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沙田蘇浙公學

中五級中國語文科
《勸學》(問答)

姓名: 班別: 學號: ( )日期: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其曲中規。 中: 符合

(2) 輮使之然也。 然: 這樣

(3) 而致千里。 致: 達到

(4) 非能水也。 水: 游泳 / 泅水

(5) 用心一也。 一: 專一

(6) 非能水也。 能: 善於

(7) 用心躁也。 躁: 浮躁,不專心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 須臾 之所學 也。
我 曾經 整天思索, 卻比不上 (學習) 片刻 所得到的 知識 。

(2)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多行好事, 自然養成 崇高的品德//,就 心智澄明 ,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了。

3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甚麼?文章用了哪一種立論方法帶出這個論點?
學習不可以停止。文章用了 下筆立論 。提綱挈領

1
4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為甚麼認為「學不可以已」?試綜合全文加以說明,並說明一
下學習的作用。

「學不可以已」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因為不斷學習,才可以博學,使自己智慧高明,

不會犯錯。而要博學,就必須用心專一,並鍥而不捨地努力學習,以累積知識,這樣才可

增長智慧,修養品德。

5 作者以「冰」為喻,旨在說明什麼道理?試加以說明。

「冰」由「水」變成,經冷凍後更見冰冷。

由此可見,通過一些過程,事物的本質 將會發生變化 。

同樣,人只要通過學習,他們的 本質也將會變好 。

6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以木材為喻,指出人的習性可通過後天學習而改變?試
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1) 句子: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 說明: 以木材比喻人,指出筆直的木材烤彎來造車輪後,便不會再次挺直,就像

人經過後天學習,變惡為善後,便不會為惡。

7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曾提到「善假於物」,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荀子以多個比喻說明「善假於物」的方法,試列出各個比喻中的「物」。
比喻中的「物」:高處 / 山、風、車馬、船隻。

(2) 這些「物」用來比喻甚麼?

「物」用來比喻可以幫助自己提高智慧品德的事物,那就是學習。

(3) 試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善假於物」的效益。

事 半 功 倍

2
8 在《勸學》(節錄)中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為段落的結尾,這句在文章結構
方面有甚麼作用?
A 概括前文
B 統攝下文
C 承上啟下 A B C D
D 強調轉折  ○ ○ ○

9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試從文中
摘錄一個例子,並略加說明。(2分,3分)

(1) 句子: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 說明:以駿馬(騏驥)和劣馬(駑馬)作對比 / 以雕刻腐爛的木頭和雕刻堅硬的金

石作對比,

突出資質高低並不重要, 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 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

10 作者在第2段以「登高而招」
、「順風而呼」
、「假輿馬」及「假舟楫」論證甚麼﹖試說明之。這
裡用了甚麼論證方法﹖

作者指出「登高而招」
、「順風而呼」
、「假輿馬」、
「假舟楫」分別可以達到「見者遠」 、
「聞者
彰」
、「致千里」、
「絕江河」的效果,並非因為「臂加長」,「聲加疾」,「利足」,「能水」

可見獲得這種效果,並非因為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

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是憑藉外界的幫助才取得的「善假於物」,

以一連串的比喻論證了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無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利用學習來彌
補自己的不足。

這是比喻論證。

11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指出「駑馬」和「螾」有甚麼特點,牠們各有甚麼突出的表現?
作者想藉此說明甚麼道理?(4分,2分)
(1) 「駑馬」:跑得慢,卻能跑畢千里的路。

「螾」:沒有銳利的爪牙和強健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

(2) 道理:天資的高低並不重要,只要努力不捨、用心專一就可取得成果。

3
4
12 綜合全文,荀子運用了甚麼議論手法來論證他的觀點?

 對比論證。第 3 段運用對比論證來論證堅持不捨和用心專一的重要。
 比喻論證。第 1 段運用比喻論證來論證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第 2 段運用比喻論證來論證君
子善於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 引用論證。
 類比論證。第 3 段運用類比論證來論證為學必須累積。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3 綜合全文,荀子認為學習有甚麼好處?

 提高品格。「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變惡為善。「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提升能力。「金就礪則利。」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4 於學習一事上,綜合〈勸學〉和〈師說〉二文作者之想法,有何共通之處?

A 學子向老師請教就可以解決自己學習上全部疑難。
B 單靠個人的思考是不足的,疑惑不會得以解決。
C 學習必須從小做起,這樣就可以超越前人的識見。 A B C D
D 憑藉外力學習,是最有效率的。 ○  ○ ○

5
「綜應備考」如何區別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

2020-06-09 由 漢中華圖 發表于教育

論證有力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在論述觀點過程中,能夠靈活應用不同的論證方法,是

論證有力的最直接的體現。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都是好用的論證技巧,舉例論證、道理論證非常常

見,相對來說,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就比較新鮮、生動。但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比好相近,

容易讓人混淆,把握不好往往會不倫不類,適得其反。

要想會用,必須學懂。今天分享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如何區分。

相同點

(1)比喻論證是指用比喻者(喻體)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本體)之理的論證方法。在兩事

物之間,只需要有類似之點,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從而論證一個比較抽象的事理。

如歌詞中唱的「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

(2)類比證論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

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其中,"相同特點"是這種論證方法能夠成立的前提,沒有它,

就無法進行類推。

如媽媽的靈魂拷問「都是一個老師教的,為何成績相差如此之大?」

比與論證和類比論證中,都有將論證對象與其他主體「比」的一個過程,也是由於此,造成

了二者的難以區別。

6
不同點

1.論證中的主體稱呼不同

(1)比喻論證的兩者為:本體和喻體

(2)類比論證的兩者為:本體和客體(類體)

2.論證方式不同

(1)比喻論證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比方抽象的論點、道理,重點在「喻」,使說理更加形象

易懂。

比如,以老鼠對大米的狂愛,來比作戀人之間感情。

再如,「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以「抱薪救火」的愚蠢,「薪不盡,火不

滅」的後果,來說明「以地事秦」的不智,最終走向國滅的結局。

(2)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較主體與客體的相似點,有客體某一屬性,推出體也該

有這一屬性,有一個比較推論的過程。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主體),鄒忌(客體)有相似點,同為上位者,那麼鄒忌

有受蒙蔽的經歷: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與臣,所以都認為鄒忌美於徐公;可以推出齊王

也可能收到蒙蔽,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境莫不有求於王,得到

「王之弊甚亦」的結論。

3.要求不同

(1)比喻的喻體,不一定是實有的事實,可以合理虛構、想像出某種情況,如寓言、神話都

是可以作為比喻論證的材料。

7
如《寡人之於國也》中,五十步不能笑百步,因為都是逃跑行為,來告訴梁惠王,不要覺得

自己比領國君主做的多,就理應認為自己國家的人民要比領國人民要多的道理。

(2)類比論證的要求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是相似、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相似點越多,類比

的結論就越準確。

如:《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辯論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

小孩甲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遠一點。

理由:如果物體離我們近一點,那麼看起來就大點。太陽是物體,在早晨看起來大一點。

結論:早晨太陽離我們近一點。

小孩乙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遠一點。

理由:發熱的物體離我們遠一點,我們就會感到涼快一點。太陽是發熱的物體,在早晨時,我

們會感到涼快一點。

結論:早晨的物體離我們遠一點。

兩個孩子在申述理由時都用了類比法,都把自己的觀點講得很清楚,二者都具有說服力,因

此誰也沒有被對方說服,連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詳情請關注漢中華圖微信公眾號(snhuatu),漢中人事考試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