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科技日报/2013 年/4 月/10 日/第 005 版

前沿人物

陈焱:让小空间“展动”大奥妙
本报记者 袁志勇

人物档案
陈焱 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博士,现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2012 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英国皇家宪章特许终生工程师,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正
式会员,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机构与传动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机械工程
师协会会员。在英国皇家学报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英文学术专著 2 部。
走进天津大学陈焱教授的办公室,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女博士桌上放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
的折纸。
“这可不是不务正业,折纸是可展机构的一个分类,通过折叠或者展开,让形状、体积或表
面积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看到记者的好奇,陈焱拿起折纸一边向记者演示一边和
记者聊了起来:“它折叠起来是很小,但是展开是却很大,能实现不同功能。如同变形金刚,收
起来时是个汽车,打开时是个大型机器人。可展结构目前在航天航空中应用的比较多,许多大型
结构如卫星天线、太阳能板,在发射前必须收起来,这样在运载过程中才能放到飞行器中,只占
很小的空间,到达太空后可以自动按设定展开。 ”
谈起专业,陈焱就兴致勃勃。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她一直想将
可展结构研究应用到中国的航空航天上。
十多年的研究经历,陈焱关于可展结构的想法大胆、充满创新。
“知道鸟类吗?靠翅膀的打开与收拢就可实现飞行的调节。老鹰在天空中打开翅膀可自由翱
翔,收拢翅膀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俯冲扑食。 ”陈焱说,新一代战斗机就需要有这种功能。
每一个想法,陈焱都会付诸行动,努力让它变为现实。她曾和学生一起制造出飞机模型,通
过机翼骨架结构和表面积的改变让飞机实现飞行过程中机翼的伸展和收缩。
有灵感,并愿意为之付出汗水,陈焱在可展结构领域取得了一串串耀眼的成绩:
2003 年,陈焱在解决了一系列高度非线性几何协调和运动协调等约束难题后,在国际上首次
提出一种设计可展结构的全新系统设计方法——几何覆盖法,基于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可展结构具
有单一自由度、几何过约束、纯转动副连接、模块化设计和冗余刚度等特点,在控制简易性和承
载可靠度上有明显优势,故在太空和土木结构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作为原创性研究的一部分,
陈焱在这方面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的授权;
在研究可展结构的过程中,作为机构运动学研究领域世界知名的新生力量,陈焱在过约束机
构领域先后发明了三大类新的过约束空间机构。在对空间机构分叉行为研究过程中,陈焱也取得
了重大突破,利用发现的一类拥有多个分叉点,多种运动路径,从而形成分叉闭合环路的特殊空
间机构来设计重构机构。她还系统发现和研究了具有多闭合态的机构机器不同闭合态之间的转变
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多功能机器人等工程问题中;
在空间机构的运动学研究领域国际上最为困难的课题之一——刚性折纸,陈焱打破传统的从
纯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提出几种方法来判断已知折痕分布的折纸结构刚性的做法,率先从机构
运动学角度来分析和设计刚性折纸的折痕分布,并提出了新的刚性折纸的折痕分布。不仅如此,
她还将折纸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结构和材料设计领域,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突破:一方面,将特
殊的折痕分布引入到薄壁壳体结构中,很好地改善结构的能量吸收性能;另一方面,使用折纸机
构为夹层开发新一代轻质三明治结构,这些新型结构可以广泛地应用到航空航天轻型结构和汽车

第1页 共3页
等运载设备中;
……
尽管才三十几岁,但众多的研究成果让陈焱赢得了行业的尊敬:她是英国皇家宪章特许终身
工程师,她是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正式会员,她是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机构与机械控制
技术委员会委员,她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她是多家国际一流学术杂志的论文评审人,她
曾担任国际 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 杂志副主编,她曾担任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
评审、答辩的校外考官……陈焱在国外也有了让人尊敬的职业和生活。
2012 年,陈焱却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接受了祖国向她抛出的橄榄枝。当年,她入选国家
“青年千人计划”,并加盟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为教授、博导,组建“可动结构”实验室
——一个集创新研究、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现在已经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始了可重构机器人中折展结构基础设计理论研究和精准微创手术器械创成
与制造基础等两项研究。
“我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陈焱说,“所学所用能实现应有的价值。”
——学术・人生——
做科研一定要有独立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陈焱的科研生涯中,有两位老师对她影响颇大。
“一位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是位博学的智者,总是会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立的
研究空间。”陈焱回忆, “但是他对学术要求非常严谨,每次研究讨论,对任何问题都会刨根究底,
而且也要求我们这样。对论文要求也很严格,我的论文稿,他总是写满了修改意见,一篇成型的
论文,都会经历好几遍修改讨论。有时在修改中还会有新的发现。”
另一位陈焱曾经的论文合作者,那是陈焱的第一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陈焱回忆道:
“这位老师是一位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他给了我不少指导。印象最深的就是,论文已经定稿,提
交之前,老教授还把文章打印出来,戴上花镜一个一个单词斟酌,遇到有语法歧义的单词,他就
拿出字典查阅对证。”回忆往事,陈焱颇多感慨,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很是感动,在随后的科研
中,每次碰到能马虎过去的地方,我总会想起他们,告诫自己:一定要严谨,把事情弄清楚。 ”
不仅是自己的论文,陈焱也将这种态度带到指导学生上来。
在陈焱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叠修改的论文,上面依次写着第一次修改稿、第二次修改稿、
第三次修改稿……
“我希望这种精神能传承下去。 ”陈焱说, “我的每一个学生在做科研时都要有独立严谨的学
术态度。”
能为母校做点事我很开心
在陈焱的所有学术兼职经历中,她最看重的是牛津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的校外考官。
那是 2011 年,当时她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鉴于她
在折纸方面的突出成就,英国牛津大学给她发了一份邀请函:担任一篇折纸相关的博士论文的校
外考官。
据了解,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只有两位考官,一位校内考官和一位校外考官,负责论文评审
和面试答辩的全过程。校外考官必须是论文涉及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
“当时非常开心,一方面是得到了母校的承认。”陈焱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是能为母校做点
事情。”
搞研究要有一份兴趣和热情
陈焱对机构有着强烈的兴趣,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她总是到处寻找奇特的机构。在她的办公
室和实验室里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摆弄摆弄。这份科研热情成了她不断
创新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怎么能甘于寂寞,坚持研究呢?”陈焱说。

第2页 共3页
因此,在挑选学生的时候,她最看重的是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任职时,陈
焱在一次挑选项目助手时,就曾在众多学生中选择了一位刚刚大二的本科生。
回忆起这件事,陈焱记忆深刻:“他是一位来自辽宁的男孩,叫刘世宇,第一个早早赶来面
试,尽管没有任何功底,但是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的事情也验证了陈焱的眼光,由于项目很难,不少学生中途退出,而刘世宇坚持下来了。
并在 2009 年英国工程学会主办的世界学术报告全球总决赛中,他在陈焱的指导下凭借“基于
bricard 机构的可开合屋顶”项目获得总冠军。刘世宇也在毕业中获得南洋理工的优秀毕业生奖和
李光耀奖章。 (南洋理工机械学院每年只有一名学生可获得李光耀奖章)
“今后,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的人。”陈焱说。

第3页 共3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