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9年第16期 考试 周刊

主 题 与 段 落 结 构 模 式

问芳莲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

摘 要: 通过对汉英说明文篇章结构定量分析与比较,从 能数个段落体现一个基本主题。
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 以上是中外部分学者有关主题、段落和语篇的基本观点。
的结构模式,结构单位和结构关系也具有共性。 从单个词语或 从中不难看出, 语言文本和话语语篇是以主题为支点, 按句
句子结构看,英语有显性的形态标志,而汉语似乎更重“意合”; 子、句串、段落等层级单位扩展而成。 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就
但从语篇来看,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篇章结构的语 是段落主题句,它是篇章主题的基点,为全段乃至语篇指明发
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 展方向。 主题句可出现于段首、段末或段落的其它位置,其位
多大关系。 因此从深层结构上讲,认为“英语(或印欧语言)是 置不同使得段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在汉语语言学界,有一种观
‘形’摄语言,而汉语是‘神’摄语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点 认 为 ,英 语 等 印 欧 语 言 为 形 态 语 言 ,词 、句 、段 、篇 都 有 明 显
关键词: 语篇 主题 段落 结构模式 汉英比较 的形态标态,语言单位的联结以及层次结构重形合,为“形摄”
语 言 ;而 汉 语 为 非 形 态 语 言 ,语 言 单 位 无 明 显 的 形 态 标 志 ,它
一、主题、段落和语篇 以 主 题 为 中 心 组 织 语 言 的 层 次 结 构 ,因 而 为 意 合 或 “神 摄 ”语
段 落 是 小 于 语 篇 、大 于 句 子 、具 有 完 整 意 义 的 结 构 单 位 。 言。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英汉两种语言中主题表现方式在语篇
若干段落相互衔接,集中地表达某一主题,便形成语篇。语篇的 段落等层面上是否真的格格不入? 语篇、段落等结构模式是否
结构单位和结构层次都依赖主题而发展,小句有小句的主题, 互相对立? 本文通过对汉英语言事实进行比较,希望能对这些
句子有句子的主题,句群有句群的主题,段落有段落的主题,语 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篇有语篇的主题,但主题的类别及其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二、汉英段落结构模式
关于主题与段落、语篇的关系,中外学者曾有过研究。 荷 笔 者 从 汉 英 两 种 语 言 文 本 材 料 中 随 机 选 取 说 明 文 各 50
兰学者范·戴伊克(Van Dijk ,1980 )认为,语篇结构的语义特征 篇,从中再选出依主题扩展的中英文段落各 300 段。 语料涉及
只 有 在 篇 章 的 最 高 层 面 ,即 宏 观 结 构 上 才 能 体 现 出 来 , 而 篇 面颇广,各种方式所写的说明文均包括其中,如解释、类比、比
章语义的连贯与主题密切相关。 主题是表示语篇或语篇的一 较 与 对 比 、下 定 义 、叙 述 、描 写 、因 果 、逻 辑 划 分 、归 纳 与 演 绎 、
部 分 是 关 于 什 么 的 (aboutness ),在 语 篇 中 ,句 串 (a sequence of 引用、程序分析等。 英文语料主要选自 7 本当代英文选集,汉语
sentences ) 同 属 于 一 主 题 。 任 何 语 篇 都 有 一 个 总 主 题 (global 语料选自 6 本当代汉语选集。
topic ),总主题又由次主题(subtopics )组成,次主题又由更小的 通过对英汉语篇材料的分析比较,笔者发现,在段落层面
主题(atomic topics )组成。 也就是说,主题具有层级性。 语言使 上,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主题句与扩展句的结构呈现出相同的
用者不仅可以围绕相关主题扩展语篇, 而且还能转换语篇中 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的 主 题 (topic-change ),即 每 一 句 串 都 有 一 主 题 ,句 串 中 的 每 1. 金字塔式。 在 此 段 落 结 构 中 ,段 中 主 句 置 于 段 首 ,以 领
一句子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这一主题, 当句串中的某一句 句出现,启领下文,对于作者来说,它限定了段落的主题,作者
子不再满足这一主题时,就会发生主题转换。 主题的变化为语 围绕段旨铺陈展开。 段首是醒目的位置,能引起读者注意。 所
篇的切分提供了条件,切分的直接结果就是段落。 以, 读者在段首能了解全段的中心, 比较容易理解全段的内
关于段落结构与主题表现的关系, 美国学者朗格克尔 容。 请看下面汉英两段:
(Longacre ,1979 )认为,段落内主题的一致性(thematic unity )可 ①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
标志段落的开始和结束。 主题的一致性在段落本身的表层结 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③ 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
构特征上也有所体现。 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段落都是围绕主 动,都是劳动。 ④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⑤ 将来,脑力
题而扩展的。 格道尔和斯洛克姆 (Gerdel and Slocum ,1976 )也 劳动和体力劳动分不开来。 ⑥ 发达的西方主义国家有许多工
认为,段落主题是段落层次上的特征,段落是围绕主题作为整 人 的 工 作 就 是 按 电 钮 ,一 站 好 几 小 时 ,这 既 是 紧 张 ,聚 精 会 神
体扩展的。 从结构形式看,段落的主题可由名词、名词词组、小 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 ⑦ 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
句或句子构成。 他认为,段落主题不同于句子主题,主要有三 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邓小平,“尊重知识,
点:1. 段落主题在段落 中 必 须 至 少 提 到 两 次 ,主 题 重 提 是 以 词 尊重人才”)
语在段落中一次或多 次 出 现 为 标 志 。 2. 段 落 主 题 出 现 于 段 首 ①Even when taking our leave it seems we English are
和段尾,表示主题的开始和结束,但它可能与其他词如指示代 victims of some strange deficiencies in our valedictory vo-
词或动词相互参照。 cabulary. ②The standard term“Goodbye”is both too formal and too
对于语篇中段落的界定,张静和郑远汉认为,段落组成应 final. ③It may be just the job for...; but most leave-takings...are
具备以下特征: temporary affairs. ④Perhaps in an attempt to escape implications
1. 单一性,即一段只表达一个中心思想。 2. 完整性,一个中 of... ,many people now say “Bye-bye ”instead ;others try to make
心思想必须完整。 3. 均衡 性 ,篇 章 中 诸 段 的 长 短 须 均 匀 ,不 要 this...baby-talk more acceptable by shortening it to “Bye”.⑤And in
长段太长,短段太短。 有的人认为,作者或说话者是依据篇章 place of those many leave-takings which so easily accommodate the
布局安排段落的。 以起始句为纲的文章,抓住它的起始句可作 idea of another meeting—“
—— Au revoir”,...and so on,we have,alas,
为划分段落的依据。 还有的认为,段落划分按照事物的内容和 only such bad colloquialism as“So long” and “I’ll be seeing you”.
性质进行,如果一个自然段清楚地阐述了某一方面,它就构成 (The Linguaphone Institute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
了一个意义段。 彭宣维认为,主题句中的主题成分将被随后出 上 面 两 段 中 ,主 题 句 都 置 于 段 首 ,引 出 段 落 的 主 旨 ,中 文
现的一系列句子作进一步的发展, 直至说话人或写作者把想 段提出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第 ②③④⑤⑥⑦ 句都为支撑
说的话说完,听话人或阅读者可能没有疑问为止。 这是典型的 句,解释说明段落主旨。 英文段主题句为“即使告别时,我们英
段落主题的发展模式。 一个段落可能体现一个基本主题,也可 国人都缺乏告别用的词语”,其余 4 句扩展说明。 这种段落模式

40
考试 周刊 2009年第16期 ○ 文学语言学研究

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即主题句为上层,控制着其它句子。 段 这么写。 如:
落的形状犹如一座金字塔。 ① 这 样 看 来 ,党 八 股 这 种 东 西 ,一 方 面 …… ,一 方 面 也 是
2. 倒金字塔式。 主 题 句 在 段 尾 ,以 结 句 出 现 ,作 为 全 段 的 ……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东西。 ② 我
收束。 段尾在全段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位置,能引起读者注意。 们懂得这一点有好处的。 ③ 如果五四时期……是必需的,那么
段 落 的 扩 展 是 先 列 举 一 些 材 料 ,后 概 括 、归 纳 或 引 出 结 论 ,这 ……批判断八股和新教条主义也是革命和必需的…… (毛泽
样,主题句安排在段尾就显得顺理成章。 例: 东,“反对党八股”)
① 年 轻 的 朋 友 ,当 你 穿 上 时 髦 服 装 ,穿 行 于 街 畔 巷 尾 ,置 ①We hesitated before we stepped into the garden ,so over-
身于闹市人流时, 你是否发现自己已悄然闯入服饰的美学大 whelmed were we by the odour of flowering quince.②And the gar-
门? ② 你是否感觉到在自己的周围,有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 den took our breath away...③Our host ,as generous as the was
或穿着时髦而举止轻浮,或打扮较好而内心贫乏,或身姿优美 wealthy introduced us to his avocation.④He gave us a tour of
却满嘴脏言……。 ③ 他们或许会以瞬间的闪光博得人们一笑, hardy perennials ,and... ⑤ He walked with us among flowering
却难以赢得人们由衷的微笑。 ④ 究其原因,便会发现这些年轻 shrubs ,among...⑥Our nostrils flared with tropical recollection.
人只注重服饰的外在美,而忽视了服饰的内在美。 (金海,“当 (Herman von Kreicke ,“The Migrant Swan ”)
你穿上时髦时装”) 这种段落的主题句在段落中以腰句出现, 它既是上半段
① When we watch a person walk away from as his image 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段落结构犹如哑铃形状。
shrinks size.②But since we know that he is not shrinking ,we make 三、定量分析与几点结论
an unconscious correcting and “ see ” him as retaining his true 笔者对 50 篇材料所有段落结构模式的数量及频率进行统
stature.③Past experience tells us what his true stature is with respect 计,结果如下:
to our own. ④Any same and dependable 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re-
quires that he have the same stature when we next encounter his.⑤
Our perception is thus a prediction ;it embrace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s well as the present. (Wittreich ,W.J.Visual Per-
ception and Personality )
上 述 两 段 中 ,阐 述 和 支 撑 论 点 的 句 子 在 先 ,后 概 括 总 结 ,
推理得出结论,主题句位于段尾,这种主题句的设置有利于段
落的平衡过渡,使篇章能更好地衔接起来,其结构形状好似一
个倒金字塔。 那么,两种语言语篇和段落结构的相似度怎样? 根据上面
3.钻石式。 信息含量较大,篇幅较长的段落,为使读者对段 的统计结果, 笔者实施了卡方分析, 卡方计算公式为:X =∑
2

中主句增强印象,往往段落的开头有领句,段落的结尾有结句, 2 2
(0-E ) /E (Evelyn Hatch ,1982 :166 ), 计 算 结 果 为 X =0.966 , 自
这样前后照应,对主题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例如: 2 2 2 2
① 灵 感 是 人 类 思 维 活 动 中 所 存 在 的 一 种 客 观 现 象 ,它 是 由度为 3 ,查 X 表得知,X(0.05,3)=7.81 ,X 小于 X(ctitical) ,统计结果有
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质的飞跃。 ② 它像桥一样,把阻绝了的 效。 这表明,汉英段落结构模式极具有相同性。 统计结果还表
思路忽然沟通了起来,另外引向以至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③ 诗 明金字塔式出现的频率最高, 因为主题句置于段首能较好地
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有“神来”之笔;哲学家科学家 引导下文,段落能较好地扩展。 此外,段落的结尾也是显著位
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常常有“顿悟”之时。 ④ 但无论是“神来”或 置,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常起着从一段过渡到另一段的作
“顿悟”,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平时的苦心经营……经 用,使语篇连贯地衔接起来。
过千锤百炼之后,熟能生巧,所必然会产生的触类旁通。 ⑤ 物 此外,统计结果还表明,以主题扩展的中英文段落都能视
质的运动可以从量的变化转到质的飞跃, 为什么精神的活动 为语篇的结构单位。 “单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控制着中英文
就不能够同样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呢? ⑥ 因此,灵感并 段落的组织结构,“单一性” 要求一段只阐述一个主题;“连贯
不神秘,她只是思维中所出现的一种看似不合规律但实际上合 性”要求段落内上句与下句紧密连贯;“完整性”要求段落形式
乎规律的现象。 与意义的统一。 以主题句扩展的中英文说明性段落都注重形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灵感小议”) 式与意义的统一,以主题统领结构。 显然,从语篇构成的角度
①The tool-making industry of early man also stimulat- 看,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ed the growth of the brain.②The possession of good brain...en- 上 面 的 比 较 分 析 结 果 ,给 外 语 教 学 也 提 供 了 启 示 。 语 言
abled How to make tools...③But the use of tools became ,...a driv- 运 用 无 非 就 是 写 作 或 说 话 ,也 就 是 组 织 语 篇 。 段 落 在 语 篇 组
ing force toward...an even better brain. ④The characteristics of 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写作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段
good memory,foresight,and innovativeness...needed for tool mak- 落 入 手 ,以 主 题 句 为 中 心 ,采 用 一 定 的 模 式 扩 展 段 落 。 在 段
ing varied...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⑤Those who possessed 落 结 构 中 ,主 题 句 和 扩 展 句 的 组 织 与 连 接 也 很 重 要 。 段 落 有
them...were the practical heroes of their day ;they were likely to 一 个 明 确 的 段 落 中 心 ,主 题 句 是 段 落 扩 展 的 依 据 。 主 题 句 要
survive and prosper,while the individuals who lack them were like- 能 恰 如 其 分 地 概 括 段 落 的 内 容 ,但 主 题 句 不 能 概 括 得 太 宽 ,
ly to succumb to the pressures of the environment. ⑥Again these 也 不 能 太 窄 ;如 果 太 宽 ,段 落 就 会 阐 述 不 清 , 太 窄 ,段 落 就 没
circumstances pruned the human stock ,expanding the centers of 有 展 开 余 地 。 主 题 句 该 置 于 段 落 的 何 位 置 呢 ? 教 学 中 ,可 依
the brain...,future actions were contemplated , and new ideas were 据 上 面 得 出 的 几 种 模 式 ,按 照 难 易 程 度 ,进 行 模 式 训 练 。 段
conceived , ⑦As a result ,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落 模 式 训 练 之 后 ,再 将 段 落 技 巧 转 移 到 篇 章 组 织 ,这 样 就 可
brain grew larger. (Robert Jastrow ,Man of Wisdom ) 以事半功倍。
中文段为了强调灵感是一种客观现象,前有领句,后有结 本文仅探讨了说明文语篇和段落结构问题。 汉英其他文
句,点明段旨,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英文段中领句点明早期人 本以及口语语体篇章结构层次与主题的关系, 两种语言在多
类的工具制造工业刺激了大脑的成长,尾句再次点明段旨,一 大范围以及多大程度上存在共性或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代一代地人脑逐渐长大。 这种段落,领句点明段旨,后加扩展 还有待于对两种语言进行更全面的比较研究。
阐 述 ,再 进 行 概 括 总 结 ,段 尾 以 结 句 结 束 ,段 落 结 构 形 式 宛 如
钻石形状。 参考文献:
4. 哑铃式。 描写情景,叙述事故,或进行争辩时,作者先写 [1 ]Dijk ,T.A.Van.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M ].Vol.
支 撑 观 点 的 句 子 ,后 加 以 总 结 ,概 括 出 主 题 句 ,随 后 再 就 这 一 2 ,Dimensions of Discourse ,Academic Press ,1985.
主题进行扩展讨论。 这样的段落中,主题句出现在段中,以腰 [2 ]Longacre,The Paragraph as a Grammatical Unit [J].Talmy
句出现,阅读时,不是很容易辨认,但有时有这种必要,不得不 Givon,Syntax and Semantic,Discourse and Syntax.Academic Press,
41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9年第16期 考试 周刊

中 西 翻 译 理 论 发 展 比 较 刍 议

宋 扬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

摘 要 : 通 过 对 中 西 翻 译 理 论 的 比 较 ,我 们 可 以 分 辨 出 翻译家。 茅盾是中国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
双方译论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 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 失却“神气语调”,即强调“神韵”这一观点的。 郭沫若曾创造性
己 的 长 短 处 ,知 不 足 然 后 有 所 学 ,另 一 方 面 ,翻 译 作 为 一 种 语 地提出了“风韵译”和“气译”的说法。 此外,傅雷、陈西滢、林语
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相同的难题,比 堂、朱生豪等在翻译理论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
如翻译的标准、风格的传达、文化的障碍等。 对于这些问题,中 第四次翻译高潮:改革开放至今
西译论中都有大量阐述,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 这 一 次 翻 译 高 潮 ,无 论 在 规 模 上 、范 围 上 ,还 是 在 质 量 水
规律,从而推动翻译实践的进行。 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 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
关键词: 西方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致性 不同 拟的:在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的风格上、翻译方法理论和与文
体的关系方面、 翻译研究领域里提倡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等方
西方译论从公元前约 46 年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 《论最优 面 ,许 渊 冲 、刘 宓 庆 、王 佐 良 等 的 见 解 都 拓 深 和 加 宽 了 对 翻 译
秀的演说家》中关于“解释”和“演说”的论述算起;中国译论则 本质的认识。
从 三 国 时 支 谦 的 《法 句 经 序 》算 起 ,中 西 翻 译 理 论 均 已 有 两 千 纵观我国的翻译史, 可以看出中国翻译理论大致是沿着
年左右的历史。 而考察现、当代翻译理论,就会发现中国译论 这 样 一 条 轨 迹 发 展 的 :从 最 初 一 丝 不 苟 模 仿 原 文 句 法 的 “质 ”
在较长时间里没有什么重大突破,而西方译论则新观点、新概 (直 译 )发 展 成 允 许 在 句 法 上 有 一 定 自 由 的 “信 ”(意 译 );最 后
念 层 出 不 穷 。 因 此 ,在 中 国 的 翻 译 理 论 进 入 相 对 “静 寂 期 ”之 在“信”的基础上,演变成充满创造精神的“化”。 因此,翻译理
时,将中西方译论进行比较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拟先 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理顺中西译论的发展线索,然后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 三、中西方译论发展的一致性
其原因。 关 于 翻 译 的 标 准 问 题 ,不 同 的 观 点 往 往 会 使 译 者 采 取
一、从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线索谈起 不 同 的 方 法 ,从 而 产 生 不 同 的 译 文 。 中 西 译 者 都 面 对 着 “信 ”
西方的翻译理论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两条线索: 一条是文 和 “达 ”的 矛 盾 ,历 史 上 对 这 一 问 题 也 争 论 不 休 。 18 世 纪 英 国
艺学线索, 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家一直延续到现代的翻译理 的坎贝尔和泰特勒几乎在同时提出了十分相似的翻译三原
论 家 (捷 克 )列 维 和 (前 苏 联 )基 维·加 切 奇 拉 泽 。 按 照 这 条 线 则 :(一 )译 作 应 完 全 复 写 出 原 作 的 思 想 ;(二 )译 作 的 风 格 和
索,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再创造。 理论 手 法 应 和 原 作 属 于 同 一 性 质 ;(三 )译 作 应 具 备 原 作 所 具 有
学家除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之外,还对翻 的通顺。
译的目的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他们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 过了约一个世纪,中国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
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文学天赋。 另一条线索从古 了翻译三原则—— —信、达、雅,被奉为翻译之圭臬。 从那以后虽
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 20 世纪的结构语言学派, 是语言学翻译 有人不断想修正甚至取消它,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什么别的标
理论线索。 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 准可以取而代之。 有人认为严复受到了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 但从严复的论证及所引来看, 这个标准应当是从我国自己的
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 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 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注意到
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 了忠实、通顺、传达原文风格的必要性。 双方都把忠实放在了
二、 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来谈中国翻译理 第一位,这是由翻译的实质所决定的。
论的发展 翻 译 不 同 于 创 作 ,译 者 不 能 随 意 在 原 文 中 增 加 原 文 没 有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 的 思 想 和 内 容 ;但 仅 传 达 内 容 是 不 够 的 ,还 要 使 译 文 可 读 , 如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 果 原 作 是 文 学 作 品 ,那 么 译 作 也 应 是 。 无 论 是 “三 原 则 ”还 是
饰”的译经原则。 晋、前秦时期,道安继而在《俾婆沙序》中提出 “信 达 雅 ”,都 较 全 面 地 概 括 了 译 作 所 应 达 到 的 要 求 。 但 现 代
了“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的主张。 有些理论常常只重视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比如
而唐代僧人玄奘,其指导原则是:“既需求真,又需喻俗。 ” “读 者 反 应 ”论 就 过 分 迁 就 译 文 读 者 ,而 在 传 达 原 文 信 息 ( 尤
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 其 是 文 化 信 息 )方 面 做 得 不 够 。 不 过 “三 原 则 ”与 “信 达 雅 ”这
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 两种提法都过于简略, 对于翻译中实际困难的指导意义不
科学技术的先河。 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以翻译西 大 ,比 如 一 个 “信 ”字 ,疑 问 很 多 。 “信 ”即 “忠 实 ”,那 么 在 原 文
方政治经济和科技著作为主,如《天演论》等;在《天演论》译例 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忠实于谁呢? 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
言中更为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探索。
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后 关于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指字对字、行对行的翻译;
“五 四 ”运 动 前 后 ,出 现 了 茅 盾 、郭 沫 若 、钱 钟 书 等 一 大 批 “意译”则指通过忠实而又自由的重新述说来进行翻译。 在翻

1979,(12). [5 ]Evelyn Hatch & Hossein Farhady.Research Design and


[3 ] 张 静 , 郑 远 汉 . 修 辞 学 教 程 [M ]. 河 南 : 河 南 教 育 出 版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M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
社,1990. INC. Rowley ,Massachusettes ,1982.
[4 ]彭 宣 维 . 英 汉 语 篇 综 合 对 比 [M ]. 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6 ]胡 曙 中 . 英 汉 修 辞 比 较 研 究 [M ]. 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版社,2000. 出版社,1993.

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