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犐犆犛07.080

犆40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犜 ×××× —202×

人类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
犆犾犪狊狊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犮狅犱犻狀犵犳狅狉犺狌犿犪狀犫犻狅犿犪狋犲狉犻犪犾

20×××××× 发布 20××××××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犌犅/犜 ×××× —202×

目 次
前言 ………………………………………………………………………………………………………… Ⅲ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样本类型及代码 ………………………………………………………………………………………… 2
参考文献 …………………………………………………………………………………………………… 24


犌犅/犜 ×××× —20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由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9)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 :复旦大学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卫
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
属鼓楼医院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上海长征医院 、杭州百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金力 、马旭 、郜恒骏 、杨亚军 、李卡 、满秋红 、张小燕 、高华方 、王伟业 、张扬 、
许靖曼 、张可浩 、孙孟红 、许蜜蝶 、叶庆 、康晓楠 、王雪琦 、杨远 、葛美玲 。


犌犅/犜 ×××× —202×

人类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类生物样本(以下简称“样本”)的分类与代码 。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从事人类生物样本保藏的机构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GB/T37864—2019 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37864—2019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人类生物样本 犺狌犿犪狀犫犻狅犿犪狋犲狉犻犪犾
从人体获得或衍生的任意物质 ,包括但不限于组织 、血液 、尿液 、皮肤 、骨髓 、肌肉 、毛发 、分泌物和内
脏器官等 。
3.2
人类生物样本类型 狋狔狆犲狅犳犺狌犿犪狀犫犻狅犿犪狋犲狉犻犪犾
根据生物样本本身的特性 ,对资源进行分类 ,人类生物样本按其本身性质可分为组织 、血液 、精液 、
分泌物 、细胞混悬液 、排泄物 、细胞或经处理过的生物样本(DNA、RNA、蛋白等),以及其他生物材料等 。
3.3
全血 狑犺狅犾犲犫犾狅狅犱
将人体外周血液采集到有适量抗凝剂的采血管/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 。
注 :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血液成分 。
3.4
大体样本 犵犲狀犲狉犪犾犫犻狅犿犪狋犲狉犻犪犾
实物标本 ,相对于切片样本而言 ,是完整的器官或生物体 。
示例 :如用福尔马林浸泡的人体大脑或胚胎样本 。
3.5
游离 犇犖犃 犮犻狉犮狌犾犪狋犻狀犵犳狉犲犲犮犲犾犾犇犖犃;犮犳犇犖犃
存在于血浆或血清等体液中的细胞外 DNA。
注 :细胞外 DNA 又称循环 DNA 或无细胞 DNA。
3.6
循环肿瘤 犇犖犃 犮犻狉犮狌犾犪狋犻狀犵狋狌犿狅狉犇犖犃;犮狋犇犖犃
带有肿瘤特异性突变或表观遗传学改变 ,被包含在游离 DNA(cfDNA)中 ,坏死或凋亡的肿瘤细胞
释放到外周血中的肿瘤 DNA 片段 。

犌犅/犜 ×××× —202×
注 :为肿瘤患者 cfDNA 中的一部分 。

4 样本类型及代码
4.1 样本分类要求
4.1.1 人类生物样本库应遵循分类原则 ,进行样本逐级分类 ,分类之间不存在交叉 ,同时留有扩展的
空间 。
4.1.2 分类原则 :根据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 ,结合现实保存的人体生物样本 ,对人类
生物样本进行分类编码 。 人类生物样本的分类信息描述由样本类型及器官来源两部分代码共同组成 。
4.1.3 样本类型 :按照生物样本的形态 ,结合现实样本的处理保存方式确定样本类型 ,并赋予样本类型
分类编码 。
4.1.4 器官来源 :参考人体解剖系统分类 ,对人类生物样本的组织器官来源进行分类并赋予分类编码 。
4.2 人类生物样本的分类方法及编码方法
4.2.1 样本类型分类及编码方法
样本类型的编码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由一位大写字母代码和两位数字代码结合的编码组成 ,
以“A10”为例 ,大写字母代码表示一级 ,两位数字代码表示二级 ;第二层由两位数字组成 ,表示由第一层
编码的样本经过进一步处理后获得的样本类型 。 两层编码交叉组合 ,第一层在前 ,第二层在后 ,组成五
位代码 ,表示为三级 。 如果实际获取的样本未经过进一步处理 ,样本类型仅限于第一层 ,则在第一层对
应的编码后加“00”。 最终形成样本类型完整代码 ,即五位代码 ,由一位大写字母代码和两组两位数字代
码共同组成 ,见表 1。
表 1 样本类型及代码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A 大体样本
A10 正常大体样本
A1010 细胞系
A1011 原代细胞系
A1012 转化细胞系
A1020 脱氧核糖核酸 (DNA)
A1021 基因组 DNA
A1022 线粒体 DNA
A1023 互补 DNA(cDNA)
A1024 游离 DNA
A1030 核糖核酸 (RNA)
A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A1032 信使 RNA(mRNA)
A1033 核糖体 RNA(rRNA)
A1034 转运 RNA(tRNA)
A1035 微小 RNA(microRNA)
A1036 非编码 RNA(ncRNA)
A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A1040 蛋白
A1041 细胞总蛋白
A1042 核蛋白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A1043 膜蛋白
A1044 胞浆总蛋白
A1045 细胞器总蛋白
A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A1047 代谢产物
A20 病理大体样本
A2010 细胞系
A2011 原代细胞系
A2012 转化细胞系
A2020 DNA
A2021 基因组 DNA
A2022 线粒体 DNA
A2023 cDNA
A2030 RNA
A2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A2032 信使 RNA(mRNA)
A2033 核糖体 RNA(rRNA)
A2034 转运 RNA(tRNA)
A2035 微小 RNA(microRNA)
A2036 非编码 RNA(ncRNA)
A2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A2040 蛋白
A2041 细胞总蛋白
A2042 核蛋白
A2043 膜蛋白
A2044 胞浆总蛋白
A2045 细胞器总蛋白
A2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A2047 代谢产物
B 组织
B10 新鲜组织
B1010 细胞系
B1011 原代细胞系
B1012 转化细胞系
B1020 DNA
B1021 基因组 DNA
B1022 线粒体 DNA
B1023 cDNA
B1030 RNA
B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B1032 信使 RNA(mRNA)
B1033 核糖体 RNA(rRNA)
B1034 转运 RNA(tRNA)
B1035 微小 RNA(microRNA)
B1036 非编码 RNA(ncRNA)
B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B1040 蛋白
B1041 细胞总蛋白
B1042 核蛋白
B1043 膜蛋白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B1044 胞浆总蛋白
B1045 细胞器总蛋白
B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B1047 代谢产物
B11 包埋的冰冻组织块 (OCT)
B1120 DNA
B1121 基因组 DNA
B1122 线粒体 DNA
B1123 cDNA
B1130 RNA
B1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B1132 信使 RNA(mRNA)
B1133 核糖体 RNA(rRNA)
B1134 转运 RNA(tRNA)
B1135 微小 RNA(microRNA)
B1136 非编码 RNA(ncRNA)
B11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B1140 蛋白
B1141 细胞总蛋白
B1142 核蛋白
B1143 膜蛋白
B1144 胞浆总蛋白
B1145 细胞器总蛋白
B1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B1147 代谢产物
B20 冻存组织
B2010 细胞系
B2011 原代细胞系
B2012 转化细胞系
B2020 DNA
B2021 基因组 DNA
B2022 线粒体 DNA
B2023 cDNA
B2030 RNA
B2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B2032 信使 RNA(mRNA)
B2033 核糖体 RNA(rRNA)
B2034 转运 RNA(tRNA)
B2035 微小 RNA(microRNA)
B2036 非编码 RNA(ncRNA)
B2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B2040 蛋白
B2041 细胞总蛋白
B2042 核蛋白
B2043 膜蛋白
B2044 胞浆总蛋白
B2045 细胞器总蛋白
B2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B2047 代谢产物
B30 石蜡包埋组织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B3020 DNA
B3021 基因组 DNA
B3022 线粒体 DNA
B3023 cDNA
B3030 RNA
B3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B3032 信使 RNA(mRNA)
B3033 核糖体 RNA(rRNA)
B3034 转运 RNA(tRNA)
B3035 微小 RNA(microRNA)
B3036 非编码 RNA(ncRNA)
B3040 蛋白
B3041 细胞总蛋白
B3042 核蛋白
B3043 膜蛋白
B3044 胞浆总蛋白
B3045 细胞器总蛋白
B3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B31 石蜡包埋组织切片
B3120 DNA
B3121 基因组 DNA
B3122 线粒体 DNA
B3123 cDNA
B3130 RNA
B3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B3132 信使 RNA(mRNA)
B3133 核糖体 RNA(rRNA)
B3134 转运 RNA(tRNA)
B3135 微小 RNA(microRNA)
B3136 非编码 RNA(ncRNA)
B3140 蛋白
B3141 细胞总蛋白
B3142 核蛋白
B3143 膜蛋白
B3144 胞浆总蛋白
B3145 细胞器总蛋白
B3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C 血液
C10 全血
C1010 细胞系
C1011 原代细胞系
C1012 转化细胞系
C1013 循环肿瘤细胞
C1020 DNA
C1021 基因组 DNA
C1022 线粒体 DNA
C1023 cDNA
C1024 游离 DNA
C1030 RNA
C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C1032 信使 RNA(mRNA)
C1033 核糖体 RNA(rRNA)
C1034 转运 RNA(tRNA)
C1035 微小 RNA(microRNA)
C1036 非编码 RNA(ncRNA)
C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C1040 蛋白
C1041 细胞总蛋白
C1042 核蛋白
C1043 膜蛋白
C1044 胞浆总蛋白
C1045 细胞器总蛋白
C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C1047 代谢产物
C11 全血滤纸片
C1110 细胞系
C1111 原代细胞系
C1112 转化细胞系
C1120 DNA
C1121 基因组 DNA
C1122 线粒体 DNA
C1123 cDNA
C1130 RNA
C1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C1132 信使 RNA(mRNA)
C1133 核糖体 RNA(rRNA)
C1134 转运 RNA(tRNA)
C1135 微小 RNA(microRNA)
C1136 非编码 RNA(ncRNA)
C1140 蛋白
C1141 细胞总蛋白
C1142 核蛋白
C1143 膜蛋白
C1144 胞浆总蛋白
C1145 细胞器总蛋白
C1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C1147 代谢产物
C20 血清
C2024 游离 DNA
C2025 循环肿瘤 DNA
C2030 RNA
C2037 外泌体 RNA
C2040 蛋白
C2041 抗体
C2042 细胞因子
C2043 外泌体蛋白
C2047 代谢产物
C21 冻干血清
C2140 蛋白
C2141 抗体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C2142 细胞因子
C30 血浆
C3024 游离 DNA
C3025 循环肿瘤 DNA
C3030 RNA
C3037 外泌体 RNA
C3040 蛋白
C3046 外泌体蛋白
C3047 代谢产物
C31 冻干血浆
C3140 蛋白
C40 红细胞
C4010 细胞系 (幼红细胞 )
C4011 原代细胞系
C4012 转化细胞系
C4030 RNA
C4032 信使 RNA(mRNA)
C4033 核糖体 RNA(rRNA)
C4034 转运 RNA(tRNA)
C4040 蛋白
C4041 细胞总蛋白
C4043 膜蛋白
C4044 胞浆总蛋白
C4045 细胞器总蛋白
C50 白细胞
C5010 细胞系
C5011 原代细胞系
C5012 转化细胞系
C5020 DNA
C5021 基因组 DNA
C5022 线粒体 DNA
C5023 cDNA
C5030 RNA
C5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C5032 信使 RNA(mRNA)
C5033 核糖体 RNA(rRNA)
C5034 转运 RNA(tRNA)
C5035 微小 RNA(microRNA)
C5036 非编码 RNA(ncRNA)
C5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C5040 蛋白
C5041 细胞总蛋白
C5042 核蛋白
C5043 膜蛋白
C5044 胞浆总蛋白
C5045 细胞器总蛋白
C60 血小板
C6040 蛋白
C6041 胞内总蛋白
C6043 膜蛋白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C6044 胞浆总蛋白
C6045 细胞器总蛋白
C70 血凝块
C7020 DNA
C7021 基因组 DNA
C7022 线粒体 DNA
C7023 cDNA
C7030 RNA
C7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C7032 信使 RNA(mRNA)
C7033 核糖体 RNA(rRNA)
C7034 转运 RNA(tRNA)
C7035 微小 RNA(microRNA)
C7036 非编码 RNA(ncRNA)
C7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C7040 蛋白
C7041 细胞总蛋白
C7042 核蛋白
C7043 膜蛋白
C7044 胞浆总蛋白
C7045 细胞器总蛋白
C7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C7047 代谢产物
D 精液
D10 精子
D1010 细胞系
D1011 原代细胞系
D1012 转化细胞系
D1020 DNA
D1021 基因组 DNA
D1022 线粒体 DNA
D1023 cDNA
D1030 RNA
D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D1032 信使 RNA(mRNA)
D1033 核糖体 RNA(rRNA)
D1034 转运 RNA(tRNA)
D1035 微小 RNA(microRNA)
D1036 非编码 RNA(ncRNA)
D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D1040 蛋白
D1041 细胞总蛋白
D1042 核蛋白
D1043 膜蛋白
D1044 胞浆总蛋白
D1045 细胞器总蛋白
D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D11 精浆 (精浆由前列腺液 、精囊液 、附睾液和尿道球腺分泌的
少量液体一起组成 )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D1140 蛋白
D1141 细胞总蛋白
D1142 核蛋白
D1143 膜蛋白
D1144 胞浆总蛋白
D1145 细胞器总蛋白
D1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D1147 代谢产物
D12 精斑
D1210 细胞系
D1211 原代细胞系
D1212 转化细胞系
D1220 DNA
D1221 基因组 DNA
D1222 线粒体 DNA
D1223 cDNA
D1230 RNA
D12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D1232 信使 RNA(mRNA)
D1233 核糖体 RNA(rRNA)
D1234 转运 RNA(tRNA)
D1235 微小 RNA(microRNA)
D1236 非编码 RNA(ncRNA)
D12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D1240 蛋白
D1241 细胞总蛋白
D1242 核蛋白
D1243 膜蛋白
D1244 胞浆总蛋白
D1245 细胞器总蛋白
D12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E 分泌物混悬液
E10 宫颈黏液 (正常情况宫颈黏液是一种糖蛋白凝胶 ,无细胞
成分 )
E1040 蛋白
E1041 细胞总蛋白
E1042 核蛋白
E1043 膜蛋白
E1044 胞浆总蛋白
E1045 细胞器总蛋白
E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E1047 代谢产物
E11 宫颈脱落细胞
E1110 细胞系
E1111 原代细胞系
E1112 转化细胞系
E1120 DNA
E1121 基因组 DNA
E1122 线粒体 DNA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E1123 cDNA
E1130 RNA
E1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E1132 信使 RNA(mRNA)
E1133 核糖体 RNA(rRNA)
E1134 转运 RNA(tRNA)
E1135 微小 RNA(microRNA)
E1136 非编码 RNA(ncRNA)
E1140 蛋白
E1141 细胞总蛋白
E1142 核蛋白
E1143 膜蛋白
E1144 胞浆总蛋白
E1145 细胞器总蛋白
E1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E1147 代谢产物
F 细胞混悬液
F10 脑脊液
F1010 细胞系
F1011 原代细胞系
F1012 转化细胞系
F1040 蛋白
F1041 细胞总蛋白
F1042 核蛋白
F1043 膜蛋白
F1044 胞浆总蛋白
F1045 细胞器总蛋白
F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1047 代谢产物
F11 脑脊液细胞
F1120 DNA
F1121 基因组 DNA
F1122 线粒体 DNA
F1123 cDNA
F1130 RNA
F1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F1132 信使 RNA(mRNA)
F1133 核糖体 RNA(rRNA)
F1134 转运 RNA(tRNA)
F1140 蛋白
F1141 细胞总蛋白
F1142 核蛋白
F1143 膜蛋白
F1144 胞浆总蛋白
F1145 细胞器总蛋白
F1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1147 代谢产物
F12 脑脊液上清
F1240 蛋白
F1241 细胞总蛋白
10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F1247 代谢产物
F20 胸腔积液
F2040 蛋白
F2041 细胞总蛋白
F2042 核蛋白
F2043 膜蛋白
F2044 胞浆总蛋白
F2045 细胞器总蛋白
F2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2047 代谢产物
F21 胸腔积液细胞
F2110 细胞系
F2111 原代细胞系
F2112 转化细胞系
F2120 DNA
F2121 基因组 DNA
F2122 线粒体 DNA
F2123 cDNA
F2130 RNA
F2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F2132 信使 RNA(mRNA)
F2133 核糖体 RNA(rRNA)
F2134 转运 RNA(tRNA)
F21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F2140 蛋白
F2141 细胞总蛋白
F2142 核蛋白
F2143 膜蛋白
F2144 胞浆总蛋白
F2145 细胞器总蛋白
F2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22 胸腔积液上清
F2240 蛋白
F2241 细胞总蛋白
F2247 代谢产物
F30 心包液
F3040 蛋白
F3047 代谢产物
F31 心包液细胞
F3110 细胞系
F3111 原代细胞系
F3112 转化细胞系
F3120 DNA
F3121 基因组 DNA
F3122 线粒体 DNA
F3123 cDNA
F3130 RNA
F3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F3132 信使 RNA(mRNA)
F3133 核糖体 RNA(rRNA)
11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F3134 转运 RNA(tRNA)
F3140 蛋白
F3141 细胞总蛋白
F3142 核蛋白
F3143 膜蛋白
F3144 胞浆总蛋白
F3145 细胞器总蛋白
F3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3147 代谢产物
F32 心包液上清
F3240 蛋白
F3247 代谢产物
F40 腹腔积液
F4040 蛋白
F4047 代谢产物
F41 腹腔积液细胞
F4110 细胞系
F4111 原代细胞系
F4112 转化细胞系
F4120 DNA
F4121 基因组 DNA
F4122 线粒体 DNA
F4123 cDNA
F4130 RNA
F4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F4132 信使 RNA(mRNA)
F4133 核糖体 RNA(rRNA)
F4134 转运 RNA(tRNA)
F41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F4140 蛋白
F4141 细胞总蛋白
F4142 核蛋白
F4143 膜蛋白
F4144 胞浆总蛋白
F4145 细胞器总蛋白
F4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4147 代谢产物
F42 腹腔积液上清
F4240 蛋白
F4247 代谢产物
F50 关节腔液
F5040 蛋白
F5042 细胞因子
F51 关节腔液细胞
F5110 细胞系
F5111 原代细胞系
F5112 转化细胞系
F5120 DNA
F5121 基因组 DNA
F5122 线粒体 DNA
12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F5123 cDNA
F5130 RNA
F5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F5132 信使 RNA(mRNA)
F5133 核糖体 RNA(rRNA)
F5134 转运 RNA(tRNA)
F51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F5140 蛋白
F5141 细胞总蛋白
F5142 核蛋白
F5143 膜蛋白
F5144 胞浆总蛋白
F5145 细胞器总蛋白
F5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F52 关节腔液上清
F5240 蛋白
F60 胰腺囊液
F6040 蛋白
G 排泄物
G10 尿液
G1010 尿道上皮脱落细胞 DNA
G1020 尿液游离核酸
G1040 蛋白
G1041 细胞总蛋白
G1042 核蛋白
G1043 膜蛋白
G1044 胞浆总蛋白
G1045 细胞器总蛋白
G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G1047 代谢产物
G20 粪便
G2010 肠道脱落细胞 DNA
G2020 微生物宏基因组 DNA
C2021 脱落细胞
C2047 代谢产物
G30 泪液
G3024 游离 DNA
G3040 蛋白
G40 汗液
G4024 游离 DNA
G4040 蛋白
G4047 代谢产物
H 干细胞
H10 胚胎干细胞
H1010 细胞系
H1011 原代细胞系
H1012 转化细胞系
H1020 DNA
H1021 基因组 DNA
H1022 线粒体 DNA
13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H1023 cDNA
H1030 RNA
H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H1032 信使 RNA(mRNA)
H1033 核糖体 RNA(rRNA)
H1034 转运 RNA(tRNA)
H1035 微小 RNA(microRNA)
H1036 非编码 RNA(ncRNA)
H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H1040 蛋白
H1041 细胞总蛋白
H1042 核蛋白
H1043 膜蛋白
H1044 胞浆总蛋白
H1045 细胞器总蛋白
H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H20 成体干细胞
H2010 细胞系
H2011 原代细胞系
H2012 转化细胞系
H2020 DNA
H2021 基因组 DNA
H2022 线粒体 DNA
H2023 cDNA
H2030 RNA
H2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H2032 信使 RNA(mRNA)
H2033 核糖体 RNA(rRNA)
H2034 转运 RNA(tRNA)
H2035 微小 RNA(microRNA)
H2036 非编码 RNA(ncRNA)
H2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H2040 蛋白
H2041 细胞总蛋白
H2042 核蛋白
H2043 膜蛋白
H2044 胞浆总蛋白
H2045 细胞器总蛋白
H2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H21 造血干细胞
H2110 细胞系
H2111 原代细胞系
H2112 转化细胞系
H2120 DNA
H2121 基因组 DNA
H2122 线粒体 DNA
H2123 cDNA
H2130 RNA
H21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H2132 信使 RNA(mRNA)
14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H2133 核糖体 RNA(rRNA)
H2134 转运 RNA(tRNA)
H2135 微小 RNA(microRNA)
H2136 非编码 RNA(ncRNA)
H21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H2140 蛋白
H2141 细胞总蛋白
H2142 核蛋白
H2143 膜蛋白
H2144 胞浆总蛋白
H2145 细胞器总蛋白
H21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H22 神经干细胞
H2210 细胞系
H2211 原代细胞系
H2212 转化细胞系
H2220 DNA
H2221 基因组 DNA
H2222 线粒体 DNA
H2223 cDNA
H2230 RNA
H22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H2232 信使 RNA(mRNA)
H2233 核糖体 RNA(rRNA)
H2234 转运 RNA(tRNA)
H2235 微小 RNA(microRNA)
H2236 非编码 RNA(ncRNA)
H22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H2240 蛋白
H2241 细胞总蛋白
H2242 核蛋白
H2243 膜蛋白
H2244 胞浆总蛋白
H2245 细胞器总蛋白
H22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I 分泌物
I10 唾液
I1010 细胞系
I1011 原代细胞系
I1012 转化细胞系
I1020 DNA
I1021 基因组 DNA
I1022 线粒体 DNA
I1023 cDNA
I1030 RNA
I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I1032 信使 RNA(mRNA)
I1033 核糖体 RNA(rRNA)
I1034 转运 RNA(tRNA)
I1035 微小 RNA(microRNA)
15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I1036 非编码 RNA(ncRNA)
I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I1040 蛋白
I1041 细胞总蛋白
I1042 核蛋白
I1043 膜蛋白
I1044 胞浆总蛋白
I1045 细胞器总蛋白
I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I20 咽拭子
I2020 脱落细胞 DNA
I2040 蛋白
I2047 代谢产物
I30 乳汁
I3020 脱落细胞 DNA
I3040 蛋白
I3047 代谢产物
I40 鼻腔粘液
I4040 蛋白
I4047 代谢产物
I50 痰液
I5020 脱落细胞 DNA
I5040 蛋白
I5047 代谢产物
I60 胆汁
I6040 蛋白
I70 羊水
I7024 游离 DNA
I7030 RNA
I7040 总蛋
I7047 代谢产物
I80 耵聍
I8040 蛋白
I8047 代谢产物
Z 其他
Z10 卵细胞
Z1010 细胞系
Z1011 原代细胞系
Z1012 转化细胞系
Z1020 DNA
Z1021 基因组 DNA
Z1022 线粒体 DNA
Z1023 cDNA
Z1030 RNA
Z1031 组织总 RNA(totalRNA)
Z1032 信使 RNA(mRNA)
Z1033 核糖体 RNA(rRNA)
Z1034 转运 RNA(tRNA)
Z1035 微小 RNA(microRNA)
Z1036 非编码 RNA(ncRNA)
16
犌犅/犜 ×××× —202×
表 1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Z1037 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Z1040 蛋白
Z1041 细胞总蛋白
Z1042 核蛋白
Z1043 膜蛋白
Z1044 胞浆总蛋白
Z1045 细胞器总蛋白
Z1046 组织液中的蛋白

4.2.2 器官来源分类及编码方法
器官来源的编码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由一位小写字母代码和两位数字代码结合的编码组成
以“a01”为例 ,小写字母代码表示器官类型 ,两位数字代码表示样本一级类型 ;第二层由两位数字组成 ,
表示由第一层编码表示的样本可以进一步细分的器官来源 ,为二级器官来源 。 两层编码交叉组合 ,第一
层在前 ,第二层在后 ,组成五位代码 ,形成人类生物样本器官来源的完整代码 。 如果实际获取的样本器
官来源以及分类下不能进一步细分 ,器官来源仅限于一级分类 ,三位代码形成样本类型完整代码 。 最终
形成器官来源完整编码 ,由三位或五位即由一位小写字母代码和一或两组两位数字代码共同组成的代
码 ,见表 2。
表 2 器官来源分类代码表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a 运动系统 ——— 骨骼
a01 椎骨
a02 胸骨
a03 肋
a04 颅
a05 锁骨
a06 肩胛骨
a07 肱骨
a08 桡骨
a09 尺骨
a10 手骨
a1001 腕骨
a1002 掌骨
a1003 指骨
a11 髋骨
a12 股骨
a13 髌骨
a14 胫骨
a15 腓骨
a16 足骨
a17 其他骨 ,特指
a99 其他骨 ,未特指
b 运动系统 ——— 关节
17
犌犅/犜 ×××× —202×
表 2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b01 椎间盘
b02 半月板
b03 关节囊
b04 韧带
b05 其他关节软骨
b06 关节的其他未分类结构 ,特指
b99 关节 ,未特指
c 运动系统 ——— 肌肉
c01 头肌
c0101 面肌
c0102 咀嚼肌
c02 颈肌
c0201 颈浅肌与颈外侧肌
c0202 颈前肌
c0203 颈深肌
c0204 颈部筋膜
c03 躯干肌
c0301 背肌
c0302 胸肌
c0303 膈
c0304 腹肌
c04 上肢肌
c0401 上肢带肌
c0402 臂肌
c0403 手肌
c0404 上肢筋膜
c05 下肢肌
c0501 髋肌
c0502 大腿肌
c0503 小腿肌
c0504 足肌
c0505 下肢筋膜
c06 其他肌 ,特指
c99 肌 ,未特指
d 内脏 ——— 消化系统
d01 口腔
d0101 口唇
d0102 颊
d0103 腭
d0104 牙和牙周组织
d0105 舌
d0106 唾液腺
d02 咽
d03 食管
d04 胃
d0401 贲门部
d0402 胃底
d0403 胃体
d0404 幽门部
d05 小肠
18
犌犅/犜 ×××× —202×
表 2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d0501 十二指肠
d0502 空肠
d0503 回肠
d06 大肠
d0601 盲肠
d0602 阑尾
d0603 结肠
d0604 直肠
d0605 肛管
d07 肝
d0701 右前叶
d0702 右后叶
d0703 左内叶
d0704 左外叶
d0705 尾状叶
d08 肝外胆道系统
d0801 胆囊
d0802 肝管与肝总管
d0803 胆总管
d09 胰
d0901 胰头
d0902 胰体
d0903 胰尾
d0904 胰管
d99 消化器官 ,未特指
e 内脏 ——— 呼吸系统
e01 鼻
e02 喉
e03 气管
e04 支气管
e05 肺
e0501 左肺上叶
e0502 左肺下叶
e0503 右肺上叶
e0504 右肺中叶
e0505 右肺下叶
e06 胸膜
e0601 脏胸膜
e0602 壁胸膜
e99 呼吸器官 ,未特指
f 内脏 ——— 泌尿系统
f01 肾
f0101 肾被膜
f0102 肾皮质
f0103 肾髓质
f0104 肾盂
f02 输尿管
f03 膀胱
f04 尿道
f99 泌尿器官 ,未特指
19
犌犅/犜 ×××× —202×
表 2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g 内脏 ——— 男性生殖系统
g01 睾丸
g02 附睾
g03 输精管和射精管
g04 精囊
g05 前列腺
g06 尿道球腺
g07 阴囊
g08 阴茎
g0801 阴茎头
g0802 阴茎体
g0803 阴茎根
g99 男性生殖器官 ,未特指
h 内脏 ——— 女性生殖系统
h01 卵巢
h02 输卵管
h03 子宫
h0301 子宫底
h0302 子宫体
h0303 子宫颈
h04 阴阜
h05 大阴唇
h06 小阴唇
h07 阴道前庭
h08 阴蒂
h09 前庭球
h10 乳房
h11 阴道
h12 前庭大腺
h13 胎盘
h14 脐带
h99 女性生殖器官 ,未特指
i 内脏 ——— 腹膜
i01 网膜
i02 系膜
i03 韧带
i99 腹膜 ,未特指
j 脉管系统 ——— 心血管系统
j01 心
j0101 心包
j0102 心房
j0103 心室
j0104 瓣膜
j0105 冠状动脉
j0106 心脏静脉
j02 动脉
j0201 肺循环的动脉
j0202 体循环的动脉
j03 静脉
j0301 肺循环的静脉
20
犌犅/犜 ×××× —202×
表 2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j0302 体循环的静脉
j99 心血管 ,未特指
k 脉管系统 ——— 淋巴系统
k01 淋巴导管
k0101 胸导管
k0102 右淋巴导管
k02 淋巴结
k0201 头部淋巴结
k0202 颈部淋巴结
k0203 肘淋巴结
k0204 腋淋巴结
k0205 胸壁淋巴结
k0206 胸腔器官淋巴结
k0207 淋巴结
k0208 腹股沟淋巴结
k0209 骶淋巴结
k0210 髂内淋巴结
k0211 髂外淋巴结
k0212 髂总淋巴结
k0213 腹壁淋巴结
k0214 腹腔器官的淋巴结
k03 胸腺
k04 脾
k99 淋巴器官 ,未特指
l 感觉器官 ——— 视器
l01 眼球壁
l0101 角膜
l0102 巩膜
l0103 虹膜
l0104 睫状体
l0105 脉络膜
l0106 视网膜
l02 眼球内容物
l0201 房水
l0202 晶状体
l0203 玻璃体
l02 眼副器
l0301 眼睑
l0302 结膜
l0303 泪器
l0304 眼球外肌
l0305 眶脂体与眶筋膜
l99 眼 ,未特指
m 感觉器官 ——— 前庭蜗器
m01 外耳
m0101 耳廓
m0102 外耳道
m0103 鼓膜
m02 中耳
m0201 鼓室
21
犌犅/犜 ×××× —202×
表 2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m0202 咽鼓管
m0203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m03 内耳
m0301 骨迷路
m0302 膜迷路
m0303 内耳道
n 感觉器官 ——— 其他感受器
n01 皮肤
n0101 表皮
n0102 真皮
n0103 皮肤附属物
n02 嗅器
n03 味器
o 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o01 脊髓
o0101 灰质
o0102 白质
o02 脑
o0202 小脑
o0203 端脑
o0204 间脑
o0205 中脑
o0206 脑桥
o0207 延髓
o03 脑和脊髓的被膜
o99 中枢神经器官 ,未特指
p 神经系统 ——— 周围神经系统
p01 脊神经
p0101 颈丛
p0102 臂丛
p0103 胸神经前支
p0104 腰丛
p0105 骶丛
p02 脑神经
p0201 嗅神经
p0202 视神经
p0203 动眼神经
p0204 滑车神经
p0205 三叉神经
p0206 展神经
p0207 面神经
p0208 前庭蜗神经
p0209 舌咽神经
p0210 迷走神经
p0211 副神经
p0212 舌下神经
p03 内脏神经
p99 周围神经系统 ,未特指
q 内分泌系统
q01 垂体
22
犌犅/犜 ×××× —202×
表 2 (续 )
代码
样本类型名称 说明
一级 二级 三级
q02 甲状腺
q03 甲状旁腺
q04 肾上腺
q05 松果体
q06 胰岛
q07 胸腺
q08 睾丸
q09 卵巢
q99 内分泌器官 ,未特指
r 其他 ——— 血液和造血系统
r01 血液
r02 骨髓
r99 其他造血器官 (肝 、脾 、淋巴结等 )
s 其他 ——— 胚胎
s01 胚胎
s02 胎盘
t 其他 ——— 其他非正常器官组织
t01 皮肤附属物
t0101 毛囊
t0102 毛发
t0103 皮脂腺
t0104 指甲
t02 软组织
t0201 纤维组织
t0202 脂肪
t0203 平滑肌 、横纹肌
t0204 间皮
t0205 恶黑
z 其他 ——— 不明器官来源
z01 无法确认器官来源

23
犌犅/犜 ×××× —202×

参 考 文 献
[1] GB/T14396—2016 疾病分类与代码

24
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为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监督,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
准化法》,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和立项、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发布、
实施、监督与复审等工作。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
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坚持通用性原则,优先制定适用于一类或多类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标
准。

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命令作为依据,有明确的标准实施
监督管理部门。

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在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保证标准的
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

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公开、透明,按照便捷有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第二章 组织管理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的有关规章、制
度,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统一立项、编号、对外通报,依据授权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
审查和复审工作。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
进行监督检查。

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
定和实施。

第三章 项目提出和立项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项
目。
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的项目,可以由相关部门联合提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
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确
有必要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应当明确项目提出部门,无需立项的说明原因。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
建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立项的,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并
明确项目提出部门。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前,应当充分征求有关政府部门的意见,调研
企业、社会团体、消费者和教育、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进行论证评估。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时,应当报送项目申报书和标准草案。项目申
报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二)制定标准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命令等;

(三)主要技术内容;

(四)国内相关强制性标准和配套推荐性标准情况;

(五)国际、国外相关法规和标准情况;

(六)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部门;

(七)标准所涉及的产品、过程和服务目录;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从以下方面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进行立项审查:

(一)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原则;

(二)是否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协调、衔接;

(三)是否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要求;

(四)需要审查的其他内容。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查通过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
见。征求意见期限一般不少于 30 天。应急项目可视情况缩短征求意见期限。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反馈意见进行协调处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
要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专题论证,或召集协调会议。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审查、协调后下达计划,明确起草部门和完成
时间。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项目,明确牵头起草部门。
不予立项的,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项目提出部门未予立项的原由。

第四章 组织起草

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下达后,起草部门可委托相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起草工作。未
组成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起草部门应当成立起草组承担强制性国家标准起草工作。起
草组的专家一般来自国内权威专业机构。

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全文强制,技术内容可验证、可操作,条款表述上应使用强制性表述。其他
编写要求按照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有关要求执行。

强制性国家标准前言中标注起草部门信息,不标注标准起草单位、起草人信息。强制性国家标准
发布后,参与编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申请参编标准的证明文件。

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在调查分析、实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起草。技术内容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的,应当委托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开展。

起草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同时编写编制说明,编制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根据工作进展及时补
充完善: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起草组人员组成及所在单位、形成每个阶段草案的过程等;

(二)编制原则和确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等),修订强
制性国家标准时,应提出技术内容变化的依据;

(三)与国际、国外有关法规和标准水平的比对分析;

(四)与有关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强制性标准的关系,配套推荐性标准的情况;

(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及依据;

(六)实施标准所需要的技术改造、成本投入、老旧产品退出市场时间、实施标准可能造成的社
会影响等因素分析,以及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的标准实施日期建议;

(七)实施标准的有关政策措施;

(八)是否需要通报的建议及理由;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

(十一)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对于需要验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试验验证报告应当作为编制说明的附件一并提供。

第五章 征求意见

起草部门应当将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通过本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
门的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不少于 30 天。
起草部门还应当向涉及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检测认证机构、消
费者组织等有关方书面征求意见。书面征求意见的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包括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部
门。

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起草部门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
形式听取意见。

对于不采用国际标准或与有关国际标准技术内容不一致,且对世界贸易组织(WTO)其他成员的
贸易有重大影响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进行对外通报。

起草部门应当将中英文通报表和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务
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要求对外通报,并将对外通报中收到的意
见反馈起草部门。

起草部门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形成强制性国家标准送审稿和意见汇总处理表。标准内容如有重大修
改,应再次征求意见并对外通报。

第六章 技术审查

起草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审查工作。未组成全
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起草部门应当成立审查专家组承担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涉
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牵头起草部门会同参与部门成立审查专家组。审查
专家组的组成应当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应当采取会议审查形式,重点审查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
性以及与相关政策要求的符合性。

审查会议应当形成会议纪要,并经与会全体专家签字。会议纪要应如实反映审查会议的情况,包
括会议时间地点、会议议程、审查意见、审查结论、专家名单等内容。

起草部门根据审查情况决定报批的,形成报批稿,报送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两个以上部
门联合起草的,经参与部门同意后报送。报批材料包括:

(一)报批公文;

(二)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稿;

(三)编制说明;

(四)意见汇总处理表;

(五)审查会议纪要;

(六)其他需要报送的材料。

起草部门应当保证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

起草部门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对外通报或技术审查过程中,认为相关技术
内容存在重大问题或遇政策性变化,可以重新起草,或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终止项
目的建议。
强制性国家标准不能按时报批的,起草部门应当提前 60 天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说明情
况,并申请延期。

第七章 批准发布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从以下方面对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材料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原则;

(二)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符合性、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三)是否正确处理了重大意见分歧;

(四)相关程序是否规范、报批材料是否齐全。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退回起草部门修改完善。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统一编号。编号按《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执行。

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授权批准
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日期和实施日期之间应当留出合理时间作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强制性国家标准从立项下达到标准报批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个月,批准发布时间一般不超过 2 个
月。

强制性国家标准应当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形式正式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后,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于 20 个工作日内在官方网站上免费公开标准文本。

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出现下列情况的,由起草部门研究提出解释草案,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发布:

(一)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

(二)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强制性国家标准依据;

(三)其他需要发布解释的事项。

对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过程中具体应用问题的咨询,由起草部门负责研究答复。

第八章 实施、监督与复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做好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宣传和贯
彻。

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过渡期内,相关方应当为实施新标准进行充分准备,企业可以选择按原标准
或新标准组织实施。新标准实施后,不符合新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
供。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平台,接收社会各方的意见
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起草部门。

起草部门应当主动搜集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的效果和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
的跟踪评估。

起草部门与实施监督管理部门为不同部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将执法信息、监督信息以及
其他实施方面的信息反馈给起草部门。

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后,起草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
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应当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估,实施取得
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实施工作的建议等。

起草部门应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适时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复审,提
出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的意见,并附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报送国务院标准
化行政主管部门。

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 5 年。

复审结论为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起草部门应当在报送复审结论时,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
同时提出修订项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组织下达修订计划。

复审结论为废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并书面征求标准
实施监督管理部门意见。社会公示期为 30 天。征求意见和公示期间未收到异议的,国务院标准化
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废止公告。

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出现争议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商;协商
不成的,提交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解决。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
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职
责予以处理并反馈结果。

第九章 附则

强制性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处置应按《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执行。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 xxxx 年 xx 月 xx 日起实施。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关于强制性标准实行条文强


制的若干规定》,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的若干规定》即行废止。其他有
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附件 2:

《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起草背景

2015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将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强化强制性标
准管理作为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2016 年,标准委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完成了
13290 项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有超过 5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废止或转为推荐性标准。目前,
现行有效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0 余项,每年新立项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在不断增加。2017 年 11 月
4 日,新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等
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快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不仅是贯彻新《标准化法》的
要求,更是推进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的迫切需要。

二、编制过程

(一)组织起草。

2015 年 4 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印发后,标准委随即成立起草小组,着手研究起草《强
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

2016 年以来,标准委多次组织专家会议,研究《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的主要内
容,对强制性标准的定位、程序、实施监督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论证。2017 年 7 月 13 日,标
准委召开会议,听取法学专家、标准化专家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意见建议。

(二)修改完善。

2016 年 7 月和 2017 年 10 月,标准委两次组织召开主任专题会,就《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草案)》进行集中研究和讨论。

2017 年 11 月 4 日,新《标准化法》发布后,标准委根据新法要求,多次组织专家修改完善草案
内容,形成《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三)征求国务院部委和地方质监局意见。

2018 年 2 月-4 月,标准委向 57 个国务院部委以及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书面征求意见。47 个部门、27 个地方质监局反馈了意见。其中,26 个
部委、15 个地方局反馈无意见。另有 21 个部委和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 161 条意见建议。起草组认真细致地对每一条反馈意见做了充分研究和
处理。161 条反馈意见中,采纳(含部分采纳、已有体现)121 条意见,未采纳 40 条意见(具体
情况附件意见处理汇总表)。

办法编制过程中,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分别于 2018 年 1 月 26 日在《管理办


法》征求部门、地方意见之前,以及 7 月 4 日根据各方反馈意见修改完善之后,两次召开委务
会,听取情况汇报,审议《管理办法》,并就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重
点,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三、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九章五十一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总则,共 7 条。主要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的范围和原则。范围上,强制性国家标准
应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为
目的。坚持通用性原则,优先制定适用于一类或多类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标准。程序上,要求公
开、透明,按照便捷有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依据上,要求强制性国
家标准应有法律或者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作为依据,要有明确的标准实施监督管理部
门。

第二章组织管理,共 4 条。对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
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在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中的有关职责进行了规定。

第三章项目提出和立项,共 8 条。主要规定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的程序和要求,
以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开展立项审查的具体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
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提出立项建议及相关处理要求。根据需要,对于涉
及多部职责的项目,可联合提出。多部门无法协调一致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
行协调。

第四章组织起草,共 4 条。第五章征求意见,共 4 条。第六章技术审查,共 5 条。明确了强制性


国家标准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和技术审查阶段的相关要求,既与新法相衔接,又对具体工作
程序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如,规定了标准编制的要求,征求意见应通过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对外通报的有关要求,起草部门在起草、征求意见
或技术审查中,认为存在重大问题或遇政策性变化可组织重新编制或提出项目终止。不能按时完
成任务的,应在计划完成时间到达前 60 天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说明情况,并申请延期
等。

第七章批准发布,共 5 条。主要规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材料和程序,并对统一编号、批准发
布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日期和实施日期之间应留出合理时间作为标准实施过
渡期,以及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于 20 个工作日内在网站上免费
公开标准文本等。

第八章实施监督与复审,共 10 条。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过渡期内,企业可选择按原标准
或新标准组织生产。规定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标准起草部门以及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
监督中的职责。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规定标准复审
周期不超过 5 年。

第九章附则,共 4 条。主要规定了标准涉及专利、例外情况和有关规章废止等内容。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跨部门跨领域联合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鉴于部分强制性标准涉及多部门职责,《管理办法》提出可由相关部门联合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
项目。在下达制修订计划时,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明确牵头起草部门。技术审查时,牵头
起草部门会同参与部门联合成立审查专家组,保证多部门共同参与、各方意见渠道畅通,促进标
准顺利制定实施。

(二)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监督。

为强化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性国家标准起草部
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等方面的职责。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信息反馈平台,起草部门主动搜集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监督管理部门主动反馈有关信息。强制性
国家标准实施后,起草部门应适时复审,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报告,
报送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三)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解释答复。

为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解释答复工作,《管理办法》分两种情况,从程序和要求上作出了规定。
一种是普遍性解释问题,主要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者出现新
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依据的,这类普遍性问题,由起草部门提出解释草案,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统一对外发布。另一种是个性化咨询问题,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过程中具体应用问
题的咨询,可直接由起草部门研究答复。

(四)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中不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信息问题。

征求意见中一些部门提出为鼓励各方参与标准化工作以及后续标准解释等工作,建议标准文本中
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信息。起草组研究认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由政府发布的具有法规属性的
强制性文件,不适宜标注具体的起草单位、起草人。考虑到与之前工作的衔接以及鼓励各方参与
标准化工作,办法中增加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参与编制的单位和个人可向国务院标准化主
管部门申请参编标准的证明文件等要求。

(五)关于《管理办法》的发布形式。

各方意见协调一致后,本《管理办法》将以《标准化法》配套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外发布。
《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编制说明
一、起草背景

2015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将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强化强制性标
准管理作为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2016 年,标准委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完成了
13290 项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有超过 5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废止或转为推荐性标准。目前,
现行有效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0 余项,每年新立项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在不断增加。2017 年 11 月
4 日,新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等
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快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不仅是贯彻新《标准化法》的
要求,更是推进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的迫切需要。

二、编制过程

(一)组织起草。

2015 年 4 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印发后,标准委随即成立起草小组,着手研究起草《强
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

2016 年以来,标准委多次组织专家会议,研究《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的主要内
容,对强制性标准的定位、程序、实施监督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论证。2017 年 7 月 13 日,标
准委召开会议,听取法学专家、标准化专家对《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意见建议。

(二)修改完善。

2016 年 7 月和 2017 年 10 月,标准委两次组织召开主任专题会,就《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草案)》进行集中研究和讨论。

2017 年 11 月 4 日,新《标准化法》发布后,标准委根据新法要求,多次组织专家修改完善草案
内容,形成《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三)征求国务院部委和地方质监局意见。

2018 年 2 月-4 月,标准委向 57 个国务院部委以及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书面征求意见。47 个部门、27 个地方质监局反馈了意见。其中,26 个
部委、15 个地方局反馈无意见。另有 21 个部委和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 161 条意见建议。起草组认真细致地对每一条反馈意见做了充分研究和
处理。161 条反馈意见中,采纳(含部分采纳、已有体现)121 条意见,未采纳 40 条意见(具体
情况附件意见处理汇总表)。

办法编制过程中,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分别于 2018 年 1 月 26 日在《管理办


法》征求部门、地方意见之前,以及 7 月 4 日根据各方反馈意见修改完善之后,两次召开委务
会,听取情况汇报,审议《管理办法》,并就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重
点,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三、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九章五十一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总则,共 7 条。主要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的范围和原则。范围上,强制性国家标准
应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为
目的。坚持通用性原则,优先制定适用于一类或多类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标准。程序上,要求公
开、透明,按照便捷有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依据上,要求强制性国
家标准应有法律或者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作为依据,要有明确的标准实施监督管理部
门。

第二章组织管理,共 4 条。对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
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在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中的有关职责进行了规定。

第三章项目提出和立项,共 8 条。主要规定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的程序和要求,
以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开展立项审查的具体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
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提出立项建议及相关处理要求。根据需要,对于涉
及多部职责的项目,可联合提出。多部门无法协调一致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
行协调。

第四章组织起草,共 4 条。第五章征求意见,共 4 条。第六章技术审查,共 5 条。明确了强制性


国家标准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和技术审查阶段的相关要求,既与新法相衔接,又对具体工作
程序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如,规定了标准编制的要求,征求意见应通过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对外通报的有关要求,起草部门在起草、征求意见
或技术审查中,认为存在重大问题或遇政策性变化可组织重新编制或提出项目终止。不能按时完
成任务的,应在计划完成时间到达前 60 天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说明情况,并申请延期
等。

第七章批准发布,共 5 条。主要规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材料和程序,并对统一编号、批准发
布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日期和实施日期之间应留出合理时间作为标准实施过
渡期,以及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于 20 个工作日内在网站上免费
公开标准文本等。

第八章实施监督与复审,共 10 条。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过渡期内,企业可选择按原标准
或新标准组织生产。规定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标准起草部门以及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
监督中的职责。明确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规定标准复审
周期不超过 5 年。

第九章附则,共 4 条。主要规定了标准涉及专利、例外情况和有关规章废止等内容。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跨部门跨领域联合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鉴于部分强制性标准涉及多部门职责,《管理办法》提出可由相关部门联合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
项目。在下达制修订计划时,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明确牵头起草部门。技术审查时,牵头
起草部门会同参与部门联合成立审查专家组,保证多部门共同参与、各方意见渠道畅通,促进标
准顺利制定实施。

(二)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监督。

为强化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性国家标准起草部
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等方面的职责。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信息反馈平台,起草部门主动搜集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监督管理部门主动反馈有关信息。强制性
国家标准实施后,起草部门应适时复审,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报告,
报送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三)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解释答复。

为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解释答复工作,《管理办法》分两种情况,从程序和要求上作出了规定。
一种是普遍性解释问题,主要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者出现新
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依据的,这类普遍性问题,由起草部门提出解释草案,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统一对外发布。另一种是个性化咨询问题,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过程中具体应用问
题的咨询,可直接由起草部门研究答复。

(四)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中不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信息问题。

征求意见中一些部门提出为鼓励各方参与标准化工作以及后续标准解释等工作,建议标准文本中
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信息。起草组研究认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由政府发布的具有法规属性的
强制性文件,不适宜标注具体的起草单位、起草人。考虑到与之前工作的衔接以及鼓励各方参与
标准化工作,办法中增加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参与编制的单位和个人可向国务院标准化主
管部门申请参编标准的证明文件等要求。

(五)关于《管理办法》的发布形式。

各方意见协调一致后,本《管理办法》将以《标准化法》配套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外发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