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8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目录

发刊词|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元能力 ....................................................................... 4
01|本质:学习力强的人是什么样的? ................................................................. 10
02|方法:如何提升你的学习力? ......................................................................... 17
03|路标:为什么成年人首先要“反学习”? ..................................................... 24
04|核心:为什么重要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 30
05|方法:如何用加法做减法? ............................................................................. 37
06|路标:如何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 44
07|理论之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实用? ............................................................. 51
08|策略一:为什么学会分类是关键? ................................................................. 58
09|策略二:怎样找到好的参考答案? ................................................................. 65
10|策略三:互动式学习为什么重要? ................................................................. 72
11|策略四:“反过来想”三大招式是什么? ..................................................... 79
12|策略五:如何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 86
13|小结:如何进行“合理”质疑? ..................................................................... 93
14|路标:为什么学习一定要聚焦? ................................................................... 100
15|聚焦经典:如何聚焦“不变”? ................................................................... 107
16|小偷式学习法:如何聚焦实用? ................................................................... 114
17|大盗式学习法:如何聚焦专题? ................................................................... 121
18|苏东坡学习法:如何聚焦样本? ................................................................... 128
19|路标:什么是模式化学习? ........................................................................... 135
20|模式化学习金字塔:如何从碎片到模式? ................................................... 142
21|方法一:如何用模式吸收碎片? ................................................................... 149
22|方法二:如何用模式分析碎片? ................................................................... 156
23|方法三:如何用模式比较模式? ................................................................... 163
24|方法四:如何用模式联系模式? ................................................................... 170
25|路标:为什么深层迁移最重要? ................................................................... 177
26|四问学习法:最重要的学习工具 ................................................................... 184

第 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7|案例:为什么高手都在用四问学习法? ....................................................... 191


28|指南一:厘清四问学习法的四大误区 ........................................................... 198
29|指南二:使用四问学习法的四个技巧 ........................................................... 205
30|总结:如何让“学习力”为你所用? ........................................................... 212

第 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发刊词|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元能力
你好,我是刘澜,欢迎来到《刘澜·学习力 30 讲》。

既然你在得到学习,一定希望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如果是这样,这门课就是

为你准备的。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是听过多少门课,学过多少本书,积累多少学分?我认

为都不够。

真正有效的学习,需要满足两点:

 第一,你通过学习,形成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参考答案。

 第二,你把这个参考答案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对自己的人生产生

了积极的改变。

如果一个人学了很多别人的参考答案,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参考答案,也没

有能够把这些参考答案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在我看来,这个人其实不是

在真正学习,至少不是在真正有效地学习。

怎么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力 30 讲》这门课,会详细告诉

你的内容。

谁适合学

这门课程,是为所有的成年学习者准备的,而且我认为,如果你属于以下三

种人,尤其适合。

第 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一种,是希望提升自己竞争力的职场人士。

很多得到同学知道我,是因为我在得到开过一门《领导力 30 讲》的课程。我

是研究领导力的,怎么又去研究学习力了呢?这是因为,最重要的职场竞争

力,其实就是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元能力。元能力,就是关于能力的

能力。你要提升其他任何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学习力。

很多人可能有个误解,认为学校里的学霸,学习力一定很强。其实不是那么

回事。

怎么叫学习力强?我概括为“听想变用”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听”。你可以听清楚、听明白。你能够引用这个老师讲了

什么,那个老师讲了什么。

第二个维度,是“想”。你需要自己动脑筋去想:这些老师讲得好不好?如

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不好在哪里?

第三个维度,是“变”。你觉得某个老师讲得很好,但是跟你的实际情况可

能有一些距离,那你怎么变一变,把他讲的知识变得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第四个维度,是“用”。我们学习知识,必须用到自己身上。可以这么说,

我们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自己。

“听”这个维度,只是有效学习最基本的维度,其他三个维度,也就是“想”

“变”“用”,都比它重要。

第 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很多管理者跟我谈到过,自己公司里的名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并不强。这其

实可以用学习力的四个维度来解释。比如,学校里的学霸,往往在“听”上

能力比较强,在“想”上也还凑合,但是在“变”和“用”上,并不比别人

强。

还有,学霸非常擅长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职场上的问题,绝大多

数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面对职场问题,学霸反而容易束手无措。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有“切肤之痛”。想当年,我是四川的高考文科状元,

可是,我所有的重要知识,都是 30 岁之后才学到的。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职

场竞争力,你需要的不是如何成为高考状元的经验,而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这门课尤其适合的第二种人,是组织当中的管理者。

管理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还需要提升下属的能力。怎么提升呢?给他

发书看?给他做很多培训?派他到其他优秀企业参访学习?我觉得有一个答

案比上面的选项更好,那就是——先提升他的学习力。

要提升下属的学习力,你可以用到学习力五项修炼,还有我发明的一个学习

工具,叫作“四问学习法”。有些企业已经在推广使用这个学习工具,效果

很不错。后面的课程中,我会有详细的讲解。

如果你是管理者,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用来提升自己,还可以把它用到提

升团队上,让这门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门课程尤其适合的第三种人,是希望更好地教孩子学习的家长。

第 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些关于学习力的内容,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最早是写给我的小儿

子的。那时候,他快要成年了,我希望他早一点知道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

什么样的。我就写了一本关于学习力的书送给他,也就是这门课的雏形。让

我欣慰的是,小儿子后来上了一所挺不错的大学。他也的确带着这本书,漂

洋过海去上大学了。

因为有这样的缘起,所以我准备这门课特别用心,可以说是用了“洪荒之力”

一方面,我把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多年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观察,都用上

了。另一方面,我又新做了很多研究。我聚焦于学习力这个专题,读了大量

的专著和论文。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可能从两方面得到启发。一方面,你可以把其中的内

容,也用来教你的孩子。另一方面,这门课里有我跟孩子交流的具体例子,

也可能对你有更具体的启发。

学习力五项修炼

说到这里,这门课怎么帮助你提升学习力呢?就是通过学习力的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反学习。我们一般所说的学习,是加法式的学习,是增加新知

识。但是对成年人而言,我们还需要消除错误的知识,改掉错误的习惯。这

项重要的修炼,叫做反学习。

第二项修炼是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绝大多数的重要问题,其实都没有标准答

案。你需要养成一种参考答案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你需要把面对的所有知

识,都作为参考答案来学习。

第 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三项修炼是聚焦。世界上参考答案那么多,你不可能都学习,也不需要都

学习。你要做的,是聚焦在少数知识上,把它学透,然后把这些知识作为“本

金”,用来学习其他知识。

第四项修炼是模式化学习。你要学习事物的深层结构,也就是模式,而不能

只是学习事物的表面特征,也就是碎片。

第五项修炼是深层迁移。所谓迁移,指的是把一种情境中的知识,应用到另

一种情境之中。显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怎么才能做到有效地迁移

呢?就是要把知识的深层模式找出来,在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迁移。

这五项修炼,为什么要这么做?每一项具体该怎么做?我会详详细细地讲给

你听。

这门课提炼了学习力的五大修炼,帮助你在“听想变用”四个维度上进行有

效学习。这门课适合每一个成年人学习者,尤其适合想要提升自己竞争力的

职场人士,想要提升下属学习力的管理者,还有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会如

何学习的家长。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元能力,它值得你为自己而投资。这里是《刘澜·学习力 30

讲》的发刊词,我们课程里见。

第 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 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1|本质:学习力强的人是什么样的?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 讲。

这门课的目的,是帮助你提升学习力。在讲如何提升学习力之前,我先问你

一个问题:你觉得,学习力强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特征值得你学习?

这一讲呢,我会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先停下来想一想自己会怎么

回答,然后,你再听一听我的答案,最后,你可以把这两种答案比较一下。

那么学习力强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可能有的同学会说,这不就是那些成

绩优异的学霸吗?在我看来,不是这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需要先跟你

介绍,其实有四种不同的学习者。

四种学习者

这四种学习者的分类方式,主要基于我早年间发明的一个时间管理模型。为

方便你理解,我先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这个模型把对时间的使用分为四种情况,分别是生产、消费、投资和浪费。

生产就是你把时间用来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并在当下产生了社会价值。

消费跟生产反过来,是你消费了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在当下感到身心愉快。

投资跟前面两种都不一样。投资是你把时间用在当下不一定产生成果,但是

在将来可以产生持久价值的活动上。

第 1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但是如果你虚度了时间,既没有生产,也没有消费,也不是投资,那就是浪

费了。

这四种对时间的使用方式,我刚刚讲得比较抽象,下面举个例子,你就容易

理解了。

你们公司前台有个接待员。她在公司上了一天班,这是生产。她下了班,看

了一场自己偶像主演的电影,这是消费。她周末去参加了销售员培训,准备

转型成职业前途更加光明的销售员,这就是投资。但是,如果她参加了培训,

但什么也没有学到,那就是浪费。

这个时间管理模型,适用于一切占用时间的活动。既然学习也是占用时间的

活动,那么学习活动也可以分为生产、消费、投资和浪费。这么划分呢,就

可以把学习者分成四种类型:生产型、消费型、投资型和浪费型。

现在,回到最开头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学习力强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先

把答案告诉你,他们都是擅长投资型学习的人。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学习力强的人是投资型学习者,而不是其

他三种呢?这四种学习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具体展开跟你说说。

先来看浪费型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力不强,我想这不难理解,我就不多说了。

消费型学习者呢?虽然比浪费型学习者好一些,但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无法锻

炼学习力。

第 1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举个例子。有一个物业公司的管理者,他听过我在得到 App 上的《领导力

30 讲》的课程。我问他:你从这个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用到了你的工作上?

你猜怎么着,他什么都没有用上,而且根本就没有打算要用。那他为什么听

这门领导力的课程呢?他说,以前他是读网络小说来消磨时间,后来发现还

有一种方式,能够起到跟读网络小说一样的效果,那就是听音频课程。

这就是消费型学习者,他们的目的不是学东西,而是享受一些立竿见影的快

乐。

你不要误解,我不是说学习不可以有快乐。我是说,他们享受到的不是学到

知识的快乐,而是其他的一些快乐。比如说,有些课很轻松幽默,那听课会

有一种听相声的快乐。又比如,跟一群人在一起学习,有一种社交的快乐,

会产生归属感或者安全感,也会觉得快乐。再比如,可以在朋友圈发一两张

自己学习的照片,或者转发一两句金句,“凡尔赛”一下,也挺快乐。

在消费型学习者这里,学习是消费,是享受快乐。这自然无法修炼学习力。

那为什么学习力强的人,不是生产型学习者,而是投资型学习者呢?

这就要说到二者的本质区别了。生产型学习者,主要创造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们的学习成果往往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我有一个读者,创办了一个网上的学习社群。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这

个社群中输出文章。他几乎每天读一本书,然后写篇读后感。从他输出的成

果来看,似乎没有多大提升。那他每天输出读后感,就是生产型学习。这和

流水线上的工人相比,性质其实是很相似的,都是在生产。

第 1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什么叫投资型学习呢?这类人的学习不是简单重复,他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

心智模式会发生转化,能力会有实实在在地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

式也会跟以前大不相同。

投资型学习者的四大特征

我刚刚说了,学习力强的人,就是擅长进行投资型学习的人,那他们有哪些

共性特征呢?

根据我的观察,投资型学习者具有四大特征。我下面就分别讲一讲这四大特

征是什么。

第一个特征,他们是终身学习者。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巴菲特的合作伙伴叫查理·芒格。

芒格也是很著名的学习者,我后面也会讲到他。芒格说:“大多数人在古稀

之年就停滞不前了,但沃伦依然在进步。”沃伦就是沃伦·巴菲特,活到老学

到老,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投资型学习者的第二个特征是,他们是“全身”学习者。

“全身学习”是我创造的一个新词,是从终身学习派生出来的。终身学习的

英文是 lifelong learning。国外有人提出来,不但要 lifelong learning,还

要 lifewide learning。

lifelong learning,是说学习要贯穿生命的长度。那么 lifewide learning 呢,

就是说学习要贯穿生命的宽度,也就是在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进行学习。我把

第 1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它叫作“全身学习”,要点就是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来学习。不仅看书、

听课是学习,任何场合都可以是学习的机会。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二战时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个学生参了军,给老

师写信,说战争很令人讨厌。维特根斯坦给学生回信写道:“请原谅我这么

说:我总认为在这次战争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人类的知识——只要你把眼

睛睁开。”

全身学习者就是睁着一双学习的眼睛,在各个地方都看到学习的机会。你有

可能会想,维特根斯坦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他去打仗。如果你这么想,

那是你不了解维特根斯坦。实际上,他参加过一战,而且是志愿去的,主动

要求去的。在一战中他被俘虏了,就在战俘营中,还坚持写自己的哲学著作,

现在已经是哲学史上的一本名著。

下面呢,我讲投资型学习者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他们学以致用。

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跟实际联系起来,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我曾经提醒过一位同学,告诉他谈论领导力要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他说:

老师,你以为我这叫不联系实际啊?我跟几个朋友在一个哲学讨论群,那里

边的讨论才叫不联系实际呢。

这让我想到了维特根斯坦,就是刚刚讲到的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给他的学

生写过另一封信,他在信里这么说:“研究哲学如果给你的只不过是使你能

够似是而非地讨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

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那么,研究哲学有什么用处?”

第 1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看,维特根斯坦也主张,研究哲学,研究深奥的逻辑问题,是需要学以致

用的。

投资型学习者的第四个特征,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芒格,前面提到过的投资家。他有一个著名的学习方

法论,就是要掌握多个学科的少数重要模型。另一个是马斯克,影响了多个

行业的著名企业家,他的学习方法论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思考。

好,以上就是投资型学习者的四大特征,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终身学习,说的是学习有“长度”;

第二,全身学习,说的是学习有“宽度”;

第三,学以致用,说的是带着自己的体温学习(让学习穿过身体),那就是

学习有“温度”;

第四,学习方法论,可以说是学习有“力度”。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学习力强的人是什么样的?我提供

了我的一个答案,供你参考。这个答案是:投资型学习者是学习力强的人,

他们在学习上有长度,有宽度,有温度,还有力度。

正是因为有这四个特征,尤其是最后一个特征,学习有力度,他们才把学习

变成了投资。那你可能想问,我也想做到学习有力度,我该怎么做?别急,

我在后面的课程中会给你提出详细的建议。

第 1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课程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前面我讲到投资型学习者的一个典型特征是

学习有温度,就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那现在请你思考一下:学了这一讲

内容,你可以怎么用?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交流。

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2|方法:如何提升你的学习力?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 讲。

首先,我问你一个问题:学习力强的人有哪些共性的学习方法?

在上一讲,我讲了学习力强的人,也就是投资型学习者有四大特征,其中一

个重要特征是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比如说,投资家芒格的学习方法

是掌握多个学科的重要模型。企业家马斯克的学习方法是第一性原理。

听起来,高手的学习方法好像各不相同。你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困惑:我如

果要学,该学哪一种方法呢?

今天,我来试着给你解除这个困惑。我认为,高手的方法从表面上看各不相

同,其实在底层是有共性的。

我把他们的共性方法概括为学习力的五项修炼,分别是:

第一项修炼:反学习;

第二项修炼: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第三项修炼:聚焦;

第四项修炼:模式化学习;

第五项修炼:深层迁移;

这五项修炼,你现在肯定记不住。这没关系。我后面还会翻来覆去、反反复

第 1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复地给你讲这五项修炼。因为,咱们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五项修炼。

你怎么才能提高学习力?我的答案很明确,就是进行这五项学习力修炼。你

要注意,我把它们叫作修炼,而不是工具或者方法,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这五项修炼比单纯的工具或者方法更底层。每一项修炼都包括

了很多的工具和方法。实际上,这些工具和方法是为修炼服务的。

另一个原因是,这五项修炼比工具和方法更难掌握,毕竟,容易干的事情,

我们不会叫修炼,对不对?只有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的事情,才叫修炼。

所以,怎么提升你的学习力?尽管答案很明确,但是做起来比较难,你需要

做好心理准备。

接下来,我把这五项修炼给你快速介绍一下。

反学习

学习力的第一项修炼是反学习。你有可能是第一次听到“反学习”这个词。

这个词的英文是 unlearning,动词就是 unlearn。

我们一般所说的学习是 learning,指的是学到了新知识。但是这种加法式的

学习,或者说“正学习”,其实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学习就是反学习,指的是把你已经学到的错误的东西给清除掉。这

是一种减法式的学习。它跟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是反向进行的,所以我把它

翻译成“反学习”。

第 1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学习不仅要正学习,而且要反学习。对于成年人来说,反学习比正学习更重

要。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成年人,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了,而是一张字纸,

上面可能有很多美丽的图画,但是也有很多乱涂乱画,也就是有很多错误的

观念,或者曾经正确但是现在已经过时了的观念。

我之前提到了两个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他们的投资公司

叫伯克希尔。芒格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那

主要是因为沃伦和我非常善于破坏我们自己最爱的观念。哪年你没有破坏一

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年就白过了。”

芒格这段话有两个重点:一是伯克希尔的成功要归功于,他和巴菲特两个人

擅长反学习;二是反学习这件事儿要年年干。

读了芒格这段话,我有点替自己着急,也替你着急。别人每年都在干的事儿,

你可能一辈子都没干过。打一个比方,别人经常在打扫房间,而你的房间呢,

几十年没有打扫过。你可以想象一下,里面一定塞满了垃圾。后面正式进入

“反学习”的模块之后,我会帮你来打扫这些垃圾。

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反学习是做减法,就是“破”,所以是第一项修炼,所谓“不破不立”嘛。

但是“破”的同时还得“立”,还得做加法。这就要进入到学习力的第二项

修炼,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就是说你不管学了什么,都要把它当作参考答案,

而不是标准答案。

第 1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法则,叫刘澜管理学第一法则,具体内容就是一句话:管

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这就是说学习管理知识,要保持一种参考答案思维方式。你学到的管理知识,

只能作为参考答案来应用,不能作为标准答案。要不然,你就容易生搬硬套,

就会手里拿着锤子,就把所有问题都当钉子。

我们都知道,华为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的经验。但是,

你有没有想过,华为的经验只能是参考答案呢?实际上,华为的经验对于你

的企业来说,很可能不适用。比如说,华为是很大的,成熟期的企业,如果

你的企业规模较小,是创业期或者发展期的企业,那华为的很多经验,你照

搬过来,可能完全不适用。

因此,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参考答案思维方式。你很可能想问,那具

体应该怎么做呢?别急,后面有“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专题模块,我会详

细讲。

聚焦

参考答案思维方式是说,把一切知识都作为参考答案来学习。可是,世界上

有那么多参考答案,你不可能都去学,也不应该都去学。你该怎么做呢?这

就要用到学习力的第三项修炼,就是聚焦。

管理学界有一位大学者叫詹姆斯·马奇,他跟我有过一些私人交往,我非常敬

佩他。马奇晚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但他不是在某一个院系任教,而是商学

院、教育学院、社会学系和政治学系,四个院系联合聘请的教授。

第 2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在斯坦福大学,人们称他是 professor of everything,一切事物的教授。


《哈

佛商业评论》发表过一篇对他的专访,采访者说他跨越的学科相当多。马奇

是这么回答的:“我的研究领域其实相当狭窄,而这个相当狭窄的领域正好

位于几个学科的交叉之处,事情就是这样。”马奇之所以对多个学科做出了

重要贡献,恰恰因为他聚焦。

我们在学习上聚焦,简单说就是要做两件事。第一,学得要少。第二,学得

要深。

巴菲特做投资,有一个核心法则,就是重点投资少数高价值的项目。投资型

学习其实也一样,你要聚焦,重点学习少数内容。

你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聚焦呢?在后面的“聚焦”这个模块中,我会教你一

些选择的方法。

模式化学习

刚刚讲到,聚焦是要干两件事,一个是学得少,另一个是学得深。要想学得

深,我们必须进入学习力的第四项修炼:模式化学习。

什么是模式?就是事物的共性、整体与本质。跟模式相反的是碎片,就是事

物的个性、部分与表象。同样,学习也可以分为: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碎片化的。为什么呢?因为碎片化学习,可以说就是学

习事物表面的“皮毛”,而“皮毛”是我们最容易看到的。模式化学习是要

学习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的。

第 2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可能知道,发明飞机的是莱特兄弟。但你很可能不知道,莱特兄弟一开始

也聚精会神地观察鸟儿的飞行,希望能从中得到飞行的启示,但是一无所获 。

有人是这么评论的:“当莱特兄弟和其他人停止模仿鸟类而开始学习空气动

力学的时候,对‘人工飞行’的追求才取得了成功。”模仿鸟类就是碎片化

学习,研究空气动力学就是模式化学习。

在不同的领域,要学习的模式不一样。但是模式化学习本身是有一些共性方

法的。我在后面的“模式化学习”这个模块,会把我总结的一些重要方法教

给你。

深层迁移

刚刚我快速介绍了模式化学习。你可能觉得模式化学习已经很厉害了,但你

还可以再上一层楼。在模式化学习的基础上,你还可以对模式进行深层迁移。

这就进入了学习力的第五项修炼——深层迁移。

什么叫迁移?就是把一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另一种情境之中。迁移有多

重要呢?可以说,它就是学习这件事儿上最核心的能力。

正因为它足够重要,足够有挑战,很多人往往学不会,或者学得不对。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曾经辅导过一家餐饮企业,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他们派了一位店长到海底捞考察,看到海底捞给客户发眼镜布,他就把这个

动作直接迁移到了自己的餐饮店中。但是,他的迁移做错了。因为他只是迁

移了一个表面的碎片,没能把后面的模式找出来,进行深层迁移。表层迁移,

第 2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往往容易做错,变成东施效颦。只有深层迁移,才能既有效,还可以很有创

造性。

刚刚我讲到,华为的很多经验,对你的企业可能不适用。但是,如果你找到

这些经验底层的模式,然后进行深层迁移,那就完全可以把华为的经验用起

来,变成自己的实践。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深层迁移呢?在这门课的相应模块,我会教给你一套方

法,同时带着你进行实战练习。

好,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主要介绍了学习力的五项修炼,分别是:反学习、

参考答案思维方式、聚焦、模式化学习和深层迁移。

这五项修炼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你刚才可能已经留意到了,聚焦、模式化学

习和深层迁移这三项修炼是一环扣一环,联系在一起的。不过每项修炼也都

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套工具和方法论。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把这五项修

炼,还有跟它们配套的工具和方法论,系统地讲给你听。

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2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3|路标:为什么成年人首先要“反学习”?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3 讲。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学习力的第一项修炼——反学习。在上一讲,我已

经简单介绍了反学习。通常所说的学习,是做加法,学习新知识。而所谓的

反学习,就是做减法,把已有的知识或者观念给清除掉。

对于小孩子来说,加法式的学习更重要。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减法式的反

学习更重要。因为,成年人的大脑里,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但是有很多知

识,已经过时了,甚至是错误的。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不

对这些旧知识进行反学习,你的大脑根本就不会让相应的新知识进门。

上一讲我们已经讲到,在芒格看来,他和巴菲特投资的成功,非常重要的原

因就是他们善于破坏自己的观念,也就是善于反学习。

每个人需要清除的知识、破坏的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呢,从学习的

角度,我也发现了一些共性,就是说成年人往往有一些共性的学习上的习惯,

是坏习惯,是需要清除、破坏掉的。这一讲,我先跟你区分一下两种不同层

次的反学习,然后讲一讲需要我们重点清除的一些学习上的坏习惯。

两种反学习

我先区分两种反学习。一种是低阶的反学习,这种反学习呢,你比较容易想

到,就是清除一个错误的知识点。比如,我问你,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哪一个

城市?你也许会说是悉尼。如果你这么说,就犯了一个很常见的错误。那我

第 2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现在告诉你,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这就是一次反学习。但是,这是一

个低阶的反学习,对你的影响很小。

怎么样才能进行更有效地反学习呢?这就需要高阶的反学习。跟低阶的反学

习不一样,它清除的不是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心智模式。这种心智

模式可能对很多知识点产生影响,或者对你的很多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我再问你,怎么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是赞扬还是批评?我猜呢,

大多数人会回答赞扬。你现在注意听,我给你一个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是:

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的,不是赞扬,也不是批评,而是反馈。这不仅对孩子

适用,对成年人也适用。批评和赞扬对你的学习都没有多大帮助。对你的学

习有实质性帮助的,是反馈。这是学习科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也认同。

我简单说一说,为什么反馈比批评和赞扬更有效。批评是说你做得不好,赞

扬是说你做得好,而反馈的核心是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不管你现在做得

好还是不好,反馈让你知道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反馈对学习更有效。

好,现在回到反学习上。如果你接受了“反馈比批评和赞扬都更重要”这个

观点,那你就改变了一个心智模式,会影响到你的很多行为。比如说,如何

对待你的孩子,或者如何对待你的下属,你在行为选择上就可能发生改变。

未来,当你想要批评或者赞扬 Ta 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改为提供反馈。这就是

一个高阶的反学习。你看,它起到的作用,就不只是单纯改变了一个知识点。

显然,高阶的反学习更重要。

第 2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门课程,希望帮助你掌握的就是高阶的反学习。如果你有一两个学习工具

是过时的,有一两个学习方法是落后的,那不是我主要关心的。我关心的,

是你有一些核心的学习习惯是错误的。这些坏习惯,一方面对你影响很大,

急需清除;另一方面又根深蒂固,很难清除。而且最糟糕的是,你很可能都

没有意识到这些坏习惯对你产生的负面影响。

10 个学习上的坏习惯

在我看来,不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年人培养和提升学习力最大的阻碍。那么,

成年人身上普遍存在哪些坏习惯呢?

你可能会说自己比较懒,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较少;或者缺乏毅力,不能坚

持读完一本书,诸如此类的。但是我估计,关于自己在学习上的坏习惯,大

多数人都说不出几个来。

我反观自己的学习历程,同时结合多年开设领导力、学习力课程的观察,发

现有这么 10 个坏习惯,在成年人身上普遍存在。我分享的过程中,你不妨拿

出纸笔记录一下,看看这 10 个坏习惯,在你身上有几个。

第一,标准答案思维方式。总是在寻找标准答案,而不是探索自己的答案。

第二,学习方式是被动式学习。比如说,读书的时候,不会手里拿支笔,在

书上划重点,写感想,更不会拿个本子记笔记。

第三,在学习上害怕出错,认为出错是学得不好的表现。

第四,在学习上追求全面发展,弥补短板,而不是围绕自己的擅长学习。

第 2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五,缺乏对学习的规划,不擅长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六,习惯了一个人学习,很少跟其他人进行讨论式的学习。

第七,期待老师或者专家提供答案,而不是把老师或者专家作为对话的伙伴。

第八,主要是在碎片化学习,虽然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课,但是没有能够

在这些书与书之间、课与课之间建立联系。

第九,学而不用。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工作和生活还是老样子。

第十,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所谓注重结果,就是在学校里看重成绩,在工

作上看重业绩。但是容易忽视过程,也就是忽视一个人内在的成长。

好,10 个坏习惯说完了,你可以数一数,自己身上有几个呢。结合我日常教

学的经验,我猜,上面这些坏习惯,大多数人普遍有 5 个以上。

我在后面的课程中,会具体分析一些学习上的坏习惯,你对它们有了更多的

了解之后,说不定对自己身上的坏习惯,会有更清晰地认知。

填鸭式教育对学习力的危害

我们刚刚说了这么多学习上的坏习惯,你可能纳闷,这些坏习惯是怎么来的

呢?我先把结论告诉你,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危害。

你可能说,学校没有教过前面提到的那些学习上的坏习惯啊?你说得对,学

校里没有开过这样的课。但是,教育学中有个术语叫“隐性课程”,就是课

程表里没有,但是学校通过它的教学方式,悄悄传递给你的观念。

第 2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比如说,学校里从来没有开

过一门叫作“标准答案思维方式”的课。但是,应试教育会让很多人习惯“套

路式”答题,即便是面对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当你做阅读理解

题,诗歌赏析题的时候,这些原本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也为你准备了

标准答案。如果你的答案跟标准答案相差甚远,那分数就不会很好看。久而

久之,你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标准答案思维方式”。

有个著名的教育家叫杜威,他也是个哲学家,中国有一个著名学者胡适,就

是他的学生。杜威把隐性课程叫作“附带学习”。杜威认为,附带学习常常

比那些正式的课程更重要。因为附带学习学到的是一些持久的态度,比那些

具体的知识在将来起的作用更大。

我在这儿要下一个大胆的结论——填鸭式的学校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教给我们

的学习习惯,很多都是错的。日本有个著名的作家,叫村上春树。他说过这

样一句话:“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 最重要的东西在

学校里学不到 ’这一真理。”

我比村上春树还要悲观一些。他只是说,我们在学校里没有学到重要的东西,

我想加上一句:我们还学到了很多有害的、影响很大的学习习惯。更糟糕的

是,这些习惯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持续且负面影响,很多人至今都没

有意识到。

如果你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那不需要什么反学习,但你作为成年人,反学习

就变得尤为紧迫了。

第 2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警句:“没有橡皮擦,人生没法过。”这句话也是在强调

反学习的重要性。你现在想一想,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坏习惯,你身上已经

存在的学习坏习惯,你打算如何使用橡皮擦进行反学习?我在接下来的两讲,

会给出我的建议。

好,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2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4|核心:为什么重要的问题没有标准答
案?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4 讲。

上一讲,我讲到如果进行反学习,首先要改掉一些学习上的坏习惯。我列举

了 10 个坏习惯。你如果对照一下,有可能发现这些毛病,大多数都在自己身

上有体现。坏习惯这么多,一下子改不过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抓重点。

这些坏习惯中,有四个最重要,就是: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弥补短板、碎片

化学习和学而不用。如果把这四个坏习惯改掉了,你的学习力一定会有很大

的飞跃。

接下来的两讲,我就讲一讲这四个坏习惯,它们也就是反学习的重点。这一

讲呢,我先讲一讲标准答案思维方式。

标准答案思维方式

什么是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呢?简单说,就是:

第一,认为所有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第二,认为权威掌握了标准答案。

第三,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掌握了标准答案的人告诉你。

第 3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三点,就是标准答案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在我们讲到的所有坏习惯中,

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危害最大的。因为其他的好些坏习惯,都是标准

答案思维方式引起的。

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到了被动学习这个坏习惯,就是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引起

的。既然学校教的是标准答案,而且老师掌握着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只需要

被动学习就行了,你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坐好,让老师把标准答案装到你脑

子里去。

又比如说,害怕出错这个坏习惯,也跟标准答案思维方式有关。既然所有问

题都有标准答案,那么跟标准答案不一样就是错误,就是失败,就意味着自

己能力不行,所以你就不敢大胆尝试,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的答案。

听到这儿,你可能想问:刘老师,你说得太抽象了。既然标准答案思维方式

是危害最严重的坏习惯,你能不能举个实际的现象,来说明一下?

好,我现在就举个实际的现象。你有没有观察到,学校里的学霸,在职场上

不一定表现很好?这就是因为,学校里的学霸,擅长的是解决有标准答案的

问题。但是,在职场上,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带着标准

答案思维方式的学霸,面对职场往往会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

世界上有三种问题

你现在可能想问:那世界上是不是有两种问题,一种有标准答案,另一种没

有标准答案?

第 3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其实更喜欢把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哪一个城市?鲁迅

的原名叫什么?这些问题,的确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第二种,属于个人偏好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比如,红烧肉好不好吃?西

施和貂蝉,哪一个更美?

第三种,是那些重要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比如,如何应对流行病?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比如说,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搞定

一个大客户?

第三种问题跟第二种问题,都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但是,第二种问题的答

案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好坏;而第三种问题的答案尽管没有对错之分,但

是有好坏之分的。

最重要的是第三种问题

在这三种问题当中,最难回答的是第三种问题,就是那些重要的社会和个人

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是说没有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但是

它又有精彩的答案和糟糕的答案。

我曾经给小儿子举过一个例子。

我说,你去同学家做客,同学妈妈做了一份红烧肉,你觉得很难吃。主人问

你好不好吃,你可以说很难吃,这毕竟是你真实的感受嘛。一份红烧肉是否

好吃,这是第二种问题,无所谓对错与好坏。

第 3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但是你有没有觉得,直接说很难吃,好像不太好。那你也可以说:“很好吃。

毕竟人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给你吃,你可以安慰一下别人嘛。但是呢,你可能

觉得这样是撒谎,说不出口,那你也可以说:“味道挺好的,不过我不太喜

欢吃红烧肉。”如果你还是觉得这样回答有撒谎的成分,那你可以说:“味

道很独特,不过我有点吃不惯这种味道。”你如果说很难吃,那是说别人做

菜有问题。但你说吃不惯,那就不是厨师的问题,而是食客的问题了。

我刚才在回答“很难吃”之外,又另外给出了三种回答。这三种回答,可能

都比直接说“很难吃”更好一些。

你可能会困惑,诶,刘老师你是不是自相矛盾了?我之前说,“红烧肉好不

好吃”这类问题是第二种问题,回答是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的。我

现在又说直接回答“很难吃”不是一个好回答。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实际上,我是想说明,真正的第二种问题,也就是个人偏好问题,是很少的。

在这个场合,“红烧肉好不好吃”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个人偏好的问题,而

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第二种问题,而是一个第三种问题。这

个时候,答案是有好坏之分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

鲁迅写过一篇文章,说一家人生了儿子,办满月酒,有三个人去贺喜。第一

个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做大官。第二个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第

三个人很特别,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

第 3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三个人里面,只有第三个人说得最准确,是事实。这个小孩子将来能不能

做大官,能不能发大财,都是没准儿的事儿。但是这个小孩子将来要死,则

是确定无疑的。第三个人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在那个场合下,却是一

个非常糟糕的答案。

我刚才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强调的是不要把那些重要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当

作简单的个人偏好问题来回答。另一个例子强调,不要把重要的社会和个人

问题当作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来回答。你有没有发现,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候,

我们面对的其实都是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和个人问题,这些恰恰是比较

重要的问题。

提供标准答案的学校教育

我刚刚讲过了,世界上有三种问题,重要的是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和个

人问题。

学校主要教哪一种问题呢?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主要教那些有标准答案的问

题,所谓学霸呢,就是擅长回答这类问题的学生。

当然,学校也会教一些没有形成共识的问题。比如,法国大革命带来了哪些

影响?又比如,这首诗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照理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但是你会发现,学校也准备了标准答案。我刚才说,学霸就是擅长回答标准

答案的学生。这样说还不完整,你要成为学霸,你还得多一种能力,就是用

标准答案来回答那些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第 3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所以就出现了我之前讲到的现象,就是很多学霸到了职场上往往不太行。因

为职场上最重要的,是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第三种问题。而学霸擅长的,是

用标准答案思维方式来解决所有问题。

当然了,不是说只有学霸才有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大多数人,经过多年的学

校教育之后,都是带着标准答案思维方式进入了职场。

擅长学习的民族

但是,学霸也有例外,也有在职场上很成功的学霸。而且,这个例外不是一

个人,而是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是妥妥的学霸。而且,犹太人不只是在学校厉害,他们出了学校也很

厉害。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 2%,但是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比例是 1/4。另

外,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擅长经商。

可以说,犹太人是真正擅长学习。犹太人为什么这么擅长学习?一位以色列

教育专家总结了两点。第一,对真实的提问。第二,对权威的挑战。据说,

在犹太人的课堂上,学生不断提问,老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用提问来鼓励

他们思考:“你有什么想法?你怎么看?”

犹太教有一部经典叫《塔木德》,主要是由讨论和辩论组成的,其中并没有

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犹太人的学习秘诀,那就是:

没有标准答案。

第 3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带着怀疑学习

犹太人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如何破除自己的标准答案思维方式,指出了一个

方向。那就是:带着怀疑学习,培养起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有个历史学家,叫威尔·杜兰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

学便产生了。

我特意查了一下,杜兰特不是犹太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带着怀疑学习不

是犹太人的专利,而是会学习的人的共同特征。

杜兰特说的是:当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

我仿造杜兰特造个句:当一个人怀疑标准答案时,学习便产生了。

我再仿造杜兰特造个句:当一个人怀疑自己的标准答案时,反学习便产生了。

好,你现在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带着怀疑学习这门“学习力”课程,你可以

怎么做呢?这算是今天的作业吧。

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3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5|方法:如何用加法做减法?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5 讲。

今天这一讲,我接着讲反学习。上一讲讲到,我们需要重点清除的学习上的

坏习惯有四个。上一讲讲了危害最大的那一个,叫标准答案思维方式。这一

讲先讲另外三个也是需要重点清除的坏习惯,就是弥补短板、碎片化学习和

学而不用。然后我们对反学习这个模块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得到 App 上学过的课程中,你觉得最好的是哪一

门?你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拿支笔,把你的答案写下来。我在这一讲后面的

内容中,会用到你的答案。

全面发展,弥补短板

好,我们暂时把刚才那个问题放下,进入今天讲的第一个坏习惯,就是,全

面发展,弥补短板。

如果你家里有个高中生,100 分的卷子,Ta 一般语文能考 90 分,数学只能

考 70 分,老师会要 Ta 多花时间在哪一科上面,是语文还是数学?

你我都知道,答案很简单,老师肯定要 ta 多花时间学数学。这就是学校教育

的思路,你要全面发展,弥补短板。

第 3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写过一本畅销书,叫《从 0 到 1》。蒂尔在

那本书里强调了幂次法则的重要性。什么是幂次法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八

法则。二八法则的核心内容是:少数事物创造了多数价值。

风险投资家强调二八法则,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风险投资的特点就是,大

多数投资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会成功,但这极少数的成功带来了绝大多数

的投资回报。我之前强调说要进行投资型学习,那学习跟投资在这一点上也

很像,就是你学习的少数东西,会创造你的多数价值。

可是,学校是不管幂次法则的。蒂尔是这样描述学校教育的:“每个身在美

国教育体制的人都没有学会用幂次法则来思考。每所中学不管什么课都一律

上 45 分钟,每个学生都以相同的步伐向前迈进。”

蒂尔给的行动建议是这样的:“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情上,

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很有价值。”

但是呢,经过多年学校教育之后,我们就算到了职场上,很多人在学习上还

是追求弥补短板,全面发展,很可能学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围

绕自己的擅长学习,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擅长。

碎片化学习

今天要讲的第二个坏习惯是碎片化学习。

第 3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这里说的碎片化学习,不是说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而是说,学到的知识只

是一个个碎片。这些碎片和碎片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学到的知识只是一堆碎

片的集合,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我要引用学习科学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叫《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这本“手

册”指出,真正重要的是“深层知识”(deep knowledge)。什么是深层

知识呢?就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模式和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模式和原理之间的

联系。但是现实是怎样的呢?《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是这样说的:“当学习

科学家深入到课堂时,他们发现学校教育并没有教授旨在促进智力发展的深

层知识。”

深层知识该怎么教?教育家杜威举了地理教学的例子。他说,地理教学不应

该只是教山脉的高度,河流的流域,一个国家的面积有多大、首都在哪里,

而是应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成为商人?海浪和海风

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在山脉的一侧看到农业的繁荣,而在山

脉的另一侧却不是如此?”

杜威举这个例子,是 100 多年前的事情了。但现在的学校教育依然在教一大

堆碎片。我们即使离开了学校,仍然错误地以为,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所

以,绝大多数人仍然是在碎片式学习——从这个老师这儿听到一个金句,从

那本书里学到一个概念,也许在跟人聊天的时候拿出来显摆一下,但因为只

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难产生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价值。

第 3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学而不用

今天要讲的第三个坏习惯是学而不用。

有些学过我的领导力课程的学员,跟我交流的时候会说很喜欢我的课。那我

会问 Ta 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给我讲一讲你怎么把从我这里

学到的领导力知识,用到了你的实际工作当中?我几乎没有听到过很理想的

答案。要么举不出例子来,要么举出来的例子,让我感觉不痛不痒,没有学

到点子上。

现在,我要回到我在这一讲开始的时候,问你的那个问题。我当时的问题是:

你在得到 App 上学过的课程,你觉得最好的是哪一门?现在呢,我要接着追

问一下: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给我讲一讲你怎么把从那门课程中学到的知

识,用到了你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如果你能举出不止一个例子来,那我

觉得,那门课程,值得你说最好。但是,如果你连一个例子都举不出来呢,

那不是说那门课程不好,而是说,你不擅长学习。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你

有学而不用的坏习惯。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罗伯特·斯腾伯格,在爱情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两个领

域都比较有影响。斯腾伯格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分别是分析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分析性学习就是学习已有知

识,创造性学习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实践性学习就是把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

之中,也就是学以致用。

第 4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斯腾伯格认为,学校主要教的是分析性学习。所以,擅长分析性学习的人在

学校里成绩会比较好。但是,如果你很擅长创造性学习,比如你是未来的大

作家,或者你很擅长实践性学习,比如你是未来的大企业家,那么你在学校

里往往成绩不会太好,很可能要么中等,要么比较差。

学校教育为什么不重视实践性学习呢?因为学校教育的理念是:我们现在学

习,是为了将来使用。的确,在学校里学的很多知识,没法马上用。但是,

我们走出学校了,学的很多知识可以马上用了,我们还是保留了在学校里养

成的坏习惯:只是学,不去用。等到需要用的时候,要么不知道怎么用,要

么瞎用、乱用。

用加法做减法

前面讲了三个学习上的坏习惯,第一个,全面发展、弥补短板;第二个,碎

片化学习;第三个,学而不用。

这是三个重要的坏习惯,需要我们进行反学习。那么,怎么对这三个坏习惯

进行反学习?

其实,在前面讲标准答案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已经展示了反学习的一般方

法,只是没有把这个方法提炼出来。

我现在把它提炼出来,这个方法就是:用加法做减法。只是想单纯地消除坏

习惯的话,是很难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新的好习惯来替代它。这就

是用加法做减法。

第 4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之前我用过一个成语——不破不立,说的是不清除旧习惯,新习惯也很难建

立起来。但是这个成语反过来说其实也成立——不仅是“不破不立”,而且

也是“不立不破”,不建立新习惯,旧习惯也不会自动地销声匿迹,学习力

也不会提高多少。

比如说,怎么清除标准答案思维方式这个坏习惯呢?答案是,建立参考答案

思维方式的新习惯。

再比如,我在今天讲了三个坏习惯,一个是全面发展、弥补短板,一个是碎

片化学习,还有一个是学而不用。想要彻底清除这三个坏习惯,都需要建立

新习惯,用加法做减法。

全面发展、弥补短板怎么改?答案是:建立聚焦的新习惯。不要追求全面发

展,而是聚焦在学习少数知识上。

碎片化学习怎么改?答案是:建立模式化学习的新习惯。不是学习一个个碎

片,而是学习深层知识,也就是模式。

学而不用怎么改?答案是:建立深层迁移的新习惯。深层迁移,就是对模式

进行迁移,这样可以把知识应用到看似大不相同的情境之中。

刚刚讲到的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聚焦学习、模式化学习和深层迁移,是

非常重要的新习惯,分别是学习力的第二、三、四、五项修炼,也就是这门

课接下来的几个模块的内容。

第 4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发展新观念倒不是很难,难的是清

除旧观念(The difficulty lies not so much in developing new ideas as in

escaping from old ones)。”在我看来,凯恩斯这句话没有完全说对。如

果新观念跟旧观念不冲突的话,那么发展新观念不是很难。但是,如果新观

念跟旧观念有冲突,那么发展新观念就跟清除旧观念基本上是一回事,一样

难。

学习力五项修炼,第一项反学习是清除旧观念,做减法,后四项看起来是发

展新观念,做加法,但其实也是通过加法做减法,在发展新观念的同时,也

是在进一步清除旧观念。所谓五项“修炼”,都很难。

反学习是“破”,但是我们要通过“立”来破,所以重头戏在后面四项修炼。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4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6|路标:如何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6 讲。

上一个模块的主题是学习力的第一项修炼——反学习。我们发现了一些学习

上的坏习惯需要改,其中有一个坏习惯是我们反学习的重中之重,就是标准

答案思维方式。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课程的一个新模块——学习力的第

二项修炼——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怎么做才能破除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呢?哎,接下来

的几讲,我就详细地给你说一说。

参考答案思维方式

咱们先复习一下。什么是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呢?它主要包括这么几点:

第一,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第二,认为专家、权威掌握了这些标准答案;

第三,认为学习就是从专家、权威那里获得标准答案。

那么,什么是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呢?跟前面的三点相对应,也是三点:

第一,认为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重要的问题往往没有标

准答案。

第 4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二,认为权威和专家值得学习,但是他们掌握的也只是参考答案。只不过

在专业领域之内,他们的答案很可能比普通人更好。

第三,认为学习不是学习标准答案,而是学习那些优秀的参考答案。所以,

学习的过程就包括对不同的参考答案进行比较,最终形成自己的参考答案。

你对比一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和标准答案思维方式这三点,可以发现,它们

在学习的对象、方法和目标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再给你明确提炼一下,

参考答案思维方式认为:学习的对象是参考答案,学习的方法是比较不同的

参考答案,学习的目标是掌握优秀的参考答案,并且建构自己的参考答案。

一句口诀——看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呢?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然就不会把它单独列为一项学习力修炼了。但是

呢,我也可以给你提供一句口诀,作为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主要方法。

这句口诀非常简单,只有三个字,就是“看情况”。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就是

“看情况”的思维方式。怎么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呢?嘴上多说“看情况”

脑子里多想“看情况”。

我之前讲到过的著名投资家芒格,脑子里就经常会出现这三个字——“看情

况”。他是投资家,经常需要判断一家企业值不值得投资。有些人就会认为,

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是有标准答案的,比如说,看它的创始人怎么

样、看它的创业团队,或者看它的商业模式怎么样。但是芒格不这么认为,

第 4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他是这样说:“遇到不同的公司,你需要检查不同的因素,应用不同的思维

模型。我无法简单地说:‘就是这三点。’”芒格的投资理念就是他要看不

同的情况,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

两句追问:为什么、怎么做

“看情况”这三个字,听起来非常简单,其实不然。

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给 MBA 学生上课的时候,教过他们一个法则,在我的

新书《刘澜极简管理学》中,这个法则被称为“刘澜管理问题第一法则”。

这个法则是这样表述的:所有的管理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看情况。

这个法则是用来指导这些 MBA 学习管理的。如何学习管理呢?其实就是学

习如何“看情况”。这三个字,乍一听,好像很容易掌握,其实没有那么简

单。就拿前面芒格谈到的那个问题来说,如果我问: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是否

值得投资?

学生如果回答说“看情况”,也不一定代表他就学会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

经得起追问。

我至少可以有两句重要的追问:

第一句是问为什么。为什么要看情况呢?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商业世界通行

的投资模型,来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呢?

第二句是问怎么做。如果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要看情况。那么,具

体怎么做呢?

第 4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只有经得起这两句追问,为什么要看情况和具体怎么做,才能说是真正学会

了。

真理论是看情况的

接下来,咱们先回应第一句追问——“为什么要看情况”。对啊!为什么不

可以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呢?答案也很简单:看情况。

前面我说,重要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学习就是学习参考答案,很多人

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他们觉得,学习不就是学习标准答案吗?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觉得在哲学层面上,真理也是标准答案。但是

后来发现,关于什么是真理,哲学家们其实也有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就讲

讲主要的三种真理论的观点。我主要会引用一本哲学教科书,叫作《大问题

——简明哲学导论》。我觉得这本书把这个问题讲得比较清楚。

关于真理的第一种观点,叫作“符合论”,认为与事实符合就是真理。根据

真理的符合论,一些哲学家认为真理就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但是也有哲

学家对符合论,提出了很多质疑。总之,哲学家们对符合论越来越不满意,

所以出现了关于真理的第二种观点,称为“融贯论”。

真理的融贯论认为,“真理就意味着最能与我们的经验和信念的整体网络相

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自圆其说,能够举出各种证据和理由来论证,

就是真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称为真理的“实用论”。实用论认为,我们检

第 4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验真理的标准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行动,是否能为未来提供

富有成效的出路”。换句话说,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行动的,就是真理。

我刚刚介绍了三种哲学上的真理观,其实这也说明:哲学真理是看情况的。

《大问题》这本书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在哲学界,融贯论和实用论这两种

观点占据了上风。不过,我想提醒你,在哲学界,哪种观点占据上风,对你

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采用哪一种观点,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过得更

好?我个人的体会是:采用融贯论指导下的实用论,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

好。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很多年前,我跟另外三个教授一起参加一个电视节目,

负责跟我们打交道的是制作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这个工作人员对其他三位

教授都比较客气,唯独对我,说话比较“凶”。有个教授就跟我开玩笑,说:

“刘澜,她很讨厌你。”我跟那个教授说:“你说错了。她其实是特别喜欢

我,但是又不好意思让你们看出来,所以故意对我比较凶。”

她到底是讨厌我还是喜欢我,作为符合论的真理,我觉得是很难判断的。那

个教授说她讨厌我,我反过来说她喜欢我,也都能自圆其说,都可以说是融

贯论的真理。但是,从指导行动的角度来说,采用哪一种观点更好呢?我觉

得是采用“她喜欢我”的观点更好,起码不会给我带来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

对吧。所以我选择相信“她喜欢我”,认为这是更好的实用论的真理。事情

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我的说法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后来,我跟她的关系

就变得非常融洽。

第 4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用实用论指导学习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这些哲学上的真理论分为三种,这跟我有什么关

系呢?

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乔布斯和任正非,他们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我已经在我的线下课程中,问过很多次这个问题,所以我大致知道大家会怎

么回答。

有人会回答说:他们都是男的。这是最糟糕的一个回答,我会给这样的答案

0 分。你要注意,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也是一个“糟糕”的

答案。

他们都是男的,这是不是一个符合论的真理呢?真要较起真来,我对这一点

还没有把握。但是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这是一个融贯论的真理,因为

种种证据都一致指向——他们是男的。但是,你回答他们都是男的,并没有

抓住他们的本质特征,而且更重要的,你这么回答,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实际

用处吗?没有。所以我说,这是个正确但糟糕的答案。

更多的人会说:他们都是优秀的企业家。这也是一个融贯论的真理。这个回

答,更接近本质了,但是对你的人生依然没有什么用,所以也说不上是多好

的答案,可以得 30 分。

还有人可能会说:他们都经历过巨大的失败,但是都坚韧不拔,从失败中走

了出来。哎,这个回答就明显更好了。这个回答不仅抓住了这两个人的本质,

而且对我们的行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引。这个指引就是:自己如果遇到困难、

第 4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挫折、失败,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把失败作为对自己的考

验,作为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个答案不仅是融贯论的真理,而且是实

用论的真理。这个答案可以得 60 分。

真理有三种,对我们在学习上最大的启示,可能是这一点:尽量学习那些融

贯论指导下的实用论。我们不仅要发现“正确”的答案,更要发现“有用”

的答案。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在读书、听课的时候,先不要去

想:Ta 讲得对不对?而是问:这对我有什么用?比如说,前两天我读一本历

史书,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巨变,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第三次。他讲得

对不对呢?我不知道。我先问自己的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用?我想了一想,

觉得没什么用,那我就根本不去想他讲得对不对了。如果我觉得有用,我再

去思考他讲得对不对,我该怎么用。

最后,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请你继续思考我刚才问过的那道题:乔布斯和

任正非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5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7|理论之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实用?
你好,我是刘澜,这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7 讲。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第一个原则:哲学上的所谓真理论

是看情况的。我讲了真理论有三种,而在三种真理论中,我提倡要重点学习

实用的真理。因为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把真理用起来,才

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那么,我们学习一个道理,或者说理论,要看它是否实用。那接下来的问题

就是:到底什么样的理论才算实用,才算是好理论呢?哎,这就是咱们今天

要说的,实用也是看情况的。

好理论的三个标准

有一句话很著名,经常被人引用,叫作“地图不是地域”。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用比喻来挑战哲学上的符合论。也就是说,百分之百符

合事实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就像不存在完全准确的地图一样。你想啊,完全

准确的地图就得是 1:1 的地图,但是 1:1 的地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地图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所有的地图,都会对现实世界进行缩小、简

化、概括、歪曲……我们要的不是一张完全准确的地图,而是一张实用的地图。

那么,哪一张“地图”更实用呢?答案依然是:看情况。

第 5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们学习的各种理论就像地图一样,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我们通常用三

个标准,来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好理论。我还是用地图作比喻:

第一个标准是一般性。我们希望用同一张地图可以干很多事,而不是我要随

身带着 10 张地图,找餐厅的时候用一张,找加油站的时候用一张,找医院的

时候再用另一张……

第二个标准是准确性。当我们要找加油站的时候,我们希望离我们最近的那

个加油站具体位置在哪里,行经路线怎么去,这张地图都能够准确地标出来。

第三个标准是简单性。我们不希望这张地图太复杂,如果你得先花上 1 个小

时,才能搞清楚这张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花上 1 个小时,

才能找到你想找的那个地点,那就太复杂了。

好理论需要具备这三个标准,一般性,准确性和简单性,我想,大多数人都

会同意的。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重点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三

个标准其实是难以同时满足的?如果一张地图,同时具有一般性和简单性,

那它就很难做到很准确。比如,一张一页纸的世界地图,同时具有一般性和

简单性,那么它就很难很准确,因为很多地方没办法标记出来。同样,如果

一张地图同时具有一般性和准确性,它就很难做到很简单。

这三个标准,可以认为是三种不同的实用。一般性说的是通用,用的范围广;

准确性说的是管用,用的效果好;简单性说的是易用,用起来很容易。但是

我刚才说了,三种实用,难以同时满足。

第 5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把刚才说的总结一下: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实用,有三个标准,但这三个标

准难以同时满足。所以,一个理论是否实用,也是看情况的。

理论之钟

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学家叫卡尔·维克,他把好理论的三个标准画在了一个钟面

上。他的这个“理论之钟”模型,可以比较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三个标准

是如何难以兼得的。

你现在可以在脑子里想象一个钟面,上面标有每个整点的刻度,最上面是 12

点,最下面是 6 点。维克把一般性标在了 12 点的位置,把准确性标在了 4

点钟的位置,把简单性标在了 8 点钟的位置。

维克认为,一个理论可能处在这个钟上任何一个时间位置。比如说,可能有

一个理论是 3 点钟的理论,那它就非常准确,因为它离 4 点钟,也就是准确

性最近;它也具有一定的一般性,因为它离 12 点钟,也就是一般性,也还算

比较近。但是,这个理论一定会比较复杂,不太具备简单性,因为它离 8 点

钟,也就是简单性非常远。

10 点钟理论

这是不是就说明没有实用的理论了呢?

其实也不是。尽管一个理论,有可能处在这个钟面上任何一个位置,但是维

克强调了一个特定时间位置的理论。你不妨猜一猜:维克强调的是哪个时间

位置的理论?

第 5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现在公布答案:维克强调的是 10 点钟位置的理论。10 点钟的理论,离 12

点钟——也就是一般性——比较近,离 8 点钟——也就是简单性——也比

较近,但是离 4 点钟——也就是准确性——非常远。所以,10 点钟的理论,

具有较强的一般性和简单性,但是不太准确。

维克说,他喜欢的理论,往往是 10 点钟位置的。维克的这个喜好,其实并不

奇怪。我猜想,大多数人都喜欢“10 点钟的理论”。

首先,它既具有一般性,也就是通用,又具有简单性,也就是易用。这两点

特征非常显眼,就把我们给吸引住了,忽略了它其实是不够准确的。但是,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理论指一个大方向,不需要它那么准确。

比如说,你肯定知道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这个理论就是一个“10

点钟的理论”。它具有一般性,适用于所有人;也具有简单性,五个层级的

需求,不算很复杂,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但是,它并不非常准确,并不能够

准确描述某个具体的个人的需求情况。

两个建议

我们学了好理论的三个标准,你现在知道了“10 点钟的理论”这个说法,这

对你的学习有什么用呢?我提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我们需要学习一些“10 点钟的理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准

备一张又通用又简单的“地图”。掌握了这些理论,在学习上就能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第 5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其实,我今天讲的“理论之钟”本身就是一个“10 点钟的理论”。它具有一

般性,适用于一切理论;也很简单,就是三个标准,还有三个标准之间的关

系,掌握起来不是很难。它又通用又易用,是一个值得掌握的理论。不管面

对什么理论,不管是心理学理论,还是经济学理论,我们都可以用“理论之

钟”来判断,这个理论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第二个建议,我们需要注意到,“10 点钟的理论”往往是不准确的。也就是

说,我们既要学习“10 点钟的理论”,又要注意到它的缺点。比如说,判断

一个具体的经济学理论是不是好理论,光用“理论之钟”还是不行的,你还

得用上经济学的知识。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管理大师悖论”,本质上就一句话——管理大师往往不

准确。一个人能够被称为管理大师,就意味着很多人觉得他的理论好,也就

是适合于很多人,比较通用;而且很多人都能够理解,也就比较简单。而又

通用、又简单的理论,就是“10 点钟的理论”,往往不够准确。对于管理大

师的思想,我同样是上面两个建议:第一,要学习他的“10 点钟的理论”。

第二,要清醒地知道他的“10 点钟的理论”往往是不准确的。

一个例子

比如,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肯定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那么,

有一个问题就对你很重要,那就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我有好几个参考答案。其中之一就是我之前讲过的:“所有的

管理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看情况”。

第 5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如果你回答“看情况”。那我就会追问你:为什么要看情况?为什么不可以

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于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的答案呢?你可能回答,

因为不同的岗位要求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个不错的回答,说的

就是“10 点钟的理论”欠缺准确性。如果要回答得很准确,就需要看情况。

如果我再接着追问:假设我不要准确性,就要一般性和简单性,你能不能给

我一个答案,又比较简单,又适合绝大多数的管理岗位呢?这时候你怎么看

情况?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你就需要知道一些模型。我学过的关于管理者能力的最

好的“10 点钟的理论”叫作“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这个模型认为,每个

管理者都需要具备三大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这个模型的

关键还不在于提出了这三大能力,而是告诉你这三大能力的关系是什么。这

个模型指出:随着你职位的升高,技术能力越来越不重要,概念能力越来越

重要,人际能力呢,一直都很重要。

为什么说这个模型是“10 点钟的理论”呢?因为它适合所有管理者,甚至非

管理者,所以很通用;它也比较简单,就讲了三个能力,还有三个能力的变

化趋势;但是它不准确,它不能够准确地描述某一个具体的管理职位,比如

一个超市的采购经理,或者一个健身房的销售经理,需要的具体能力有哪些。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你花一些时间来学习这个“10 点钟的理论”,

比你花时间学习一些零散的管理学知识更重要。它可以帮你照镜子:在现阶

段,我在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上,该重点提高哪一种?它还帮助

第 5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进行职业规划:随着我职位的上升,这三种能力的要求在发生变化,我需

要怎么规划我的学习来适应这个变化。

今天讲了好理论的三个标准,以及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10 点钟的理论”。

最后留一个作业:你现在知道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都是

“10 点钟的理论”,你还能举出哪些“10 点钟的理论”呢?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你的看法。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5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8|策略一:为什么学会分类是关键?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8 讲。

我们这个模块的主题是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在前面两讲,我们学习了为什么

要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也就是“为什么要看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

真理是看情况的;第二,实用是看情况的。

这一讲,我们开始学习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讲的

是“怎么看情况”。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个策略,叫作“洞见分类”。

看情况的关键是分类

所谓分类,就是把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其实就是分成不同的情况,然后根

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所以说,看情况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分

类。

比如说,上级怎么激励下属?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你现在可能已经学到

了,这个回答是——看情况。

这时候,我一定会再追问一句:怎么看情况?进一步的答案可以是:对下属

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下属应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如果你回答到这里,那已经回答得很好了,但是答案还不完整。我还会再追

问一句:对下属具体怎么分类呢?

第 5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我上一讲提到的马斯洛需求金字

塔,就是一个主要的参考答案。这个模型列出了五种不同类别的需求,按层

次从低到高排列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

现的需求。

上级怎么激励下属?马斯洛式的答案,就是把员工按照需求的不同层次分为

五类,然后提出相应的激励方式。

顺便说一下: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研究管理的初期,认为如何激励人的问题,

是有标准答案的。后来马斯洛告诉德鲁克,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

个人处在不同的需求层次上。德鲁克一听,恍然大悟,公开承认自己错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对我们很重要,同时分类意识对参

考答案思维方式也很重要。

常见分类与洞见分类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分类的价值,问题是怎么进行分类。

我前面问,对下属怎么分类?有一些分类方式属于“常见分类”,比如按性

别、年龄、工龄、学历等等来划分。

常见分类主要是按照事物的表面特征来进行分类,所以往往没有把握住事物

的本质。比如说,你可以把下属按性别分,按学历分,但是在如何进行激励

上,男性下属和女性下属有本质的不同吗?本科学历的下属和研究生学历的

下属有本质的不同吗?大概率可能没有区别。

第 5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比常见分类更高级,也更有效的分类方式,叫作“洞见分类”,洞见分类往

往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比如,马斯洛说,人可以按照所处的需求层次分为五

类,这就是我说的“洞见分类”。

洞见分类有三个特点。我就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给你讲一讲这三个特点。

第一,洞见分类是主观的。

洞见分类中的“洞见”这个词,英文叫 insight, in 是“里面”,“sight”是

眼光。洞见就是穿透事物表面的具体特征、看到事物内在的抽象特征的眼光。

而事物的抽象特征,往往是一种主观判断。

一个人是男是女,拥有的学历是本科还是硕士,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一个人

处在哪个需求层次上,这主要靠主观判断。

第二,洞见分类是理想的。

一般说来,一个事物可以完美地归入到某个常见分类里,但是很难完美地归

入到一个洞见分类里。洞见分类是所谓的“理想类型”,主要是一个分析工

具。

比如,一个人要么是男员工,要么是女员工,但是 Ta 到底处在马斯洛需求金

字塔的哪个层次呢?其实可能每个层次都有一部分。我们最后把 Ta 归入到的

层次,也只是说 Ta 主要在那个层次罢了。

第三个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洞见分类是本质的。

第 6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在讨论如何激励一个人的时候,关键是抓住 Ta 的心理需求。Ta 的性别、年

龄、学历等等,不是最本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但是

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的人,Ta 的心理需求,也可能是一样的。最本质的因

素——也就是最需要考察的因素——是心理需求。

既然洞见分类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显然,我们如果要认识一个事物,就得

掌握跟它相关的洞见分类。比如说,怎么激励下属?要想给出好的答案,你

需要按照心理需求来对下属分类。

当然,你可以说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不是一个好的分类,你想用一个别的模

型。这没有问题。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只是考察心理需求的一个参考答案,你

当然也可以有别的参考答案。比如说,心理学中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自我决定

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一个人有三种基本的内在需求。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答案。但是,这个理论,也是一个主观的、理想的、

本质的洞见分类。

带着洞见分类学习

对于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来说,洞见分类很重要,所以我放在第一个来讲。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需要使用洞见分类这个策略。

洞见分类不仅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用,用来吸收其他知识也很重要。

我们读书、听课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貌似通用的结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

提醒自己:这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成立的参考答案。然

第 6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后,我们可以拿出一个或者多个洞见分类模型来,确定那个貌似通用的结论

的适用范围。

我举一个例子:假设你在读一本关于如何带团队的书,或者参加了一个关于

如何带团队的培训,书的作者或者培训的老师说:“优秀的团队是密切沟通

和合作的团队,因此要促进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合作。”

这听起来很对,是不是?其实不一定。优秀的团队是否需要密切沟通与合作?

需要怎么沟通与合作?其实都是要看情况的。首先要看你所在的团队是哪一

种团队。你看,这就要进行分类了。

我经常借用的一个洞见分类,把团队分为三种:棒球队、橄榄球队和篮球队。

这个洞见分类管理大师德鲁克也使用过。

棒球队的团队成员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合作很少。比如,大多数的销售员团

队就是棒球队。又比如,几个歌手组成一个演出团队,每人轮流上台表演,

他们就是一个棒球队。

橄榄球队的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而且一切合作听指挥,或者听规定。比

如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人就是“橄榄球队”。又比如,一个交响乐队,严格遵

循指挥的指示和乐谱进行演奏,也是典型的“橄榄球队”。

篮球队需要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但是合作的方式又是灵活多变的,要求即兴

发挥。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带孩子的时候往往是“篮球队”。我刚才讲了,

团队可以分为三种,棒球队,橄榄球队,篮球队。

第 6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洞见分类,你就知道了,为什么我说“优秀的团队如何沟

通与合作”是要看情况的。对于棒球队,不一定要促进沟通和合作。而对于

橄榄球队和篮球队,的确需要促进沟通和合作,但是这两种团队,需要促进

的沟通和合作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市面上讲怎么带团队的书,有好多都是企业管理者写的,还有一些是著名的

球队教练写的。你读这些书的时候就需要提醒自己:他们讲的内容,只是从

某一种类型的团队总结出来的经验,不一定能够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团队。你

需要看情况。

练习建立洞见分类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练习。比如,你如何给订阅了《学习力 30 讲》的

得到用户分类呢?

你现在已经知道了,按照性别、职业、行业等常见方式来分类,往往没有抓

住本质特征。

得到用户,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学习者。这是得到用户更为本质的特征。

因此,你可以试着从学习者这个角度来分类。

你可以借用已有的洞见分类。比如,我在这门课的第一讲,提出过一个四种

学习者的分类:投资型学习者、生产型学习者、消费型学习者和浪费型学习

者。

你还可以试着建立自己的洞见分类。比如,这个模块的主题是参考答案思维

第 6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方式。你可以试着想一想,是否可以把学习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答案思

维方式的学习者,另一类是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学习者呢?

你可能想问,我把得到用户这样分类有什么用呢?我至少替你想到一个用处。

比如,另一个得到用户向你推荐一门课,说特别好。这时候,你可以这样想:

真的特别好吗?那要看情况,看我跟 Ta 是不是同一类的学习者。也许 Ta 推

荐的课程,对 Ta 那种类型的学习者特别好,但是对我就不一定。

刚才这个练习,其实我也是在教你,怎么培养出建立洞见分类的能力。一方

面你要看别人是怎么建立洞见分类的,比如,刘老师是怎么给学习者分类的。

另一方面你要尝试,自己动手给学习者分类,然后跟其他人的分类进行比较。

持续这样练习下去,最后,你不一定提出了比别人更好的洞见分类,但是你

有可能提出了对自己更有用的洞见分类。而且,通过这个比较的过程,你一

定对那些好的洞见分类好在哪里,会有更深的领悟。

今天讲了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

—洞见分类。最后留一道思考题,就是刚才那个问题,如何给订阅了《学习

力 30 讲》的得到用户分类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6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09|策略二:怎样找到好的参考答案?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9 讲。

我们在上一讲学习了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策略:洞见分类。

这一讲,我们学习第二个策略,叫作:标准参考答案。这是一个跟洞见分类

互补的策略。

我们使用洞见分类这个策略,是要通过分类,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找到相

对而言,最管用的那个特定的答案。

而标准参考答案的策略恰好相反,它是要找到一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准

确、更管用的参考答案,并且把这一个答案作为“默认设置”来使用,所以

把它叫作“标准参考答案”。那么,标准参考答案是不是就不“看情况”了

呢?其实不是,它看的是绝大多数的情况。

我这么说比较抽象,可能你会有点困惑:“标准参考答案”究竟长什么样子,

这个策略我该怎么学、怎么用呢?

接下来,我分享三个具体的案例,来帮助你理解和掌握这个策略。

案例一:三步回答一切问题

我在前面的课程中提出过一个法则,叫作: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只有一个标

准答案——看情况。

第 6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现在呢,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略微修改一下,改成:所有的管理问题,都有一

个标准参考答案——看情况。

“看情况”这三个字,就是一个标准参考答案。它可以用来回答几乎一切管

理问题。

但我之前也强调,只回答这三个字往往是不够的。我现在教你一个更“完整”

的标准参考答案,叫作:三步回答一切问题。

比如,你来问我:刘老师,我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重点提升哪方面的能力?

我就用我的“三步回答一切问题”这个标准参考答案来回答你。

第一步,我说:“看情况。”这是最简单的一步。

第二步,我说:“这一般分为下面几种情况。”在第二步,我提出一个洞见

分类,分出几种情况来。你如果问我关于管理者能力提升的问题,我很可能

会把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这个洞见分类拿出来,区分出

管理者在基层、中层、高层需要学习的不同的能力。

然后是第三步,我说:“现在,我们来看看你的具体情况……”

你看,第二步是一般性的看情况,第三步则是看你的具体情况,可以归到哪

一种一般性情况。

第 6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案例二:如何让婚姻幸福?

我刚才讲了一个标准参考答案,叫作“三步回答一切问题”。你有没有觉得

它还是有些复杂?它有些复杂是正常的,因为它是为回答一切问题准备的。

如果要想准确,就不可能特别简单。但是,如果我们是回答更为具体的问题,

就有可能找到比较准确同时又非常简单的标准参考答案。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婚姻幸福?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也可以是看情况。但是,我也看到过三个非常简单

的建议,就是作为标准参考答案提出来的,都只有一句话。

第一个建议是:寻找关于另一半行为的最善意的解释,并且相信它。

第二个建议是:对另一半的赞扬和批评的比例不要低于 5:1。

第三个建议是:尽可能让做爱的次数多于吵架的次数 。

在这三个标准参考答案中,我最喜欢第二个,也就是对另一半的赞扬和批评

的比例不要低于 5:1。不仅因为它背后有学术研究的支持,更因为它对行动的

指导性最强。它告诉你,要尽可能赞扬对方,如果不慎批评了对方 1 次,要

用 5 次赞扬来弥补。

在这三个答案之中,如果只选一个的话,我就选这个。除了它操作性更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三个答案之中,“多赞扬少批评”的这个答

案处于关键地位。它实际上包括了第一个建议,也就是用最善意的解释理解

另一半的行为。赞扬需要寻找对方身上值得赞扬的地方,就是寻找那些最善

第 6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意的解释。同时,“多赞扬少批评”还有可能包括了第三个建议,也就是“让

做爱的次数多于吵架的次数”。因此,在我看来,“多赞扬少批评”这个建

议是“如何让婚姻幸福?”的标准参考答案。

案例三:如何回答二选一的问题?

关于标准参考答案,我上面已经讲了两个案例,我下面讲第三个。在一个职

场招聘类的电视节目上,面试官问求职者一个问题。面试官是这么问的:你

是更愿意跟比你能力强的人共事,还是更愿意跟需要你的人一起共事?如果

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那个求职者选了其中之一,而很多面试官认为应该

选另一个。

你可能很好奇:他们分别选了哪一个?其实,节目中的人选了哪一个答案,

我根本就没记住。因为不管他们选哪一个,都不是一个好答案!

如何回答二选一的问题,我是有一个标准参考答案的。我现在就教给你,这

个标准参考答案就是:不要二选一!

面对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两个选项当中选一个,都不是

好答案。

你要注意,你不会遇到这样的二选一问题:上级对你说,今年的年终奖,有

两个选项,20 万和 30 万,你选哪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之所以会作为一个问

题提出来,就是因为它的两个选项,往往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而是都有值

得看重的地方。

第 6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所以,对于二选一问题,我给你的标准参考答案就是:不要二选一。如果你

简单地选一个,都有损失。

你现在可能被我说服了,同意“不要二选一”了,但你可能还想问:那我该

怎么回答呢?的确,我刚刚只是告诉了你不要怎么做,并没有告诉你应该怎

么做。在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之前,我先跟你说说,我的小儿子是怎么回答刚

才那个问题的。

我曾经拿刚才那个二选一问题,问过我的小儿子。那个时候他还在上高中。

我问他,如果你去这个节目求职,别人问你:你是更愿意跟比你能力强的人

共事呢,还是更愿意跟需要你的人一起共事?你会怎么回答?

小儿子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问我:这是家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我说:电视节目里没有说。

小儿子说:那我这么回答。如果是小公司,我就选择跟需要我的人共事。如

果是大公司,我就选择跟能力强的人共事。他接着解释:小公司人少,需要

每个人都发挥作用,所以我需要被需要……

好,小儿子的回答,我就说到这里。我觉得,他的回答,跟电视节目里那些

人比起来,是更好的回答。他没有二选一,他的回答相当于是说“看情况”,

而且具体说了怎么看情况。

“不要二选一”该怎么做?一个具体做法就是看情况。界定不同的情况,在

某些情况下选其中一个,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选另一个。

第 6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不要二选一”还有一个具体做法,就是两个都要。我刚刚说了,二选一问

题里的两个选项都有价值,不然就不值得问这个问题。既然都有价值,我为

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呢,我为什么不可以两个都要呢?

你可能会问:可是别人明明让你两个里面选一个啊?你要注意,这就是二选

一问题误导人的一个地方。它让你以为你非要选一个。二选一问题还有另一

个误导人的地方,它让你以为这两个选项一定是对立的,或者至少是不同的。

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需要把别人给你设的这些套给识别出来。

如果别人问你:你是更愿意跟比你能力强的人共事呢,还是更愿意跟需要你

的人一起共事?你还可以这么回答:“我都愿意。跟比我能力更强的人共事,

我可以学到东西。跟需要我的人共事,我可以做出贡献。”而且,你可以加

上这么一句:“其实,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每一个同事,都在某些方面

能力比我强,也都在某些方面会需要我。所以,跟任何一个人共事,我都应

该努力做出贡献,也都可以学到东西。”

我刚刚讲了“不要二选一”的两种具体做法,一种是看情况,另一种是把两

个选项整合起来。至少拿刚才举的那个二选一问题来说,这两种做法,是不

是都比直接选一个,更好一些呢?

好,这一讲我们学习了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第二种策略:标准参考答案。我

举了一些例子,帮助你理解标准参考答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用。

最后,我再提两个关于标准参考答案的建议:第一,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

你要掌握一些标准参考答案。第二,在你掌握了这些标准参考答案之后,你

第 7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一定要知道,这些答案不是标准答案,依然只是参考答案。这两个建议,你

要一起使用。

好,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7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0|策略三:互动式学习为什么重要?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0 讲。

前面两讲,我们学习了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两种策略,分别是洞见分类

和标准参考答案。这一讲,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叫作:互动式学习。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先抛给你一个问题:有一种读书技巧被普遍提倡,

就是不要一直往下读,而是要有停下来的时刻。我想问你的是:他们建议你

停下来做什么?你先猜一猜,待会我会告诉你答案。这个答案,也是互动式

学习的一个重要技巧,我待会儿也会一并分享给你。

你可能听说过互动式学习,但是你不一定很清楚,互动式学习在学习上为什

么很重要,它跟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又有什么关系。而且,你印象中的互

动式学习,跟我强调的互动式学习,不一定是同一回事儿。我下面就把刚才

提到的这些问题,还有怎么进行有效的互动式学习,详细地跟你说一说。

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先明确一下,我讲的互动式学习,并不是说,你在学习的时候,跟其他人有

一些互动,就是互动式学习。

为什么明明跟他人有互动,但不一定是互动式学习呢?这就涉及我对互动式

学习的独特定义。在这里,我借用认知心理学家季清华提出的一个学习模型

来做解释。季清华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别的学习,分别是:被动式学习、主动

第 7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式学习、建构式学习,还有互动式学习。这四种学习方式层层递进,每一种

都在前一种的基础上进行。

被动式学习就是你被动地接受老师或者书本提供的信息。这个层次的学习,

你的大脑的投入很少。

主动式学习就是你有积极的投入。你可能在划重点,记笔记,听不明白的地

方还可能会举手提问。

建构式学习又高了一个层次。你不仅积极投入,而且对于学到的内容产生了

一些新想法。比如你读一篇文章,作者讲了一个观点 A,而你想到了另一个

观点 B,你认为 B 也是对的,甚至比 A 更好。你产生了书上没有写、老师没

有讲的观点,这就是建构式学习。

互动式学习比建构式学习又高了一个层次。你在建构式学习的过程中,从作

者讲的 A,想到了另外的观点 B。而另外有个人也在建构式学习,但是 Ta 跟

你不一样,Ta 从作者讲的 A,想到的不是 B,而是 C。然后你们俩讨论,到

底是 B 更好,还是 C 更好?这样的讨论,就是互动式学习。

好,介绍完了这四种学习方式,我想你应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它们

不仅层层递进,而且越往上走,学习效果更好,而显然互动式学习效果最好。

互动式学习的本质

好,掌握了这个季清华模型,我就可以给你解释,为什么我前面说,并不是

在学习中有互动,就是互动式学习。

第 7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比如说,你听课的时候没听明白。你提问,“老师,刚才你讲的这一点,能

不能举个例子解释一下?”然后老师给你解释了,你听明白了。你跟老师之

间有互动,但这不是互动式学习,甚至连建构式学习都不是。这只是一次主

动式学习。当然,你问比不问好。如果听不懂也不问,那就只是被动式学习。

那怎么才算是互动式学习呢?如果你跟老师说:“老师,刚才你讲的这个观

点 A,我听明白了,但是我认为它不成立。我想到另一个观点 B,我认为 B

是更好的答案。我们可不可以讨论一下,A 和 B 哪一个更成立?”

诶,这就进入互动式学习了。你看到了,互动式学习之前,你先得建构,先

得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然后你把自己的观点跟别人的观点进行碰撞,这才

是真正的互动式学习。

所以,判断是不是互动式学习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你注意听啊,如果两个人

围绕一个标准答案在互动,那不是真正的互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的本质,

不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互动,而是在不同的参考答案之间进行互动。你现在

应该理解了,要想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互动式学习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的

策略。

那怎么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式学习呢?我想给你介绍三种重要的方法论,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方法论一:守破离

我先介绍一个人,大前研一。他是一个日本人,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管

理大师。大前研一也倡导互动式学习。他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在美国的

第 7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商学院中如果有日本人入学,那么班级的整体水平就会下降。他认为这是因

为日本学生不擅长互动式学习。

大前研一提出了一个互动式学习的方法论,一共三个字,叫“守破离”。“守

破离”本来的意思是:学习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守”,就是完

全听老师的话照做。第二个阶段是“破”,就是你可以打破一些老师的做法。

第三个阶段是“离”,你完全离开了老师教的东西,进入了自己随心所欲的

创新阶段。

大前研一借用了“守破离”这三个字,认为互动式学习也包括“守破离”三

个阶段,但是大前研一改变了这三个字原来的意思。他认为,互动式学习的

第一个阶段是“守”,是守卫自己的观点;第二个阶段是“破”,攻破别人

的观点;第三个阶段是“离”,离开前面两个观点,提出一个新的、更好的

观点。

我觉得大前研一对“守破离”这三个字的创造性解释,的确把互动式学习的

要点都点出来了。对不同的参考答案,都要有“守”有“破”,当然,最关

键的还是第三步“离”,离开原来的观点,在它们的基础上,发现更好的参

考答案。

方法论二:事前建构

我刚刚讲了互动式学习的第一个方法论“守破离”。第二个互动式学习的方

法论,叫作:事前建构。

第 7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前面讲了,互动式学习是把不同的参考答案进行碰撞,那么显然,你得建

构自己的参考答案,才有东西跟别人碰撞。你在什么时候建构自己的参考答

案呢?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先听别人的参考答案,然后再想自己的参考答案,

这可以称为“事后建构”。另一个就是在听别人的参考答案之前,你就先想

出一个参考答案来,这就是我说的“事前建构”。

还记得我这一讲最开头问你的问题吗?读书的时候要停下来,停下来的时候

干什么?我给你讲一讲数学家华罗庚和历史学者吕世浩的建议。

据说,数学家华罗庚最喜欢向别人介绍的一个读书方法,叫作“想书”。什

么是“想书”呢?就是,“一本书拿来看过开头,有个大体了解,就不要忙

着看下去。而是先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认真想过之后再看那些未想到的,或

者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部分就可以了。”

历史学者吕世浩也建议,读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历史人物面临重大抉择的时

候,你先把书合上,想一想,如果是你处在那个位置,你会怎么选择?然后

再去读那个历史人物是怎么选择的。

他们两个人的建议,就是我说的“事前建构”。

你当然也可以“事后建构”,先看作者是怎么讲的,历史人物是怎么选择的,

然后再想自己有什么不同的思路。但我认为事前建构的学习效果是更好的。

事前建构,你要真正地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而事后建构,你多多少少会受

到别人观点的影响。而且,有了事前建构,你仍然可以进行事后建构。

第 7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方法论三:单人互动

听到现在,你可能会提一个问题,我现在知道互动式学习很重要,但是我找

不到人跟我互动,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我来给你介绍第三个方法论,叫

作:单人互动。没错,你一个人,也是可以互动的。

我前面说过了,互动式学习的本质,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而是不同的参

考答案之间的碰撞。所以,单人是可以互动的,不过,你需要用上“守破离”

当然,还可以用上“事前建构”的方法论。

比如说,你们部门有一个周例会,在例会上,部门经理会总结上一周的工作,

并且布置这一周的工作。参加周例会之前,你就可以“事前建构”,想一想:

如果我是部门经理,我会怎么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怎么布置这一周的工作?

你先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听部门经理怎么说。

你比较两种说法的不同,然后在脑子里进行“守破离”。这两种说法,好的

地方在哪里?这是“守”。这两种说法,不好的地方在哪里?这是“破”。

最后,一定要去想这个问题:我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说法,比这两种说法

都好?这就是最重要的那一步:“离”。

其实我在这一讲的开头先抛出问题,也是希望你可以先进行“事前建构”,

再“单人互动”。我们的课程是音频课,如果只是听,很容易变成单纯的被

动式学习。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推动你进行“事前建构”,形成自己的答案,

然后就有可能跟之后我提出的答案进行比较。这时候,尽管你可能只是一个

人在听课,但是也有了互动式学习的成分,变成了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 7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好,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策略:互动式学习。它有三个

实用的方法论:守破离、事前建构和单人互动。

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7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1|策略四:
“反过来想”三大招式是什么?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1 讲。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策略,叫做“互动式

学习”。互动式学习的本质是让你把不同的参考答案拿来进行对比和碰撞,

最终得出更好的参考答案。

但是,怎么样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更多的参考答案呢?这一讲,我教

给你一个新的策略叫做“反过来想”。这个策略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多的参考

答案,让你的思考变得更全面、更深刻。

著名的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有一句话经常被人引用。他说:“一个深刻的真

理的反面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比如,“怎么搞好一家企业”“教育

孩子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好答案,就是玻尔所说的“深

刻的真理”。但是,那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只是一个参考答案。玻尔提醒

我们,跟它截然相反的答案也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所以,如果有一个貌似正确的答案摆在你面前,你有必要反过来想一想。有

可能,这个答案其实是错的,反过来的答案才是对的。还有另一种可能,那

就是:这个答案和反过来的答案都是好答案!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好奇了,回到实际的学习中,怎么才能通过反过来

想,拓宽思路,提升思考力呢?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三种反过来想的方法,

分别是:对立式、互补式和因果式。下面,我就一个一个展开来讲一讲。

第 7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一种:对立式

所谓对立式的反过来想,就是直接考察一个命题的对立形式。我举一个例子

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你很可能听说过一种做法,叫“末位淘汰”。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曾经有一

个 CEO,叫杰克·韦尔奇。他很有名,曾经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 CEO

之一。他担任 CEO 期间,就大力推行“末位淘汰”。 这个做法也被其他很

多企业学习。

乍一听,淘汰绩效最差的员工,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但是,如果反

过来想, 把“末位淘汰”变成“首位淘汰”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不可以淘汰

业绩最好的员工呢?

这听起来有点荒谬对不对,但是,我认为,至少有两种情况,是可以淘汰业

绩最好的员工的。

我先引入一个洞见分类。这个洞见分类其实已经比较常见了,就是用两个维

度组合起来考察员工。一个维度是业绩,或者说能力;另一个维度是态度,

或者说价值观。业绩好的员工,如果跟企业价值观不符,其实是可以淘汰并

且需要被淘汰的。这是“首位淘汰”的第一种情况。这种情况,韦尔奇本人

也明确表示过认可。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种情况。如果一个员工业绩很好、价值观也没有问题,

可不可以淘汰呢?也可以。管理大师德鲁克就说过:如果一个管理者说他有

第 8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一个下属,太能干了,他们部门离不开这个下属,那我会马上把这个人调到

其他部门。

德鲁克说的,就是“首位淘汰”的第二种情况——我们要依赖的是一个团队、

一个系统的力量。如果一个部门离不开一个员工,那就说明这个部门其实系

统力量不强。如果那个员工一直留着,系统能力可能一直建设不起来。

我要强调一下,这个员工也可能是部门领导或者企业一把手。很多企业不是

创始人离开之后就倒下了吗?那就是因为过于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忽略了

系统能力的建设。对于这样的企业,创始人要想办法及时“淘汰”自己。

好,我前面讲的这两种“首位淘汰”的情况,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如果

淘汰业绩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整体发展有利,那就是对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多想一步,这个道理是不是也适用于“末位淘汰”呢?是

不是说,只有在淘汰业绩最差的员工,对公司的整体发展有利的情况下,才

是正确的呢?你有可能会想到,只是淘汰业绩最差的员工,不一定对公司的

整体发展有利,因为业绩最差的员工往往不是问题的根源,而只是表现形式。

所谓的“末位淘汰”,有可能只是消灭了症状,而非病因。

我刚刚举了一个对立式的反过来想的例子,你有没有发现,这样反过来想,

可以让你想得更深刻呢?比如,你在读一本讲企业战略的书,书里面说,成

功的企业往往都采取孤注一掷的战略,集中火力在主打产品的研发上。这时

候你就可以反过来想,是不是很多失败的企业也采取孤注一掷的战略呢?

第 8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如果你这样去学习,就不会单纯地把孤注一掷当作“神药”,还会注意到孤

注一掷带来的风险和危害。这样一来,你对“孤注一掷”这种企业战略的理

解就会更完善。我们都知道,认知影响决策,决策影响行动。当你学会“对

立式”的思考方式之后,或许你会更能识别那些机会中的陷阱,危险中的机

遇。

第二种:互补式

好,讲完了对立式的“反过来想”,下面讲第二种互补式的“反过来想”。

如果说,对立式的“反过来想”是考察一个命题的对立形式,那么互补式的

“反过来想”就是考察一个命题的互补形式,让你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比如说,投资者主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赚钱?可是,也有一些投资家强调,

你不仅要考虑“如何赚钱”,更应该要考虑“如何避免赔钱”。如果你只考

虑如何赚钱,你可能就会忽略掉一些风险因素,反而会赔大钱;而如果你把

如何避免赔钱放在第一位,至少保证了本金的安全。

我再讲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互补式的“反过来想”为什么很重要。

一家公司要提拔一个人,大家开会研究。如果直接问:我们应该选谁?那么

选出来的可能是张三。但是如果有人提议,先缩小一下候选人名单吧,先讨

论一下:我们应该淘汰谁?那么,首先被淘汰的很可能也是张三。你可能会

觉得意外,为什么截然相反的问题,得到的会是同一个答案呢?这是因为,

那些能力很强的人,缺点往往也很突出。所以,张三既可能被提拔,也可能

被淘汰,全看你先问哪个问题。

第 8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看,这就是两个互补的问题,你必须正反一起想,才能让你思考得更清楚、

更全面。

好,具体到学习的场景中,你可以怎么用呢?我们读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

我们读到的只是书的一面,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那一面,那就相当于只看到

了硬币的正面。所以,你读书的时候,需要不时停下来,问一问这个问题:

硬币的反面——也就是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那些内容——是什么样的?

你这样去想,会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有些作者想要骗你,有些东西故意没

有写。你能够防止被骗。第二个,有些作者倒不是想要骗你,而是自己没有

想得很全面,你这样去想,就想得比作者更全面了。第三个,你想到的硬币

的反面,往往是更贴近你的那一面。你这样去想,可以想到更适合自己的参

考答案。

第三种:因果式

前面,我分别讲了对立式和互补式这两种“反过来想”。你有没有发现,这

两种方式都是在平行的维度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接下来,我给你分享

一种纵深角度的“反过来想”,叫作因果式,就是把因果关系反过来想。

我前面讲过一个重要的模型,管理者的三大能力模型,分别是:技术能力、

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有一次,我给一些企业创始人讲课,也讲了这个模型,

告诉他们一把手最重要的是概念能力。

第 8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一个创始人说,因为现在公司小,所以不得不学习财务这些技术能力。等到

公司大了,就可以让专业的人来做。我说:你有没有反过来想过,正是因为

你忙于学习技术能力,所以你的公司才迟迟大不起来呢?

我给她举了任正非的例子。在华为很小的时候,任正非也没有忙于提升自己

的技术能力。他专注于发挥和提升自己的概念能力。所以,华为才越做越大。

这种情况,并不只存在于一些重大决策的事项上。不少日常事务,我们也容

易把因果关系想反了。

比如,有人说,因为我内向,所以我不敢当众发言。但是,有没有可能,是

你把因果关系搞反了呢,如果你反过来想呢?是不是因为你不敢当众发言,

所以你显得很内向呢?如果你积极地当众发言,大家就不会觉得你很内向,

你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内向了。

你看,如果把因果关系反过来想,是不是会让你的思考变得更深刻,行动变

得更积极呢?

把因果关系想反了,是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很多专家学者也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可以反过来想一下,看看

是不是也成立。比如,你读一些企业家的传记,或者新闻报道,经常可以看

到这样的表述:因为这个 CEO 领导有方,所以企业的业绩很好。但是,你想

一想,反过来的因果关系是不是也成立呢?是不是因为这家企业的业绩很好,

所以我们才觉得这个 CEO 领导有方呢?有很多研究表明,其实更加成立的,

是后一个因果关系。

第 8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今天这一讲,我讲了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策略:反过来想。它

有三种思考方法,分别是:对立式、互补式和因果式。我认为,这三种思考

方法可以帮助你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清楚和深刻。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8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2|策略五:如何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2 讲。

上一讲,我讲了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第四个策略:反过来想。这个策略

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多的参考答案,让你的思考变得更全面、更深刻。

这一讲,我想分享给你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第五个策略:注重过程。你

听到我说“注重过程”,可以立马用上上一讲讲过的策略“反过来想”:“注

重过程”的反面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注重什么?我认为,“注重过

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这就意味着不要那么注重结果。

为什么不要太注重结果呢?如果我们太看重结果 ,就容易把它当作一个标准

答案。而注重过程,就是把结果当作可能性之一,重点学习得出答案的过程,

看是不是可以通过同样的过程,得出不同的参考答案。所以说,注重过程是

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策略。

说到这儿,我想你已经知道了“注重过程”的重要性,但是“注重过程”的

必要性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如果不注重过程可能有哪些危害?更进一步的

问题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注重过程”呢?

接下来,我深入地给你讲一讲。

第 8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结果可能误导你

相信“得到”的同学不陌生,我们学习管理的时候,经常学习成功案例和失

败案例。我们从成功案例中学习应该做什么的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学习不应

该做什么的教训。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有可能是错的呢?

评价一个案例是成功还是失败,通常是从结果来说的。我们通常认为,结果

是好的,那么过程就是对的,所以,成功案例的过程值得效仿;反过来,失

败案例的过程就不值得效仿。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咱们在一起玩斗地主。发完牌,我手里最大的牌是

一个 2,也没有炸弹加持,尽管牌比较整齐,我该不该要地主呢?其实不应

该。但是我脑子一热,要了地主,竟然从底牌里拿到王炸和一个 2,最后我

赢了!从结果看,我是成功的,但是我的决策过程值得效仿吗?当然不值得

效仿!

你可能认为我举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大多数成功的案例不是这样的。那我

给你介绍两个公式。提出这两个公式的人,你可能听说过,著名心理学家丹

尼尔·卡尼曼,他的研究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

学奖。卡尼曼最喜欢的一组公式,一共两个。第一个是:成功=能力+运气。

第二个是:巨大的成功=多一些能力+多很多运气。

第一个公式说,成功当中有运气的成分,这一点你大概也承认。但是第二个

公式是亮点,你不一定想得到。第二个公式指出,与普通的成功相比,在巨

大的成功当中,运气起到的作用更大。所以,卡尼曼特别不赞同学习谷歌、

第 8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富豪榜首富这样巨大的成功。在他看来,这些成功案例中,运气起到的作用

更大。这就导致你在学习的时候,更难分清哪些是该学的能力,哪些是不可

复制的运气。

我刚才讲的是“注重过程”的第一条必要性:因为结果有误导性,所以要注

重过程。下面我讲“注重过程”的第二条必要性,过程才是能力的核心。

过程是能力的核心

我先讲一个大前研一的小故事。我之前介绍过,大前研一是日本人,一个管

理大师。不过,他在大学里学的专业跟企业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学的专

业是核物理,后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也是读核物理。

他读博期间,有一个重要的考试,就考了一道题:假设在月球上造一个原子

炉,它的某个部件的温度相比在地球上会上升多少度?这个温度是否安全?

大前研一算出来了,会上升 2.8 度,是安全的。他把这个答案交了上去。全

班只有他一个人答对了,但是他没有通过这次考试。他肯定很纳闷啊,就去

找老师。结果老师说:“你的数字是对的,但是对思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

的说明,这对一个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我的感想是:过程,才是一种能力的核心,

才是我们真正要掌握的。

好,前面我讲了注重过程的两个必要性。

第 8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一是:结果可能有误导性。结果是好的,不一定意味着过程是对的。结果是

坏的,也不意味着过程就是错的。所以,我们要注重过程,不要被结果误导。

二是:过程才是能力的核心所在。不管我们学习什么能力,最重要的是掌握

过程。

在我看来,第二条,比第一条更重要。

跟着高手学过程

你现在知道了,“注重过程”很重要。你可能会问,那我该怎么注重过程呢?

我给你提三个建议。

第一,跟着高手学过程。

有一本书叫《科学界的精英》,是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做的一项经典研究。

这个研究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这些诺奖获得者,很多是师徒关系。你

可以想象,往往是徒弟主动找到师傅要跟他学习,但是徒弟拜师的时候,师

傅往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徒弟基本上都同意,“他

们学徒期间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从师傅那儿获得实际知识”。

一位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回忆说:“我对物理学懂得很多。我有言

语、歌词,但是谱不上曲。”他的意思就是说,物理学的知识他都懂,但是

怎么利用这些知识做出重要的科学发现呢,他还没有掌握。另一位后来的诺

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说得更明确,他说他去拜师,“不是为了学习具体知识,

而是为了学习那种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第 8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两个人说的其实就是:我不是跟着高手学知识,而是跟着高手学习他得出

知识的过程。

重点关注不完美的过程

刚刚我讲了第一个建议,观摩高手的过程。第二个建议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再进一步:要重点关注高手的不完美的过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重点关注完美的过程呢?学习完美的过程不是更好

吗?

有一个著名数学家,叫乌拉姆。他回忆了他听另一个数学家巴拿赫的讲座的

经历。乌拉姆说,巴拿赫的讲座“准备得不怎么充分,偶尔会有差错和遗漏”

但是乌拉姆认为,与那些准备得很完美的讲座相比,这样的不完美的讲座对

他更有启发。

因为,你听一个准备得很完美的讲座,其实是很难注意到过程的。而你听一

个不完美的讲座,那些过程反而更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在读中学时,有一次遇到一道数学难题,

想了很久解不出来。我去问数学老师。数学老师读完题目,拿出笔在纸上写

下一个式子,没有解出来。他又写下另一个式子,还是没有解出来。但是,

我当时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发现,他对解这个题的第一反应和第二反应

是这样的!

第 9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看,他尝试了两次,都没有解出来,这个解题过程是不完美的。但是如果

他一下子就解出来了,我可能还没有那种醍醐灌顶、学到很多东西的感觉。

我可能就只是把正确答案记下来,反而忽视了他的解题过程。而且,如果他

一下子就把难题解出来,即使我注意到他的解题过程,那个过程也会很快、

很短,我学到的也会很有限。

从结果还原过程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一个困扰。诶,老师,我如果没有机会观摩高手的过

程,那怎么办?这就是我要给你的第三个建议:从高手的结果去还原过程。

我读到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教艺术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倒过来看

一幅画。他的理由是:人们看一幅画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这幅画的主

题和内容,而忽略了他认为更关键的东西——画家是怎样使用线条和色彩的。

我觉得这个艺术老师是个好老师。我们一般不会有机会观摩到大师的绘画过

程,那怎么办?我们要试着从结果去还原过程。这个老师用了一个独特的技

巧,帮助学生从结果中去还原过程。

那么,这个技巧是不是只适用于学习画画呢?如果你把这个技巧只是解读为

“倒过来看画”,那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你把刚才那个技巧变成一个更加

通用的模式,就可以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上。

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结果往往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要有

意识地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结果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得来的?或者说,

这个结论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推理而来的?

第 9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好,这一讲的最后,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我前面讲了这么一个建议:要注

重高手的不完美的过程。我先厚着脸皮,假设我是高手。然后我想问你一下,

学到第 12 讲,你认为《学习力 30 讲》这门课程,是更接近于完美的过程,

还是不完美的过程?你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怎么注重过程呢?欢迎在留言区分

享你的观点和感受。

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9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3|小结:如何进行“合理”质疑?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3 讲,也是参考答案思维方

式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讲。

今天,我要教给你的三个策略,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都是用来对一个结论进

行“合理”质疑的。培养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不同的参

考答案进行碰撞,从中产生更好的参考答案的过程。因此,对不同的参考答

案进行合理质疑,是这个碰撞过程的一个核心。

那怎么样才能进行合理质疑呢?其实是有策略的。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三

个重要的策略。

样本有代表性吗?

第一个合理质疑的策略是,听课、看书的时候,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样本

有代表性吗?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普遍有一个心理习惯,喜欢通过一个例子得出一个普

遍性的结论。比如,老张教育自己的孩子,发现赞扬比批评更管用,于是老

张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赞扬。而隔壁家的老李,孩子一直不

听话,终于有一天,老李忍不住了,打了孩子一顿,结果孩子听话了,于是

老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孩子,不打不行。

老张和老李的结论,都是从一个样本得出的。但是,这一个样本,是不能代

表其他样本的,因此也不能推广到教育其他孩子上。可是,我们往往会因为

第 9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具体经验的生动性,而忽略了它作为样本的局限性,误认为其中的道理是普

遍适用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作“生动性错觉”。

要想提升学习力,你得警惕这种生动性错觉。你在读书或者听课的时候,会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书的作者或者讲课的老师在讲一个大道理,一个普遍

适用的结论。但他是怎么论证的呢?他或许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讲了一个故

事。你一定要警惕这种用举例代替论证的情况。你要记住,举例只能说明,

不能论证。

有一位生物学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叫梅多沃。他就说,如果你要鼓励

女性投身科学事业,“不要举居里夫人的例子”,因为“这种从特例推及一

般的做法不能令人心悦诚服”。他认为:“应该举成千上万卓有成就、在科

学事业上自得其乐的女性的例子,说明她们本来就是适合从事科学工作的。”

居里夫人只是一个样本,你完全可以说她是个例外,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

是梅多沃建议说,要举成千上万女科学家的例子,这一点我就不同意了。你

举再多的例子,从统计学的角度说,仍然没有解决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你举

的例子完全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有大量的反例被你忽视了。

总之,每当你看到有人用举例来论证,你都需要问这个问题:样本有代表性

吗?

比如说,一个年轻的朋友来问我:学习是要聚焦还是要发散?要做专才还是

通才?

我告诉他,我的标准参考答案是做专才。

第 9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朋友说,某某老师说要做通才。

我问:某某老师是谁?他说为什么要做通才?

朋友说:某某老师以前是个媒体人,现在也在讲各种各样的课。某某老师举

自己的例子,就是做通才取得了成功。

那我就提醒这个朋友了,我说:你要注意,媒体人这个职业很特殊,这个职

业的要求就是做通才。但是这个职业代表不了大多数职业。某某老师举自己

的例子,样本没有代表性啊。

警惕平均数

前面讲的这个策略,目的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警惕“以偏概全”;接下来

的这个策略,是让你避免“以全概偏”。如何避免呢,我教你这招叫做——

要警惕平均数。

我前面说到,样本没有代表性是个普遍现象。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解决方案,

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都是这么做

的。但是,面对这些研究的结论,你仍然要保持警惕:因为,这些结论只是

描述了一个平均数。很多时候,只靠一个平均数来做判断是不够的,你还要

看更加具体的情况。

我给你讲一个有趣的案例。我之前提到过,日本有位管理大师,叫大前研一。

他在职业生涯之初,去应聘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有 8 位主考官对他

进行面试,而其中 7 位都投了反对票或者保留票,只有一位强烈推荐。通常

第 9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情况下,大前研一肯定就被刷下来了,但是,麦肯锡录用了他。而且,麦肯

锡不是破格录用的他,麦肯锡的招聘政策是,如果每位主考官都推荐录用,

那反而不录用;但是,如果有人强烈推荐录用,即使其他人推荐不录用,那

也录用。

能力突出的人,缺点往往也很突出,麦肯锡是懂这个道理的。他们的招聘政

策,就是要把那些能力突出的人选出来。大前研一也没有辜负麦肯锡,他后

来不仅当上了日本麦肯锡的一把手,还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你看,麦肯锡的招聘政策就非常警惕平均数,它更看重的是统计上的“极值”

有些时候,极值比平均数更能说明问题。

那么,具体到学习上,我们怎么使用“警惕平均数”这个策略呢?我们在学

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总体性的结论,也有学术研究的支持。比如,跨

文化比较领域做了很多研究,都一致指出:中国人偏向集体主义,美国人偏

向个人主义。但是你要注意,这样的结论讲的是平均数。你需要自己给这样

的结论加上四个字:“平均说来”。你还需要注意的是,你碰到的通常不是

一个“平均的”中国人或者美国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人或者美国人。

你不能把这些总体性的结论直接应用到个体上面。有时候,你碰到的那个具

体的中国人,他可能比很多美国人都更个人主义。你学到的总体性结论,只

是一个参考答案。

第 9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注意非线性

我下面讲“合理”质疑的第三个策略:注意非线性。我这里说的“非线性”,

有非常具体的含义,就是:好东西并非多多益善。

我如果说,不是所有的线都是直线,你肯定会同意。但是,很多人都习惯了

直线思考,认为好东西多多益善。但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这样。

比如说,有朋友是好事,那你现在是不是该多交朋友呢?又比如说,读书是

好事,那么你现在是不是该多读书呢?我觉得答案都应该是看情况。如果你

现在朋友很少,可能你应该多交朋友;反过来,如果你现在朋友很多,也许

你应该少交朋友。你现在该多读书还是少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看情况。

我们在学习上还容易犯另一个忽视非线性的错误,就是向优秀看齐。我们喜

欢向优秀的榜样学习:差生向优等生学习。乍一听,这很合理对不对。但是,

你如果盲目地向优秀榜样看齐,很可能会害了你。重点在这里:适合你的前

进方向,取决于你现在所处的位置。

比如说,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很优秀,对吧?爱因斯坦有一句话,经常被人

引用,叫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很可能得到这

样的启发:想象力很重要,我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我跟你分享一下我得到的启发:知识和想象力都是好东西,但都是非线性的。

我认为,一开始是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要以知识为基础。但是知识多到

一定程度之后,就是想象力更重要了。爱因斯坦为什么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第 9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要呢?那是因为,爱因斯坦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对于他来说,想象力比知识

更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是知识更重要。

那么,我们在学习优秀榜样的时候,具体怎么注意非线性呢?那就是看清对

方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提出的观点或者方法。同时,审视自己所处的具体位

置。综合判断之后,你再得出更适合自己的结论。就拿刚才那个例子来说,

爱因斯坦可能要增加想象力,而你呢,可能更需要增加的是知识。

不要把手指当月亮

好,讲到这里,我们学习力的第二项修炼——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就结束了。

这个模块,我总共给你分享了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 2 个原则和 8 个策略。

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全部的要点。

我跟你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比喻。禅宗有一个“手指”和“月亮”的比喻。

这个“月亮”,可以认为是真理的代称。你问我月亮在哪里?我用手指指给

你看,让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书上写的文字,老师讲的言语,都是

指向月亮的手指,但是手指不是月亮本身。所以,不要把手指当作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强调,书上写的字,老师讲的话,都只是手指,

你不要把指向真理的引导,当作真理本身。我希望,你也抱着审慎的、怀疑

的态度,对待我讲的所有内容。

最后,我给你留一个思考题。我今天讲了三个进行“合理”质疑的策略。第

一个,问“样本有代表性吗”;第二个,警惕平均数;第三个,注意非线性。

第 9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能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用这三个策略,针对我课程中讲

过的某一点内容,进行一下“合理”质疑呢?

我是刘澜,下一讲,我们正式进入学习力的第三项修炼——聚焦。我们下一

讲再见。

第 9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4|路标:为什么学习一定要聚焦?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4 讲。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模块。

上一个模块,我们学习了参考答案思维方式。你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

参考答案。你可能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世界上那么多参考答案,有限的生命

去学无限的知识,我学不过来,怎么办?

我先说我的建议,在学习上要敢于选择,敢于聚焦。这也是我们即将要展开

的学习力的第三项修炼:聚焦。简单来说,在学习上聚焦,就是要学得少而

深。这个模块,我将用 5 讲,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学习要聚焦?以及

聚焦学习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这一讲,我先回答前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要聚焦。

学习的业余爱好者的通病

这要从一个学习的通病讲起,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工作

之余,喜欢读书、听课。涉猎广泛,学习面很广,但总是浅尝辄止。我管这

一类人叫作“学习的业余爱好者”。

与之相对的,就是学习的专业选手。他们把工作和学习当作一回事,是靠学

习“吃饭”的人。

第 10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在许多行当,都有业余爱好者和专业选手的区分。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有

很多业余爱好者,但职业球员相对很少;比如唱歌,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

但职业歌手还是少数。

业余爱好者和专业选手,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专业选手水平要高很多。

为什么专业选手的水平要高很多呢?你很容易想到的原因,是专业选手投入

训练的时间长。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专业选手训练自己的方法和习惯,

跟业余爱好者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上,我厚着脸皮,把自己归到专业选手之列。我观察到,学习的业余

爱好者有一个习惯,跟专业选手是不一样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教 MBA 的时候,一个学生很骄傲地

来跟我说,他这两年一共学了很多门课,比学校要求选的课多出 1 倍。他可

能觉得,我会表扬他热爱学习。我没有。我对他说:“重要的不是你学过多

少门课,而是你学透多少门课。你学透两门课,比学过 20 门课更管用。”

你看,学习的业余爱好者有一个通病,就是学得太多,但并不深入。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之前提到过一个获过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梅多沃。梅

多沃当然得算是学习的专业选手。他说过这么一段话:“掌握某种新技能、

学习某门新学科,最大的动力在于急切地需要应用。基于这一原因,许多科

学家(我当然也在其中)在没有感到压力时并不学习新学科和新技能,即便

这些东西很容易掌握。”

你看,学习的专业选手不是什么东西都想学。他们很聚焦。

第 10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聚焦才能擅长

他们为什么聚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卓有成效有唯

一秘诀的话,那就是聚焦。”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管理上,也可以用在学习

上:如果说卓有成效的学习有唯一秘诀的话,那就是聚焦。

在学习上,你只有聚焦,才能学得卓有成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讲

两个理由。第一个跟人的一个普遍特征有关,第二个跟学习的一个本质特征

有关。

先说第一个理由,只有聚焦,才能擅长。

数学家哈代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一个数学家的辩白》。哈代在这本书

里谈到人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大多数人,连一件事情都做不好。哈代发

现,能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好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也许只有 5%或者 10%,

而能把两件事情做好的人的数量则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哈代说的是做事情,但是也可以照搬到学习上。既然能学好两件事的人是可

以忽略不计的,咱们就谦虚一点,别把自己算进去了。但是我们可以努努力,

争取成为能把一件事情学好的人。你与其学 10 门课,都学得很平庸,不如学

1 门课,学到极致。

我刚才讲了在学习上要聚焦的第一个理由,是只有聚焦,才能擅长。这个理

由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

第 10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

在学习上要聚焦的第二个理由,跟学习的一个本质特征有关。我把学习的这

个本质特征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这个公式里的“我

知道”就是你的已有知识,“我不知道”就是你正在学习的新知识,这个“+”

号是建立联系、吸收的意思。这个公式指的是,学习就是用你的已有知识去

吸收新知识。

这个公式是我发明的,它表达的思想是当今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共识。

有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叫戴维·奥苏贝尔,他很早就说过:“如果一定要

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总结成一句话的话,那么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

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奥苏贝尔的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我的学习

力公式中的“我知道”的部分。

在学习领域有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叫《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是这么

总结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

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

这句话就更接近我的公式了。我来一一对应给你拆解一下,这句话里的“已

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就是公式中的“我知道”;这句话里的“新知识和对

新知识的理解”,就是公式中的“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建构”两个字,

就是公式中的加号。

第 10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用已有知识去建构新知识,用已有知识去吸收新知识,

去跟新知识建立联系。这就是我提出来的那个公式,“学习=我知道+我不知

道”的意思。

聚焦产生“马太效应”

这个公式不是数学公式,不能使用加法交换律,“我知道”和“我不知道”

不能够交换位置。“我知道”必须在前面。你的所有学习,都是建立在你的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这一点很重要。从“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这个公式,

我们可以推导出来,学习具备“马太效应”。

你可能听说过“马太效应”,指的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为什么富人越富、

穷人越穷呢?就是因为富人有本钱,有资本,可以拿去投资,产生更多的钱。

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跟投资是以已有资本为基础是不是很

像?所以,学习也有“马太效应”,知识多的人,知识会越来越多。

在学习上之所以要聚焦,就是要利用学习的“马太效应”。学习就是用已有

知识去学新知识。这个已有知识,就好像投资上的本金,如果你的本金多,

那么收益就高。而且,本金多了,你才可能投资大项目,投资机会的选择也

多了。所以,投资型学习的关键,是先把你的本金——也就是已有知识做大。

这就需要聚焦。

也许你会说,如果我不聚焦,而是发散性地学很多知识,这样不是本金更多

吗?你如果这样想,是误解本金了。你只有聚焦学习少数知识,才能从中提

第 10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炼出“金子”。你如果发散性地学很多知识,你得到的不太可能是金子,更

可能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乔布斯如何聚焦?

我刚才讲了聚焦的两大理由,一个是只有聚焦,才能擅长;另一个是只有聚

焦,才能做大“本金”,充分地利用学习的“马太效应”。

这两个理由,都要求我们在学习上聚焦,就是要学得少,学得深。学得少是

方法,学得深才是目的。

在这里,我想引用企业家乔布斯的一句话,乔布斯是这样说的:“人们认为

聚焦指对你想要聚焦的事情说‘行’。这根本不是聚焦的意思。聚焦指对其

他上百个好主意说‘不’……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

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只做很少的产品,靠着聚焦,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苹果公司如果做 100 个产品,每个产品都做到世界第一,不是更好吗?

那当然更好。但那是不可能的。你只有聚焦做少数产品,才有可能做到世界

第一。

苹果公司的成功,其实也是一个聚焦的学习案例。它最早聚焦电脑,做到了

世界领先,而且积累了“知识的本金”。它进入手机行业的时候,这些“知

识的本金”就发挥了“马太效应”。

乔布斯刚才那句话,“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我们也可以

搬到学习上,那就是,“决定不学什么跟决定学什么同样重要”。你现在可

第 10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能有疑问,我怎么决定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呢?在这个模块的后面几讲,

我会给你讲一些在学习上如何聚焦的方法。

小结一下:这一讲,我主要讲了学习为什么要聚焦的两个理由:第一,聚焦

带来擅长。第二,聚焦带来“马太效应”。我还给你分享了一个重要的学习

力公式——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

好,我是刘澜,下一讲,我正式给你分享聚焦学习的有效方法,我们下一讲

再见。

第 10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5|聚焦经典:如何聚焦“不变”?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5 讲。

上一讲,我讲了在学习上,只有聚焦才能擅长,聚焦才能获得更大的复利。

不过我猜,即使你知道了聚焦学习的必要性,仍然会有困惑——究竟该怎么

聚焦呢?的确,找准方向很重要,你得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中,究竟什么东

西值得我们聚焦学习。

我发现,人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喜欢求新,希望学习一些新鲜的、时尚的

东西。但是,追求新鲜事物往往容易只抓住皮毛,很难在认知和能力上得到

真正的提升。

听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那究竟聚焦学习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呢?这

就涉及“聚焦”这项修炼的第一个规则:聚焦“不变”。

那为什么要聚焦“不变”,怎么做才能聚焦“不变”呢?

这一讲,我就来跟你展开说说。

大多数事物的本质没有变

有一位著名的未来学家,叫约翰·奈斯比特,他写过一本畅销全世界的书,叫

《大趋势》。奈斯比特说,自己之所以能预见未来的趋势,要归功于一些思

维模式。他提炼了自己的 11 个重要的思维模式,第一个就是:很多事物变了,

但大多数事物没有变。

第 10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跟你的直观感受可能不一样,对不对?我给你读一读奈斯比特的原话,看

看他为什么说大多数事物没有变。奈斯比特是这样说的:

不管手机是否能够用来看电视,互联网是否能够进行通话,冰箱是否能

够在听到你肚子咕咕叫的时候自动开门,发生改变的都只是我们的生活

方式。它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并没有改变。

我们上学、结婚、生子,然后再把孩子送去上学,这并不会因为学校改

革而发生变化。家庭和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常量。

我提醒你注意,奈斯比特最后强调的这个词:常量。常量因为稳定不变,常

常容易被忽略。但是,常量往往是更本质的内容,发生变化的是更为表面的

形式。因此,重要的不是那些表象的变化,而是表象背后不变的本质和规律。

你看,大多数事物的本质没有变,你把握住不变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变

化。当然不止奈斯比特持有这样的观点,很多商界精英也强调这一点。

比如说,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就强调围绕“不变”来制定战略。他

说:

我经常听到这个问题:“未来十年哪些事物会变化?”这是个很常见的

问题。但我几乎从来没有听到有人问:“未来十年哪些事物不会变化?”

我得告诉你,第二个问题其实更重要——因为你可以围绕那些在时光中

稳定的事物来制定战略。

第 10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贝佐斯就认为,亚马逊顾客的基本需求是不变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选择,

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配送。当你围绕这些“不变”来制定战略时,不仅能把

握关键方向,也能让你把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认出“乔装打扮的不变”

好,接下来,我告诉你第二个聚焦“不变”的理由,有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新

变化,其实并不新,它们只是被乔装打扮过了的“不变”而已。

有一本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罗伯特·波西格是个哲学家。他在

书中说,很多人喜欢问“什么是新的”。这个问题当然有价值,但如果老是

这么问,最终只会得出无休无止的一连串琐事和时尚”。波西格说,自己更

喜欢问:“什么是最好的?”

波西格强调,要求最好,而不是求最新。你可能会问,那有没有可能,最新

的就是最好的呢?我告诉你,在知识、思想领域,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你

碰上一个很新的思想,又觉得它很好,那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乔装打扮的不

变”。

我举一个例子。朋友圈曾经有人转一篇公众号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

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别人的解决方案。

这篇文章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男朋友不理你,只顾自己打电子游戏。你

认为这是个问题,对不对?实际上,这是你男朋友的解决方案。他觉得,跟

你聊天太无聊了,于是用打电子游戏来解决问题。

第 10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个观点的确有意思,但它并不新,这只是一个乔装打扮的旧思想,是 NLP

的一个核心理念。稍微解释一下,NLP 是实用心理学的一种,在心理咨询、

个人成长和组织管理上有一定的应用。

那么 NLP 的什么核心理念,跟前面那篇文章的核心观点相通呢?NLP 的一个

核心理念就是: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理由。你有没有认出来,

这个核心理念,跟刚才那个观点——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别人的解决方案

——是同一个思想的两种表达。

“你眼中的问题”,那就是一个负面行为。“别人的解决方案”,对应有一

个正面理由。如果不了解 NLP 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个新思想。但如

果你熟悉 NLP 的核心理念,就知道这个思想并不新。

而且,NLP 的这个核心理念,其实也是乔装打扮的旧思想。这个旧思想,可

以一直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一个思想,那就是:没有人会故意作恶。苏格拉底

的意思是:没有人会故意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这个思想确实很伟大,

难怪在两千多年后,还会不止一次地被人改头换面之后再提出来。

大多数伟大的思想,其实很早就被人提出来了。因此,你要学习在很多新变

化中,去识别那些“乔装打扮的不变”。

投资家芒格说:“你拥有的基本知识越多,你需要吸取的新知识就越少。”

芒格为什么这么说?我尝试用前面讲到的两点来分析一下。

第一,大多数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你拥有的基本知识越多,就掌握了更多

不变的规律,就足以应对大多数事物了。

第 11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二,很多靠得住的新知识,往往也只是乔装打扮的旧思想。你对经典的旧

思想掌握得好,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新思想,其实都有出处和来源。你可以

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你应该听出来了,在学习上聚焦“不变”,就是掌握不变的规律,就是求好

而非求新。

聚集不变的三个建议

好,我们知道了聚焦就是要聚焦“不变”,那具体有哪些方法呢?我认为,

主要方法就是聚焦经典。学习任何领域,都应该聚焦这个领域的经典。

你可能想问,经典那么多,怎么学得过来?其实,经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美学家朱光潜说:“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

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那么,怎么读这数十部书呢?我给你三个非常具体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聚焦一本“向导之书”。

学习任何领域,都可以先读一本好的教科书或导论书。这就是向导之书,把

我们带向经典。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搞清楚:这个领域有哪些不变的问题?这

些问题有哪些经典的参考答案?

比如说,我之前提到过一本哲学教科书,《大问题》,我觉得学习哲学的话,

那就是一本不错的“向导之书”。又比如说,我把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的管

第 11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理学课程的内容,写成了一本书,叫《刘澜极简管理学》。如果你学管理学

的话,我自卖自夸一下,那也是一本不错的“向导之书”。

我有一个读者在学习心理学。市面上有很多心理学的畅销书。他听了我的建

议,把这些畅销书放下,去认认真真读了一本教科书,觉得比之前读的所有

书都管用。

第二个建议是:聚焦一本“经典之书”。

你听了第一个建议,读了一些向导之书,了解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哪些经典

的参考答案。然后,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那个参考答案,看看它出自哪本书,

聚焦这一本经典之书。

历史学家蒙文通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完整地引用一下:

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然后再及其他。有此一精熟之典籍

作基础,与无此一精熟之典籍作基础大不一样。无此精熟之典籍作基础,

读书有如做工者之以劳力赚钱,其所得者终究有限。有此精熟之典籍作

基础,则如为商者之有资本,乃以钱赚钱,其所得将无限也。

简单总结一下,蒙文通先生认为,读熟一本经典之后,你再去读别的书,就

会产生学习的“马太效应”,就像有资本的商人,用钱赚钱,可以产生巨大

的复利。他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洞察,就是你如果没有这个经典作为资

本,你去读别的书,就像是一个学习的民工,收益会非常有限。

第 11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好,在第二个建议的基础上,我现在给你第三个建议:聚焦“一本”经典之

书,反复阅读。

反复读应该读几遍呢?朱光潜说,“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他说第

一遍要快读,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慢读,带着批评的眼光读。这个两遍是不

是标准答案呢?当然不是。他说的是“至少”,而且针对的是“所有”值得

读的书。如果读的是那本你聚焦的经典之书,是不是应该读上四五遍、七八

遍才对呢?

总结一下,聚焦“不变”的方法是聚焦经典。更进一步的,我给了你三个建

议,分别是,聚焦“向导之书”,聚焦“经典之书”,以及聚焦一本书反复

读。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你读过的次数最多的那本书是什么?读了几遍?

这本书对你的学习有起到“马太效应”的作用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阅

读经历。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1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6|小偷式学习法:如何聚焦实用?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6 讲。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聚焦式学习的第一个规则:聚焦不变,就是要学习那些

经过时间考验的、不变的规律和法则。你可能会问,每个学科、每个领域都

有不变的规律和法则,那我是不是都要去学呢?当然不是。

这一讲,我们就来学聚焦式学习的第二个规则:聚焦实用。我们要聚焦学习

的,是那些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有用的标准:人生三大课题

什么样的内容是对你有用的?我再说得具体一下,聚焦实用,就是要聚焦人

生三大课题来学习,也就是工作、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

我这个人生三大课题的说法,灵感来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弗洛姆说,人

生的三大课题是爱、工作、人际关系。我呢,认为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可以合并进去。而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之外,我还要加上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就是个人成长。

为什么我要加上这个“个人成长”呢?我有幸曾经跟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有过

一段比较深入的交流。在管理界已经流行了很多年的“学习型组织”这个概

念,就是彼得·圣吉推广到全世界的。他跟我说过这么一段话:

第 11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生而为人。但是我认为,……在东西方几乎所有的修行传

统中,最基本的思想是:你花费你的一生来成为人。

这是彼得·圣吉给我上的重要的一课。个人成长是什么?就是花费自己的一生,

来成为人。如果你问我,怎么才算成为人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

引用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的一段话,作为一个参考答案。罗蒂说:

作为成年人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没有任何书会向我们揭示宇宙的秘密

或者生命的意义。这意味着认识到,所有这些过去的有趣的书籍都只是

一个我们终将有一天有幸能摆脱掉的梯子上的一些梯级而已。

罗蒂在说什么呢?其实就是我说过的参考答案思维方式。成为一个人就意味

着,你吸收了很多参考答案,但是你知道它们只是参考答案,一方面你踩着

这些参考答案的梯子成长,另一方面,你又一级一级地摆脱它们。

但是,个人成长不是一个虚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实现了个人成长,一定会体

现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如果你发现学了很多东西,不能最终体现在工作和

人际关系的改进上,那你实际上没有成长。

你可能还会问:我学这个知识现在没有用,但是也许将来有用呢?那我想问

你:有那么多知识,现在就可以用来提升你的工作业绩,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为什么不先学这些知识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

柱分别是:learn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 to do,学会做事,learn to live

第 11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together,学会共同生活,还有 learn to be,官方翻译是“学会生存”,但

我觉得翻译成“学会成为自己”可能更好一些。

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大支柱,除了“学会求知”之外的另外三个,跟我说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是一一对应的?“学会做事”对应工作,“学会共同生活”

对应人际关系,“学会成为自己”对应个人成长。

作为成年人,学习这件事,咱们不能指望别人,咱们得自己承担自己学习的

责任。我们不但要自己“学会求知”,而且还要明白,自己求知的目的是为

了用到人生的三大课题上。

围绕工作来学习

你可能会进一步问:“我该怎么聚焦人生三大课题来学习呢?”我给你两个

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在工作、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这三大课题中,首先围绕工作

来学习。

我为什么首选了工作呢?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人际关系维护得怎么样,

你的个人成长进行得怎么样,往往是没有人给你提要求、也没有人给你作反

馈的。但是,你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是有人给你提要求、也有人给你作反馈

的。

所以,你围绕工作来学习,有这样一些好处:你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你几乎

每天都有练习的机会;你可以很快判断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效,你不但自己可

第 11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以看到工作成果,而且还有人在绩效考核的时候给你反馈;还有,你如果学

得好,不仅有工作业绩提升这样的内在动力,还有升职、加薪这样的外在动

力。

有人曾经问过我,说你提倡围绕工作来学习,但我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怎

么办?我当时回答了两点。第一点,你即使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可以围绕

现在的工作学习。因为你之所以不喜欢,有可能是因为你不擅长。但是你通

过学习,就有可能变得擅长,然后很可能就喜欢这个工作了。第二点,如果

不管擅长不擅长,你确定你就是不喜欢这份工作,那我劝你尽早换一份工作,

然后围绕新的工作进行学习。人生苦短,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

工作呢?

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首先围绕工作来学习,这回答的是“学什么”。

进行“小偷式学习”


我下面讲第二个建议,是关于“怎么学”。我的建议是,进行“小偷式学习”

它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学习的对象很广泛、很发散。用一個不恰當但形象的说法,

就好像流窜作案的小偷一样,不管是谁,都可能成为他下手的对象。

第二个是特点是,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只对少数东西感兴趣。哪些东西呢?

就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小偷如果撬锁进入一所房子,他不会关心这所房

子设计风格是什么样的,主人有什么兴趣爱好,他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能带

走什么有价值的财物。

第 11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小偷式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学习的效率,要快速有收获。小偷必须

得快,所以他只带走最容易带走、最容易变现的财物。

我们拿读书来举个例子。你可以广泛地读书,但是读书的时候,不求面面俱

到,而是去发现书中对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有用的内容。对人

生三大课题没有用的内容,你就迅速翻过去。这样读书的话,一本 300 页的

书,你可能只发现了 3 点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你把这 3 点记下来,用在自己

的工作和生活中,那就够了,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但是你要注意区分。有些人也读很多书,听很多课,但是就是为了好玩,不

是为了有用。他们就跟那些到了某个景点,打个卡,拍个照留念的游客一样。

他们也许欣赏了美丽的风景,觉得很快乐,或者在朋友圈晒一晒自己在学习,

也觉得很快乐,但是这些快乐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留下长期的价值。

我把这种学习叫作“游客式学习”,它跟“小偷式学习”有本质上的不同就

在于,小偷也去很多地方,他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的,他要带走有价值的东

西。

我之前区分过生产型学习、消费型学习、投资型学习和浪费型学习,你可以

回去复习一下。如果根据这四种学习来分类,“游客式学习”是消费型学习,

“小偷式学习”至少是生产型学习,还可能是投资型学习。

第 11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一个学习者的例子

如何实践小偷式学习法呢?我给你举一个学习者的例子。你很可能知道他的

名字,他也是得到的一个老师,叫华杉。华杉的本职工作是营销顾问,但是

他写过很多解读国学经典的书。

华杉读国学经典,是为了增加所谓的“国学素养”吗?不是。华杉在解读《论

语》的时候说:“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

习,不是复习,是练习。”华杉也注意到了,“学习”的“习”就是实践,

要学以致用。

华杉举过一个自己怎么学习《论语》的例子,他是这么说的:

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

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

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

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

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

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

在华杉刚刚举的这个例子中,我发现他学的就是人生三大课题之中的人际关

系。我觉得,华杉看起来读书很庞杂,但是他不管读什么书,其实都在问自

己这个问题:我怎么用到人生的三大课题上?可以说,华杉的学习法,就是

“小偷式学习法”。

第 11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可以怎么用“小偷式学习法”呢?我给你举个例子。前不久出版了一本马

斯克的新传记,如果用“小偷式学习法”来读这本书,该怎么读呢?你不用

逐字逐句都认认真真地看,而是围绕自己的人生三大课题来看。工作方面,

如果你是一个销售员,你可以主要“瞄准”其中跟销售相关的内容。人际关

系方面,如果你正在为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而苦恼,那你会发现,马斯克也为

这个问题苦恼,你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马斯克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经验和教

训。还有个人成长方面,你可以关注,马斯克学习力那么强,他是怎么学习

的。你看,这样读书,就是用“小偷式学习法”,围绕自己的人生三大课题

来读马斯克传。

小结一下,这一讲,我讲了聚焦式学习的第二个规则:聚焦实用。聚焦实用,

就是聚焦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我还给你提了两个建

议,一个是围绕工作来学习,另一个是进行“小偷式学习”,不要“游客式

学习”。

最后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是否自己进行过“小偷式学习”?学习效果怎

么样?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2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7|大盗式学习法:如何聚焦专题?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7 讲。这一讲,我们学习“聚

焦式学习”的第三个规则:聚焦专题。

上一讲,我们在学习聚焦实用这个规则的时候,讲到了“小偷式学习法”。

但是,光是“小偷小摸”还是不够的。在学习上,你不能只是做小偷,你还

要当“大盗”。如果说聚焦实用是“小偷式学习法”,那么聚焦专题就是“大

盗式学习法”。

聚焦一个“专门的问题”

我先解释一下。所谓聚焦专题,就是聚焦一个“专门的问题”。它有这么三

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问题,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它是一个比较具

体的问题,往往有着特定的用途。第三个特点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所需要

的知识往往是跨学科、跨专业的。

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来做一个区分。

专题跟大学里学的专业领域不太一样。比如说,心理学是一个专业领域,但

不是一个专题。而“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更有效”,这样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就是一个专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尽管主要会用到心理学知识,但也需要

用到其他学科——比如说社会学、教育学——的知识。

第 12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专题跟你大学毕业以后从事的职业领域也不太一样。比如说,人力资源是一

个职业领域,但不是一个专题。而“怎么做好绩效面谈”,这就是一个专题。

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尽管看起来,它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分支——

绩效管理下面的一个小问题,其实很不容易回答。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你至

少还需要对沟通、对领导力有研究。

从我刚才举的两个例子,你可以发现,聚焦专题,就是调动可以调动的各种

知识,来攻克一个专门的问题。

聚焦专题的四大好处

为什么要聚焦专题来学习呢?聚焦专题有四个好处。我用我自己的例子跟你

详细说明。

我聚焦的专题是什么呢?是领导力。如果用一个专门的问题来表示,就是:

在组织当中,怎么领导更有效?聚焦专题的四个好处,在我聚焦领导力这个

专题上,都有体现。

第一个好处,就是你只有聚焦一个专题,才能把这个专题变成你的擅长,变

成你的核心竞争力。你聚焦于这个专题,就是捧上了一个“知识饭碗”。 这

个不用多说。

第二个好处,就是你只有聚焦这个专题之后,才能掌握关于这个专题的深层

结构。掌握深层结构有什么用呢?你就有能力去吸收其他相关的碎片知识,

把跟这个专题相关的其他知识,组织成一个体系。这个好处,我把它叫作“知

识磁铁”。

第 12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通过聚焦专题,建立了自己的领导力体系,也就是我提出的领导力十项修

炼和十句口诀,这个体系帮我起到了“知识磁铁”的作用。我现在读领导力

方面的书会非常快,可能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就能读完一本。因为这些书里的

大部分内容往往都是我已经知道的,对我来说,有价值的地方可能只有一两

点。我可以快速浏览,把这一两点找出来,安放到我自己的领导力体系之中。

第三个好处,我把它叫作“知识钥匙”。我们刚才讲到,一个专题往往会跨

越多个学科,当你聚焦这个专题,你可以从这个专题涉及到的某一个学科,

延伸进入这个专题涉及到的其他学科,或者从这个专题延伸进入跟它相邻的

专题。聚焦专题,让你有了一把“知识钥匙”,可以用来打开其他的知识宝

库。

对我来说,领导力涉及到的知识是跨学科的,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我的领导力知识就能起到“知识钥匙”的作用,帮

助我延伸学习这些学科的其他知识。比如说,我研究领导力,会涉及到一些

进化心理学的知识。领导力是进化而来的现象吗?我去思考、研究这个问题,

对我进一步学习进化心理学的其他知识就可以起到钥匙的作用。

第四个好处,跟刚刚说的“知识钥匙”有点像,也是说聚焦专题可以帮助你

学习其他知识。不过,这个好处强调的不是学到具体的专题知识,而是一种

更为高阶的知识,就是“如何精通并运用专题知识”的知识。有了这种高阶

知识,你可以用它来学习任何新专题,不管这个新专题跟你之前聚焦的专题

有没有关系。这个好处,可以概括为“提升聚焦能力”。 比如说,我正在给

你讲的学习力,就是我聚焦的新专题。

第 12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聚焦专题的前三步

说完聚焦专题的好处,你现在可能很想知道,那到底该怎么聚焦专题呢?我

给你讲一讲聚焦专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找准你要聚焦的问题。

你要聚焦的这个问题,最好是你实际面对的一个具体问题。如果你从事销售

工作,那你可以聚焦这样的问题:如何开发新客户?或者,如何开发大客户?

或者,如何把新产品卖给老客户?

第二步,围绕你聚焦的问题,聚焦一些作者,读上 100 本书。

你听到我说“100 本书”,有没有吓一跳?其实,你是不是非要读 100 本书

呢?答案还是,看情况,看你想成为哪一个层次的专家。

你如果想成为整个行业的专家,那读 100 本书只是一个最低要求。读这 100

本书呢,也不是随随便便找 100 本书来读,而是聚焦那些提出了经典的参考

答案的作者。比如我研究领导力,就聚焦了十几位领导力大师:比如约翰·科

特,他认为管理是维持秩序,领导是实现变革;比如沃伦·本尼斯,他认为管

理是做正确的事,领导是正确地做事;比如罗纳德·海菲兹,他认为管理是解

决技术性问题,领导是解决适应性难题……我把他们的几乎所有著作都认认真

真研究过。十几位大师,每人几本书,光读他们的书,就超过 100 本了。

第 12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如果说,你并不想成为整个行业的专家,而只是想在公司的层面上,成为某

个问题的专家,那么,我给你建议一个下限:你至少也要围绕你聚焦的问题,

读上 10 本书。

我有一个学员,他是一家企业的合伙人,负责管理销售团队。他曾经是个医

生,后来在外企做医疗器械销售,现在跟人合伙创业。可是当我问他:FAB

销售法是什么?他竟然不知道。

FAB 销售法是什么,这不是今天的重点。我只想告诉你,FAB 是一个非常基

本的销售模型,在很多行业是销售员的第一课。只要一个人稍微用心学过销

售,就应该碰到过它。我跟这个学员说:“你读过的销售书肯定不超过 5 本。

他说是。

这就是一个聚焦专题的反面例子。他肯定忘记了,当初为了成为一个医生,

他读过的医学书至少超过 50 本。他也许因为运气不错,曾经是个业绩不错的

销售员,但他肯定不是一个掌握很多方法论的销售专家,更不可能是一个擅

长教导下属的、优秀的销售老师。

当你聚焦一些作者,读上 100 本书,至少是 10 本书,其实就是在学习其他

人提出的、经典的参考答案。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就是你在这些答案的

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答案,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一步,每个人的专题不同,

我就不展开了。

经过这三步,你已经有了一个大的、完整的体系,所以我把这套学习法称为

“大盗式学习法”。

第 12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聚焦专题的第四步

那么,聚焦专题的第四步是什么呢?你可能想不到,第四步其实是应用“小

偷式学习法”。

我们在上一讲学习的“小偷式学习法”,也是广泛地读书,但并没有围绕一

个明确的问题来读,而是看到什么有用就“搬回家”,这样学到的知识不成

体系,只是小偷小摸罢了。

但是如果把“小偷式学习法”和“大盗式学习法”结合起来,就大不一样了。

最有效的结合方式,是先当大盗,再作小偷。先通过“大盗式学习法”建立

起一个知识体系,然后再看这个知识体系中还缺些什么小摆设,通过“小偷

式学习法”去偷回来。

比如,我读企业家或者历史人物的传记的时候,会注意到某个事例,正好是

某一项领导力修炼、某一句口诀的体现,有可能在具体做法上还对我有所启

发。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拿破仑大帝》。有一位拿破仑的军队同僚回忆说:

“有一件事叫我震撼,总司令完全不介意告诉部下,自己对事情的很多方面一

无所知。……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陡然变得高大伟岸。”

我在这段话旁边有一个批注,就四个字:“我不知道”。如果你学过我的领

导力课程,一定明白我的意思。我通过聚焦专题的学习,建立了自己的领导

力十项修炼和十句口诀的体系,这是“大盗式学习”。而在十句口诀中,有

第 12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一句就是:“我不知道”,意思是发挥领导力,你不需要事事都懂,而是需

要在适当的时候说“我不知道”。拿破仑的这个故事,正好印证了这句口诀。

我从《拿破仑大帝》这本书中,“偷”到了好几个这样的领导力案例,这就

是“小偷式学习”。尽管仍然是小偷小摸,但是因为有“大盗式学习”建立

起的知识体系在前,“小偷式学习”就更有目标,也就变得更有效了。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讲了在学习上聚焦的第二个规则:聚焦专题。我主要

讲了聚焦专题的四大好处和聚焦专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确定

你要聚焦的专门的问题。

那我就留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你要聚焦专题,你打算选择什么问题作为你

聚焦学习的对象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2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8|苏东坡学习法:如何聚焦样本?
你好,我是刘澜,这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8 讲。这一讲,我们学习聚焦

式学习的第四个规则:聚焦样本。

聚焦样本,就是深入学习少数有代表性的事例,掌握这些事例背后的规律。

有这样两句诗:“一沙一天堂,一花一世界。”一朵花,就可以体现整个世

界的美,那我们如果聚焦学习一朵花,就可以学到整个世界的美。这种聚焦

一朵花的学习,就是聚焦样本。

具体而言,样本是什么呢?就是体现规律的具体事例。

聚焦少数样本

实际上,通过样本来学习规律,这个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我们在学校

都上过语文课,那些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样本,学校希望我们通过学习这些

样本,掌握阅读和写作的规律。

但是,如果光靠学习这些课文,就能掌握阅读和写作的规律吗?恐怕不见得。

如果你觉得学习效果不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学习

的样本太多,而每一个样本又学得太浅。学得多而浅,这是我们在学习上常

犯的一个错误。

在学习样本上,我们同样需要聚焦,同样需要学得少而深。我们应该深入学

习少数有代表性的样本。什么是有代表性的样本呢?就是这个样本中体现了

很丰富的规律。

第 12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哲学的角度看,读完希罗多德的著作就

已经算是学完历史了,因为希罗多德的著作已经包括了所有后来的历史所包

括的东西:人类的奋斗、痛苦和命运……”

叔本华提到的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之父”,他写了西方历史上的第一部

比较完备的历史书。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人,那你可以推想,他写的历史,古

希腊之后就都没有写。但是,叔本华说,后来的历史书都不用再看了,因为

希罗多德写的那一段历史,已经把历史的规律丰富地体现出来了,后来的历

史只是这一段历史的重演罢了。

叔本华当然说得比较绝对,但是他说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你与其读很多历史

书,但都学得很浅,还不如聚焦一个样本,甚至只是聚焦一个历史事件,把

其中的规律找出来。

苏东坡式学习法

那么,怎么聚焦样本,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呢?我给你介绍一种方法。

著名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跟人合写过一篇有趣的论文,标题是《从数量为 1

甚至更少的样本中学习》。这篇论文讨论的是:一个组织需要从自己的经验

中学习,但是,有时候自己的经验太少,学起来就很难。比如说,一个组织

面临要不要进行并购的决策,但是,这个组织历史上只进行过一次并购,那

就是样本数量为 1,这种情况下,组织如何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呢?这篇论

文的建议是:更丰富地体验和阐释这段历史。

什么叫“更丰富地体验和阐释这段历史”?其实这就是苏东坡式学习法。

第 12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先介绍苏东坡的两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

认为,一本好书里的宝物太多,也就是体现的规律很丰富,不可能一次都学

到手,所以要反复读。但是这个反复读是有技巧的,就是每次只从一个角度

去读。

比如,苏东坡聚焦的样本是《汉书》,是西汉的断代史。苏东坡怎么读《汉

书》呢?他列出许多不同的主题,有治道——就是统治之道,有人物,有地

理,有官制,有兵法,有财货——就是经济,他每次读《汉书》,就聚焦在

其中一个主题上。下一次,再聚焦不一样的主题。

你看,苏东坡的读书方法,是不是就是马奇论文中所说的“更丰富地体验和

阐释这段历史”呢?同样的,这家公司可以把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并购的经历

作为样本,从多个不同角度,反复地去体验和阐释,进行聚焦。

聚焦样本的方法,讲起来并不难,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接下来,我给你举

两个聚焦样本的例子,一个更偏治学,一个更偏实践,请你好好体会。

“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

第一个例子是,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谈到他

认识一个艺术史专家,这个人非常博学,他最喜欢狄更斯的一本小说,叫《匹

克威克外传》。

卡尔维诺是这么说这个人的:

第 13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他在任何讨论中,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段,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

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

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

这个聚焦样本的学习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第一点,这个人聚焦的《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一部小说,是文学作

品。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要注意,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讲故事。哲

学家叔本华有一段话,就很好地概括了文学作品的特点。他说:

文学家把我们的想象力活动起来,目的却是向我们透露人和事物的理

念,也就是通过某一例子,向我们显示出人生世事的本质。

你看,叔本华认为,文学作品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在讲道理,讲人

生世事的本质。《匹克威克外传》当然也不例外。可以推断,《匹克威克外

传》讲到的道理一定是很丰富的,因为卡尔维诺提到的那个人,在任何讨论

中都可以引用《匹克威克外传》,可见它讲的道理,一定可以覆盖各种各样

的场景。这本书,你有兴趣也可以读一下,去验证一下这个结论。

这样一个样本,就很符合卡尔维诺给经典下的一个定义。他说: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

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如果我们聚焦了对的样本,从中学到的规律,说不定能用一辈子。

第 13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就是这个人读《匹克威克外传》,很可

能也用的是苏东坡式学习法。他既然可以把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一个事件,都

跟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那他一定读了很多遍这本书,而且很可能每次

读的时候,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的。比如,这一遍,我读一读书中的人物是

怎么处理婚姻关系的;下一遍,我读一读书中的人物是怎么理财的;再下一

遍,我读一读书中的人物是怎么学习的……

这两点启示,正是这一讲前面讲过的要点。第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聚

焦;第二,用苏东坡式学习法来聚焦。

史上最短管理案例

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太文学了,我再给你讲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管理案例,

我把它称为“史上最短管理案例”。这个小故事是这样的:

三个石匠在打石头。一个路人经过,问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

在打石头,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

三个石匠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这个“三个石匠”的小故事,最早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用来作为管理案例的。

我在讲课的时候,也经常使用这个案例。我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三

个石匠是你手下的三个员工,哪一个最让你担心?哪一个最让你放心?这个

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具体我就不在这儿讨论了。我在得到上有

另外一门课程,在那门课程中详细讨论过这个案例。

第 13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们今天的重点是,如果你学习管理,“三个石匠”这个小故事,就是一个

值得聚焦的样本。它不仅可以用来讨论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还可以用来

讨论其他很多管理中的道理。

比如,它可以用来讲管理者的三大能力。管理者要具备的三大能力是技术能

力——比如一个人的手艺怎么样、人际能力——他跟人打交道的能力怎么

样、概念能力——他抽象思考的能力怎么样,他能不能看到大局、看到整体、

看到不同的关系?这三种能力,三个石匠分别具备哪些?欠缺哪些?

它还可以用来讨论对工作的三种态度。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最早提

出来的一个洞见分类。不同人对待工作,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态度,有人把

工作看成不得不做的差事,有人把工作看成可以追求个人发展的职业,还有

人把工作看成一生的使命。三个石匠分别是哪种态度?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

果?

同样,“三个石匠”这个小故事,还可以用来讲管理中涉及到的时间幅度:

三个石匠分别在以什么样的时间幅度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时间幅度,分别

对应于哪一个层级的管理者?

你看,一个不到 30 秒就可以讲完的小故事,其中蕴含了那么丰富的管理学道

理。如果我们聚焦学习好这一个样本,是不是胜过走马观花地学习很多个管

理案例呢?

第 13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总结一下。今天这一讲,我讲了在学习上聚焦的第四个规则——聚焦样本。

这一讲是“聚焦”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讲。在这个模块,我们学习了聚焦的四

个规则,分别是:聚焦不变,聚焦实用,聚焦专题,聚焦样本。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在这四个规则之中,你觉得哪一项聚焦是你比较擅长的,

哪一项聚焦还需要加强呢?你打算如何去加强?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交流。

关于这四个规则,我还要提醒你注意两点。第一,这四个规则不是独立的,

而是要组合使用的。第二,这四个规则看似聚焦的重点不同,其实它们有一

个共同点,都是聚焦模式。

怎么叫聚焦模式呢?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我把它列为了单独的一项学习

力修炼。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用一整个模块的内容来讲,如何进行模式化

学习。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3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19|路标:什么是模式化学习?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19 讲。从这一讲开始,我们

进入一个新的模块,就是学习力的第四项修炼:模式化学习。这个模块分为

6 讲,我会给你讲模式化学习有哪些特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然后给你介

绍模式化学习的具体方法。

上一个模块讲的是聚焦,聚焦就是要学得少而深,学得少的目的是为了学得

深。怎么才能真正学得深呢?就是要学模式。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学模式到底有多重要?你需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学者专门研究过专家和新手

之间的区别,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就是:专家看到的是模式,新手看到的呢,

是碎片。

其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研究,就是我们之前讲到过的心理学家季清华和她的

合作者一起做的。他们把一些物理题分别拿给专家和新手,让他们归类,最

后发现:专家会把这些物理题背后的抽象原理提炼出来,然后根据这些原理

来把这些题归类;而新手呢,则是依据题目的表面特征来归类。

这说明什么呢,专家看到的表面特征之下的深层结构,就是模式,而新手看

到的只是表面特征,也就是碎片。

我再讲一个更加经典的研究,研究的是在国际象棋这个领域,大师、高手、

新手的区别是什么。你注意一下,这里研究的也是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不过

第 13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把专家又细分了一下,分为顶尖的专家——就是获得了大师称号的棋手,和

普通的专家——这些人也是高手,但还没有达到大师那个水平。

研究者给这三种人,展示同一个中盘棋局——就是下到一半的棋局,只展示

5 秒钟。然后另外给他们一个空棋盘,让他们把那个棋局复原出来。你猜谁

复原的棋子最多?研究发现,大师复原的棋子最多,高手次之,新手最少。

你可能觉得,这是因为大师和高手的记忆力更好。这个研究如果只是发现这

个结果,那就没什么意思了。这个研究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又给大师、高手

和新手展示另一个棋局,其实不是棋局,而是棋盘上随机摆出来的一些棋子,

也是在展示 5 秒钟之后,让他们在另外一个空棋盘上复原这些棋子的位置。

这次,你猜谁复原的棋子最多?研究发现,大师、高手、新手都差不多。

这个研究说明什么?说明大师和高手并不比新手的记忆力好。复原随机摆出

的棋子,那就是单纯比拼记忆力,三种人其实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实

际下出来的棋局,大师就复原得比高手更好,高手又比新手更好呢?因为实

际下出来的棋局,棋子和棋子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它背后有一个深

层的结构——也就是模式。专家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需要死记硬背的棋子,而

是各个棋子彼此关联的一个模式。尽管比拼记忆力,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比

拼识别模式,那大师就超越高手,高手超越新手。

模式化学习的三个特点

刚才我举了两个例子,就是为了告诉你,专家和新手的区别是专家看到模式,

新手看到碎片。这两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什么是模式化学习。

第 13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学习是相反的。模式化学习,学习的是模式知识,就是关

于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知识。而碎片化学习,学习的是碎片知识,是反映了事

物的表面特征的知识。碎片知识是孤立的、表层的知识,没有抓住事物的本

质,也不成体系。

如果只是这么简单地区分,你对模式化学习很可能还是没有概念。我下面就

更具体地跟你说一说,模式化学习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模式化学习学得更少。

在一个事物千变万化的表面特征背后,很可能是同一种深层结构。所以,模

式化学习相比碎片化学习,实际上学得更少。比如说,10 道不同的物理题,

其实都是用同一个公式来解,那你需要学习 10 种不同的解法吗?不用,学一

个公式就可以了。

第二个特点,模式化学习学得更深。

因为模式化学习是学习关于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知识,光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你要学得更深入、更抽象。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一定是要学得更深的。

模式化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先难后易。前面很困难,后面很容易。这一点,

是我想给你重点讲一讲的。

第 13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模式化学习的“先难”

模式化学习为什么一开始困难?这里面有内因,也有外因。我先说说外因,

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填鸭式的学校教育的影响。这样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于碎片化学

习,而不是模式化学习。这一点之前讲过了,我现在就不多说了。

第二点,是传媒技术的变化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有一个重要的传媒理论家,

叫尼尔·波兹曼,他认为信息碎片化这个趋势始于电报的发明,在电视时代达

到高潮。我引用一下波兹曼说电报的一段话:

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

分析信息。……电报只适合于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会有更多更新

的信息很快取代它们。这些信息后浪推前浪地进出于人们的意识,不需

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

波兹曼没有谈到移动互联网,因为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他就去世了。但

是你有没有发现,如果把刚才那段话中的“电报”两个字换成“移动互联网”

会更加地贴切我们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确给学习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但

是我们一定也要警惕它的坏处:它提供的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模式化学习。

学校教育和媒介环境,这两个原因都来自环境,所以说是外因。模式化学习

之所以困难,还有两个内因,都可以归到学习者本人身上。

第 13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一个内因,来自于我们认知上的本性。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先从表面

特征——也就是碎片——开始的。人的这个认知本性,使得模式化学习一定

是困难的。

第二个内因跟第一个内因有关系。因为从认知上说,模式化学习一定更难,

很多人就不干这个事了。这要归咎于人在做事上有一个畏难的本性,总是倾

向于更容易的事情。这个畏难的本性,使得很多人根本就不愿意进行模式化

学习。

模式化学习的“后易”

有人可能说,模式化学习这么难,为什么我们还要干呢?刚才说了,模式化

学习是“先难后易”,当你掌握模式之后,事情就变得很容易了。下面我讲

一讲“后易”这个部分。

我想给你介绍企业家马斯克的一段话。马斯克在网络支付、电动汽车、航天

旅行这些不同的行业成功创办了多家企业,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的学习力。有

一次,有人向马斯克请教学习秘诀,马斯克是这样说的:

知识就像一棵树,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你着手于树叶,也就是知识点之

前,你需要理解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树干和大的枝丫,否则树叶无可依

附。

马斯克这里说的树干和大枝丫,就是模式知识,树叶呢,就是碎片知识。马

斯克的学习秘诀,就是先把握模式。

第 13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马斯克这个“知识就像一棵树”的比喻,也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模式化学习

“先难后易”。

你学习碎片知识,也就是学几片树叶,因为它小,是容易的。但是你学习模

式知识,也就是树干,因为它大,难度就增加了很多。这就是模式化学习的

“先难”。

但是你把树干掌握了,那才是掌握了一棵树的本质。多几片树叶或者少几片

树叶,都不影响这棵树成为一棵树。但是没有树干的话,这棵树就不是一棵

树了。所以,你掌握模式知识之后,很多碎片知识其实是不用管它的。

而且,即使你要学习碎片知识,当你掌握了模式,学习碎片知识也变得更容

易了,你把它们安放到相应的树枝上就行了。

“先难后易”的一个例子

我刚刚解释了为什么模式化学习“先难后易”,现在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

前面讲了,专家看到模式,新手看到碎片。那我问你,你希不希望专家来教

你呢?

如果你回答“希望”,那我需要提醒你,专家不一定是好老师。原因比较多。

比如说专家因为自己掌握得好,容易低估知识对别人的难度,这被称为“知

识的诅咒”。又比如说,专家不一定善于表达,可能不太擅长把他掌握的内

隐的默会知识,清楚地表达为教学所需要的外显知识。而且,专家教学还有

一个本质的困难,就是专家一定是要教你模式的,而教模式一定是更抽象、

更困难的。

第 14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提醒完之后,你还希不希望专家来教你呢?你等我再给你讲一个研究结果

你再回答我。有一个研究,比较了让专家教新手解答习题,和让已经有一些

经验的新手教其他新手解答同样习题的不同效果。你猜一猜谁教的结果更

好?研究发现,专家教的学生,在掌握这些具体习题上更慢一些。但是——

你得注意这个但是啊——专家教的学生,更善于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新的题目。

这个研究,也是说明模式化学习“先难后易”的一个例子。

这一讲,我讲了专家和新手的区别,还讲了模式化学习的三个特点,主要讲

了第三个特点,模式化学习“先难后易”。最后留两个问题给你思考。第一

个问题就是刚才问过的问题:你希不希望专家教你呢?第二个问题,如果跟

着专家学习,你需要注意什么?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4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0|模式化学习金字塔:如何从碎片到模
式?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0 讲。上一讲,我区分了模

式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为了讲起来方便,我是把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化作为

两个对立面来讲的。但事实上,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并不是一个非黑即

白、截然对立的关系。

如果把两者理解为截然对立的关系,你可能就会觉得要从碎片化学习变成模

式化很难,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其实不是这样的。从碎片化学习到模式

化学习,更像是爬山,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怎么从碎片化学习向上攀登到模式化学习呢?这一讲要建立的模式化学习金

字塔,就指出了一个简明的学习路径。

学习的 SOLO 模型

在介绍模式化学习金字塔之前,你需要先了解另一个学习模型,叫 SOLO 模

型。这是美国的两个学者提出来的。SOLO,四个英文字母,S,O,L,O,

它的全称指的是“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这个 SOLO 模型,主要的影响力是在学校教育界,

但是,我觉得我们成年人学知识,也是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分析的。

这个模型认为,从可以观察到的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五

个层次。

第 14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的层次,是前结构。学习者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任

何结构都没有建立起来。我举个例子,我们前面反复提到过,管理者三大能

力模型。现在我问你,管理者三大能力是什么,你如果什么都回答不出来,

那你就处于 SOLO 模型所说的前结构这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叫作单点结构。学习者掌握了一点相关的内容,但只学到一个

孤零零的知识点。比如你记得其中一大能力是技术能力,其他想不起来了,

那你就处于 SOLO 模型所说的单点结构这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叫作多点结构。学习者掌握了不止一个知识点,但是不能在这

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如果你回答说,管理者三大能力是技术能力、人际

能力和概念能力。三大能力都答对了。但是我追问一句,这三大能力之间是

什么关系呢?你如果答不出来,那你就处于 SOLO 模型所说的多点结构这个

层次。

第四个层次,叫作关联结构。它跟多点结构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

学习者掌握了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能够很好地回答管理者三大能力

之间的关系,那我恭喜你,你已经到了 SOLO 模型所说的关联结构这个层次。

SOLO 模型从低到高一共五个层次,这是第四个层次,已经很高了。

第五个层次,也就是最高的层次,叫作抽象扩展结构。

这个层次是什么样的呢?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前些日子在一个汽车集团的

研究院讲课,听众是好几百名做汽车研发的工程师。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工程师需要什么能力?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回答。然后我把管理者三大能力模

第 14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型拿出来,我说,工程师也需要这三大能力。我虽然研究的是管理者三大能

力模型,但我有可能学到了背后那个更为抽象的结构,可以把这个抽象结构

扩展到工程师这个领域。

这就是 SOLO 模型所说的学习的最高层次:抽象扩展结构。在这个层次,学

习者能够把第四个层次发现的关联结构提炼成更为抽象的结构,因此可以把

学到的内容扩展到其他领域去应用。

模式化学习金字塔

SOLO 模型的内容挺好,但是这个模型的名字、还有模型中各个层次的名字,

说起来都很拗口,不太好记。为了让你学起来方便,我干脆把它的名字改一

下,叫作“模式化学习金字塔”,还是五个层次。

金字塔的最底层,叫作“零学习”,学习者什么有用的内容都没有学到。再

往上一层,叫作“单点化碎片学习”,学习者学到了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再

往上,叫作“多点碎片化学习”,学习者学到了好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但没

有在这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再往上,就是“模式化学习”,你学到模式

了,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了。再往上,最高一层,叫做“模式迁移”,

你能够把这个模式迁移到别的领域进行应用了。这样一改名字,就清楚多了。

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模式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

关系,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模式化学习是以碎片化学习为基础的。

第 14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个金字塔还告诉我们,模式化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模式迁移,是把一个领

域的模式,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之中。迁移很重要,重要到我把它列为了一项

单独的学习力修炼。预告一下,下一个模块,就专门讲迁移。

下面呢,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可以把它们作为模式化学习金字塔的学习案

例。

“货拜族”和普朗克的司机

第一个故事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特别喜欢讲的一个故事。

他说,在南太平洋群岛,有一群土著,后来被称为“货拜族”,这个“货拜”

指的是货物崇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把这些土著居住的小岛作为

军事基地。这些土著看到飞机在那里降落,带来好多货物,土著们也享受到

了这些好东西。后来战争结束了,美军撤离了,货物没有了,这些土著不开

心了。怎么办呢?他们自己想办法,铺设了一条像跑道一样的东西,还做了

一个小木屋,让一个人坐在里面,头上套了两块木头,就是模仿他们之前看

到的飞机调度员的样子。总之,这些土著模仿了他们之前看到的每一件事,

然后等待飞机降落。

故事讲完了,我问你:这些被称为“货拜族”的土著,处于模式化学习金字

塔的哪一个层次?他们没有到模式化学习的层次,这是肯定的。不过,他们

模仿了之前他们看到的每一件事,是不是到了“多点碎片化学习”的层次,

只是没有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不是这样。我认为他们其实是

在“零学习”的层次,他们并没有真正学到任何一个知识点。

第 14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投资家芒格特别喜欢讲的。

据说,物理学家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德国各个大学纷纷邀请他去做关

于量子物理学的讲座。普朗克有个专职司机,开车送他去做讲座。普朗克在

各个地方,讲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普朗克讲的时候,司机没有别的事儿干,

就在下面听,听了太多遍,竟然把讲座背了下来。

有一天,司机对普朗克说,你天天讲这个,我天天听这个,都有点无聊,对

不对?要不下一次,我假装是你,代替你去讲,你呢,假装是我,坐在下面

听,怎么样?普朗克同意了。

下一次,在慕尼黑做讲座,司机假装是普朗克,上去讲,讲得很精彩,跟普

朗克讲得一模一样。没想到的是,讲完之后,有人问了一个特别难的问题。

但是司机很镇静,回答说:“我没有想到,在慕尼黑这么发达的地方,竟然

有人问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的司机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芒格说,如果你听了这个故事,觉得你应该学这个司机的急中生智,那你就

学错了。你应该学什么呢?你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普

朗克知识,另一种是司机知识,普朗克知识是真知识,司机知识是假知识。

我呢,不说司机知识是假知识,我说它是碎片化知识。这个司机的学习,跟

前面讲到的“货拜族”的学习还不一样。“货拜族”学到的每个碎片都是错

的,这个司机呢,有可能学到的各个碎片都是对的,但是他并不理解这些碎

片背后的深层结构,所以这个司机是处在“多点化碎片学习”这个层次。

第 14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从这个故事,你还可以发现一个小技巧:怎么检验一个人的学习层次?就是

看他能不能回答提问,这个提问不是问某个知识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

问某个知识点为什么是这样,这个知识点和那个知识点的关系是什么。如果

他能够回答,他就处于模式化学习的层次;如果回答不出来,就还是在碎片

化学习的层次。

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

这个模式化学习金字塔,可以帮我们理解很多学习现象。如果你对商业感兴

趣,应该知道曾经有本畅销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其实,不是说海底

捞所有人都学不会,而是说,要学会,很难,能够做到的人很少。为什么这

么讲呢?

你去海底捞,或者向任何一家优秀企业学习,你看到的是它的种种具体做法。

首先,如果你没把这些做法看明白,模仿不到位,就可能像刚才提到的“货

拜族”,是“零学习”。你如果对某一个做法模仿到位了,那就是到了“单

点化碎片学习”的层次。你可能对很多个做法都模仿到位了,那你就处在“多

点碎片化学习”的层次。但是到这里,仍然是碎片化学习。你只有进入模式

化学习的层次,才能真正搞清楚这些做法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什么。

但是,你如果想要进入最高的那个模式迁移的层次,要搞清楚:你们公司和

海底捞,什么深层模式是相同的?如果要学海底捞,哪些做法该学?哪些做

法不该学?那些该学的做法,搬到你们公司来,需要经过怎样的改变?

第 14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学习的时候,喜欢引用一些金句。你觉

得,金句式的学习处在模式化学习的哪一个层次?你能不能说一句你比较喜

欢的金句,然后告诉我它背后的模式是什么?你可以怎么用到你身上?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4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1|方法一:如何用模式吸收碎片?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1 讲。

在上一讲,我用了一个金字塔模型,给你讲了从碎片化学习到模式化学习的

不同层次。那下一个问题就是:进行模式化学习,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我引用过马斯克的一个比喻,说知识就像一棵树。用这个比喻来说,碎片化

学习就是在树叶层面的学习,模式化学习就是在整棵树层面的学习。怎么在

一棵树的层面学习呢?你就得围绕树干和树枝学习,而且在树枝和树叶之间、

在树枝和树枝之间建立关系。模式化学习的方法,就是帮助你在模式和碎片

之间、在模式和模式之间建立关系。

在下面四讲,我会讲四个这样的方法,分别是用模式吸收碎片,用模式分析

碎片,用模式比较模式,和用模式联系模式。

这一讲,我先给你讲第一个方法:用模式吸收碎片。

学习=模式+碎片

在讲这个方法之前,我先讲一个新的学习力公式:学习=模式+碎片。这个公

式其实不那么新,它是从之前讲过的另一个公式变过来的,那个公式就是:

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

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这个公式说的是,我们总是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

识。为什么读同样一本书,听同样一门课,有的人就学得比另一些人更好呢?

第 14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那是因为,这些人的已有知识,也就是公式中的“我知道”这个部分,比别

人的已有知识更强大。

那现在这个新公式,学习=模式+碎片,可以把这件事情解释得更清楚。学得

好的人为什么已有知识更强大?因为他的已有知识是模式知识。他用他的模

式知识去学习新的碎片知识,吸收起来更容易。

我提醒你注意一下,这两个公式性质不太一样。学习=我知道+我不知道,这

个公式是描述性的,说的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这么进行的。而学习=模式+碎片,

这个公式是规范性的,说的是有效的学习应该这么进行,是说你应该这么做。

你应该怎么做呢?我说得再直白一些:你应该占有模式知识,让模式知识成

为你的已有知识,然后用它去吸收新知识。用模式吸收碎片,这就是模式化

学习的第一个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大体有四个步骤。我下面一个一个跟你说。

中距离学习模式

首先,你需要拥有一些模式知识。我把它叫作:中距离学习模式。这里面需

要重点解释的,是“中距离”这三个字。

成年人学习,往往是“近距离学习”。所谓的近距离学习,就是眼前的工作

需要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比如说,领导跟你说,他要给公司领导提交一份

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他现在工作比较忙,让你先替他起草一份。这活你不

第 15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得不接,但是你以前没有起草过部门的年度总结啊,怎么办?学!你找来部

门以前的总结,开始学怎么写年度总结。这就是“近距离学习”。

那所谓“中距离学习”是学什么呢?就是从眼前的工作退后 50 米,离得更远

一些,把眼前的工作放入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学习一下这个更大的系统是

怎么运行的,有什么模式。所谓的“中距离”,就是既跟自己日常的工作和

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但是又离得不那么远,仍然可以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

那离多远比较合适呢?就工作而言,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比较合

适的“中距离”。当然,如果你们的公司特别大,你的职位又比较基础,也

不一定要从整个公司的角度看,但是你至少要站高两级“台阶”来看,就是

站在你“上级的上级”的角度来看。离得稍微远一些,你才能培养出大局观,

这样反而可以帮助你把一些细节看得更清楚。

对于怎么培养工作上的大局观,任正非有一个具体建议。他在内部讲话中,

多次对华为的干部和员工提这样一个建议:多看公司的文件。看文件有什么

用?可以帮助员工去理解华为这个系统在怎么运行,看到华为整体的战略、

方向、布局。

我刚刚讲了近距离学习和中距离学习,那有没有远距离学习呢?有。就是超

越了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层面,但又不能跟你的工作和生活建立联系的,

比如一个人每天研究世界局势,但是这个问题并不直接影响他的工作生活。

这就是远距离学习。远距离学习,一般说来,我是不提倡的。

第 15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用模式辨别碎片

我刚刚讲了用模式吸收碎片的第一步,中距离学习模式。那我下面讲第二步,

用模式辨别碎片。

当你掌握模式之后,就可以用模式来辨别一个信息是不是重要的、关键的信

息。

就拿我刚刚举的那个写年度总结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学习了公司的文件,发

现与合作伙伴进行协同创新是公司现在大力提倡的战略。那你在搜集素材的

时候,那些跟合作伙伴进行协同创新的事例就会“跳出来”,吸引住你的眼

球。

我自己就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就是我跟一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在一起

呆了半天或者一天,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度的学习。学习过后,公司的 CEO 来

问我,觉得他的高管团队怎么样?我跟他说,某某人可能不是很合适。我说

完原因,这个 CEO 可能当场跟我说,我看得很准;也可能过了一两个月告诉

我,说,我是对的,他已经把那个人开掉了。

假设我的确看准了,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些管理者的模式,

还掌握了一些那个公司的模式,然后我会用模式来辨别我看到的各种信息,

特别是跟这些高管团队成员的能力相关的信息,以及个人与企业文化是否匹

配的信息。只要发现好几条这样的关键信息,就足以做出一个大方向的人事

判断了。

第 15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二步说的是,面对提供给你的信息,你用模式去辨别它。但是,如果你在

给你提供的信息当中没有发现与模式相关的信息呢?那就进入用模式吸收碎

片的第三步:用模式寻找碎片。

用模式寻找碎片

我给你讲一个比尔·盖茨的小故事。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创始人,现在主要从

事慈善事业。有一次,有一个研究学习的专家应邀去讨论一个教育基金的事

情。这位专家准备了一份 40 页的谈话提纲,还有 8 个附件,提前交给了比

尔·盖茨。两个人见面没多久,比尔·盖茨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附件里的支

出与提纲中的数字不一样呢?”

这是一个很细微的问题,问到的这个数字是在一个脚注里提到的,以至于这

位专家的第一反应是认为自己听错了。

比尔·盖茨为什么问那个问题呢?我是这样解读的:因为他在那 40 页的提纲

和 8 个附件里,没有找到跟自己想要考察的那个模式相关的信息。于是,他

主动提问,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碎片信息。

有意思的是,掌握了模式的高手,他们寻找的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细微的、

不明显的信息,是容易被其他人忽略的信息。

有一本书,叫《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里面提到了对网球选手的一项研究。

研究发现,普通的网球选手在观察对手发球的时候,视线会集中在球上,而

最优秀的网球选手在观察对手发球的时候,往往不看球。他们的视线集中在

对手的臀部、肩膀和手臂上,因为这些部位能提前透露对手将往哪里击球。

第 15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的作者是这样评论这个研究的:“正如最好的网球手

是看击球者的身体而不是看球一样,其他领域的杰出人士也明白关注不明显

信息的重要性。”

我认为,如果用模式和碎片的关系的角度,这个研究可以这么解读:最优秀

的选手学会了“发球”的模式,掌握了这个模式中各个碎片之间的关系,这

让他们可以主动去寻找那些展现模式的碎片。

用模式安放碎片

当你辨别完碎片,寻找到碎片,就进入第四步:用模式安放碎片。碎片信息

就是树叶,你把你辨别出的碎片、寻找到的碎片,安放到相应的树枝上,这

一步很好理解,我就不多说了。

我举一下我自己读书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用模式吸收碎片的这四步。

我现在读企业家传记这样的书,会读得很快,这是因为我首先建立了一些管

理和领导力的模式,这就是第一步,中距离学习模式。

所以,我读企业家传记的时候,主要是在快速辨别,他的这件事情,是属于

哪一个模式。这就是第二步,用模式辨别碎片。

有时候,我也会“事前建构”,先脑子里预先想到一个模式,想,我会不会

在这个企业家身上发现这个模式的体现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找各种

细节来支持,这就是第三步,用模式寻找碎片。

第 15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最后,某某企业家的某个故事,可能是领导力的某个模式的好案例。我就把

这些故事给记下来,放进我的模式中。这就是用模式吸收碎片的第四步:用

模式安放碎片。

总结一下,今天这一讲,我讲了模式化学习的一个方法,用模式吸收碎片。

这个方法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步,中距离学习模式。第二步,用模式辨别

碎片。第三步,用模式寻找碎片。第四步,用模式安放碎片。如果让你做一

个“用模式吸收碎片”的计划,你打算怎么样学习?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5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2|方法二:如何用模式分析碎片?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2 讲。这一讲,我们学习模

式化学习的第二个方法:用模式分析碎片。

上一讲我讲的方法,叫做用模式吸收碎片,跟这一讲要讲的方法——用模式

分析碎片,两个名字挺像的,一个“吸收”,一个“分析”,它们有什么不

同呢?

如果我们把知识比喻成一棵树,那么上一个方法——用模式吸收碎片,简单

说就是你先建立好模式,就是树干和树枝,然后你见到像树叶一样的碎片信

息,就把它们分门别类,安放到相应的树枝上。

那么用模式吸收碎片,就是你已经比较确定你要用哪一个模式来吸收碎片,

但是,很多时候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你并不确定要用哪一个模式,你面对的

碎片信息并不是那么容易辨别。你见到一个碎片信息,觉得它很有趣,被它

吸引住了,但却看不出它属于哪个模式,这时候该怎么进行模式化学习呢?

那这个时候,我这一讲要讲的方法——用模式分析碎片——就可以派上用场

了。

一个比喻:使用场景与步骤

这个方法一般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使用的过程一般是怎样的?

第 15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用一个比喻来讲一讲。比如有一个考古学家,在一个古代遗址上挖掘出一

块碎片,但是一时很难判断,这块碎片到底是什么东西上的。考古学家会怎

么做呢?他会先考察这块碎片有些什么特征,把这些特征作为线索来推测,

它有可能是“某个东西”,比如一个陶罐,的一部分。然后,考古学家会进

一步想,如果这块碎片真的属于一个陶罐,那这块碎片还应该体现出哪一些

特征?于是,考古学家就去检验。如果检验不成功,那考古学家就得换一个

推测。如果检验成功,考古学家的工作也没有结束。他还可以把他的推测进

行推广,思考这样的问题:在这块陶片附近还发现了另外一块更难辨认的碎

片,那块碎片是不是也是这个陶罐的一部分呢?

用模式分析碎片,我把这个过程整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推测”,根据

碎片提供的线索,推测可以使用哪个模式。第二步是“检验”,检验自己的

推测是否成立。第三步是“推广”,如果检验成功,那进一步思考这个模式

可以怎么推广到其他碎片。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应用这三个步骤,来研究一块知识的碎片。

一个例子:任正非的一段话

这块知识的碎片,是任正非的一段话。我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是我在北大汇

丰商学院,给 MBA 讲课的时候。一个 MBA 学生在微信群里激动地转发,一

定要分享给大家。这段话是这样的:“我们要砍掉基层的脑袋,中层的屁股,

高层的手脚。”

第 15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问这个学生,那你从这段话里学到了什么呢?他又说不清楚,用一句网络

流行语来说就是“不明觉厉”。这段话确实很生动、很形象,甚至有点刺耳,

排比的形式也很有节奏感。但是你学习任正非,不能只是“不明觉厉”啊。

诶,如果你感觉一段话很深刻,但是一时又说不清楚深刻在哪里,那就可以

用上用模式分析碎片这个方法了。

第一步是推测,根据碎片本身的特征,推测可以使用哪个模式。这个碎片本

身提供了什么线索?这个碎片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脑袋、屁股和手脚

这些关于身体的比喻。另一个线索就是基层、中层和高层这三个层级的区分。

你从两个线索,可以有怎样的推测呢?对于我来说,这两个线索加在一起,

基本上就可以“破案”了,我想到了一个模式,就是前面多次出现的,管理

者三大能力模型。

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提出,管理者需要具备三大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

和概念能力,随着职位的升高,技术能力越来越不重要,概念能力越来越重

要,人际能力一直都比较重要。根据这个模型,相对而言,概念能力在高层

更重要,技术能力在基层更重要,人际能力在中层更重要。

如果用这个模型来理解任正非那段话,很明显,“脑袋”和“手脚”可以分

别对应概念能力和技术能力,再加上他对基层、中层和高层的划分,任正非

那段话和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的对应关系,就很明确了。

刚才是第一步,推测,我从碎片把模型推测出来了。那现在进行第二步,检

验,我用这个模型去检验碎片,能不能对上。

第 15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基层和高层,基本上是一对就对上了。“脑袋”对应概念能力,而基层最重

要的是技术能力,把事做好,别胡思乱想。而“手脚”对应技术能力,高层

跟基层相反,最重要的是概念能力,得多思考方向和大局,不要把自己局限

于琐碎的具体事务。

我稍微有些犹豫的,是“砍掉中层的屁股”这一句,因为“屁股”不像“脑

袋”或者“手脚”,可以直接对应三大能力中的一个。那怎么解释“屁股”

呢?我至少想到过另外两种解释。一个解释是,“砍掉屁股”指的是砍掉固

定的职位,就是强调干部要能上能下。另一个解释是,“砍掉屁股”是要砍

掉“屁股决定脑袋”的屁股,强调不要本位主义。这两个解释都解释得通,

而且都符合华为的企业文化。

但是呢,根据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相对而言,中层的人际能力更重要,所

以我最后的理解是,“砍掉中层的屁股”强调,中层不要一屁股坐在办公室

里瞎指挥,而是要多走动,多去跟下级沟通,跟上级沟通,跟平级沟通。这

在管理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走动式管理”。华为的企业文化,也强调这

一点,也能对上。

现在,第二步算是搞定了,任正非这段话背后的模式,就是管理者三大能力

模型。那我进入第三步:推广。任正非如果要强调管理者三大能力,应该不

会只讲这一段话。其他的讲话中,是不是也有谈论管理者三大能力的碎片呢?

有很多。比如任正非经常强调高层管理者要当战略家,我就不引用了。

第 15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三个好处:看门道而非看热闹

我刚才示范了用模式分析碎片的三个步骤。我下面接着用这个例子,讲一讲

这样学习有什么好处。

我刚才提到,我对“砍掉中层的屁股”到底指什么,略微犹豫了一下。后来

我去华为讲课,特意问了一下,华为内部是怎么解释的。他们说,“砍掉基

层的手脚”和“砍掉高层的脑袋”这两句,他们的解释跟我是一样的,但是

“砍掉中层的屁股”这一句,他们指的是不要“屁股决定脑袋”,不要本位

主义。

我现在知道华为内部是怎么解释的了,你是不是认为,我会改变我的解释,

跟他们保持一致呢?我没有。我想了一想,觉得我自己的解释更好。我有两

个理由。第一,如果你强调中层不要本位主义,要有大局观,那也是在强调

概念能力,那就跟高层有重复。第二,你还把三大能力中的人际能力给落下

了,还有遗漏。如果按照我的解释,管理者三大能力,都强调了,没有遗漏,

而且三个层级强调三种不同的能力,没有重复,更有层次感,不是更有指导

意义吗?

用模式分析碎片,这个方法的好处,至少有三个。

第一个好处是,这样学习,你学得更准确,你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碎片。对任

正非的那一段话,如果你只是碎片化学习,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比如,砍

掉高层的手脚,有人解读为要砍掉高层的亲信和裙带关系,还有人解读为要

把高层的利益跟公司捆绑在一起,说是华为用股权激励机制限制了高层流动。

第 16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各种说法,到底哪一个对?如果我们把管理者三大能力这个模式找到了,就

可以准确地知道“砍掉高层的手脚”到底指什么。

第二个好处是,这样学习,你学得更本质,因为你学到了背后的模式。管理

者三大能力模型的内容,相比任正非的那段话,是更为本质的知识。如果单

独看任正非那段话,你可能认为基层、中层、高层需要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或者该做的事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告诉你,每个层级的

管理者,都需要那三大能力,只是三大能力的比重不同。

这样学习还有第三个好处,就是你学到了模式,可以举一反三。你单独学任

正非的那段话,你的收获只是局限于那段话本身。但是如果你学到了其中的

模式,你就可以用这个模式来理解任正非的其他很多话,包括其他人的很多

话、很多事。这就是举一反三。

任正非当然值得学,但是你不能只是学个热闹,你要学会看门道。你学会了

看门道,就能学得更准确、更本质,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今天这一讲,我讲了模式化学习的又一个方法,用模式分析碎片。我用怎么

学习任正非的一段话做了示范,演示了这个方法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有哪些

步骤,有哪些好处。最后提示一句,尽管我为了讲述方便,把“用模式吸收

碎片”和“用模式分析碎片”列成了两个单独的学习方法,但在实际使用的

时候,它们经常是交织在一起使用的。

今天的思考题,就是请你实践一下“用模式分析碎片”这个方法,在留言区

告诉我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第 16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6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3|方法三:如何用模式比较模式?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3 讲。在前面两讲,我们分

别学习了模式化学习的两个方法:用模式吸收碎片和用模式分析碎片。你不

难发现,这两种方法呢,都是在模式和碎片之间互动。

但是模式化学习,不仅要在模式和碎片之间互动,还要在模式和模式之间互

动。这一讲,我们就学习一个在模式和模式之间互动的方法,叫作:用模式

比较模式。

使用场景和使用步骤

为什么要用模式比较模式?你通过前面几讲,应该认识到了掌握模式的重要

性。但是,同样一个问题,有好些不同的模式在回答——那你该用哪一个呢?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用模式比较模式。怎么用模式比较模式呢?我可以用一

个词来概括,叫作:存同求异。

是的,我没讲错。就是“存同求异”。你肯定知道“求同存异”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我把这个成语改了一下,改成

了“存同求异”,意思就是保留共同点,找出不同点。用模式比较模式,就

是“存同求异”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下面三步:第一步,把要比较的两个模式的相似之

处找出来,然后跳过去,先不管它,这一步就是“存同”。第二步是重点,

就是把两个模式的不同之处找出来,然后进行详细地比较,这一步就是“求

第 16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异”。第三步是对这两个模式进行“取舍”。我们比较了两个模式之后,有

可能取一个,舍一个;也有可能两个都留下,用于不同的情境,还有可能把

两个模式合并成一个新模式。

下面呢,我举三个例子,都是用模式比较模式的实战演练。你可以感受一下,

这三个步骤该怎么用,你也可以体会到,用模式比较模式这种学习方法都有

哪些好处。

例一:比较“能力与态度”模型与刘强东模型

好,下面我讲第一个例子。

一个组织,经常要面对这个问题:怎么评价一个员工?评价员工很常用的一

个模型,叫“能力与态度”模型。这个模型用能力和态度这两个维度,区分

了四种员工:第一种,能力强、态度也好的;第二种,能力强但是态度差的;

第三种,能力弱但是态度好的,第四种,能力弱、态度也差的。

把这四种员工区分出来,目的很明确。对能力强、态度也好的,要重用;对

能力弱、态度也差的,要淘汰。对能力弱但是态度好的,可以培训,看能不

能把能力提升上来。

那么,对待能力强、态度差的员工,你觉得该怎么办?这是不是让你有点头

疼了?你别急,我们拿它跟另外一个很相似的模型比较之后,你就能找到解

决方案。

第 16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另外一个模型,是京东商城的创始人刘强东提出来的。他说他在京东是把员

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金子,是能力和价值观都很好的,第二类是钢,是能

力和价值观都还不错的,第三类是铁,是价值观好,但是能力稍差的;第四

类是废铁,是能力和价值观都差的;第五类是铁锈,是能力强、但是价值观

差的。

这个刘强东模型,跟我刚才提到的“能力与态度”模型显然长得很像。我们

现在就用三个步骤,把这两个模型拿来比较一下。

第一步是存同,把相同的地方保留下来,跳过去。这两个模型都使用了“能

力”这个维度,这是相同的地方,找出来之后,先不管它。

第二步是求异,详细地比较那些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模型,不同的地方还挺

多的。

第一个不同,就是“能力与态度”模型中的“态度”这个维度,在刘强东模

型中变成了“价值观”。但你继续思考:态度和价值观有什么区别?其实就

是一回事。这个不同,反而帮助我们把什么是“态度”理解得更清楚了。这

个态度不是说表面上的态度,而是说更深层的价值观。

第二个不同,就是“能力与态度”模型把员工分为四类,而刘强东模型是分

为五类。我们再仔细一看呢,原来刘强东把“能力强、态度好”这一类又细

分了一下,分成了金子和钢两类。这个不同又可以给你这样一个启发:有时

候,我们还可以细分。

第 16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三个不同,是刘强东使用了金子、钢这样的比喻。这些比喻的好处,是“自

带解决方案”,这些比喻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刘强东把“能力强、价值

观差”的员工比喻为“铁锈”。这个比喻也自带解决方案——如果是铁锈,

你该怎么办?那得赶紧清除啊。因为这样的员工有腐蚀性,会影响一大片。

这么一比较,你是不是把刚才那个头痛的问题,想得更清楚了?

把这些不同比较完之后,就进入第三步,取舍。取舍一般有三种情况,我刚

才讲过了:你可以取一个,舍一个;你还可以两个都保留,用在不同的情境

中;你还可以把两个模式合并为一个新模式。

我比较完这两个模式,我决定取一个、舍一个。我取哪一个呢?我取能力与

态度模型。因为我觉得刘强东模型只是能力与态度模型的一个特殊形式,我

更想保留着那个更通用的模型。但是,你的取舍不一定要跟我一样。如果你

想留着刘强东模型,觉得它对你来说更好用,那也没有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通过这个过程,你得到了两个好处?第一,你对你比较的两

个模式都搞得更清楚了,理解更深刻、更丰富了。第二,你通过取舍,留下

了更好用的模式,你的模式的武器库变得更精简了,但是火力反而更强大了。

例二:比较曾仕强模型与凯利模型

我下面讲第二个例子。

我刚才比较的“能力与态度”模型与刘强东模型,都是评价员工的模式。如

何评价员工,其实还有很多模式,我下面再比较两个。我前面的比较过程说

得比较详细,下面就说得简略一些。

第 16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有个管理学者叫曾仕强,他曾经说过员工有三种,分别是:硬汉、顺民和隐

士。硬汉很有想法,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顺民平安度日,不惹事生非;

隐士则是不闻不问,免得生气。

曾仕强对员工的这个分类,让我想起了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凯利提出的一个

模型。凯利认为,可以按照是否积极参与和是否独立思考这两个维度,把员

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明星,又积极参与又独立思考的,第二种是顺民,积

极参与但是不独立思考的,第三种是隐士,独立思考但是不积极参与的,第

四种是绵羊,既不积极参与也不独立思考的。

我们把曾仕强模型与凯利模型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曾仕强模型就是稍微乔

装打扮了一下的凯利模型。曾仕强模型中的三种员工,在凯利模型中都有,

曾仕强只是把个别的名字变了一下。但是,凯利模型中的“绵羊”这一种员

工,被曾仕强给去掉了。这个类型的员工应不应该从模型中去掉呢?我觉得

不应该。这种员工,指的是必须要有“胡萝卜”这样的正向激励、或者要有

“大棒”那样的负向激励才肯往前冲的员工,而这样的人在各个组织都不少,

不应该忽略掉。所以,这次比较之后,我的取舍是:可以忘记曾仕强模型,

只记住凯利模型就可以了。

例三:比较凯利模型与能力与态度模型

我下面讲第三个例子。我刚刚进行了两次用模式比较模式的示范。第一次比

较,我留下了能力与态度模型,第二次比较,我留下了凯利模型。我下面再

第 16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做一次用模式比较模式的示范。这次比较的两个模式,就是在前两次示范中

分别留下来的,能力与态度模型和凯利模型。

我们还是把用模式比较模式的三个步骤都用上。第一步是存同。这两个模型

都是用两个维度把员工分为四类,这是它们最大的相同点。

第二步是求异。能力与态度模型中的两个维度,与凯利模型中的两个维度,

似乎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两个模型都是在对员工进行很基本的评价,它们

应该是有联系的。

如果比较这两个模型,在求异这一步,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找不同了,而是要

找到它们的不同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的联系在哪里呢?我思考的结果是:

凯利模型中的两个维度,就是对能力与态度模型中“态度”这个维度的细化。

怎么看员工态度好不好?看两个维度,第一个,看 Ta 是不是积极参与;第二

个,看 Ta 是不是独立思考。做到了这两点,就叫态度好。你看,在“求异”

这一步,既是寻找差异,又是在差异中建立联系。

那最后是第三步,取舍。对能力与态度模型与凯利模型这两个模式,取哪一

个、舍哪一个呢?我的选择是:都留着。凯利模型是对能力与态度模型的重

要补充,不能互相替代,所以都留着。

这一讲,我讲了模式化学习的又一个方法:用模式比较模式。用模式比较模

式有三个步骤:存同、求异、取舍。我还举了三个例子,示范了这三个步骤

是怎么进行的。

第 16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今天的作业是,请你自己也用这三步,在两个模式之间做一个比较,在留言

区留下你的思考过程。

我希望你现在不仅掌握了这三个步骤,还能够体会到用模式比较模式的两大

好处:第一,让你对模式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第二,让你大脑里的模式

库在变得更精简同时,反而变得更强大。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6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4|方法四:如何用模式联系模式?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4 讲。我们在上一讲学了一

个方法,叫做:用模式比较模式。我们这一讲要学习的方法叫做:用模式联

系模式。

这两个方法,都是在模式之间进行互动。它们的区别在于:上一个方法,用

模式比较模式,是在看起来很相似的两个模式之间进行比较,重点是找出它

们的不同;而这一讲要讲的方法,用模式联系模式,是在看起来不相似的两

个模式之间建立联系,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我还可以这么概括:用模式比较模式,是在两个离得很近的模式之间找不同。

而用模式联系模式,则是在两个离得很远的模式之间找相同。

这么说,还是太抽象了。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如何真正理解欧姆定律

我下面举的这个例子,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戴维·珀金斯在他的书里写

到的。虽然他讲的是物理学知识,但是我保证,文科生一样可以领略到其中

的美。

有一次,珀金斯对一群人展开一个小调查,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真正理

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有个人回答说:“欧姆定律。”

第 17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欧姆定律,我们在中学里都学过,来复习一下,欧姆定律是由 19 世纪的物

理学家欧姆推导得出。简单地说,就是电流=电压/电阻。

珀金斯就让这个人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欧姆定律是他“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

这个人说,他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学过欧姆定律,就是电流=电压/电阻,也能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读大学期间,他再次学习欧姆定律,这时,一位室友告

诉他,欧姆定律的原则不仅局限于电学——比如说,它也可以用来计算热导

管的气流量。这相当于把欧姆定律变为:气流量=气压/导管阻力。如果气压

一定,导管阻力越小,气流量就越大。

这个人听室友这么一说,觉得眼界大开,以前他以为欧姆定律只属于电线、

电池和灯泡的世界,没想到居然可以如此广泛地运用。

于是,他尝试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把欧姆定律用起来。比如,他家里

有些房间很冷,怎么办呢?他根据欧姆定律,按照能够大幅提高气流量的方

式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风系统,使得供暖系统更为有效了。欧姆定律是电学

的定律,跟通风系统本来没关系,但是,这个人就成功地把欧姆定律用在了

通风系统上。

如果你真正掌握了一个知识

珀金斯讲这个人的故事,是要讲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如果你真正透彻

掌握了一个知识,你就可以把它变为一个更为广泛的模式,在其他领域去应

用它。

第 17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珀金斯认为,这个人是在应用一个新公式:流量=压力/阻力。如果压力越大,

那流量就越大;如果阻力越大,那流量就越小。这个人把欧姆定律理解透彻

了,把欧姆定律变成了一个更基本的公式,一个更普遍的模式。

珀金斯说,很多物理定律,其实都符合这个新总结出来的模式。比如说,著

名的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一般表示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质量 x 加速

度”,也就是著名的 F=ma,如果变一下表述方式,变为“加速度=物体所

受的合外力/物体质量”,那就符合刚才得出的基本公式了。珀金斯还提到,

涉及压强、体积和绝对温度的气体定律也可以运用这个基本模式。

我是个文科生,对物理学知识只是了解一点点,所以珀金斯讲到现在,我还

没有能够把他讲的东西,跟我的已有知识真正联系起来。但是,珀金斯接着

对欧姆定律所作的下一个扩展,让我真正开窍了。

珀金斯说,他刚刚提炼的那个基本公式,还可以用来给“贪污”这个社会现

象列一个公式:贪污=权力/来自社会及法律的约束。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解释

“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名言。什么叫绝对权力?

就是不存在任何社会或法律的约束,也就是说这个公式中的分母就是 0,那

根据这个公式,当然就会导致趋于无限的腐败。

从物理学延伸到管理学

听珀金斯讲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豁然开朗了。我开始想这么一个问题:管理

学中有没有欧姆定律呢?我思考的结果是,有,而且我还把公式给想了出来,

就是:绩效=动力/阻力。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提升员工绩效应该两手抓:一

第 17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手抓提升动力,另一手抓消除阻力。提升动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激励,

消除阻力包括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工具,为工作提供合理的流程,为他们配备

胜任的伙伴,等等。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时候,管理者只看到提升动力,但

忽视了消除阻力这个维度。

然后我又想到,人力资源上有一个经典理论,双因素理论,也可以说是管理

学上的欧姆定律。双因素理论是管理学者赫兹伯格很多年前提出来的。赫兹

伯格认为,导致人们对工作满意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导致人们对工作不满意

的因素叫保健因素,它们并不是同样的一些因素。你现在应该不难发现了,

这个双因素理论,其实也可以说是欧姆定律的一个变形。

用模式联系模式的好处

到现在,你差不多该明白了,用模式联系模式,其实就是发现不同的模式背

后那个更为高阶的模式。比如说,刚才我们从物理学讲到政治学,又讲到管

理学,讲到这些不同学科中的许多模式,这些模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

背后都有同一个高阶模式,可以概括为:结果=动力/阻力。用模式联系模式,

就是用一个高阶模式,把看似不相干的一些模式串起来。

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从初看起来完全无关的一系列现象中发现统一

性,那真是一种壮美的感觉。”可以说,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让你领略了

“学习之美”。

第 17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当然,你可以说:我不追求美,美太虚无缥缈了,我就想追求点实际的。那

么,用模式联系模式,有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事实上,学习之“美”

和学习之“用”,其实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如果能从许多看似不相干的模式中发现共性,发现那个高阶模式,至少有三

个实实在在的用处:第一,你用少数高阶模式就能理解许多现象,让你在知

识上能够做到以少胜多。第二,你发现了更为底层的模式,让你对这个世界

的理解更为本质了、更加深刻了,第三,当你发现,这个学科的 A 模式,和

另一个学科的 B 模式,其实都来自同一个高阶模式的时候,那你在学习 B 模

式的时候,就可以把 A 模式作为一把“知识钥匙”。 这让你可以从不同的领

域、不同的学科,得到知识的启发。

掌握少数“看家模式”

你现在可能想问:怎么才能做到用模式联系模式呢?有没有什么秘诀呢?

我还真有一个秘诀。你读武侠小说,会发现那些武林高手都有自己的“看家

功夫”。我把看家功夫这个词借过来,新造了一个词:看家模式。

什么是看家模式?就是你学得非常透彻、非常深入的模式。你学得如此之透

彻、如此之深入,即使这个模式改头换面、乔装打扮之后出现在别的领域,

你也能把它认出来。

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比如说,我经常提到的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就

是我的一个看家模式。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教管理学这门课,也只是重点讲

第 17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少数模式。这个世界看起来很复杂,变化无常,其实,主导这个世界运行的,

仍然是少数的底层模式。

曾经有人问明代的大学者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王阳明还说:“若徒要记得(也就是只记得),

便不晓得。”

这个人所说的“记得”,就是死记硬背,而王阳明强调的“晓得”,就是建

立真正透彻的理解。我说要你掌握少数看家模式,绝不是要你死记硬背,从

字面上去“记得”。而是要你建立真正透彻的理解,理解那些模式的本质,

这样你才能够从不同的“字面”背后,看到同一个模式的变形。

这一讲,我们学习了模式化学习的一个新方法:用模式联系模式,就是发现

那些看起来不相干的模式的背后,其实共有一个高阶模式。今天的思考题是,

你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看家模式?它曾经在哪些领域对你有帮助?

好,这是“模式化学习”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讲了。你要注意,模式化学习本

身不是目的。我们掌握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模式。而最高级的使用模式

的方式,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模式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之中,这叫作深层迁移,

也是我们下一个模块的主题。

这一讲其实承前启后,已经涉及到了如何把一个领域的模式应用到另一个领

域之中,但并没有深入展开。深层迁移非常重要,值得深入展开,所以我们

单独用一整个模块来讲它。那么下一讲,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模块,学习力的

第五项修炼——深层迁移。

第 17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7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5|路标:为什么深层迁移最重要?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5 讲。从这一讲开始,我们

进入一个新的模块,也就是学习力的第五项修炼——深层迁移。

上一个模块讲模式化学习的时候,我讲到,模式化学习的最高层次就是深层

迁移。说得更直白一点,模式化学习,主要是为深层迁移作准备的。深层迁

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用一整个模块来详细讲解。

这一讲,我重点讲一讲深层迁移是什么,为什么重要。这个模块的后面几讲,

我再来讲怎么进行深层迁移。

迁移为什么重要

深层迁移是什么?这是一个我发明出来的说法。但我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

一个广为使用的概念——叫作“迁移”——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所以在讲

“深层迁移”之前,我们先来讲“迁移”。

迁移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指的是把在一个情境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

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有学者提出来,说迁移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呢?

你想啊,你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是不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情境,要遇到各

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学习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那你

学得过来吗?但是,如果你擅长迁移的话,你就可以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

把之前学到的解决方案,拿过来使用。这样的话,你只需要学习少数的解决

方案,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第 17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迁移很重要,中国古人其实早就发现了。只不过,古人用的词儿不叫迁移,

叫作举一反三。在《论语》中,孔子说了这么一段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一个桌子有四个角,我教给你一个角的道理,你自己要能够推

断出另外三个角的道理来。这就是“举一反三”这个成语的出处。

其实,迁移之所以很重要,不只因为它是举一反三,也因为它是学以致用。

你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而是从别的情境之中概括出

来的知识,现在要用到你自己身上,用到你自己的情境之中,这不就是迁移

吗?

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这两个成语的背后,其实都是同一个学习过程,就是

迁移。

所谓的近迁移与远迁移

迁移非常重要,所以关于迁移,学者们有很多研究结论。比如这个结论:迁

移很难,学习者一般不太擅长迁移。对这个结论,我是同意的。但是另一个

结论,我就不太同意了。这个结论是:远迁移比近迁移更难。

什么是远迁移,什么是近迁移?这是研究迁移的学者常用的一个分类。近迁

移就是在两个比较相似的情境之间进行迁移,远迁移呢,就是在两个不太相

似的情境之间进行迁移。

我们先举一个近迁移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小学数学老师讲了一道例题:小明

骑车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 1000 米,小明用了 5 分钟,请问小明骑车

的速度是多少?这个题的答案应该是 1000 米除以 5 分钟。然后,老师给小

第 17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朋友留了一个作业:小强走路去商场买文具,从家到商场的距离是 3000 米,

小强走了 40 分钟,请问小强走路的速度是多少?例题和作业题的情境很相

似,对不对?小朋友把从例题中的学到的解题知识,应用到这道作业题中,

就是近迁移的一个例子。

我们再举一个远迁移的例子,也就是在两个不相似的情境之间进行迁移。假

设有一个商人,同时经营几个商品,现在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遇到了经营

困难。他正在苦苦思索,到底该怎么办。他还是个象棋爱好者,业余时间喜

欢下棋。今天跟人下棋的时候,他用上了一招叫“弃车保帅”。哎,他突然

想到,这一招,不是也可以用到自己经商上吗?怎么用呢?他可以放弃几个

次要商品,集中精力和资源,全力经营目前销量最大、也是创造利润最多的

那个商品。在这个例子中,他把象棋领域中的知识,迁移到经商上,这就是

一个远迁移。

我刚才提到,有人认为,远迁移比近迁移更难,越不相似的情境,越难迁移,

这听起来好像也合理,但是我是不同意的。实际上我认为,这个远迁移和近

迁移的分类,就不合理。

成功迁移的标准

所谓的近迁移和远迁移,区分的标准是迁移的情境是否相似。你有没有发现,

这个标准其实很模糊:怎么定义相似呢?要多相似才算相似呢?远近迁移的

区分,其实没有抓住迁移的本质特征。这样区分,不仅对学习者没有指导作

第 17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用,而且很可能还有误导作用,让学习者认为,只要两个情境相似,就更容

易迁移。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我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对一家餐饮企业有过比较长时间的辅导。这家企业现

在已经很有名了,也有很多别的企业在向它学习。同时它也非常重视向其他

企业学习。有一次,他们派人去海底捞学习,有一个店长听到海底捞有这么

一个做法,就是给戴眼镜的顾客提供免费的眼镜布。这个店长觉得特别好,

学习回来,在自己的店里,也让服务员给戴眼镜的顾客提供免费的眼镜布。

你看,这是一家餐饮企业学习另一家餐饮企业,看起来是很相似的两个情境,

那就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近迁移了,对不对?但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迁移是错

误的。海底捞主营火锅,热气腾腾的,顾客的眼镜容易起雾。而那家餐饮企

业呢,主营炒菜,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海底捞发眼镜布,有道理;那个店

长学海底捞发眼镜布,就没道理了。

你说,这次迁移之所以失败,跟它是近迁移还是远迁移,有关系吗?其实没

有关系。迁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店长没有把海底捞发眼镜布这件事

背后的模式提炼出来。他迁移的只是碎片,不是模式。迁移要成功,关键不

在于远近,而在于把模式提炼出来。

深层迁移才有效

所以,我现在另外给迁移分一下类,分为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什么叫表层

迁移?就是把一个情境的表层的碎片知识直接应用到另一个情境之中。简单

地说,表层迁移就是直接迁移碎片。什么叫深层迁移呢?就是把一个情境的

第 18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知识进行“去情境化”,把隐藏在表层的碎片知识背后,那个深层的模式知

识提炼出来,然后应用到另一个情境之中。简单地说,深层迁移就是迁移深

层的模式。

刚才讲到的那个店长,他之所以迁移失败,就是因为他进行的是表层迁移。

发眼镜布这个做法,只是表层的碎片知识,而他直接搬过去了。表层迁移往

往是无效的。如果有效,那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真正有效的迁移是深层迁移。如果一个情境之中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另一个情

境之中,那一定是这两个情境具有相同的深层模式。这两个情境,表层的特

征可能相似,也可能不相似,但是它们有共同的深层模式。你要想迁移有效,

你需要把那个共有的深层模式提炼出来,然后在模式的基础上迁移。

前面我提到,有人说迁移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得更明

确了:深层迁移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用深层迁移学习海底捞

如果使用深层迁移,刚刚提到的那个店长应该怎么学海底捞呢?

他会知道,发眼镜布只是一个浮在表层的碎片,他需要把深层的模式提炼出

来。

那么,海底捞发眼镜布的深层模式是什么?参考答案其实不只一个。其中一

种可能是,海底捞重视服务,发眼镜布,是在消除顾客就餐过程中的一切不

第 18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方便。那么,这个店长要学习的,就不是发眼镜布这个碎片,而是“消除顾

客就餐过程中的一切不方便”这个模式。

他会去想,顾客在海底捞就餐,有眼镜容易起雾的不方便,那顾客在我们这

里就餐,有哪些其他的不方便呢?他把这些不方便找出来,然后去消除它。

这就是深层迁移。

其实,我跟他们的管理层就提过一个不方便。他们有一些主打菜,味道都不

错,而且分量都挺大的。有时候我一个人去就餐,只要一个主打菜,都吃不

完,但是我又想多吃两个菜。这是我的一个不便,我推测,其他顾客可能也

有这个不便。所以,我曾经建议过,他们可以考虑推出小份的主打菜,或者

主打菜拼盘。

你看,推出主打菜拼盘,和海底捞发眼镜布,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件

事,但是背后是同一个模式。这样学海底捞,不是学得更有效,而且也更有

创造性吗?

深层迁移,才能真正让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我说深层迁移是最重要的学

习能力,你同不同意呢?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什么是迁移、为什么迁移很重要。我讲了成功迁移的

关键,直接迁移碎片是表层迁移,往往是错的。要想迁移更有效,更有创造

性,你必须深层迁移,把模式提取出来。

今天的思考题是,回忆一下你的学习经历,有哪些深层迁移和表层迁移的经

历?请各举一个例子,写在留言区。

第 18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现在肯定很想知道,深层迁移具体该怎么做呢?这个模块的其余几讲,我

就用来教你怎么进行深层迁移。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8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6|四问学习法:最重要的学习工具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6 讲。上一讲,我们学习了

深层迁移的重要性,关于怎么进行深层迁移,我也做了简单的示范。

但是,如果我现在马上就要你深层迁移,可能还是比较困难。没有关系。因

为深层迁移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这个模块

的后面几讲,我们展开来讲怎么进行深层迁移。

这一讲,我先教你一个学习工具,叫作:四问学习法。这个工具,是我发明

出来,专门用来进行深层迁移的。如果我们同意,深层迁移是最重要的学习

能力,那么,四问学习法就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

怎么使用四问学习法

四问学习法中的核心,就是“四问”,指的是问这样四个问题:我听到什么?

我想到什么?我变成什么?我用到哪里?我也常常用“听、想、变、用”这

四个关键字来概括四问学习法。

当你在读书、听课或者参访其他企业的时候,碰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就

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我听到什么?我想到什么?我变成什么?我用到哪里?

这四个问题,也是深层迁移的四个步骤。我下面就一步一步地给你讲一讲。

四问学习法的第一步是问:我听到什么?在这一步,你要把你正在学习的内

容听清楚、听明白,可以进行复述和概括。

第 18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顺便说一下,这个“听”,你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场景,改为“读”或者

“看”,比如,你读书的时候,就可以问:我读到什么?但是不改也没有关

系。你读书的时候,同样可以问:我听到什么?你可以假想,书的作者正在

跟你对话,对你娓娓道来,你不是在读,而是在听。你如果这样想,可以更

好地促进你和作者去进行假想的对话,进行互动式学习。

四问学习法的第二步是问:我想到什么?你要注意,在这一步,不是随随便

便想到什么都行,你要把听到的知识背后的模式想出来。在大多数时候,我

们吸收到的都是碎片知识。所以面对任何知识,我们都假设它只是一个碎片,

努力去发现那个碎片背后的模式。

四问学习法的第三步是问:我变成什么?因为你在第二步“想”出来的模式,

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的需要,你可能需要对它进行小的调整,甚至是大的改

变。

四问学习法的第四步,就是问:我用到哪里?在这一步,你要明确,你通过

前三步得出来的知识,可以怎么用到自己身上。

问“我用到哪里”其实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检验你在前面三步得出来的知识

有没有价值。如果一个知识,你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可以怎么用,那说明这个

知识对你没有价值,你可以把它忘掉。这一步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为真正

应用这个知识做好准备。你明确了具体的应用情境,尽管还没有真正动手开

始用,但是你的大脑已经准备好用了。

第 18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当你按照顺序,把“听想变用”四个步骤都完成了,才真正构成了一个学习

的闭环。

四问学习法的示范一

下面呢,我就举一个例子,示范一下怎么用这个工具来进行深层迁移。

我从一本书上读到一个有趣的知识,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在吃饱 20 分钟之后,

大脑才会收到吃饱的信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有进化上的好处:我们

的祖先不一定每天都能找到食物,所以在有食物的时候,多吃一些会更有利

于生存。现在,尽管人类已经过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阶段了,但是我们的身

体依然还保留着狩猎和采集时代的许多饮食习惯。所以,我们如果感觉到饱

才停止吃的话,就已经多吃了 20 分钟了!

这个知识点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力。如果某个知识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这就

是使用四问学习法的好时候。好,我下面就来试一试。

第一步是“听”,问:我听到什么?就这个例子而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在吃饱 20 分钟之后,大脑才会收到吃饱的信号。

第二步是“想”,问:我想到什么?这一步是要把我“听”到的碎片知识背

后的那个模式“想”出来。这一步其实有一个技巧,就是你把你“听”到的

碎片,跟你脑子里已有的其他碎片,结合起来一起“想”,会更容易把那个

模式“想”出来。

第 18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当时就想到了我以前读到的另一个碎片知识,就是:大脑会在我们实际耗

尽体力之前就提前告诉我们体力不行了。我把这两个碎片知识放到一起,就

把背后那个模式“想”了出来,就是:基因的默认设置,是让我们过度占有

对生存有利的资源。

现在走到四问学习法的第三步“变”了,问:我变成什么?我刚才在第二步

已经提炼出一个模式,就是:基因的默认设置,是让我们过度摄取有利于生

存的资源。但是这个模式对行动的指导还不够明确。为了让这个模式更好用,

我决定把它变成这样一句话:吃到八分饱,我就停下来!

最后是四问学习法的第四步“用”,问:我用到哪里?我其实在第三步“变”

的时候,已经想到我要“用”到哪里了。用到哪里呢?用到今后每次吃饭的

时候,尤其是跟朋友聚餐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食物很丰盛,容易吃多;

而且跟朋友聊着天,会吃得比较久,也容易吃多。

从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使用四问学习法来学习,至少有这么三个好处:

第一,你通过“想”这一步,把模式知识学到手,学得更本质。第二,你通

过“变”这一步,把模式知识变得更好用,你学得更灵活。第三,你通过“用”

这一步,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学习知识,你学得更切己。那你说,它是不是一

个好工具?

第 18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不止一个层次的迁移

你可能不怀疑这是个好工具。但是你听了刚才那个例子,可能会有这样的疑

问:刘老师,你学了一个知识,只是用到自己吃饭上,是不是用得有点“小”

了?

如果你这么问,我会有两个回答。第一个回答比较简单。我会说:怎么吃饭,

事关个人健康,这不是小事,而是大事。

第二个回答就稍微复杂一些。使用四问学习法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我们还可

以学得很丰富,可以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不止一个层次的迁移。

还是用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回到四问学习法的第一步,问:我听到什么?刚

才我的概括是:我们在吃饱 20 分钟之后,大脑才会收到吃饱的信号。这一句

不变。

第二步,问:我想到什么?我当时提炼出来的模式是:基因的默认设置,是

让我们过度占有对生存有利的资源。这一句,也可以保持不变。

第三步,问:我变成什么?我刚才是变成了“吃到八分饱,我就停下来”,

因为我想用到我的个人健康上,所以我这么变。但是,如果我想把这个模式

用来指导我的个人事业呢,我可以怎么变?

我发现,这种过度求生存的事情,不仅体现在吃饭上,也体现在我们的学习

和工作上。在学习上,就是在舒适区呆得太久,创新性的学习不足。在工作

第 18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上,就是往往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过于依赖一些老产品、旧技能,

创新不足。那么,我可以变成这样一句话:“主动走出舒适区”。

你比较一下这两句话,一句是“吃到八分饱,我就停下来”,另一句是“主

动走出舒适区”,你可以发现它们尽管是针对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背

后是同一个模式。

最后是第四步了,问:我用到哪里?

如果我是个企业经营者,就可以把“主动走出舒适区”用到新产品开发上,

有的企业就是这么做的,对每年新产品占营业额的比例有要求。但是我不是

企业经营者,我是个学者,我就联系自己的实际来“用”。我用到哪里呢?

用到我在领导力和学习力的时间分配上。领导力相当于是我的舒适区,是我

“吃遍天”的“一招鲜”,我需要多分配一些时间给学习力。

好,我刚刚从同一个知识点出现,用四问学习法进行了两次不同的深层迁移。

我希望这两次示范能够起到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让你初步掌握了四问学习法的四个步骤,也就是“听想变用”

这四个问题。

第二个作用,让你对四问学习法的好处有了更具体的体会。前面我告诉你,

四问学习法有三大好处:让你学得更本质,更灵活,更切己。现在你知道了,

它还有第四个好处,让你学得更丰富,通过“学得深”来“学得广”。

第 18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如果你把一个知识点学透了,把它背后的模式提炼出来,就可以在不同的层

次上进行深层迁移,让你既可以用到个人健康上,还可以用到个人学习上,

还可以用到企业经营上,这样学习,不仅举一反三,而且可以说是举一反十,

举一反百。

今天的思考题是,听完今天这一讲,请你尝试着用一次“四问学习法”,结

合你今天学的新知识,进行一次迁移。把你的体会写在留言区。

如果你同意深层迁移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四问学习法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

那么,重要的事值得我们多花时间。所以,这个模块的其余几讲,我会接着

讲怎么用四问学习法来进行深层迁移,希望你能够学会、学好,把四问学习

法变成自己随身携带的学习工具,把深层迁移修炼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9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7|案例:为什么高手都在用四问学习法?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7 讲。

上一讲,我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四问学习法。这个工具,是专门用

来进行深层迁移的。这个模块的后面几讲,都会围绕怎么使用四问学习法来

展开。我翻来覆去讲四问学习法,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能够把它学会、学

好,然后把这个工具随身携带,经常用它来进行深层迁移。

我们先复习一下四问学习法的四个问题,就是:我听到什么?我想到什么?

我变成什么?我用到哪里?这四个问题,也可以概括“听想变用”四个字。

今天,我们来看两个高手的案例,一个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查尔菲,

另一个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他们都在使用四问学习法。

你可能会想:四问学习法不是刘老师发明出来的吗?而且发明出来的时间也

不长,影响力不可能有那么大啊。这个你说得没错。如果我说查尔菲和任正

非都在有意识地在使用这个学习工具,那肯定是我胡说八道。我的意思是说,

他们的学习过程,就好像他们使用了四问学习法一样。

实际上,我还可以下一个更大胆的断言:所有的学习高手,都在使用四问学

习法。为什么呢?我们先讲完这两个案例,你自然会明白。

第 19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高手案例 1:查尔菲

第一个案例,主人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的教授,叫查尔菲。有一天,

查尔菲在学校听一个讲座,这个讲座的大部分内容,他都觉得没什么意思,

但是他突然听到一句话,觉得眼前一亮。他听到讲演者说,几年前,日本有

位科学家发现了能使水母发出荧光的蛋白质。如果你用紫外线照射这种蛋白

质,它就会发出绿色的光。

查尔菲当时在研究昆虫的神经系统,而他所研究的昆虫的皮肤正好是透明的。

查尔菲听到这种发光的蛋白质,马上想到了一个可能性:如果他把这种可以

发光的蛋白质注入到那种昆虫的身体里面,然后用紫外线来照射,就可以追

踪到这种蛋白质流经过的地方的细胞,就可以更好地观察昆虫。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查尔菲设想了一种生物手电筒。使用这种生物手电筒,

你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地方。后来,查尔菲因为这个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

学奖。

查尔菲产生这个生物手电筒的灵感是很快的,但是如果我们用“慢动作”来

看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到查尔菲实际上经历了“听想变用”这四步,好像问

了自己四问学习法的四个问题一样。我们来“回放”一下查尔菲产生灵感的

过程是怎样的。

第一步,我听到什么?查尔菲听到,有一种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发出荧光的

蛋白质。

第二步,我想到什么?查尔菲想到了,这种蛋白质其实是一种生物手电筒。

第 19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三步,我变成什么?在这个例子当中,第三步的“变”并没有作出大的调

整。查尔菲变成:我可以把这种蛋白质做成生物手电筒。

第四步,我用到哪里?查尔菲用来观察自己正在研究的昆虫。

你可以看到,查尔菲发明生物手电筒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合四问学习法的四

步的。

高手案例 2:任正非

我下面再举一个任正非的学习案例。任正非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华为的

冬天》。那篇文章是 2001 年写的。我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 2001 年。

那一年,任正非访问日本,游览了位于大阪市中央的大阪古城。大阪古城的

四周建有护城河,风景秀丽,樱花环绕。但是,有人注意到,任正非没有在

欣赏美景,而是一直停留在一口古井旁边。据说,任正非久久端详,口中念

念有词:“这就是现金流,只要保住它,这个城堡就可以守下去。”

为什么在别人眼中是一口井,在任正非眼中却是现金流呢?因为任正非看见

的,是这口井在城堡这个系统中的功能,看见的是这口井跟系统的其他各个

部分的关系。这口井在城堡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现金流在企业中起到的作用。

任正非从日本访问归来,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卖掉了华为旗下的电气公司,

备足了现金流,度过了当时那一个“华为的冬天”。

同样,刚才那个小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使用四问学习法的学习案例。我也

给你“回放”一下这个过程。

第 19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四问学习法的第一步是问:我听到什么?这里任正非不是听人讲课,而是亲

眼观察,所以准确地说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任正非看到的是大阪

古城中的一口古井。

第二步,问:我想到什么?任正非想到了古井背后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

括为这样一句话:困境求生靠的是少数关键因素。在城堡被围困的时候,水

源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企业遇到寒冬的时候,现金流是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步,问:我变成什么?任正非变成这样一个行动方案:备足现金流,应

对冬天。

第四步,问:我用到哪里?任正非直接付诸了行动,他把旗下的电气公司卖

给了一家外企,卖了个好价钱,备足了现金过冬。

比较其他三个学习方法

我刚才举了科学家查尔菲、企业家任正非的两个学习案例,他们当然没有听

说过四问学习法,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学习过程,符合四问学习法的四个步骤

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尽管我说四问学习法是我发明的,但是四问学习法其实不

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发明,而是一个对已经存在的规律的发现。真正有效的深

层迁移,都是这样进行的。学习上的高手,早就发现了四问学习法,只不过,

他们起了别的名字罢了。

第 19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下面再讲三个学习方法的例子。你会发现,它们都只是四问学习法的分身

和变形。

第一个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出现的一个学习模型,出自《中庸》这本书中的

一段话。这段话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从这段话提炼出来的“学问思辨行”,是一个很著名的学习模型,基本上完

美地对应了四问学习法的“听想变用”。

“学问思辨行”,一共五个字,前两个字,“学”和“问”,都对应“听”。

这个“问”字,强调没有听明白的话,需要问。第三个字“思”对应“想”,

很明显。第四个字“辨”——就是“辨别”、“分辨”的那个“辨”——对

应了四问学习法中的“变”——“改变”的变。因为你对知识进行辨别和分

辨,就意味着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改变。第五个字“行”对应“用”,也很明

显。你看,“学问思辨行”,就是改头换面的“听想变用”。

我刚刚讲的是一个古中国的学习方法,五个字,“学问思辨行”。我讲的第

二个学习方法,来自古印度,只有三个字,“闻思修”,出自玄奘大师翻译

的一本佛经。

闻思修,这是佛教强调的一个学习方法。我们拿来跟四问学习法的“听想变

用”比较一下,对应关系还是比较一目了然的。“闻”对应的是“听”,“思”

对应的是“想”,“修”对应的是“用”,只是少了“听想变用”中的“变”

所以,“闻思修”也是四问学习法的一个变形。

第 19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刚刚讲的两个学习方法,都是古人提出来的。我再讲一个当代人提出来的

学习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常讲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共分为两步,第一

步,由薄到厚,第二步,由厚到薄。华罗庚本人是这样解释的:

“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

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

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要真正学会学懂,

还必须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

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好,华罗庚的原话就读到这里。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华罗庚所说的“由薄到

厚”,其实就是四问学习法的第一步“听”,华罗庚的所说的“由厚到薄”,

其实就是四问学习法的第二步“想”和“变”。华罗庚这个学习方法,仍然

是“四问学习法”的变形,只是少了有“用”这一步。

我刚才分别拿了三个学习方法来跟四问学习法比较,比较的结果很一致,就

是,四问学习法可以“兼容”这些学习方法。这是因为,四问学习法的“听

想变用”这四步,就是对有效的深层迁移的过程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

那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我直接给你一个建议吧。这个建议就是:你应该掌

握四问学习法。或者,你应该掌握一个跟四问学习法类似的其他方法。

有些高手,是明确总结了自己的方法的,比如华罗庚。还有些高手,不一定

明确总结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比如查尔菲。你如果问他,你是用什么学习方

第 19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法发明生物手电筒的?他不一定能够清楚地概括出来。但是,他的学习过程,

一定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地使用了这样的方法的。

如果你现在还不能无意识、或者下意识地使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没关系,你

可以进行刻意练习。当然,你也可以练习其他类似的学习方法,但是在我看

来,四问学习法的四步非常清晰,而且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非常适合用来刻

意练习。

随着你反复练习,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四问学习法的“听想变用”这四

步变成了你的无意识、下意识地学习过程。四问学习法是练武口诀,深层迁

移是你要炼成的功夫。等你学会了功夫,你就可以忘记口诀。但是在你学成

之前,按照口诀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的作业,就是做一次四问学习法的刻意练习。比较今天你的练习和昨天

的,有没有感受到进步?请把你的体会写在留言区。

实际上,四问学习法学起来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学会,威力无穷。下一讲,

我们来厘清四问学习法常见的误区。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19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8|指南一:厘清四问学习法的四大误区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8 讲。这一讲,我们接着学

习四问学习法。

四问学习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也是一个学习的模式。我前面讲过,

学习模式先难后易,四问学习法就是如此:学起来不是很容易,但是一旦学

会,威力无穷。

我把四问学习法这个工具发明出来之后,已经有很多人在学着使用。根据我

的观察,在使用四问学习法的过程中,有一些常犯的错误,在“听想变用”

这四步,各自有一个比较容易出现的误区。有误区很正常——刚刚说过了,

重要的模式,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学会。这一讲,咱们先把四大误区找出来,

然后再讨论怎么解决。

四问学习法的一道练习题

在讲这四大误区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这个练习是在线下的一次工作

坊上,我给学员们做的。我给学员们讲了一段话,让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

做一次四问学习法的练习。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我的小儿子是个高中生,他因为参加信息学奥赛,算得上是半个程序员。

有一天我读到一句话,很有意思,觉得用来教小儿子非常合适。这句话

是:有的人用户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强大。

第 19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段话一共就三句,第一句介绍我有个小儿子,算是半个程序员。第二句说

我读到一句话,觉得教小儿子很合适。第三句就是介绍我读到的那句话,叫

做:有的人用户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强大。

我为什么要复述一遍?就是让你把这段话听清楚,现在也用四问学习法练习

一下,问自己四个问题:我听到什么?我想到什么?我变成什么?我用到哪

里?

你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按下暂停键,把你对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然后

再接着往下听,那样的话,你的收获会更大。

误区一:“听”得太单调

好,我假设你已经做完了练习,回到了课程。我下面就说一说四问学习法四

个误区是什么。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刚才的练习。

四问学习法的第一步,是问“我听到什么”。在这一步,大多数学员只是重

复了最后一句话:有的人用户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强大。但是也有

少数学员,他们听到的是:刘老师用这句话来教作为程序员的小儿子。

哎,你发现没有,这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听”。一个层面,就是那句核

心的话。另一个层面,就是我在怎么使用那句话。如果只听出来第一个层面,

那就听得太单调了。

我只说了三句话,你就至少可以在两个不同层面“听”。那你想一想,你听

一堂课,读一本书,是不是可以“听”出很多个层面来呢?

第 19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听得太单调,这就是四问学习法的第一大误区。

误区二:“想”得不深刻

下面,我再讲在第二步“我想到什么”容易出现的误区。

我先给你举两个实际的例子,是那次工作坊上两位学员在现场做的练习。

一位学员说:第一步,我听到“有的人用户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强

大”这句话;第二步,我想到了我们公司一个摄影师,他技术很好,就是不

善于跟人打交道。

我告诉这位学员说:“我想到什么”这一步,关键是想出模式来。你想到了

你们公司的一个摄影师,想到的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应用场景。

另一位学员说,第一步,我听到“刘老师用程序员的语言来教作为程序员的

小儿子”,第二步,我想到的是“要用对方熟悉的语言跟对方沟通”。

我告诉这位学员说,你想到的也不是模式,而是自己该怎么行动。你应该先

把模式明确地找出来,然后再在模式的基础上,“变”出对自己的行动指南

来。

我们可以发现,四问学习法的第二大误区可以概括为:“想”得不深刻。想

得不深刻,指的就是没有把模式给深挖出来。

为什么很多人想得不深刻呢?这个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一个模块所讲的模式

化学习上。深层迁移是学习力的第五项修炼,它是以第四项修炼——模式化

第 20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学习为基础的。模式化学习先难后易,“后易”是说,一旦你把模式化学习

做好了,深层迁移就容易了。但是不要忘记这个“先难”,你要先掌握模式,

学会用模式吸收和分析碎片,这是比较难的。

很多人在使用四问学习法的时候想得不深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想到

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带来了一些误导。很多人看到这里面的关键词“想”

以为只要随便想到一点什么,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是。你不能随便地想,

甚至胡乱地想,你要深刻地想,本质地想,把内容背后的模式想出来。

误区三:“变”得不灵活

第三个误区,出现在四问学习法的第三步“我变成什么”。这个误区可以概

括为“变得不灵活”。

“变得不灵活”跟上一个误区“想得不深刻”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想得不深

刻,没有发现模式,那他的迁移就只能是从碎片到碎片的迁移,只能依样画

葫芦,不可能灵活。我之前举过的那个餐饮企业的店长学海底捞发眼镜布的

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变得不灵活”是附属于“想得不深刻”的一个误区。

你如果能够想得很深刻,就可以变得很灵活。

误区四:“用”得太宽泛

我下面讲第四个误区,出现在四问学习法的第四步“我用到哪里”。这个误

区,可以叫作 “用得太宽泛”。

第 20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还是拿那次工作坊上一个学员的作业举个例子。这个学员是从我跟小儿子

如何沟通的层面来学习我那段话的。到了第四步,他对“我用到哪里”的回

答是:用到一切人际沟通中。这就是用得太宽泛了。

用得太宽泛了为什么不好呢?

第一个原因,如果你不能设定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那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

理解你提炼出来的知识。

第二个原因,你设想的应用场景越具体,才越有可能付诸行动。比如,你如

果说“用到明天跟儿子的谈话中”,就比说“用到一切人际沟通中”更可能

让你行动。付诸行动不仅能够让你学以致用,还可以让你“用以致学”:你

实际应用之后,可以给你的学习提供有用的反馈。

我刚刚讲了四问学习法的四个常见误区,四问学习法的每一步分别有一个。

你可以把你刚才做的练习拿出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出现了这几个误区?

我的四问学习法练习

好,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示范练习。学习材料就是这句话——有的人用户界面

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强大。如果你之前的练习也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话,

可以跟我对比一下。

第一步:我听到什么?我听到这句话:有的人用户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

统很强大。这一步没什么好多说的。

第 20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二步:我想到什么?我想到了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每个管理者都要具备

三方面的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概念能力。越到高层,概念能力越重

要,技术能力越不重要;人际能力一直都很重要。这个模型,我在这门课里

多次提到。你刚才自己练习的时候,有想到这个模型吗?

第三步:我变成什么?我给小儿子讲,你可以变成这样两个行动准则。一个

是:即使身为技术人员,我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人际能力。另一个是:遇到别

的用户界面不好的人,要多去关注他的操作系统。

第四步:我用到哪里?我帮小儿子想了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用到参加信息

学奥赛培训的时候,要多跟其他同学沟通,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

个,也是在参加信息学奥赛培训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牛人,即使他们

的用户界面不友好,你也要努力去学习他们的操作系统……

我刚才做的这个四问学习法的练习,是围绕一句话展开的,所以在听这一步,

很难听出花样来。但是,我在“想”这一步,想到了管理者三大能力这个模

式,还算想得比较深刻。第三步,我在模式的基础上,变出了两个行动指南,

还算是变得比较灵活吧。最后的“用”这一步,我给小儿子明确了具体的应

用场景,就是用在他参加信息学奥赛培训的时候,避免了用得太宽泛这个误

区。可以说,我这个练习,就尽可能避免了四问学习法的四大误区。

这一讲,我主要讲了四问学习法的四大误区。请你回看自己刚才做的练习,

你觉得对你来说,“听想变用”哪一个环节的误区,需要你付出最多的努力

呢?可以在留言区跟我交流。

第 20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这一讲,我还做了一个示范,来教你怎么克服这些误区,但这个示范肯定是

不够的。你可能会说:怎么克服“听得很单调”这个误区,你没有示范啊。

你也可能会说:你示范是示范了,但是我没有领悟啊。你还可能会问:你这

一个示范,能够涵盖克服这四大误区的所有技巧吗?

你如果有这些想法,那就太好了,说明你在动脑,在思考,你已经走在领悟

的道路上。你的这些想法,我都考虑到了。下一讲,我会教你一些实实在在

的技巧,接着教你怎么应对这四大误区,真正掌握四问学习法。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20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29|指南二:使用四问学习法的四个技巧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29 讲。上一讲,我讲了四问

学习法的四大误区,分别是:听得太单调,想得不深刻,变得不灵活,用得

太宽泛。这四个误区,分别发生在四问学习法的四个步骤“听想变用”之中,

每一步有一个。

这四个误区,应该怎么避免呢?这一讲,我给你提供四个技巧,用来克服这

四大误区。这四个技巧,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跟四个误区是一一对应的。每

一个技巧,分别用来克服一个误区。

技巧一:诠释学的四个问题

在“听”这一步,容易出现的误区是“听得太单调”。针对这个误区,我推

荐你使用的技巧是“诠释学的四个问题”。这个技巧,我是从台湾大学哲学

教授傅佩荣那里学来的。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解释的理论。它涉及到很多专业的知识,我们先不

去管它,今天只讨论怎么使用这四个问题,可以吸收得更好。

诠释学的四个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个问题是:文本究竟说了什么?问这个问题是要搞清楚,你读到的内容,

字面意思是什么。

第 20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二个问题是:文本想要说什么?这个问题是让你搞清楚,文本在字面意思

的背后,真正想要传递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文本能够说什么?这个问题让你抛开作者的本意,自己展开

想象的翅膀,看你从文本之中,可以理解出哪些意思来。

第四个问题是:文本应该说什么?前面三个问题,让你对文本产生了各种各

样的理解。第四个问题是让你选择,在这些理解当中,你最后选择哪一个呢?

诠释学的四个问题,本来是用来读书的。但是我们用到其他的学习场景中,

同样成立。上一讲提到过一句话:有的人用户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

强大。我们用诠释学的四个问题来读一读这句话。

第一个问题,文本究竟说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就是:有的人用户

界面很糟糕,但是操作系统很强大。

第二个问题是:文本想要说什么?我觉得我也知道答案,就是说:有的人情

商很低,智商很高。

第三个问题是:文本能够说什么?这个问题问的是,对文本可以有些什么不

同的理解。我们刚才说的那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可以有好多不同的理解。

比如,关于操作系统,你可以理解为泛指各种能力,但也可以理解为指概念

能力,而非技术能力;关于这句话的重点,你可以理解为是赞扬那些人强大

的操作系统,但也可以理解为是批评那些人糟糕的用户界面。

第 20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最后是诠释学的第四个问题:文本应该说什么?我会这么理解:即使一个人

的操作系统很强大,但是也不能让用户界面太糟糕,也要注意搞好人际关系。

我认为应该这么理解,不是因为这是说这句话的人的本意,而是我认为这么

理解对我最有用。

在四问学习法的“听”这一步,诠释学的这四个问题,尤其是其中的第三个

问题“文本能够说什么”,可以帮助你克服“听得太单调”的误区。

技巧二:从三个方向想

接下来,在“想”这一步,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想得不深刻”,就是没有

真正把碎片背后的模式想出来。

前面提到,一家餐饮企业的店长,在海底捞“听”到了一个碎片知识:海底

捞给戴眼镜的顾客发免费眼镜布。假设这个店长现在进入四问学习法的第二

步,“我想到什么”,他怎么把模式想出来呢?他可以使用一个技巧,叫“从

三个方向想”。

第一个方向是其他的碎片。一个模式,不会只体现在一个碎片之中。所以,

你需要去想:海底捞还有些什么其他不错的做法?这些其他的做法,就是我

说的其他的碎片。然后你再想,这些碎片放在一起看,背后的那个模式是什

么?你从一个碎片看模式比较难,你从一堆碎片看模式,不就容易多了吗?

第二个方向是自己的问题。你能注意到某一个碎片知识,有可能是它让你有

所感触,让你想到了自己正在面对的某个问题。所以,你可以去想:海底捞

第 20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的这个做法,让我想到了自己面对的什么问题?然后你再去想,海底捞的这

个做法,和我面对的那个问题,背后的共同的模式是什么?

第三个方向是已有的模式。你可以把海底捞的这个做法体现了什么模式先放

下不管,你直接问自己:关于顾客服务,我已经知道什么模式?关于如何管

理一家餐饮店,我已经知道什么模式?关于企业经营,我已经知道哪些模式?

然后你再问自己,这些模式,哪一个在这里适用?

技巧三:换词造句

我刚刚讲了四问学习法在“想”这一步的技巧,从三个方向想。现在到了“变”

这一步了。这一步的常见误区是“变得不灵活”。这个误区,可以用“换词

造句”这个技巧来克服。“换词造句”这个技巧的用法是,你已经有了一个

现成的句子,你把其中的一两个词换一下,换成别的词,造出一个新的句子

来。

我给你举个例子。之前我讲过一个幸福婚姻的标准参考答案,就是让赞扬和

批评的比例不低于 5:1。

假设你现在用四问学习法来学习这个知识点。第一步,听,你听到这个知识

点:婚姻要幸福,赞扬比批评的比例不能低于 5:1。

第二步,想,你也把背后的模式想了出来,就是——赞扬对关系是建设性的,

而批评对关系是破坏性的,而且批评的破坏性远远大于赞扬的建设性。

第三步,变,你怎么“变”呢?

第 208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是一个丈夫,首先想到的“变”是:作为丈夫,我要多赞扬妻子。

这样变,当然是成立的,但是还说不上很灵活。怎么可以变得很灵活呢?我

还有一个身份是老师,所以我又造了一个句:作为老师,我要多赞扬学生。

你注意,这就是一个“换词造句”。我换了两个词,把“丈夫”换成“老师”

把“妻子”换成“学生”。我在这里使用的换词造句的方法可以称为“移植”

我把夫妻关系中的模式移植到了师生关系之中,这就变得灵活一些了。

我常用的换词造句方法一共有四个,除了移植之外,还有放大、缩小和颠倒。

比如说,你把“我要多赞扬妻子”变为“我要多赞扬家人”,那就是在放大,

让这个知识更通用。你把“我要多赞扬妻子”变为“我要多当众赞扬妻子”,

那就是缩小,变得精确了。

那么,怎么用颠倒的方法来换词造句呢?就拿“老师要多赞扬学生”来说,

我们至少可以用颠倒的方法造出三个新句子来。

第一个:学生应该多赞扬老师。

第二个:老师应该少赞扬学生。

第三个:老师应该多批评学生。

这三个句子是不是成立呢?请你自己思考一下。我思考的结果是,都成立,

至少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你看,通过移植、放大、缩小和颠倒,换词造句可以让你变得更灵活,给行

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指南。而且,你每造出一个新句子,都会去想它到底成

第 209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立不成立,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成立?你这样去想,显然你对模式的理解就更

透彻了。

技巧四:执行意图

好,我现在讲第四个技巧:执行意图,用来克服“用得太宽泛”这个误区。

你可以用它来明确应用场景,促使你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

执行意图是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提出的一个心理技巧,主要为了解决很多

人做了计划不行动的问题。简单地说,执行意图就是以“如果(怎么样)……

就(怎么样)……”的方式造个句。“如果”的部分是明确一个具体的场景,

“就”的部分则明确在这个场景中的行动。

比如,很多人想要减肥,但是看见美食还是忍不住。如果运用执行意图这个

技巧,你可以这样造句:如果有人邀请我吃夜宵,我就拒绝;或者,如果我

想吃冰淇淋,我就去跑步机上跑步。

假设,现在你学到了一个上下级谈话的方法,你用到哪里呢?你如果说:用

到我今后的上下级沟通中,那就用得太宽泛了。你可以用执行意图这个技巧,

让使用的场景更明确。你说:如果我向我的上级汇报工作,就用这个技巧。

你看,这样应用场景是不是就更具体了呢?是不是更有助于你把知识化为行

动呢?

执行意图为什么有助于化知识为行动呢?有两个原因。

第 210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第一个原因,“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句式,符合我们

大脑的思考习惯特征。进化心理学家提出,我们大脑进化而来的特征,并没

有形成解决所有问题的一般性原则,而是形成了在特定场景中解决具体问题

的原则,比如说:如果看见老虎,我就跑;如果看见美女,我就去搭讪……这

就是“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个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新的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

为,习惯是这样三个要素组成:线索,行动,回报。比如“饭后散步”的习

惯,就是这样三个要素组成:如果吃完饭,我就站起来散步,然后就觉得心

情舒畅。那么,你多使用“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

就可以有意识地帮助自己形成习惯。

这一讲,针对“听想变用”这四个环节,我讲了四个技巧,分别是:诠释学

的四个问题,从三个方向想,换词造句,还有执行意图。请你用上这四个技

巧,重新做一次四问学习法的练习,把你的体会写在留言区。

讲到这里,深层迁移这个模块就结束了,整门课程也进入了尾声。下一讲,

我会对整门课程做一个总结。

好,我是刘澜,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 211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30|总结:如何让“学习力”为你所用?
你好,我是刘澜,这里是《学习力 30 讲》的第 30 讲,也是这门课程的最后

一讲。你学习这门课程,已经学了 29 讲了,你怎样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好

不好呢?这一讲,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学习

要知道自己学得好不好,你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就是学习到底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读书就是学习,或者听课就是学习。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读书和听课也可能不是学习。

研究学习的专家,对于什么是学习,其实是有共识的。我给你列举两个关于

学习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来自美国一本《学习心理学》的教材。学习心理

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人的学习。这本教材对于学习的定义是:

“经验所带来的心理表征或联结的长期变化”。第二个定义,来自丹麦著名

学习理论家克努兹·伊列雷斯。他对学习的定义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

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由于生理

性成熟或衰老机制的原因”。

这两个定义,尽管表述好像很不一样,但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我用大白话

来重新讲一下。它们都是说:所谓学习,就是你主动做了一些事,给你的认

知或者行为带来了长期的变化。如果你读了书,听了课,但是并没有给你的

认知和行为带来长期的变化,那就不能称为学习,至少不能称为有效的学习。

第 212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有人可能会说,刘老师,你这门课讲学习力,为什么到最后才给学习下一个

定义?

其实,我在这门课的一开始,就给学习下了一个定义,只是当时没有明确告

诉你,它是我下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听想变用”。所谓学习,就是“听

想变用”。它跟我前面提到的两个定义,听起来很不一样,其实本质上是一

致的。我同意那两个定义所说的,学习是带来认知和行为上的长期变化,只

是我更进一步,把这个“长期的变化”做了更细的区分,分成了“听想变用”

四个维度。怎样才算学好了一个知识?就是看你是不是在“听想变用”上,

产生了长期的变化。

你学得怎么样

我们已经明确了学习的概念,下面我就来考考你,《学习力 30 讲》学到现在,

你学得怎么样?

学好这门课,最基本的维度当然是“听”。学习力的五项修炼是什么?成年

人为什么首先要反学习?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主要策略有哪些?聚焦的主要

规则有哪些?模式化学习有哪些方法?深层迁移有哪些技巧?……你需要能

够回答这些问题,才说明你把这门课“听”清楚了。“听”是最基本的维度,

很多人,可能在这个维度上就输掉了,这就是输在了学习的起跑线上。

但是,你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也有可能只是你死记硬背的结果,你不一定真

正理解了这些内容。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会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

你在“听”之外,还能够“想”“变”“用”。

第 213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举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在“想”这个维度学好了这门课程,是怎么样的。

在这门课的一开始,我就表达了一个观点,要学以致用。很多同学也认同这

个观点,而且在留言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么一句话:“道理你都懂,还

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反映的是一个学习现象。

为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这些同学一开始的解释是:因为不

能学以致用。那么,现在学完了这门课,对于这句话,你可不可以提出更丰

富、更深刻的解释呢?我觉得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如果你理

解了学习力的五项修炼,你至少应该说出五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因为你懂的很多道理,其实是错误的、过时的道理,你需要进

行反学习。

第二个原因,因为你把你所懂得的道理,都当成标准答案了,不知道“看情

况”,进行灵活的变通。你需要建立参考答案思维方式,把你懂得的道理作

为参考答案。

第三个原因,恰恰是因为你懂的道理太多了,让你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了。

你需要聚焦,重点搞清楚少数道理。

第四个原因,你懂的道理其实只是皮毛、只是碎片,你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这

些道理的本质,你需要模式化学习。

第五个原因,因为你并没有把这些道理,真正举一反三地用到你的工作和生

活之中,你需要进行深层迁移。

第 214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你看,我刚才就用学习力的五项修炼,对“道理你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个现象,进行了更丰富、更深刻的解释。如果你学完了一门学习力课程,

对一些学习现象的思考,跟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那这门课程,不就白学了

吗?

三个建议

下面,我对如何学好这门课,给你提三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聚焦一门课程。

我在前面的课程中,谈过这样的观点:值得读的书,要反复读。这个观点,

对于课程,同样是成立的。如果你认为《学习力 30 讲》不值得学,那么你听

了前面一两讲就应该果断放弃。如果你认为《学习力 30 讲》值得学,一直听

到了现在,那么就值得你反复学,学上好几遍。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聚焦一个老师。

我前面讲了四条聚焦的规则:聚焦不变,聚焦实用,聚焦专题,聚焦样本。

如果我要做一个补充,我会首先补充这么一条:聚焦老师,或者说聚焦作者。

为什么呢?一个好作者,能够给你指出向导之书和经典之书,帮助你更好地

聚焦不变。如果他研究过某一个经典的专题,可以帮你更好地聚焦专题。而

且,同一个作者,往往会用同样的深层模式,来谈论看似相距甚远的不同话

题。你聚焦这样的作者,也是找到了通过模式化学习、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

联系的榜样。

第 215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我在这里强调,聚焦作者有很多的好处,但是你不要误解,认为我是在推销

自己。我的要点是,如果你觉得《学习力 30 讲》值得学习,那么你应该聚焦

我,去学习我其他的课程,读我写的书。如果你觉得其他某门课程更值得学

习,那么你就应该聚焦那门课程的老师,学 Ta 的所有课程,读 Ta 的所有书。

你与其学 10 个老师,都学得很浅,不如深入学习一个老师。

这不是我的独家观点。著名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也是这样想的。坎贝尔在

《英雄之旅》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我给我的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当你发现一位作者特别吸引你

时,你应该读他的所有作品,这样比东读一点、西读一点的收获更大,

理解也更深入。然后看影响这位作者或与他相关的其他作者的书,这样

你会以系统的方式建构起你惊人的知识世界。”

我刚刚说了两个建议,聚焦一门课程和聚焦一个老师。我的第三个建议是:

刻意练习四问学习法。

学到现在,你应该已经发现了,“听想变用”,是学习的四个重要的维度。

我发明的“四问学习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把这四个维

度,有机地“集成”到了一个工具之中。如果你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个工

具,你的学习一定会更有效。怎么才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呢?就得靠刻意练

习。

关于怎么练习四问学习法,我在前面的课程里提供了一些方法。此外,我为

管理者专门设计过一个管理工具,也是学习工具,叫作《要事第一——刘澜

第 216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管理者行动手册》。这本手册中,也包括对四问学习法的刻意练习。如果你

是一位管理者,推荐你使用这本手册。

最后,小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的是如何用这门课讲到的知识,来学好这

门课。我先界定了一个概念:什么是学习。有效的学习,能够给你的认知和

行为带来长期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听想变用”。然后,我们用学习力

的五项修炼,解释了“道理你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个现象。这个例

子主要是说明,怎样在“想”的维度上学好这门课。

我不知道你在听这个例子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这样的疑问:刘老师,你能不

能再说一说,如果要在“变”和“用”这两个维度上学好这门课,应该是怎

样的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后面提出来的三个建议,就是在给你做一个示范:

如果学好这门课,可以怎么“变”和怎么“用”?

聚焦课程和聚焦作者,是这门课程本来没有讲、但其实可以推导出来的新的

道理,你如果也能从我讲过的内容把它们推导出来,这就是“变”。这是一

门讲学习力的课程,这门课程所讲的道理,当然可以用来学习这门课程本身,

这就是“用”。

其实,关于怎么让这门课程所讲的道理为你所用,直接用来学习这门课程本

身,还可以有很多建议。因为篇幅限制,我只讲了三个。那么,我给你留最

后一道思考题,关于如何把这门课程所讲的学习力的道理,应用来学习这门

课程本身,你还有什么建议?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交流。

第 217 页 共 218 页
刘澜·学习力 30 讲

好,我是刘澜,我们有缘再见!

第 218 页 共 218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