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NP+在+地点+V 与 NP+V+在+地点的认知差异

1、先例举现代汉语中可以互换位置的句子和不可以互换位置的句子,提出问题:
1)何时可以互换
2)互换后的句式是否是和同一个认知图式相联系?
3)二者所连接的认知图式分别是什么?

英语存现句
现代汉语中汉语处所(G)成分三种位置的成因,“在+处所”
NP+V+在+地点
书放在桌上。
[Figure Located Path Ground]-[Manner ]CO-EVENT,
Talmy(2000)提出了宏事件框架,认为一个宏事件可以被划分为概念上有主次区分的两个
事件,分别是起到框架固定作用的主事件(framing-event)和对主事件起到支撑作用的副
事件(co-event)。根据主事件核心图式(core schema)的不同又将宏事件分为了运动事
件、体相事件、状态变化事件、行为相关事件和实现事件。本文重点讨论运动事件。
在运动事件中,主事件的核心图式实现为路径。( Tamly 2000: 42-45)进一步的,Talmy 将
路径分为矢量(vector),构形(conformation)、指示(deictic)三类。矢量指焦点实体
与背景实体之间在运动中的相对关系,包括离开、经越、往到;构形指焦点实体与背景实
体在唯一发生后形成的几何关系,包括内/外、表面、旁边、上/下等;指示主要指“来”
和“去”(李天宇,2014)
Talmy(2000:118-120)指出,汉语的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由路径融合模式变成了副事件要素
融合模式,即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动词往往用来编码副事件信息(如方式、致使等),路径
由附加语编码。附加语是指在句法树中与核心动词处于同一节点下,具有平级关系的,除
了 名 词 短 语 和 介 词 充 当 的 补 语 之 外 的 语 法 类 型 。 ( Talmy 2000:101-
102)。Croft(2010:206)则重新定义了动词(词根)和附加语,动词为“独立做谓语使用
时保持意义不变的形态句法结构”,附加语为“非动词,却可编码事件成分的任何结构”
据此,介词也被归类为附加语。例如:
由此,我们有句子:
书放在桌上
[书 F Located Path 桌子 G]-[Manner 放] co-event
Located 解释为 Motion(运动)的另一种状态,即静止的运动,在性质上与 Motion 一致,
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句子中的主要动词“放”编码了副事件信息,即书 located 桌上的方式
是“放”。同时,“上”作为句子的附加语,编码了该事件的 Path(路径),该路径属于
构形路径,即表达了“焦点实体书经过相对运动后与背景实体桌子的几何关系为:在桌子
的上面”。“在”的语义作用是作为“放”动作的终结标记。
(LOC-有-TH-V 着)
NP+在+地点+VP.
书在桌上放着。
与上句不同,本句的谓语中心是“在”,而非“放”。先分析句子“书在桌上”。
书在桌上
[书 F Located Path 桌子 G]-[Manner 在] co-event
文章结构:
1、两种结构的句法差异
2、分别介绍两种结构背后的事件框架类型
Tamly 认为事件框架中时可以存在主事件和副事件的,副事件通常作为背衬。
3、两种事件框架下“显体-背衬”的不同含义
4、结论:实际上“显体-背衬”依旧强势影响汉语“在”存现句。?

验证两个句子不是一个事件框架的方法:
1)验证两个句子的句法差异:主要目的是论证动词和存在谓词在两个句式中各有不同。
1、插入界标“就”,判断出句子的谓语
书就放在桌上。*书放就在桌上
所以两个句子在切分成分时:
书 放在桌上
NP VP
V+pp.
所以,句子的核心动词是“放”,根据 talmy 汉语是副事件框架语言的说法,我们有
[Figure 书 LOC Path 上 Ground 桌]-[Result 放] co-event
书 在桌上放着
NP VP
(pp 做状语) V.
所以,句子的核心动词是“放着”,根据 Talmy 汉语副事件框架语言的说法,我们有
[Figure 书 LOC Path 上 Ground 桌子]-[伴随 放着]co-event

2、通过添加否定(没或不)
书没放在桌上。*书不放在桌上。 (放在地上)否定的是书的最终位移地点
书没在桌上放着。或书不在桌上放着。都可以说,否定的是存在状态?
[Subject Located place]-[MANNER] CO-EVENT.
实际上是一个叙述句,表述 subject 的位置,具备言者的视角,言者在叙述他所知的客观事
实,这个客观事实和实体及其位置有关
书就在桌上放着。*书在桌上就放着。

“背衬-显体”的层次:词内部;短语内部;句子内部(事件框架下的背衬-显体关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