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壹、實務見解

一、方法論
本文探求實務見解對於董事資訊請求權之見解,首先提煉標竿判決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1659 號判決及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3245 號民事判決

對於董事對於資訊請求權之闡釋、標準,在以提煉出的標準觀察現行實務之發

展。範圍上,就兩則標竿判決出現前後 2 年內的判決作為研究對象;關鍵字即

「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1659 號」、「董事資訊請求權」、「董事內部監

察權」;測驗點即該判決之請求權基礎、請求目的、標的文件及必要性與關聯性。

請求權基礎之探測目的,在於董事資訊請求權並非明文於現行法,然我國法

系為大陸法系,判決上往往仰賴成文法,尤其是規範權利義務之請求權基礎,

是以,藉由請求權基礎可探知法院對於董事資訊請求權與原告所類推請求權基

礎間法釋義學之延伸見解;標的文件之探測目的,即透過實務所肯認之文件反推

原告所認為的業務上正當目的、關聯性、必要性為何,再透過法院見解予以驗

證,藉以觀察董事資訊請求權於實務之發展。

二、標竿判決__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1659 號民事判決


(一)前言
因本案原告請求之依據為基於其股東身分依照公司第 210 條請求,並就股東

未能請求之部分,轉透過董事資訊請求權予以解套,故先就現行實務肯認股東

得依公司法第 210 條第 2 項請求之範圍為說明。

此處就公司法 210 條第 2 項得請求之文件為說明。按「除證券主管機關另有

規定外,董事會應將章程及歷屆股東會議事錄、財務報表備置於本公司,並將

股東名簿及公司債存根簿備置於本公司或股務代理機構。前項章程及簿冊,股

東及公司之債權人得檢具利害關係證明文件,指定範圍,隨時請求查閱、抄錄

或複製;其備置於股務代理機構者,公司應令股務代理機構提供。」公司法第

1
210 條第 1、2 項明文。

就文義上觀之,股東得具利害關係證明請求之文件,為公司之章程、歷屆股

東會議事錄、財務報表、股東名簿及公司債存根聯。主管機關內政部進一步認

為包含資產負債表1、資產損益表2,而對於財務報表之解釋,認為應回歸商業會

計法第 28 條及第 29 條之規定,即每會計年度終了董事會依本法第 228 條規定

編造之文件而不含季、月報,如綜合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3、業主

權益變動表或累積盈虧變動表或盈虧撥補表及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註釋4。得請

求之範圍不含營業帳簿5、財務業務契約6、董事會議事錄7。

(二)本案事實與歷審見解
本案之原告同時具有董事與股東之身分,因被告 OOO 做為董事競虛偽製作共

同被告公司民國 99 年 3 月 1 日召開股東臨時會及董事會之不實股東臨時會議事

錄及不實董事會議事錄,記載共同被告公司召開臨時股東會改選以 OOO 為首含

原告在內之人為董事,並同意推舉 OOO 為董事長。自 OOO 違法擔任公司董事

及董事長以來,營運資金流向不明,亦未依法製作相關財務表冊以供查核,故

原告起訴請求 1.確認上開股東臨時會與董事會決議不存在,進而 2.確認確認共同

被告公司與 OOO 之董事委任關係不存在,並 3.命共同被告公司基於原告股東之

身分依公司法第 210 條之請求,交付 100 年度股東會議事錄、99 至 105 年度財

務報表之現金流量表、損益變動表,106 年度財務報表(即資產負債表、綜合

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下合稱 106 年度財務報表)、99 至 106 年

度之營業報告書【下稱 A 部分】銀行存摺、會計帳簿、商業會計憑證(含原始

憑證及記帳憑證,下稱商業會計憑證)【下稱 B 部分】。

A 部分之文件,歷審參酌公司法第 228 條第 1 項、商業會計法第 28 條、第 66

1
經濟部 62 年 4 月 9 日商 09379 號函、經濟部 63 年 4 月 4 日商 08576 號
2
同註 1。
3
經商字第 09002270580 號函、經商字第 09202076190 號同旨。
4
經商字第 09302000950 號
5
同註 1。
6
經濟部 81 年 12 月 8 日商 232851 號
7
經商字第 09900176780 號

2
條、第 69 條第 1 項規定之體系解釋,並參考經濟部相關函釋,皆准許原告為請

求。然 B 部分文件因涉及公司業務範圍8,歷審參諸經濟部歷來認為公司法第

210 條第 2 項所稱「簿冊」不包括財務業務契約之見解,且公司法第 210 條第 2

項未若監察人檢查業務權明定得隨時調查公司業務及財務狀況,就此範圍否定

了原告請求。原告遂轉以其董事身分依照董事資訊請求權之法理就 B 部分為請

求,而為本案之爭點。

(三)法院見解
法院認為,鑑於現行法權責不清楚之規定,為體現董事做為公司治理之核心,

以及避免股東會做為全能機關進而耗費公司開會相關成本,並且促進公司治理

效率,公司第 202 條於中華民國 90 年 11 月 12 日公布修正將「公司業務之執行,

除本法或章程規定應由股東會決議之事項外,均得由董事會決議行之。」修正

為均「應」由董事會決議行之,即公司業務職權之分權,除法定為董事會或股

東會之專屬職權,或是二者協力分權外,原則上皆歸屬為董事會;就董事會專屬

職權而言,皆如得決議公司買回股份、與員工簽訂認股權契約、向股東會提出

公司營業或財產重大變更議案、公司債募集、新股發行、公司重整聲請,並有

編造表冊、及於公司符合公司法第 211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時向股東會報告、

宣告破產等義務,其職權可謂繁重且具有重要性。

再者,公司法第 8 條、第 23 條賦予董事做為公司負責人於執行職務時具有善

良管理義務,其內涵為董事應勤勉執行公司職務,避免於資訊不充足之情況下

做出決斷,否則應對就損失負損害賠償責任。若董事缺乏應有資訊,將無法作

成適當之判斷及決策。是以,於現行公司業務分權與公司第 23 條課與董事善良

管理人注意義務之權衡下,為盡早避免董事因資訊不足做出決定進而致公司受

有損害,並順遂業務之執行以利公司效率,董事如因執行業務之合理目的需要,

8
商業會計法第 15 條「商業會計憑證分下列二類:一、原始憑證:證明會計事項之經過,而為
造具記帳憑證所根據之憑證。二、記帳憑證:證明處理會計事項人員之責任,而為記帳所根據
之憑證。」、商業會計處理準則第 5 條第 1 項第 3、4 款「外來憑證及對外憑證應記載下列事項,
由開具人簽名或蓋章:三、交易雙方名稱及地址或統一編號。四、交易內容及金額。」通常包
含統一發票、小規模營利事業之普通收據、買賣契約書、工資請領清冊、薪資扣繳暨免扣繳憑
單、營業人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等,具有公司業務範圍證明之性質。

3
為善盡上開義務,自應使其取得於執行業務合理目的必要範圍內之相關公司資

訊,性質上此乃董事執行職務所必然附隨之內涵,而屬當然之法理。董事之資

訊請求權乃既然係由託義務為推演而生,就取得之公司資訊仍應本於忠實及注

意義務為合理使用,並盡相關保密義務,不得為不利於公司之行為,公司得預

先舉證董事之請求係非基於正當目的,或請求之文件與正當目的間欠缺關聯性、

必要性,而得拒絕提供。就範圍上,法院維持以往區分董事職權與股東權性質

之見解9,認為得以請求之文件範圍不以公司法第 210 條股東資訊請求權所規範

之文件為限。

最高法院認為原審為細究原告請求之 B 部分,是否係基於業務上之正當目的、

關聯性與必要性等因素,只以公司法第 210 條之法理而為原告不利之論斷,即

有可議,遂就此部分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於臺灣高等法院 109 年度上更一

字第 147 號判決中,認為原告身為董事理本應查明公司負責人執行業務有無侵

害公司利益,且經查明本案情形確實與一般常態公司營運狀況不符而有異常,

顯然影響公司之資本與存續,需核對 B 部分中的會計帳簿、商業會計憑證方能

確認財務報表是否正確,並從中瞭解其實際營運與交易情形,進而找出被上訴

人營收驟減之原因,堪認上訴人為行使董事職務而有查閱、抄錄上開資料之業

務上正當合理目的,且有關聯性與必要性。

 被告另有指控本案營運狀況實為原告兒之子所致,及其他涉被告與原告之

間的糾紛,更審法院認為正因責任、事實不明確,原告更有依職責查清楚之必

要,不能因此拒絕提供文件。

(四)小結
透過標竿判決之見解可得出,董事資訊請求權之本質為公司法第 23 條之善良

管理人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此為過往一貫的見解10,無須立法而自明。其請求

之要件為「業務上正當合理之目的」、「目的與標的文件之關聯性」及「標的

文件達成目的之必要性」三者。因根本法理的不同,進而請求之範圍不以股東
9
經商字第 10800002120 號
10
同註 9。

4
或債權人得請求之範圍為限,換言之,董事得請求之範圍應大於公司法第 210

條所列舉之範圍。

標竿判決所言「範圍當非以公司法第 210 條規定為限」之意旨意義不甚清楚,

本文推測應係指「董事得以請求之文件不以財務文件為限,尚及於公司業務性

文件」。申言之,公司第 210 條所列舉之文件以及相關實務見解所肯認之文件,

除了公司之章程、歷屆股東會議事錄及股東名簿之文件外,其餘之文件類型為

反映公司整體財務狀況、營運狀況之文件,如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顯示公司資產、負債與股東權益的的對比關係,反映出公司當期的財

務狀況,或股東權益表(Statement of Shareholder’s Equity) 解釋了報告期內公司

股本、累積儲備和留存收益的變化;並據此分解股東在企業中利益的變化,以

及從一個會計期間到下一會計期間留存利潤或盈餘之應用數據。而可以判斷經

營階層具體經營決策是否有瑕疵,抑或是與其他公司異常交易之情形,類如董

事會議事錄以及財務業務契約等展現公司業務之文件,僅能透過公司第 218 條

監察人及第 245 條選任檢查人之規定予以實現,而不在公司法第 210 條得以請

求之範圍,此為股份有限公司採取經營與所有分離原則立法例之結果,以股份

所有公司之股東對於公司之經營狀況本除股東會外平常不能直接過問,使經營

者得以展期所長、自由發展,在權衡股東知悉公司業務狀況以利本身投資的決

策與避免股東濫用權利干擾公司營運下,而為此方11。進而在解釋董事資訊請求

權時,應避免將可以請求之文件限縮在公司法 210 條所示之文件範圍,蓋請求

目的上,董事資訊請求權與股東權本來有別。此係對董事作為公司業務決策中

心之本質加強論述與重申。

循此法意,本文推測,標竿判決雖然言董事資訊請求權無待立法,惟倘若於

個案請求時仍與過往相同,以類推公司法第 210 條之方式主張時,法院不應侷

限在透過解釋公司第 210 條所形塑出的文件之範圍,對過往法院受類推法規侷

限進而排除董事相關文件請求之見解予以糾正12。
11
鄭玉波,公司法,三民書局,頁 78、161,1985 年 10 月三修訂再版。
12
此類案見解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8 年度訴字第 2952 號民事判決,即以營業所得資 料、

5
再者,我國為大陸法系,嚴格依法審判且十分請求權基礎之特定,則董事

資訊請求權是否真的如標竿判決所言無須立法,抑或是需依附在某一類似的請

求權,進而衍生得以請求範圍之問題。在標竿判決之前,常見以類推公司法第

210、218、245 條之方法論予以解決,標竿判決繫於本案事實而僅論述董事資

訊請求權與股東資訊請求權之關係,與監察人監察權及檢查人之關係卻未論及,

據現行見解而言,監察人得查閱之文件範圍大於股東權13,則董事得請求之範圍

是否大於或等同於監察人調查權、是否會因類推不同規定而有所差異,亦是值

得觀察之重點。

三、現行實務之發展
(一)請求權基礎探測點
從請求權基礎來說,目前實務見解上原告主張之方式仍與過往實務上主張之

方式大致相同,主要類推公司法第 210 條或公司法第 218 條之方式,並在後面

附加「及董事執行職務所生董事之資訊」,抑或是僅於理由欄提及其法理,即

透過現行法體系上同屬資訊提供性質之規定做為請求,但在論理時主張董事資

訊請求權,僅觀察到一例判決獨立主張「公司法法理所賦予之董事資訊請求

權」14。然類推適用之主張方式存有一定之問題。首先,現行實務見解多認為董

事資訊請求權不能類推公司法第 218 條監察人調查權之規定,蓋監察人之性質

屬於消極防弊角色,除於董事不能或不應從事特定職務時予以補充,或於董事

違反法令、章程時股東會決議時予以糾正,而不涉入公司經營決策之形成。前

者例如公司法第 223 條董事為自己或他人與公司進行法律行為時為避利益衝突

而由監察人為公司代表,於此尚有監察人是否可決定交易內容抑或僅能形式上

代表之疑;後者如公司法第 218 條之 2 第 2 項命不法行為停止請求。而董事作為

帳簿、存摺、商業會計憑證、薪資清冊等資料非屬公司法第 210 條第 2 項所得查閱之文件予以


駁回,縱使原告董事引據經濟部 108 年 1 月 29 日經商字第 10800002120 號函「董事依其權責自
有查閱、抄錄公司法第 210 條第 1 項章程、簿冊之權。且其所得查閱、抄錄或複製簿冊文件的
範圍,當大於股東及債權人所得查閱、抄錄或複製之範圍,原則上不宜有過多的限制。」
13
經商字第 10402404610 號
14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111 年度訴字第 1561 號民事判決。值得注意的是,此案於一審原告全部勝
訴外,法院更額外提到董事資訊請求權亦可如公司法第 216 條般委託律師、會計師進行查核。

6
公司業務執行之核心,有積極決定業務之權限,所稱董事內部監督權毋寧是決

定者在上對於執行者在下,基於從屬關係所為之指揮監督關係,而與監察人於

外部監督整個經營團隊之性質上有別;再參酌公司法第 222 條監察人不能兼任董

事之規定,可見立法者有意區分董事與監察人之性質。既然性質上有別,則董

事無法類推監察人之規定15。

而在類推公司法第 210 條之方法,尚有判決受到原法條文義所拘束,從中推

演出董事得以請求之文件類型,進而駁回不符此一類型之文件,抑或是直接以

類推規定之要件審查原告之請求,未遵照標判決提出的三要件進行論述。如在

臺中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9 年上字第 74 號民事判決之判決16當中,原告主張基

於其董事內部監察權,為編輯會計表冊及確認個別董事其下形式控制公司擔任

公司董事是否違反公司章程之目的,類推公司法第 210 條第 2 項請求公司交付

102 年度至 107 年度之財務報表,然法院以原告未能依照公司法第 210 條第 2 項

所要求檢附「法律上利害關係」證明文件,進而駁回原告之請求。

亦有判決17對於公司第 210 條第 2 項「簿冊文件」之解釋,參酌之公司法第

218 條「查核簿冊文件」及公司法第 245 條「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

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之規定,雖肯認董事得查閱、抄錄或複製之文

件大於公司第 210 條得查抄之範圍,但不應大於監察人、檢查人得以查抄之文

件範圍。似乎回應了標竿判決所遺留下的問題,董事得請求之範圍等同於監察

人及檢查人得查抄之範圍。

(二)原告目的探測點
從原告請求之目的來說,目前法院准許請求的目的以「為確認、驗證其他董

事之違法事由之揭弊型目的(下統稱為揭弊型目的)」為大宗,例如想要獲悉董

事長是否有掏空公司18或確認董事編造之財務報表有無財報不實19等。其他目的

15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1355 號民事判決
16
該判決係於民國 109 年 11 月 25 下判決,比標竿判決之判決時間民國 109.7 月 23 日晚,屬於
標竿判決形成後之見解。
17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8 年度上字第 569 號判決
18
同前註。
19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110 年訴字第 46 號民事判決

7
類型尚有為製作會計表冊或了解人事案件。

首先,揭弊型案件是否屬於標竿判決所預設之董事業務正當目的,實有可議。

申言之,董事資訊請求權之法理,係從公司法第 23 條所推衍而來,即權衡現行

公司法將業務營運權限歸屬於董事,為使董事可以在資訊充足之情形下做出符

合商業常規之決斷,在避免造成公司損害的同時追求公司最大利益,實有必要

使董事可以預先獲悉關於業務之相關資訊,認識業務執行之風險。由標竿判決

「審酌現行公司法中公司業務以董事為中心」之論述,可以推測出標竿判決認

為之業務應該是與公司營運事務有關,且至少要與公司法列舉之董事職務具有

內在關聯性。而現行公司法底下並未賦予董事類似公司法第 245 條聲請檢查人

以「為強化公司治理、投資人保護機制及提高股東蒐集不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

利益輸送蒐證之能力。」為目的之規定,況公司法第 212 條起訴董事、公司法

第 213 條公司與董事間訴訟及第 225 條對於執行職務違反法令、章程或怠忽職

務致公司受有損害的監察人提起訴訟之規定,董事皆非必然成為公司代表人,

難謂現行法有賦予董事超脫業務上指揮監督、地位上具有上下從屬,具有外部

性監督權限之職權,進而否定「確認、驗證其他董事之違法事由」之揭弊型案

件與公司法列舉之董事職權具有內在關聯性,而屬於定標竿判決所預設之正當

業務目的,且亦會與監察人之職權產生衝突。然現行實務大多未就揭弊型目的

是否屬於標竿判決所預設之業務合理目的進行分析,便直接就文件之必要性、

關聯性進行討論,實有未洽。

四、問題提出
就原告請求之目的來說,法院能可接受的目的門檻較低,除揭弊型目的外,

亦有判決在原告就「業務上合理目的」未充分證明時,法院20徒以標的文件「係

涉及被告投資業務往來,或被告向金融機構貸款之相關事項,均與被告公司業

務執行有高度相關」而肯認原告之請求;尚有判決21僅以原告過去擔任監察人時

請求被告公司交付文件遭拒,後續以股東身分聲請檢查人請求文件仍受拒絕為
20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111 年度訴字第 1561 號民事判決
21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3245 號民事判決

8
由,肯認原告之請求。似乎只要原告主張某一目的,且能充足舉證證明此一目

的屬實,法院皆會肯準其請求。然此一以揭弊目的為主、低門檻的現象繼續下

去,是否恰好坐實 107 年修法不予增訂公司法第 193 條之一,「淪為公司經營

權爭奪之利器,癱瘓公司運作」之理由?申言之,107 年修正草案欲增訂公司法

第 193 條之一董事資訊請求權,草案條文為「董事為執行業務之必要,得隨時

查閱、抄錄或複製公司業務、財務狀況及簿冊文件,公司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

妨礙或拒絕」,其規範模式將正當理由的舉證責任倒置予公司,而董事之請求

毫無任何門檻可言。現行實務普遍之低門檻,使

資源暫放區

 傳票者,即記帳憑證

資訊的性質,須透過接觸、閱讀理解之後,才能評斷這筆資訊的價值,所謂必

要性關聯性,往往也是需要透過文件的接觸才能證明有必要。

然在資訊請求前,董事未能接觸到文件,卻要舉證須接觸到文件才能得出之要

件,不合理

如同我要做某報告,雖然有一個標題、方向,但也要大致看過相關期刊之後才

能知道哪些期刊對我的報告幫助的程度在哪裡,但是圖書館要我證明相關期刊

對我的報告有何幫助,幫助的必要性之後才會借我,陷入死循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