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音樂作品欣賞

貝多芬降 E 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1803-4)
原先是為了作曲家心中的英雄所寫。
這部作品與前兩首交響曲相同的都採用四個樂章寫成,
但各個樂章都極度的擴張,
全曲長達五十餘分鐘。
評論家認為這不是寫給貴族,也不是寫給平民,
而是寫給貝多芬自己的樂曲。

有鑑於此曲的原創性,
充滿個人特質以及跳脫古典時期的框架等,
都讓這部作品成為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
並被認為是古典與浪漫的分水嶺。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根據史學家的考究:
第三號交響曲草稿上原先寫著 Bonaparte 的字樣,
之後聽到拿破崙 (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 稱帝,
才改成現在Sinfonia Eroica 的字樣。
事實上在 1804 與 1806 年兩次的出版即是不同,
畢竟作曲家知道自己創作的源起,
而且過程中可能有各式各樣旁人永遠不會了解的關聯。

在 1821 年拿破崙過世時,
貝多芬親口說到:
我在十幾年前便為拿破崙的葬禮寫好了音樂,
這也是音樂史上最經典的送葬進行曲之一。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L. v. 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A-flat Major, Opus 26
3rd mov., Marcia funebre sulla morte d’un Eroe (1801)

L. v. Beethoven: Symphony in E-flat Major, Opus 55


2nd mov., Marcia funèbre (1804)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Opus 35


3rd mov., Marche funèbre (1839)

Maurice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 défunte (1899)

Gustav Mahler: Symphonies nos. 1 (3rd), 5 (1st)…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貝多芬降 E 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首演之後得到兩極化的評論,
有人覺得這是時代的創舉,
充滿了新意並且天衣無縫地結合這些樂思;
有人覺得這是一部混亂的樂曲,
拚湊而毫無章法。

總而言之,
這對專業人士來說也不是一首容易理解的樂曲,
也許聽到一些旋律、感覺不到拍感的節奏,
也或許是些聲響…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呈示部
導奏或是引子 (introduction)
第一主題 (1st theme)
連接句 (transition) 也可以稱為橋樑 (bridge)
第二主題 (2nd theme)
結束句 (ending phrase) 也稱之為小尾奏 (codetta)

發展部
再現部
此時的結束句有時會與呈示部的結束句完全相同,
但由於是全曲的結束,故稱之為尾奏 (coda)。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L. v. Beethoven: Symphony in E-flat Major, 1st mov., Opus 55

呈示部 (3’33”)
1st theme 0’30”
2nd theme 1’23”
codetta & real ending phrase 2’42 & 3’11”
呈示部反覆 3’32” (3’10”)
發展 6’41” (5’22”)
再現 12’02” (3’11”)
Coda coda & real ending phrase 14’24 & 14’52”
第二發展部 (尾聲) 15’12 (2’54”)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L. v. Beethoven: Symphony in E-flat Major, 1st mov., Opus 55

呈示部
第一主題:兩次的進行並有些擴充

第二主題有三種素材:
來自第一主題的片段 (柔和的);激烈的;柔和的段落 (如同過渡)
codetta
激烈的節奏直到 Hemiola (節奏的變化)
1st theme 再次出現成為最後一個樂句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L. v. Beethoven: Symphony in E-flat Major, 1st mov., Opus 55

發展部
第一部份 2nd theme (柔和), 1st theme, 2nd theme (激烈)
第二部分 兩次賦格手法 2nd theme (柔和), codetta
第三部分 新主題(歌唱) 與1st theme交替出現

第二發展部 (尾聲)
1st theme & 2nd theme (激烈) 的擴充 &
發展部的新主題(歌唱) & 2nd theme (激烈) 的擴充 &
1st theme 與 2nd theme (激烈) 重疊進行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1st theme 0’30”; 2nd theme 1’23”; codetta & real ending phrase 2’42 & 3’11”; develop. 6’41”;
recap. 12’02”; coda & real ending phrase 14’24 & 14’52”; 第二發展部 (尾聲) 15’12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如同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與拿破崙之間的關係,
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法奧戰爭時期 (1809);
此時拿破崙大軍入侵維也納,
貝多芬是在戰火中創作這首樂曲,
壯闊、莊嚴、尊貴以及輝煌等,
都是這部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

貝多芬強烈的民族意識,
渴望戰爭的勝利藉由音樂抒發出來,
而這兩首樂曲巧合的都使用了降 E 大調,
也都與拿破崙有所關聯。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是作曲家鋼琴協奏曲中的最後一首,
也是所有協奏曲聽起來最輝煌燦爛的一首,
但也有了“皇帝”這個貝多芬最討厭的稱號;
諷刺的是這部作品卻以此名稱為世人所熟知,
這樣的例子之於貝多芬還真是特別的多。
譬如
Sonata for Piano and Violin in F Major, “Spring” Opus 24
Piano Sonata in C-sharp Minor, “Moonlight” Opus 27-2
Piano Sonata in F Minor, “appassionata” Opus 57
Trio for Piano, Violin and Violoncello in D Major,
“Geister-Trio” Opus 70-1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皇帝”之所以燦爛輝煌,
並非是刻意展現鋼琴的演奏技巧,
更重要的是整首樂曲呈現出強烈的交響化性格,
這是以往古典協奏曲所沒有的。
事實上自 G 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1805-6) 開始,
由於工業革命使然,
貝多芬擁有了更富有表現力的“現代”鋼琴,
在力度上擁有更大的幅度,
也泛指演奏上各方面的性能,
於是寫下這兩首打破自古典時期以來,
幾乎有其既定模式的鋼琴協奏曲,
而這種種改變又似乎成為浪漫時期的另一個典範。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貝多芬 G 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1805-6),


是古典音樂中第一首由獨奏樂器開始的協奏曲,
在這之前由樂團先演奏一次奏鳴曲式的呈示部,
是由來已久的傳統。
雖然有些作曲家在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兩次呈示部做了些變化,
但由獨奏樂器開始這是史上第一次;
三年後的第五號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 (1809),
則是再擴大獨奏樂器開始的篇幅,
樂團一開始演奏可說是最基本確立調性的和絃進行,
I-IV-V-I
而鋼琴旋即在前三個和弦之後分別進行花奏,
最後導入確定的調性後由樂團接手呈示部的第一主題。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I-IV-V-I
這樂團的和絃與鋼琴的花,
實實在在於呈示部與再現部各自演奏一次。

導入降 E 大調之後由樂團接手呈示部的第一主題,
實際上就是大家對於此首鋼琴協奏曲,
精神抖擻以及莊嚴盛大的印象,
當然這也是“皇帝”這個綽號的由來。

至於貝多芬讓鋼琴對於這個第一主題的詮釋,
實在是充滿了趣味 (柔情似水的皇帝鋼琴協奏曲),
而這更是這首樂曲往浪漫時期邁進一大步的精神所在。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I-IV-V-I 0’30” & 13’12”; 1st theme 1’45” & 4’43” & 14’01”; 2nd theme 2’40” & 6’07”;
development 9’50”; recap. 14’01”; 連結再現部與尾聲的裝飾奏 17’44”; Non si fa 18’17”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至於皇帝鋼琴協奏曲的第二主題,
在樂團的呈示部中即有兩個不同調性 (降 E 小與大),
性格是偷偷摸摸與抒情歌唱 (法國號)。

鋼琴的呈示部中也有兩個調性 (B 小與降 B 大),


但一次是鋼琴一次是樂團,
藉由兩者根本上的不同,
貝多芬呈現空靈的聲響以及浩浩蕩蕩如同進行曲的風格。
而在這兩次主題之間,
鋼琴演奏一段令人心碎的淒美段落,
所以才會有皇帝鋼琴協奏曲中的柔情這一說法。

再現部第二主題與呈示部第二次是一樣的呈現方式。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在這兩種性格的第二主題之後,
鋼琴以第一主題的動機,
在樂團的襯托下展現一段激昂的樂段,
這也是多數人對此樂章的一個另一個記憶點。

發展部則是此曲交響化的一個鮮明例子,
先是鋼琴如同過渡般的獨白,
接著為木管樂器的第一主題旋律伴奏,
氣勢磅礡的對答,
鋼琴與樂團一來一往交錯的反向進行,
之後鋼琴以最柔情的方式彈奏結束句,
再接著樂團不斷重複的第一主題動機,
旋即進入 I-IV-V-I 的鋼琴花奏。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在呈示、呈示、發展與再現之後,
ㄧ般說來即是鋼琴的裝飾奏與尾聲。

在這個聽起來很像裝飾奏的地方,
貝多芬寫下:
Non si fa una cadenza, ma s’attacca subito il seguento
這不是裝飾奏,就是直接接下去

這一大段音樂就是尾聲,
也就是貝多芬經常出現的第二發展部,
但這尾聲就結構上說來要往前追溯如裝飾導奏的部分。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L. v.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1st mov., Opus 73

裝飾導奏 0’30”
呈示 1’45”
呈示 4’43”
發展 9’50”
裝飾導奏 13’12”
再現 14’01”
裝飾導奏 (尾聲) 17’44
Non si fa cadenza, ma s’attacca subito il seguente 18’17”
橫跨古典與浪漫的貝多芬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的獨創性:

一開始樂團進行三個和弦,
而鋼琴則是在這三個和弦之後彈奏如裝飾奏般的導奏。
這個導奏一共出現三次作為全曲個段落的連結:
(一開始;再現部之前;連結再現部與尾聲),
第一樂章並無傳統裝飾奏的樂段。

樂團與鋼琴的對答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同加上了獨奏樂器的管弦樂曲。

慢板與輪旋曲樂章 (第二與第三) 不間斷地演奏。


主音音樂與複音音樂並行的巴洛克時期
11/25
星期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350/560/840/1120/1400

Pierné 豎琴協奏曲
孟德爾頌、舒伯特與拉威爾等
主音音樂與複音音樂並行的巴洛克時期
12/04
星期日 19:30
國家音樂廳
280/490/700/1050/1260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NSO 音樂家

貝多芬、莫札特與
蕭士塔高維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