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DOI :

10.
134
95/j.cnki.cj jc.
201
3.0
6.0
11

国际新闻界 ‚ 传播学研究

“国际传播 ” 与 “全球传播 ” 概念使用变迁


回应 “国际传播过时论 ”
崔远航

摘要
本文通过对 “国际传播 ”和 “全球传播 ”两个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追溯‚认为 “国际传播 ”从出
现时就指代了意义广泛的传播现象和过程‚其研究路径和范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社会历史情境
变化。 “全球传播 ”往往被视为全球化 下 “国际传播 ”的新阶段或新形态。但鉴于 “国际传播 ”概念本
身的强解释力度‚以及当今传播环境中国界仍发挥作用‚国家间传播差异和不平等的持续加深‚多元
化认同的普遍存在‚本文认为 “国际传播 ”概念并不过时‚不可被 “全球传播 ”取代。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全球传播 、跨文化、传播秩序、国家
作者简介
崔远航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本文受 “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
目中国发展道路中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研究 ” 资助 项 目号 。

“ ‚‚ “
柱 ‚
‚ 决 “
‚
‚

“ ‚
‚ “ ‚
‚

‚ “ ‚
‚‚

湘 ‚“ 。
们 ‚
‚
“ 口 ‚
‚眼 ‚

“ ‚
‚

盯 ‚ 印 “

‚
‚ “ ‚
‚

‚ ‚ ‚ 们

丫 阁 ‚
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刀

血 刀 ’

每一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都带有当时社会和历史情境的影响‚并随情境变化其内涵和外
延发生转移。由此在面对认为某一概念已过时、应遭淘汰的观点时‚采取历史的视角对以下问
题进行考察显得必要 旧有的概念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下语境、是否仍然能够用其来解释或理解
当下环境 新生概念是否与旧有概念重合、是否能够完全取代旧有概念、这一新生概念是否能
够满足众多不同的学术研究路径的需要。
因此‚面对当下出现的 “ ‘
国际传播 ’
过时论 ”‚本文将先对 “国际传播 ”、以及被视为 “应
取代 ”此概念的 签 球传播‚两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性的追溯‚分析其使用的情境和变化。并在
此基础上‚对 “国际传播过时论 ”者所持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讨论这一观点的适用性。

一 、 “国际传播 ” 概念的使用变迁
一 “国际传播 ”初现 鲜明的政治色彩与实用主义研究
‚“国际传播 ”被作为专指概念进行使用出现在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 年 ‚
一 ‚即国际联盟刚成 立不久后。直到二战之前‚此概念尽管尚未被明确详细界定‚
但已被学者从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角度进行界定和征用。尽管使用此概念的学者
‚ 一 ‚ 都承认在国际传播领域除去国家政府之外‚商业公
司、国际组织同样是潜在传播主体‚但是国家政府被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期望。具体而言‚美国政
·
府在国际传播规则制定、推动国际传播范围扩大以及与他国合作等事宜上的所扮演的角色是研
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这一研究指向与当时的传播环境、政治格局与学术思潮密切相关。在 世纪初期通讯技
术和传播手段提供了国际信息彼此交流的平台‚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 世纪下半期到 世纪初
的重大国际事件得以通过大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信息交流活动得
以凸显‚而国际联盟的设立则佐证了此时期较为普遍和广泛的的跨国信息流动状况。再加上第

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国家对传播活动的明显介入‚如何更好利用传播系统为国家利益服务成为
政府和学术界共同的议题。尤其对美国学术界而言‚此时期美国力量上升‚“三社四边协定 ”所
划分的国际传播体系不再能满足美国的需求。在国家利益与传播技术发展双重推动下‚美国学
界开始探讨如何建立可以使美国获得更多利益的国际传播体系 这一学术取向也与当时整体社
会科学的实用主义意趣和行政研究的盛行相吻合‚学术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服务于国家、社会系
统更好的运转。“国际传播 ”这一概念正是在上述背景中得以出现和被使用‚整体社会科学研
究的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中传播作用的凸显‚都使得美国学者对 “国际传播 ”这一
概念必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连释和使用。
二 二战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 “国际传播 ” 冷战背景下的多元化与政治经济学转向
自二战后直至 世纪 年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处于西方社会学主导地位 ‚社会内部
各组成部分如何互相关联以维持社会这一整体系统的均衡运作是这一理论流派的关注重点
国际新闻界 传播学研究

与之相应的是在前一阶段带有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特色的 “国际传播 ”概念延续至二战之后‚


亦即国际传播研究被认为应指向现实问题、并对现有政治体制、社会系统的正常运作有所帮
助‚譬如哈钦斯委员会 ‚ 发布的报
告主张通过国际信息自由传播来扩大美国的对外宜传。与之相应的是‚有学者 ‚
一 认为二战结束后十年国际传播研究过 多关注如何帮助国家向敌对国进行宣传‚而未来
研究重点则应为如何减少国际冲突和舒缓紧张局势 并在此前提下‚将移民、交换生和访问学
者等个体‚从事跨国行为的媒体出版公司和其他跨国企业‚福特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都视为可
以帮助减少冲突和对立的国际传播主体。
此研究所蕴含的两大特点一一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特色的延续‚以及国际传播主体界定多
元化一一可以说是二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学者对 “国际传播 ”这一概念的界定和使用特色。具
体而言‚一方面学者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具体运用进行考察‚从而试图发
现最利于美国利益和 自身发展的国际传播形式。另一方面‚伴随着学者对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
的认知、以及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特色的延续‚在商业传播、教育援助活动等 “非政府 ”领域内
探讨国际传播问题亦构成了此阶段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部众
值得注意的是‚在 世纪 年代末期关注非政府领域国际传播的学者 ‚
一 的研究中出现了 “文化霸权主义 ”等概念‚这与此时期学术界政治经济学转向密不可
执 这一席卷 世纪七 计 年代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思潮 ‚ 巧一 在国际传
播研究中集中体现为借用或重新阐释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当时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运作
以及所带来的不平等或剥削结果‚亦即对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动进行政治经济学意义之上的批
判性分析。具体而言‚这一思潮带来了 “国际传播 ”概念在以下领域的应用 国际传播的不平衡
状态、其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中的地位‚此过程中信息资本集团与政治集团的利
益苟合以及对弱者的剥削、国家和政策机制的作用 而国际传播主体也愈发被集中界定为国家
政府、大型跨国企业和传媒集团 如 一 ‚ ‚ ’ ‚ 。
综合而言‚在冷战背景下伴随美国自身外交政策的调整‚“国际传播 ”概念呈现出传播主体
多元化的特点‚相关研究也延续了冷战前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的特色 但随着在冷战中后期研
究范式转向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 ”概念中本在冷战前期得以踊跃存在的多元主体— 如非
政府组织、个体、企业与政府等— 在冷战后期反而被缩减至国家政府与大型传煤集团、跨国
集团‚整体研究也呈现出宏观批判、反思式色彩。
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国际传播 ” 全球化影响与文化转向
自冷战末期起‚社会科学界出现了后现代理论转向‚之前对于社会结构的关注转向了文化
生活和意义的制造‚以此为基础的多种研究范式各占一席、彼此争锋‚如制度主义、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与之相应‚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全球范 围信息迅速流通‚签 球化 ”同样
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正是在这两大潮流下‚“国际传播 ”这一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也呈现出 “全
球化 ”和多元研究路径的转向。与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期相较‚此时期的 “国际传播 ”重新将多元
主体纳人其考察对象之中 如李少南‚ ‚ 一 ‚ 一
‚对传播技术、文化认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问题谈判上的角色、跨国人际之间交流等研究
都在此时期涌现。
出于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语言、文化、认知等层面影响的考虑‚上世纪 年代以来在研究中
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仍然坚持使用 “国际传播 ”这一概念的众多学者普遍地将全球化视为国际传播的新语境‚并从


国家传播系统发展差异 福特纳‚ 、语言和文化竞争力对国际商业的重要意义
一 ‚ 一 、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 ‚
一 等角度展开对全球化下国际传播新问题的讨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者对 “国
际传播 ”和 签 球传播 ”两概念混用的情况。因此‚
下文在对 “全球传播 ”概念使用变迁的论述
中‚将会进一步论述这些学者对于 “国际传播 ”和 凌 球传播 ”两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情况。

二、全球传播的概念出现与变迁
根据笔者目前手中的资料‚最早在文章标题上使用 签 球传播 ”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霍
华德 · ·
弗雷德里克 ‚ ‚此后对 坠 球传播 ”这一概念的普遍征
用直至今 日 并且这一概念往往与 签 球化 ”紧密相连 几乎所有使用这一概念的学者都会提及
“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迅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 ”这一背景‚以及在此背景
下 签 球传播 ”带来的影响。
但此概念被征用的方式基本可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将 冷 球传播 ”从 “国际传播 ”中分
离一一或将之视为国际传播中的新阶段或新形态‚或直接在文中进行混用 另一类则完全对二
者进行区分‚要么将二者施用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要么在同领域内‚全球传播研究应该撇开国
际传播的旧有路径‚甚至完全以 湮 球传播 ”取代 “国际传播 ”。
若对自 年以来标题上带有 凌 球传播 ”的学术作品进行梳理‚
可知学界对全球传播这

一概念的使用更多在第一类范围内。譬如直接在文中将 冷 球传播 ”与 “国际传播 ”两个概念进


行混用‚与前文提到的众多国际传播学者一样将全球化视为国际传播的新语境和新的研究路
径‚并以国际传播的框架 如国别研究 施用于题为 签 球传播 ”的研究之中 如 ‚
‚ 伽摩利拍‚ ‚ ‚ ‚ 陈卫星‚
明安香‚ 。此类趋势可在同时期的国际传播研究中见到 标题为 “国际传播 ”‚文中必然提
到全球化的影响‚并不作区分的使用 冷 球传播 ”以代替 “国际传播 ” 如 ‚ 。
然而‚亦有虽将两概念混用、
但已然从应用语境角度作出区分的学者 及 ‚ ‚
“全球传播 ”出现在讨论边缘群体的传播权利和泛资本主义兴起的文本中‚而在分析国家之间
争端个案时‚“国际传播 ”取代了 签 球传播 ”。
与上述稍显模糊 的概念使用相较 ‚一些传播学学者更明确地将 全球 传播与国际传播
两概念进行区分 或是单方面论述全球传播的 “跨越 国界 ”特征 ‚强调信息技术全球化早已
超 越 国界‚并相应 带来了过程 中各个环 节的变化 ‚在文中并不会出现 “国际传播 ”这一概念
‚ 一 或是并列提出两概念‚认为在后冷战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和使用‚冷 球传播 ”更能覆盖所有信息通道‚因此 “全球传播 ”应取代过于狭窄或老旧 “国际传
播” ‚ 刘继南等‚ 李智‚ 。
总体而言‚至今对 签 球传播 ”的界定基本朝向等同于国际传播或否定国际传播这两大方
向。从对这一概念使用的语境或领域中‚也可投射出当时众多的社会潮流与历史事件 正是在
冷 球传播 ”概念出现 ‚“国际传
冷战结束、资本主义式生产方式拓展至全球范围的大背景下‚‘
播 ”也被一些学者认为不再适用 对海湾战争的全面直播、“软实力 ”概念的提 出和 “文
国际新闻界 怕 传播学研究

明冲突论 ”的盛行‚同样折射在此时期 签 球传播 ”研究的文化关怀之上 ‚


‚ 。 年代学者们视野中全球传播涉及到的媒体还只是全球广播电视网‚这一
视线已然在 世纪明确转移到互联网、进而转移到手机等移动媒体之上。并且此时期的 “后冷
战 ”色彩大为减弱‚之前曾在 年代研究中普遍出现的意识形态、霸权、共产主义等词汇已然罕
见‚涌现出来的则是经济全球化、产业跨国并购、全球文化的本土化 促进信息社会传播权力的
社会运动等新的探讨领域。

三 、 “国际传播过时论 ” 之讨论
正如前文提到‚隆 球传播 ”这一概念被作为特定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 “ ‘
国际传播 ’
概念
不适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 ”这一假设之上 ‚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无论英语学界抑或汉语学界都没有出现类似的主张。直到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 李智‚
刘国强‚ 一 郭云强‚ 在对 签 球传播 ”概念进行界定时‚重新回到 “国际传
播过时论 ”‚亦即认为 “国际传播 ”概念已不再适用当下传播情境‚应用 冷 球传播 ”代替 “国际
传播 ”‚具体而言此观点论述如下 第一‚“国际传播 ”概念意指限于国家政府之间的传播‚不适
于分析多元主体的传播情境 而 签 球传播 ”概念则满足了这一需求。第二‚“国际传播 ”概念假
设了国界的存在 而全球化下民族国家力量已渐被削弱 传播更多是无国界、自由畅行的。因此‚
需要用无国界的 签 球传播 ”替代有国界的 “国际传播 ”。然而‚若追溯 “国际传播 ”和 签 球传
播 ”两概念的使用及其变迁‚以及现今的传播现状‚则可见此观点的不足。
一 “国际传播 ”概念对 签 球传播 ”概念的涵盖
从上世纪 年代起‚“国际传播 ”的内含及外延就一直处在不断调整变化‚并在此过程中
形成了更为广义的概念‚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一直都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众 如 年
“国际传播 ”概念初现时‚其潜在主体就是多元的。冷战时期对国际传播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
转向的影响下‚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政府成为讨论重点。九十年代后的国际传播研究者则更
为明确的采用了广义的传播主体界定 个人、社会群体、商业公司、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可以说
从一开始‚“国际传播 “的主体和研究对象并非限于国家政府‚也并非是由国界所限定的政治性
研究 而是多主体、多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
并且对于广大国际传播学 者而言‚将 “全球化 ”纳入国际传播研究中是在 年代自然出
现的研究趋势‚签 球传播 ”被视为国际传播研究的新阶段、新范式、新路径 以 签 球传播 ”
为题的文章中所讨论的话题和研究视角也与国际传播研究所重合。此时期的国际传播学者
会同时以 “国际传播 和 签 球传播 ”作为标题撰写文章 如 ‚ 一犯
‚ 一 。而另外一些在标题中使用 签 球传播 ”的学者‚虽然并未
撰写其他题为 “国际传播 ”的文章‚但在文中却仍然可以见到这两个概念的混用。
至今为止‚对于 “全球传播 ”这一用语的使用和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并未与 “国际传播 ”作
出明确区分 在 闭口不谈 “国际传播 ” 的情况下‚签 球传播 ”往往是作为 “传播全球化 ”的环
境 、而非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或特定学科进行使用和讨论。而最先提出用 签 球传播 ”取代 “国
际传播 ”的学者 ‚ 对 签 球传播 ”的界定与其他学者对 “国际传播 ”的界定相
较‚二者并无区别。
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

从概念本身的分析和解释力度出发‚“全球传播 ”所带有的浓厚技术依赖倾向‚使得这一
概念将重点放在 “信息 ”之上 而更具有结构性的 “国际传播 “则可提供对 “信息 ”所承载的意
。从当下传播情境来看‚正如程曼丽
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分析平台‚ 所提出的‚鉴于
“国际传播 ”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一国对外的信息传播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流动‚并与他国对外
信息传播形成互动和交流 而 签 球传播 ”的实现则需要一国 “内 ” “外 ”传播之间毫无界限‚国
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地球为传播范围。就 目前而言‚国内信息已然得以蔓延至
国界之外‚但内部的信息传播活动并非与国界之外的信息传播活动完全一致‚鉴于各类控制手
段和传播壁垒的广泛存在‚国界内外的信息传播活动仍存在巨大差异 一国 “内 ” “外 ”传播有
别‚彼此界限仍然明显‚信息的生产、流通、接收乃至反馈都无法忽视这一界限的存在。正是在
此意义上‚以整个地球为范围的传播活动一一亦即 “内 ” “外 ”一体的 签 球传播 ”并未实现。
较之 “国际传播 ”概念‚‘
冷 球传播 ”概念仍欠缺对现今传播情境的解释和分析力度。 “国际传
播 ”这一概念则无论从内部界定还是外部使用都得以覆盖 签 球传播 ”‚并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
分析平台。
二 国界仍在 民族国家的影响
持有 “国际传播过时论 ”观点的学者给出的另一重证据是‚全球化已然削弱了民族 国家
的主导力量‚因而国界在当下传播形态中— 尤其互联网等媒体技术提供了全球信息流通平
台— 是可以被忽视的。但这一证据的真实性仍有待验证 民族国家的力量在全球化的传播过
程中是否已然被削弱到可以不纳入考虑的程度 国界内外传播的界限是否已不存在
固然大众传播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超越国界的表象 若从各项传播规
则的制定、信息出入境的控制来讨论‚国家仍然是规则得以构建和发生作用的基本单位。全球
范围的媒体经营和发展‚媒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等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作用。更何况很多国家
对跨国电信公司在本土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以保证本国利益的实现。如欧洲、印度、加拿大等
国际政府对外国资产进入本地媒体进行规定‚保护本土制作的煤介文化产品‚以抵御外来卫星
电视人侵威胁。
纵使对于被视为最为全球化的媒介一一互联网而言‚无论域名管理还是内容都深受国际
格局以及国家利益的影响。负责对全球互联网地址及域名进行管理和分配的组织 其组
织构成、资金来源以及域名地址分配情况与美国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已被诸学者进行讨论。对
于互联网内容而言‚根据研究机构 ‚ 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全
球至少有 个国家的政府因为政治、社会或其他原因‚实施网络资讯过滤。与之相应的是在国
家政府对互联网内容进行规制的同时‚互联网公司为了能够进入其他国家市场‚而主动迎合国
家政府的内容审查政策一一这一点与非互联网的媒体相较‚并无区别。因而‚从信息流动范围
和适用人群最为 签 球 ”的互联网‚其从网站设立到内容制作仍然无法免除国家影响。
三 全球范围中不平等的信息传播秩序
以 没 球传播 ”替代 “国际传播 ”的倡导同样蕴含着另一层意义 被新 自由主义思潮所努力
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所倡导的是资本的全球积累、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这一思潮投射
于传播领域之上 ‚呈现为作为商业资本另一形式的信息的顺畅流通被加以强调、“全球传播 ”这

一概念得到大力推动。然而‚这是否意味着 自由、平等、多元的信息交流的实现 抑或此概念不


国际新闻界 · 传播学研究

过是为了能够让商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以获取更大利益的假象和借口
“全球传播 ”所试图传达的信息自由、
平等传播的乌托邦式的图景‚难以在媒体机构愈发
集中和商业化的现实中得以存在。信息流通背后所依附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在 签 球传播 ”
的概念中难以被涉及和讨论 概因民族国家与这一结构密切相关‚而 签 球传播 ”所倡导的 “无
国界 ”则忽略了媒体集中和资本的全球流通带来的不同国家所掌握的话语权力的差异‚在民族
国家之间造成的信息资本的不平等和传播能力的不平衡。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其自身作为意识
形态的载体的身份被有意识忽略‚而新自由主义得以在其中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成为全
球范围内的主导话语‚并进而有利于已形成的不平等的传播秩序的加固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巩固与更多获取。
凌 球传播 “也同时将传播过程参与者的利益扁平化和单一化 参与者以 冷 球 ”的名义
被抹去彼此之间差异 然而难以忽视的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拓展所带来的跨国阶级形成的
可能性。与之相应的是 所指出的各类跨国经济组织对在 “变迁中的市场
和地缘政治条件下的利益获取和资本积累 ”这一目标的追求。这本身就构成了全球范围内新型
的等级结构和等级秩序。而若将 “民族国家 ”剔除在外— “跨国阶级 ”这一概念的意义也正
是基于 “国界 ”的存在而产生一一认为 签 球传播 ”由多元、权力平等、目标一致的参与者构成‚
则意味着未能将当前传播进程放入历史性的考察之中‚从而丧失了真正实现全球范围内信息自
由、平等流通这一梦想的可能。
四 全球消费主义并未抹消国家认同
此外‚对于持有 “国界不再影响传播 ”这一观点的人而言‚另一重要论点是全球消费主义
文化的盛行‚传播信息的同质性已然在全球范围出现‚井且在地缘 国界 之上产生的文化认同
已然被全球性的文化认同所取代。然而对于信息内容的理解‚往往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进行
的‚并深受这一地域范围所原生的文化的影响。譬如信息的传递深受语言限制‚现代国家施行
的全民普及教育使得某一指定 “国语 ”的学习和使用普及化‚从而保证在国界内信息的顺畅流
通和接收理解。但在全球范围内‚尽管英语已被广泛使用‚并在学术研究、国际会议和媒体报道
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并非全球民众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 。
就文化认同而言‚并没有证据显示全球消费主义已经覆盖了民众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认
同。安东尼 ·
史密斯 在其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进行分析时写道 “许多国家的
精英们在接受全球消费主义的同时‚寻求培育自身民族文化‚反抗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的民族
主义能够与消费全球主义共存‚甚至依靠后者来提供养分来维持。”
总之‚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并未能使得边界和差异消亡。在 签 球本土化 ”
这一概念在学界被讨论和研究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国家政府力量的再次确认乃至加
强。赵月枝 曾展望了传播从主体、内容、对象到渠道的全球化‚但她在结论中称
“尽管市场化是民族国家被纳入全球秩序的途径‚但是民族国家的独立、建设及维护和巩固仍
然是一个未竟的事业 ”。而正如安东尼 ·
史密斯 所说‚“事实上只有在民族的国家
这一中间的层次上‚全球化的过程才似是而非地拥有其巨大的影响 ”。
纵使在全球化的情境下‚信息的流动得以无限的扩大‚但若因此就将国家政府刨除‚否认
国界的存在‚否认基于国家而出现的全球信息传播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则未免言之过急。 “国
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际传播 ”从一开始就指代了意义广大的传播现象和过程‚并提供了潜在的不同范式和学科的研
究可能性‚全球化的情境则是 “国际传播 ”得到新的研究转向和范式突破的机遇。本文认为‚正
是基于上述意义‚将 “国际传播 ”概念视为过时、并认为应被 签 球传播 ”概念代替的 “ ‘
国际传
播‚过时论 ”观点的理由并不充执

四、余论
本文对 “国际传播 ”和 签 球传播 ”两个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追溯‚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与
“‘
国际传播 ’
过时论 ”进行对话。通过文献梳理‚可知 “国际传播 ”这一概念在上世纪 年代已
出现‚之后伴随其被征用的情境变化‚其含义也发生了变迁。但自上世纪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
化的兴起‚部分学者将 “国际传播 ”的含义界定为 “国家政府主导的传播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 “ ‘
国际传播 ’
过时论 ”的观点。但对于广大国际传播学者而言‚全球化更多被视为国际
传播的新环境‚隆 球传播 ”作为 “国际传播 ”的同义词进行使用。由于当下社会历史情境的变
化‚国际传播整体的研究路径和范式同样出现转向‚从而使得现今的 “国际传播 ” 或 湮 球传
播 ” 与以往 “国际传播 ”研究有所不同侧重。但此类转变实则一直发生在 “国际传播 ”这一概
念和相关研究的各个时期。而围绕 “‘
国际传播 ’
过时论 ”的论点‚本文认为 “国际传播 ”此概念
本身具有更强的分析和解释力度‚国界在现今传播环境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全球化并不能掩
盖由此带来的传播差异和不平等‚而全球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也无法取代地区、国别、族群等
多元化的认同。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并不能认为 “国际传播 ”已然过时。
限于能力与时间‚本文仅仅基于英语学界和汉语学界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而未能触及其
他语言领域‚所分析的概念也仅仅限于 湮 球传播 ”和 “国际传播 ”‚诸如 “世界传播 ”、“跨文
化传播 ”等概念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则完全未能涉及。以上两点注定了本文自身的局限性和不
足‚也留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注释
本文所涉资料仅 限于英语和汉语 。学者 认为 自二战以来美国在国际传
播研究领域独领风骚‚研究成果最多 因此本文所关注的研究也多源自美国。
此文件于 年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蒙特利尔会议上提出‚被视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水岭‚参
见 一 。

此处借用中国人民大学刘小燕教授于 年 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堂讲授的观点。
在国界内少数族裔的认同反而借 由全球化的机会得到较之从前更为广泛的传播‚全球化带来的并
非表层的文化同一‚而是文化多元 这样 的多元性也是在不同权力的互动中所显示出来的。关于
少数族裔的媒体、认同等可参见 一 。
“全球化 ”或许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表面上停留于个人使用层面的语言问题‚也必然与国家利益、世
界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如拉美各国广泛使用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恰恰是西欧两国强盛时期在全球开
拓殖民地时的遗留物 印度等国家官方语言中含有英语‚北非一些国家官方语言为法语等。在全球化时
代‚数百年前国家留下的旧有痕迹依然清晰 而新的痕迹仍然在被生产和制造。

引用文献 』
陈卫星 主编 《
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 》北京 北 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国际新闻界 传播学研究

‚ 七 召 帅 朋 小

程曼丽 《
国际传播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场 仇对乙 月 门石 习 功“刀
通‘
郭云强 全球传播一一起源、概念 、范畴 年 月 日访 问于人 民网
可 州日

‚ 血 ‚ ‚
刀 伴。 可 川阵
李少南 《
国际传播 》 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玩 ‚ · 把 如 不
口 ‚
李智 《
全球传播学引论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劫陇 百 多 加 ‚ 石
刘国强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范式转换 《
新闻爱好者 》‚ ‚一
‚

画 切叨 油 〕 ‚一
刘继南等 编 《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用 帅 朋了“ 百卯 胡 习

明安香 〔
主编 刀 《
全球传播格局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夕
电 ’川 多 ‚ 百朋 而

赵月枝 帝国时代的世界传播 国家、资本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重新布局 刘宏译 载陈卫星


主编 《
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叭勺 ‚

七 ‚劲把 初月 咫抽百助 月 石
门刃口“刀‘
月百。

找班
罗伯特 福特纳 刃 《
国际传播 刘利群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 《
兀 坛勿 。阴的厂‚ 石
伽摩利拍 编 《
全球传播 第 版 》 尹宏毅主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 加了‘
。功扭 “月‘
日。。刀了
助 苗如 心 ·
安东尼 史密斯 《
民族主义 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 第 版 》 叶江译 上海 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
‚ 助泣
石朋 〔” 了
介。了
呢汉 亡 百。川

‚‚ ‚‘ 〔
扮】。‚ ‚ ‚
‚

‚ ‚ ‚ 自


‚ 一 ‚ 一

了为 〔 石 月‚ ‚ 一
‚ 浏 ‚ 一 负祀勿吻 如 刀’ ‚
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侣。

‚ 一
‚ 口认加口户‘。阴叮〕
。刀矛
‘口自。刀‚ 己 。刃‚
‚ ’ 己 。尸阳‘
加 即 ’沙 万把行心

‚ 矛 石
口石口 动 百 肥抽石冶月 ‚ 台

‚ “ 月 〔 切。刀招 ‚ ‚ 一
‚ ‚ 石肠月动又刃女 月如 把 “ 助旧 侧 石
口“月矛
‘月。。刀

苗之
矛叩久
‚ ‚
劲之
曰叨 如 刀刀“刀犯习£
万。朋 到 龙 石。月
‚ 勿七
留 百 必 岁印诫 动绍 黔 叩


。 几 叩 把‘印 欧众瞥 雌虎 竹

‚ ‚ 帅 用月
认习 动珍及
月比。℃叮祀人纪 白‚ ‚ 一

卜 ‚ 口。 之
护。
刀 ‚ 北触绍 卿 山· ·
‚ 乃 用
勿把功 示加习 “ 矛月。。刀‚ ‚ 一

‚ 曰。加 “ 月百 刀 立视 佰 朗
凡 ‚ ·· 血 价绍‚
‚ 一
‚ 几此如 乃伪 加‚ ‚ 一
‚ 别锄 矛日而 刀 用己口‘月 川 垂

’ 一 ‚乃 改 以毋‚

八厂门“月招日沃功 卿 山£

而 ‚ ‚ 一 几
印勿 翻‚尔 ‚ 一
‚ 加 设 叼劲 〔 功叨
伽 毋犯办 ‚ 一
‚ 句 口切山‘
侧巾石 月百朋 功 钾肠 卿 勿尽
俪 ‚ 。
户 ‘ 百。刀 刁甘 面用 百 ‚ 切 ‚ ·

‚
功 ‘〔功 “ 刀 石匕 日
庞 ‚ 一

毛 乃切叩 口 把动 认勿习 兀咨限 石
口不门“月犯月石卯 肥 孙动 舰
肠’几 月 用衅 少“ 附 亡丘元矛
朗 泪 功勿。刀刁百朋 胡 劝 。“纪
百之

责任编辑 陆佳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