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荀子《勸學》

一.題解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篇。
⚫ 勸,指勸勵;學,指學習。勸學,即勸勵人努力學習,以成為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 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容易趨向於惡,必須用禮儀加以矯正。人們的善良行為,都是「人
為」 的成果,即後天的學習。
⚫ 《勸學》就是荀子專門討論為學之道的篇章。

二.主旨
⚫ 這篇文章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作者以不同的比喻和對比,
強調學習若能專心致志,不斷積累,便能在知識和道德方面有所增益。

三.內容分析

一、點明主題,並探討學習的意義和作用
⚫ 開宗明義為全文立論,道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人不能停止學習。
⚫ 正面說明「學」的重要,指出先天本質可經後天學習而改變,學習可增加智慧,加強品德修養。
 喻例
⮚青出於藍勝於藍
⮚冰本於水而寒於水
⮚木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二、呼應前段,表明要有所成就,必須憑藉後天學習與客觀環境之助,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
已」 的論點。
⚫ 以「終日思」與「須臾學」作對比,重申「學」的重要,令人得益更多。
⚫ 舉出一連串生活實例為論據,呼應前文所述,說明後天環境與條件,可以改變先天本質,要爭取
更高成就,必須憑藉後天學習與客觀環境之助。
⚫ 提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結論,說明君子有所成就,乃憑藉後天學習與客觀環境之
助,從而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 喻例
⮚登高而招,則見者遠
⮚順風而呼,則聞者彰
⮚假輿馬者,可致千里
⮚假舟楫者,可絕江河
三、論述學習之法在於積累,並強調為學態度在於精誠堅毅、專心致志。
1. 為學之道在於不斷積累
 先從正面設喻:
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於「積」。論述學習
之法在於積累。積善成德,可使智慧清明,具備聖人修養「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 接著從反面設喻:
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 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 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
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的過程。

2. 為學之道在於持之以恆
⚫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一段,連用六個比喻,構成三組對比。
⚫ 首先以「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於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
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說明知識累積,不在於先天質素之優劣,而在於
後天努力及堅持。
⚫ 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在
雕刻幾下就放棄,腐朽的木頭也不會折斷;不停地雕刻下去,金石也能雕飾。就如人們學習,如
果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恆,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荀子認為學習要取得成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堅持不懈。

3. 為學之道在於專心致志
⚫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獲得成功;
相反,若用心不專而浮躁,即使本身具備較佳的條件,也難有所成。

四.寫作手法

1. 下筆立論,層層展開
⚫ 本文中心論點「學不可而已」出現在文章的開端,這是下筆立論的寫作手法。
⚫ 下筆立論的好處:可收先聲奪人之效。
⚫ 文章首先點明學習不可以停止,以強化讀者印象;然後由此開啟下文,逐步提出學習的重要性、
成效、方法以及應有的態度等,緊扣「為學」的主題層層展開,使讀者易於掌握全文要點。

2. 通篇設喻,化抽象為具體
⚫ 本篇的最大特色是通篇設喻,又稱博喻。藉大量生活中常見的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
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
⚫ 本篇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 者
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 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 駑
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
⚫ 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和「冰寒於
水」。
3. 善用對比,增說服力
⚫ 例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以「終日以思」和「須臾之學」作對比,說明「思考」花的時間多,
但卻比不上花時間較短的「學習」,由此突顯「學習」比「思考」更見學習成效。
⚫ 文章的第三段,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說明「積累」的重要性,也許「土」 和
「水」微不足道,但「山」和「淵」都是由「土」和「水」積累而成。同樣,學子只要不 斷學習,
積累知識善行,就能慢慢變成德行而變好。相反,若不踏出第一步,就難以到達千 里之外,而不
積小流,也難以成就江河。由此可見,「積累」就能成就大業,「不積累」將一 事無成,由此帶
出「求學貴乎積累」之理。
⚫ 接下來,以「騏驥」和「駑馬」作對比,說明「求學應堅持不放棄」的意義。縱使馬匹品種 優
良,如果只是跳躍一次,所得還是有限。相反,就算馬匹品種不好,但願意堅持走下去, 就能
得到豐盛的收穫。由此可見,沒有「恆心」,能力強者所得仍有限,相反,有「恆心」 的話,
能力不強,但仍可以有豐碩的收穫。
⚫ 最後,再以「蚯蚓」和「蟹」作對比,說明「求學貴乎專心致志」之理。蚯蚓的體質弱,但 只要
專心一致,就可以上吃泥土下飲泉水。相反,蟹的體質強,但由於浮躁,無法造穴,結 果需要躲
藏在蛇、鱔的洞穴,否則將無處容身。同樣,求學不必有特殊的天賦,只要用心一 致,避免浮躁,
還是可以有所收穫的。

4. 修辭手法
 對偶──使句子整齊、勻稱並增強節奏感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排比──加強氣勢,強調主題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問答:
1《勸學》的中心論點是甚麼?作者以哪種起筆法帶出中心論點?

《勸學》的中心論點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作者以開門見山的方法帶出中心論點,在篇章開首,開 宗明
義地點出「學不可以已」。

2 荀子在《勸學》中認為君子通過廣泛學習和反省自己,可以有甚麼得益?

荀子認為君子可以通過廣泛學習和反省自己,令自己變得智慧高明,行為不會有過錯。

3 《荀子‧勸學》中,荀子如何通過類比 / 比喻 論證證明「為學必須積累」這個論點?運用這方
法可收到甚 麼論述效果?
① 論證過程:荀子以堆積土石成為高山,就能興起風雨,正如匯聚水流成為深淵,就能讓蛟龍生長

的道理,類推 /比喻 積累善行成為美德,那麼人的精神就能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具備聖人的思想

與修養,由此引證為學必須積累。

② 效果:通過運用類比論證,可使所說之理更具體,並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4 試根據以下摘錄的句子,回答所附問題。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結合荀子的性惡論,引文中的「木」、「輮」和「輪」分別比喻甚麼?
喻體 本體

木 人的惡性

輮 學習

輪 人的善性

(2)荀子以這個比喻論證甚麼觀點?

荀子指當木材被火烘烤後,會彎曲成車輪狀,即使以後再怎樣曬乾,木材也無法變回原狀。
同樣地,人只要接受學習,惡性就會改變成善性,日後再怎樣做也不會變回惡性。
荀子以這個比喻來論證學習能使人去惡為善的觀點。
4
問答──歷屆試題

《勸學》(文憑試 2018)
1. 試根據《勸學》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内。(6 分)

例子 說明的道理

(i):
假舟楫者:

不擅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

(ii) 騏驥: (iii):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i) 君子懂得透過學習而日趨於善。 / 君子修身須假於學。 /
君子並非生而不同,卻會借助外物來學習以日臻於善。
(ii) 即使是千里馬/駿馬,也不能一躍十步/也不可以一躍千里。
(iii) 學習之道在於鍥而不捨而不在於天資聰敏。/
學習之道並不在於天資,只要努力不懈,便能成功。

2. 在《勸學》一文中,作者說「學不可以已」。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不斷學習的好處。(2 分)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不斷學習可以使自己智慧通達,行為無過。 /
能提升個人品格修養,使自己心智澄明,那麼行為就不會有過錯。/
能提升智慧、品行,改變天生的本性。
3. 綜合《勸學》全文,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說理?(2 分)

(1) 對比 (2) 比喻 (3) 設問 (4) 襯托

A. (1)、(2)
B. (1)、(4) A B C D
C. (2)、(3) ○ ○ ○ ○
D. (2)、(4)

答案:A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