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9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王秋云

【摘 要】 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发现、保护、利用的延续、传承与创新,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时代性工
程,具有保护和传承珍贵古籍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古籍数字化研究文献的调研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
合的方法,对研究范围、研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首先,从古籍数字化的研究趋势、文献类型、
学科领域等维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然后,围绕古籍数字化功能与作用,从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研究路径以及
保障机制等进行定性分析; 最后,指出潜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古籍整理 数字人文 研究特征
Abstract: The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is the continuatio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covery,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It is a basic and contemporary project of humanities and academic
research.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and inherit precious ancient book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this paper uses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cope,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Firstly,it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research trend,document
type and discipline field of ancient book digitization. Then,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f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ideas,research results,research
path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Finally,the potential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DOI:10.15941/j.cnki.issn1001-0424.2021.24.001
0 引言
古籍数字化是从古籍利用与保护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纸质古籍文献中的语言文字、图形符号进行
加工处理,转换成电子数据形式,实现对古籍文献的查阅、存储、传输、整理、检索、利用等一系列操作计算机
[1 - 2]
化的过程 。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传统古籍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延续与创新,是新
[3 - 5]
时期人文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时代性工程,代表着古籍整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
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历经了缓慢增长期、加速开拓期、平稳发展期 3 个主要发展阶
段,从最初的键盘文字录入、图形扫描、索引编制到大规模的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从简单的古籍题录信息
揭示到应用文本挖掘、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自动标注、自动校勘、自动注释等工作,再到今天的对古
籍文本内容的知识挖掘、深度加工以及数字人文,关于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和实践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研究
[5 - 8]
趋势虽伴有阶段性的下降,但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 。
为充分了解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特点,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籍数字化的研
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研究特征与研究特点进行了讨论。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在中国知网中进行高级检索,
设定篇名或主题为 “古籍数字化” “古籍电子化”,剔除无效与无关文献后,获得相关主题研究文献 1 143 篇,围
绕研究趋势、文献类型、学科领域等维度进行定量分析; 围绕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研究路径以及保
障机制等进行定性分析; 最后,指出潜在的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思路如图 1 所示。
10 图 书 馆 学 研 究 2021. 24

图1 研究框架与思路
1 相关研究定量分析
1. 1 研究趋势
学术文献在一定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能帮助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通过对古籍数字化领域内的
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领域内文献数量随时间 ( 1997—2020 年) 的变化趋势,如图 2 所示。从图 2 中可
以看出,古籍数字化相关研究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虽伴有阶段性的下降,但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具有良好
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潜力。

图2 逐年发文量统计
结合发展趋势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古籍数字化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从最初的键盘文字录入、图形
扫描、索引编制到大规模的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再到自动标注、自动校勘、自动注释以及知识组织、挖掘
与数字人文,古籍数字化历经了缓慢增长期、加速开拓期、平稳发展期 3 个主要发展阶段。1997 年至 2004 年为缓
慢增长期,古籍数字化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与理论论证阶段,多数研究以古籍保护与利用为重点,围绕古籍数字化
的概念辨析、基础理论分析、可行性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研判等问题开展,例如,曹书杰在 《古籍整理与电子计算
机应用研究的思考》 一文中对计算机参与古籍辑佚、汇编、校勘、今译等古籍整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
[1]
分析与论证 ; 史睿在 《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 一文中深入讨论了古籍数字化的意义以及对人文
[4]
学术研究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 张尚英在 《试论古籍电子化的理想模式》 一文中对古籍数字化理想模式进行
[8]
了总结和判断 。这些具有开创和探索作用的文献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研究的主要基调。在此阶段,
信息技术对于古籍利用与保护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人员的普遍共识,研究内容与概念涉及范围逐渐拓宽,
参与数字化建设的学者领域不断扩大。进入 2004 年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成熟并走向应用,研究人员对古籍数字化的基本特点的认识发生变化,关于古籍数字化的研究
[9 - 18]
进入基础技术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 ,相关研究迅速增长。在此阶段,古籍文本内容的深度利用成
为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方面,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成
为推动和引领古籍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古籍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2014 年至今,文献数量基本呈现平稳状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11

态,发文量每年仅有小幅度波动,但整体平稳,进入稳定发展期。此阶段研究逐渐固化为 “3 + 4” 的研究模式,
即古籍存储介质的转换、文本组织与检索、数据加工与知识服务 3 个研究方向与 “基础理论研究” “数字化技术
[5 - 7,
19 - 25]
研究” “数字化标准体系研究” “专题古籍数字化研究”4 个重大研究问题 。
1. 2 文献类型
关于古籍数字化研究主要可划分为 3 种文献类型,分别为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其分布比例如图 3
所示。可以看出,目前大都集中在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虽然关于古籍数字化研究
的趋势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来说比较零散和浅显,缺乏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研究主题显得较为
分散,当前未形成一个稳定的研究体系。主要原因是古籍数字化是一个交叉学科,但受限于相关人才分布分散,
古籍数字化未按照独立的交叉学科为单位进行管理,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交叉学科管理制度体系,导致研究分散,
[3,
5, 22]
20,
欠缺深入 。

图3 文献类型分布
1. 3 所属领域
通过对文献所属领域的归类,可以看出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主要来自于图书情报、计算机科学、出版档案及
博物馆、中国语言文字等领域的刊物,少部分研究来自于史学理论刊物。对重要文献的来源进行分析与梳理可知,
图书情报领域约占 85% ,计算机领域研究约占 10% 。主要说明几个问题: ( 1) 古籍数字化具有高跨学科特点,涉
及到对古籍的分类标引、检索、挖掘、关联等多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涉及到古籍、出版、档案以及人文等学
科的密切配合。( 2) 计算机科学领域投入了更大的精力来研究古籍数字化,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强化了古籍研
究领域的技术意识,拓展了古籍数字化的研究范畴,推动古籍数字化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3)
技术实践进展迅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系统理论缺乏,导致当前技术方面创新较多,而基础理论方面相
对较单薄。
2 相关研究定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古籍数字化的认识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对古籍数字化概念、现状、实践、
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 1 对古籍善本的原物扫描和原样复制
视古籍数字化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相较于传统纸质载体,数字化载体具有易于保存、方便传
输、易于查询检索等优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古籍善本进行原物扫描与原样复制,达到永久无损古籍的目的,实
现古籍 “利用” 与 “保护” 的相对平衡。此类研究历来受到各界研究者的重视,赵东在 《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
[26]
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一文中指出,数字化技术是实现历史文化资源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的重
要方式,分析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各类主体,提出了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理想模型; 丁侃在 《古籍数字化的保真问
[27]
题》 中指出,古籍数字化要客观反映古籍的原貌,同时要真实地传递古籍中蕴含的知识,对古籍载体转换 ( 传
统载体向数字化载体转换) 、古籍发布 ( 利用检索系统发现数字化的古籍资源) 两个关键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及产
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此外,《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长期保存机制探讨》 《古籍保护
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彝文古籍保存现状及其数字化保护中面临的难题研究》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
研究》 《新疆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探析》 等分别从古籍数字化的保护机制、策略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保
12 图 书 馆 学 研 究 2021. 24

[28 - 32]
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2. 2 古籍资源的数据库开发与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
[12, 33 - 34]
19,
此类研究从古籍文献充分利用的角度研究古籍数字化的相关问题 。研究初期,视古籍数字化为 “古
籍资料库”,将古籍善本存储在结构化的数据库中,为用户提供统一、便捷的阅读、检索、使用和下载服务,以便
于将古籍整理成果推向更广泛的人群。进入 21 世纪,以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虚拟现实等为主要特征的新
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多元化、知识化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新的主要特点,推动古籍数字化研究迈进以 “古籍数
据化” 为研究重点的新阶段。此类研究重点利用可视化技术、文本挖掘与数理统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古籍
数据库进行细粒度分解,提取人物、地点、家谱、地理位置等信息,对古籍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此类研究与
以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前期重点在存储介质转换,后期研究更侧重于对古籍资源的深度开发,赋予了 “古籍数
[12]
字化” 更鲜明的学术特征和文化色彩。例如范佳在 《“数字人文” 内涵与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 一文中指出,
数字人文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古籍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该文借鉴数字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
阐述了文本挖掘、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和古籍语料提取等技术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 欧阳剑在 《面向数字人
[33]
文研究的大规模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 一文中创建了一个古籍实时统计平台,采用自动标注、分词、可
视化分析等技术对古籍文本挖掘与展示,辅助研究者发现古籍文献中新的模式、知识与趋势。
2. 3 古籍数字化技术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不仅涉及版本、目录、校勘以及元
数据等传统古籍整理的相关问题,也包含了文本标注、检索、挖掘、关联、可视化等问题,因此,涉及技术较为
[9 - 16,
35 - 36]
广泛,除照相、扫描等原物扫描和原样复制技术外,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技术 。
2. 3. 1 数字化输入技术
数字化输入技术是古籍数字化工作中最早出现的研究问题,当前,文字识别技术基本达到 95% 以上的准确率,
但因为字符集收录文字不够全等问题,当前的技术较难完整识别出来部分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等,对古籍数
字化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2. 3. 2 智能化处理技术
利用自动标注、自动校对等智能化处理技术对古籍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对古籍善本信息单元进行
分合与重组,提高古籍整理效率,如 “中国历代典籍总目分析系统” “版本比对与智能辅助标点系统” 等集成了
智能处理技术,辅助古籍工作人员开展古籍整理工作。
2. 3. 3 数字人文相关技术
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文本挖掘等技术对古籍非结构化内容文本进行篇章分析、情感分析、人物关
系分析,实现对文献揭示到文本语义理解再到知识组织的转变。
2. 3. 4 GIS 技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对古籍文本进行形象化展示,通过抽取古籍文本的时间与地理属性,实现时间与
空间两个维度的展示,同时,配合可视化、数据挖掘、命名实体识别等技术,可创建时间、地点、人物三维的立
体时间数据库,辅助古籍人员开展相关研究。
3 研究特征
古籍数字化提出后,受到了普遍重视与广泛讨论,各领域研究人员分别从古籍数字化的概念、目标、阶段、
技术、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和探索,古籍数字化呈现出以下研究特点。
一是从研究思路上来看,研究人员对古籍数字化基本特点的认识发生变化。利用计算机技术整理古籍由浅入
深,研究重心逐渐从古籍保护向利用、发现方面转移。研究初期,受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
研究焦点在 “存储介质转换” 方面,即将纸质古籍的文本信息利用键盘录入、图形扫描、索引编制等技术转换成
数字形式储存,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研究重点为古籍资源的保护。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熟,部分学者
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来拓展古籍整理的范围,不断强化计算机在古籍领域的深度应用,例如,从初期的自动标注、
自动校勘、自动注释等工作,到今天古籍文本内容的知识挖掘、深度加工以及数字人文成为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方
面。古籍数字化由前期支撑古籍发现 ( 古籍检索、古籍目录、古籍数据库建设等) 与古籍整理 ( 标点、校勘、注
释、今译等) 到通过一系列数据技术开发知识产品提供数据服务,古籍数字化向更深的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知
识服务等转变,数字人文、数据服务成为古籍数字化新时期的基本特征。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13

二是从研究成果来看,基础技术与应用研究逐渐增多,成为研究的主要方面。通过对古籍数字化相关研究的
趋势分析可知,目前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 3 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加速开拓期、平稳发展期,每个阶段都有鲜
明的特征。在第一个发展时期,古籍数字化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与理论论证阶段,多数研究以古籍保护与利用为重
点。进入 2004 年后,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保存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古籍文献的利用尤其是全文数据库的
利用放在了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在延续、补充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基础性研究和概念性研究逐渐减少,基础
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并成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其中,在应用型研究方面,对古籍全文进行语义分析、字
( 词) 频统计、信息挖掘、数据关联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文字识别、自
动校勘、自动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等成为研究重点。
三是从研究路径上来看,文本挖掘、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成为古籍数字化的主流技术,成为拉动与引领古
籍数字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可视化成为推进古籍数字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
支撑,推动古籍数字化向知识服务方向发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文字识别、自动校勘、自动标点、自
动注释、自动翻译等古籍整理的基础性工作,节省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利用关联数据、知识挖掘、地理信
息系统、知识组织等数字化技术开发古籍全文内容,形成以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等不同维度的知识网络,探
索几类数据资源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可视化与地理信息系统,将古籍事件的演变、联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
[14]
支撑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探索。如 《命名实体识别在方志内容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人文” 内涵与古籍数
[12] [17] [37]
字化的深度开发》 、《“数字人文” 与历史地理信息化研究》 、《基于 GIS 的中国古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
[33]
《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大规模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 等文献均是将文本挖掘、人工智能、可视化应用到古
籍整理中形成的成果。
四是从保障机制上来看,初步形成图书情报领域主导、各界力量参与的协同机制。古籍数字化本质为古籍整
理的一部分,既涉及数字化输入技术、文字处理技术、智能化处理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涉及版本考证、文
本校勘、史实考订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有古籍专家、计算机专家以及社会企业深度参与古籍数字化工作中,
形成有效的全面合作。从实践角度来看,参与古籍数字化项目建设的既有阿里巴巴 ( 例如, “汉典重光” 古籍数
字化项目) 等大型互联网企业、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学者,又有图书情报、古籍出版等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应
用研究、方向探讨,初步形成图书情报领域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协同机制。
4 潜在研究方向
4. 1 关于强化古籍数字化的协作、发展、效益等观念的研究
当古籍数字化发展到新阶段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协作、发展、效益等观念,凝聚和统一古籍数字化共识。
( 1) 强化协作观念。加强各资源建设主体的合作,探索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合作模式,强化古籍数字化技术、
宣传、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
( 2) 强化效益观念。加强对古籍数字化重要性的宣传,探索与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的共赢模式,同时,加强
宣传力度,让读者了解古籍数字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 3) 强化发展观念。人工智能、可视化是引领古籍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学术界与计算机产
业界的密切合作,主动吸收和探索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古籍数字化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4. 2 关于古籍数字化基础性标准与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
标准化是古籍数字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传输、利用、交换、共享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古籍的查询、检
索和挖掘效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在数据质量、数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放大,制约古籍
数字化进展。在后续工作中,一要强化数据格式标准化,按数据关联、可视化等技术要求,考虑实际业务场景,
形成一批与业务相关性强的数据格式标准; 二要强化标引语言标准化,强化古籍数字化本体研究,以解决古籍数
据孤岛为重点研制一批标准,实现系统与系统、数据与数据、应用与应用之间的贯通; 三要加强与计算机应用界
的沟通协作,加强对文字识别、自动校勘、自动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等一系列基础性核心技术的研发。
4. 3 关于古籍数字化项目成果应用和推广的研究
强化古籍数字化应用与推广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宣传力度,让读者了解和应用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一方面,
借鉴四川大学图书馆 “古小微”,利用网站平台、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宣传古籍成果,抓住新媒体的即时
性、低成本和社交化、传播快等特性,同时,凝练简短、幽默、强烈的话题意识的宣传内容,多措并举推广古籍
电子文献资源; 另一方面,加强古籍数字化成果的趣味性、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推广亮点。
14 图 书 馆 学 研 究 2021. 24

5 结语
古籍数字化是传统古籍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延续与创新,是新时期人文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时代
性工程,代表着古籍整理未来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历经了缓慢增长期、加速开拓期、平稳发展期 3 个主要
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有良
好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潜力。在后续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摸清古籍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强化古籍数字化基础技术研
究,强化古籍数字化成果应用和推广的研究,使古籍数字化成果能面向更多的古籍用户提供服务,解决更多的古
籍研究需求。

注释
[1]曹书杰 . 古籍整理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思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 ( 1) : 44 - 49.
[2]王发社 . 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J]. 图书馆论坛,2006 ( 3) : 121 - 122,170.
[3]陈力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再思考[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 ( 2) : 42 - 49.
[4]史睿 . 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 ( 2) : 28 - 35.
[5]李明杰,张纤柯,陈梦石 . 古籍数字化研究进展述评 ( 2009—2019) [J]. 图书情报工作,2020 ( 6) : 130 - 137.
[6]张文亮,彭媛媛,张桐 . 国外古籍数字化标准实践进展及其启示[J]. 图书馆学研究,2019 ( 13) : 11 - 19.
[7]计思诚 . 古籍数字化实践与探讨———以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数字化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 ( 7) : 100 - 103,109.
[8]张尚英 . 试论古籍电子化的理想模式[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 ( 4) : 17 - 24.
[9]李玖蔚 . 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汉字处理对策研究[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 ( 6) : 23 - 25.
[10]倪恩志,蒋旻隽,周昌乐 . 古代汉字文献切分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 ( 2) : 29 - 33,38.
[11]魏晓艳 . 古籍数字化出版中汉字处理问题刍议[J]. 中国出版,2014 ( 9) : 50 - 53.
[12]范佳 . “数字人文” 内涵与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J]. 图书馆学研究,2013 ( 3) : 29 - 32.
[13]刘毅 . 中医古籍数字化与知识挖掘[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 ( 12) : 92 - 94.
[14]朱锁玲 . 命名实体识别在方志内容挖掘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11.
[15]佟琳 . 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四时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6]王兆鹏 . 利用 GIS 技术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数字化水平[A]∥第三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17]陈刚 . “数字人文” 与历史地理信息化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4 ( 3) : 136 - 142.
[18]裴丽,曹霞,张宏伟 . 本草古籍数字化信息平台现状与实践[J]. 中医药学报,2013 ( 4) : 30 - 33.
[19]颜艳萍 . 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新实践———以云南省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建设为例[J]. 图书馆学刊,2020 ( 7) : 39 - 43.
[20]杨凡 . 大数据框架下古籍数字化发展趋势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7 ( 9) : 74 - 77.
[21]余力,管家娃 . 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 ( 11) : 41 - 47.
[22]张文亮,敦楚男 . 近十年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J]. 图书馆学刊,2017 ( 3) : 126 - 130,137.
[23]张校 . 古籍数字化基础建设层面的五个问题[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 ( 2) : 94 - 97.
[24]吴茗 . GIS 技术在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 图书馆学刊,2016 ( 4) : 55 - 58.
[25]张文亮,薄丽辉 . 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6 ( 2) : 38 - 42.
[26]赵东 . 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2014.
[27]丁侃,柳长华 . 古籍数字化的保真问题[J]. 中医文献杂志,2009 ( 2) : 31 - 33.
[28]陈诚 . 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长期保存机制探讨[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 ( 3) : 6 - 9.
[29]刘家真,程万高 . 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 ( 3) : 15 - 20.
[30]高建辉,李全华,余正祥,等 . 彝文古籍保存现状及其数字化保护中面临的难题研究[J]. 图书馆研究,2016 ( 1) : 19 - 22.
[31]高建辉,李全华,李仲良 .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6 ( 5) : 45 - 50.
[32]韩晶 . 新疆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探析[J]. 图书馆学刊,2015 ( 11) : 59 - 61.
[33]欧阳剑 . 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大规模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 ( 2) : 66 - 80.
[34]范桂红,赵纯洋 . 基于知识图谱的古籍数字化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J]. 出版广角,2020 ( 11) : 85 - 87.
[35]倪劼 . 基于流水模式的古籍文献汉字切分算法[J]. 图书馆论坛,2021 ( 9) : 141 - 149.
[36]刘星辰,金小峰 . 朝汉混排古籍的文字切分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 ( 11) : 135 - 141.
[37]王大学,陈熙,杨光辉 . 基于 GIS 的中国古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 复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6 ( 6) : 684 - 688,697.

王秋云 湖南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 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