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沉积地球化学

课程作业

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综述

学 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 业:地质学

班 级:地质研 2002

学 号:S20010035

姓 名:李孙义

2021 年 5 月
摘要:高精度地质年代学对于检验有关地质历史中的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的相关性、原
因和速率等假说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试图调和使用不同测年方法测相同地质样
本和事件得到的非常精确但明显相互矛盾的年龄。系统性(衰变常数、标准材料的年龄)和
地质性(子核素损失、继承)的复杂性导致了岩石钟校准的挑战。整个科学界为改进放射性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所做的努力成功地缓解了其中的许多因素,并使高精度地质学与地球系统
动力学的地层学和地球化学指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结合。
关键词:40Ar/39Ar 地质年代学,U-Pb 地质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天文年代学,近三叠
纪,
引言
地质年代学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纳入一个强大的时间框架。对地球的地质过
程、现象和起源的研究在自然科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需要在空间和时间
尺度上观察和测量过去的事件,从微米和秒到天文单位和十亿年。不稳定原子核
的放射性衰变是 Holmes(1913 年)使用的地质年代计的基础,通过测量矿物中
的 U/Pb 比值首次校准了地质年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已
经成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探索和测试有关全球事件的相关性、地
球系统剧变的因果机制以及地质、古生物、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的速率的假
设。
是什么驱动了高精度地质学的发展
一些地质过程可以在最近的过去或通过具有内在高时间分辨率的方法进行
研究地球系统的其他方面,如板块运动和造山运动,是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整合
的,从而避开了对精确年代的需求(Nemchin 等人,2013 年本期)。但是很多现
象发生在仅仅几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却发生在地球过去的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
——在“深时”记录中。因为相对于现象发生后的漫长时间跨度来说,持续时间
很短,所以它的分辨率对地质年代测量的相对精度和准确性要求更高。举个例子,
地球的轨道短偏心周期的平均周期约为 10 万年,解决这个周期作为更新世冰川
的驱动力需要的精度仅为绝对年龄的百分之几。相比之下,解决晚古生代冰期 3
亿年的岩石中的同样的周期性问题,需要的相对精度要高 100 倍。
在过去的 20 年里,古气候和古生物学研究推动了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科学的
发展,因为它们要求对轨道周期和生物灭绝或深层进化机制的数千年尺度的分辨
率。同样,火成岩学和火山学也推动了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的发展,例如,在研究
地幔和地壳中岩浆批次的千年尺度寿命期间的熔融和结晶分异过程的作用。在这
些领域中,地质年代学的目标通常是爆炸性火山的喷发产物--火山灰或凝灰岩层,
它们在各种火山和沉积序列中创造了地质瞬时的、可年代学标志层。这些火山灰
层精确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与岩石记录中的地层、古生物和地球化学信息相结合,
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在地质年代的关键时间段解开地球历史的工具。本文重点介绍
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的最新方法,这些进展是为了迎接深时岩石记录研究的挑战。
238 206
首要的高精度地质时计是锆石中的 U-Pb 方法(特别是 U 衰变为 Pb)
40 39 40 40
(见 BOX 1 和图 1)和闪长石中的 Ar/ Ar 方法(基于 K 衰变为 Ar)。这两
种方法的优点包括初始子核素含量低,有封闭系统行为的倾向,有定量评估的手
段,这两种天文钟的最先进的测量可以使这些矿物的年龄精度≤0.1%。
U-Pb 定年法的技术
现在有多种分析方法可以分析锆
石等附属矿物的 U-Pb 同位素比率。原
位技术,如 LA-ICP-MS 和 SIMS,具
有固有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分析时
间,可以产生大型数据集,单个点和组
的加权平均同位素比率(的相对精度
分别为 3-5%。高精度地质年代学依赖
于 ID-TIMS,可获得单矿物颗粒与部
分颗粒的年龄数据的比值,相对精度
分别为±0.1%和±0.03%。原位和 ID-
TIMS 技术是互补的方法(如图 1), 图 1 使用原位(SIMS 或 LA-ICP-MS)和同
无论是单独还是串联,最好应用于使 ID-TIMS 方法对单个分析和组别加权平均
U-Pb 锆石年龄的代表性分析精度和准确性
用阴极射线等成像技术对其内部复杂 (Schoene B, et al 2013)
性进行描述的晶体。
尽管这些计时器有潜力,但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科学界对精确度和准确性
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和年代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特别关注的是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常数的准确性和同位素测量的准确性及其年龄解释。
高精度地质学的明显"危机"的出现,源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或不同实验
室以相同方法测量的对地球历史上相同的关键样本和事件所得出的公开结果之
间的差异。这种不一致的三个例子特别值得注意:华南边界部分记录的二叠纪-
三叠纪灭绝事件;地中海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的旋回地层学的天文调整;以及加利
福尼亚的 Bishop 凝灰岩的岩浆喷发史,这是典型的带状、大体积、硅质岩浆室
的喷发产物。这些例子中的每一个都是高精度地质年代学演变的案例研究。
近三叠纪大灭绝事件:U-Pb 地质年代学的分水岭
地质年代学特别适合于检验有关因果关系的假说。历史上对地层界线的强烈
关注,如二叠-三叠纪或白垩纪-古近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界线代表了地球
系统的非凡重组。对伴随这些重组的主要生物灭绝事件的相互竞争的假说进行检
验,一直是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的主要目标。
作为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的发生地,二叠纪-三叠纪(P-T)的边界
过渡已经被地质学家仔细研究了几十年。华南海相地层的边界剖面为这次灭绝事
件的发生和恢复提供了一些最完整的记录。这些地层是独特的,因为它们同时拥
有丰富的灭绝前和灭绝后生物群和丰富的火山灰层,这些可以用来限制跨越边界
的变化时间和速度。
Claoué-Long 等人(1991 年)使用离子探针(SIMS)分析了 "边界粘土 "膨
润土床,确定了第一个 U-Pb 锆石年龄为 251.2±3.4Ma。随后,Renne 等人(1995)
报道了同一界面层的 40Ar/39Ar 长石阶梯加热分析,并通过 40Ar/39Ar 分析评价了
其明显年龄(249.98±0.20 Ma)与西伯利亚圈层火山活动(250.0±1.6 Ma)的同时性。
Bowring 等人(1998)首先将锆石的高精度 U-Pb ID-TIMS 年代与这一问题联系起
来,并根据物理磨损、单粒和多粒锆石分析的大数据集,将边界的年龄解释为
251.4±0.3 Ma。这些结果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 U-Pb 和 40Ar/39Ar 岩石钟之间潜在
的系统差异。随后的 ID-TIMS U-Pb 锆石研究(Mundil 等人,2001 年)对精确测
定边界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因为在膨润土承载的锆石中明显普遍存在开放体系行
为。也许对 U-Pb 地质年代学同样重要的是,这些研究还强调了含有同时遭受 Pb
损失和 Pb 继生晶体的多晶粒分析所固有的平均偏差,其结果是高估了年龄精度
和准确性。
Mattinson(2005)的 CA-TIMS 方法克服了浸出伪影,与传统的物理磨蚀相
比,提供了一种更有选择性和有效的化学方法来去除锆石晶体中的 Pb 流失域。
Mundil 等人(2004)证明了 CA-TIMS 对华南梅山和上思边界剖面的锆石的有效
性,他们得出的 P-T 灭绝事件的年龄是 252.6±0.2Ma,更加可靠。Shen 使用化学
磨损技术重新考察了相同的灰层,并应用改进分析空白和电离效率。他们的结果
证明了 CA-TIMS 方法在实验室中的重现性(图 2),并且他们将灭绝事件的年龄估
计重新修订到 252.28±0.08 Ma 之前。
在这个 U-Pb 地质年代学快速创新的时期,40Ar/39Ar 方法也在流行。研究人
员对 40Ar/39Ar 计时器与 U-Pb 年代和天文年代的相互校准进行了实验,得出了
类似的结论: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使用的 40K 衰变常数的一致值可能存在
1%的误差。Renne 等人(2010 年)使用选定岩石的高精度 U-Pb 和 40Ar/39Ar 年
龄对,得出了 40K 衰变常数(图
3)的 40Ar*/40K 的联合测定。使
用他们的相互校准产生的 P-T 灭
绝的 40Ar/39Ar 年龄为
252.27±0.18 Ma,与眉山段第 25
床的 U-Pb 锆石年龄显著一致。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也是定
量生物地层学与高精度地质年代
学相结合的典范。一些计算密集
的方法,包括约束优化和基质排
图 2 中国南方眉山第 25 床 "边界粘土 "火山灰
列(Sadler 2004),提供了一种定量
的 U-Pb 锆石(黄色圆圈)和 40Ar/39Ar 闪石
对比不同的地层剖面或化石分布 (蓝色圆圈)的年龄估计。蓝条和橙条分别代表
到有序框架的方法,包括不确定 每个年龄段的分析性和完全系统性、95%的置信
度区间的不确定性。与 EARTHTIME 倡议相关的
性评估。约束优化(使用 CONOP9
研讨会的开始也被强调。图中的截面为 1 米厚。
程序)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的方法,
用于在多个地层剖面中寻找生物事件和标志层的最佳排序。该方法结合了地层
厚度和放射性同位素定年事件层的限制条件。Shen 等(2011)将该方法应用于华
南边界剖面,对 18 个地层剖面的 1450 多个物种进行了高精度锆石 U-Pb 年龄
测序。这种生物和地质年代学的定量结合约束了大灭绝事件持续时间的绝对最
大值为 200±100 千米,并证明了突然的(持续时间<20 千米)碳同位素负偏移
与大灭绝事件的开始之间的同步性。
这种对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深入研究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高精度 U-Pb
地质年代学的实践,通过促进(1)单晶的独家分析,(2)从物理磨损到化学磨损的
转换, (3)检查和重新校准示踪溶液和衰变常数。这些研究也推动了 40Ar/39Ar
地质年代学的发展,其动力来自于 U-Pb 和 40Ar/39Ar 年龄的相互校准,包括中
国南方的相同样品和海洋灭绝记录与西伯利亚陷落洪积玄武岩爆发之间的比较
—这是生物圈剧变的可能原因。虽然 U-Pb 和 40Ar/39Ar 计时仪都被用于研究二
叠纪-三叠纪界线,但这个时代的岩石是一些最古老的,可以使用 40Ar/39Ar 进行
可靠的高精度测定。40Ar/39Ar 方法的大部分发展,以及它与 U-Pb 钟和天文测年
的相互校准,都发生在中新世地中海盆地的年轻岩石中。
系统年龄偏差和衰变常数
40
一些 Ar/39Ar 和 U-Pb 地
质学研究强调了用这两种方法
估计的硅质火山爆发年龄之间
的百分比差异—U-Pb 锆石年龄
产生的年龄一直比较大。对这
种差异提出了两种解释:要么
40
是广泛使用的 Ar/39Ar 标准的
40
历史校准和/或 K 衰变常数的
共识值有很大误差(Min 等人,
2000 年),要么是硅质岩浆中的锆 图 3 206Pb/238U 锆石年龄与 40Ar/39Ar 系统
的 " 常 规 " 校 准 数 据 对之 间 的 偏 差 , 来 自
石结晶发生在火山爆发之前(Simon Renne 等人(2010)。比较曲线描述了锆石的
等人,2008 年)。对快速冷却的火山 "停留时间"(红色) 、40K 的电子捕获衰变常数
岩和浅成岩的数据进行了汇编,现 的偏差(蓝色)和 40K 的 β 衰变常数的偏差
(绿色)的影响。改编自 Renne et al. (2010)
在量化 40Ar/39Ar 年龄中由于 40K 衰
变常数的不准确而产生的约 1.0%的年轻偏差(Schoene 等人,2006;Renne 等人,
2010)。这种偏差已经在相对年龄使岩浆储存不相关的岩石中得到证明,一些研
究提出了新的衰变常数与 U-Pb 年龄(Renne 等人,2010)或天文测年(Kuiper 等
人,2008;Rivera 等人,2011)相互校准的基础上监测标准年龄。
天文年代学和放射性同位素:使 40Ar/39Ar 达到和谐状态
地质时标是关联和建立地球事件速率的基本工具。实际上,地质时标是相对
和数字测年技术的组合,以不同程度的相互校准缝合在一起。在新生代和中生代
的大部分时间里,环地层学或 "天文年代学 "和放射性同位素校准的磁性地层学
的组合提供了地质年代表尺度的标准。
天文年代学是基于周期性沉积演替与天文标准曲线(如前倾、倾斜、偏心、
日照)的关联或调整,这些曲线是根据太阳系的天文解计算出来的(Laskar 等人,
2011)。深海沉积物岩心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天文学得的标准曲线相关联,导致了
过去 80 万年第一个普遍采用的高分辨率时间尺度(SPECMAP 项目)
(Imbrie 等
人,1984 年)。地中海盆地的新纪沉积物也在泥沙交替中保留了强有力的轨道周
期性信号,并为整个新纪的时间尺度提供了天文学校准(Hilgen 等人,2012)。
40
Ar/39Ar 方法依赖于对具有已知年龄和放射性子体 40
Ar*与母体 40K 均质比
39
的可重复性分析以校准控制样品中 Ar 生成反应的中子通量。一级标准是那些
通过 K-Ar 或其他方法确定绝对年龄的材料,而二级标准是那些根据 40Ar/39Ar 与
一级标准相互校准而知道年龄的材料。令人惊讶的是,数量有限的一级标准--主
要是黑云母和角闪石--其年龄与第一原则 40K/40Ar 测量相联系,不幸的是,即使
40
是最好的一级标准 K-Ar 分析也不能达到 Ar/39Ar 比率分析的潜在精度。相反,
选定的火山透长石晶体群--特别是包括鱼谷凝灰岩(FCT)—是 40Ar/39Ar 分析的
最可重复的和常用的二级标准材料。然而,确定 FCT 闪电岩的绝对年龄已被证
明是一项困难的任务,部分原因是透长石难以定量脱气,因此无法用 K-Ar 方法
确定其年龄。其他研究表明,由于 Fish Canyon 岩浆体的储存和喷发动态的岩石
学复杂性,使用含 U 的附属矿物的年龄来直接校准 FCT 闪石的年龄有困难
(Bachmann 等人,2007 年)。
另一种方法是将 40Ar/39Ar 计时器与环地层学记录的天文时间进行相互校准。
Kuiper 等人(2008 年)测量了摩洛哥 Messinian Melilla 盆地的天文调整的海洋演
40
替中几个凝灰岩的 Ar/40K 颗粒群。使用七个凝灰岩的天文年龄,他们得出了
FCT 透长石标准的绝对年龄为 28.201±0.046 Ma,包括了所有分析和系统不确定
性的来源。Rivera 等人(2011 年)利用克里特岛墨西尼西亚天文调整剖面的凝灰
岩层证实了这一结果。FCT 透长石的这个新年龄成功地将同一火山岩和快速冷
却的深成岩石的大部分 U-Pb 和 40Ar/39Ar 年龄对统一起来,从而协调了天体年代
学和两个最重要的放射性同位素计时仪。
高精度地质年代学取决于标准材料,以确保同位素比率准确转化为同位素 "
日期"。然而,对地质年代学的解释同样重要的是关于从这些日期产生的 "年龄
"的地质意义的基本假设。这后一个挑战在我们的下一个例子中得到了体现。
孤立地看,这些案例研究中的每一个都反映了制作和解释地质年代学测量的
挑战,而且每一个都对推动科学实践和思想的创新非常重要。然而,这些研究中
的每一个都可以被看作是科学界对高精度地质年代学挑战的总体反应中的一个
主题。每个都是推动科学实践和思想创新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些研究中的每一
项都可以被视为科学界对高精度地质年代学挑战的总体回应中的一个主题。
对这些挑战的回应可以说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最引
人注目的协同活动之一。从 2003 年开始,以 "EARTHTIME 倡议 "为名的一系
列科学研讨会促进了(1)地质年代学家之间前所未有的合作,以解决实验室间
和年代仪间校准、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问题。(2) 地层学家、地质年代学家、地
球化学家、磁性地层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参与,目的是产生一个高度校准的地质
年代表,作为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的时间地层框架。
这些研讨会汇集了跨方法和学科的科学专家,为通过小组相互校准实验识别
和减少实验室间的偏差奠定了基础。一个由高精度 U-Pb 和 40Ar/39Ar 实验室组成
的国际法定人数参加了这些实验,分析了各种参考材料。在 U-Pb 定年界,2005
年使用天然锆石进行的首次实验给出了实验室之间显著差异的第一个清晰快照。
EARTHTIME 计划还促进了地质年代学家、地层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之间的合
作研究的新风格。多学科的科学家团队现在正在处理地球历史上的关键区间,结
合地质年代学方法和创新的地层和地球化学分析。
未来
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的未来是什么?地球年代学界已经从上述的困难中走出,
拥有了一套新的工具和方法,以及一个广泛的科学家基础。我们是否可以设想一
下,在地质年代学的未来 100 年里,这些资源将如何被用于研究地球系统?
在 40Ar/39Ar 地质年代学中,新一代的多收集器质谱仪很快就会被广泛使用。
这些仪器具有更高的质量分辨率和离子灵敏度,将可能有助于阐明和促进实验室
间的重现性。与 U-Pb 锆石地质年代学一样,这些仪器更高的分析精度将有助于
揭示和解释晶体群的地质复杂性。40Ar/39Ar 地质年代学也将继续发挥其作用,成
40
为测定更新世材料和过程的重要方法。从高精度 Ar/39Ar 分析中获得的经验也
将有利于其在热年代学中的应用。
对 U-Pb 地质年代学的岩石学和年代地层学应用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是围绕
硅质火山岩和深成岩中复杂矿物年龄谱的起源,以及锆石晶体记录的年龄与岩浆
的热演化之间的精确联系。其中一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来自于原位和同位素稀释
技术以及粒内尺度的各种年龄、热压计和地球化学代理的整合。在高精度地质年
代学不断创新的背景下,EARTHTIME 的最初目标--对过去 6 亿年的地球历史进
行高分辨率的校准--似乎已经可以实现。随着精确年代的地质和方法学障碍被克
服,广泛的跨学科科学家将寻求新的机会,将高精度地质年代学与其他定量学科
相结合,以开发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未来 100 年将是令人
激动的 100 年。
参考文献
Amelin Y, Ireland TR (2013) Dating the oldest rocks and minerals in the Solar System. Elements
9: 39-44
Bachmann O, Oberli F, Dungan MA, Meier M, Mundil R, Fischer H (2007) 40Ar/39Ar and U–Pb
dating of the Fish Canyon magmatic system, San Juan Volcanic field, Colorado: Evidence for
an extended crystallization history. Chemical Geology 236: 134-166
Begemann F, Ludwig KR, Lugmair GW, Min K, Nyquist LE, Patchett PJ, Renne PR, Shih C-Y,
Villa IM, Walker RJ (2001) Call for an improved set of decay constants for geochronological
us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65: 111-121
Bowring SA, Erwin DH, Jin YG, Martin MW, Davidek K, Wang W (1998)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tempo of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Science 280: 1039-1045
Claoué-Long JC, Zhang Z, Ma G, Du S (1991) The age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05: 182-190
Coble MA, Grove M, Calvert AT (2011) Calibration of Nu-Instruments Noblesse multicollector
mass spectrometers for argon isotopic measurements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reference gas.
Chemical Geology 290: 75-87
Gualda GAR, Pamukcu AS, Ghiorso MS, Anderson AT, Sutton SR, Rivers ML (2012) Timescales
of quartz crystallization and the longevity of the Bishop giant magma body. PLOS ONE 7:
e37492
Hilgen FJ and 11 coauthors (2012) The Neogene period. In: Gradstein FM, Ogg JG, Schmitz MD,
Ogg G (eds)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 Elsevier, Boston, pp 923-978
Imbrie J, Hays JD, Martinson DG, McIntyre A, Mix AC, Mroley JJ, Pisias NG, Prell WL,
Shackleton NJ (1984) The orbital theory of Pleistocene climate: support from a revised
chronology of the marine δ18O record. In: Berger A, Imbrie J, Hays JD, Kukla G, Saltzman
B (eds), Milankovitch and Climate, Part 1. D. Reidel, Dordecht, pp 269-305
Kuiper KF, Deino A, Hilgen FJ, Krijgsman W, Renne PR, Wijbrans JR (2008) Synchronizing rock
clocks of Earth history. Science 320: 500-504
Laskar J, Fienga A, Gastineau M, Manche H (2011) La2010: a new orbital solution for the long-
term motion of the Earth.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532: A89, doi: 10.1051/0004-
6361/201116836
Mattinson JM (2005) Zircon U–Pb chemical abrasion (“CA-TIMS”) method: Combined annealing
and multi-step partial dissolution analysis for improved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zircon
ages. Chemical Geology 220: 47-66
Mattinson JM (2010)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decay constants of 235U and 238U by multi-step
CA-TIMS measurements of closed-system natural zircon samples. Chemical Geology 275:
186-198
Min K, Mundil R, Renne PR, Ludwig KR (2000) A test for systematic errors in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U/Pb analysis of a 1.1-Ga rhyolit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64: 73-98
Mundil R, Metcalfe I, Ludwig KR, Renne PR, Oberli F, Nicoll RS (2001) Timing of the Permian–
Triassic biotic crisis: implications from new zircon U/Pb age data (and their limit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87: 131-145
Mundil R, Ludwig KR, Metcalfe I, Renne PR (2004) Age and timing of th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s: U/Pb dating of closedsystem zircons. Science 305: 1760-1763
Nemchin AA, Horstwood MSA Whitehouse MJ (2013) High-spatial-resolution geochronology.
Elements 9: 31-37
Reid MR (2008)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supersize an eruption? Elements 4: 23-28 Reid MR,
Coath CD (2000) In situ U–Pb ages of zircons from the Bishop Tuff: No evidence for long
crystal residence times. Geology 28: 443-446
Reid MR, Vazquez JA, Schmitt AK (2010) Zircon-scale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y of a
Supervolcano, Bishop Tuff, Long Valley, Californi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Ti-in-zircon
geothermometer.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61: 293-311
Renne PR, Black MT, Zichao Z, Richards MA, Basu AR (1995) Synchrony and causal relations
between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rises and Siberian fl ood volcanism. Science 269: 1413-
1416
Richards DA, Andersen MB (2013) Time constraints and tie-points in the Quaternary period.
Elements 9: 45-51 Rivera TA, Storey M, Zeeden C, Hilgen FJ, Kuiper K (2011) A refi ned
astronomically calibrated 40Ar/39Ar age for Fish Canyon sanidin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311: 420-426
Sadler PM (2004) Quantitative biostratigraphy— Achieving fi ner resolution in global correlation.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32: 187-213
Sarna-Wojcicki A, Pringle M, Wijbrans J (2000) New 40Ar/39Ar age of the Bishop Tuff from
multiple sites and sediment rate calibration for the Matuyama-Brunhes boundar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5: 21431-21443
Schmitt AK (2011) Uranium series accessory cystal dating of magmatic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39: 321-349
Schoene B, Crowley JL, Condon DJ, Schmitz MD, Bowring SA (2006) Reassessing the uranium
decay constants for geochronology using ID-TIMS U–Pb dat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426-445
Schoene B, Condon DJ, Morgan L, McLean N (2013) Precision and accuracy in geochronology.
Elements 9: 19-24
Shen S and 21 coauthors (2011) Calibrating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Science 334: 1367-
1372
Simon JI, Reid MR (2005) The pace of rhyolite differentiation and storage in an ‘archetypical’
silicic magma system, Long Valley, Californ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5: 123-
140
周锡强,陈代钊,刘牧,胡建芳.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沉积学
报,2017,35(06):1293-1316.
杨江海,殷鸿福.高精度锆石 U-Pb 年代学 10 年发展:浅谈中国科学家的机遇和挑战[J].地学前
缘,2014,21(02):93-1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