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以“图示 - 背景”理论解

释汉语语言描述行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 图示 - 背景”理论发展与运用

01 02 03
心理学概念 语言系统 语言描述
与人类认知相关,用以
以认知锚定为基础的普
表述人类的认知过程, “ 图示 - 背景”理论
遍语言系统,“图示”
强调了“注意力”在人 在语言系统中的运用强
指需要锚定的概念,
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调图示与背景在时间或
“背景”指做锚定的概
与“注意力”相对的便 空间上的相互关联

是“背景”。
“ 图示与背景”理论发展与运用

图1 图2 图3

图一:小心车! 图二: 图三:街上有很多车。


图三所示符合“图示与背景”理论的内涵,观察者需要在同一个框架中观测到“图示”与“背景”,从而得
知“图示”运动的方向和轨迹。描述了“图示”的运动状态
——“ 图示与背景”用以进行描述,强调“图示”和“背景”的相互关系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
—— 物质意义上的描述行为
主要内容 物质意义:指图示和背景在方位、运动轨迹等
物理信息上存在相互关系,并依赖于该关系对
图示进行描述。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引申运用
—— 非物质意义上的描述行为
非物质意义:指图示与背景概念不再局限于表
达物体空间关系的相互关系,拓展到领属、形
状特征、类比等描述行为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描述空间关系

例句: (a) 自行车在图书馆的旁边。 (b) * 图书馆在自行车的旁边。


在( a )句中,“自行车”为图示,是观察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点,“图书馆”为背景,当二者
同时处于观察者视野中时,我们便可以很精确的描述“自行车”的空间位置——和图书馆的位置
相关,以图书馆的位置为参照,以图书馆周围的位置方向为运动轨迹,运动距离较近,得出自行
车处于图书馆旁边的位置。
在( b )句中,“图书馆”为图示,“自行车”为背景。从语法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
( b )句的表达是不通顺不合乎语法的。但从逻辑上而言,( a ) (b )两句都是在表达“图书
馆”和“自行车”的位置关系,导致( b )句表达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认知习惯上对于哪些
事物可做“图示”,哪些事物可做“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详细可见 Talmy(2000) 所做的图示
与背景对比分析。
由以上( a )( b )两句不可互换,我们可以得出“图示 - 背景”在描述空间关系时的不对称性。
“ 图示与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描述空间关系
图示 背景
存在需要感知的未知特征 用以帮助感知图示的未知特征
空间位置灵活 空间位置稳定
视觉感知上更小 视觉感知上更大
几何图形化更简单 几何图形化更为复杂
在场景中新出现的,更容易吸引注 与感知上已经所熟知的

不易立刻被感知 容易立刻被感知
一旦被感知会在环境中凸显 一旦图示被感知,衬托作用会更加显著
依赖性 独立性

认知基础是注意力,可以理解为图示是认知的目的,背景在认知过程中
以自身已经被认知的特征为人们认知图示提供帮助,均是以熟知感知未
知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解,“图示与背景”理论也获得了在非物质层面
进行运用的可能。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描述空间关系

例句:( a )学校在超市的左边。 ( b )超市在学校的右边。


在( a )句中,“学校”作为图示,是认知的重点,“超市”作为背景,句子描述了“学校”与
“超市”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并以“超市”的位置作为参照。“左”作为运动轨迹,准确的描
述出了“学校”的位置。
在( b )句中,“超市”作为图示,是认知的重点,“学校”作为背景,句子描述出“超市”与
“学校”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并以“学校”的位置作为参照,“右”作为运动轨迹,准确的描
述出“超市”的位置。
与前章所述内容不同,本章的( a )( b )两句话在逻辑上、语法上均没有问题,都是准确无误
的表达。在概念上的意义一致,即都是表达了“超市”和“学校”的空间关系。唯一不同在于所
侧重的“图示”不同,所选择的“背景”不同,导致两个句子的语义重点有所差别。
但我们在此要讨论的点是,在这一例子中“图示 - 背景”在描述空间关系时又具备了对称性。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描述空间关系

非对称性 对称性

处所关系 相对位置
1 、单向的 1 、双向的
2 、唯一的 2 、非唯一的
3 、不可改变的 3 、可改变的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描述空间关系

( 1a )“自行车在超市旁边”不可逆与( 2a )“超市在学校旁边”可逆的原因分析
( 1a )中自行车( F )与超市( G )从“图示”与“背景”分别具备的特征上来说,“超市”在地理位置上
更稳定,视觉感知上更大,相较于自行车而言更适宜做“背景”,因此句子“超市在自行车旁边”,将“超
市”作为“图示”,“自行车”当做“背景”是不符合“图示 - 背景”的认知特征的。
( 2a )中“超市”与“学校”从地理位置稳定性、视觉感知性上而言都没有明显的差别,“超市”还是“学
校”谁做图示谁做背景,取决于人们认知的目的是谁:在我们熟知超市位置的基础上,自然可以说“学校在
超市的旁边”;在我们熟知学校的基础上,自然可以说“超市在学校的旁边”。
此外,我们对于地点的认知可以大致分类为处所关系和相对位置。处所关系指地点位置,是恒定的不可逆的;
相对位置指两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可逆的。在( 1a )中,我们可以将超市所在位置理解为自行车的处所
位置;( 1b )中“超市”与“学校”的位置是通过二者的相互位置体现的。从该角度也可解释二者可逆与不
可逆的原因。
以上,还可以推导出以下句子,
( 3a )小张在北京留学。为不可逆句子,原因在于“在北京”是小张留学的处所。
( 4a )小张在小李前面。为可逆句子,小张和小李之间具备相对位置关系。
“ 图示 - 背景”理论的基本运用——描述空间关系
例句:( 5a )苹果 (F) 在冰箱 (G) 里面。 ( 5b )冰箱 (G) 里面有苹果 (F) 。
( 5a )中苹果作为“图示”,“冰箱”作为“背景”,描述了“苹果”所处的处所位置,句子不具备对称性,即
不可逆。( 5b )中同样是“苹果”作为图示,“冰箱”作为背景,认知的目的依旧是“苹果所处的位置”。
将( 5a )( 5b )两句翻译为英语,如下,
( 5a ) Apples(F) are in the fridge(G). ( 5b ) There are some apples(F) in the fridge(G).
对比中英文表达,可以发现在句意相等的情况下,英文中里不具备“背景”( G )先于“图示”( F )出现的表
达方式。认知过程在语言上的表述往往是“图示”( F )先于“背景”( G )出现,可知,在位置表达中( G )
可以先于( F )出现是汉语“有”字句的特殊用法。
由此,思考以下句子,
( 6a )小张( G )把水( F )喝完了。
( 6b )水( F )被小张( G )喝完了。对应的英语表达为,
( 6a ) Xiaozhang ( F ) finished his drinks ( G ) .
( 6b ) The cup of water ( F ) was finished by Xiaozhang ( G ) .
可以发现,( 6a )中英文表达在客观意义上相同,但由于具有不同的“图示”和“背景”导致句子的语义重点不
同,也就是认知目的不同。“把”字句内含的处置义,相当于强调了处置的对象,使“把”字后的对象成为了注
意力集中的信息,成为了认知的目的,也就使得( F )可以处于( G )之后出现在句子中。
” 图示 - 背景“的引申运用——汉语偏正结构研究
从上述的”有“字句,”把“字句我们可知,在汉语空间表达中有两种语法形式分别对应”从图示到背景“和
从”背景到图示“两种感知过程,那么,延伸到普遍的描述行为,汉语是否依旧具备两种不同的语法形式来对应
两种感知过程呢?
例句:( 7a )花( F )是红色( G )的。 ( 7b )红色的( G )是花( F )。( 7c )红色的( G )花( F )。
以上三句话从客观意义和语义上都是相等的,“红色”作为“背景”确定了“花”的颜色特征,“花”作为“图
示”是表达的核心,也是认知的目的——即回答了“这是什么样的花?”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可知“红色”
和“花”二者从特征上而言,“红色”具备更显著的视觉感知性,认知上更熟知,我们往往通过“红色”来感知
“花”的具体色彩,因此( 7b )“红色的是花”中,“红色”是作为“背景”先于“图示 - 花”出现的,而不
是作为“图示”。只有当我们说,“红色是花的颜色”时,“颜色”确定了“红色”的类属,“花的色彩“类比
了”红色“的视觉特征,二者作为了”红色“的背景。
以上,我们可知,与描述空间位置相似,普遍的描述行为中,汉语也具备两种不同的语法形式来对应从“图示到
背景”和”从背景到图示“两种不同的感知过程,这一情况是由”是 .... 的“这一语法结构实现,由
于”是 .... 的“既含有解释、介绍的意思,使得”是“后出现的信息可以作为”背景“解释、描述”图示“;
又含有指示,标注的意思,使得”是“后出现的信息得以标注,可以成为认知的重点和目的。
需要了解的是,在英语中并不具备以上两种不同的语法形式,例如,
( 7a ) Flowers ( F ) are red ( G ) . (7b ) The red ones ( F ) are flowers ( G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