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5

PHIL2030

中國哲學史(二)

2023-2024 學年下學期

第一講 玄學、《人物志》、王弼
本講主要內容
• 一、基本概念:玄學、清談、名士、
才性
• 二、劉劭《人物志》 魏晉時代的印象:
自然率真
狂放不羈
• 三、玄學史的分期 死亡意識
注重個體情感

• 四、王弼 標新立異(《世說新語》述支道林)
傳神寫照(顧愷之)
魏晉時代的印象:
自然率真
狂放不羈
《蘭亭集序》: 死亡意識
死生亦大矣,豈不(哀)痛哉! 注重個體情感
標新立異(《世說新語》述支道林)
傳神寫照(顧愷之)
魏晉時代的印象:
自然率真
狂放不羈
死亡意識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注重個體情感
標新立異(《世說新語》述支道林)
傳神寫照(顧愷之)

《世說新語 · 傷逝》:
王戎 [ 案:一說當為王衍而非王戎,見《晉書 · 王衍傳》 ] 喪兒萬子,山簡往省
之,王悲不自勝。
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
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魏晉時代的印象: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自然率真,狂放不羈,死亡意識
注重個體情感,
標新立異(《世說新語》述支道林)
(北宋摹本,北京故宮藏)
傳神寫照(顧愷之)
一、概念:玄學、名士、才性、清談

• 玄學
• 《老子》首章:「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 三玄:《老子》《莊子》《周易》
• 有無之辨:貴無(何晏、王弼)、崇有
(裴頠)、獨化(郭象)
• 自然、名教之辨
一、概念:玄學、名士、才性、清談

• 名士、才性
• 漢代:察舉(取常士)、徵辟(進特
出)

• 曹魏:九品中正制(中正:負責人才品
評的官員,人才分為九品)

• 隋唐:科舉制
一、概念:玄學、名士、才性、清談
• 清談、名士(兩個例子)
•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
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 yuàn )。世謂「三語
掾」。衛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於三?」宣子曰:「苟是天
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一?」遂相與為友。(《世說新
語 · 文學》)
•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
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
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世說新語 · 德行》)
一、概念:玄學、名士、才性、清談
• 清談、名士
• 魏初名士(正名分、評人物、重典制、精刑律) 《世说新语 · 文学》“袁伯彦
[ 案:東晉袁宏 ] 作《名士
• 正始名士(老學最盛) 传》”条注云 :“ 宏以夏侯太
• 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 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
士 , 阮嗣宗、嵇叔夜、山巨
• 元康名士 / 中朝名士(莊學最盛) 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
王濬冲为竹林名士 , 裴叔则、
• 東晉名士(佛學最盛) 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
• 參考: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 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
舆为中朝名士。”
一、概念:玄學、名士、才性、清談

湯用彤論魏晉清談

引自
《魏晉玄學論稿》
一、概念:玄學、
名士、才性、清談
(續上頁)
湯用彤論魏晉清談

引自《魏晉玄學論
稿》
二、劉劭《人物志》

• 隋唐志均列入名家,而實糅合儒道之言。
• 湯用彤:《讀 < 人物志 > 》:
• 書中大義可注意者有八:一曰品人物則由形所顯觀心所蘊;
二曰分別才性而詳其所宜;三曰驗之行為以正其名目;四曰
重人倫則尚談論;五曰察人物常失於奇尤;六曰致太平必賴
聖人;七曰創大業則尚英雄;八曰美君德則主中庸無為。
• 才性——名理——玄理(詳見下頁引文)
二、劉劭《人物志》
• < 九徵 >: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
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 < 九徵 >: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
九質之徵也。
• 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
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
•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
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又國有俗化,民有劇易;而
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
二、劉劭《人物志》
二、劉劭《人物志》
二、劉劭《人物志》

• < 接識 > :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歷眾材也,能識性行之常,


而或疑法術之詭。法制之人……術謀之人……器能之人……智意之人
……伎倆之人……臧否之人……言語之人……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
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隨其所兼,以及異數。故一流之人,能識一流
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故兼
材之人,與國體同。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
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
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然後乃能竭其
所長,而舉之不疑。
二、劉劭《人物志》
• < 英雄 >: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
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
• 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校:疑當作「則互相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
後乃成。何以論其然?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
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以,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
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 ……
• 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為相,
雄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
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
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
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二、劉劭《人物志》
才性 - 名理 - 玄理
如何過渡?
1. 理論上的深化
2. 政治上的規避

引自
《魏晉玄學論稿》 理論上的深化
二、劉劭
《人物志》 政治上的規避

才性 - 名理 - 玄理
如何過渡?
1. 理論上的深化
2. 政治上的規避
續上頁。引自
《魏晉玄學論稿》
三、玄學史的分期
(參考: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
· 背景一:儒家經學、雜糅陰陽家、道家,崇名教、講元氣。
· 背景二:名學(名理之學),可稱為準玄學。如劉劭《人物
志》與傅嘏( gǔ )、鍾會、李豐、王廣之等人對才性問題的
討論等
· 正始玄學——何晏、王弼——貴無——和會孔老
· 竹林玄學——阮籍、嵇康——貴無——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
武而薄周孔
· 元康玄學——向秀、郭象——湯用彤:“時王戎當政,放達之
風已盛,如胡毋輔之之流竟至裸裎。……在此狂放愈甚的潮流
中,向郭的思想可說是此潮流中之反動。”
· 影響:佛學之變遷——般若學、六家七宗、鳩摩羅什、僧肇
課後
參考
閱讀
王弼:孔老會通

兩漢讖緯、象數之學衰落(王弼:義理《易》 vs. 漢代象數


《易》)
儒道會通、和會孔老。
• 王弼:“以無為本”
•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
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
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
足。」(《世說新語》)
王弼:孔老會通

• 何晏、王弼:
•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
本。 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
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
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
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王弼:孔老會通

• 何晏、王弼:
• 初,雲嘗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從。忽望草中有火光,
於是趣之。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年少,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
深遠。向曉辭去,行十許里,至故人家,云此數十裏中無人居,雲意
始悟。卻尋昨宿處,乃王弼冢。雲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
(《晉書 · 陸雲傳》)
•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
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世說新語》)
• 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三國志》)
王弼:崇本舉末

• 王弼:
•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仁義,母之所生,非可
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

• 本——無——自然——道家
• 末——有——名教——儒家
王弼:本體論:以無為本

• 王弼《老子注》:
•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王弼 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
也。
•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王弼 注: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
於無也。
湯用彤: 漢代 vs. 魏晉
cosmology vs. ontology

漢代思想: 魏晉玄學:
宇宙構成論、生成論( Cosmology or Cosmogony ) 本體論( ontology )
寓天道於物理、象數、感應 天地萬物之本體
類比思維 言 - 象 - 意之辨

湯用彤: <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 ,見《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
見《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漢代 vs. 魏晉
cosmology vs. ontology
瓦格納:《王弼 < 老子注 > 研究》(第 840-841 頁)
《老子》 40.3 曰: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王弼注曰: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在這裡,通常的生的過程發生在有(存在者)的領域,
但發始存在者的「本」卻是無。王弼通過去除隱含在「生」的
重復中的表面對稱加深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具體做法是在對前
半句的解釋中保持原句中的「生」字,然後將後半句「有生於
無」轉譯為相當複雜的「有之所始,以無為本」,這一轉譯與
「由」的概念相呼應。
無、本、所以、由、理

《老子》第二十五章王弼注:“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

《論語 · 述而》:子曰:志於道。
王弼注: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無不由也。況之曰道,
寂然無體,不可為象。是道不可體,故但志慕之而已。
無、本、所以、由、理

《周易略例 · 明彖》: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之有宗,會之有元。
《老子指略》: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
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
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品物之宗主,苞
通天地,靡使不經也。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
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
王弼:所以然之理
本然之理
必然之理
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 ( 〈乾卦•文言注〉)

處上訟下,可以改變者也,故其咎不大。若能反從本理,變前之命,安貞不犯,不
失其道,為仁由己,故吉從之。 ( 〈訟卦•九四爻辭注〉)

明禍福之所生,故不茍說﹔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
( 〈豫 卦 •六 二 爻 辭 注 〉)

錢穆《莊老通辨》云 : 「所以然之理、本然之理與必然之理,為理字涵義之三大綱,
王弼均已舉出。而就其統宗會元者言,則為至理。此後宋儒言理,亦無逃此範圍
矣。」
王 弼:事、理
韓康伯:事顯而理微
程 頤:事理一致,微顯一源
陳鼓應 < 「理」範式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 > :
王弼「事」「理」對稱,見於睽卦注〈睽 〉卦 注
: 「同于通理,異於職事。」 ( 錢
穆曾說 : 「此條最當注意。厥以後理事對立,唐代華嚴宗最暢其旨,而
語實本此。」參見錢穆,《莊老通辨》, P.348 。 ) 又王弼注《論語•
里仁•吾道一以貫之章》云 : 「夫事有歸,理有會。」縱觀古代哲學史
上「理事」一對範疇的出現,始於王弼,經韓康伯〈繫辭注提出「事顯 〉提 出 「
而理微」說,至程頤謂 : 「至顯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
微顯一源。」 ( 《遺書》卷二十五 ) 這其間思想脈絡歷歷可尋。
王弼「大衍義」
《易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漢
時經學大師馬融釋五十為北辰、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北
辰(天極宮)居中不動,故曰其用四十有九。馬融又謂北辰即太極。鄭康成則釋五
十為十月、十二辰、二十八宿,此說出千易緯。而四十有九者,則以天地數共五十
五,去五行,又減減一(為何減一,鄭未明說)。荀爽則釋五十為六交、八卦為四
十八,再加乾坤用九用六共五十。准初九勿用,故四十有九。姚信、董遇則以為天
地數五十五, 每卦六畫,五十五減六為四十九,五十則未釋。《易 · 繫辭》與後來
哲學最有關者為太極一觀念。欲說太極,則必牽涉到大衍之數。王弼「大衍義」即
以玄學家之眼光來釋天地之數。 ( 接下頁 )
摘自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
王弼「大衍義」

…… 「大衍義」已佚,韓康伯之注保留一部分(宋人謂韓親受業於王弼, 此可疑,
然韓之注與王說近似):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
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之以通,非數而數之以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
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韓
康伯說:「有必始於無,……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王弼不問世界是
what, or what is made of( 什麼,或由什麼構成)。亞里士多德說種種科學皆講
「什麼」 , being this or that( 是這個或那個),而形上學講 being qua
being( 存在之為存在)。以下分論王弼之學說。
摘自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
王弼:得意忘言

• 來源:《周易 · 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莊子: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討論題: 1. 分析這一段的每一個推理步驟; 2. 縮寫這段
• 王弼《周易略例 · 明象》: 話。
3. 自由討論:有什麼漏洞或者邏輯跳躍的地方?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
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
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
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
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
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王弼:得意忘言 : 《周易略例 · 明象》
第二段:對漢代易學的批判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
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
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
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 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徵。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
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
或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无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
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從復
或值,而義无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王弼《周易略例 · 明彖》:
以「統宗會元」的方法論取代漢代象數之學
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
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故眾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動之
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 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
眾而不惑。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故自統而尋之,
物雖眾,則知可以執一御也;由本以觀之,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故舉卦之
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夫古今雖殊,運國異容,中之為用,故未可遠
也。品制萬變,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為盛矣。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
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夫陰之所求
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苟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苟只焉,五陽何得不同
而從之?故陰爻雖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卦體
不由乎爻也。……
王弼:得意忘言——老莊的影響 1. 老子

• 《老子》第一章:
注: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
眾妙之門。(王弼注見右——————→)
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

• 《老子》第 25 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謂之然也。 [ 不可得而 ] 謂之然,則不可


道,強為之名曰大。」 以定乎一玄而已, [ 若定乎一玄 ] ,則是
• 命名:名、字、號。
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
• 名的政治意義:正名、名教
妙皆從(同) [ 玄 ] 而出,故曰眾妙之門
王弼:得意忘言——老莊的影響 2. 莊子

• 《老子》第四十二章: 王弼注: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
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 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
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 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
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 王弼注見右→ ) 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
• 《莊子 · 齊物論》: 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
•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 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
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 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
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 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
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 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
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 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焉,因是已。
王弼的倫理學:「聖人有情」、「性其
情」

《三國志 · 魏書 · 鍾會傳》注引何劭《王弼傳》:
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聖
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
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
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弼注《易》,潁川人荀融難弼大衍義。弼答其意,白書以戲之曰:「夫
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顏子之量,孔子之所預在,然遇之
不能無樂,喪之不能無哀。又常狹斯人,以為未能以情從理者也,而今乃
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雖已定乎胸懷之內,然而隔踰旬朔,何其相
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於顏子,可以無大過矣。」
王弼的倫理學:「聖人有情」、「性其
情」

《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
王弼注:不爲亁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
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思考:
1. 聖人有情無情論的轉變,與從兩漢到魏晉的本體宇宙論的轉變,
二者是否存在對應關係?
2. 何謂「性其情」?如何「性其情」?
王弼的倫理學: 1. 不塞其原,不禁其性

《老子》第十章:生之, [ 王弼注: ] 不塞其原也。


畜之。 [ 注 ] 不禁其性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注 ]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
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
不吾宰成,有德無生,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
知其主,出乎幽冥。
可參考: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
王弼的倫理學: 2. 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注 ]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
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
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
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反思:單一價值導向的危害(例: Covid-19 policy ),作為治理原則的自然 ( 優勢
與侷限 ) 。
無為而治的共識:劉劭、王弼、郭象、裴頠

摘自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