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1.

在言行準則方面,君子有什麼表現?

2. 君子的處事態度是怎樣的?

3. 《論君子》從哪幾方面比較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別?為什麼有這些不同?

4. 君子對自身的品德有什麼要求?

5. 君子行事的原則是什麼?君子如何表現這種行事原則?
6. 《論孝》中指出要怎樣侍奉父母?

7. 為什麼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長處樂?

8. 仁者如何實踐仁德?

9. 仁者如何堅守仁德?

10. 《論四端》中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1. 文中如何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12. 作者如何以「孺子將入於井」論證本文的論點?

13. 文中怎樣說明「人性本善」和「擴充四端的重要」?

14. 四端是指哪四端?分別是什麼意思?
15.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試從以上兩則論語歸納出孔子對言行的看法。

論仁主旨

從品德修養和待人接物方面說明「仁」的表現和內容。

論孝主旨

從為學修身,言語行為,處事為人方面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分別。

論君子主旨

論述孝子所持的態度,以及孝的行為表現。

“論語”是什麼體裁?有什麼特點?

“論語”是語錄體。全書以問答形式表達道理,共二十章,每章有若干節,每節篇幅短少,

語言節約。

「克己復禮為仁」是什麼意思?
仁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可是人往往被私慾蒙蔽著,放縱行為,使言行不合乎禮,最終危害

社群。所以孔子強調實行仁德全靠自己,若能克制自己個人的私慾,讓自己的言行合乎禮,

便回复仁的本性。

根據“論仁”內容,用自己的文句解說「不違仁」,「害仁」,「成仁」的涵義。人能做到「不

違仁」,甚至「成仁」,關鍵是什麼?

不違仁 - 人即使在急迫或困苦時,仍不作違背仁德之事。

害仁 - 為求保住性命,所作所為違反/離棄仁德原則。

成仁 - 寧願犧牲性命,以體現/實踐仁德精神。關鍵在於人自覺仁德的價值比私慾更為重

要,並願意以行動堅守仁德。

綜合“論君子”全文,試從心境待人處事兩方面,說明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心境方面:君子心境平坦寬廣,心安理得,無憂無懼;小人欲求太多,因不能全部得到滿足而

常常憂愁不安行動方面:君子宅心仁厚,只鼓勵,幫助別人完成好事;規誡, 。制止別人做

壞事小人存心不仁,見別人做好事,便從中作梗;見人做壞事,就加以慫恿。

孔子教導學生用了什麼手法?
孔子著重因素施教,顏淵向以德行見稱,深知禮的涵義,領悟能力強,故孔子只需向他點出

為仁的原則和綱目;司馬牛常常憂慮,自信不足,故孔子教他內省,問心無愧,便不需要憂

慮,可見孔子因應學生不同才智,性格而給予不同的教學方法。

歸納孔子對孝的看法。

孔子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是不應止於供養父母,服侍他們,還要尊敬他們,否則跟養狗養

馬沒有分別。對父母敬與不敬,從子女的面色是可以看出來的,因此真心尊敬父母,不止於

為父母效勞,讓他們飲食,而是要經常和顏悅色對待父母。

孔子認為為人子女,當父母有過失時,應怎樣對待?孔子為什麼認為即使父母不願改過,子

女仍必須恭敬順從?

孔子認為子女在面對父母的過失時,要婉轉勸諫,不要出言頂撞。孔子認為即使父母不願改

過,子女仍須恭敬父母,不違禮制,心裡有憂慮,但不應有怨言怨色。

這是因為為人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對父母禮敬;勸諫父母時,不可以只據理力爭,而態

度變得惡劣所謂順從,並非指子女盲從父母,不便是非,而是子女能顧及父母的感受,父母

縱然不聽從自己的意見,仍應和顏悅色,以禮相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