建議政府陸續推動各項縮短城鄉數位落差方案,讓大家感受到政府與各
相關單位已開始重視偏遠地區的資通科技發展,並積極拓展偏遠地區基礎資通科技建
設,增加偏遠地區居民硬體近用機會,藉由資通科技的近用,開設相關學習課程,期能
提昇偏遠地區居民的資訊素養。

參考文獻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五南。
OECD(2000). A New Economy? The Changing Role of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rowth. Paris: OCED.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
期,5-14 頁。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1999)。各國資訊課程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
啟示。課程與教學,2 期,43-60 頁。
徐永迪(2004)。消費者網路購物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台北縣農會真情食品
館」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楊涵如(2003)。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
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嘉義縣梅山鄉公所全球資訊網,資料引自
http://www.meishan.gov.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
Create Digital Opportunity for Rural Areas –An example
for the operation of Meisha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Mao-chieh Chi Chi-tsang Liang Yao-hsien Che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f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nges of the digital world, the Taiwan government has actively worked to
promote digitization through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 recent years to improve the nation's IT
proficienc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domestic IT industries. Although the medium has seen
high rates of diffusion, its spread has been unequal both within and across areas in Taiwan.
Digital div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ose who have access to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ose who
do not. To abbreviate the digital divide and create digital opportunity for rural areas, Meisha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was established and began to operate in 200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troduce the operation of Meisha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The achievements
in Meisha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included promoting online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culture, health care, and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We utilized limited resources to expand
digital opportunities for many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desired to share our digitization
experiences with other areas so that domestic digital divide can be bridged.

Keywords: digital divid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igital sale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