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論四端 《孟子》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有號的字詞。
(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於是/就

(2)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乍:突然

(3)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若果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
(1)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人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正如他(與生俱來)有四肢一樣。
(2)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凡是具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的人,都應該知道並把它們擴充起來。

3 試根據第 1 段分析本文的論點,說明作者的推論過程。

(1) 原因:因為有憐恤別人的心,進
不忍人之心 而懂得憐恤百姓,所以施行仁政。 不忍人之政

(2) 原因:因為君主有憐恤百姓的心 ,
並施行仁政,百姓生活無憂,君
主受百姓愛戴,民心歸附,所以
易於管治。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4 試根據第 2 段回答以下問題:
(1) 孟子所說的「四端」指甚麼?試從本文中摘錄能解釋「四端」的語句,並
加以說明。
相關語句 意 思
 仁之端:惻隱之  同情、憐憫別人的心。

 禮之端:羞惡之  對違禮感到羞恥的心。
四端 心
 義之端:辭讓之  謙遜退讓的心。

 智之端:是非之  判斷對錯的心。

(2) 試就孟子所述的「四端」,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人們看到災難的發生,都會感到悲傷,並向受災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體現了人的惻隱之心;人們在公眾地方注意言行舉止,不妨礙他人,
體現了羞惡之心;人們獲得獎項,卻不獨攬功勞,把榮耀歸於所有協
助的人,體現了辭讓之心;人們不去佔別人便宜,不奪取別人的東西
體現了是非之心。

5 以下是一個分析《論四端》的段落,請在橫線上填上答案。
孟子在文章開首即說明論點,指出治理好天下的根本因素在於  。
第 2 段作者以  為例證,以證明人人都有  當分析人們對此事的
反應時,孟子刻意排除了  、  、  三個原因,是為了強調
 ,進而提出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種善端。
第 3 段孟子把四端比喻為  ,旨在進一步論述四端是  ,並暗諷
那些  的人,是在損害國君。最後孟子分別從正面角度,提出要治理好
國家並不難,只要 ,就能成功;以及從反面的角度說明若 ,那就
連供養父母都力有不逮。
 人所具有的憐憫體恤別人的心  孺子將入於井
 怵惕惻隱之心  與小孩父母攀結交情
 要在鄉里朋友間博取名譽  厭惡那小孩的哭聲
 惻隱之心出於人的本性  人的四肢
 人與生俱來的本質  誘導君主不行仁政
發揚擴充人本有的善端 不能擴充善端

6 文中多次運用比喻來說理,以下是文中的兩個例子。試加以分析,並說明它
們在文中的作用。
(1)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第 1 段)
本體 喻體 喻意 作用
治理天下 在掌上運轉圓球  十分容易  把抽象的事
理具體化,
使形象生
動,容易明
白。/誇大
容易程度,
吸引游說對
象繼續聆聽
下去。
(2)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第 3
段)
本體 喻體 喻意 作用
 四端的擴充  火焰剛剛燃  終必壯大,  把抽象的事
起,泉水剛 產生巨大作 理具體化,
剛流出 用。 使形象生
動,容易明
白。/突顯
巨大的成果
始於小小的
開端,令讀
者易於接
受。

7 孟子文章以詞鋒銳利、氣勢磅礡著稱。根據本文內容,以下哪些項目能體現
這種特色?
 開門見山表明立場。  運用大量判斷句突顯鮮明立場。
 運用排比句令論述一氣呵成。  運用比喻句使論述具體清晰。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   
C 只有、、
D 、、、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哪四種「心」?試從文中摘錄相關語句,並各舉一例加以說明這

四種「心」。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是指同情、憐憫別人的心。人們看到災難的發生,都

會感到悲傷,並向受災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體現了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是指對違禮感到羞恥的心。人們在公眾地方注意言

行舉止,不妨礙他人,體現了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是指謙遜退讓的心。人們獲得獎項,卻不獨攬功勞,

把榮耀歸於所有協助的人,體現了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是指判斷對錯的心。人們不去佔別人便宜,不奪取

別人的東西,體現了是非之心。

(2) 承上題,孟子認為這四種心分別是哪些德行的源頭?孟子把這四個源頭稱做甚

麼?

「惻隱之心」是「仁」的源頭,「羞惡之心」是「義」的源頭,「辭讓

之心」是「禮」的源頭,「是非之心」是「智」的源頭;孟子稱這四

個源頭為「四端」。

4 試根據本文內容填寫下表:

論點 論據 論證
方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作者以 人們看到小孩子將要掉入井 舉例

中,都會驚慌害怕,產生憐憫同情之 論證

心為例說明這個論點。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以在掌上運轉圓球來比喻治天下的「容 比喻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易」。 論證

運之掌上。
如果能擴充四端,則可以保四海,安定 對比

天下;如果不能擴充四端,則連供養父 論證

母都力有不逮。

人的四種善端是與生 人天生就具備四種善端,就像人的四肢一 比喻

俱來的。 樣,是與生俱來的。 論證

5 孟子善用比喻來說明道理,以下是文中的一個例子。試加以分析,並說明它們在

文中的作用。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第 3 段)

本體 喻體 喻意 作用
四 端 火 焰 剛 剛 燃 終必壯大,產 突顯巨大的成果始於小小

的 擴 起 , 泉 水 剛 剛 生巨大作用。 的開端,令讀者易於接

充 流出 受。

6 以下是一個分析《論四端》的段落,請在橫線上填上答案。

孟子在文章開首即說明論點,指出治理好天下的根本因素在於 (1) 。第 2 段作者

(2) 為例證,以證明人人都有 (3) 當分析人們對此事的反應時,孟子刻意排除了

與小孩 (4) 、要在 (5) 、(6) 三個原因,是為了強調 (7) ,進而提出人具有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種善端。第 3 段孟子把四端比喻為 (8) ,旨在進

一步論述四端是 (9) ,並暗諷那些誘導君主不行仁政的人,是在損害國君。最後

孟子分別從正面角度,提出要治理好國家並不難,只要發揚擴充人本有的善端,

就能成功;以及從反面的角度說明若不能擴充善端,那就連 (10) 。

人所具有的憐憫體恤別人的心 孺子將入於井

怵惕惻隱之心 父母攀結交情

鄉里朋友間博取名譽 厭惡那小孩的哭聲

惻隱之心出於人的本性 人的四肢

人與生俱來的本質 (10) 供養父母都力有不逮


7 孟子文章以詞鋒銳利、氣勢磅礡著稱。根據本文內容,以下哪些項目能體現這種

特色?

① 開門見山表明立場。

② 運用大量判斷句突顯鮮明立場。

③ 運用排比句令論述一氣呵成。

④ 運用比喻句使論述具體清晰。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①,③,
④ A B C D

⚪ ⚫ ⚪ ⚪
D ①,②,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