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分享: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一、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九歲以下)

(一)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個體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
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

(二)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
比付出多,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

二、道德循規期: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九到十二歲)

(三)尋求認可取向:以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順從傳統要求,表現從眾行為。

(四)順從權威取向: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

三、道德自律期: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十二歲以上)

(五)法治觀念取向:表現思考的靈活性,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個體行為,法律為公
益而制定,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

(六)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建立道德判斷、一致和普遍
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真理、正義和人權。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編輯]

20 種語言
 條目
 討論

汉漢

臺灣正體



 閱讀
 編輯
 檢視歷史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的成長與發展
階段

 受精卵
 胚胎
 胚胎發育

胎兒
 嬰兒
 幼兒
 兒童早期
 兒童
 前青少年期
 青少年
 青壯年
 中年
 老年

生命歷程

 人類的受孕(精)

分娩
 爬行學步
 語言習得
 青春期
 更年期
 老化
 臨終
o 迴光返照
 死亡

發展心理學

產前與產後
 新生兒與兒童
 青少年
 青年
 青壯年
 成人
 心理成熟

階段發展理論
依附理論
 生態系統理論
 社會心理發展
 性心理發展
 道德發展
 認知發展論
 文化歷史
 演化

 人類學主題
 心理學主題
 閱
 論
 編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或譯為柯爾堡道德發展階段,英語:Law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
用以解釋道德判斷發展的理論。1958 年,他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時,受到
讓·皮亞傑著作的啟發,對兒童面對倫理困境所作的反應產生了強烈的興趣[1],
在寫作的博士論文中,創立了這一理論[2],概述道德發展的階段。

柯爾伯格的理論認為道德判斷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可以區分出 6 個發展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3]。柯爾伯格的研究表
明,道德判斷發展的年齡指標遠遠超出早些時候皮亞傑的研究結果[4]也宣稱邏
輯與道德發展貫穿各建構的階段[3]。柯爾伯格在此基礎上大為擴展,確定道德
發展的過程主要是對正義的看法,並且這一發展將持續終生[2],賦予了這一研
究的哲學含意[5][6]。

柯爾伯格在研究中使用倫理困境的故事,關注人們在面臨類似的倫理困境時,
如何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當的。然後他將反應進行分類,總結出 6 個不同的階
段。這 6 個階段屬於 3 種水準:前習俗水準、習俗水準和後習俗水準[7][8][9]。
階段[編輯]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模型

柯爾伯格的 6 個階段歸屬 3 種水準:前習俗水準、習俗水準和後習俗水準。[7][8]


[9]
與皮亞傑建構主義的認知發展理論階段模型類似,柯爾伯格認為階段的倒退 -
喪失高級階段的能力是極為罕見的。[10][11]即便如此,還是沒有人一直能夠處於
最高階段。不可能「跳躍」中間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的觀點更加
全面、更加綜合、也更清晰。[10][11]

道德成規前期(前習俗 pre-conventional)

1.服從與懲罰定向(避罰服從)

(「我會不會挨罰?」)
2.利己主義定向(相對功利)

(「對我有何益處?」)
道德成規期(習俗 conventional)

3.人際和諧與一致(尋求認可)

(好孩子定向:「會不會丟臉?」)
4.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社會法制)

(法律與秩序定向:「是否合法?」)
道德成規後期(後習俗 post-conventional)

5.社會契約定向
(「法律/規則是否公平?」)
6.普遍倫理原則

(原則與良心定向)
前習俗水準[編輯]

前習俗水準的道德推理對於兒童非常普通,有時成人也會表現出這
種水準的道德推理。前習俗水準的道德推理,是根據行為的直接後
果來進行推理。前習俗水準包括道德發展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
都純粹只是關心自己,表現出利己主義傾向。

在第一階段,個體關注行為的直接後果與自身的利害關係。例如,
如果一個人由於某個行為而受到了懲罰,此負增強使這個行為被認
為是道德上錯誤的。一個行為所受的懲罰有多嚴重,就說明這個行
為有多「壞」。[12]此外,個體並不注意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
有何不同。這個階段也可以稱為權威主義階段。

在第二階段,個體持「對我有何益處」的立場,將正確的行為定義
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第二階段的道德推理,顯示對其他人的需
要興趣有限,而只關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正增強),例如
「你抓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3]在第二階段,關心他人不是基
於忠誠或內在的尊重。在前習俗水準缺乏社會的觀點,不會因社會
契約(第五階段)而煩惱,因為行為目的是為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興
趣的。第二階段的觀點經常被視為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

習俗水準[編輯]

習俗水準的道德判斷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狀態。用習俗推理的人
對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會將這些行為與社會崇尚的觀點與期望相
對照。習俗水準包括第三和第四個道德發展階段。

在第三階段,自我進入社會,扮演社會角色。個體關注其他人贊成
或反對的態度,保持與周圍社會角色的和諧一致。他們努力要做一
個「好孩子」,實現這些期待,[3]認為這樣是理所應當的。在第三階
段,對一個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是根據這個行為對人際關係所帶來
的後果,包括尊重、感謝和互惠。法律和權威的存在,只是為了進
一步支持這些固執己見的社會角色。在這一階段的道德推理中,行
為的目的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們覺得很好...」。[3]

在第四階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會規範,因為它們對於維持社
會有效運轉非常重要。在第四階段的道德判斷,認為社會的要求勝
過個人的要求。其核心觀念通常是關於是非對錯的規定,例如基督
教基要主義的情形。如果有人觸犯法律,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來
捍衛法律或規則。如果有人確實觸犯了法律,那就是不道德的。因
此在這一階段,過失是一個重要因素,它把壞人與好人區分開來。

後習俗水準[編輯]

後習俗水準,又稱為原則水準,包括道德發展的第五階段和第六階
段。這時,個體又成為從社會突出出來的單獨的實體。個人自己的
觀點應該放在社會的觀點之前。由於後習俗水準也是將自我放在他
人之前(特別在第六階段),有時會被錯認為是前習俗行為。

在第五階段,認為個體應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因此,法律被看
作是一種社會契約,而非鐵板一塊。那些不能提升總體社會福利的
法律應該修改,應該達到「給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的利益」。[8]這要通
過多數決定來達到,以及不可避免的妥協。民主政治顯然是基於第
五階段的道德推理。

在第六階段,道德推理是基於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推理。它超越了第
四階段,認為只有在基於正義的情況下,法律才是有效的。法律所
許諾的是正義,所以不義的法律就不必服從。同樣它也超越了第五
階段,認為由於社會契約並非義務的道德行為之本質,會出現正義
變成多餘之物的情況。在第六階段,作出道德決定不是根據有條件
的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而是根據無條件的絕對命
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見伊曼努爾·康德的絕對命令[13])。當
你替一個人設身處地著想,他也會設想人人都在想同樣的事(見約
翰·羅爾斯的「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14])。一致同意的結論是,
採取行動。這樣,行為絕不是手段,而總是以自身為結果;一個行
為因為它是正義的,而不是因為它是機械的、預期的、合法的或先
前達成一致的。雖然柯爾伯格堅持第六階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難找
到一個被試能夠一貫處於第六階段。結果顯示很少有人曾經達到柯
爾伯格模型的第六階段。[11]
更多的階段[編輯]

在柯爾伯格關於終生發展的經驗研究中,注意到一些人顯然經歷了
道德階段的衰退。他面臨選擇,或者承認會發生道德衰退,或者修
改他的理論。柯爾伯格選擇了後者,假定此外還存在一些准階段,[8]
如柯爾伯格所稱的 4½ 階段或 4+階段——從第四階段到第五階段的
過渡時期,同時擁有這兩個階段的特徵。[8]在這個階段,個體對「法
律與秩序」推理的專斷性產生叛逆,開始從單純由社會規定何為過
失,轉變為認為社會本身也有過錯。這一階段經常被誤認為是第二
階段的道德相對主義,當社會利益與自身選擇相衝突時,個人會認
為比較而言,社會在道德上是錯誤的。[8]柯爾伯格注意到這經常發生
在學生進入大學的時候。[8][11]

柯爾伯格進一步推測,可能存在第 7 個階段(超驗道德或宇宙道德
定向),將宗教與道德推理相聯繫起來[15](見詹姆士·福勒的信仰發
展階段)[16][17])。不過,由於柯爾伯格甚至對提供第六階段的經驗
證據尚有困難,[11]他強調他對第七階段的大部分推測只不過是理論
上的。[5]

理論假定(哲學)[編輯]
柯爾伯格的理論不是中立的價值觀。它植根於元倫理學的某種看法。
包括人性的觀點,和對道德推理的形式與內容的某種理解。強調正
義的概念,以及道德推理的範圍應達到全社會。此外還強調道德與
世界的關係,道德與邏輯表達的關係,以及道德推理的角色。最後,
柯爾伯格理論還採取了道德推理包括了社會和心理過程的觀點。

柯爾伯格對人性的基本觀點是人的天性願意交流,有推理的能力,
以及期望去理解周圍人。柯爾伯格階段模型屬於定性的道德推理,
因此不能直接翻譯成讚揚或責備人的行為或特質。柯爾伯格為了要
證明他的理論能用來測量道德推理,而不只是特殊的道德結論,於
是強調道德辯論的「形式與結構」與辯論的「內容」無關,也就是
他自稱的「形式主義」。[6][7]

柯爾伯格理論中反覆出現的是,正義是道德推理的本質特徵。出於
同樣原因,正義相當依賴於基於原則進行合理推理的觀念。不過,
雖然柯爾伯格理論是一個以正義為中心的道德理論,柯爾伯格還是
認為該理論能夠與道義論和「幸福感」(eudaimonia)中似是而非
的公式相吻合[13]。

柯爾伯格理論「理解」價值是正義的關鍵成分。對於柯爾伯格,無
論正義是什麼,它必須是對全社會普遍有效的:站在道德普遍主義
的立場[7],反對道德相對主義。此外,道德不是世界天然的特徵,而
是規定的(prescriptive)。不過,道德判斷可以用真或偽的邏輯項
來進行評價。

按照柯爾伯格理論,人們在向高一級道德推理階段前進時,不可能
跳躍某個階段。例如,一個人不可能從主要關注周圍人判斷的第三
階段,跳躍到支持社會契約的第五階段。[11]不過,當一個人遇到倫
理困境時,會對自己現有的道德推理水準不滿意,就可能指向下一
個水準。發現目前思維階段的局限性,推動著道德發展,使得每一
個發展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更為適當。[11]這個過程是主體有意識的
建構過程,既不是天賦的,也不是過去經驗的結果。

要素[編輯]

由於主體平衡相衝突的價值觀的心理與社會能力得到增長,於是發
生了進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情形。在此過程中,介入了「正義行
動」以解決相衝突的要求之間的爭執,以達成平衡。柯爾伯格確定
其中 2 個正義行動是「平等主義」和「互惠倫理」,分別包括公平
對待與個人無關的他人,以及尊重個人價值。對於柯爾伯格,這些
行動最好的結果是「可逆性」,在那裡,道德行為的評價,是根據
在轉換角色的情形下,看該行為是否能夠使每一個人都滿意(俗稱
「道德搶座位遊戲」)。

知識與學習有益於道德發展。主體的「他人觀和「社會透視水準」
特別重要,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兩項都變得更為複雜、更為成
熟。他人觀可以理解為主體對其他人心理的領會,可以描繪成一張
光譜:在第一階段完全沒有其他人的觀點,而第六階段完全社會中
心。同樣,社會透視水準包括對社會領域的理解,對社會規範的領
會。

應用倫理困境的例證[編輯]
柯爾伯格在 1958 年最初撰寫學位論文時,使用了「道德判斷訪問」
的方法。[2]在大約 45 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錄音中,訪談者使用倫理困境來確定訪談對象處於哪
一個道德發展階段。倫理困境選用虛構的短篇故事,描述主人公如
何作出道德抉擇。參與者被提問一連串的開放式問題,例如什麼是
正確的行動,以及為何某個行動是正確的或錯誤的理由。然後對這
些回答的形式與結構(而不是內容)評分;通過一組多重倫理困境,
評出全面的的分。[2][9]

漢斯倫理困境[編輯]

主條目:漢斯偷藥

柯爾伯格在他最初的研究中,所使用的倫理困境是「漢斯偷藥」
(英語:Heinz dilemma)[5][18]
漢斯的妻子罹患了一種罕有的疾病,瀕臨死亡,唯一的希望是一個藥劑師剛發
明的藥物, 但是價格高昂。這種藥物的成本只有 200 美元,藥劑師卻要賣
2000 美元。但漢斯舉家只能拿出 1000 美元。他把所有錢都給了藥劑師,然而
藥劑師還是拒絕了;漢斯請求能否以後再支付餘下的,卻仍遭到藥劑師的拒絕。
絕望中,漢斯開始考慮偷藥。漢斯應為他的妻子進店偷藥嗎?這樣做是錯誤的
嗎?為什麼呢?[5]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人們認為漢斯該怎麼做並不重要。柯爾伯格理
論要求參與者回答的形式是:重要的是什麼。[7]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論
據,分別屬於 6 個發展階段:[5][12]

階段 漢斯不應該偷藥的原因 漢斯應該偷藥的原因

第 藥只值 200 美元,並不是藥


一 服從、 他會因此被捕入獄,意 劑師的要價那麼高,漢斯曾
階 懲罰 味著他成了一個壞人 經提出願意付錢,而且他又
段 沒有偷別的東西


監獄是個可怕的地方, 如果他的妻子獲救,就會活
二 利己主
坐牢可能會比喪妻更難 得更快樂,即使他被捕入獄
階 義
受 服刑


人際和
三 偷竊是壞事,而他不是 這是他妻子的盼望,他也想
諧、一
階 一名罪犯 成為一個好丈夫


四 法律、 法律禁止偷竊,這是非
必須為行動的後果負責
階 秩序 法的

第 科學家有權得到公平的
人權、
五 報償。即使他的妻子生 不管法律如何規定,每個人
社會契
階 病了,也不能證明他的 都有選擇活下去的權利

段 行為是正確的


普遍的 其他人也可能急需這種
六 拯救生命的價值高於尊重他
人類倫 藥,也必須要考慮到他
階 人的財產權
理 們生命的價值

批評[編輯]
對柯爾伯格的一個批評是他只強調正義,而忽視其他的價值。其後
果是,可能沒有充分顧及到人們評估行為的其他道德層面。卡羅爾·
吉利根批評柯爾伯格理論太過於大男人主義。[19]柯爾伯格理論起初
的發展是基於實驗室研究,只有男性參與;吉利根批評說它不能充
分描述婦女所關心的。雖然研究大體上沒有發現兩性的道德發展模
式有何重要差異,[10][11]但是吉利根的道德發展理論並不關注正義的
價值。她發展了另一個基於關懷倫理學的道德推理理論。[19]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不同意道德行為主要來自形式推理的這個假定,
例如社會直覺論者,說到人們經常在作出道德判斷時,並不關心正
義、法律、人權和抽象倫理價值。據此認為柯爾伯格和其他理性主
義的心理學家的分析是假性因果(post hoc),將直覺的決定合理化,
認為道德推理與道德行為的相關性其實低於柯爾伯格理論所描述的
水準。

一些學者認為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過於假定人類的共同性,並提
出道德基礎理論來引入了文化差異來了解人類如何受文化影響道德
判斷。不同文化都有相似的道德觀,但個別文化對同事物判斷也有
不同。

應用[編輯]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已經被學術界廣泛應用。例如,1979
年,詹姆士·瑞斯特設計的確定問題測驗(DIT)[20]最初的紙筆測驗
就稱為「道德判斷訪問」。[21]確定問題測驗受到了六階段模型的強
烈影響,為增強效度,採用了 likert 量表進行定量測驗,採用了類似
於柯爾伯格的倫理困境。[22]該測驗還大量使用柯爾伯格理論的概念,
例如「後習俗思維」。[23][24]1999 年,「DIT」經過修訂成為「DIT-
2」,[21]該測驗在許多要求進行道德測驗的領域[25]和各種軍團進行。
[26][27][28]
。參見

 讓·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卡羅爾·吉利根:關懷倫理學
 詹姆士·福勒:信仰發展階段
 簡·盧文格:盧文格自我發展階段
 愛利克·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 詹姆士·瑞斯特:確定問題測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