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中四中國語文

《師說》課文工作紙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 ) 日期:_____________

一、 內容重點

老師的職責:傳道、授業、解惑
開門見山:

古之學者必有師
選擇老師的準則:不計較年齡、地位、長幼,只考慮

對方是否有學問,是否掌握了道理。
事例 後果

聖人與眾人對比:古時聖人優秀,但仍從師 導致「聖益聖,愚益

問學;今人資質不及聖人,但堅拒求師。

面 士大夫與其兒子對比:擇師教授子女句讀,
說 點出「小學而大遺」
理 自己卻恥於從師學習道理、解決疑惑。

不同社會階層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諷刺士大夫的愚昧。
地位雖低,但仍願從師學習;士大夫地位雖

以「 聖人無常
史例:孔子曾跟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正 師 」和「 聞道有
面 學習。
說 先後, 術業 有專

語例:「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攻 」,強調從師學

寫作動 李蟠才學高,仍能不顧世俗,求師問學,於是作者撰寫本文嘉獎他。

1
二、 文言字詞、語譯
段一
1. 人非生而知之者: 它,指一切道理

2. 孰能無惑: 誰

3.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那些疑惑是永遠不會解決的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發語詞,無義

5. 是故無貴無賤: 因此

段二

6. 其出人也遠矣: 超越

7. 是故聖益聖: 更加

8. 其皆出於此乎: 這個原因

段三

9. 則恥師焉: 從師學習

10. 彼童子之師: 那些

11. 或師焉: 有的

12. 吾未見其明也: 英明/聰明

段四

13. 不恥相師: 不把互相學習看作羞恥的事

14. 位卑則足羞: 低下

15. 官盛則近諛: 諂媚,巴結討好

16. 君子不齒: 不屑

17. 其可怪也歟: 嗎(多表示反問)

段五

18. 師亦不必賢於弟子: 賢能

19. 如是而已: 不過這樣罷了

段六

20. 好古文: 愛好

21. 不拘於時: 不受時俗拘束

22. 余嘉其能行古道: 讚許

2
詞類活用

1. 師 a 吾從而師之。 原意:名詞,老師

活用:動詞,以……為師

b 吾師道也 原意:名詞,老師

活用:動詞,學習

2. 下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原意:名詞,下方

活用:動詞,不及、不如

3. 恥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原意:形容詞,可恥、恥辱

活用:動詞,把……視為可恥

4. 小 小學而大遺 原意:形容詞,微細

活用:名詞,小知識

一詞多義

1. 傳 a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動詞,流傳、承傳

b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名詞,典籍著作

文言虛詞

1. 而 a 惑而不從師 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卻

b 吾從而師之 連詞,表示遞進關係,並且

c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而已」是固定式,罷了

2. 則 a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卻

b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連詞,表示接續關係,就

3. 其 a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代詞,這

b 其可怪也歟 副詞,表示揣測,大概

3
三、 問答

初階題型:內容分析、作法分析、結構分析

1. 作者在文首指出老師有甚麼職責?試加以解說。(3 分)
作者指出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和解惑。傳道指傳授人生道理(1);授業指講授專門知識/ 志向/ 事
業(1);解惑指解答學生疑難(1)。
承上題,作者這樣寫有甚麼作用?(3 分)
作者在文首指出老師的職責,明確提出個人觀點(1),並確立本文的要旨—從師學習十分重要(1),
有開門見山,一針見血的效果。(1)

2 試根據第 3 段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批評士大夫「小學而大遺」,「小」和「大」分別指甚麼?(4 分)
1 小: 斷句朗讀之法。(2)
2 大: 人生道理、解答疑難。(2)

(2) 為甚麼作者有這樣的批評?試略加說明。(4 分)
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批評,是因為他眼見當時的士大夫為子女請老師,
教子女斷句朗誦的方法,(1)
但自己卻恥於向他人求教人生道理,解決疑惑。(1)
作者認為這些士大夫只顧小學問而忽略大道理,本末倒置,(1)
因而批評他們自相矛盾。(1)

3 (1)根據第 4 段的內容,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原因是甚麼?(3 分)
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原因有三:
(a) 他們認為 彼此的年紀相近 ,所以恥於相師;(1)
(b) 他們認為 彼此的學問修養差不多 ,故恥於相師;(1)
(c) 他們認為向 地位低下的人學習是一種恥辱 ;向 官位顯貴的人學習又容易被看成諂
媚 ,所以恥於相師。 (1)

(2) 承上題,你認為士大夫恥於相師的行為,出於什麼心態?試據文章內容加以說明。(3 分)

綜合以上原因,我認為士大夫恥於相師的行為,出於 自負/自尊心/妒忌心 。
他們因為自負,自恃地位比人崇高,不願其求師行為被人視為阿諛奉承,所以不願向別人請教學
習。此外,他們也因自尊心作祟,嫉妒別人的學問修養比自己優秀,所以恥於向別人請教。(3
分)

4
4 作者在第 4 段中,以士大夫和甚麼人構成對比?試說明兩者如何構成對比關係。(4 分)

1
○ 以士大夫對比: 巫師、醫生、樂師、各種工匠(1 分)!


2 說明: 以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對「師道」的尊重程度作對比。(1 分)
士大夫社會地位高尚,但自高自大,不願向別人請教;

相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社會地位低微,被士大夫所不屑,卻反而尊師重

道,不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事情,結果智力高於前者。(1 分)

通過對比,作者批判了當時現今從師問道之不傳,突出師道的必要。(1 分)

5 試根據第 5 段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既引用孔子的說話,又提及孔子問學,藉此說明甚麼道理?試引用原文加以析述。(8
分)
第一,作者在第 5 段引用孔子「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的話,是要帶出「 弟子不必不
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的道理, (2)指出任何人只要 有一
技之長 ,也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藉此說明 擇師的原則 。 (2)
第二,作者又以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為例,藉此說明「 聖人無常師 」 ,
(2)
指出像孔子般的聖人也要從師問學, 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 。(2)

(2) 本文說理綿密,論證有力,作者在本段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手法?試各舉一例,完成下列表格。
(4 分)
論證手法 例 子

1 舉例論證(1) 2 作者舉出孔子曾跟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的事為例。
(1)

3 引用論證(1) 4 援引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句話。(1)

6 作者在文末提到李蟠,並大加讚揚,試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及「能行古道」
,試分別說明「時」和「古道」是指甚麼。
(4 分)
1 時: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時弊。(2)

2 古道:古人從師學習的風氣。(2)

(2) 文章末段在全文的內容和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5 分)
1 內容上的作用:作者藉讚揚李蟠實踐從師之道,抨擊當時士人「恥於相師」的風氣,
(1)

表現自己不怕世人譏笑而為人師的氣度,(1)並重申「為學必須從師」的主題。(1)

2 結構上的作用:作者以讚揚李蟠「能行古道」作結,與文首「古之學者必有師」相呼應,

使文章結構更為完整。(2)

5
進階題型:綜合全文題、評論題

7 作者為甚麼以「師說」為題?(2 分)試根據本文的寫作背景和課文內容,略加說明。(4 分)
「說」是申述己見的說理文體,所謂「師說」,即是說明師道的文章。(2)

在寫作背景方面,作者身處的時代,社會上的士大夫多不願為師,也不願從師學習。(1)

作者認為這種風氣不可取,於是撰寫本文,抨擊時弊。(1)

在內容方面,作者於文中指出老師的責任(1),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以及擇師的原則,

批評恥學於師的時弊,希望扭轉社會風氣,重振師道,(1)故以「師說」為題。

8 作者在文中提到老師的三項職責,在現今香港社會,你認為哪一項最重要?(6 分)

答題指引:

第一步:立場

第二步:說明現今香港社會特質(從教育制度、思想觀念、科技發展、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扣緊上述特質,說明哪一項較重要

第四步:反面立論,比較其他兩項為何較不重要

「解惑」指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我認為這項職責最重要。

現今香港社會網絡資源豐富,學生每天也接收到五花八門的資訊,因而出現的疑惑既有來自

學業方面,也有來自成長、價值觀等方面。

因此,老師需要從旁輔助和指導學生,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及解決困難,進而培養出自學及解

難能力,讓他們日後在人生路上自行面對和處理遇到的問題。

相反,在現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只要具備自學精神,人生道理及學術專業知識均不難從

網絡及書籍中找到。知識道理的認知尚可借助閱讀補足,解惑卻必須透過與老師面對面接觸,及

得其循循善誘而完成,是無法取代的,故此職責最重要。(6 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