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第十四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化「被動」為「主動」─中級華語學習者之成段表達能力分析1
李永貞
國立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
coldicelee@gmail.com
摘要
當前國際重要語言能力指標當中,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和歐洲
語言共同架構(CEFR)均劃分初、中級。 依 TOCFL 之口語標準,此階段除了
能敘述生活經驗、活動或事件外,也能描述「當地環境」,經事前準備亦能進行
基本說明,且不論口語或書寫,均能注意表達之連貫及連續性。而當前相關課
程多搭配對話體教材,內容往往受交際雙方話輪和場合影響,表達「被動、不
自由」。
靳洪剛(2004)觀察學習者課堂上之成段表達,也指出多項問題,諸如句
式不夠複雜、表達低於應有水平、語句段落連詞不足、實際交流無法應用所
學。事實上,篇章連貫與否除了可運用連詞,也可由主題結構、信息結構、篇
章銜接等面向考察。(Halliday 1985)較之印歐語言主語明顯,漢語屬於話題顯
著(Li & Thompson 1983)。重出之話題常以零形組成話題鍊,而主話題鏈下如
轉換話題,即視為子話題鏈。(Chu 1998)
本研究主要分析母語為主語顯著(subject-prominent)語言之華語學習者在
筆者服務單位學習約滿 320 小時之輸出。學習者上完《實用視聽華語 3》第一
課,練習講述個人學習華語動機,輸出首段的語篇特點有三:第一,關聯詞使
用頻繁,計有「就是、不過、而且、所以、因為、以前、以後、就」等;第
二,代詞主語「我」出現達 9 次,符合主語顯著語言特徵;第三,話題結構鬆
散,致使內容不全然連貫,不成語段。
經過 6 週配合課文主題之成段表達訓練,學習者上完《實用視聽華語 3》
第五課練習介紹母國地理、氣候、名勝,輸出較之前期,關聯詞同樣使用頻
繁,如「因為、除了、雖然、所以、而且」等;然而名詞主語「巴拿馬」出現
次數減少,而零形照應出現 4 次;話題結構則於首句點出主題,次句介紹位
置、鄰國,接著介紹面積,而後與台灣的距離、人口分布,最後補充介紹首
都,段落主話題鏈連貫無中斷。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經過訓練,輸出之華語
篇章銜接形式和連貫性雖仍有部分母語特質,但已較符合華語篇章特性。

關鍵詞:中級華語、成篇表達、篇章銜接、話題結構


1本研究蒙103 年國科會一般型計畫專案補助,計畫名稱「中英旅遊指南空間意象對比研究與
華語篇章教學」,編號 MOST 103-2410-H-110-064-,特此致謝。

1
一、前言
當前通用的語言能力標準,如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的《全美外
語教學學會外語能力綱領》、《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及台灣華
語文能力測驗(TOCFL)等語言能力標準,均劃分初、中級,其中中級相當於
之進階級(LEVEL 3)(張莉萍等 2008)。 依 TOCFL 之口語標準,中級的學
習者除了能敘述生活經驗、活動或事件外,也能描述「當地環境」,經事前準
備亦能進行基本說明,且不論口語或書寫,均能注意表達之連貫及連續性。
李先銀(2010)指出,這類說話者就某個主題或話題,自行安排內容,進
行完全自主表達,且能成段,屬於語言運用的「主動表達能力」。包括如講
演、講故事、寫文章等均是。要具備成段表達能力,說話者必須能掌握句際間
如何排列、銜接與連貫。然而,當前臺灣通用中級華語課程的綜合教材,如:
《實用視聽華語》三到四冊、《遠東生活華語》第二冊等,主要課文以對話體
教材居多,而對話體的內容往往受交際雙方話輪和場合影響,表達「被動、不
自由」,再者,對話長度也有限,如欲以此提升此階段學習者之成段表達能
力,教材方面似有不足。再者,靳洪剛(2004)觀察學習者課堂上之成段表
達,指出多項問題,諸如句式不夠複雜、表達低於應有水平、語句段落連詞不
足、實際交流無法應用所學。可見教學者需多加著墨,提高課程中的成段表達
練習量。

此外,語際間的差異也是教學者必須關注的項目。類型不同的語言,語法
表現各有特色,學習者是否能掌握句中的語法差異,以及句際間的銜接和連貫
的不同表現,也影響其成段表達能力的建構。

二、輸出成篇的標準:篇章性(textuality)
要考察成段表達的內容連貫與否除了可運用連詞,也可由主題結構、信息
結構、篇章銜接等面向考察。(Halliday 1985)較之印歐語言主語明顯,漢語屬
於話題顯著(Li & Thompson 1983)。除了具備與其他語言一樣的主謂語法關係
外,它還包括主題(topic)與述題(comment)成分。所謂主題,是指聽話
者、說話者雙方所談論的話題,常位於句首;而述題則是話題的具體內容,多
為新訊息,句子較常動詞作為結尾。邢志群(2005、2007)歸納文獻指出華語
中篇章連貫的方式,包含以下七種:

2
1. 話題鏈

2. 省略

3. 替代

4. 語序變化

5. 篇章關聯詞

6. 時間順序

7. 前景和背景

並且指出話題鍊是連接句子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衡量學生篇章連貫能力的標
準」,同時也是課堂教學或教材編寫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謂「話題鏈」指的是
「某個話題在篇章中連續不斷出現的現象」
,在華語中通常出現在主語位置或動
詞前面。而在句中重出之話題常以零形組成話題鍊,而主話題鏈下如轉換話
題,即視為子話題鏈。(Chu 1998)如例(1):
(1) a)李四這個傢伙 i,
b)我 j 因為救他 i
c)0j 受了傷
d)0i 居然不來看我 j,
e)0i 跑到紐約度假去了。 (shi 1989)

例(1a)並不是小句,而是指出已知的指涉對象,以便進一步討論,因而「強
制性地使之繼續成為下面的話題」。而在(1b)和(1c)中,話題為「我」;不
過,到了(1d)和(1e)又選取「李四」作為話題。且在(1b)和(1d)的賓
語位置分別出現代詞回指上個話題,藉此將小句聯繫起來。(1b-c)表示的即是
話題鏈內的話題轉換,就稱之為子鏈;至於有子鏈內嵌的話題鏈,稱為主鏈。

邢志群(2007)亦指出相較於「省略、替代」等篇章連貫方式,運用篇章
關聯詞不但連接上下文的功能強,而且學生「容易掌握」,因此,也是提升表達
能力較直接有效的方式。而孔慶蓓(2006)曾指出「照應、省略替代等方面的偏
誤相對容易克服」,而關聯詞語、語意連貫、及語篇結構等問題則更為常見。
而單靠了解關聯詞的用法,並無法完全了解語篇的連貫,必須進一步分析其語
義組織。

三、學習者課程進行前之口語輸出

3
1.關聯詞使用頻繁
以母語為主語顯著(subject-prominent)語言之華語學習者在筆者服務單位
學習約滿 320 小時之輸出為例,學習者上完《實用視聽華語 3》第一課,練習
講述個人學習華語動機,輸出首段的語篇如例(2),以下就其篇章性進一步分
析。
(2) a)很久很久以前,
b)有一天,我 i 在聽我 i 後媽 j 講中文 k,
c)因為她 j 說中文 k 說得那麼漂亮
d)所以我 i 想到 0j+0k 聽起來好聽,
e)就是 0k 發音 l 很難,
f)不過發音 l 很難沒關係,
g)練習許多就好了。
h)從小我 i 對中文 k 很有興趣,
i)我 i 覺得如果我 i 想學中文 k 很有意思,
j)因為從總是我 i 想學普通話 k
k)而且很多巴拿馬人 m 申請臺灣大使館的獎學金 n,
l)所以我 i 也申請了 0n,
m)我 i 本來住在巴拿馬 o,
n)後來 0i 要來到台灣 p 學中文 k
o)因為我 i 拿到臺灣獎學金 n,
p)就來台灣 p 住了,
q)如果我 i 學不了普通話 k,
r)我 i 就沒有獎學金 n 了。
s)我 i 學了中文 k 以後,
t)打算在台灣 p 上大學 q,
u)因為台灣 p 的大學 q 比巴拿馬 o 的大學 q 好多了。 (巴拿馬籍)

在 21 個小句組成的篇章中,學習者使用關聯詞作上下小句銜接的次數共 15
次。所使用的關聯詞分析如下表:

表 1 學習者初期使用關聯詞統計

功能 關聯詞 出現次數
時序 後來、以前、以後 3次

4
附加說明 而且 1次
原因結果 因為、所以、就 7次
轉折 就是、不過 2次
假設 如果 2次

其中可看出,表「時序」功能的關聯詞「以前、後來、以後」,分別出現在
(2a)、(2n)、(2s)。(2a)的「以前」表敘事時間背景、(2n)的「後來」在標
明來臺生活的變化、(2s)在標明未來發展的背景,使用並無不當。而表「轉
折」的「就是、不過」則分別出現在(2e)、(2f),標示學習者對中文發音的看
法,接續(2d)描述發音好聽,(2e)轉而說明發音「很難」、(2f)又再轉折表
示不以為意,銜接正確。

至於使用表「因果」的關聯詞「因為、所以、就」的次數達 7 次之多,包
括(2c)、(2d)、(2j)、(2l)、(2o)、(2p)、(2t)。而其中(2j)在表達申請獎學
金的原因,跟上一句(2i)指出個人學習的意願語意並不連貫;(2o)在說明來
臺居住的原因是拿到獎學金,但上一句(2n)說的是「要來到台灣學中文」同
樣也是來臺居住的原因,(2o)中的「因為」應前移才是,再者,學習者使用
「因果」關聯詞時,多是成對出現。如(2c)使用「因為」,(2d)即出現「所
以」,。

此外,表「假設」的關聯詞「如果」出現在(2i)、(2q),其中(2i)標示
想學中文的假設,但下句(2j)卻轉而說明申請獎學金的原因。兩句語意並不
連貫。

2.照應及省略方式不合漢語篇章特質
代詞「我」出現達 13 次,其中 10 次用於主語位置,出現句數近 50%,符
合主語顯著語言特徵;然而學習者的表達並不符合漢語表達時多用零形照應
(或稱零代詞)之特質(Chu 1998、蔡美智 2010)。分析其主語的使用,可發
現(2i)
、(2j)、(2o)、(2q)四小句中的主語應省略為宜。

除了部分主語應省略之外,篇章中另有幾處可省而未省之處,如(2i)中
「中文」、(2j)的「普通話」、(2q)中使用的第二個「大學」等。而進一步分
析學習者是否能運用「省略」作為篇章銜接,在 21 個小句中,共出現 5 處省略
用法。分別是:(2d)省略了小句的主語「後母」和「中文」;(2e)中省略了
「發音」的定語「中文」;(2l)中省略了賓語「獎學金」;(2n)、(2p)則省略

5
了主語「我」,可見學習者應有華語句中主語可省略的語感,只是尚不成熟。

3.話題結構鬆散
綜觀整個篇章的話題結構,
(2a-d)提出的話題是「後母說的中文好聽」,
(2e-g)說明中文發音難及因應之道,(2h-i)轉為說明自己對中文有興趣,(2j-
l)進而說明申請台灣獎學金,接下來(2m-p)改談住所的變化,最後(2q-u)
提出新話題──來臺就學的想法。整體看來,主話題鏈中斷兩次,致使內容不全
然連貫,不成語段。

綜而觀之,學習者之表達,以關聯詞及代語主語「我」為主,符合其母語
主語顯著的特色。而在話題結構發展中,主話題鏈卻中斷,無法連貫,可見其
主動表達時,尚未發展出成段表達能力。

四、配合課文主題之成段表達訓練
本階段學習者所使用之教材為《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3》,主體課文為對話
體,每課最後有不同形式的補充閱讀材料。要以對話體做為教材提昇成段表達
能力,實必須進行「加工」,再重新呈現。以下介紹幾項處理要點。

1.重構課文重點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3》二至五課,課名分別為〈吃什麼好?〉、〈我想去
臺灣〉、
〈談談地理吧〉、〈氣候與出產〉
;主題則為「飲食、環境、地理、氣候出
產」;其中所呈現的語言功能包括:「說明、推薦、描述、比較」等。由於內容
通過問答或討論的對話呈現,並非完整成篇,因此,教學者重新建構課文中功
能相同且主題連續的對話內容,並據此設計課文分段問答教學。

以第三課〈我想去臺灣〉前半對話為例,主要對話內容為有關想到臺灣或
中國學習的外國人需知的資訊,分為相關資料申請步驟、就學資訊兩大項,但
一問一答的對話,使資訊呈現破碎。因此教學者通過「表格」統整主要資訊內
容。

2.話題結構與語言功能意識化
接著,在課堂中先引導學習者重述個人經驗,說明入學申請或相關資料申
請的過程。接著再根據學習者的說明,與課文的語言形式結合,協助學習者以
複句形式先重述個人經驗。再將所整理的表格內容以「問答」形式轉換成口語

6
提問,引導學習者先以複句形式說出重點。提問內容如下:

(1) 偉立想去臺灣或中國大陸學中文,張教授給偉立介紹了什麼?

(2) 偉立要申請去臺灣或中國容不容易?怎麼申請?

(3) 張教授覺得到臺灣或大陸學習要準備很多錢嗎?為什麼?

(4) 如果偉立申請不到獎學金怎麼辦?

在學習者初步輸出無誤後,再請學習者討論,如何將片斷內容組織成段。教
師提問時把握的重點如下:

(1) 重構資訊的關聯性
引導學習者組識重述課文中可結合的內容,重新分類,組合成段。

(2) 培養學習者零形照應或替代的語感
引導學習者思考前階段重述課文中,每句都出現的主語依漢語的零
形式重整後的新形式。如有無法省略的,則進一步討論是否有替代
詞可用。

(3) 語言功能的意識化
引導學習者對比重構後的篇章和之前片斷輸出的資訊,加強語言功
能及篇章的結合認知。

(4) 加入適當的篇章用語
根據學習者重組的語段,引導思考篇章結合的語義關係及應該加入
的篇章用語。

引導過程中運用的提問內容如下:

(1) 大家覺得我們剛才說的,有什麼是可以放在一起說的?

(2) 為什麼要把⋯⋯放在一起說?

(3) 這樣的說法跟剛才說的比起來,哪個比較好?

(4) 如果一段話裡面有這麼多的⋯⋯?聽起來怎麼樣?我們怎麼辦?

(5) 這些是少不了的嗎?那這些能不能用別的方法或別的詞?

(6) 第一個部分說這個,接下來要說這個,那我們要怎麼讓別人一聽就
知道後面和前面的關係?

3.複述重點課文檢驗

7
討論結束後,請學習者按討論結果再次重述重點課文,以檢驗是否確實掌
握成段表達的重點。而後,再次修正學習者篇章上的表達偏誤。

4.組織個人主題表達
最後,以「寫信」、「報告」或「角色扮演」等綜合活動形式,安排學習者
發表話題相關的篇章,檢驗學習者主動表達時,是否已內化相關能力。修正學
習者偏誤時,應將學習者的篇章及教學者的建議並列,讓學習者對比修改的內
容,並簡單說明修改原因,以強化學習者的後設認知。

五、學習者課程進行後之口語輸出
1.關聯詞使用減少
經過 6 週配合課文主題之成段表達訓練,學習者上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3》第五課練習介紹母國地理、氣候、名勝,輸出的首段如例(3):
(3) a)今天我 i 給你們介紹巴拿馬 j。
b)巴拿馬 j 在中美洲,
c)0j 在墨西哥的南方,
d)離巴拿馬 j 最近的國家是哥倫比亞 k 和哥斯大黎加 l,
e)因為這兩個國家 k+l 都在巴拿馬 j 的旁邊,
f)巴拿馬 j 的面積 m 是 75.517 七萬五千五百一十七平方千米
g)0j 是差不多跟哥斯大黎加 l 一樣的國家,
h)從我國家 j 搭飛機到台灣 n 要二十個小時才到。
i)巴拿馬 j 全國人口 o 加起來有大概三百萬,
j)0o 大部分住全國在到處
k)除了一些平原以外
l)0j 大部分都是山。
m)雖然 0j 中部 p 的自然很豐足
n)可是有山有高原,
o)0p 很適合人住,
p)所以 0j 大部分的人 o 住在到處
q)尤其是 chiriquip 在西部的國家 i。
r)而且巴拿馬 j 的首都其實也叫巴拿馬市 q。

在 18 個小句組成的篇章中,學習者使用關聯詞作上下小句銜接的次數共 7

8
次。所使用的關聯詞分析如下表:

表 2 學習者後期使用關聯詞統計

功能 關聯詞 出現次數
附加說明 除了、尤其是、而且 3次
原因結果 因為、所以 2次
轉折 雖然、可是 2次

較之前期,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表「因果」功能的關聯詞「因為、所以」出現的
次數變少,僅各出現一次,「因為」用於(3e)補充說明前一句的鄰國關係,而
「所以」出現於(3p),指出人口分佈的特色,兩者並未同現在一個完整句中,
較符合華語母語使用者之語感(蔡美智、2002)。

至於表「附加說明」功能的「除了、尤其是、而且」分別出現在(3k)、
(3q)、(3r),「除了」在篇章中標示地形特色,「尤其是」指出人口集中城市,
最後一句的「而且」則說明國家首都。而表「轉折」功能的「雖然、可是」則
出現在(3m)、(2n)說明國家的地形。

2.名詞主語使用次數減少
名詞「巴拿馬」共出現 7 次,分別出現在(3a)充當直接賓語,在(3b)、
(3d)、(3f)、(3i)、(3r)出現主語位置或是主語的定語,而以零形式出現於主
語的則有 4 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巴拿馬」一詞出現零形照應外,「人口」、
「中部」等詞也在(3j)、(3o)等句以零形式出現。較之前期通篇出現大量名
詞主語的表現,學習者顯然已有運用零形式表達的能力。

3.話題結構趨於嚴謹
關於話題結構,篇章首句(3a)點出主題「巴拿馬」,接著(3b-e)介紹位
置、鄰國,(3f-g)介紹面積,而後(3h)說明與台灣的距離、(3i-p)說明人口
分布與地形的關係,最後一句(3r)則補充介紹首都,段落主話題鏈連貫無中
斷。

綜而言之,從母語為主語顯著之中級學習者經過 6 週訓練後,輸出之華語
篇章銜接形式和連貫性雖仍有部分母語特質,但已較符合華語篇章特性。可見
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提升學習者之篇章結構認知,確實有助於二語學習者建
構主動表達時的成組表達能力。

9
參考文獻
孔慶蓓,2006,〈修辭結構理論與對外漢語語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
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11-24。

邢志群(2005),〈高年級漢語篇章連貫教學法〉
,《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
的最新發展》,北京:語言大學,p. 287-306。

___(2007),〈對外漢語教師培訓——篇章教學〉,《漢語教學:海內外的互
動與互補》,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p.390-413。

李永貞(2009),〈對外華語篇章銜接與連貫教學─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
之閱讀教學為例〉,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

屈承熹(1998),《漢語篇章語法》(A Discourse Grammer of Mandarin


Chinese),Peter Lang, Inc., New York.(潘文國等 2006 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北京。)

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

胡壯麟等(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徐赳赳(2010),《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商務印書館,北京。

唐青葉(2009),《語篇語言學》
,上海大學出版社,上海。

曹逢甫(1979),《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A
Functional Study of Tpoic in Chinese : The First Step toward Discourse Analysis),
學生書局,台北。

章欣(2008),〈華語篇章銜接手段教學初探〉
,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究生論
壇,高雄。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5),〈漢語水平等級標
準〉,《語言文字應用》(4),p.85-91。

黃國文(1988),《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

蔡美智(2002),〈現代漢語複句研究-因果句關聯詞「因為」和「所以」的不
對稱性〉
,第五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______(2009),〈華語篇章語法偏誤類型探討〉
,2009 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
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

10
______(2010),〈看不見卻無所不在-初級華語閱讀教材中的零形照應及其教
學〉,2010 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______(2011),〈點線推進或主從配置?─中、英旅遊指南篇章結構對比研
究〉,2011 年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
______(2011),〈初級華語閱讀範文篇章結構特點及其教學〉,2011 年台灣華
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

______(2014),〈中英空間描寫策略比較及其教學應用〉,2014 年台灣華語文
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

劉樂寧(2005),〈文體、風格與語篇連接〉,《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
近發展》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p.235-247。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黃宣範譯 1983,《漢語語法》,台北:文鶴。
De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gman, London.
F. P. Danes (1964). A Three-Level Approach to Syntax, Travaur Languages de Prague,
Vol.1, pp.225-240.
Gillian Brown & Georage Yule(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
M. A. K. Halliday & Ruqaiiya Hasan(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London.
(張德祿等 2007 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M. A. K. Halliday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er. Baltimore,
Edward Arnold.
M. A. K. Halliday(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McCarthy et al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T. A. Van Dijk(1977). Text and Context. Longman, London.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