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
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
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
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
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
重要的研究方法。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但不能
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要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
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
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求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
下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在人类
历史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生,都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生产
力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人们都会在既定社会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等局部关系
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要点:1、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
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两类。二是经济体制,它是指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
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种经济制度都属
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
次的生产关系,是根本制度;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是具体制度。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
一定的社会形态下,根本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说有变化,那是指某种经济制度由不
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全到完全、由发展到衰落的变化,该社会的基本属性贯穿始终。经济体制
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
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根本经济制度,但具体经济体制则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4、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要点: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性质。
    (1)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他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
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
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额
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
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伊利的耗费才形
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
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
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5、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要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
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
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
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
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
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
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
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
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
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
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6、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要点:1、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
间的分配;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调节着商品的供给与需求。 
 
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要点:1、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商
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
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然后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接着逐渐从许多商品中
分离出公认的大家都认可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这一步是质的飞跃,因为商品交换方式已经由物
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而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8、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要点: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
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
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
货币流通规律为湖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

9、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要点:1、资本的特点
(1)增殖性:资本的本性在于无限地追求价值增殖。
(2)运动性: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3)返还性:投资者投入资本,目的是要回收资本(含增殖部分)。
(4)风险性:资本的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
2、资本的主要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以货币形态表现,是最一般和初始形态,处于购买阶段。
(2)实物资本形态:以物质形态表现,含一切物的生产要素和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以知识形态存在,含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
技术秘密等。通过分析其潜在获利能力进行估价。
(4)虚拟资本形态

10、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要点:1、资本循环政策进行的条件
   资本经营的定义: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
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
应的三个部分,它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上,各自执行
其相应的职能。否则,就不能实现三种循环形式的相互交错和相互衔接,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会发
生停顿。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必
须各自相继地经历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且各自
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而且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换在时间上
能够前后紧密地衔接。
(3)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同时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
制约的。并存是继起能够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
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
了某一阶段就会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继续存在。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1)资本的周转时间,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
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
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蓄时间;资本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
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一定量资本的
周转次数来表示。设 n 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U 表示“年”,u 表示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则:
n=
因此,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
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
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由此可见,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关,而
且也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在实践中,提高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以便
带动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受到很大重视的问题。

11、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要点: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
1、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过程中一个“惊险的
跳跃”。它不但决定了现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也决定了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2、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资本得到价值补偿,而且要求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
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的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
的补偿,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2、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要点: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2)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Ⅱ(c+v+m)=Ⅰ(v+m)+Ⅱ(v+m)
(3)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第一个前提条件:Ⅰ(v+m)>Ⅱc
(2)第二个前提条件:Ⅱ[c+(m-m/x)]>Ⅰ(v+m/x)
(3)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Δc)+Ⅱ(c+Δc)
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即 m-m/x 的余额)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
Δc 表示)和追加的可变资本(用 Δv 表示)。
(4)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Δv+m/x)=Ⅱ(c+Δc)
3、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即用文字描述上述公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各自都包含三方面的交换。
 
13、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要点: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定义:参照名词解释
 2、商业信誉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1)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2)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
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
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都是职能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
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
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
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14、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要点:1、虚拟资本的含义: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得资本。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1)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
债券等,同一笔钱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2)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
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者债权凭证反复
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
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2、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1)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2)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权等资本所有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
入,并且可以在正确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的获取收入,成为
具有不同于显示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3)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
获取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 。
 
3、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股票、企业债券、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有价证券独
立地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步同意债务人用股票、债券、不动
产抵押单等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
券。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债券。
(2)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也可称为金融衍生商品、
金融衍生工具等,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
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 :
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
金融工具在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则已经与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
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15、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要点: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2)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2)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目
的,他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他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
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
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
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价值增殖
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
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
值的形成过程。
3、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1)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2)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由此可见,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之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
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
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购买到
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价值增殖发生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
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即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为基础。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
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6、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要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
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
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
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
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
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 。
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这样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
间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的界限。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在工作日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
间的缩短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等于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
值。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这些生活资料价值和生
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
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两种
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17、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要点: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定义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2、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在量上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18、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要点: 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竞争的结
果。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
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
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
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
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
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
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
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
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
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
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1)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
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
是相等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
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
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
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
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
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按价值出卖,对小商品生产者来说符合等量劳
动相交换的原则。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要求,商品不是按价值出售,而
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这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使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 。
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它为中心,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 。
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政治经济学第十次作业

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要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
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必然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长期运动的产物,社会主义不是主观想象,而是依据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方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
2、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是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
主义占有方式内部的必然表现,同时,又进一步证明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3、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从垄断到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发展表明,与生产的社会
相联系的生产的集中,代表着社会大生产的主流。与生产的集中相联系的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
化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4、资本社会化程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造成了对它本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
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
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一种必然的
趋势。

政治经济学第十一次作业

3、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理解。
要点:1、社会主义本质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1)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
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基础。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
基础是那个,不断满足全体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
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
系。
(4)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5)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
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6)第六,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7)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政治经济学第十三次作业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点:
1、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2、根本任务: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如何发展:
(1)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深化改革开放。

4、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要点:
1、根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
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
的事实。
2、完善: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
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