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4

内 容 摘 要

在现代汉语中,语言结构“一下”的使用频率极高,其使用环境也复杂多样。
作为数量范畴的成员,
“一下”固然有着与一般数量词相同的用法,但除此之外,
“一下”还有许多极其独特的用法,而这些独特用法是一般数量词所不具有的,
我们较为系统地对“一下”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做了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
“一下” 被认定为动量成分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语
言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下”词汇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凸显出来。
第二章是通史性的研究,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语料进行分析得出:“下”作为
动量词始见于汉代,南北朝和唐代时已比较常用,这是“一下”出现的早期阶段;
北宋时期,
“一下”的语义开始分化;元代到明代是“一下”语义丰富多样化的
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地界定了“一下 1”和“一下 2”。
第三章着重共时的描写分析,包括句法描写和语义(主要是词义)描写。主
要描写了“下”作为量词所具有的典型词义,还从“一下 1”的语法意义以及“V+
一下 1”格式的动词选用两个角度考察了“一下 1”的语言使用环境。
第四章和第五章从“一下 2”与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三类词的搭配限制这
一角度,着重描写和分析了“一下 2”的使用环境,并且讨论了“一下 2”的句法、
“一下 2”的语义经历了“明确→模
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语法意义。从而认识到:
糊→虚化”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这是“一下2”的语法形式的变化及其语义变
化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对以往文献资料进行了详尽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下”的完句
功能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一下 1”一般不能单独使非自主成句的表达式获得
自主地位,常常需要与“了 1(动态助词)”同现以共同承担完句功能;
“一下 2”
的完句功能比较弱一些,往往需要与其他成分同现而共同完成完句的作用,祈使
语调是其中的一个成分。
第七章余论部分再次斟酌了长期存在争议的关于 “一下 2”词性归属的问题,
指出“一下 2”还具有副词的性质,并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一下 2”列为兼类词;
不仅如此,我们就“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一下 语法意义 同现成分 选择限制 完句功能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system, the language structure“一下” is a
component used frequently in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As a member of amount
category, “一下” can not only serve as a common quantifier, but also display its
diversity and specialty. We have studied the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Chapter 1 is preface in which a point of view is put forward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regard “一下” as a quantifier, but the language evidence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vacabularilized tendency of “一下” arises increasingly.
Chapter 2 is a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quantifier “下” was used initially in Han
Dynasty, and it became more common in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and Tang
Dynasty, which is the earlist development of “一下”; the semantic change bega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一下” was fully dveloped from Yuan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Accordingly we have defined “一下 1” and “一下 2” exactly.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synchronic description, including syntax and semantic
meaning (especially meaning of words). It mainly expounds the typical meaning of
“一下” when it is used as the classifier,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texts for “一下 1”
and the choice-making of the specific verb for“V+一下 1”.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oice of verbs, adjectives, onomatopoeia,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es about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of “一下 2”. Based on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一下 2”,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a gradual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mantics of “一
下 2”, that is, “definite→vague→virtualized”,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actions
between grammar change of “一下 2”and its semantic change.
Having made the exhaustive study, Chapter 6 has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sentence-completing function of amount category is comparatively weak and it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the other sentence-completing components to carry out its
sentence-completing fun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onclusion, it is discovered that
“一下 1”usually can not enable the un-independent-structured-sentence expression to
acquire the position of independence, it always has to get the support from “了 1”to
co-complete the sentence; the sentence-completing function of “ 一 下 2” is
comparatively weak ,and it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other components to carry out
the function of sentence-completing , imperative tone is one of these components.
In Chapter 7 the part of speech of “一下 2” is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一
下 2” owns adverb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we come up with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 一下; grammatical meaning; simultaneous component; restrict of choice;


sentence-completing function
Type of Thesis:Thoeretical Research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从句法分布看…………………………………………………………1
1.1.2 从深层语义看…………………………………………………………1
1.1.3 从语用功能看…………………………………………………………2
1.1.4 关于“一下”同现成分的统计研究…………………………………2
1.2 关于量词“下”与语言结构“一下”的研究概况 ………………………3
1.2.1 从量词“下”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研究 ……………………………3
1.2.2 关于“一下”的综合研究……………………………………………4
1.2.3 关于“一下”重叠为“一下一下”的研究…………………………5
1.2.4 对于以上研究的看法…………………………………………………5
1.3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6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6
1.4.1 理论基础………………………………………………………………6
1.4.2 研究方法………………………………………………………………7
1.5 语料说明……………………………………………………………………7
第二章 “一下”的来源及其演变 …………………………………………………8
2.1 量词“下”的产生过程……………………………………………………9
2.1.1 名词阶段………………………………………………………………9
2.1.2 动词阶段 ……………………………………………………………10
2.1.3 量词阶段 ……………………………………………………………11
2.2 语言结构“一下”的发展过程 …………………………………………11
2.2.1 形成期——只含“定数”义 ………………………………………11
2.2.2 发展期——增加“概数”义 ………………………………………12
2.2.3 成熟期 ………………………………………………………………16
2.3 结论 ………………………………………………………………………16
2.3.1 关于“一下 1”与“一下 2”的界定 ………………………………16
2.3.2 “一下”的演变机制 ………………………………………………17
第三章 量词“下”与短语“一下 1”……………………………………………19
3.1 量词“下” ………………………………………………………………19
3.1.1 量词“下”的典型词义特征 ………………………………………19
3.1.2 量词短语“X+下”的句法功能 ……………………………………21
3.2 对量词短语“一下 1”的认识……………………………………………22
3.2.1 “一下 1”的语法意义………………………………………………22
3.2.2 关于“V+一下 1”格式的研究 …………………………………… 25
第四章 “一下 2”语法意义的研究 ………………………………………………27
4.1 “一下 2”的句法意义 ……………………………………………………27
4.1.1 “一下 2”作状语 ……………………………………………………27
4.1.2 “一下 2”作补语 ……………………………………………………28
4.2 “一下 2”的语用意义 ……………………………………………………30
4.2.1 关于“去一下”与“研究一下”的考察……………………………30
4.2.2 “V”与“V+一下 2”的语用差异……………………………………32
4.3“一下 2”的深层语义……………………………………………………33
4.3.1 表示“时量”………………………………………………………33
4.3.2 表示“动量”………………………………………………………34
4.3.3 兼表“时量”与“动量”…………………………………………35
4.3.4 小结…………………………………………………………………35
第五章 “一下 2”同现成分的制约条件…………………………………………37
5.1 “一下 2”与 V 搭配 ……………………………………………………37
5.1.1 “V+一下 2”格式研究………………………………………………37
5.1.2 “一下 2+V”格式中,对 V 的限制条件 …………………………41
5.2 “一下 2”与形容词 A 搭配研究 ………………………………………42
5.2.1 “一下 2+ A”格式中,对 A 的限制条件…………………………42
5.2.2 “A+一下 2”格式中,对 A 的统计分析 …………………………42
5.3 拟声词与“一下 2”组合研究 …………………………………………43
第六章 “一下”的完句功能……………………………………………………45
6.1 关于数量范畴完句功能的认识…………………………………………45
6.1.1 数量范畴具有完句功能……………………………………………45
6.1.2 数量范畴的完句功能性较弱………………………………………46
6.2 语言结构“一下”的完句功能…………………………………………47
6.2.1 “一下 1”与“了 1(动态助词)”同现 …………………………47
6.2.2 “一下 2”的完句功能 ……………………………………………49
第七章 余论………………………………………………………………………50
7.1 关于“一下 2”词性归属的问题 ………………………………………50
7.1.1 “一下 2”具有副词的性质 ………………………………………50
7.1.2 “一下 2”可以列为兼类词 ………………………………………50
7.2 “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51
7.2.1 教学安排存在缺陷…………………………………………………51
7.2.2 教学问题症结所在…………………………………………………52
7.2.3 “一下”的教学模式………………………………………………52
7.3 关于“一”的省略问题…………………………………………………53
后记………………………………………………………………………………55
主要参考文献………………………………………………………………………56
附录Ⅰ《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2110 个形容词词汇表…………………60
附录Ⅱ 王朔的 19 部小说名录……………………………………………………6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7
第一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汉语中,语言结构“一下”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而且用法十分复
杂的成分。作为数量范畴的成员之一,“一下”除了有与一般数量词相同的用法
外,还有许多其他用法,其中有些用法还极其独特。
1.1.1 从句法分布看
朱德熙先生(2005)指出,
“有些动量词与名量词一样,可以修饰名词”
。这一
意思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虽然动量词意义上是表示动作的次数,可是从结构上
说,有时候可以修饰后边的名词。例如:
(1)回了一趟娘家/ 看了一次画展/ 念了一遍课文
从意义上说,
“一趟、一次、一遍”表示了“回、看、念”等动作的数量;但是,
从结构上看,“一趟、一次、一遍”却又是修饰“娘家、画展、课文”这几个名
词的,因为它们也可以表达为:
(2)一趟娘家也没有回/ 一次花展也没看/ 一遍课文也没念
那么,被大家看作为数量词的“一下”是否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变换呢?我们可以
将例(1)和例(2)中的动量词替换为“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例如:
(3)回了一下娘家/ 看了一下画展/ 念了一下课文
* * *
(4) 一下娘家也没回/ 一下画展也没看/ 一下课文也没念
显然,从例(3)变换到例(4)并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从结构上
看“一下”是不能够修饰名词的。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
“一下”在句法分布上
与有些数量词存在一定的差异呢?
1.1.2 从深层语义看
一般认为,数量词跟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或者准宾语①,表示动作的次数。
但是,我们不仅经常可以遇到“一下”不表示具体次数的情况,而且还常常可以
看到“一下”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5)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刘白羽《长江三峡》]
(6)好,你先去吧,我和村长研究一下。 [沙汀《沙汀选集》]
(7)就请想一下那奇特而美丽的街道吧! [峻青《秋色赋》]
例句(5)中“一下”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充当句子的状语,含有时间迅
速短暂的意义。例(6)和例(7)中的“一下”虽然在动词之后,但只是强调动


朱德熙先生(2005)指出:“动量词常常放在动词之后充任准宾语,表示动作的次数。”

1
作行为的过程,而不重于表示动作的次数。“一下”在这两个例句中只是一个模
糊的量,我们很难说清这种情况下动词的“动作量”及“时间量”。但是,我们
至少可以看出,“一下”的深层语义是多元化的。
那么,
“一下” 的深层语义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这一问题很值得我们做一
番深入的研究。
1.1.3 从语用功能看
在阅读英汉对照的作品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语言现象,即用“V+一
下”的形式来翻译英语中相应的动词。例如:
(8)So she called all seven to her and said, dear children, I
have to go into the forest, be on your guard against the wolf.
这句原文的译文是:
(9)(一天,它要到森林里去取食物,)便把七个孩子全叫过来,对它
们说:“亲爱的孩子们,我要去一下森林里,你们一定要提防狼。”
[《狼和七只小山羊》]
在这里,译者将原文中“go”翻译为“去一下”,而没有根据词典的释义将
其直接译为汉语的光杆动词“去”。再如:
(10)“Yes, of course,” said the matches, “let us talk about
those who are the highest born.”
这一句原文被译为:
( 11 )“ 对 , 我 们 还 是 来 研 究 一 下 谁 是 最 高 贵 的 吧 ? ” 柴 火 说 。
[《飞箱》]
同样地,译者也没有按照词典释义把“talk about”直译成“研究”
,而是根据
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将其翻译为“研究一下”。
那么,译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换言之,除了表层结构
不同之外,
“去”与“去一下”、“研究”与“研究一下”是否还存在着语用的差
异呢?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偶然的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呢?
从以上这些问题中,我们明显能够感到,
“一下”与数量范畴中的其它“一+
动量词”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将“一下”笼统地归入到动量词一类中
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呢?在以下的章节中,我们将对语言结构“一下”进行仔细的
考察和研究。
1.1.4 关于“一下”同现成分的统计研究
为了以后的研究有据可依,我们以王朔的 19 本小说作为语料来源①,对现代
汉语中“一下”的同现成分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根据“一下”的句法分布情况做出


参见附录Ⅱ。

2
了系统的分类。
我们考察了共 654 个含有语言结构“一下”的句子,观察表明,能够与“一
下”进行组合的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指示代词①;
“一下”能够充
当的句法成分有状语和补语两种形式。具体统计如下:

组合方式 出现次数 出现比例 典型例句


1) 作作轻松状,笑着拍了那马一下。
补 V+一下 442 67.58%
2) 你出来一下,我有话跟你说。

语 A+一下 19 2.91% 3) 可我又不能脱下夹克凉快一下。

一下+V 150 22.94% 4) 我还是一下就相信了最后一种说法。

一下+A 11 1.68% 5) 他俩同时进了屋,脸一下都阴了下来。



6) 自行车哗地一下倒了。
拟声词+一下 15 2.29%
7) 她胡噜了一下我的头。

8) 这技术关键在翻腕那一下。
语 这(那)+一下 5 0.77%
9) 这一下美国顾问团又要说我们无能了。

重叠式 12 1.83% 10)书包一下一下拍打着胯部。

图表 1-1
从统计结果看,语言结构“一下”在谓语之后作补语占到总数的 70.49%,
说明在现代汉语中该句法位置是其最优势的分布状态;在谓语之前充当状语的情
况相对处于劣势,只占到总数的 29.51%。从组合的成分看,语言结构“一下”
与动词的搭配使用最为突出,占到总数 90.52%,可以说与动词组合是“一下”
最具代表性的用法;与形容词的组合次之,占到总数的 4.59%。
我们将根据这一初步的统计结果,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考察、研究和分
析语言结构“一下”,力图找到真实可信的研究证据和科学系统的研究结果。

1.2 关于量词“下”与语言结构“一下”的研究概况
在汉语语法学界,“下”作为量词在许多著作中没有做专门的介绍,大多数
学者和专家通常是将其与其它动量词视为整体进行研究的。也有学者很早就注意
到“一下”的与众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了研究,但很少有人就“一下”作专
题的讨论,与之相关的专门性的论著更是凤毛麟角,即使有所涉及往往也是作为
研究数量词的佐证而出现,或在讨论动词重叠等问题时附带着简单提及。从目前
的研究现状看,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2.1 从量词“下”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研究

有的文献中提到“一下”可以跟名词组合,由于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我们考察的这 19 部小说中没有
出现该组合),我们视其为特例不作具体研究。

3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指出,量词“下”有两个含
义①,其中第一种含义又包括三种情况②。显然,他对“V+一下”与“V+数+下”
这两类格式是区别对待的,说明“V+一下”与“V+一+下”并不是同一种用法。
不仅如此,吕叔湘先生还注意到了“一下”句法功能的变化,上面第三种情况的
提出就表明,“一下”除了在动词后作补语之外还能够在动词前充当状语成分。
郭先珍编著的《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2002)对于量词“下”又进行了
更为细化的描述,将其细分为动量词与名量词两种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
“下”作动量词的时候,主要计量动作的次数③,那么数词
前人的观点。他认为,
限制的变化成为归纳整理这一用法的依据也是顺理成章的。他还认为,当“下”
用作名量词修饰本领、技能时,常用的数词是“两、几”
,其中的中心词有时可
以省略。
1.2.2 关于“一下”的综合研究
刘月华(1984)认为,某些非动作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状态动词以
及能愿动词后面都不能用“(一)下”。有些动词表示的动作往往费时较长,不是
瞬息可以完成的,后面一般也不能用“(一)下”。
胡孝斌(1997)认为单音节非自助动词不能加“一下”;不表示持续意义的、
表贬义或者消极意义的双音节动词,非重复的、表心理活动的双音节动词,结合
较紧密的结构都不能加“一下”。而且从动词分类上看,判断词、助动词绝对不
能采用“V 一下”形式,几乎所有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动词都不能用“V 一下”的
形式。
甘智林(2004)认为“V+一下 2”格式有两方面的语法意义:一是强化动词
的动作性,客观上突显动作自主的短时量持续;二是弱化动词的动作性,从主观
上减弱动作的量,控制动作的量是“V+一下 2”格式最根本的语法意义。
甘智林(2005a)认为“V+一下”格式的歧义范围是所有由有界动词构成的
“V+一下”
,歧义的原因在于该格式既可以满足有界动词单纯计量次数的要求,
也可表现有界动词动作的短时量持续等非计数特征。
李允玉(2001)比较了“VV”、“V 一下”、“V 一会儿”三种格式,指出它们
是动词的广义形态变化,与动词的选用关系表现在:
(1)除少数心理动词外,只
有动作动词能出现在三种格式中;
(2)在动作动词中,只有持续动词能出现在三
种格式中;
(3)在持续动词中,一般持续动词和短持续动词可以出现在三种格式


一是用于动作次数,可以儿化;二是表示本领、技能,数词限于“两、几”,“下”后可以加“子”
或儿化。

(1)动+数+下,动词带宾语时有两种语序,即代词和指人名词在前,而其它名词在后;(2)动+一
下,表示一次短促的动作;(3)数+下+动,表示快速,数词多用“一”,也可以说成“一下子”。

对此,本词典做了以下描述: (1)数词不限,作状语或补语;
(2)数词多用“一、几、两、三”,作
状语,含“快速”义,可带“子”;(3)数词限用“一”,作补语,含“时段短”或语气轻随的意味。

4
中,长持续动词具有积极意义的才能进入三种格式中。
甘智林(2005b)认为“V+一下1”与“V+一下2”两类格式在动词选用及
语法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它们带宾语时的语序相应地就要受到动词的选
用、语法意义这两个因素的制约。
荣晶(2005)比较研究了昆明话和普通话“VV”、“V 一下”在语言形式和功
能上的差异,并结合历史来源讨论了两种形式间的依存关系。文章指出表面形式
一致,表意功能也趋同的语言形式,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功能。
卢福波、吴莹(2005)分析了“请求”句中三种结构形式“(请)V”、
“(请)
V 一下”、“(请)VV”的形式特点、语用含义及其语效,认为三种格式所蕴涵的
语用含义是各有侧重的,其语的、语力和语效都形成一个由强至弱的序列:
(请)
V>(请)V 一下>(请)VV。
李允玉(2006)考察了“VV”、“V 一下”、“V 一会儿”这三种常见的带宾格
式,发现三种格式带宾语的情况并非均等地出现在固有的位置上,它们既有共性,
也存在差异,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比如: “V 一下”、
“V 一会儿”带宾语时一
般不受单双音节的影响;“V 一下”和“V 一会儿”的宾语可以变换到“V”后,
“一下”、“一会儿”之前,文章还着重讨论了三点影响其变换的因素。
1.2.3 关于“一下”重迭为“一下一下”的研究
杨德峰的著作《汉语的结构和句子研究》(2004)中指出“一下一下”语义
上可以表达动作的节奏极其缓慢,似乎每一个动作之间都有一个间歇。
1.2.4 对于以上研究的看法
以上各位学者虽从不同角度考察和研究了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结构“一下”,
但是各项研究的出发点和所涉及的动词分类系统有差别,所以他们的研究结果多
有不同之处,但已经明显可以感到分析越来越清晰,研究越来越深入。
随着有关“一下”语法意义方面研究的增多,之前对其性质问题的研究就显
得有些薄弱,尤其是,对于“一下”的定性问题都没有进行专门的分析和论述。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对于“一下”词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矛盾
集中在“一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情况上。
吕叔湘(1999)
、郭先珍(2002)认为“一下”只是一个数量词,王自强(1984)
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则将“一下”作补语时看作数量词,作状语时看
作为副词。
我们对于以上的观点有三点看法:一是“一下”的内部结构复杂,只是简单
地将其看作一个词似乎是不妥当的,因为在充当补语的情况下,有的时候可以认
为,
“一下”是由数词“一”加上量词“下”而构成的语言成分(如:打一下,拍
一下,碰一下等);二是“一下”充当补语时的情况也比较复杂,除了上面提到

5
的语言现象之外,有时它并不表示具体的次数(如:顺便提一下,等一下,打听
一下等),与第一种情况比较而言,其内部结构相对稳定,我们认为对其做单独
的研究更为妥当;三是“一下”在句子中的句法分布较为多样,在动词或形容词
前充当状语也是该语言成分的常见用法(如:一下输了,一下停住,一下亮了等),
我们不仅需要在“一下”的词性问题上再做斟酌,而且,充当状语的“一下”,
其语义与前两者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一下”的使用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作为一个特殊的
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通过细致的研究来重新认识“一下”在语
言系统中的地位。
“一下” 被认定为动量成分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语言事实也
告诉我们,“一下” 词汇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凸显出来。
另外,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解释”,如果教师能够寻找
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从语言演变规律的角度解释语
法规则的话,肯定能促进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学习和应用。所以说,语言结构“一
下”的本体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大有裨益。

1.3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结构“一下”,为了使研究结果具
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对量词“下”也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根
据“一下”深层语义的变化以及“一下”语法单位的分化,我们将其设定为“一
下 1”和“一下 2”两种形式,并分别进行具体详实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一下”的来源及其演变,对“一下 1”的认识,
“一下 2”的语法意义及其同现成分的制约条件,和“一下”的完句功能等等。
并且,据此讨论了语言结构“一下”的词性归属问题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下”
的教学策略问题。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 三个平面
确立立体研究的观念,具体体现在“三个平面”理论的运用上,即从句法平
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来研究问题。我们既要把三者区别开来,又要把三者结
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
性相结合,这样,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2) 归纳法和演绎法
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希望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描写语言的同
时,也能够通过直觉和构筑模式把可能的事实演绎出来。研究中,我们要重视收

6
集言语行为的样品,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概括,并对其不同点进行科学的分类。
在对研究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靠科学直感推导出正确模式。
3) 语法规则
语法的组合原则和聚合原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这两类规则互相依
存。我们将按照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相结合的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来研
究语言现象,试图总结出使得“一下”能够有效发挥交际作用的规律。具体地说,
就是“一下”在句子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与“一下”同现成分的限制规律。
4) 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全方位考察语言结构历史上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做一些
现代共时平面上的静态分析。有些问题需要从历时的、纵向的方面进行研究,如
研究对象的演变过程;有些问题需要从共时的、横向的方面进行研究,如句法描
写、语义描写等。
5) 综合考察与典型分析
通过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广泛占有材料。有些问题可以做全面的、
穷尽式的考察,有些问题则根据需要对具有代表性、典型的书面语言材料做局部
的考察。
1.4.2 研究方法
本文依托用量统计方法、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及配价分析等多种分析方
法,力求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渗透、互相验证、互相结合的研究道路。
具体地看,第二章是通史性的研究,对于研究对象“一下”的演变过程从上
古一直考察到现代;第三章着重共时的描写分析,包括句法描写和语义(主要是
词义)描写;第四章主要应用会话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对
研究对象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了语言结构“一下”的语用意义;第五章主要采用
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配价分析等方法,考察了研究对象的句法分布及其同
现成分的制约条件等问题;第六章与第七章多以描写分析为主。

1.5 语料说明
1) 古代汉语的语料绝大部分选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
语料库,例句后均注明了句子的出处和年代。
2) 极少数的古代语料选自 2005 版金山词霸收录的《高级汉语词典》。
3) 大多数的现代汉语语料选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
料库,例句后均注明了句子的出处。
4) 部分现代汉语语料由自省生成。
5) 英汉对比语料选自网上(http://www.ywhc.net/article/Index.asp)。

7
第二章 “一下”的来源及其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语言结构“一下”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其含义和使用环境也
是复杂多样的。例如:
(1)人们只感觉这瞬间的动作十分完美,可惜落地她又歪了一下,但
王玲马上一挺,站住了。 [《人民日报》 1995]
(2)罗斯福猛拍一下大腿,大笑着说:…… [《人民日报》 1995]
(3)小人往往揣摩得很准,人们一下就进入了他们的陷阱,误认他们
为知己。 [余秋雨 《小人》]
(4)走到门口,他一下停住了,看见了正嘟嘟囔囔交罚款的方方。
[王朔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5)看样子,他们不是要偷袭我们一下,就是来侦查地形;他们带着
九挺轻机枪。 [老舍 《无名高地有了名》]
(6)吴姗的白大褂在我眼前晃动了一下,接着我见了她光洁的脸和黑
白分明的大眼睛。 [王朔 《永失我爱》]
根据吕叔湘先生(1999)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以及《现代
汉语词典》(第 5 版),我们得知,量词“下”可以用于动作次数。在例(1)和
例(2)中,
“下”之前的数词“一”能够用其他数词替换,例如我们可以说“歪
了三下”,“猛拍几下大腿”,等等。也就是说,因为例(1)和例(2)中的数词
“一”能够被其他数词替换,所以这里的“下”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准的量词。我
们不妨将这里的“一下”称为“一下 1”,它表示“一回,一次”的意义,语义特
征上含有“定数”义。
通过以上六个例句的比较,我们还发现,例(3)、例(4)、例(5)、例(6)
中的“一下”与例(1)、例(2)中的“一下”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在
于后面四个例句中构成“一下”的“一”已经失去了本义,不能用其他数词替换,
从而使得“一下”只能表示模糊量。因而,这里的“一下”在语义特征上只能表
示“概数”义,我们将其记作“一下 2”。
由此可以看出,“定数”和“概数”都是“一下”语义特征的相关义素,我
们把含有 “定数”义的“一下”记作“一下 1”,而含有“概数”义的“一下”
记作“一下 2”。它们的语义特征可以暂时描写为:
一下 1[+定数,-概数]
一下 2[-定数,+概数]
由上面重新分析的结果来看,数词“一”与量词“下”构成的数量短语“一
下”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了非典型性的用法,即表示“模糊量”的概念,

8
而非“确定量”的概念。量词“下”、
“一下 1”以及“一下 2”三者之间的关系可
用下图来表示:

量词“下” 一下 1 一下 1[+定数,-概数]

一下 2[-定数,+概数]

图表 2-1

其实,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语言结构“一下”的情况并非这样简单。比如例
(3)、例(4)和例(5)、例(6)两组句子中的“一下 2”虽然都表示“概数”
义,但是它们具体的含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这也只能算是它的复杂性的一个
方面。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使用“一下”就成为教学难点之一,为了
解决这一困难,对“一下”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1 量词“下”的产生过程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的研究发现,
“下”起初是一个名词,其本义为“下面”;
春秋战国时期,由它的名词本义派生出动词的用法,表示“降,落”的含义;汉
代时期,在动词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下”作为量词的用法。这一过程可
以综合描述为:
名词“下”(本义) → 动词“下”(本义) → 量词“下”
2.1.1 名词阶段
追根溯源,“下”最早只是一个名词。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
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
1) 名词“下”的本义
根据《说文》的解释:“下,底也。”从文献资料来看,这是“下”最早的
含义,《诗经》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例如:
(7)在南山之下。 [《诗经· 召南· 殷其靁》]
(8)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 豳风· 七月》]
可见,名词“下”的本义是:下面,位置在下。在此基础之上,“下”又引申出了
不同的名词含义。
2) 名词“下”的引申义
依据 2005 版金山词霸收录的《高级汉语词典》中所列出的义项,我们可以
看出,“下”在转变为动词时(即春秋战国时期 ),其名词的意义就已经十分
丰富了,具体列举如下:

9
A. 位在下的人。例如:
(9)不耻下问。 [春秋 《论语》]
B. 臣下;百姓;群众。例如:
(10)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春秋 《左传· 昭公十八年》]
C. 特指湖泽。例如:
(11)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春秋 《尚书· 舜典》]
D.“下”可指“地”,与“天”相对。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为“下都”。例如:
(12)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
[战国 《山海经· 西山经》]
E. 地表之下。例如:
(13)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西汉 《礼记》]
不仅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料还反映出,在“下”不断引申出新的名词含
义的同时,它的词性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2.1.2 动词阶段
通过语料分析得知,就“下”的发展演变来看,以名词“下”的本义为基础,
不仅衍生出了更多的名词意义,还派生出了动词“下”的用法。这两种语言现象
的变化几乎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1) 动词“下”的本义
就“下”而言,春秋战国这一时期,除了以上所举的名词用法之外,我们的
语料中还存在它作为动词的用法。例如:
(14)揖让而升,下而饮。 [春秋 《论语·八佾》]
后来的学者对动词“下”的基本意义都作了相似的注解。《尔雅·释诂》注
释为:“下,落也。”邢昺疏:“下者,自上而落也。”《集韵·祃韵》注为:
“下,降也。”
2) 动词“下”的引申义
从动词“下”的出现一直到 “下”作为量词使用的过程中(即东周至汉代
的时期),动词“下”的基本意义也同样发生了一些变化。使用的过程中也衍生
出了更多的动词意义,具体如下:
A. 下来 ,例如:
(1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春秋 《左传》]
(16)下车引之。 [南朝 《世说新语·方正》]
B. 卸下,例如:
(17)宾主下尘榻。 [南朝· 沈约 《和谢宣城》]

10
(18)下担捋髭须。 [汉代 《乐府诗集· 陌上桑》]
C. 发表、宣告,例如:
(19)令初下。 [西汉 《战国策·齐策》]
D. 投降,例如:
(20)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 [秦 《韩非子》]
2.1.3 量词阶段
此后,“下”延伸为量词,表示动作从上到下的次数,此义与动词义密切相
关,可看作是动词“下”的一个派生义。这种用法汉代就有了,例如:
(21)莽立载行视,亲举筑三下。 [班固 《汉书》]
只是这种用法在当时并未形成气候,或者说未取得合法地位,被接受则是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例如:
(22)遇黑卵之子于门,击之三下,如投虚。 [东晋 《列子》]
(23)即鞭十下。 [南朝 《百喻经》]
(24)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南朝《百喻经》]
(25)……打之如皮囊,以铁锤锻其头数十下乃死,……
[西晋 《抱朴子》]
到了唐代,“下”已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动量词了。

2.2 语言结构“一下”的发展过程
从共时的角度看,我们设定有两个“一下”
,记作“一下 1”和“一下 2”;从
历时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一下 1 → 一下 2”的派生关系。根据研究和重新分
析,我们将语言结构“一下”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2.2.1 形成期——只含“定数”义
由前文(2.1.3)语料考察可知,动量词“下”始见于东汉时期,到了魏晋
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使用。而语言结构“一下”在文献中出现是在
唐朝时期, 多出现于禅宗著作, “一”表示实际的次数。根据北京大学汉语语言
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我们从收录的所有唐代的文献资料(包括《佛语
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佛语录·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北齐书》)
中只找到 5 处含有“一下”的句子,它们分别是:
(26)黄檗下来见,以拄杖打板头一下。 [唐《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7)黄檗又打板头一下,却往上间,见首座坐禅,乃云,下间後生却
坐禅,汝这里妄想作什麽。 [唐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8)黄檗打板头一下,便出去。 [唐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9)振锡一下。 [唐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30)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来诣法和。 [唐 《北齐书》]

11
我们认为,例(30)中的“一下”前省略了动词“试”,即“(试)一下而头
断”。从这五个例句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一下”主要是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
是作为动量补语出现的,构成“V+一下”的语法格式。这里的“V”分别是“打”、
“振”和“试”;这里的“一下”是数词“一”加上量词“下”所构成的,表示
“一次,一回”的意思,因而它的语义特征表现为: [+定数,-概数]。依据上
文可知,唐代出现的“一下”属于“一下 1”。
从五代时期的文献(包括《敦煌变文》和《祖堂集》)中,我们共找到“一
下”11 处,“一下”的用法与唐代文献中的“一下”相同。其中,《敦煌变文》
里只有 1 处:
(31)若打一下,诸坊布鼓自鸣;若打两下,江河腾沸;若打三下,
天地昏暗。
其余十处均出自《祖堂集》,动词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之外,增加了“点”和“弹”。
例如:
(32)师以手空中点一下,供奉无对。
(33)师弹指一下,却展手。
根据对汉代到五代时期语料的认真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汉代到五代时
期是“一下”出现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一下”属于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一
下 1”。换言之,“一下 1”是语言结构“一下”形成的雏形。

2.2.2 发展期——增加“概数”义
“一下 1”形成后,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开始发生变化。从北宋时期的
文献资料(包括《佛语录·禅林僧宝传》、《太平广记》和《朱子语类》)中,我
们发现“一下”的意义由具体变得模糊起来。其中,《佛语录·禅林僧宝传》里
只有 1 处,《太平广记》里有 2 处,它们分别是:
(34)他拊汝背一下,又如何。 [北宋 《佛语录·禅林僧宝传》]
(35)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北宋 《太平广记》]
(36)以巾打之,一下死。 [北宋 《太平广记》]
例(34)中的“一下”沿用了唐五代时期的用法,属于“一下 1”;而例(35)、
例(36)中“一下”的用法显得有些特别,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此处不作
详述。
此外,
《朱子语类》中共有 18 处含有“一下”的句子。经统计得出,构成“一
下+V”格式的句子有 16 个,占总数的 88.9%,比较典型的如:
(37)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
(38)捱来推去,事事晓得,被孔子一下唤醒云:
“吾道一以贯之”,他

12
便醒得。
构成“V+一下”格式的句子只有 2 个,仅占总数的 11.1%,分别为:
(39)学者最怕因循,莫说道一下便要做成。
(40)圣人下得言语恁地镇重,恁地重三迭四,不若今人只说一下便了,
此圣人所以为圣人。
从例(37)
、例(38)
、例(39)
、例(40)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数词“一”
无法用其他数词进行替换,“一下”不再是“一回,一次”的意思,而是只能表
示模糊量的概念,其语义特征表现为:[-定数,+概数]。所以,这四个例句中的
“一下”应该属于“一下 2”。也就是说,北宋时期,“一下 2”开始出现。
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四个例句中 “一下 2”的句法位置有所不同,它们的语
义势必会有一些差别。根据“一下 2”所在的句法位置,我们至少可以将其语义
分为两类:例(29)和例(30)中的“一下 2”是一类,而例(31)和例(32)
中的“一下 2”是另一类。根据前文的统计可知,北宋时期,“一下 2”在谓语动
词之前是其优势分布,
“一下 2”位于谓语动词之后是其劣势分布。我们是否可以
说,这一时期,“一下 2+V”格式比“V+一下 2”格式使用得更加普遍一些。
1) 一下 2[+时量]的出现
“一下 1”隐含“短时量”概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下 1”开始使用后,
“V+一下 1”格式中的动词有时可以省略,使得“一下 1”在小句中位于句首的位
置。这种语言现象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如上文中的例(30),北宋早期的文献
也能够看到,如上文中的例(35)和例(36)。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在常式句中分布位置越是靠前的信息,共知程度、
已知程度越高;分布位置越是靠后的信息,共知程度、已知程度就越低,信息也
就越新。为了提高那些在核心句中不位于句首的句法成分的已知程度和受注意的
程度,在动态变式句当中可以通过省略之前成分的方式把该成分提到句首。也就
是说,为了适应特定语用需要,在句法、语义和语用诸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将句子中的某个不重要的成分省略,从而让其后的成分成为注意的中心。
具体地说,在例(30)和例(35)两个例句中,说话者在说明“试刀”结果
的过程中,为了强调刀的好与快而将“一下”置于句首,是想把听话者的注意中
心引到“一下”而不是“试”这一动作。相对于更多的次数而言,“一下”是很
短的时间概念,即说话者的意图是要说明,
“头断”的速度很快。换言之,
“(试)
一下”就可以达到效果的刀是把快刀,从而使得“一下”隐含有“短时量”的概
念。这时“一下”的语义指向是前一小句中的动词“试”。同理,在例(36)中,
“一下死”是指“(打)一下就死”的意思,这就说明 “死的速度很快”,这里
的“一下”同样隐含有“短时量”的概念,它的语义指向是前一小句中的动词“打”。

13
因而,省略重复的成分“试”、“打”,将“一下”置于小句的句首位置也可以使
得上下文的衔接紧凑而过渡自然。
所以,我们认为,语言结构“一下”最初的语义变化是语用驱动而成的。换
言之,是借助于省略“V+一下”格式中的“V”,从而达到了提高和强调“一下”
所提供信息的已知程度、改变句子的注意中心,进而增强上下文连贯性等多种语
用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三个例句中的“一下”仍然表示“一回,一次”的含
义,可以用“两下”、
“三下”等等来替换,所以例(30)、例(35)、例(36)中
的“一下”仍属于“一下1”。但是,从语用层面上来看,它在这三个例句中都表
示了“短时量”的概念,这就为以后“一下 2”的出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时量]语义特征的产生机制 由上文可知,语言结构“一下”的变化是从
句法变化开始的,这一变化最初的动力来自语用;而句法上的变化又往往会带来
语义上的变化,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就“一下”而言,[+时量]语义特征的产生是关键的一个阶段。例如上文中
的例(37)和 例(38),
“一下 2”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构成了“一下 2+ V”的
语法格式。其词义上含有“短促”义,即例(37)中的“一下便要理会得”指“短
时间内就要明白”的意思;例(38)中的“被孔子一下唤醒”指“突然间被孔子
唤醒”的意思。由此出现了含有“时量”义,而“定数”义脱落的“一下”的用
法。此时,“一下 2”语义特征为:[-定数,+概数[+时量]]。
那么,为什么表示“数量”的“一下”能够产生[+时量]的语义特征呢?
理论上来讲,时间是可以量化的,借助数量概念来表示时间概念是一个常见
的语言现象。“一下”的语义分化正是数量域向时间域映射的一个表层反映,是
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就隐喻映射、经验基础和隐喻实现之间的关系而言,始源域
的结构直接产生于经验基础,这一结构通过隐喻映射到目标域之上,一旦这一映
射关系建立起来,它就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实际生活,从而被实现。具
体地,“一下”的“定数”义是始源域,其“时量”义是目标域;而“一下1[+
定数,-概数]”是经验基础,
“一下2[-定数,+概数[+时量]]”则是隐喻的实
现。那么,表示“短时量”的“一下2”的形成就可以表示为图表 2-2。
需要说明的是,例(36)中出现的“一下”不是一个稳定的用法,应当被看
作是一个过渡形态。因为,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认为其中的“一下
死”指“突然间死掉”的意思。这样一来,例(36)中的“一下”就不再是仅仅
隐含“短时量”的概念,而是真正含有[时量]语义特征的“一下”,换言之,是
一个名符其实的“一下 2”。所以,“一下 1”与“一下 2”二者之间用虚线表示,
这也恰恰说明,经验基础与隐喻实现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

14
一下1 一下2

产生于 被实现

映射到
[+定数] [+时量]

图表 2-2

2) 一下 2[+动量]的出现
我们已经知道,例(39)和例(40)中的“一下”表示“模糊量”的概念,
是“一下 2”,构成“V+一下 2”的语法格式,其语义有别于例(37)和例(38)
中的“一下 2”。
首先,例(39)中的动词“道”和例(40)中的动词“说”都是持续性动词,
在时间轴上可以大致刻画出它们的时间量,因而,这两个例句中的“一下 2”带
有[+时量]的语义特征。
其次,我们再作一个具体的分析。看例(40),我们发现其中的“不若”表
明前后两个小句的意思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既然“圣人”的态度是“镇重”的,
那么相对而言, “今人只说一下”的态度就显得“不够镇重”。同样地,例(39)
中“圣人最怕因循”的意思是“圣人要创新”
,而“创新”不是“道一下”就可
以达到的。所以,例(39)中的“道一下”与例(40)中的“说一下”都表示“轻
随”的意思。这一点可以通过变换得到验证,例如:
(41)学者最怕因循,莫说随便一道便要做成。
(42)……不若今人只随便一说便了,此圣人所以为圣人。
由此可以看出,例(39)中的“道一下”和例(40)中的“说一下”所表达
的动作的量要弱于光杆动词“道”和“说”,即这里的“一下 2”,可以表达动作
行为的“动作量”,从而增加了“动量”义。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例句中“一
下 2”的语义特征描述为:[-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我们认为,表示动作行为“动量”的“一下 2”是从“一下 1”虚化而来。简
言之,语用需要使得“一下 1”扩大其语法义,从而促使语义的分化。这一过程
可以概括为图表 2-3:

15
一下 2[-定数,+概数[+时量,-动量]]+V

V+一下 1[+定数,-概数]

V+一下 2[-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图表 2-3
2.2.3 成熟期
“一下 2”的语
北宋以后,在语法、语义、语境及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动量”义与“时量”义整合而形成新的“一下 2”的用法。由上
义进一步扩大,
文可知,
“定数”、
“概数”、
“时量”、
“动量”都是“一下”语义的相关义素,
“定
数”和“概数”属于同一层面的义素,而“时量”和“动量”则是“概数”这一
语义特征的下位义素。
“一下”表层意义的多样性正是其深层义素之间不同组合
的表现。
经研究发现,在“一下 2+V”格式中,“一下 2”的语义表现比较简单,只能
表示“时量”;而在“V+一下 2”格式中,“一下 2”的情形就比较复杂,至少包
括两种:
(1)兼表“动量”和“时量”
;(2)
“一下 2”只表示“动量”。这种差别
主要取决于“一下 2”之前动词“V”的性质。例如:
(43)冉贵将自己换来这只靴比昭一下,毫厘不差。 [元《话本选集2》]
(44)蚊虫就假充一下,说道:“我怎么不是?”
[明 《三宝太监西洋记(四)》]
(45)他就架一个七打八,只有末后一口刀独下得迟,他只说是飞刀尽
了,不曾支持,却就吃了这一苦,把只左手伤了一下,虽不为害,终是护疼,
举止不便。 [明 《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46)井里无水,又不甚深,只跌得一下,毫无伤损。
[明 《二刻拍案惊奇(下)》]
例(43)中的动词“比昭”和例(44)中的动词“照看”都是持续性动词,
它们之后的“一下 2”兼表“动量”和“时量”;例(45)中的动词“伤”和例(46)
中的动词“跌”都是非持续性动词,在时间轴上无法刻画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
因而它们之后的“一下 2”只能表示动作行为的“动量”。

2.3 结论
2.3.1 关于“一下 1”与“一下 2”的界定
1) 语义上的界定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把表示“定数”义的“一下”记作“一下 1”。即“一

16
下 1”的语义界定为:
1a[+定数,-概数]
鉴于语言结构“一下”语义特征的复杂性,我们把非“一下 1”的情况都记
作“一下 2”。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2a[-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2b[-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2c[-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2) 语法单位上的界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一下 1”是由数词“一”加上量词“下”而构成的。
根据齐沪扬(2000)①的看法,我们认为,
“一下 1”在语法单位上应该界定为短语,
而不是词。
从“一下 2”的语义特征,我们可以看出,
“一”与“下”在这里都已经丧失
“下”在“一下 2”中不
了各自本身的含义,出现了词义脱落的情况。也就是说,
再以量词的身份出现,而是降格为音节。这一点可以用替代法得到验证。即:
一下 2 一下 2
一会(儿) ×下
“×下”这样的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下”只能是
一个音节。因此,“一下 2”是词,不是短语。

这种认识也同样符合张斌先生(2002) 的观点,具体地讲就是,词的意义
融合性和结构凝固性都比较强,而短语则相反。比如,“一下 1”可以替换为“五
下、十下”和“一次、一回”;“一下 2”则不行。这就说明,“一下 2”的意义是
明确而融合的,内部结构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可以直观地表现为图表 2-4:

研究对象 意义融合性 结构凝固性 语法单位

一下 1 - - 短语

一下 2 + + 词
图表 2-4
2.3.2 “一下” 的演变机制
“一下 1” 表示“一次,一回”的含义,是数词“一”加上量词“下”构成
的典型含义,没有别的附加意义。汉代以来,尤其是在佛经、佛典中大量存在着


齐沪扬(2000)指出,
“把量词看作为粘附在一般实词或短语后面的词,把量词短语看作为派生短语
这种处理方法,是可以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另外,也提到“量词经常粘附在数词后面,连起来一起使用,
量词短语在许多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中也称为数量短语。”

张斌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2002)认为,
“词内部语素和语素之间是凝固的,不能分开和随意
替换,而短语内部的词和词之间是离散的,可以分离和自由替换。”

17
这样的用法,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
北宋时期的文献资料中,
“一下”的意义显得模糊、虚化,出现了只表示“模
糊量”的用法,即产生了我们所设定的“一下 2”,这一变化是在语用驱动下形成
的。这个时期,“一下 2”的语义特征包括两种,根据其分布规律可以概括为:
一下 2[-定数,+概数[+时量,-动量]]+V
V+一下 2[-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即只表示“时量”的“一下 2”构成“一下 2+V”格式,而增加了“动量”义的
“一下 2”构成“V+一下 2”格式。
明代的语料出现了非持续性动词与“一下 2”搭配的情况,此时的“一下 2”
用在动词之后,只能表示动作行为的“动量”,即
V+一下2[-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根据句法形式与语义间的必然联系可以得出,句法变化对于语义有直接影
响,语义随句法形式变化而变化。反过来,语义对句法形式变化又有反向的限制
和要求。其结果就是,有时会产生由一个语音形式所固定的多义的聚合,即一词
多义的现象。对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一下”而言,其演变的机制就可以描述为:
语用的需要激发了一连串的变化,即“语用需要 → 句法变化 → 第一次语义变
化 → 句法变化 → 第二次语义变化”。我们将这一过程概括为图表 2-5:

一下 1
1a

汉代到五代

一下 1+V V+一下 1
1a 1a

北宋 北宋

一下 2+V V+一下
北宋 2

2a 2b

明代

V+一下 2
2c

图表 2-5

18
第三章 量词“下”与短语“ 一下 1”
现代汉语中的“下”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例如:
(1)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2)下逐客令/下基层/下一窝狗崽儿……
(3)下人/下星期/下半夜……
(4)敲三下/摆动几下/颤抖两下……
例(1)中的“下”表示“方面”的意思,是一个名词。例(2)中的“下”
表达“宣告”、“由上至下”和“某些动物生产”的含义,是动词。例(3)中的
“下”用来修饰名词“人”
、“星期”和“半夜”,是形容词。在例(4)中,
“下”
显然是量词,表“次数”。我们下面将要进行的只是关于量词“下”的讨论。

3.1 量词“下”
上面例(4)中所列出的 “下”的用法仅仅是它作为量词时的一个方面。在
真实的语料中,“下”被用作量词时的情况却是复杂多样的。接下来我们首先讨
论的是,“下”作为量词所具有的典型词义特征。
3.1.1 量词“下”的典型词义特征
从数词是否受限定的角度来看,量词“下”的典型词义特征可以分为两种情
况来考察:一是数词不限,二是数词限用“几、两、三”。
1) 数词不限
表示“次数” 一般来说,当量词“下”用以表示动作的次数时,它之前的
数词是不受限制的。在口语中,这样的数量短语经常儿化。比如:
“敲了三下儿
/摆动了几下儿/颤抖两下儿/碰了五下儿/啄了四下儿/旋钮了十几下儿/
摇了几下儿瓶子/拢了几下儿头发/一下儿一下儿地敲”等等。在大多数的句子
中,它可以用作补语或状语。例如:
(5)迎着朝阳,他做了几下(儿)深呼吸,又双腿蹦跳了二十下(儿)。
(6)他们的暗号是轻轻地敲三下(儿)门。
(7)铁凿一下(儿)一下(儿)地凿,刀子一下(儿)一下(儿)地
刻,大小石块纷纷剥离,掉在地上。
(8)为了省时省力,我们通常是三下(儿)三下(儿)地拧螺丝。
例(5)、例(6)中,数量短语“二十下(儿)”和“三下(儿)
”位于动词
之后,做数量补语。例(7)
、例(8)中,量词“下”构成的数量短语位于动词
之前,做状语。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们作状语的时候常常需要重叠。
表示“逐一”、
“每” 何杰(2000)认为,
“动量词重叠是有限制的,表示行为、
动作次数的量词可以重叠,表示行为、动作持续量的量词大多不能重叠。”他还

19
举出了特例“番”,指出“番”虽然是一个表示行为、动作持续量的量词,但可
以重叠,只是意义发生了变化,具有了表示行为、动作次数的意义。并通过这个
特例得出结论说:“由此可以分析出这类量词只有在它表示行为、动作次数时,
才可以重叠,这又说明了量词意义对量词构形形态的反向制约。”我们认为,何
杰的这一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例(7)
、例(8)中的数量短语“一下(儿)

和“三下(儿)”能够被重叠,正是因为它们都表示了动作行为的次数。我们知
道,量词语法形式的变化对其语义有一定的影响,重叠后的动量词作状语往往带
有“逐一”或是“每”的含义。具体地说,例(7)中的“一下(儿)一下(儿)
地”是强调“逐一地凿刻”的意思,而例(8)中的“三下(儿)三下(儿)地”
是要说明“每三下为一组”这样的含义。
重叠除了以上所举“一 A 一 A” 的形式之外,还有“一 AA”的形式。从音
节数量上看,“一 A 一 A”比“一 AA”多,即说完或看完前者所需的时间长,说
完或看完后者所需要的时间短。因此,无论从听觉上还是视觉上,前者往往给人
节奏缓慢的感觉,而后者则相反。例如:
(9)他只是为了把刨子一下下地推过去。
(10)他一下一下地、力气均匀地、机械地把刨子推过去。
相形之下,例(10)就明显地给人以动作节奏极其缓慢的感觉,似乎每一个动作
之间都有一个间歇。这一语言现象也说明了,量词的语法形式变化对语义有直接
影响,语义随语法形式变化而变化。
2) 数词限用“几”、“两”、“三”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量词的语法形式与语义之间有着相互的、必
然的联系。因此,当量词“下”不能自由和数词相结合时,其词义也会相应地发
生变化。
表示“快速” 此时,数词多用“几、两、三”,一般用作状语。其中,
“两”
和“三”经常是成对儿出现的,
“几下”有时也带“子”构成“几下子”的说法。
例如:
(11)这几件衣服还不好洗,三下两下就洗完了。
(12)这点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儿的,几下(子)就吃没了。
修饰本领、技能 当量词“下”用来修饰本领、技能时,其前面的数词常用
“两”和“几”,其后通常可带“子”,例如:
(13)论武术,他还真有两下子能耐。
(14)李总没有几下子真本事,能当这么多年的总工程师吗?”
在使用过程中,中心词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15)别小看人家那两下子,你还得学上好几个月哪!

20
(16)没想到你在烹调方面还有几下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还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有些量词词义发生转义
后,它便具有其他词类的词性意义。并进一步说明,在量词发生转义的复杂过程
中,量词的语法形式变化对语义有直接影响,语义随语法形式变化而变化。反之,
量词的语义对它的语法形式变化又有反向的限制和要求。因此,某些量词发生转
义,进而促使了这些词语法义的改变,这当然也包括词性义的转移。何杰(2000)
就曾指出,量词“下”由本义派生新义后,其词性义就发生了转移。根据何杰的
观点,在例(15)和例(16)中,“下”和后缀“子”构成黏着结构,由于它的
词汇意义转化为“本领、技能”,其词义不再是量词词性义而是名词词性义了。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对“下”的解释不同:前者认
为“下”只是起到修饰的作用,而后者认为“下”已经转义。如果按照后者的说
法,例(13)和例(14)两个句子岂不是会出现语义重复的错误——“两下子”
与“能耐”重复,“几下子”与“真本事”重复?因此,我们认为“下”在这里
仍然是一个量词。

3.1.2 量词短语“X+下”的句法功能
量词是黏着的,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因此要说明量词“下”的句法功能,就
应该着眼于它与其他词语构成的量词短语的句法功能。这一结构可以表达为“X+
下”。
1) 对“X+下”的分类
根据短语中“X”的性质,我们通过对语料进行考察,发现量词短语“X+下”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X”为“这+数词”
、“那+数词”
、“每+数词”,构成“这+数+下”、
“那
+数+下”、“每+数+下”。例如:
(17)川崎揍的那几下不轻,叫他干点零碎活养养吧。
[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18)这几下行动轻巧之极,房外七人虽然都是高手,竟无一人知觉。
[金庸《雪山飞狐》]
(19)你想,敌人来势虽猛,如何挡得住这一下? [人民日报\1996]
(20)事后,有人议论:这一下曹玉福提升的希望全完了。
[人民日报\1995]
(21)每二十下俯卧撑为一组,教练要求他们每天做两组。
当数词为“一”时,有时可以省略数词“一”,构成“这下”、“那下”、“每下”。
例如:

21
(22)听到这(一)下钟声,大家的心情都更加紧张了。
这一句也可以变换为:
(23)听到那(一)下钟声,大家的心情都更加紧张了。
(24)听到每(一)下钟声,大家的心情都更加紧张了。
第二,“X”为数词,如“五下”、“几下”、“三下两下”、“两下子”等。
第三,“X”为疑问代词“几”、“多少”,构成“几下”、“多少下”。例如:
(25)他除了偶尔打几下乒乓球外,很少参加体育活动。
(26)你给数数,看我能做多少下。
2)“X+下”的句法功能
一般来说,语义重心和语法功能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向心结构的语
法功能通常与它的中心语的语法功能相一致。上文中的第一种情况是由指示代词
和量词“下”构成的量词短语,它们除了表示“量”的意义外,还具有指示性,
而且语义重心在指示代词上,整个短语具有指称性。正因为如此,它的语法功能
更接近于物量词构成的量词短语,它们在句子里不充当补语,而是经常充当主语、
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但又有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还可以充当句子中的状语。
例如,例(17)中的“那几下”充当主语,例(18)中的“这几下”充当定语,
例(19)中的“这一下”充当宾语,例(20)中的“这一下”则充当了状语成分。
第二种情况是由数词和量词“下”构成的量词短语,侧重于“量”的概念,
它们在句子里主要作状语和补语。比较特殊的是,发生转义的“下”与数词“几”
和“两”构成的数量短语,在带有词缀“子”后具有了修饰的作用,起到了定语
的作用。
第三种情况中,由疑问代词和量词“下”构成的量词短语在语义上也侧重于
数量性质,因此其语法功能与短语“数+下”有相同之处,可以在句子中作补语,
如例(25)和例(26)
。与之不同的是,
“几下”
(“几”为疑问代词)和“多少下”
却不能在句子中作状语。

3.2 对量词短语“一下 1”的认识


3.2.1 “一下 1”的语法意义
刘街生(2003)认为借用动量词、专用动量词和时量词三者,在[计事]和[计
时]这两个语义特征上构成了一个序列: [+计事]借用动量词→顿 1 场 1 遍趟下 1

次回番通顿 2 场 2 阵下 2 ←时量词[+计时]。该序列是一个[计事]和[计时]的语义
特征双向递变的序列。这个序列从左到右是一个[计事]语义特征减弱、[计时]
语义特征增强的递变序列,从右到左则是一个[计时]语义特征减弱、[计事]语义
特征增强的递变序列。专用动量词和数词组合的数量结构表示动作的量时,其情

22
况居于两者之间。
由此知道,专用动量词和数词构成的数量结构可以表示动作的“事件量”,
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时间量”。量词短语“一下 1”也不例外。
1) 表示行为动作的“事件量”
根据前一章中对“一下 1”的界定,我们可以知道,量词短语“一下 1”是由
数词“一”加上量词“下”构成,随着数词的变化还可以有“两下、三下、四下……
N 下”的说法。也就是说,量词“下”在这里的使用是自由的,它可以和数词相
结合来计量动作、行为的次数。
“一下 1”表示行为动作的单量 首先看例句:
(27)人家没骂过我一声,没打过我一下,人家只一劲儿劝告我。
[老舍《方珍珠》]
(28)有个家伙实在太放肆,伸腿绊了张璐一下,我停下来,对方立刻
围上来七八个。 [王朔《橡皮人》]
(29)他用细润白胖,大指上戴着个碧绿明润的翡翠扳指的手,轻脆地
拍了胖腿一下:…… [老舍《正红旗下》]
(30)山民粗粗糙糙地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了擦眼
角,快步走出屋外。 [余秋雨《夜航船》]
(31)一手拿着只哨子含在嘴里鼓足腮帮子吹了一下,一手擎着的小红
旗猛地往下一挥,撒腿就跑。 [王朔《永失我爱》]
(32)每蹦出一个字,他的右手大指便在自己的胸上戳一下。
[老舍《四世同堂》]
以上这几个例句中,量词“下”计量的动词分别是“打”
、“绊”、
“拍”、
“摸”、
“吹”
、“戳”,它们都是可以反复的行为、动作。因此,动量词“下”在表达动
作的量时,有很强的计数性,可以表达动作被重复的具体数量,那么,数量结构
“一下 1”就表示了行为动作的单量。
“一下 1”强调单独的动作或行为 从语义功能上来看,量词短语“一下 1”
除了计量外,它单独用时也可以代替一个事件。例如:
(33)我游得太卖力气了,一下,又是一下,同样的还是一下,一次几
百几千下,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是在冒傻气。 [王蒙《壮游的“阿甘”
》]
(34)古寺晚祷的钟声响了,一下接一下,沉闷悠远,小镇上空梵音萦
回飘荡。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35)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
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鲁迅《阿 Q 正传》]
例(33)中的“一下”代替的是每一次划水的动作,例(34)中的“一下”

23
代替了每一个敲钟的动作,例(35)中的“一下”是指秀才拿竹杠打人的行为。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所列的“一下”主要是强调单独的一个动作或行为。
我们知道,借用动量词有一些是具有工具论元含义的名词,比如“放一枪”、
“切一刀”、
“抽一鞭”中的“枪”、
“刀”、
“鞭”都是借用动量词,它们是使动词
所表达的事件具体化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事件的重要成分。因此,它们与数词
组合构成的数量结构在表示动作的量时,总是带有事件本身的特征,具有[计事]
语义特征。数量短语“一下 1”起代替作用时,与借用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在
这一点上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
“一下 1”又不像借用动量词那么具体,它代替事件时,语义已经弱化,
表示事件的具体性有所减弱。所以,我们只能说“一下 1”具有较弱的[计事]语
义特征。换言之,量词短语“一下 1”不具有典型的[计事]语义特征。
2) 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量”
一般来说,当某一特征不具有典型意义时,就意味着还有向其它特征倾斜的
可能性,也就说明这一特征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对于量词短语“一下 1”而言,
一旦有外力的作用,它的意义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即向[计时]语义特征的方向发
展。比如第二章中的例(17)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来诣法和。
”语
用作用的驱动下,这里的“一下”语义发生了变化,除了表示单量外还含有“短
促”义,体现了[计时]的语义特征。再比如:
(36)用这种电苍蝇拍打苍蝇又快又准,只一下,就能拍死好几只。
(37)金豹的拳头只一下就让小蜂额上起个包。 [张炜《海边的雪》]
例(36)和例(37)中的“一下”仍然是我们界定的“一下 1”,它们的替代作用
不像借用动量词那么具体,因为,
“一下 1”在代替事件的同时,还表达了时间的
“短促”义,只是[计时]的语义特征也并不典型。
3) 补充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下”的前边加上一些指示成分“这”、
“那”时,按照
它们是否表示“事件量”或者“时间量”的差别来看,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
“这一下 1”、“那一下 1”,例如:
(38)但至今我为这一下“眉头”
,感到殷殷的内疚。
[贺小钢《
“虚荣”而朴素的愿望》]
(39)这技术关键在翻腕那一下,…… [王朔《看上去很美》]
另一种是“这一下 2”、“那一下 2”,例如:
(40)侯七奶奶灵机一动,就从陈家把陈娘家的二女儿接到府里来,这
一下,才“冲”了“三子不全”的忌讳。
[林希《糊涂老太――府佑大街纪事(3) 》]

24
(41)硬说小爷叔的钱是做贪官来的,那一下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
[《红顶商人胡雪岩》]
例(38)中的“这一下”指的是“皱一下眉头”的行为,例(39)中的“那
一下”代替了“翻腕”的动作,它们具有指示和替代的作用,强调单量的概念,
表示的应该是“事件量”,这应该是“一下 1”。
然而,例(40)中的“这一下”与例(41)中的“那一下”,它们既不表示
动作行为的单量,也不强调单独的动作或行为,不是“一下 1”,属于另外一种情
况。这一点请详见第四章 4.1.1 的内容,此处不做赘述。
4) 小结
综上所述,量词短语“一下 1”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
表示行为动作的“事件量”,具体是指行为动作的单量,或者是强调单独的一个
动作或行为;二是表示行为动作较弱的“时间量”。
3.2.2 关于“V+一下 1”格式的研究
1) V 的选用
根据我们前文(第二章)对“一下 1”的语义界定可以知道,“一下 1”用在
V 后表示动作的具体次数,即“一次”的意思。那么,无法进行计数的动作就不
能够进入“V+一下 1”格式中。根据这个想法,我们可以有这样几个思路。
首先,有些动词表示的动作往往费时较长,不是瞬息可以完成的,这样的动
词则无法进行计数,后面一般不能用“一下 1”。这就涉及到持续性动词和非持
续性动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就能说,“一下 1”只能用在非持续性动词的后面
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为“一”呢?
马庆株(2005)根据能否加后缀“着”把动词划分为两类:能够加后缀“着”
的动词叫持续性动词,如“等”、“病”、“看”、“琢磨”、“挂”等;不能
加后缀“着”的动词叫非持续性动词,如“死”、“丢”、“去”“看见”、“记
住”等。显而易见的是,这里列举出的几个非持续性动词虽然是可以在瞬息间完
成的,但是却不能进行计数,所以无法进入“V+一下 1”格式。因此,持续性动
词和非持续性动词不是区分 V 是否能够进入“V+一下 1”格式的唯一标准。
其次,由上文可知,能够进行计数的动词不仅是瞬时完成的动作,而且是能
够反复重复的动作。例如:
拔一下、抽一下、吹一下、打一下、拍一下、撞一下……
像“拨、抽、吹、打、拍、撞”这类动词都属于瞬时动词,也就是说,它们表示
的动作起点与终点重合,或者动作开始的时间紧跟着结束的时间,并且在很短的
时间内结束。在时间轴上,这类动词对应的往往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
所以说,它们具有离散性与可重复性,能用数量词限定其数量特征,因而可以用

25
数量短语“一下 1”凸现其离散性。
最后,综合前两个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表示反复进行的非持续
性动作动词后可加“一下 1”。
2) 带宾语序的制约机制
在“V+一下 1”格式中, V 可以是及物动词后接宾语成分 N,比如例(27)、
(28)、(29)、(30);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例(31)、(32)。带宾语的“V+
一下 1”格式,其语序受到宾语 N 的制约,可以形成下面两种格式:
A式 V + N + 一下 1 (打了孩子一下)
B式 V + 一下 1 + N (敲了一下窗户)
当“一下”表示动作数量是“一次”的前提下(即“一下”是我们所界定的
“一下 1”),相原茂(1984)认为当宾语是代词或表人名词时,语序是“V+N+一
下”;宾语是代词或表人名词以外的词时,语序是“V+一下+N”。同样的前提下,
甘智林(2005b)认为在“V+一下”格式中,当宾语是非代词可表人名词的情况
下有两种格式,即“V+N+一下”和“V+一下+N”。
如此看来,当 N 为代词或者普通名词的时候,大家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而
当 N 为非代词指人名词的时候,意见就有了分歧,在于“一下 1”的位置究竟应
该在宾语之前还是宾语之后。在对语料考察之后,我们还是比较赞同甘智林的观
点,并按照 N 是否为代词做了归纳和整理。
N 为代词 当 N 是代词时, 语序是 A 式。比如例(27)“没打过我一下”中的
“我”是一个代词,我们就不能够说“没打过一下我”。
我们已经知道,“V+一下 1”格式中,V 是可反复进行的非持续性动作动词,
它们具有离散性与可重复性,能用数量词限定其数量特征。从认知的角度看,这
里的 V 是有界动词,有强烈的动作性。相原茂(1984)认为,“V+N +一下 1”是
一个合法的基式,当“N”是代词时实质上的内容接近于零,整个“V+N”格式已
经接近于“V”,也就是说,“一下 1”在该结构中的语法意义是从整体上表示动作
的次数。
N 为非代词 当 N 只是普通名词或者指人名词时,语序既可以是 A 式也可以是
B 式。如例(29)“轻脆地拍了胖腿一下”也可以说成:
(42)轻脆地拍了一下胖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例(30)
“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就不能将“一下”
移到宾语之后说成:
*
(43) 挨个儿摸了他们的头一下……
虽然例(42)中的“腿”和例(43)中的“头”都是普通名词,但是它们之前的
修饰部分的音节数有所不同。我们发现,越长的宾语越不宜进入 A 式。

26
第四章 “一下 2”语法意义的研究
根据第二章中的界定,“一下 2”的语义特征分为三种情况:2a[-定数,+概
数[+时量,-动量]],2b[-定数,+概数[+时量,+动量]],2c[-定数,+概数[-时量,
+动量]]。也就是说,表示具体次数的“一下”不属于我们这章的研究范围。

4.1 “一下 2”的句法意义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一下 2”既可以修饰动词也可以修饰形容词,
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二是在谓
语之后充当补语。
4.1.1 “一下 2”作状语
“一下 2”有的时候同时间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一样,
从 2a 这个语义特征看,
代替事件的功能很弱或者完全没有,一般单独使用或者可以在其前边加上指示成
分,如 “这一下”、“那一下”等,仍然是纯粹表示时间的成分。它们后面有时
还可以附有后缀“子”或“儿”,如“一下子”、“一下儿”、“这一下子”、“这一
下儿”、“那一下子”、“那一下儿”等。
就语料的整理情况看,当“一下 2”作状语时,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包括动词
和形容词两大类。我们发现,在这一形式中,无论动词还是形容词作谓语,都要
求谓语不能是光杆形式,必须是短语。也就是说,如果动词或形容词前加了“一
下 2”但不出现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在语感上会给人一种很不自然的感觉,以至
有些人会否认“一下 2”作状语这种形式的存在。一旦将光杆形式的动词或形容
词与一些短语或者语气词搭配时,就会觉得整个语言再自然不过了。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下 2”作状语所修饰的词,无论是动词还是形容词,
在相应成分的作用下,它们都会表现出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异质性]。
(详见
5.1.2 和 5.2.1 两部分,此处不作赘述。)
1) 中心词为动词
“一下 2”作状语,其中心词有的时候带有补语,有时也没有补语出现。根
据中心词是否带有补语可以有以下的几种情况:
A.按照传统的分类,我们把带有补语的情况分为四类:
A1) 动词+结果补语+(名宾),例如:
一下停住 一下惊醒 一下看到 一下说愣(了)
一下拉开门 一下看清楚 一下挣开了眼 一下噙满了泪
A2) 动词+趋向补语+(名宾),例如:
一下喷出 一下打下去 一下飞出去 一下蹦出来
一下扑了上去 一下吐了出来 一下蹦了起来 一下流了出来

27
一下跳下床来 一下躺在床上 一下认出他来 一下拿起烧饼
A3) 动词+时地补语,例如:
一下坐在地上 一下倒在沙发里 一下汇聚在这位老人身上
A4) 动词+状态补语,例如:
一下抽得紧紧的 一下笑得前仰后合 一下醉得不省人事
B.无补语
“一下 2”作状语所修饰的动词没有补语的情况也很多见,例如:
一下醒了 一下垮了 一下倒了 一下变了
一下消失了 一下灭亡了 一下不笑了 一下不动了
2) 中心词为形容词
“一下 2”充当状语的时候,修饰的中心词还可以是形容词。例如:
一下这么热 一下红了 一下亮了
3) 与指示成分组合,作时间状语
根据第三章 3.2.1 的补充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一下”与指示成分组合有
两种情况,即“这/ 那一下 1”与“这/ 那一下 2”,这里我们只讨论“一下 2”与
指示成分组合的情况。例如:
(1)侯七奶奶灵机一动,就从陈家把陈娘家的二女儿接到府里来,这
一下,才“冲”了“三子不全”的忌讳。
(2) 硬说小爷叔的钱是做贪官来的,那一下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
从这两个例句①可以看出,例(1)中的“这一下”与例(2)中的“那一下”表
示事件的具体性的功能已经很弱或者完全消失,在这里的功能是用来表示时间,
是模糊“时间量”的表现。也就是说,例(1)和例(2)中的“一下”语义特征
为 2a[-定数,+概数[+时量,-动量]],应该属于“一下 2”。
4.1.2 “一下 2”作补语
先来看几个例句:
(3)乘下雨的功夫,大家抓紧时间休息一下。
(4)我受学院领导的委托向大家汇报一下检查结果。
(5)我们打算把这个决定告诉老李一下。
(6)周末的时候,公司的员工都会自发地组织活动轻松一下。
(7)老师之所以责备我们是想端正一下我们的态度。
在以上五个例句中,
“一下”均不表示“一回”这样的具体次数,但是可以
看出它们都表达了动作行为的“动作量”,属于我们这一章的研究范围,即“一
下 2 [-定数,+概数[+动量]] ”。通过以上五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一下 2”


此处的例(1)和例(2)与第三章中例(40)和例(41)相同。

28
可以在动词 V 或形容词 A 之后充当补语成分,依据谓语成分是否带有宾语 N 以及
根据宾语 N 的语序变化,“一下 2”作补语的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形式:
Ⅰ式:V + 一下 2 例(3)
Ⅱ式:V + 一下 2 + N 例(4)
Ⅲ式:V + N + 一下 2 例(5)
Ⅳ式:A + 一下 2 例(6)
Ⅴ式:A + 一下 2 + N 例(7)
1) 不带宾语 N
“一下 2”作补语时,如果谓语不带宾语 N 的话就会出现Ⅰ式:V+一下 2 和Ⅳ
式:A+一下 2 两种情况,例如:
(8)休息一下/ 预备一下/ 打听一下/ 劳动一下/ 流行一下/ 凑合一
下/ 唠叨一下/ 离开一下
(9)轻松一下/ 潇洒一下/ 冷静一下/ 疯狂一下/ 热闹一下/ 辛苦一
下/ 浪漫一下/ 凉快一下
其中,例(8)中的“休息、预备、打听、劳动、流行、凑合、唠叨、离开”
都是没有带宾语的动词,它们属于Ⅰ式;例(9)中的“轻松、潇洒、冷静、疯
狂、热闹、辛苦、浪漫、凉快”都是一价形容词,与“一下 2”构成的是Ⅳ式。
2) 带有宾语 N
当“一下 2”作补语时,如果谓语带有宾语 N 的话就会出现Ⅱ式:V+一下 2+N,
Ⅲ式:V+N+一下 2 和Ⅴ式:A+一下 2+N 三种情况,例如:
(10)照顾病人一下/ 打量来人一下/ 帮助难民一下/ 动员大家一下/
告诉老李一下/ 鼓励妹妹一下/ 嘱咐员工一下/ 支援穷人一下
(11)分析一下形势/ 批评一下孩子/ 救助一下难民/ 参观一下景区/
准备一下行李/ 锻炼一下身体/ 起草一下讲稿/ 留意一下此事
(12)丰富一下生活/ 端正一下态度/ 讲究一下策略/ 清洁一下皮肤/
坦白一下罪行/ 完善一下计划/ 稳定一下情绪/ 统一一下意见
其中,例(10)中的“照顾、打量、帮助、动员、告诉、鼓励、嘱咐、支援”
和例(11)中的“分析、批评、救助、参观、准备、锻炼、起草、留意”都是带
宾动词,例(10)与例(11)分别属于Ⅱ式和Ⅲ式;例(12)中的“丰富、端正、
讲究、清洁、坦白、完善、稳定、统一”都是二价形容词,与“一下 2”构成的
是 V 式。
相原茂(1984)认为若宾语是代词或表人名词,语序有两种:“V+N+一下”
和“V+一下+N”;若宾语是代词或表人名词以外的词时,语序只有一种:
“V+一下
+N”。比如,我们既可以说“照顾病人一下”
,也可以说“照顾一下病人”
;如果

29
将“病人”这个指人名词换为代词的话,两种形式依然成立;但如果将“病人”
替换为普通名词“生意”的时候,就只能说成“照顾一下生意”这一种形式了。
这个例证说明,相原茂的这一看法对于我们所界定的“一下 2”是适用的。

4.2 “一下 2”的语用意义


绪论部分(1.1.3)曾提到,在英译汉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用“V+一
下”的形式来翻译英语中相应的动词的语言现象。从绪论中的例(8)、例(9)、
例(10)和例(11)的比较,我们发现,“去”与“去一下”、“研究”与“研究
一下” 除了表层结构不同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层面上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
存在不是一种偶然的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我们知道,翻译作品是高度依赖交际情景的一种文学形式,为了真实地再现
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译者往往会将词典释义和语境意义结合起来进行二次创
作。既然“一下”是在原文提供的一定的情景中由译者添加上去的,可见,“一
下”具有一定的语用意义。
4.2.1 关于“去一下”与“研究一下”的考察
为了进行有效的考察,我们用动词“去”和“研究”分别设计了一段对话,
并且假定对话内容都属于真实的情况。用动词“去”设计的对话如下:
情景一:小王经常利用上班时间去医院照顾生病的朋友,经理认为他这样会
耽误工作,并找他谈过话。经理再次发现小王有一段时间不在办公室,于是分别
向两位职员询问……
(13) 经理:小王刚才又去哪里了?
职员甲:小王去了医院!
(14) 经理:小王刚才又去哪里了?
职员乙:小王去了一下医院!
用动词“研究”设计的对话如下:
情景二:职员小李很关心这次出国人员选派的事情,并且向两位经理秘书分
别打听情况……
(15) 小李:请问,今天会议的议题是什么?
秘书甲:今天会研究一下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派问题。
(16) 小李:请问,今天会议的议题是什么?
秘书乙:今天会研究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派问题。
我们不难看出,例(13)中职员甲与例(16)中秘书乙都对提出的问题做了
最自然最简单明白的回答。根据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在交谈中用话语
做出某一贡献的特定时刻,按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交际

30
者所说的话都符合该交谈的目的。据此,我们首先对例(13)中职员甲的回答做
出以下分析:
① 事实上小王的确是去了医院(遵守质的准则)。
② 仅就去哪里而言,不谈其他,如什么时候去的、怎样去的、用了多长时
间、和谁去的等,并且仅谈这些内容是合适的(遵守量的准则)。
③ 职员甲的话是针对老板经理的话而说的(遵守关联原则)。
④ 职员甲的表达避免了晦涩、歧义和罗嗦(遵守方式准则)。
同理可得,例(16)中秘书乙的回答也完全遵守了会话合作原则。
不仅如此,格赖斯还曾经概括了四种情况来描述交际者可能违反合作原则或
者准则。其中的第四种情况指出:交际者故意明显地违反某一条准则,并且让听
话者体会到这一点,亦即所谓藐视某一条准则。由于交际者大多持有一种强烈的
意愿,即把他人所说的话尽量理解为是对语言交际的贡献,因而他人在交际中对
某条准则的藐视便被尽量理解为是遵守会话原则的一些迂回曲折的说法,这样,
含义也就产生了。格赖斯认为如果由此产生了某种含义,那就是说话者利用了某
一个准则。
在例(14)中,职员乙的回答是因藐视量的准则而产生含义。首先,我们可
以看到职员乙的回答所产生的含义是:
“小王只是去了一小会儿,很快就回来了。”
显然,职员乙不仅回答了小王去了哪里的问题,而且还指出他去的时间很短。我
们知道,量的准则体现在两条次准则上:
(1)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够量的信
息;
(2)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职员乙的回答所产生的含
义是通过“一下”提供了过多信息来实现的。
在例(15)中,秘书甲的回答也是通过“一下”向小李提供了多于问题本身
需要的信息,比如“今天的会议可能只是对出国人员选派问题做一个大致的研究”
或者“今天的会议除了出国人员选派问题之外,可能还会研究其他问题”。所以
说,秘书甲的回答也是通过藐视量的准则而产生含义的。
接着,我们再来考察本文绪论中所列举的两个英文原句,如果只是单独对绪
论例(8)和绪论例(10)进行翻译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例(8)翻译为:
(17)一天,它要到森林里去取食物,便把七个孩子全叫过来,对它们
说:“亲爱的孩子们,我要去森林里,你们一定要提防狼。”
把绪论例(10)翻译为:
(18)“对,我们还是来研究谁是最高贵的吧?”柴火说。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看出本章例(17)和例(18)所提供的信息量显然少于绪
论例(9)和绪论例(11)所带给读者的信息量。也就是说,本章的例(17)和例
(18)失去了绪论例(8)和绪论例(10)在原文中的会话含义:绪论例(8)是孩

31
子妈妈讲的话,因为担心七个孩子会有危险,妈妈话语中流露出快去快回的含义,
因而翻译为“去一下”要比“去”更为妥当;绪论例(10)是柴火带有调侃意味
的一句话,因为在此之前柴火已经自诩是名门之后了,所谓的“研究”也只是想
引起大家注意的借口罢了,所以这里用“研究一下”也要比只用“研究”一词显
得合适一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去一下”
>“去”,“研究一下”>“研究”。
4.2.2 “V”与“V+一下 2”的语用差异
如上所述,在“V+一下 2”结构中,“一下 2”在辅助动词“V”表达多于动
词本身意义的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里之所以用了“辅助”一词,是因为“V+
一下 2”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是“V”的意义与“一下 2”的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
“一下 2”对“V”意义的一种补充和渗透。
这一点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复杂性象似动因来解释。根据象似性原理,话语
结构和语法规则都不是完全任意的,语言的结构往往存在象似的动因。认知语言
学认为,语言形式的复杂性与概念上的复杂性受复杂性象似动因的影响,即相对
简单的概念普遍由相对简单的形式表达,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由相对复杂的
语言结构表达。换言之,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概念上的复杂性,动词形式的
不同体现了概念复杂程度的不同。谓语部分相对复杂的 “V 一下”相对于单用
的光杆动词来说,形式上变得复杂了,同时也就反映出概念上的复杂性——除了
光杆动词指称动作的功能之外,又附加了表示量的意义。由此产生的复杂概念引
发了语用上的差异。
1) 动作“均质性”与“异质性”的差异
句子中使用动词的零形式是对动作进行指称, 由于没有其他附加内容,只单
纯地指称动作,而并不强调动作的起点和终点。所以,“V”表示的是该动作的
恒常量,表现出的是“均质性”。
如果在动词后加上其他成分,那么这个相对复杂的形式表示的就是与之对应
的相对复杂的概念。动词“V”加上“一下 2”后,就对该动作的恒常量产生了影
响,使得动作的量具有一定的伸缩度,比如动作的过程可长可短,动作的动量可
强可弱。虽然这时动作的量是比较模糊的,但从动作的整体上看,“V 一下 2”
仍是能够在时间轴上刻画出动作的起点和终点,或者在动量上表现出动作的强弱
状态。所以,“V+一下 2”结构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2) 任务“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差异
如上所述,“V”表示的是动作的恒常量,而“V+一下 2”表现了动作变化的
状态,反应在请求句中,“V”就表现为任务的“确定性”,而“V+一下 2”则表

32
现为任务的“非确定性”。
卢福波、吴莹(2003)认为,“V 的无延程表现加强了动作的断然性——任
务确定,而‘一下’延长了谓语动程长度,在限定小量的同时明显地具有了舒缓语
气的作用,减弱了任务的确定性。”例如:
(19)请随手关门。
(20)请随手关一下门。
例(19)中,说话人请求听话人做动作“关”,没有关于动作量大与小的限
定,没有附加其他内容,只是要求听话人按要求完成这一动作,因而这一请求是不
容置疑的,是不给予听话人商量余地的。例(20)中“关一下门”对例(19)中
动词“关”的量进行了模糊的刻画,这也就意味着听话人执行话语的强加性有了
打折扣的余地。这一“余地”至少可以包括两方面的选择:一是关与不关的选择;
二是关门认真程度的选择。此时说话人只去突出语句的延缓性,而忽略了任务的
确定性。由于延长了谓语的长度,从而具有延缓语气的作用。
3) 小结
“一下 2”的语用意义体现于“V+一下 2”格式,在此格式中,
综上所述, “一
下 2”改变了动词的恒常量,并且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

4.3 “一下 2”的深层语义


根据第二章我们对“一下 2”的界定可以知道,“一下 2”不是“数词+量词”
结构,而是一个词,它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现在“时量”和“动量”两个方面。但
无论是哪个方面,它表示的量都是一个“模糊量”,其总体上都是“表示极少的
量”。那么,依照“一下 2”是否有“计时性”,它所表现的量的强弱关系,以
及“一下 2”的演化历程,我们将“一下 2”的深层语义概括为以下三种:
1)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只表示“时间量”,不表示“动作量”
2)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既表示“时间量”,又表示“动作量”
3)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只表示“动作量”,不表示“时间量”
4.3.1 表示“时间量”
1) 关于“一会儿”
“一会儿”是一个典型的时间成分,通常含有“短暂义”。它可以出现在谓
语的后面表示“短时量”,构成“V+一会儿”的结构。例如:
(21)我们只能玩一会儿,马上就得回去了。
(22)他停顿了一会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继续说了下去。
两个例句中的“一会儿”虽然是一个模糊的时间量,但是在时间轴上还是可
以大致刻画出其范围的。例(21)中的“马上”和例(22)中的“擦了擦额头上

33
的汗”就能清楚地表明,“一会儿”在这里是指很短的时间。
2) 关于“一下 2”
“一下 2+谓语”格式 从语义功能看,“一下 2”没有代替事件的功能,它出
现在谓语之前时,一般表示较短时间。当谓语是动词的时候,它表示的是事件发
生的时间;当形容词作谓语时,它表示的是某个状态出现的时间,在这里具有非
常强的“计时性”。例如:
(23)不知谁又放起了鞭炮,年味一下更浓了。
(24)学校经费困难,一下为老师们解决这么多住房真是件了不得的事。
“谓语+一下 2”格式 是不是只有出现在谓语之前的“一下 2”才能够表示“时
量”呢?为了找到确定的答案,我们可以做一个替换比较。例如:
(25)你出来一下,有话跟你说。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26)我只肯出一张电影票的价,那人踌躇一下,索性把票子白送给我,
我进剧场时不禁有些怀疑。 [王朔《浮出海面》]
用上文中提到的典型时间成分“一会儿”分别替换例(25)、(26)中的“一下”,
可以得到两个意思基本相同的句子:
(27)你出来一会儿,有话跟你说。
(28)我只肯出一张电影票的价,那人踌躇一会儿,索性把票子白送给
我,我进剧场时不禁有些怀疑。
所以,这些例句中的“一下”虽然用在核心动词之后,但并不表示动作的具
体数量,而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很短,即“一下 2[-定数,+概数[+时量,-动
量]]”。
4.3.2 表示“动作量”
1) 关于“V+一下 2”格式
“一下 2”不出现在核心动词前作状语来表达动作的量,而是通过
一般来说,
进入“V+一下 2”格式后,来弱化动词的动作性。通常是说话人从主观上减弱动
作的量,使之客观上达到可接受的程度。例如:
(29)那你也要检查一下,她的病传染性很强的。
[王朔《过把瘾就死》]
(30)能和你认识一下么? [王朔《动物凶猛》]
(31)换一下好吗?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2) 关于动词重叠式“VV”
动词重叠 “VV” 式可以表达两方面的语义,包括“多量”义和“少量”义,
这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32)大夫,您救救他吧。

34
(33)你看看人家,多有出息。咱也向人家学习学习。
例(32)包含着说话人对“救”这个动作的施事人——“大夫”一种期望的
量,不是少量,而是多量。例(33)含有说话者希望听话者多努力的意思,也表
示多量。但是,
“VV”也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替换例(29)、
(30)、
(31)
中的“V 一下”,例如:
(34)那你也要检查检查,她的病传染性很强的。
(35)能和你认识认识么?
(36)换换好吗?
由于这里的“一下”起弱化动作的量的作用,所以,例(34)、(35)、(36)
中的动词重叠式“VV”表示少量。换言之,能够同义替换“一下 2”的“VV”只
能表达“少量义”。
4.3.3 兼表“时间量”与“动作量”
有些学者认为,“V+一下”格式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短暂、轻随的意义。我们
认为,无论“短暂义”还是“轻随义”都表达的是“少量义”,因为这一观点可
以理解为,“短暂”是表示时间量少,“轻随”可以看作是表示动作量少。这些
学者提到的“一下”所表示的量都是模糊的概念,无法具体到“次数、回数”上,
所以仍然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下 2”。在对语料进行认真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
现在“V+一下 2”格式中,“一下 2”有时还可以兼表“时间量”与“动作量”。
例如:
(37)既然谁都可以冒充思想家,冒充一下作家有什么不可以?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38)“我不会,”我停了一下说。 [王朔《浮出海面》]
(39)她凝神想了一下,忽然来了兴致。 [王朔《过把瘾就死》]
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例(37)、(38)、(39)中的“一下”既表示“时间量”,
又表示“动作量”呢?首先,可以用“一会儿”替换“一下”,得到:
(40)既然谁都可以冒充思想家,冒充一会儿作家有什么不可以?
(41)“我不会,”我停了一会儿说。
(42)她凝神想了一会儿,忽然来了兴致。
其次,再用“VV”式替换“一下”,有:
(43)既然谁都可以冒充思想家,冒充冒充作家有什么不可以?
(44)“我不会,”我停了停说。
(45)她凝神想了想,忽然来了兴致。
根据上文中的观点,如果这几个例句中的“一下”能够同时用“一会儿”和
“VV”式进行同义替换的话,说明这里的“一下”兼表“时间量”和“动作量”。

35
4.3.4 小结
综上所述, “一下 2”通常是表示动词的少量意义。在“一下 2+V”格式中,
“一下 2”只能是表示“短时量”意义。在“V+一下 2”格式中,
“一下 2”的语义
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只表达“短时量”意义,可以用“V+一会儿”格式做同义
替换;二是只表达“弱动量”意义,可以用“VV”式进行同义替换;三是若能同
时用“V+一会儿”格式和“VV”式做同义替换的话,
“一下 2”就会兼顾“短时量”
和“弱动量”两个意义于一身。主要内容可综合表示为下表:

分布格式 意 义 深层语义特征 同义替换成分


一下 2 + V 短时量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短时量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V+一会儿”格式
V + 一下 2 弱动量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VV”式
短时量+弱动量 [-定数,+概数[+时量,+动量]] “V+一会儿”+“VV”

图表 4-1

36
第五章 “一下 2”同现成分的制约条件
5.1 “一下 2”与 V 搭配
由前文(1.1.4 和 4.1)可知,就“一下 2”与动词搭配而言存在两种格式,即
“V+一下 2”格式与“一下 2+V”格式。在这两种格式中,V 所受到的限制是否不
同,或者说,能够进入两种格式的 V 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接下来的内容中,
我们将对两种格式都做一个详细的考察,期望找到问题的答案。
5.1.1“V+ 一下 2”格式研究
马庆株(2005)认为,
“表示短时量的‘一下’只能用在自主动词后面”,根
据第二章的界定,这里所说的“一下”属于我们讨论的“一下 2”。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观点只能就“V+一下 2”格式充当谓语成分而言;当“V+一下 2”格式充当
非谓语成分时,这个说法就不再成立了。例如:
(1)输一下算什么,关键是以后要赢回来。
(2)难受的话,吐(tù)一下就好了。
根据马庆株划分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标准,上两个例句中的动词“输”
和“病”都是非自主动词,但是却构成了“V+一下 2”格式,只是例(1)中的“输
一下”与例(2)中的“吐一下”已经不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了。因此,按照
是否充当谓语成分来分别考察“V+一下 2”格式的不同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1)“V+一下 2”格式作谓语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看 由前文 4.3 中对“一下 2”深层语义的考察可知,“一
下 2”是一个“少量”的概念,对动词而言,它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时量”
和“弱动量”两个侧面的意义。
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区别在于是否表示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即是否能由
动作的发出者做主,是否可以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马庆株(2005)
指出,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狭义的动作行为,由此将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
自主],[动作]。我们知道,动作的量通常包括“动量”和“时量”两个方面,
自主动词要强调动词的动作性,就自然地表现在动词的量的变化上。相反地,非
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的、无心的动作行为。就动作行为的狭义概念而言,非自主
动词不强调动词的动作性,其内部并没有蕴含“动量”和“时量”的变化,也就
是对动词的量不作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在“V+一下 2”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非自主动词不
能进入此格式,即此格式中 V 的语义特征为[+自主]。例如:
(3) a. 分析一下(形势)/ 批评一下(孩子)/ 帮助一下(难民)/
参观一下(景区)/ 准备一下(行李)/ 锻炼一下(身体)

37
b. 提议一下(举杯)/ 起草一下(讲稿)/ 担心一下(自己)/
当心一下(汽车)/ 留神一下(扒手)/ 留意一下(此事)
* * * *
c. 游园一下/ 录音一下/ 睡觉一下/ 上学一下
d. *洗澡一下/ *鞠躬一下
(4)*取得一下效益/ *损害一下形象/ *碰见一下好友/ *产生一下矛盾/
*
病一下/ *死一下/ *塌一下/ *醉一下
由于单音节自主动词一般都可以进入此格式,在这里就不再举出具体例子。
例(4)中用到的动词“取得”、
“损害”、
“碰见”、
“病”、
“死”、
“塌”、
“醉”
都是马庆株(2005)所列出的典型的非自主动词。虽然这样,我们不能就此匆忙
做出结论说,所有的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到“V+一下 2”这个格式中来。事实上,
这还跟动词的配价及动词本身的内部结构有关。
从动词的内部结构看 首先,我们将例(3)中的 a、b、c、d 进行变换,可
以得到这样四组表达:
(5)a. 来/去分析形势 来/去批评孩子 来/去帮助难民
来/去参观景区 来/去准备行李 来/去锻炼身体
b. 去提议举杯 去起草讲稿 去担心自己
来当心汽车 来留神扒手 来留意此事
c. 来/去游园 来/去录音 来/去睡觉 来/去上学
d. 来/去洗澡 来/去鞠躬
我们知道,马庆株(2005)为了区别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列出了两大类鉴
别格式,其中第二类鉴别式如下:
A1: V + 来/去 B1:V + O + 来/去
A2:来/去 + V + 来/去 B2:来/去 + V + O + 来/去
A3:来/去 + V B3:来/去 + V + O
因此可以得出,例(3)中列出的动词都是自主动词。我们不妨将例(3)a、
b、c、d 里的动词记为动词A、动词B、动词 C、动词 D,分别列举如下:
动词 A:分析、批评、帮助、参观、准备、锻炼
动词 B:提议、起草、担心、当心、留神、留意
动词 C:游园、录音、睡觉、上学
动词 D:洗澡、鞠躬
由例(3)可知,动词 C 和动词 D 都不能进入“V+一下 2”格式。也就是说,
在“V+一下 2”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此
格式。
其次,再来考察一下动词 C,看看这组动词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通过

38
扩展,可以得到如下表达:
(6) 游一下园 录一下音 睡一下觉 上一下学
由例(6)可以看出,动词 C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内部结构属于动宾结构(动+
名),而且 C 组中动词的前一个语素,如:“游”、“录”、“睡”、“上”,
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单独使用的动词。当它们和另外一个语素合在一起的时
候,是一个词,具有单一的意义;但是当这两个语素被分离扩展的时候,它们则
是词组。
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说,在“V+一下 2”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
下,内部为动宾结构的自主动词不能进入“V+一下 2”格式呢?为了得到这个问
题比较圆满的解答,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动词的配价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从动词的配价角度看 依照例(6),动词 B 通过扩展也可以得到一组新的表
达:
(7) 提一下议 ?起一下草 担一下心
当一下心 留一下神 留一下意
通过例(6)和例(7)的比较可知,虽然动词 C 和动词 B 的内部结构都比较松散,
可离可合,都能够插入“一下 2”。但是,相对动词 C 而言,动词 B 内部的凝固性
要强一些。以“担心”为例,“担”和“心”虽然形式上分开,但意义上仍是合
在一起时的意义,而不是各自单独时的意义,比如:
(8) 甲:你担心吗?
乙:担心!
乙的回答一定不会是“担”而是“担心”。因此,即使拆开后语感上仍是词,这
种分离可以看成一种临时用法,它无损于作为词的意义的专指性 。
不仅如此,根据例(3)b 可知,动词 B 都能带一个宾语,而且也只能带一
个宾语。也就是说,在有主语的完整句子中,这些动词能够而且也只能够支配两
个行动元,所以它们都属于二价动词。而动词 C 不能带宾语,只能够支配一个行
动元,应该属于一价动词。
小结 综上所述,在“V+一下 2”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至少有以下两类
动词不能够进入 “V+一下 2”格式:第一类是所有的非自主动词;第二类是内
部为动宾结构的一价的自主动词。这一结论中的两类词可以综合描写为:
Ⅰ V[-自主]
1
Ⅱ V ﹙v+n﹚[+自主]
需要注意的是,动词 D 也可以扩展为:
“洗一下澡”、
“鞠一下躬”,但其内部
结构不是动宾结构,而属于联合结构。
我们知道,短语固化成词以后,有些语素会在历史的演变中由于长久不单独

39
使用而使意义和性类渐渐模糊了。这样,原本不是动宾结构的就可能被误认为动
宾结构进行分离,“洗澡”和“鞠躬”两个词就是这样。它们的组成语素本来都
是动词性的,因意义相近组合成并列式复合词。就“洗澡”这个词而言,现在很
少有人知道“澡”的意思了,以为“洗澡”跟“洗头”、“洗手”一样。这样,
很可能出现类推用法,而类推又是所有的语言都极常见的方法。所以,就有了“洗
一下澡”和“鞠一下躬”的说法。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使用方法并不多见,应
该视其为特例。
2)“V+一下 2”格式为非谓语成分
“V+一下 2”格式充当非谓语成分时,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标准已经不
再是制约 V 是否能够进入“V+一下 2”格式的因素了。比如,在例(1)和例(2)
中,
“输一下”与“吐(tù)一下”都作了句子的主语,而动词“输”和“吐(t
ù)”都是非自主动词。不仅如此,在特定情况下,“V+一下 2”格式还可以分布
于其他的句法位置。例如:
(9)你假装输一下,我们给他示范示范这场戏该咋演。
(10)他想吐(tù)一下,否则难受的不得了。
(11)所谓的“输一下”并不是让你真得败下阵来,而是要你以退为进
的意思。
(12)“吐(tù)一下”的做法确实可以减轻不少身体的负担。
在例(9)和例(10)中,“输一下”和“吐一下”分布在句子的宾语位置,
例(11)中的“输一下”是定语后面的中心语,例(12)中的“吐一下”是作为
定语修饰“做法”一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非谓语的情况下,
“V+一下 2”格式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可以指代“执行 V”的过程或者这一事
实。
虽然如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非谓语情况下的用法并不是“V+一下 2”
格式的主流用法。
3) 对宾语的选择限制
当 V 带宾语时,同“V+一下 1”的情形一样,有两种格式:
A式 V + O + 一下 2
B式 V + 一下 2 + O
一般来说,充当宾语的成分可以是人称代词、指人名词、光杆普通名词、名
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按照它们出现的具体位置,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A 式、B 式都可用 有的学者认为,当宾语是代词或指人名词时,它们只能位
于动词之后,“一下 2”之前。例如:
(13)“教国文是要得我许可的,方先生;你好好的巴结我一下,什么

40
都可以商量。” [钱钟书《围城》]
(14)那汉子没法,怒目打量孙小姐一下…… [钱钟书《围城》]
但是我们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说“巴结一下我”、
“打量一下孙小姐”。其实,这与句子的信息焦点有关。
汉语句子中信息焦点,即新信息通常处于句子后部。当说话人的语意重心在
于强调某个人的时候,按照一般的信息焦点处理的方法,O 应该重读,成为信息
焦点,即采用 B 式;如果说话人不是要强调某个人而是重点在动作上时,宾语就
应该轻读,则会采用 A 式。所以说,两种格式都是可以成立的。
只能使用 B 式 当宾语是光杆普通名词、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则只能
使用 B 式,例如:
(15)我只不过当了一下“导演”,是他们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为长城饭
店打开了新局面,大大提高了它的信誉。 [郭海燕《孙必达的报国心》]
(16)庄则君连忙从台湾给在美国的两个女儿打“越洋电话”,叫她们
无论如何去看看舅舅,打听一下大陆家中的消息。
[叶永烈《庄则栋的台湾姐姐》]
(17)让检验局化验一下这批药是真是假。
我们注意到,名词性短语进入“V+一下 2+O”句式时,只有领属意义较强的
定中短语才能进入,如“大陆家中的消息”,主要是由于这类宾语倾向于“有定”
的特点;宾语由谓词性短语充当时,其宾语成分绝大部分都是疑问形式。
光杆普通名词、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只能使用 B 式的原因与成分的音节
数有关,宾语越长越不宜进入“V+O+一下 2”格式中。

5.1.2 “一下 2+V”格式中,对 V 的限制条件


根据本文 4.1.1 的论述,在“一下 2+V”格式中,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通常是与补语或者语气助词同现的。在此部分中,我们按照传统的分类把带有补
语的 A 类分成四部分,而实质上,A 类对结果意义的表达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张
旺熹(1999)认为各动补结构所影射的语义场景可能相同,那也就该承认各种结
构所表现的语义也可能相似。在此基础上,他把所有动补结构都并入结果补语。
据此,A 类四种结构在形式上的区别没有形成句法语义上的不同,它们都表示同
一种句法语义关系:动作+结果。
这就说明,在动补结构中,动作在时间轴上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各时间点所
对应的动作不相同,最后形成一个目标性结果,动作也相应结束。所以说,“一
下 2+V+补语”结构中的行为动作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一下 2”作状语所修饰的动词没有补语的情况也很多见,比如本文 4.1.1

41
中有关动词作中心词时所列出的 B 类。
虽然,B 类不像 A 类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一一对应,但实质上 A 类和 B 类是
类似的。在 B 类的词中,几个用例后面都接有语气助词“了 2”,
“了 2”在这里暗
示出行为动作的变化,如“醒了”表示从“睡着”到“睡醒”,
“消失了”表示从
“存在”到“不存在”,
“不笑了”表示从“笑”到“不笑”等等。所以,B 类词
虽然没有补语,但是在语气助词“了”的作用下,“一下 2+V+了”中的行为动作
也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总而言之,在“一下 2+V”结构中,对 V 的限制条件是:谓语动词不能是光
杆动词,需与补语或者语气助词等成分同现使得行为动作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5.2 “一下 2”与形容词 A 搭配研究


5.2.1 “一下 2+ A”格式中,对 A 的限制条件
根据本文 4.1.1 的考察,
“一下 2”充当状语的时候,修饰的中心词还可以是
形容词。例如:
一下这么热 一下红了 一下亮了
通过分析可知,“这么热”中“这么”是指示代词,表程度,而不仅仅表示
状态,这就为变化提供了可伸展的空间。
“红了”表示从“不红”到“红”
,“亮
了”表示从“不亮”到“亮”。可见,“一下 2”作状语修饰的形容词,在其它成
分的作用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下 2+ A”格式中,
对形容词本身的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限制,该格式能够成句的条件在于:该格式
是否有辅助成分使得 A 表现出异质性。
5.2.2 “A+一下 2”格式中,对 A 的统计分析
现代汉语中,能够进入“A+一下 2”格式中的形容词相对较少,我们以王启
龙的《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词汇表为语料做了穷尽性的考察。该书中共列
出形容词 2110 个,根据大多数人的语感,我们认为其中适用于“A+一下 2”格式
的形容词有 76 个。按照拼音顺序现列举如下:
A:安静
C:缠绵 充实
D:定 端正 动 对
F:繁荣 方便 放纵 丰富 风光 风流 疯狂 负责
G:高兴 公开 巩固 固定 规范
D:坚定 讲究 节省 节约 紧
K:开心 可怜 客气 肯定 苦 快活
L:浪漫 乐 累 冷静 凉 凉快

42
M:美 闷 勉强 明确
N:暖 暖和
P:偏
Q:谦虚 亲热 轻松 清洁 清静 清醒 确定
R:热 热闹
S:深入 疏散 舒服 舒展 松 松弛
T:坦白 统一 痛快 突出 烫
W:完善 委屈 稳 稳定 温
X:潇洒 协调 辛苦
Z:镇定 镇静 主动 自豪
1) 动形兼类词
我们发现,在这些能够进入“A+一下 2”格式的形容词中,有一类属于动形
兼类词,它们在语义方面动作性较强,在句中作谓语都可带宾语,“一下 2”作
补语时减小了谓语的动作量和时间量,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这些词包括:
单音节:定 动 对 紧 暖 偏 热 松 烫 稳 温
双音节:充实 端正 繁荣 方便 放纵 丰富 巩固 固定 规范 坚定
讲究 节省 节约 肯定 明确 暖和 清洁 确定 深入 疏散
舒展 松弛 坦白 统一 突出 完善 委屈 稳定 协调 镇定
2) 离合词
其中,“负责”这个形容词比较特殊,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句:
(18)请方老师负责一下今天的检查工作。
(19)这项检查工作由方老师负一下责。
可以看出,我们既可以在其后面加上“一下 2”作补语,也可以在“负”和“责”
之间加上“一下 2”构成离合形式。像这样可以构成离合形式的形容词还有“过
瘾”、“用功”等,例如:
(20)包这么多的饺子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一下瘾。
(21)你用一下功,成绩自然会上去的。
“过瘾”与“用功”却不能进入“A+一下 2”格式中。可见,
但是, “负责”与“过
瘾”、“用功”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①

5.3 拟声词与“一下 2”组合研究


拟声词有 A、AB、AA、ABB、AABB、ABAB、A 里 BC 等多种形式,但并不是所
有形式都能与“一下”组配,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形式与之搭配使用。例如:


这一区别涉及到形容词的性质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讨论。

43
(22)自行车哗地一下倒了。
(23)他嚯地一下站起来。
(24)吓得我刺溜一下顺着楼梯踮着脚尖逃走。
(25)他忍不住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很明显,在例(22)、
(23)、
(24)、
(25)中,
“一下”并不表示具体的次数,
而是与拟声词组合来修饰动词“倒、站、逃走、笑”,
“一下”在这里表示的是“时
间量”,可见属于我们所界定的“一下 2”。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这种组合显示出了一定的层次性,即拟声词先和数量
结构“一下 2”组合,然后再整体地去修饰限制谓语成分,这使我们看到在句子
中起作用的不是单个的“一下 2”,而是“拟声词+一下 2”结构,可以说是“拟声
词+一下 2”结构整体起到了状语的作用。这一语言现象早已引起学界学者们的注
意,指出拟声词都能作状语,能修饰“数+量(名)
”结构和动词,并提出拟声词
。①这当然包括我们所讨论的“拟
修饰“数+量(名)”结构形成了“拟声数量结构”
声词+一下 2”结构。
众所周知,拟声词是表示生物及自然界无生物所发出的声音,比如例(22)
中的“哗”是自行车倒地时发出的声音,例(25)中的“扑哧”是人的笑声。类
似的拟声词还有:咚、哄、呼、哗、哐、啪、砰、噗、唰、呜、吱、当啷、嘎嘣、
嘎吱、咕咚、咣啷、哗啦、呼啦、咔嚓、啪嗒、扑通等等。那么,拟声词通常会
给人带来听觉上的刺激,而“拟声词+一下 2”构成的拟声动量结构则会在听觉的
基础上同时带来视觉的感受,可以说是在视觉上打破了原来的稳定状态,给人以
变化迅速之感。从对语言现象的观察来看,单纯拟声词构成的拟声数量结构比合
成拟声词构成的拟声数量结构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这是由于单音节比多音节的
时值要短,更有时间短促之感。
相比之下,例(23)和例(24)似乎有些特别,其中的“嚯”和“哧溜”虽
然本来是可以表示声音的词,但在这两个句子当中与“站”和“逃走”两个动作
的声音好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若仔细咀嚼起来,正是这种音质的感觉表现出
了动词相应的动作和状态。现代汉语中确实有一类这样的拟声词,它们源于表现
生物及自然界无生物所发出的声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用来表示视觉上变
化迅速、大幅度改变状态而发声微弱得不易听到甚至毫无声响的动作行为,甚至
还用来表示某种纯粹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移用现象,即用本来听觉内容的词语
来表示其他感觉的内容。在表示这些内容时,它们的表音功能已经减弱,而表示
变化迅速和大幅度改变状态的功能却大大增强。


参见饶勤(2000)《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

44
第六章 “一下”的完句功能
6.1 关于数量范畴完句功能的认识
6.1.1 数量范畴具有完句功能
早在 1989 年,陆俭明就注意到数量词对某些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表现为
“某些句法组合如果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 ①。后来,胡明扬、劲松(1989)
较早地提出了完句成分的概念。据此,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汉语中完句成分进
行了各种研究,通过整理我们发现,大多数意见认为数量范畴可以起完句作用,
但对于如何解释这一成分的完句功能则看法不尽相同。
角度一:系统功能语法 贺阳(1994)借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说明单独
的谓核部分难以具备表述性②,无法单独担负交际功能;而汉语中的完句成分主
要是属于环境部分的语言形式,能够使得短语获得表述性,从而独立成句。根据
贺阳(1994)的考察,汉语中的完句成分可以概括为语气、否定、情态、意愿、
时体、趋向、情状、程度、数量等语法范畴,“它们对短语成句起着制约作用”。
角度二:信息论 黄南松、孔令达、司红霞、李泉几位学者的文章中运用了
信息论的观点来说明句子是否自足的问题。
孔令达(1994)采用的方法类似自然科学试验控制法,通过选取六种格式③来
讨论非自足句向自足句的转化过程中影响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认为新信息的有
无和信息量的大小制约着句子能否自足。
司红霞(2003)基于时态、语气等语用手段使静态的形式变成承载一定语用
信息的动态的句子这一观点,研究了汉语中能够完句的语用形式。司红霞(2003)
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将完句成分界定在语用平面,并认为汉语中经常充当完句
成分的如程度范畴、语气范畴、时体范畴、情态范畴、数量范畴、模态范畴等都
是语用手段,它们具有表述功能、判断功能和度量功能。
李泉(2006)参照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各类言语偏误,从完句的词
类成分和句子成分的角度将完句成分的语法范畴概括为十个类型,并提出完句范
畴存在的根本动因是为了使信息足量,使结构和谐。同时也指出,数量词是比较
典型的完句成分。
角度三:时间因素 竟成(1996)通过语言事实证明,不表达时间概念的句
子是不能自足的,独立成句需要包含一定的时间因素,并指出时间因素是成句的
必要条件。在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时也提出,在“主+动词+了+动量”句型中,

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语法研究与探索》1989 年第 4 期)。

贺阳指出表述性“即能够同特定的现实情景发生联系”。

孔令达选取的六种格式分别是:(Ⅰ式)主语+光杆动词;(Ⅱ式)主语+简单形容词;(Ⅲ式)主语+
动+简单宾语;(Ⅳ式)主语+动+了+简单宾语;(Ⅴ式)主语+动+补;(Ⅵ式)主语+动+了+补(趋向)。

45
动量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时界,从而构成完句的因素。
角度四:配价理论 郭彦成、洪淼(2000)认为语境和语气是汉语中任何句
子完句时必不可少的因素,并基于配价理论进行研究得出,外显于句中的完句成
分包括客观的时体范畴、量度范畴以及主观的能愿范畴、模态范畴。
角度五:有界与无界 王玉华(2004)从“有界”、“无界”的角度研究认
为,完句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与“有界”、“无界”有关,并指出否定范畴、能
愿范畴、进行范畴是无界句的完句成分;指代范畴、数量范畴、时体范畴、程度
范畴、处所范畴、语气范畴是有界句的完句成分。同时还指出,有了数量范畴,
句子所表示的情景也就往往有了一个终点,成为有界句。
张建军(2005)引用沈家煊①的理论得出,完句过程实际上就成为有界化的
过程。文章指出,完句范畴是典型的语义语法范畴,可以类化为时体、数量、能
愿、情状、趋向、否定、强调等七类范畴。其中,“时体”与“数量”是重要的
完句范畴。
6.1.2 数量范畴的完句功能性较弱
根据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汉语中的完句成分有些功能性强,有些
功能性弱,可以说它们具有主次之分。比如,金廷恩(1999b)通过研究设计出
了一个系统模式图来说明完句成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区分了“必有完句成
分”和“可有完句成分”,并且指出,此二者之间是上下关系(垂直关系);在
句干选择可有完句成分时,要注意有些完句成分与其它辅助成分共现才能起完句
作用。
不仅如此,司红霞(2003)就明确提出,完句成分存在层级的差别,有强势
和弱势之分。郭彦成、洪淼(2000)也认为,句子所包含的完句成分往往不止一
种,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于句中共现。
既然完句成分有主有次、有强有弱,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即具有完句功能的数量范畴在完句成分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其功能性如何呢?
关于这一问题,贺阳(1994)曾谈及,数量范畴的完句成分包括了“表示物
量、动量或时量的数量短语”,但是,
“趋向范畴和数量范畴(Ⅳ式除外)不能独
立起完句作用” ②。此后,黄南松、孔令达、王玉华、张健军也都提到,数量范
畴不能独立构成自足句。由此可见,数量范畴的完句功能性偏弱,需要与其它完
句成分共同起完句作用。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就完句过程中与数量范畴同现的具体成分而言,一些学


沈家煊认为数量限定可以给客观事物和行为划定认知上的边界,附加的表示数量的成分使得谓语动
词和名词宾语由无界转化为有界成分。

贺阳(1994)以五种主谓结构作为考察的范围,它们分别是: (Ⅰ式) 名+性质形容词; (Ⅱ式)名+
一价动词 ;(Ⅲ式)名+二价动词+名宾;(Ⅳ式)名+三价动词+名宾+名宾;(Ⅴ式)名处+动+名。

46
者有着自己的看法。
孔令达(1994)指出,Ⅴ式中的补语是数量补语(包括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
时,这一格式需要添加三种语言形式中的一种才能够自足,亦即一是在动词前添
加助动词,二是在动词后添加动态助词“过”,三是在句末添加语气词“了”。
王玉华(2004)认为,数量范畴是高频完句成分,常与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了”
同现。张健军(2004)强调,句子中动词的动作性较强时,数量成分需要与其它
完句成分(主要是体标记)相配合才能完句。
由此是不是可以认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数量结构“一下”一般也不能单
独使非自主成句的表达式获得自主地位。进一步讲,“一下”只有在与其它的完
句成分同现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将非自足句转换为自足句的这一过程。由于“一
下”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它在数量范畴中具特殊的地位,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下”
的完句功能与数量范畴中的其它成分并不完全相同。下面就这一问题,我们将做
一个初步的考察。

6.2 语言结构“一下”的完句功能
依据贺阳(1994)的观点,我们知道,当某个语言形式能够使一个语义自足
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时,就“说明带上这个语言形式是该结构独立成句的结构条
件,据此可以确定该添加成分为完句成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语义自足、但
不能独立成句的主谓结构,添加进语言形式“一下”后,便能够独立成句,这说
明带上“一下”是该结构独立成句的条件,即“一下”可以被确定为完句成分。
下面我们将分情况进行讨论。
6.2.1 “一下 1”与“了 1(动态助词)”同现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都认为“V 了 N”结构常常不能自足①,孔令达
(1994)对这一表达式还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指出这一结构中的宾语 N 是一
个简单宾语;动词 V 存在两种情况:如果 V 表示经常发生并且比较具体的动作时,
该结构一般不能自足;如果 V 表示非经常性的或抽象的动作时,该结构一般可以
自足(此种情况下,“了 1”是该结构独立成句的结构条件,单独承担完句功能)。
根据这一看法,我们将本文第三章中例(28)、例(29)
、例(30)
、例(31)、
例(32)这五个例句②进行提炼和变换,可以得到以下的例句:
(1)*有个家伙绊了张璐。
(2)*他的手拍了胖腿。
(3)*山民挨个儿摸了他们的头。


参见贺阳(1994)、孔令达(1994)、齐沪扬(2002)。

根据本文第二章对于“一下 1”的语义界定和本文第三章关于“一下 1”语法意义的讨论,我们认为
这几个例句中的“一下”均为“一下 1”。

47
(4)*(他)鼓足腮帮子吹了。
(5)*他的右手大指在自己的胸上戳了。
我们发现,以上五个例句中的动词“绊、拍、摸、吹、戳”均可表示具体的动作
行为,且能够不断重复,属于瞬间动作动词。因此,例(1)、例(2)、例(3)、
例(4)、例(5)这五个例句虽然属于语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但是都不能独立成
句。根据贺阳文中所提及的完句成分的判断标准①,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和删除的
方法来确定“一下 1”的完句功能。
首先,给例(1)
、例(2)、例(3)、例(4)、例(5)这五个例句添加数量
结构“一下 1”后得到如下例句:
(6)有个家伙绊了张璐一下。
(7)他的手拍了胖腿一下。
(8)山民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
(9)(他)鼓足腮帮子吹了一下。
(10)他的右手大指在自己的胸上戳了一下。
我们注意到,它们的特点在于同时添加了数量结构“一下 1”和动态助词“了 1”
这两个语言形式。根据大多数人的语感可以认为,例(6)、例(7)、例(8)、例
(9)、例(10)这五个例句都能够独立成句,这就说明谓语动词后加上数量结构
“一下 1”可以使含有“了 1”但仍不能自主成句的表达式自足,因此说“一下 1”
具有完句功能。
其次,在例(6)、例(7)
、例(8)、例(9)、例(10)这五个例句的基础上
删除动态助词“了 1”后又可得到如下的例句:
(11)*有个家伙绊张璐一下。
(12)*他的手拍胖腿一下。
*
(13) 山民挨个儿摸一下他们的头。
(14)*(他)鼓足腮帮子吹一下。
(15)*他的右手大指在自己的胸上戳一下。
我们看到,通过这样的删除,例(6)
、例(7)、例(8)、例(9)、例(10)这五
个例句也会失去自主地位,成为例(11)、例(12)、例(13)
、例(14)、例(15)
这样的非自足句。由此可知,“V+一下 1+N”和“V+N+一下 1”这两个语言结构也
常常不能自足,需要通过添加动态助词“了 1”才能使之获得自主的地位。我们
发现,在删除“一下 1”或“了 1”这两个添加成分中任何一个的情况下,该五组
主谓结构虽语义自足,但都不能独立成句。
以上的考察说明,同时带上数量结构“一下 1”和动态助词“了 1”这两个语


参见贺阳(1994)。

48
言形式是主谓结构“N+V+N”独立成句的结构条件,据此可以确定数量结构“一
下 1”和动态助词“了 1”均为完句成分。但是,“一下 1”一般不能单独使非自
主成句的表达式获得自主地位,常常需要与“了 1”同现以共同承担完句功能。
黄南松(1994)和金廷恩(1999a)都曾不同程度地提到过这一点。

6.2.2 “一下 2”的完句功能


关于“V+一下 2!”祈使句式 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祈使句,它是由动词 V 带上
“一下 2”①形成的。例如:
(16)安慰一下! 改善一下!
照顾一下! 表扬一下!
合作一下! 团结一下!
胡明扬(1989)指出,语序、否定以及疑问、祈使等表达功能语气的语调也
具有完句功能作用。试把以上的祈使句中的“一下”省略后得到如下例句:
(17)*安慰! *
改善!
* *
照顾! 表扬!
* *
合作! 团结!
传统的语法认为,词或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便成为句子。可是,上面的动词
加上一个祈使的语调后均不能完句。这也说明了,汉语句子的形成还有其它的制
约因素。并非任何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语调往往只是成句的必要条
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个表达式能否独立成句,除了要有语调外,常常还要取
决于是否带有其他完句成分。在很多祈使句子的形成中,“一下 2”就是一个不可
缺少的完句成分。
关于“A+一下 2!”祈使句式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A+一下 2!”祈使句
的情况,可以发现,在“A+一下 2!
”祈使句中,
“一下 2”并不是完句成分。例如:
(18)轻松一下! 潇洒一下! 冷静一下!
疯狂一下! 浪漫一下! 凉快一下!
如果将这六个祈使句中的“一下”都省掉的话,我们得到的句子依然是可以独立
成句的。例如:
(19)轻松! 潇洒! 冷静!
疯狂! 浪漫! 凉快!
由此可见,
“一下 2”的完句功能比较弱一些,往往需要与其他成分同现而共
同完成完句的作用,祈使语调是其中的一个成分。


关于“一下 2”的界定参见本文第二章。

49
第七章 余 论
7.1 关于“一下 2”词性归属的问题
在绪论部分,我们曾谈及到,由于“一下”句法分布较为灵活多样,因而
语法学界对其词性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通过我们的考察(1.1.4 与
4.1.1)发现,在动词和形容词前作状语也是该成分常见的用法,就此语言现象
而言,语言结构“一下”的词性归属问题仍需再斟酌。
根据我们前文(2.3.1)对“一下”语法单位的界定可知,“一下 1”是由数
词“一”加上量词“下”构成的数量短语;而“一下 2”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
内部结构也相对稳定,我们将其语法单位界定为词。因而,我们的注意焦点就缩
小到了“一下 2”的范围上。
7.1.1 “一下 2”具有副词的性质
张斌(2002)指出,确定汉语词类的标准就是该语言成分充当句法成分的能
力和该成分与其它词的组合能力。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一下 2”的句法
分布和它的同现成分都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一下 2”既可以修饰动词也
可以修饰形容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谓语之后充
当补语,二是在谓语之前充当状语。前者属于动量词,在这一点上,大家取得了
相对一致的共识;而后者的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讨论。
自从《马氏文通》以来,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争议和问题最突出的一
类,原因在于其用法丰富多样,内部各个成员的个体性强而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较
大,情况相当复杂。不过,既然是同一类词,这种个性的存在也无法否认更大的

共性的存在,那就是副词相对比较简单的句法功能 ——充当句中的状语,用以
修饰和限制谓语部分。这样看来,“一下 2”具有副词的性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7.1.2 “一下 2”可以列为兼类词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的讨论,目前的语法学界在兼类词性质的认
识上取得了广泛的共识。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兼类词需要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语法功能;二是彼此间在意义上有联
系。
据我们的研究来看,
“一下 2”是在语用需要的驱动下,由“一下 1”派生而
来②的,在这个派生过程中经过了第一次句法变化、表层语义变化、第二次句法
变化和深层语义变化几个阶段。虽然,其深层语义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会发生变
化,但这些变化了的语义中仍然包含有共同的义素,因而无论是“一下 2”作补


参见张谊生(2000)。

参见本文第二章。

50
语还是作状语,它们的意义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即都具有“时量”的特征。①所
以说,根据当前普遍的鉴定兼类词的标准,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一下 2”列为
兼类词。

7.2 “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留学生造出这样的汉语句子:
(1)*我观察了,发现中国人很多。
(2)*他考虑了,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3)*我们复习功课一下。
(4)*我检查一下了所有的地方。
按照我们传统的表达习惯,例(1)、例(2)中的动词后要用“一下”,说成:
(5)我观察了一下,发现中国人很多。
(6)他考虑了一下,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例(3)、例(4)中虽然使用了“一下”,但是句子的语序是不合适的,应该说成:
(7)我们复习一下功课。
(8)我检查了一下所有的地方。
许多留学生其实在初级汉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语言结构“一下”的用法了,
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仍然不能熟练而正确地
运用“一下”造句。这些病句的频繁出现说明,留学生在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后,
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该语言结构的用法,或者说,至少他们对“一下”的了解还停
留在初级阶段。这也说明,我们在中高级阶段对“一下”的教学存在不足,就目
前而言,如何正确地使用“一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是个难点。
7.2.1 教学安排存在缺陷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语言结构“一下”具有词和短语的双重性质,因此,
对该语言结构的教学应该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但是长期以来,各类教材对
此没有给以必要的重视,只把它作为一般词条处理,在个别语法点的练习上稍作
操练便告结束。有关“一下”形式多样的用法无论在课文、语法讲解、课后练习
中都没有做出有意识的凸现,即使有所提及,也往往只是不易察觉地昙花一现,
不会给学生留下牢固深刻的印象。教学安排如此,造成了上面留学生在造句时遗
漏“一下”或“一下”语序错误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客观上也存在着障碍,多年来,对“一下”感兴
趣的学者们都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下,对“一下”的性质在理论上还没有统一的
认识。这种汉语本体研究理论上的分歧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在所难免。


参见本文第四章。

51
7.2.2 教学问题症结所在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对外汉语
“一下”教学的重点是使留学生掌握“一下”的各种使用形式,而不是让他们去
研究“一下”的性质,我们能否在教学中避开目前理论研究中的诸难点而使留学
生学会“一下”的实际用法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下”教学
的症结所在。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大多都不是少年儿童,他们早已掌握了本国语言的规
则,有成熟的思维,在新的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与本族语作比较,从而产生
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果教师能够寻找语言认知动
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从语言演变规律的角度解释语法规则的
话,肯定能促进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学习和应用。所以说,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一
个典型特征就是“解释”。
然而,此前对于语言结构“一下”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十分有限,教师对于“一
下”各个义项之间的关联无从知晓。所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为什么”
的时候,教师无法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回答,从而大大削弱了“解释”的
力度,如果一味地用“约定俗成”来应付学生的提问未免有失学术的严谨性。不
难看出,未能合理地解释“一下”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用法,是其教学问题的症
结所在。
7.2.3 “一下”的教学模式
由上文可知,如果把我们对“一下”来源和演变的研究结果应用到对外汉
语教学中,对一些语言现象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将会对学生掌握“一下”的用
法大有裨益。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一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这与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恰巧一致,因而结合“一下”的客观的发展
规律,设计一套关于“一下”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可能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把“一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
段三个部分,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学生掌握不同难度的知识点。
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只涉及“一下 1”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一下 1”主
要用在动词之后作数量补语,相当于“一次,一回”的意思。此阶段的难点在于
带宾动词与“一下 1”组合时,宾语的位置问题。
中级阶段: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一下 2”,主要内容包括“一下 2”在动词后
作补语表“动作量”、
“时间量”或兼表“动作量和时间量”时的用法,以及“一
下 2”在动词前作状语的使用方法。本阶段的难点在于如何由表示“定数”义的
“一下 1”过度到表示“概数”义的“一下 2”。
高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应已熟练掌握“一下 1”、
“一下 2”与动词搭配的

52
使用方法,以及二者含义上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将“一下 2”的其它用法,即
与其它成分组合的不同情况一并教授给学生,包括“一下 2”与形容词组合,
“一
下 2”与拟声词组合,
“一下 2”与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另外,还可以提及
“一下 1”的重叠形式和“一下 1”与指示代词“这(那)”的组合情况。
现将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整理如图表 7-1:
阶段 格式 “一下”的含义 重 点 知 识 说 明
1) 宾语为代词时,带宾语序为“V+N+一下 1”;
初 当宾语为非代词时,带宾语序为“V+N+一下 1”
V+一下 1 表示行为动作的具 或“V+一下 1+ N”两种形式。
级 体数量为“一”。 2) 表示反复进行的非持续性动作动词可以进入
此格式。
3) 重读位置在“一”上,“下”相对轻些。
1) 谓语不能是光杆动词,必须是短语,表现出一
表示行为动作瞬间 定的“异质性”。
一下 2+V
完成。 2) 如果谓语动词是对举结构,不受以上约束的限
制,比如“一下起一下落”。
中 1.表示行为动作持 1) 在“V+一下 2”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至
续时间短促; 少有以下两类动词不能够进入 “V+一下 2”
级 2.表示行为动作的 格式:第一类是所有的非自主动词;第二类是
V+一下 2 动作量微弱; 内部为动宾结构的一价的自主动词。
3.兼表行为动作的 2) 当 宾 语 是 代 词 或 指 人 名 词 时 , 带 宾 语 序 为
时间短促和动作量 “V+O+一下 2” 或“V+一下 2+ O”两种形式;
微弱。 当宾语是光杆普通名词、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
短语,则只能是“V +一下 2+ O”一种语序。

1) “一下 2+形容词”格式能够成句的条件在于是
高 一下 2+形容词 否有辅助成分,使得 A 表现出异质性。
形容词+一下 2 表示状态存在时间 2) 能够进入“A+一下 2”格式中的形容词相对较
拟声词+一下 2 短促。 少,可用所列词作为参考。
级 这(那)一下 2 3) “这(那)一下 2”作时间状语。
4) 从“一下”的完句功能角度教授。

图表 7-1

7.3 关于“一”的省略问题
赵元任(1980)曾指出,
“一+量”结构中的数词“一”相当于英语中的数词
“one”或者不定冠词“a(an)”,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的数词“一”要是带重
音(如“只要一块钱”)就是英语中“one”的意思;要是轻声或者干脆省略掉只
剩下可轻可重的量词(如“只要(一)块布”),就是“a(an)”的意思。这一说
法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V 后的“一+量”结构可以表示“定指”和“不定指”
两个概念,当“一”表示“不定指”时,可以省略,构成“V+(一)+量”格式
呢?

53
假如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依照我们对“一下 1”与“一下 2”的语义界定可知,
“V+一下 1”格式中的“一下”含有“定数”义,是“定指”概念,所以“一”
不能省略;而“V+一下 2”中的 “一下”含有“概数”义,是“不定指”的概念,
则“一”可以被省略,从而构成“V+(一)下”格式。但是,在实际语料中,情
况并非如此。对语料的考察表明,省略“一”的情况是出现在“一下”位于 V
之后时产生的。例如:
(9)打了(一)下孩子。
(10)拍了(一)下脑袋。
(11)吹了(一)下灰尘。
(12)等(一)下我。
(13)去(一)下超市。
(14)看(一)下手表。
从前文可知,例(9)、例(10)、例(11)中的“一下” 表示实在的数量,
属于“一下 1”,而例(12)
、例(13)、例(14)中的“一下”表示模糊量,属于
“一下 2”。语言事实验证了,我们上面做出的主观判断是错误的,“V+一下”结
构中的“一下”表示“定指”还是“不定指”并不是省略“一”的充分条件。
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V+一下”格式中的“一”可以省略呢?我们再
来看以下的例句:
(15)一上午只准歇一下,不准多歇。
(16)干了一上午,该歇(一)下了。
例(15)中的“一下”是“一回”的含义,其中的“一”不能省,而例(16)
中的“一下”表示短暂的动作行为,不表具体的数量,
“一”可以省。之所以如
此,原因在于动词“歇”是一个持续性动词,它之后既可以跟“一下 1”也可以
跟“一下 2”,因而在强调“一次,一回”的概念时“一”不能省略,否则很难与
“V+(一)下 2”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在“持续性动词+一下 1”的结构中,数词“一”不能省略。现代
汉语中这种省略“一”的形式还是比较有限的, 这可能和另—种表示趋向意义的
“V 下”形式相关。因为“V 一下”省略“一”就与表趋向的“V 下”同形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了“一”的省略。

我们在时贤的研究基础上虽然做了一些更为深入的考察,但是由于知识水平
和研究能力都十分有限,尚且还有很多关于“一下”的语言现象问题没有得到彻
底圆满的解决,我们将在以后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拾遗补缺,力求这项研究的结果
不断趋于完善。

54
后 记
2005 年起,本人有幸投齐沪扬先生门下学习现代汉语语言学知识,几年来,在先生的
耐心教导和循循善诱下,我从一个语言学的“门外汉”修成了“窥其门庭者”,虽然我天性
愚钝,未能全部接收和理解先生所传所授之术,但也开始能够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笨拙地思考
一些语言现象,尤其是对以前积累的关于某些语言现象的感性认识,我也开始尝试去做较为
科学严谨的理论分析。不仅如此,在语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引领下,以前一些模模糊糊的
概念也开始渐渐廓清。
最初动手写“一下”,只是打算运用语言学和语法理论知识学着分析一下“一下”的特
点和用法,这样不但能遂我多年以来想写“一下”的夙愿,写完后还能作为一次课程作业交
给先生,堂皇地顶一次差使。当这篇小文呈交给先生后,自觉文章幼稚粗浅而心中惴惴不安,
但意外的是,先生看后居然持赞赏态度,称该文选题较新颖独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也
还较为老练。得到先生的鼓励我喜出望外,兴奋之余又对“一下”的其它用法和特点进行了
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并突发奇想:是否可将“一下”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呢?我鼓
足勇气,斗胆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先生,先生听后颔首赞同,但同时又严肃指出如果作为毕业
论文选题,那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要做大量的材料搜集和准备工作,语言学
和语法理论的运用也要更严谨更成熟才行。我顿时觉得动力与压力同在!
就这样,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进行论文的准备和写作工作。起初还觉顺利,但写
着写着,我就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不明智。先前关于“一下”的想法貌似很多,但
经过理论的梳理后只能归纳出两三项内容,而且又鲜有资料可查,我感觉自己行进在茫茫的
荒野上,全然无路可循,我的写作开始变得缓慢而艰难,曾经一度产生了放弃该论题的想法。
好在先生一直鼓励我咬牙坚持下去,要求我凭自己的辛勤努力写完论文,同时还提出了很多
高屋建瓴的看法,借着他的精神鼓励和理论指导,我又鼓足勇气艰难前行,并最终促生了这
篇有关“一下”的研究论文。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仁的待人方式将令我终身难忘!
我深知,本论文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甚至是谬误的地方,那都是因为本人学力不逮造成的,
在此谨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但如该文能有可取之处,那都归功于各位师长,同学和朋友
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这里我首先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齐沪扬先生,如果没有他的教
诲、鼓励、指导和支持,就不会有这篇论文;感谢多位师兄师姐,包括姚占龙、葛新、邵洪
量、谢白羽、蔡瑱、张素玲、邓楠楠、何晓霞、杨杏红、周泽龙、赵国军、李虹、曾传禄、
龙景科以及刘慧清老师,他们在我写该文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新思路,使我深受
启发;感谢蒋叶红和谢涛丽给我的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本论文的选题和写作也得到
了陈昌来和吴为善两位教授的指正,令我受益匪浅,亦十分感激。
另外,还要感谢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一直支持我的学业,从各种
途径帮助我,在我写论文期间,他们尽量少安排工作,才使我能有较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

55
主要参考文献
曹忠军 2005 关于叹词和拟声词的词类归属问题,《语言与翻译(汉文)》第 3 期。
陈 光 2003 准形态词“一”和现代汉语的瞬时体,《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5 期。
陈建生 1997 关于语料语言学,《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程雨民 1983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相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董秀芳 2004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丽荣、邵文利 2003 试论拟声词的基本特性及其成因,《语文研究》第 4 期。
范 晓 1996 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汉语学习》第 1 期。
范晓、张豫峰等 2003 《语法理论纲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甘智林 2004 “V+ 一下 2”格式的语法意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5 期。
甘智林 2005a “V+ 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 期。
甘智林 2005b 带宾“V+ 一下 1”、
“V+ 一下 2”格式的语序问题,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第 1 期。
顾 阳 1994 论元结构理论介绍 ,《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顾曰国 1998 语料库与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郭 攀 2004 《汉语涉数问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郭先珍 2002 《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郭彦成、洪淼 2000 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4 期。
郭艳成 2003 现代汉语完句的语用解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 3 期。
哈 森 2002 论现代汉语拟声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5 期。
何 杰 2000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何九盈、李学敏 1994 《实用文言词典》,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贺 阳 1994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胡明扬、劲松 1989 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胡孝斌 1997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 一下”式的差异,《汉语学习》第 2 期。
胡壮麟 1980 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第 3 期。
胡壮麟 1996 美国功能语言学家 Givon 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黄南松 1994 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第 6 期。
Jeun-Yves 任小波 1997 汉语的量词特征:广义短语结构语法(上),
《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Jeun-Yves 任小波 1998 汉语的量词特征:广义短语结构语法(下),
《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蒋宗霞 2000 现代汉语量词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期。
金廷恩 1999a “ 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汉语学习》第 2 期。
金廷恩 1999b 汉语完句成分说略,《汉语学习》第 6 期。
竟 成 1996 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第 1 期。

56
阚兴礼 2002 拟声词“一声/一下 V”的组配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1 期。
阚兴礼 2002 拟声词与“一声/ 一下 V”的组配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第 1 期。
孔令达 1994 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第 6 期。
蓝 纯 2005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 泉 2006 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第 1 期。
李汉威 1998 怎样分析谓语动词后面的数量短语,《江汉大学学报》第 4 期。
李建平 2003 唐五代动量词初探,《泰山学院学报》第 4 期。
李秀萍 2007 说“一下”,东北师范大学论文。
李宇明 2000 《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允玉 2001 “VV”
“V 一下”
“V 一会儿”格式与动词的选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第 3 期。
李允玉 2006 三种格式带宾语情况的考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 1 期。
李宗江 1999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林书武摘译 1984 词汇语义学,《国外语言学》第 2 期。
刘 红 2002 祈使句的显主语和隐主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7 期。
刘 顺 2001 影响名词谓语句自足的语言形式,《汉语学习》第 5 期。
刘街生 2003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语言研究》第 2 期。
刘月华 1984 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比较,《汉语学习》第 1 期。
卢福波、吴莹 2005 请求句中“V”
、“V 一下”与“VV”的语用差异,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5 期。
陆俭明 1989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语法研究与探索》第 4 期。
陆俭明 1991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第 1 期。
陆俭明 200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沈阳 2003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路葳葳 2005 “V 一下”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麻彩霞、曹跃香 2000 试论现代汉语带宾形容词,《语文学刊》第 6 期。
马庆株 1981 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 2 期。
马庆株 2005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倪春元、徐乃为 1995 数动量词组语法功能补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齐沪扬 2000 《现代汉语短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7
齐沪扬 2002 情态语气范畴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 3 期。
屈承熹、纪宗仁 2005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饶 勤 2000 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荣 晶 2005 昆明话和普通话“VV”
“V(一)下”的功能、形式对比,
《云南民族大学报(社
科版)》第 1 期。
S.C.Levinson[英] 沈家煊译 1986 会话含义,《国外语言学》第 2 期。
S.C.Levinson[英] 沈家煊译 1986 言语行为,《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邵 勤 2005 动量词研究综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7 期。
邵敬敏 1993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第 3 期。
沈家煊 1994 R.W.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沈家煊 1998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国外语言学》第 3 期。
石毓智、李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司红霞 2003 完句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汉语学习》第 5 期。
孙朝奋 1994《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田 皓、甘智林 2003 “V+数词(一)+动量词+N”的认知分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第 2 期。
王启龙 1995 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王启龙 2003 《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王亦达 2000 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特征研究综述,《社科纵横》第 2 期。
王玉华 2004 完句成分与“ 有界”、“无界”,《语文学刊》第 3 期。
王自强 1984 《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卫志强摘译 1984 语义学与语法,《国外语言学》第 3 期。
文 炼 1982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 1 期。
吴 吟 2000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汉语学习》第 3 期。
吴福祥 2005 《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吴为章 1993 动词的“向”札记,《中国语文》第 3 期。
相原茂 1984 数量补语“一下”,《汉语学习》第 4 期。
肖 月 2006 汉语完句成分研究综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 5 期。
徐治堂 2002 论拟声词的实词性特征,《甘肃高师学报》第3期。
杨 平 2003 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语言教学语研究》第 5 期。
杨德峰 2004 《汉语的结构和句子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姚晓波 2005 动量短语的语法功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6 期。
叶蜚声、徐通锵 1997 《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俞东明 1998《言语交际中的语义:语用学导论》评介,《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58
袁毓林 1993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 1998 《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翟英华 2001 时量词探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4 期。
张 斌 1998 《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斌主编 2002 《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赪 2000 现代汉语“V 一 V”和“VV”式的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张国宪 1994 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学习》第 4 期。
张国宪 1996 形容词的计量,《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张健军 2005 完句范畴的归纳及理据,《边疆经济与文化》第 9 期。
张旺熹 1999 《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 2000 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第 2 期。
赵元任 2001 《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著,丁邦新译 1980 《中国话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郑 桦 2005 动量词的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5 期。
郑 桦 2005 动量词的流变,《西北第二民族学报》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 《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北京:商务印
书馆。
周国光 1995 现代汉语形容词配价研究述评,《汉语学习》第 2 期。
朱德熙 1985 《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2005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丽萍 2007 “V+一下”格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朱小雪 1989 Grehard Helbig 的价语法理论及其使用语法模式,《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59
附录Ⅰ 《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2110 个形容词词汇表
A(26)
哀伤、矮、矮小、暖昧、安、安定、安分、安静、安宁、安全、安适、安稳、安闲、安详、
安心、安逸、暗、暗淡、肮脏、昂贵、凹、傲、傲慢、傲气、奥妙、懊丧
B(95)
霸道、白、白净、白亮、白茫茫、白嫩、百倍、败兴、棒、薄(báo)(~与厚对)、宝贵、饱、
饱和、饱满、保守、保险、暴烈、暴躁、悲哀、悲惨、悲愤、悲观、悲凉、悲伤、悲痛、卑
鄙、卑贱、卑劣、背静、被动、奔放、本分、本来、笨、笨重、笨拙、逼真、笔挺、笔头、
笔直、闭塞、必须、必然、必要、碧蓝、碧绿、边远、扁、便当、便利、遍、辩证、标致、
标准、表面、憋闷、憋气、瘪、别扭、别致、冰凉、冰冷、博大、薄(bó)(轻微,少)、薄情、
薄弱、不安、不便、不错、不当、不得了、不得己、不等、不对、不法、不公、不够、不苟、
不规则、不轨、不快、不利、不良、不满、不平、不屈、不然、不善、不少、不懈、不详、
不幸、不朽、不一、不足
C(156)
残、残暴、残废、残酷、残忍、残余、惨、惨淡、惨痛、惨重、灿烂、苍白、仓促(猝)、苍
翠、苍劲、苍老、苍凉、苍茫、嘈杂、草(不细致)、草绿、草率、岑寂、匆匆、差、差劲、
差不多、诧异、馋、缠绵、昌盛、猖獗、猖狂、长、长久、长期、长寿、长远、怅惘、敞亮、
畅快、畅通、超级、超然、超脱、潮、潮湿、彻底、沉、沉沉(形容沉重)、沉甸甸、沉寂、
沉静、沉闷、沉默、沉痛、沉重、沉着、陈、陈腐、陈旧、称心、称职、成功、成熟、成心、
诚恳、诚实、诚挚、痴呆、吃惊、吃亏、吃力、吃香、持久、迟、迟钝、迟缓、迟疑、赤诚、
赤裸裸、赤贫、炽热、炽烈、充分、充实、充裕、充足、崇、崇高、重重(chóngchóng)、冲
(chòng)、抽象、惆怅、稠密、丑、丑恶、丑陋、臭、初步、初级、出格、出名、出奇、出
色、出神、出众、传神、垂危、纯、纯粹、纯洁、纯净、纯朴(淳朴)、纯熟、纯真、纯正、
蠢、蠢笨、雌、慈爱、慈善、慈祥、刺耳、刺骨、刺目、刺眼、次、次要、聪明、聪慧、聪
颖、匆忙、葱茏、葱绿、从容、粗、粗暴、粗笨、粗糙、粗大、粗犷、粗鲁、粗浅、粗实、
粗俗、粗心、粗野、粗壮、翠绿、脆、脆弱、错、错乱、错落、错误
D(87)
大、大胆、大方、大概、大量 1(数量多)、大量 2(气量大)、大批、大无畏、大型、大致、呆、
呆板、呆滞、单、单薄、单纯、单调、单独、单一、胆寒、胆怯、淡、淡薄、淡漠、淡雅、
当然、倒霉、得当、得力、得体、得意、等回、低、低沉、低级、低贱、低廉、低劣、低能、
低微、低下、滴溜溜、敌对、地道(道地)、点滴、典型、典雅、刁、刁滑、刁钻、凋零、鼎
鼎、鼎沸、鼎盛、定、丢丑、丢脸、丢人、动荡、动人、动听、动心、动摇、陡、陡峭、毒、
毒辣、独到、独立 1(不受其他国家或政权支配而独立存在)、独立 2(不隶属上级而隶属更上
一级)、独断、独特、端正、端庄、短、短促、短暂、对称、对、对等、对劲、对立、钝、
多、多年生、多情、多余

60
E(10)
恶、恶毒、恶劣、恶性、额外、扼要、恩爱、耳背、耳生、耳熟
F(103)
发达、乏、乏累、乏味、法定、繁、繁多、繁复、繁华、繁忙、繁茂、繁密、繁荣、繁盛、
繁杂、繁重、烦、烦闷、烦琐、烦恼、烦躁、反、反常、反动、反复、反感、反面、方、方
便、放荡、放肆、放纵、飞红、飞快、非常、非法、非凡、菲薄、肥、肥大、肥美、肥胖、
肥沃、肥壮、废、费解、费劲、费力、费神、费事、费心、分明、分散、芬芳、纷繁、纷纷、
纷纷扬扬、纷乱、纷纭、奋发、奋勇、愤慨、愤懑、愤怒、丰、丰富、丰厚、丰满、丰美、
丰饶、丰盛、丰硕、丰腴、封建、风光、风流、风趣、疯、疯癫、疯狂、肤浅、浮(轻浮)、
浮滑、浮躁、腐败、腐化、腐朽、富、富贵、富丽、富强、富饶、富有、富裕、负、负疚、
负责、复杂、副、附带、附加、附近、附属
G(118)
干、干巴、干巴巴、干瘪、干脆、干净、干涩、干燥、甘、甘美、甘心、尴尬、感人、感性、
刚、刚健、刚劲、刚强、刚毅、高、高昂、高傲、高层、高超、高大、高档、高等、高度、
高贵、高级 1(达到一定高度的)、高级 2(超过一般的)、高速、高亢、高明、高尚、高深、高
耸、高兴、高涨、各别、个别、根本、耿直、工整、恭、恭敬、公(与“母”对)、公道、公
费、公共、公开、公立、公派、公平、公正、巩固、共同、够、够朋友、够味儿、够意思、
孤、孤单、孤独、孤寂、孤立、孤零零、孤僻、古、古板、古典、古怪、古老、故、故意、
固定、固执、寡、寡情、乖、乖巧、怪、怪诞、怪僻、关键、关切、光、光彩、光滑、光辉、
光洁、光亮、光溜、光溜溜、光明、光荣、光秃秃、广、广博、广大、广泛、广阔、规范、
规矩、瑰丽、鬼、鬼祟、贵、贵重、滚圆、国产、国际、果断、过分、过火、过量、过瘾、
过硬
H(123)
害羞、酣畅、憨厚、寒、寒冷、寒酸、含糊、含混、罕见、汗津津、豪放、豪华、豪迈、豪
爽、好、好吃、好多、好过、好看、好听、好玩、好笑、好些(~问题)、浩、浩大、浩荡、
浩繁、浩翰、好客、好奇、好强、好胜、和、和蔼、和缓、和睦、和平、和气、和善、和谐、
和煦、和悦、合法、合格、合理、合适、合身、合算、合意、黑、黑暗、黑沉沉、黑洞洞、
黑糊糊、黑黝黝、狠、狠毒、狠心、横(héng,与“竖、直”对)、轰轰烈烈、红、宏大、宏
伟、洪亮、厚、厚道、厚实、糊涂、花、花白、花哨、华贵、华丽、滑、滑稽、滑溜、坏、
欢畅、欢快、欢乐、欢喜、欢欣、缓、缓和、缓慢、荒、荒诞、荒凉、荒谬、荒唐、慌、慌
乱、慌忙、慌张、黄、惶惑、惶恐、恍惚、晃荡、灰、灰白、灰溜溜、灰蒙蒙、灰心、诙谐、
辉煌、晦涩、昏、昏暗、昏黄、混乱、混浊、浑、浑厚、浑浊、活 1(活动,灵活)、活 2(在
活的状态下)、活泼、活跃、火红、火热、豁达、豁亮
J(179)
机动 1(利用机器开动的)、机动 2(权宜的,灵活的)、机警、机灵、机密、机械、机要、机智、

61
基本、畸形、积极、激昂、激动、激进、激烈、激越、吉利、吉祥、棘手、极大、极端、及
时、急促、急忙、急迫、急切、急躁、挤、寂静、寂寞、假、坚、坚定、坚固、坚决、坚苦、
坚强、坚韧、坚实、坚毅、坚硬、坚贞、尖、尖端、尖刻、尖利、尖锐、尖酸、艰巨、艰苦、
艰难、艰险、艰辛、奸、奸诈、俭朴、俭省、简、简便、简单、简短、简洁、简捷、简练、
简陋、简略、简明、简朴、简要、简易、间接(与“直接”对)、贱、健康、健全、健壮、僵、
僵硬、讲究、焦黄、焦急、焦躁、焦虑、焦灼、娇、娇贵、娇嫩、娇气、娇艳、骄、骄傲、
骄横、狡猾、狡诈、皎洁、矫、矫健、侥幸、教条、节省、节约、接近、结实、杰出、洁白、
洁净、矜持、金、金黄、紧、紧凑、紧急、紧密、紧迫、紧俏、紧张、谨慎、进步、近、近
视、惊愕、惊慌、惊奇、惊人、惊险、惊讶、惊异、精、精彩、精当、精到、精干、精光、
精悍、精美、精密、精明、精练、精辟、精巧、精确、精锐、精神、精深、精细、精心、精
湛、精致、经常、经典、经济、晶莹、静、静寂、静谧、静悄悄、净、窘迫、炯炯、迥然(书
面)、久、久远、旧、拘谨、拘束、沮丧、巨大、具体、剧烈、绝 1(独一无二的)、绝 2(走不
通的)、绝对、绝妙、均、均等、均衡、均匀、俊、俊秀、峻峭
K(77)
开阔、开朗、开明、开心、坎坷、慷慨、考究、苛刻、科学、可爱、可悲、可耻、可观、可
贵、可靠、可口、可怜、可怕、可恶、可惜、可喜、可笑、可心、可疑、可以、刻苦 1(肯下
功夫)、刻苦 2(俭朴)、刻薄、客观、客气、肯定、恳、恳切、铿锵、空(kōng)、空荡荡、空
洞、空旷、空前、空虚、恐怖、恐慌、恐惧、空(kòng)、空闲、口头、枯、枯黄、枯燥、苦、
苦闷、酷、酷热、快、快活、快乐、快意、宽、宽敞、宽绰、宽大、宽泛、宽广、宽阔、狂、
狂暴、狂热、狂妄、旷、魁梧、困惑、困倦、困苦、困难、阔、阔气、阔绰
L(103)
邋遢、辣、辣手、赖(lài)、赖皮、蓝、懒、懒惰、烂、烂漫、狼狈、狼藉、浪漫、牢、牢
固、牢靠、劳苦、劳累、劳碌、老、老成、老练、老实、乐、乐观、累累(lěilěi)、累、累
赘、冷、冷冰冰、冷淡、冷静、冷冷冰冰、冷酷、冷漠、冷清、冷清清、冷飕飕、离奇、理
想(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理性、理智、利害(厉害)、利落、利索、丽、连绵、廉洁、
凉、凉快、凉爽、良(~药)、良好、良性、亮、亮晶晶、亮堂、亮堂堂、辽阔、潦草、嘹亮、
寥寥、了不起、烈、烈性、劣、劣等、劣质、淋漓、邻、临床、临时、粼粼、吝啬、凛冽、
凌乱、零、零落、零碎、零星、玲珑、伶俐、灵、灵便、灵活、灵敏、灵巧、灵通、灵验、
溜光、流利、流行、聋、笼统、隆重、噜苏(罗唆)、鲁莽、绿、绿油油、乱、乱哄哄、落地、
落后
M(95)
麻(不光滑)、麻痹、麻烦、麻利、麻木、马虎、卖劲、卖力、蛮、蛮横、满 1(全部充实,达
到容量顶点)、满 2(全)、满目、满腔、满意、漫、漫长、漫漫、漫天、慢、慢腾腾、慢性、
慢悠悠、盲、盲目、忙、忙碌、忙乱、茫茫、茫然、莽莽苍苍、莽撞、毛、毛躁、矛盾、茂
盛、冒尖、冒昧、冒失、没趣、美、美观、美好、美丽、美满、美妙、闷、闷热、蒙胧、蒙

62
蒙(méngméng)、猛、猛烈、迷糊、迷茫、迷人、迷惘、秘、秘密、密、密集、密密麻麻、蜜、
绵、绵长、腼腆、勉强、苗条、渺茫、渺小、妙、民主、敏感、敏捷、敏锐、明、明白、明
净、明朗、明丽、明亮、明媚、明确、明晰、明显、明智、名、名贵、名誉、莫大、模糊、
漠然、陌生、脉脉、母(与“公”对)、木(麻木)
N(40)
耐烦、耐久、耐心、男、难、难得、难堪、难看、难听、恼怒、闹、闹哄哄、内行、内疚、
内在(与“外在”对)、嫩、嫩绿、能、能干、泥泞、腻烦、逆、黏、黏糊、年迈、年青、年
轻、袅袅、宁静、忸怩、浓、浓厚、浓烈、浓密、浓郁、浓重、女、暖、暖和、懦弱
0(1)
偶然
P(54)
旁、磅礴、庞大、庞杂、胖、胖乎乎、喷香、澎湃、蓬勃、蓬松、疲惫、疲乏、疲倦、疲劳、
僻静、偏、偏激、偏僻、偏远、便宜、飘渺、漂洒、漂亮、频繁、贫、贫苦、贫困、贫穷、
平、平安、平常、平淡、平等、平凡、平和、平静、平均、平坦、平稳、平行、平庸、平展、
平整、泼辣、破、破旧、破烂、破碎、迫切、朴实、朴素、普、普遍、普通
Q(109)
漆黑、凄惨、凄厉、凄凉、凄然、蹊跷、奇、奇怪、奇妙、奇特、奇异、崎岖、齐、齐备、
齐全、齐心、齐整、起劲、起码、气昂昂、气冲冲、气愤、气呼呼、气恼、气馁、恰当、牵
强、谦虚、谦逊、虔诚、潜在、浅、浅薄、浅显、浅易、强、强大、强横、强硬、强烈、强
盛、强壮、憔悴、巧、巧妙、切实、亲爱、亲密、亲切、亲热、亲身、亲生、勤、勤奋、勤
俭、勤快、勤劳、青、青翠、清、请白、清澈、清楚、清脆、清淡、清高、清寒、清洁、清
静、清冷、清凉、清亮、清贫、清爽、清晰、清闲、清香、清新、清醒、清秀、轻、轻便、
轻浮、轻捷、轻快、轻巧、轻柔、轻率、轻松、轻微、轻闲、轻易、轻盈、晴、晴朗、穷、
穷苦、穷困、曲折、全、全部、全副、全面、全盘、全体、缺德、确切、确实、确凿
R(40)
热、热忱、热诚、热烘烘、热乎乎、热烈、热闹、热切、热情、热销、热心、人道、人工、
人均、人为、人造、仁慈、任性、任意(~方向)、认真、日常、日用、荣幸、融洽、容易、
柔、柔和、柔媚、柔软、柔弱、柔顺、如意、入神、软、软和、软弱、锐利、润、弱、弱小
S(129)
飒爽、洒脱、散、散乱、散漫、骚、扫兴、沙哑、傻、傻乎乎、煞白、闪闪、膻、善、善良、
伤心、上等、上述(与“下列”对)、少、少见、奢侈、涉外、深、深奥、深长、深沉、深厚、
深刻、深切、深人、深邃、深远、深重、神秘、神奇、神气、神圣、审慎、慎重、生、生动、
生疏、生硬、盛、盛大、湿、湿漉漉、湿润、失常、实 1(没有空隙)、实 2(真实,实在)、实
惠、实际、实心、实用、实在、世故、势利、适当、适龄、适宜、首(第一的,最高的)、首
席、首要、瘦、瘦弱、瘦削、瘦小、舒畅、舒服、舒适、舒坦、舒展、疏、疏忽、疏散、疏

63
远、书香、熟、熟练、衰、衰老、帅、双、双重、爽快、爽朗、爽直、水平(~方向)、水津
津、水汪汪、顺、顺利、顺手、顺眼、斯文、嘶哑、私、私人、丝毫、死、死板、松、松弛、
松快、松软、松散、松懈、酥、酥软、俗、俗气、素、素净、肃静、肃穆、酸 1(像醋的味道)、
酸 2(难过,伤心)、酸 3(微痛无力的)、酸溜溜、酸软、随便、随和、随意、碎、琐碎、所属、
所谓、所有
T(70)
头等、塌实、踏实、太平、贪婪、贪心、坦白、坦荡、坦然、坦率、堂堂、烫、滔滔、滔天、
淘气、讨厌、特别、特定、特殊、腾腾、体面、天然、天真、甜、甜蜜、恬静、调皮、贴切、
贴身、贴心、铁、铁青、挺拔、挺秀、疼、通、通常(~情况)、通畅、通红、通明、通顺、
通俗、同、同步、同等、同样(~的方法)、统一、痛、痛苦、痛快、痛心、投机、透、透彻、
透明、秃、凸、突出、突然、土、土气、团团(~雾气)、颓废、颓丧、拖拉、拖沓、妥、妥
当、妥善、妥帖
W(78)
歪、歪歪扭扭、歪斜、外行、外在、弯、弯曲、顽固、顽皮、顽强、完备、完全、完美、完
善、完整、晚、婉转、万能、忘我、旺、旺盛、威风、威武、威严、微、微薄、微妙、微弱、
微小、微型、危、危急、危险、唯一、伟大、委屈、委婉、未来、卫生、巍巍、温、温和、
温暖、温柔、温顺、文、文静、文明、文雅、紊乱、稳(稳定,稳当)稳当、稳定、稳固、稳
健、稳妥、稳重、窝囊、污、污浊、无比、无常、无偿、无耻、无敌、无辜、无机(与“有
机”对)、无赖、无理、无聊、无能、无情、无穷、无上(~的光荣)、无限(~幸福)、无效、
无形、无知
X(163)
希奇、稀、稀薄、稀罕、稀疏、犀利、喜悦、系统、细、细嫩、细腻、细碎、细微、细小、
细心、细致、狭隘、狭长、狭小、狭窄、下贱、下列(与“上述”对)、下流、先进、先行、
鲜、鲜红、鲜明、鲜嫩、鲜艳、纤、纤细、纤巧、纤小、咸、闲、闲散、娴静、贤、贤惠、
贤良、贤明、贤淑、显、显赫-、显明、显然、显眼、显著、险、险恶、险峻、险要、现成、
现代、现实、现行、相称、相当、相对、相反、相仿、相互、相似、相同、相应、香、香喷
喷、香甜、详尽、详细、翔实、响、响亮、像、消沉、消极、消瘦、逍遥、嚣张、潇洒、萧
条、小、小气、小型、笑眯眯、笑嘻嘻、孝顺、协调、邪、邪恶、斜、懈怠、欣慰、欣喜、
辛苦、辛辣、辛勤、辛酸、新、新奇、新生、新式、新鲜、新兴、新型、新颖、心爱、心灵
(心思灵敏)、心切、心酸、兴冲冲、兴奋、兴盛、兴旺、星星点点、行(能干)、形象、形形
色色、醒目、杏黄、幸福、幸运、凶 1(凶恶)、凶 2(不幸)、凶暴、凶残、凶恶、凶狠、凶猛、
汹涌、雄、雄辩、雄厚、雄健、雄赳赳、雄伟、雄壮、熊熊、羞、羞惭、羞耻、羞愧、羞羞
答答、秀丽、秀气、袖珍、虚、虚假、虚弱、虚伪、虚心、徐徐、许多、玄、玄乎、绚丽、
雪亮、雪白、寻常、迅猛、迅速、逊色

64
Y(134)
压抑、雅观、雅致、炎热、严(严密,紧密)、严格、严寒、严谨、严峻、严厉、严密、严肃、
严重、艳、艳丽、厌烦、阳(露在外的)、洋、洋气、痒、遥遥、遥远、要好、要紧、要强、
耀眼、野、野蛮、野生、业余、一般、一定、一律、一样、一系列(~问题)、一致、依旧、
疑难、遗憾、义务(不要报酬的)、意外、异、异常、异样、阴(隐藏的)、阴暗、阴沉、阴凉、
阴森、阴森森、阴险、阴郁、殷切、殷勤、殷实、淫秽、隐约、英俊、英明、英勇、硬、硬
朗、硬性、庸、庸碌、庸俗、永恒、永久、勇敢、勇猛、踊跃、用功、幽暗、幽静、幽美、
幽默、优、优等、优惠、优良、优美、优秀、优异、优越、优质、悠久、悠然、悠闲、悠扬、
悠悠、忧愁、忧虑、忧伤、忧郁、犹豫、油滑、油绿、油腻、有方、有关、有机(与“无机”
对)、有力、有利、有名、有趣、有限、有效、友爱、友好、幼、幼小、幼稚、黝黑、迂回、
愚蠢、愚昧、愉快、预期、郁郁葱葱、渊博、冤枉、原(未加工的)、原始 1(最初的;第一年
的)、原始 2(最古老的,未开发的)、原来(~的面貌)、圆、圆滑、圆满、远、远大、悦耳、
悦目、匀、匀称
Z(120)
杂、杂乱、暂时、赃、糟、糟糕、早、扎实、窄、崭新、湛蓝、战战兢兢、珍、珍贵、珍奇、
真、真诚、真切、真实、真正(~的英雄)、真挚、镇定、镇静、峥嵘、狰狞、整、整洁、整
齐、整整(~五十页)、正、正常、正当、正规、正经、正面、正派、正确、正式、正义、正
直、知名、知心、直、直接(与“间接”对)、直溜、直溜溜、直观、直率、直爽、质朴、中
等、中肯、中型、忠、忠诚、忠厚、忠实、忠贞、衷心、重、重大、重点、重型、重要、众、
众多、周、周到、周密、主动、主观、主要(与“次要”对)、著名、专、专门、专心、专一、
专制、专注、庄严、庄重、壮、壮大、壮观、壮丽、壮烈、壮实、准(准确)、准确、准时、
拙劣、卓绝、卓越、卓著、灼热、紫、仔细、自悲、自大、自发、自动 1(不凭借人为力量的)、
自动 2(机械操作的)、自费、自负、自豪、自觉、自满、自然 1(rán)、自然 2(ran)、自私、
自信、自由、自在、总(全部的)、纵横、足、醉、醉醺醺、尊(地位或辈份高)、尊贵

65
附录Ⅱ 王朔的 19 部小说名录

1 《人莫予毒》
2 《顽主》
3 《一点正经没有》
4 《你不是一个俗人》
5 《痴人》
6 《修改后发表》
7 《谁比谁傻多少》
8 《枉然不供》
9 《看上去很美》
10 《空中小姐》
11 《永失我爱》
12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3 《浮出海面》
14 《过把瘾就死》
15 《动物凶猛》
16 《橡皮人》
17 《许爷》
18 《无人喝彩》
19 《我是你爸爸》

6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 基于英汉翻译的关于“一下”语用意义的研究.外语教学[J]. 2008(专刊).


[2] 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问题研究与对策. 发展[J] . 2008(4).
[3] “V+一下”格式中动词的选择.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2008(2).
[4] 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词汇问题研究与对策. 凯里学院学报[J].2008
(2).
[5] 从基督上帝与希腊诸神的比较看希腊神话的特点. 环球论丛[J]. 2007(4).

6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