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语言研究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刘婧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

摘要: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越南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 调值达不到 4 度或者只降不升;


偏误进行了描述,指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和汉语拼音符号 (4)不注意语流音变,“一”“不”的变调和轻声常常被忽略,或
的误导是其偏误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问题给出了一些教学的 出现变调错误。
初步对策。
关键词:越南;语音;偏误 2 偏误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造成越南学生语音偏误的原因很多,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4-0090-02 来分析:
(1)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 对比汉越语音系统,有的发音特征汉语中有而越南语中没有,
交际能力的前提。 语音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或者两者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类似, 越南学生容易用母语中的
以及口语的流利程度。 越南属于“汉字文化圈”,越南语与汉语同属 语音特征去代替汉语中的语音特征,从而产生语音上的偏误。
有声调语调,所以越南人学汉语较之欧美人相对容易些,但是越南 越南学生不习惯发送气音,特别是送气的塞擦音,是因为在越
的语音系统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造成的负迁移也是不容忽视的, 南语中,送气/不送气也不是声母系统中重要区别特征。越南语中除
以至于即使到了中高级阶段,一些语音偏误仍然顽固地存在着。 了[ ]/[ h
],基本没有其他的送气声母,而汉语中,送气/不送气是
声母的一对区别性特征。 所以越南学生在发送气声母时,容易把送
1 语音中出现的偏误 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如 ch[t h
]→tr[ ],q[t h
]→j[t ],p[ph ]→b
1.1 声母偏误 [p],c[ts h
]→z[ts]/s[s]。 再如,越南语中没有塞擦音,学生容易用母语
对比越汉声母系统,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汉 中同部位的塞音发音习惯来发汉语中的塞擦音, 这种情况甚至在
语中有而越南语中没有、 发音相似但不同的音是越南学生声母偏 中高级水平的越南学生中也时常发生。 如 zh[t ]→tr[ ]/[ h
],ch
误集中的地方,具体如下: [t h
]→tr[ ]/[ h
]。 韵母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 ü 用越南语中
(1)舌尖后音 zh、ch、sh 发音不到位,舌位靠前,听起来含混不 的近似音 uy[wi]代替。
清。其中又以 ch 的难度最大,容易发成越南语中的 tr[ ]、加了送气 越南语属于有声调语言,六个声调中的平声、锐声、问声、玄声
特征后的[ h
],也有人发音类似于越南语中的舌面音 ch[c]; 跟汉语中的四声走势大致相同但调值又有所不同, 越南学生受相
(2)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相混淆,尤其是 z-c,zh-ch, 和 j-q,送气 似母语声调的影响,大多使用母语的声调来替代汉语的声调,所以
音要么没有送气的发音特征,要么气流不够强; 往往造成发音缺陷。 例如:发阴平时受越南语中平声的影响,起调
(3)塞擦音发音困难。 把 c[tsh]发成 z[ts]/s[s],zh[t ]发成 sh[ ]或者 不够高,通常是 44;发上声时后半部分达不到 4 度,因为越南语中
越南语中的[ ]/[ ],把 j[t ]发成[c],把 q[t h ]发成 j[t ]/x[
h
]; 近似上声的声调后半部分是加速完成的, 所以学生一般很难控制
(4)以清代浊,如把清音 b[p]发成浊音 b[b]; 上升部分的调值,有的则是只降不升了;越南语中没有全降调,走
(5)一些与汉语中的声母相似实则不同的音,如汉语中的舌面 势类似的玄声调域要窄得多,约 31 或 32,起点比去声低,落点比去
后音 h[x]发成越南语中的喉擦音 h[h],r[ ]发成越南语中的颤音 r。 声高,所以去声是越南学生四声中发音问题最大的一个;发阳平受
1.2 韵母偏误 越南语中锐声的影响,虽说调值不完全相同但毕竟相差不大(35 和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韵母偏误比声母偏误少,大致如下: 45),所以相对来说掌握得比较好。
(1)把韵母中的-i[ ]/[ ]发成 i[i]; (2)汉语拼音符号对语音学习的误导
(2)把单韵母 ü[y]发成越南语中的 uy[wi],唇形不稳定,撮口不 《汉语拼音方案》和越南文都是以拉丁文作为字母形式的,这
到位; 是越南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 但汉语和越南语在拉丁字母的选择
(3)ou 和 uo 部不分,无法区别两者在发音上的不同; 上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记音符号看似一样,但读法却是不同的。 比
(4)发[A]音普遍靠后,往往发成接近于[ɑ]的音。 如 b 在汉语中记录清音 [p],但是越南语中记录的是浊音 [b];r 在汉
1.3 声调偏误 语中记录的是舌尖后浊擦音[ ],越南语中是个颤音[r]。另外,《汉语
(1)发阴平时调普遍不够高,通常只有 44,受越南语中的平声 拼音方案中》用同一字母 i 记录了[i]/[
]/[ ]三种发音,而[ ]/[ ]两
影响; 种发音在越南语中没有,所以在发这两个音时越南学生普遍用[i]来
(2)发去声时调域较窄,起调不够高,落点不够低,容易与阴平 代替。
相混; (3)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
(3)发上声时控制不好,常常前面念得长,只是尾音速度上扬 汉语音系内因素之间的负迁移是目的语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作者简介:刘婧(1984-)女,湖南永州人,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 90 . 文学界
语言研究

汉语音系内诸多特征干扰对越南学生的声母发音习得的影响在初 用手势对比二者的发音部位--z 组的舌尖放在上齿背后,zh 组舌尖


级阶段尤为明显,在摸索性语音学习阶段,学生容易混淆两两相对 上翘,在硬腭的最前端。 声调方面,教师可以将汉语中的四声与越
的声母, 这既可以表现在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不送气声母之间的 南语中的 6 种声调做对比,借助图式法讲明二者的不同之处,让学
相混, 也表现在同部位的塞擦音和擦音之间的混淆上, 如 q/j→x, 生更好的体会其中区别后再进行声调练习, 比如去声的发音要起
c→s,有的时候还表现在不同部位的塞擦音之间。 点太高,落点降低。
另外,学生由于掌握的目的语规则不全面,常把所学的不充分 3.3 在语流中认读,重视整体感知
的、有限的知识套用在新学的知识上,结果也会产生偏误。 如认为 舌尖元音-i[ ]/[ ]的发音偏误不仅源于《汉语拼音方案》的误
双音节词中第一个上声要变调(如上声变为阳平),于是将这一规 导,也有受声母发音的影响,因此最好采用音节 zi,ci,si,zhi,chi,shi,ri
则泛化到所有双音节词中而没有考虑到变调的其他条件 。 再如 整体认读的方法。 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和轻声都是在语流
“一”的变调,有时不分具体情况而把所有“一”的变调都处理为去 中受前一音节发音的影响而发生的, 在语流中练习发音有利于学
声,从而造成在去声前的读音偏误。 生更好的整体感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越南学生的发音偏误有自己的
特点。 教师可根据偏误形成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更有效
3 语音教学的初步对策
的语音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善学生的发音情况。
3.1 重视展示技巧
教师应尽量利用手势或教学工具、 科学但可适当夸张地展示
参考文献:
语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发音要领,同时结合学生的发音偏误
[1]傅氏梅,张维佳 . 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偏误分析 [J]. 世界
强调发音要领。如 ü 的发音可使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先发 i 的音,然
汉语教学,2004(2)
后保持舌位不变嘴唇由展扁圆, 强调 ü 的发音过程中口型保持稳
[2]杨娜. 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
定不变,防止学生发成越南语中的 uy[wi]。 再如对学生不熟悉的送
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1)
气音,可在教学中用越南语中唯一的送气音 th[ h
]引入,然后在
[3]顾珈媛. 越南留学生语音偏误综述[J]. 语文学刊,2011(9)
其基础上适当夸大送气的发音特征, 让学生体会送气与不送气的
[4]韦璇. 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研究综述[J]. 语言教学
区别。
研究,2010(6)
3.2 对容易混淆的音加强对比练习
[5] 赵思达,刘冬冰 . 关于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调研 [J].
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可能是同部位的音发音方法不一样,或
语言教学研究,2007(10)
者是方法相同的音发音部位不一样, 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有针对
[6]黎翠云. 越南人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天
性的突出它们的区别。比如舌尖前音 z 组和舌尖后音 zh 组,教师可
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

(上接第 85 页)综合考虑。 阿拉伯人生活的沙漠环境开阔导致了阿拉 究。 正如郭应德在《阿拉伯中古史简编》一书中所揭示的,阿拉伯民


伯人性格爽朗自由,故行文如流水不矫揉造作,注重描写而疏于思 族各学科的发展来自于各方面的需要。 正是军事和对外交往的需
考。 而结合当时阿拉伯人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阿拉 要,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农业和海上航行的繁盛,促进了天文学
伯人崇好个人主义、宗派主义,这就造就了诗人恃才傲物的骄傲情 发展; 东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 导致了伊斯兰教义学的理论
怀,他在作诗时首先取悦的是自己,下笔随性而为。 阿拉伯人的诗 化、系统化和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
一出现就是成熟的,诗人更多是出口成章,在宽广的大自然中随遇 从词汇的派生角度我们可以窥见被忽视了的阿拉伯人的强大
而写,故而没有统一主题。 这种随性而为的写作方式只是阿拉伯人 逻辑思维能力,而正是这种极具逻辑性的自身素质,加上他们虚心
的一种习惯,并不能以此来证明阿拉伯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向学的求知态度, 使走入学术新领域的阿拉伯人借鉴他人的经验
另外,即使说到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等语言学科的发展,也 和精华扶摇直上,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着众多外来文化,并加
是因为保护阿拉伯语的纯洁和正确性,其根本原因是对宗教和宗教 以创新和改革,从而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传播向全世界。
语言的热爱。我们并不能说各门新兴学科是在阿拉伯人与外族各文
化的交集碰撞中,因为希腊逻辑哲学的传入才产生的。 诚然,可以肯 参考文献:
定的是,逻辑学的传入使阿拉伯人学到了类比、推类等研究方法,从 [1]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第
而加速了各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但究其本质原因,仍离不开阿拉 一版
伯人固有的强大逻辑素质,我们承认希腊的逻辑学在其中的重要影 [2]刑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响,但也应看到,该催化剂的作用只在于加速,并不能起决定作用。 [3]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M].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
唯物论史观认为,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而非外因。 然 [4]陈中耀.《阿拉伯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而在外因明显,以至于遮盖了内因的发展本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 2002.12,第一版
会忽略内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逻辑学的传入是导 [5]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9
致各门学科建立的原因,而忽略了阿拉伯民族本身的创造力。 在蒙 [6]陈中耀.《阿拉伯语语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昧时期乃至伊斯兰教初期, 因为先天的客观因素导致阿拉伯人对 [7]艾哈迈德·艾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M]. 朱凯,史希同译.
学术的研究条件不足,也缺乏研究动力,故而在之后与各外族文化 商务印书馆
交流中外在地表现出一种学习者的姿态。 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 [8]郭应德 .《阿拉伯中古史简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稳定,即使没有外来文化的促进,阿拉伯人也必然会走向系统的研

文学界 . 91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