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前沿》 2008年第10期

论康德关于道德敬畏的思想

戴圣鹏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武汉 430079)
[提 要 ] 对道德充满敬畏之情是康德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实践
主体内心对道德律的敬重与畏惧。
[ 关键词 ] 康德 道德律 道德敬畏
[ 中图分类号 ] B8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9—8267 [2008] 10—0128—03

一、道德敬畏就是道德实践主体内心对道德律或道德 (即关爱的自私) 和消除着人自身的自大 (即称意的自私)‚


法则的敬畏 使人在 “德性法则的普遍法则” 的道德律面前‚充满着谦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 卑 (智性的轻视)‚从而对道德律充满敬畏之情。人们在道
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 德律面前的这种谦卑只是相对于道德律或道德法则的纯粹
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 这是引自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性才发生‚但对于这种谦卑的肯定的根据即道德法则来说
中的一句话‚也是康德的墓志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 又是来自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即对道德律的敬重。正是
知道 “头上的星空” 和 “ 心中的道德律” 是让康德充满惊 因为这样‚道德律 (道德法则) 才成为人们内心敬畏的对
奇与敬畏的两样东西。“头上的星空” 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惊 象‚并且是一个最大的敬畏对象。 (四) 道德律作为由人的
奇和敬畏‚这是因为: (一) 星空对于人来说‚先于人而存 理性而引起的对道德法则 (或道德律) 产生的敬重之情感‚
在‚充满着神秘性与神圣性; (二) 相对于星空的永恒性而 不是人的经验与感性的产物‚而是一种通过智性的根据起
言‚人的生命活动太过于短暂; (三) 星空相对人而言‚高 作用的情感。康德认为人们对道德律的这种敬畏之情感是
高在上‚注视着个人的一言一行和人类活动的一切。 植根于人心中‚通过人的内心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并向
而 “心中的道德律” 之所以也能够让人们产生惊奇与 人展示了 “一种不依赖于动物性‚甚至不依赖于整个感性
敬畏‚那是因为:(一) 道德律是 “ 德性法则的普遍法则”‚ 世界的生活”。④ 这样的生活使人的道德人格得以无限 的 提
具有先验性、普遍性、神圣性的特征。道德律作为德性法 升‚使人摆脱了经验生活的束缚‚而迈入了理性的自由生
则的普遍法则‚它表达了 “ 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亦即自 活。道德律这条先验性、普遍性、神圣性的法则就内化成
由的自律”。而自律又 “是人的本性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 了人内心的一条义务的法则‚并由此对其产生了敬畏之情。
的本性的尊严的基础”‚没有 “自由的自律” 这个尊严的基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道德律对于一个最高完善的存在者的
础‚人就不 是 “ 理 性 的 存 在 者” 了‚人 们 就 不 可 能 成 为 意志来说是一条神圣性的法则‚但对于每个有限的理性存
“德性王国的立法成员”‚道德和能够具有道德的人性 (即 在者的意志 来 说 则 是 一 条 义 务 的 法 则‚道 德 强 迫 的 法 则‚
道德人格)‚就不神圣了‚也就不会具有尊严了‚道德就不 以及通过对这法则的敬重并出于对自己义务的敬畏而规定
可能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了‚也更不会有人们对道德律的 他的行动的法则”。⑤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还可以知道无论道
敬畏之情了。故对于理性的存在者人而言‚要做到 “ 自由 德律作为最高完善的存在者的意志的神圣性法则还是作为
的自律”‚必然会对道德律充满敬畏之情; (二) 道德律是 每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义务性法则‚都是一条值
一个 “理性的存在者” 能够成为一个自身即是 “ 目的存在 得敬重与敬畏的法则。
者” 的唯一条件。没有道德或道德律‚人们就不可能成为 在康德的道德敬畏思想中‚对道德律的敬畏并没有停
一个 “理性的存在者”‚只能是一个 “ 感性的存在者”‚不 留在 “敬” 和 “ 畏” 的情感上‚而是进一步把它升华到一
能摆脱人的动物性‚作为理智者的价值也就不能通过自身 种更高的道德情感境界‚这就是 “ 好感” 与 “ 爱” 的道德
人格的提升而被无限地提升。故理性的存在者要不依赖于 情感境界‚就像康德自己所说的: “ 因为对于我们所尊崇‚
动物性‚不依赖于感性世界的生活的话‚就应对道德或道 但却 (因为意识到我们的软弱) 畏惧的东西‚由于更容易
德律充满敬畏之情‚只有这样人才会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 适应它‚恭敬的畏惧就变成好感‚敬重就转变成爱了。 ”⑥ 这
才会有人性的尊严‚人的灵魂才会不朽; (三) 道德律作为 也告诉我们‚人们对于道德不是先爱而敬畏‚而是先敬畏
意志的规定根据‚作为 “绝对命令”‚中止着人自身的自矜 而爱‚即由要由他律性的爱升华为自律性的爱。

∗ [作者简介 ] 戴圣鹏 (1979—)‚江西南昌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规范伦理学和中国


传统伦理思想。
·128·
二、道德敬畏是 “惟一真正的道德情感” 令‚即执行道德律 (因为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作为实践理
在康德这 里‚道 德 敬 畏 是 一 种 惟 一 真 正 的 道 德 情 感‚ 性基本法则的绝对命令就只有一个道德律)‚由此我们可以
因为这种情感是唯一的具有必然性的道德情感‚即理性的 知道道德动机也是道德律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动机。因此人
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人的理性或智性的根据起作用 们要在内心自愿自觉地遵循道德律‚把道德律作为自己行
的情感‚它排除了一切经验条件‚不是人的感性生活的产 为的动机‚就应对道德律充满先天的敬畏之情。只有人的
物‚而是先天 而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的 道 德 情 感。因 此 康 德 说: 内心对道德律产生敬畏之情‚道德动机才能对人的内心发
“对道德律的敬重是一种通过智性的根据起作用的情感‚这 生作用‚从而使人的行为真正地符合道德动机‚即服从道
种情感是我们能完全先天地认识并看出其必然性的唯一情 德律的命令。
感”。⑦ 道德敬畏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理性的道德情感‚其必 康德认为人的意志的动机 (以及任何被创造的有理性
然会产生于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心里‚这也是道德律对理 的存在者的意志的动机) 永远只能是道德律。而道德敬畏
性的人发生 作 用 的 必 然 性 行 为。作 为 一 名 理 性 的 存 在 者‚ 就是道德律本身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动机在人内心中所必然
只要你存有理性‚拥有意志自由‚你就有认识和拥有这种 起的作用。这种由道德律所必然起的作用是 “ 无论我们愿
情感的能力‚并且还是你在情感上的应当行为。理性或说 意不愿意‚对于功德我们都无法拒绝给予的一种赞许;我
意志自由所具有的这种应当的功能会使你自觉地把道德律 们顶多可以在表面上不流露出这一点‚但我们却不能防止
或道德法则作为自己敬畏的对象‚对它产生敬畏之情。在 在心里面感觉到它”。⑧ 因为这种具有必然性的情感是 理 性
这种理性情感力量的作用下‚你会把任何实践理性的活动 的‚是来自于道德律的‚是理性的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
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崇高神圣的使命‚并以道德 对道德律产生的一种先天的道德情感。这种先天的道德情
律为指导来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以及规范自己的道德行 感‚对于道德动机而言‚则又是其内在的情感支配力量。
为和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 在康德这里‚道德敬畏是有理性的实践主体对道德律
道德敬畏作 为 一 种 先 于 人 的 经 验 而 存 在 的 道 德 情 感‚ 的先天敬畏‚这也是道德律在实践领域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是道德律自身作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在人的心灵才产生的一 甚至是道德 动 机 能 够 在 人 的 行 为 中 得 以 遵 行 的 主 要 原 因。
种独特的理性的道德情感。它与我们所认为的一般的道德 这样道德敬畏就注定不是一般的道德情感‚而是由理性引
情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我们所理解的一般的道德情感 入实践领域而产生的对道德的敬重与畏惧之情感‚甚至是
是指人们对事物所做的善恶判断所引起的内心体验。这种 在主观上被视为动机的道德律自身。康德认为‚道德动机
“内心的体验” 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而康德 只建立在对道德法则或道德律的敬畏之中‚这种建立在道
的道德情感只有理性的成分‚并且只指人们对道德律的敬 德敬畏之中的道德动机‚可以使道德义务成为人心中一切
重感‚也是因道德律而于人内心产生的道德情感。康德说‚ 道德性的至上的生活原则。这种道德动机‚它让我们发觉
人们对道德的敬畏感是一种对法则影响意志有促进作用的 了我们自己的超感性实存的崇高性‚并主观上在人们的心
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它必须摆脱一切感性条件‚所以 中‚引起了对于自己更高使命的敬重‚就是我们要 “ 为义
这种冠以道 德 情 感 之 名 的 情 感‚它 仅 仅 是 由 理 性 引 起 的‚ 务而尽义务”。在康德这里‚道德动机的使命就是要使德性
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对道德律的敬畏之情感。这就告诉我 法则自身成为准则‚正如康德自己所说的:人们对道德律
们道德敬畏作为一种这样的道德情感‚它并不是人们感性 (道德) 的这种情感 “并不用来评判行动‚也根本不用来建
引起的产物‚而是人的理性引起的产物‚并且其还是一种 立起客观的德性法则本身‚而只是用作动机‚以便使德性
面向实践的情感‚能够对道德事件发生作用的先天的情感。 法则自身成为准则”。⑨ 虽然它不能用来判断行为‚更不允许
康德之所以再三强调道德敬畏是完全先天的‚独立于一切 充当道德律和道德法则的基础‚但它却是使道德律成为普
经验的情感‚其目的就是要把道德敬畏与一般的道德情感 遍准则的动机。于是‚对于道德律的敬重就变成了唯一而
区别开来。原因就是在康德看来‚作为道德敬畏以外的一 同时无可置疑的道德动机的命令了。正是因为对道德律的
切道德情感都是感性的或经验的‚这样的情感‚它会导致 敬畏‚道德律对理性存在者才是一条义务的法则‚一条神
经验的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的道德经验论‚而这将会使德 圣的法则‚一条决定理性存在者的行为是否真正符合道德
性失去自己的尊严、崇高和独立性‚从而使人的道德行为 动机的法则。没有道德敬畏‚道德律作为人们道德实践的
失去真正的道德价值‚道德律对人来说‚也就不是什么德 动机就缺乏内在的情感动力‚而真是因为道德敬畏‚道德
性法则的普遍法则了‚更不是绝对命令了。因此康德认为‚ 动机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便具有了理性的情感指导力量。
道德敬畏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它只能服从于理 四、人们自觉地承担和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
性‚服从于 “ 实践的纯粹理性的命令”‚即道德律。否则‚ 务是道德敬畏的必然性行为
它就不是 “唯一真正的道德情感” 了。 康德认为道德义务是在客观实践上按照道德律或道德
三、道德敬畏‚是道德动机发生作用的理性的内在情 法则排除一切出自爱好的规定根据的行动‚这种行动是一
感力量 种实践上的强迫与强制。这种强迫与强制是通过自己的理
道德动机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种 性的立法而施行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在纯粹实践理性方面
完全先天地仅出自理性的动机‚而不是由知性提升到普遍 的自我批准。康德的道德义务概念客观上要求人们履行道
概念层面的那种动机。也就是说‚作为道德动机‚它只来 德义务的行动与道德律或道德法则相符合相一致‚但在主
源于具有先验性、普遍性、神圣性特征的道德律本身‚只 观上要求这 种 行 动 的 准 则 对 道 德 法 则 或 道 德 律 产 生 敬 畏。
有在作为 “ 绝对命令” 的道德律中‚才会有道德动机的产 人们内心对道德的敬畏是在理性的主导下对道德产生的一
生。康德的道德动机就是善良意志 (即善本身‚是无条件 种具有必然性的先天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具有激发
的善)‚而 善 良 意 志 之 “ 善” 的 最 高 表 现 就 是 执 行 绝 对 命 人们道德意识的作用‚使人们去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而
·129·
人们要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和道德本身的价值‚就必须要 道德生活实践的产物。而不是康德所认为的仅仅是理性引
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只有这种出自道德的强迫或强制的 起的对道德 的 先 天 敬 畏。道 德 敬 畏 不 可 能 是 先 天 的 敬 畏‚
行为‚即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才会使 也不可能摆脱人的经验生活‚因为道德敬畏有其产生的物
其价值超乎其它一切东西。 质基础‚那就是人的道德生活实践‚而人的道德生活实践‚
对于人和一切被创造的理性存在者来说‚人们对道德 本身就是人的经验生活。在人的道德生活中‚人们总会对
义务的履行来自于道德的必然性的强迫‚即道德责任。这 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善与恶的道德评价。从伦理学的角度
种道德责任是对实践规律 (即道德律) 的纯粹敬畏而做出 来理解‚所谓善‚就是指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于一定社
的行为的必然性。没有人们对道德律的敬畏‚就不会有人 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表达的要求;而所谓恶‚则
的道德责任‚也不会有道德义务。人的行为要具有道德价 是指某一行为或事件‚违背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
值‚其必然是出自于先天的道德责任的结果。人们要很好 规范所表达的要求。人们对善的行为‚会给予道德上的赞
的担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和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就必须 许与敬重。这种赞许与敬重会使人的道德人格得到进一步
要有一个普遍性的法则‚作为人们行动的规范法则‚道德 的升华;而对于恶的行为‚则会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风俗
律就是这样的一条法则。道德律本身的属性‚也必然使其 给予道德上的谴责‚作为实施道德行为的个体也会通过良
成为我们承担道德责任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法则。因为道德 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谴责。这来自社会和内心的道德谴责‚
责任 “作为普遍责任的责任‚先于一切经验‚存在于通过 会使人的心灵感到畏惧。因此对善的行为的赞许与敬重是
先天的根据决定着意志的理性的观念中”‚⑩ 即存在于道德法 人们对道德产生敬重的来源‚而对恶的行为的谴责则是对
则或道德律中。对于这样的一条法则‚我们只有敬重与敬 道德产生畏惧的来源。总之‚道德敬畏‚作为人的一种高
畏它‚它在人们心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得以体现。人们 级的道德意识‚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的产物‚由人的道德
只有对道德 有 敬 畏 之 感‚才 会 有 对 道 德 义 务 的 敬 畏 之 情。 实践活动所决定‚而不是由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本身的
因为道德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条义务的法则‚道德 特性所决定‚更不是一种先天的情感。
强迫 (即道德责任) 的法则‚人们敬畏道德法则‚也就是
在敬畏道德义务‚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注释:
虽然这种履行是 一 种 道 德 的 强 迫 (因 为 它 要 服 从 道 德 律‚ ①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
即绝对命令)‚但这种强迫是在理性的主导下实现的‚是人 社‚2003年‚第1版‚第220页∙
的自由意志的体现。它是道德律的自我自律‚是善良意志 ②同上‚第44页∙
的内在价值在人的行动与动机上的表现‚是人们进入 “ 德 ③伊曼努尔 ·康德著∙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孙少伟译∙
性王国” 的理性实践。因此‚人们自觉地承担和履行自己 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01页∙
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就必然是道德敬畏的必然性行为了。 ④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
五、康德道德敬畏思想的局限性 社‚2003年‚第1版‚第221页∙
康德的道德敬畏思想‚是有理性的实践主体对道德的 ⑤同上‚第112页∙
先天敬畏。这种道德的先天敬畏‚源于道德本身的先验性、 ⑥同上‚第115页∙
普遍性和神圣性‚是道德律作为绝对命令对人内心产生的 ⑦同上‚第101页∙
一种应当行为。这样人们对道德的敬畏就变成了一种超经 ⑧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
验的纯粹出自理性对道德律的敬畏。康德认为这种敬畏之 社‚2003年‚第1版‚第106页∙
情‚是一种先天地被认识的情感‚它不是人的实践经验的 ⑨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
产物‚也不是出自于人自身对道德的敬畏之感‚它高于人 社‚2003年‚第1版‚第104页∙
之上‚是排除了人的一切感性经验‚一切感性情感‚在纯 ⑩伊曼努尔 ·康德著∙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孙少伟译∙
粹理性的主导下产生的一种 “惟一真正的道德情感”。康德 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7页∙
的这种道德敬畏思想剥夺了人的感性认知的能力‚抽掉了 参考文献:
人的一切感性成分‚使道德敬畏变成了一种纯粹理性的东 [1]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 M ] ∙ 邓晓芒译∙ 北京:人
西‚从而把人对道德的敬畏之情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使人 民出版社‚2003 ∙
由道德情感的主人变成了接受道德情感的奴隶‚也使他的 [2] 魏英敏∙ 新论理学教程 [ M ] ∙ 北京:北京大学出
道德哲学质变为道德宗教。而事实上‚道德敬畏就是人自 版社 (第二版)‚2003 ∙
身对道德的情感‚是人的道德实践的产物‚有一个从感性 [3] 罗国杰等∙ 伦理学教程 [ M ] ∙ 北京:中国人民大
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是道德情感在人内心的升华。而不像 学出版社‚1986 ∙
康德所认为的那样‚是没有一点感性经验的东西在里面的。 [4] 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 [ M ] ∙ 北京:中国人民
人们对道德的敬畏之情‚既有人的感性成分‚又有人的理 大学出版社‚2004 ∙
性成分。人们之所以要对道德产生敬畏‚其主要来自于人 [5] 伊曼努尔 ·康德著∙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 M ] ∙ 孙
们对道德功能与作用的认识‚来自于人们本身对道德的需 少伟译∙ 九州出版社‚2007 ∙
要‚这才使得人们敬畏道德成为必然。 [6] 谢地坤∙ 道德敬畏与道德价值———从康德到新康
道德敬畏‚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人的道 德主义 [J ] ∙ 哲学研究‚2004‚(6) ∙
德活动在道 德 意 识 上 的 体 现‚属 于 人 的 道 德 意 识 的 范 畴。 (责任编辑:方洲)
而人的道德意识是由人的道德生活实践所决定的‚是人的

·1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