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6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手段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用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往往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状态,由此他们一般会选
择自己所偏好的信息进行浏览,从而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全感,这种选择性
的信息接触会使得用户形成认知闭环,之后逐渐陷入信息茧房效应之中。小红书
APP 作为虚拟社交平台,在信息化环境与算法推荐技术愈加成熟的大背景之下,
用户已经逐渐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自主的选择信息,但由于个人信息素养以及思
维局限性等问题,用户很难打破信息茧房效应的束缚,信息茧房效应会越来越明
显。因此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不仅是信息环境与媒体平台算法的结果,更是用
户本身个人情感和价值观所导致的结果。
根据 CNN 平台榜中榜大数据研究院相关资料与 Quest Mobile 数据显示,2022
年小红书 APP 在中国十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品牌指数达到 87[1],日活跃用户数量超
过 4500 万,同比增长超过 70%[2]。基于此,本文以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小红书 APP
作为研究对象,试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与破茧策略。
首先,本文利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初步的关系模型,根据不同变量之间
的关系来说明小红书 APP 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下,用户
作为主体部分,在信息茧房效应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根据文献调
研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数据,对用户信息茧房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实证
分析,验证假设并解释关系。再次,本文选取 SPSS 和 AMO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和拟合检验,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模型进行定量验证。研究
指出用户是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信息茧房效应主要通过用户的信息行
为、非质疑式思维、自我认知局限、媒介从众心理产生。最后,本文依据以上四
个关键因素,针对性的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破茧”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红书 APP;信息用户;信息茧房;信息生态系统;形成机理

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People's lifestyles and means of entertainment are undergoing radical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Internet users in this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re
often in a high pressure life, so they will generally choose their preferred information to
browse, so as to obtain a certain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 this selective
information contact will make users form a cognitive closed loop, and then gradually
fall into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As a virtual social platform, i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becoming more
mature, users can gradually choose information independently from their own needs,
but due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inking limitations, it is difficult for users
to break the bondage of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and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media platform algorithm,
but also the result of users' personal feelings an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CNN platform list in the Big Data
Institute and Quest Mobile data, the brand index of Xiaohongshu APP in the top ten
[1]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n China reached 87 in 2022 , and the number of daily active
[2]
users exceeded 45 million, with a year-on-year growth of more than 70% .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Xiaohongshu APP, which is currently developing rapid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ries to use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coon breaking strategy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of Xiaohongshu APP users.
Firstly, this paper uses the information ecosystem theory to construct a preliminary
relationship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use of Xiaohongshu APP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information
ecosystem theory, users, as the main par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II
Abstract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Secondl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results, we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and collected relevant data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negative
effects generated by users' information cocoon to verify the hypotheses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s. Again, SPSS and AMOS software are select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fitting
test in this paper to quantitatively verif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model of user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of Xiaohongshu APP.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users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whole information ecosystem, and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is
mainly generated through us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non-questioning thinking,
self-perception limitation, and media herding mental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four
key fact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coon
breaking" strategy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Keywords: Xiaohongshu App; information user; information cocoon; information


ecosystem; formation mechanism

II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目的 ............................................................................................... 1
1.1.3 研究意义 ...............................................................................................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评述 ......................................................................... 3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3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5
1.2.3 评述 ....................................................................................................... 7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8
1.3.1 研究内容框架 ...................................................................................... 8
1.3.2 研究方法 .............................................................................................. 9
1.4 创新点 ............................................................................................................. 9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2.1 相关概念 ....................................................................................................... 11
2.1.1 信息茧房效应的内涵 ........................................................................ 11
2.1.2 小红书 APP 简介 ............................................................................... 12
2.1.3 形成机理的概念 ................................................................................ 12
2.2 理论基础 ....................................................................................................... 13
2.2.1 信息行为理论 .................................................................................... 13
2.2.2 信息生态系统理论 ............................................................................ 15
2.2.3 非质疑式思维理论 ............................................................................ 16

IV
目录

2.3 本章小结 ....................................................................................................... 17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 18
3.1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概述 .......................................... 18
3.2 研究假设 ....................................................................................................... 19
3.2.1 用户的信息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 19
3.2.2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 20
3.2.3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 20
3.2.4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 21
3.3 变量设计 ....................................................................................................... 21
3.3.1 用户的信息行为变量设计 ................................................................ 22
3.3.2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变量设计 ........................................................ 23
3.3.3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变量设计 ........................................................ 24
3.3.4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变量设计 ........................................................ 25
3.3.5 用户的基本特征变量设计 ................................................................ 25
3.4 研究模型的构建 ........................................................................................... 26
3.5 本章小结 ....................................................................................................... 27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 28
4 .1 实证研究设计 .............................................................................................. 28
4.1.1 问卷的设计 ........................................................................................ 28
4.1.2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回收 .................................................................... 29
4.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9
4.2.1 小红书 APP 用户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29
4.2.2 小红书 APP 用户使用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 30
4.3 问卷的质量分析 ........................................................................................... 32
4.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32
4.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33
4.4 显著性相关分析 ........................................................................................... 33
V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1 变量内显著性相关分析 .................................................................... 34


4.4.2 用户的信息行为显著性相关分析 .................................................... 35
4.4.3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显著性相关分析 ............................................ 36
4.4.4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显著性相关分析 ............................................ 36
4.4.5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显著性相关分析 ............................................ 37
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7
4.5.1 因子载荷系数分析 ............................................................................ 38
4.5.2 收敛效度分析 .................................................................................... 40
4.6 实证结论分析 ............................................................................................... 41
4.6.1 用户信息行为维度分析 .................................................................... 41
4.6.2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维度分析 ........................................................ 41
4.6.3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维度分析 ........................................................ 42
4.6.4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维度分析 ........................................................ 42
4.7 本章小结 ....................................................................................................... 42
第 5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破茧策略 ................................................................. 43
5.1 用户信息行为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 43
5.1.1 增强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 43
5.1.2 扩大信息领域 .................................................................................... 43
5.2 用户非质疑式思维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 44
5.2.1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 44
5.2.2 提高信息价值的辨别意识 ................................................................ 45
5.3 用户自我认知局限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 45
5.3.1 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 45
5.3.2 弥合不同群体的信息鸿沟 ................................................................ 46
5.4 用户媒介从众心理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 46
5.4.1 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 46
5.4.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47
VI
目录

5.5 本章小结 ....................................................................................................... 48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9
6.1 研究结论 ....................................................................................................... 49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50
6.2.1 研究局限性 ........................................................................................ 50
6.2.2 研究展望 ............................................................................................ 51
参考文献 ..................................................................................................................... 52
附录 ............................................................................................................................. 55
致谢 ............................................................................................................................. 58
独创性声明 .................................................................................................................59

VII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网络技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变化不断
渗透到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对新媒体这种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产生影响。
正是在互联网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小红书 APP 应运而生。小红书作为一个全新的
社交新媒体平台,将电商与社交相融合,激活出了一个全新的形式满足人们在网
络上的各种需求。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
平台用户既可以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新媒体的多维空
间结构中逐渐形成了巨大的用户群体。
根据千瓜数据显示,小红书的受众群体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 18-34 岁之间的女
性,但近几年随着小红书影响力的扩张,男性用户的比例由 2019 年的 10%提升到
了 2022 年的 30%[2]。
“标记我的生活”作为该平台的主打标签,用户可以通过图文
或者视频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笔记进行发布,其他用户就可以根据自
己的喜好对所发布的笔记进行收藏、点赞、评论。但当人们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笔
记不断进行点赞、收藏、评论的时候,个体的认知闭合会使得用户接收的信息类
型就会越来越少,就像被一个茧房禁锢起来。这也就是桑斯坦教授所提出的信息
茧房效应。
小红书平台用户的信息行为、自我认知局限和思维闭合使得用户不愿去偶遇
异质性信息,用户不想接触各式各样的信息来增加自己对于新事物的看法,只想
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活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小世界当中。长此以往,人们
不断沉迷于自己所创造的单质环境中,对具有公共价值的社会信息不在感兴趣,
从而对社交媒体形成过度依赖,不断成为一个思维单向度,盲目固态化的人,在
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中迷失自我。

1.1.2 研究目的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通过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 APP 作为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对


象,可以发现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信息茧房效应在网络
化时代有了新的意义,用户在平台中不同的信息行为以及用户本身的思维与认知
局限都会使得信息茧房的弊端逐渐扩大。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对整个
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阻碍,更是对网络用户的理性发展发出了挑战。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旨在探究破解信息茧房负面影响的实践路径是否可行。通过对小红
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的研究来确定用户能否自主意识到自己存在
于信息茧房中,能否自行规避信息茧房效应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在信息茧房之下
是否可以找到相关路径突破茧房。通过小红书 APP 这个平台载体结合用户的信息
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进行一
系列的实证研究,对信息茧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质性分析,期望可以通过相
关分析让人们对信息有自主的辨别意识,对于网络和现实有理性的区分。
(2)本文旨在找到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探究小红书
APP 用户对平台的哪些行为形成了信息茧房效应,以及信息茧房效应对平台用户
又会造成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本文研究结合信息茧房的相关基础理论进
行信息茧房形成机理模型的构建以及研究假设,之后针对小红书 APP 相关用户的
信息茧房行为进行问卷调查。

1.1.3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拓展了研究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
应形成机理,目前对于描述信息茧房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更多的是对其基础理论
以及意义的阐述,将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综合性论证的文献资料非常少。由于网
络用户在现代高压生活中缺乏思维的辩证性,信息茧房这个效应已经愈加明显,
因此本文通过小红书 APP 这一平台,结合信息茧房的理论意义,对其进行相关模
型构建和问卷调查,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对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

2
第 1 章 绪论

全面完整的探究。
其次,本文深化了社交媒体应用领域。由于小红书 APP 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使其在社交媒体领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用户基数连年增加,平台创作者所发布
的笔记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也就使得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茧房效应越来越明
显。小红书 APP 的运营模式采取社交媒体与电商相融合的模式,所以用户在平台
中不仅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完成自己的购买需求,这也就使得小红
书 APP 在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远超于其他社交媒体以及娱乐软件。因此本文选取
小红书 APP 作为研究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平台载体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也可以提出更加有效,更具有社会价值的“破茧”对策。
(2)实践意义
第一,提升用户的思维认知与价值导向。小红书 APP 的用户大多数为年轻人,
其中内容呈现的也多为美妆、购物、旅游等精致时尚的主题形式,平台根据用户
的偏好信息会精准推送各类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物品的购
买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用户产生媒介沉迷,过度消费,如果用户长期处
于信息单一化的环境中,那么人们的认知领域会逐渐窄化,对信息失去辨别能力。
因此,对其信息茧房效应的危害进行探究以及提出有价值的“破茧”策略,可以
帮助用户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以及促进网络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二,提高用户辨别信息的能力。平台的个性化推送模式屏蔽掉了用户去了
解各类新生事物的可能性,用户将自己桎梏在一个茧房中,只去关注自己想要关
注的内容,无法接触到异质类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个人“兼容并包”的
发展模式,不利于网络平台对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更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
发展。因此,通过小红书 APP 这一平台实例与信息茧房效应的结合,可以使得用
户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媒体中信息获取的多样性,时刻在变化多样的新媒体中
保持自己的理性认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研究
从 2013 年开始我国学者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逐渐关注起来。在 2010 年
我国首次引入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截止 2023 年 2 月 28 日,在中国知网(CNKI)
的综合数据库中共找到 962 条以信息茧房为主题的学术成果,包括 766 篇学术期
刊、71 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 7 篇硕士论文、1 篇博士论文)、21 篇报纸和 7 篇会
议。从检索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信息茧房的概念进行专门
的学术阐述,比较常用的依然是桑斯坦教授在 2006 年发表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
而且在使用时往往停留在理论支撑的研究领域,很少有研究者结合社交媒体平台
来论证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关于我国对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大多集中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或者信息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彭兰教授所提出的促成信息茧房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户个性、
平台过滤技术和信息算法技术,其中提到的社交过滤与信息茧房、社交圈与信息
茧房均认为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有较大关系[3],这种选择性心
理不仅存在于新媒体技术,也存在于传统媒体技术。但是平台的过滤技术、信息
过滤的社交网络信息以及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交圈层分化平台都是在现代的新媒体
技术面前所产生的。
第二类是喻国明教授认为信息茧房效应是会一直存在的社会性现象,与平台
的算法技术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信息茧房效应必定会带来群体极化和社会粘
性丧失的现象。他同时指出破解信息茧房效应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不仅要从计算机
算法技术层面入手,还要从个人的的媒介素养层面进行改善。想要彻底“破茧”
就应按照平台用户的社交媒体数据和相关联系来破解潜在的需求[4]。
(2)“信息破茧”策略研究
大多数的国内学者对信息茧房的破解策略的研究一般从网络信息技术、社交
媒体平台和用户媒介素养等三方面进行着手。
首先,从网络信息技术角度出发,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目前网络的精准搜索引
擎以及检索系统方便了用户对于偏好信息内容搜索的同时,也对每一个用户都精
准地建立起了一个个性化搜索目录。因此,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信息技术所带
4
第 1 章 绪论

来的精准推送模式,对其性能进行不断优化,使得各类信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从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出发,王刚老师指出信息茧房效应的逐步强化主
要是由于各大媒体平台所提供的各类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无形中使得用户获取信
息的鸿沟逐步扩大[5],因此新媒体平台应该不断提高平台自身内容的质量,媒体平
台作为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应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刘华栋老
师也指出对于“信息破茧”的策略,新媒体平台应该构建起具有多元化的信息获
取渠道,构建起相应的人行道模式以提高平台的高质量发展[6]。
最后,从用户媒介素养方面出发,彭兰老师指出,目前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
已经在国内外成为了主流研究主题,但是信息茧房这一现象的诞生并非是在互联
网的浪潮中产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用户个人对信息不同的需求心
理由此造成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会使得他们本身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7],因
此信息茧房效应是在用户不断的信息挑剔过程中产生的,只不过这类现象与网络
发展时代相遇,从而加速了信息茧房效应的发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要远远早于我国,检索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关
于 Information Cocoons(信息茧房)的内容可以发现,国外专家和研究人员除了使
用“Information Cocoons”一词外,还使用“The Filter Bubble”、“Echo Chamber”
以及“Cyber—Balkanization”等与信息茧房概念相似的词汇进行研究。国外学者
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和形成机理的实证性
研究。
(1)信息茧房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信息茧房这个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1995 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城
市》一书,他在书中预言“我的日报”即将出现[8],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尚不发达,
这个词语对于大众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1997 年,Alstyne 和 Brynjolfsson 提出“网络巴尔干化”概念[9],即被万维网
根据不同特性分割成的不同子群成员,总会通过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信息吸引本子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群其他成员的信息,过滤掉其他不同的信息,使得不同的群体之间很难进行有效
沟通,但群体内部之间的意见是相一致的,从而造成了一种信息封闭现象。泰晤
士报副刊在 1980 年首次提出“回音室”效应[10],但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概念阐述。
之后国外专家学者对于信息技术和人类主体竞争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2002 年,
“围墙花园”概念产生[11],它是由波士顿学者 Katz 提出,即将用户控制在一个特
定的环境中,只允许用户访问和接收指定的内容,对其他没有权限访问的信息均
没有任何获取渠道。
“网络巴尔干化”、“回音室效应”、“围墙花园”这些概念均与信息茧房概念
相类似,都是使人们陷入一种信息封闭的环境中,均可认为是信息茧房效应的概
念雏形。2003 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Cass R. Sunstein 在他的《网络共和国—网
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信息窄化”问题和“信息茧房”一词[12]。
2006 年,信息茧房的概念出现了,正如桑斯坦教授在他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中
解释的那样[13]。他认为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之下,人们的筛选力量没有
了限制,总会将自己设计在一个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环境当中,在自己偏好的信
息环境中的个人无法接触到其他任何信息,彻底把自己禁锢起来,就像身处一个
茧房之中,从而产生“回音室”效应[14],所接触的所有信息都是自己所希望看到
的。之后,2010 年,社会活动家埃利·帕里策提出了一个与信息茧房概念相对应
的现象主题“过滤气泡(The Filter Bubble)”[15],这也对信息茧房这一概念进行了
一定的理论印证和补充。他认为,互联网根据其本身的过滤记录功能,可以对用
户的浏览记录形成一个预测机制,推测出用户的偏好信息,从而隔断用户对其他
异质类信息的接收,每个网站平台就像一个个气泡一样,将用户强制停留在所偏
好的信息当中。
(2)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实证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对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种
是对媒体信息平台进行实证,一种是对平台用户进行调查取证进行实证研究。
从媒体信息平台角度出发,国外学者 Seargeant 等人创建了一个 Facebook 账号,
并以这个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16]。逐渐发现网站平台
6
第 1 章 绪论

的个性化推荐模式和精准推送产生出的“过滤气泡”使得很多不良信息以及虚假
信息有了广泛的传播,虽然这个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程度上是网络算法推荐技术造
成的,但也不能排除用户在信息平台的某些信息行为也同样会造成信息扭曲以及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学者 Polonioli 也曾将科学推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信息茧
房效应进行探究[17],在这个系统中 Polonioli 发现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专家学者隔离
在信息泡沫中,个人自主意识的不断强化导致对非偏好类信息的屏蔽,长此以往
就会给科学教育带来一定的威胁,阻碍社会的良性发展。
从平台用户调查取证方面,一个由美国近 20 万名成年人组成的讨论组,对他
们自身超过四年的网络浏览记录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18],他们发现,平台的不同
也会使得新闻信息出现一定的选择性差异,例如在 Facebook 这个平台,由于用户
基数的不断增加,信息的来源也会变得多元化,新闻信息的选择也更多地指向具
有党派色彩的信息。2014 年,国外研究人员 Beams 和 Kosicki 对新闻网站的用户
注意力和点击率进行了统计分析[19],由此发现,用户对于网站信息的获取具有多
样性的特点,他们不仅会接收网站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也会接收其他综合类信
息,因此他们认为,人们在信息茧房效应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思维。

1.2.3 评述
综合所阅读的文献发现,国内外对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关注度逐渐
提高,但国内外研究方向的侧重点还是多有不同。
首先,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外大多将信息茧房效应与政治化问题相结合,而
国内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但更倾向于对于负面影响的研究。其次,从研究水平
来看,国外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对于研究主题与实践的结合缺乏
深度,不够全面且针对性不强。而国内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和“破茧”
策略的研究仍处于开放式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理论体系,在很多问题上仍
然存在较大争议。最后,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专家学者通常将信息茧房效应的
形成机理研究与算法推荐技术和用户的信息行为相挂钩,然后通过信息平台技术
和信息接收者两方面进行探讨。然而国内学者通常将信息茧房效应与媒体平台相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合进行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想讨论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信息茧房,
还是由于用户个人的信息行为导致了这个问题。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框架
论文内容撰写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研究的
方法、国内外的综述和评述以及研究的设计框架,并在回顾了以往的相关文献后,
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
“小红书 APP”、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本章定义了“信息茧房”、 “非
质疑式思维”、“形成机理”的概念,解释了选择小红书 APP 用户进行信息茧房效
应形成机理研究的原因,并列举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在研究设计中,
通过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要素分析,得到研究假设。结合
国内外研究理论和相关文献,为研究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设计了具体的
变量和模型结构,并对模型变量的功能定义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四章:小红书 APP 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第三部分的论
述,进一步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模型的建立以及研究假设的
提出,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为:(1)主要通过问卷设计、发放,获取相关调
查数据;(2)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检查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确保它们
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内容。(3)采用了样本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描述分析和显性检
(4)选取 SPSS 和 Amo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
验分析来说明各个因素的影响效果;
拟合检验,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进行定量验证。
第五章:
“信息破茧”策略。本章建立在第三章、第四章的调查结果和结论的
基础上。从用户自身增强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扩大信息领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
力、提高信息价值的辨别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弥合不同群体的信息鸿沟、
提升信息素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破茧对策和建议。

8
第 1 章 绪论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整个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指出了这
项工作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前景。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以信息茧房效应为出发点,整合相关基础理论,选择小红书 APP 作为研
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
(1)文献分析法:本文涉及相关模型的构建以及应用平台和一些基础理论知
识,要想更加有效的整合他们,就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来梳理它们之间
的关系。因此,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网络资源(包括学术论坛、国外学者的
博客、公众号文章、报刊杂志)搜集与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推荐技术、小红书 APP
用户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本文中涉及到的理论、定义、背景、研究现状和前人没
有研究的空白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2)模型分析法:本文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对相关变量进行假设,结合理
论基础和文献资料的整合进行模型的构建。本文的模型根据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模
型进行设计,将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所存在的非质疑式思维、自我
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媒介从众心理,用户个人的基本特征等变量题项导入其中。
(3)实证分析法:根据研究问题,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
量化标准,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前期调查和咨询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发
放正式问卷,获得统计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然后根据具体研究假设选择合适的
统计分析方法,利用 SPSS26.0、Amos22.0 和 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和拟合检验,定量验证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模型,
从而获得有效数据,证实本研究的假设。

1.4 创新点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桑斯坦教授对信息茧房效应的讨论,
主要集中在对信息茧房效应理论的重新解释上,还停留在描述行为模型的层面上。
有些研究结合了相关案例,但还是在做一般性的定性阐述,以证实桑斯坦教授的
观点,这些都无法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信息茧房效应的办法,还没有具体涵盖受众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为和信息平台的全面实证研究。因此,以下是本文在探究信息茧房效应的相关
问题上所提出的创新点:
第一,应用领域的创新。小红书 APP 作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交媒体,无
论在内容传播方面还是社交属性方面都有着非常庞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在研究信
息茧房效应时,将目标转移到目前用户基数较大的社交媒体领域,着重研究当前
使用热度更大的应用平台上面,对此提出的相关对策更具有可信度和针对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以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 APP 为研
究主体,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
形成机理,为打破信息茧房效应提供了可行的多维度建议。
第三,理论方法的创新。本研究选取了假设模型、调查问卷以及选取 SPSS 和
Amo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拟合检验的方式来分析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
的形成机理,然后提出针对性的“破茧”策略,以此帮助用户提高认知广角以及
对小红书 APP 的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10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茧房效应的内涵
信息茧房效应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Cass R.Sunstein 于 2006 年在他
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公众对
信息的需求不是全方位的,公众只能关注自己选择的信息和感兴趣的领域。从长
远来看,公众将像蚕茧一样被困在茧房之中。
比尔盖茨早在 1995 年就曾提出,在未来的世界里,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将
会自然而然的增加,人们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整理成一份“日报”的形式。
1996 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也提出“我的日报”现象将在不久
的将来出现[20]。桑斯坦教授对于“我的日报”的说法非常赞同,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信息茧房效应,也就是说,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信息编排一份专属于自己
的个人日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信息选择行为就不自然而然地导致信息茧房效
应的出现。但在这个时期,算法推荐技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信息茧房
效应的表现还比较模糊。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智媒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窄化以及群体
极化现象已经出现在每个人的社交媒体中,因此,信息茧房效应正与智媒时代大
众的心理担忧相契合,逐渐被人们熟知且广泛运用起来。并且用户自身缺乏信息
时代的思维方式,使得信息茧房效应更能充分显现出其对社会公众的不利影响。
用户自身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让用户只去接收自己想看到的信息,从而使得网
络群体的极端化愈发明显,信息窄化、信息壁垒增加、信息结构失衡等问题将不
断显现,这都对公众的理性思考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结合桑斯坦教授与目前信息化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具体表现,本研究将信息
茧房效应定义为社交用户根据自身兴趣在媒体平台中获取信息过程中长期被个人
思维认知和行为习惯所影响,从而造成信息接触受限的一种效应。

1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2 小红书 APP 简介


2013 年,小红书 APP 在上海成立,创始人为毛文超和瞿芳。一开始小红书就
作为一个年轻化的生活平台呈现,在这个 APP 里,用户可以通过图文以及视频等
多种形式对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分享,由此让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社交互动。
截至目前,小红书 APP 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 2 亿人次,在平台进行生活分享的人
次已突破 4300 万[2],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小红书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平台笔记每天的曝光量可以达到 70 亿次,这
其中用户生成内容占比为 95%以上[2],这也是小红书 APP 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之所
在。发展至今,用户已经习惯于通过图文与视频结合的方式在平台上记录并分享
自己的生活细节,这一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社交互动性,因此小红书 APP 已不仅仅
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平台,更成为了基于兴趣爱好聚合而成的互动社区。
通过对国内小红书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早期关于小红书的研究大多聚焦于
小红书平台本身,如小红书的发展历程及商业模式研究等[21]。然而在现在这个 5G
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目前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
于关注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以及思维认知,厘清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
发生规律。
小红书平台用户载量不断增大,用户在平台中的思维局限性是诱发网络用户
信息窄化的重要阶段,促使信息茧房效应不断加深。小红书作为社交媒体行业的
创新者,结合小红书 APP 产品特点,本文将目光置于小红书平台用户在社交媒体
道路上的社交困境探讨之上。为了促进网民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从用户
不同维度研究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避免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对于预防信
息茧房效应的发生具有现实意义。

2.1.3 形成机理的概念
“形成机理”一词更侧重于“机理”的表述,
“机理”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
指为了使一些功能有效化,一个系统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工作方式以及不同组
成部分在一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如何相互作用的原理;二是指事物变化的

12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原理,主要强调事物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对事物
的影响能力。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主要运用的是“机理”的第二个含义。通过
对机理基本概念的把握,可以有效了解到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
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各要素之间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各要素最终是如何
作用于信息茧房的,从而可以提出更具有价值的破茧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行为理论
信息行为[22]是指个体以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为主导,对信息进行一系列浏览、
选择、利用、检索等行为,是个体对外部条件所作出的反映。因此用户信息行为
就可以延伸为以网络用户的认知思维为主导,基于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利用网
络提供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在网络上搜索、浏览、选择、使用和检索信息的活动,
它是搜索、阅读、分享和传播信息等活动的总称。信息行为是人类互动的一部分,
而信息行为的核心是用户和传播渠道。它主要包括信息查询行为、信息选择行为、
信息浏览行为、信息利用行为和信息采纳行为[23],本文将五类信息行为与小红书
APP 用户结合起来探究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其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查询行为
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主要表现为用户对于信息的检索,也就是说当用户明确
了自己的信息需求之后可以在平台相对应的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以此来获取到自
己所需要的信息。
而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又可以详细划分为三个方面:被动的、主动的、持续
的。从被动层面来看又可以分为被动注意与被动检索。具体表现如下:①被动注
意主要包括从不同的媒体平台无意识的浏览各类新闻等信息;②被动检索是网络
用户在检索信息时无意发现与检索内容无关却感兴趣的其他信息,从而将其网址
收藏以备后续使用;③主动检索是网络用户最主要的检索行为,是用户根据信息
需求有意识地开展的信息检索活动;④持续检索是以主动检索为基础长效的检索
行为,网络用户会在不断地检索过程中发现哪些媒体平台可以提供给自己所需要

1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信息、哪些网络站点拥有更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等等。
(2)信息选择行为
用户信息的选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每当人们
有信息需求时,都会有一个有意识或下意识的选择行动。当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意
识到他或她的需求时,就可以表达出来。这时,用户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分析表
达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旦用户决定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就会产生两种选择:一方面是表达对象
的选择,即选择适当的信息源,以实现必要的信息检索操作;另一方面是表达方
式的选择,即一旦选择了信息源,用户就要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使问题充分反
映自己的信息需求,以达到对信息源的最大接受和理解。一旦选择了信息源,在
用户和信息源的互动之后,用户接受了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因此用户进入了信息
选择阶段。
(3)信息浏览行为
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是指在线用户为满足自己已知或潜在的信息需求,在网
络平台中对信息资源有目标导向或无目标导向的一种查询行为。主要特点为用户
可以在网络平台的每个信息链的不同节点中自由移动,具体包括浏览网络平台推
荐页面或者历史记录页面、直接存取技巧、导航技巧等等。
用户在信息浏览过程中,每个信息链所呈现的内容可能是不定向的,换句话
说,每个信息链存在不同的信息节点,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信息需求自由地
选择不同节点进行信息浏览。这种信息行为也更好地反映出了不同网络用户之间
的个体差异,对于通过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用户的思维认知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4)信息利用行为
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是信息行为过程的倒数第二个环节,基础是对需求的认
识和对信息的获取。用户获取信息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用户所面临的
问题。因此,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与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
一般来说,问题通常出现在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缺乏立即解决的手段时。
用户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方法,问
14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题就能得到解决。用户信息利用的机理可以概括为他们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吸
收信息、扩展知识、指导行为和创造新信息的过程,其中信息吸收是一个重要的
部分。
(5)信息采纳行为
信息采纳行为是人们有目的的使用信息的行为过程,是用户在虚拟群体中寻
求行为指导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这种认知和决策过程将信息接受与其他信息行
为领域区分开来,这才使其成为信息行为的独立组成部分。
信息采纳将信息的搜索、选择、浏览和利用结合起来,使信息行为的不同部
分更加完整和合理,而且其概念名称也反映了信息行为各组成部分的完整性、相
关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因此,信息采纳行为应该是用户主体有目的的选择、评价、
接受和使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影响到用户主体的后续行为。

2.2.2 信息生态系统理论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在 1935 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主要研究生
物种群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种群不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分离开来,
而应该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自然循环系统。换句话,信息生态学将信
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这三个要素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平衡的整体,三个要
素相结合形成信息生态系统[24],在三者的协调运转之下逐步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发展。
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界定还是有所争议,但是从整体的
认知角度来说学者们都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人、信息、外部环境、信息技术
所构成的。每个信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系统内部不断进行优化调
节,不断与外部条件相适应,从而使得信息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平衡状态。
在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要素中,人为关键性要素,因为系统中所发生的任何
信息活动都与人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不仅可以代表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消费者,还可以代表信息的生产者或监管者,是这些信息人组成了系统中
的生态群落,他们的信息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整个系统的核心价值观。

1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是无序的、自发
演变的系统;然而信息生态系统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主动构建起来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信息人、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三方面缺一不可,不同性质的信息
人是主导,安全稳定的信息环境是基础,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是保障。正是因为
这三要素的协同稳定才会呈现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生态链[25]是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性质的信息人(用户)之间都会直接或
间接的进行一些必要的信息活动,最后让信息消费者接收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在
这个信息行为的循环过程中产生了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链上的各个主体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这种链式循环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但最后会形成一
个传播闭环。
正向传播是指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信息经过信息组织者的整理和优化后,传递
给信息传播者,然后通过广告宣传传递给信息消费者。其中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信
息资源也可以直接传递给信息消费者。反向传播即与正向传播是相反的。
在信息生态链中,不论是正向传播还是反向传播,上游和下游的信息资源都
可以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被重新使用和更新,这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
展有很大的贡献。

2.2.3 非质疑式思维理论
非质疑式思维是指个体主观依赖性成瘾严重或对生活持消极悲观的态度等,
因此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因此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另一种是缺乏主动思考的心态。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主要表现在:(1)对新事物不熟悉;(2)对显而易见的
事物持保守态度;
(3)喜欢模仿,不容易创新;
(4)喜欢求同,不善于求异;
(5)
思维过程僵化下容易产生直观印象,不断重复或模仿。也就是说用户的非质疑式
思维倾向于重复或模仿直觉印象,不能及时用多维的、全面的思想去探索问题的
横向和纵向关系,以激发新的思维。可以具体归纳为:用户思维的依赖性、用户思
维的盲从性、用户思维的狭隘性、用户思维的迟钝性、用户思维的封闭性。

16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本章对论文整体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下文中的模型构建及实证理论研究
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对论文整体研究主题信息茧房效应进行了理论概述,说明
了研究该主题的必要性;其次对研究载体“小红书 APP”的平台基调以及平台运
营模式进行了理论性阐述,让人们了解到研究载体的前沿性;然后对形成机理进
行了概念性阐述;最后对用户信息行为、非质疑式思维以及信息生态理论整体进
行了概念以及模型的概述,为下文建立研究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1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


构建
结合信息茧房效应概念与信息生态系统等研究理论基础,首先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进行概述;其次,根据研究价值对相关概念提出研究
假设;最后,根据研究假设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出模型。

3.1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概述


小红书 APP 中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用户本身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进作用。
首先,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许多国外学者已经对公众的信息选择性接触行为
进行了研究,大量研究发现,公众更愿意主动接触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或者与自
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26]。其次,到了 21 世纪之后,信息茧房效应概念的强化使得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 Strond 教授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Strond 教授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对相同的人进行反复的采访[27],教授通过这种纵向调查研究发现,影
响人们信息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新闻特征、媒体的多样性等等,但不论是什
么因素,人们对于与自己意见相一致的媒体内容会产生极化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个群体之中,个人的意见往往会受群体意见的影响,从而产生
相较于独自一人做决策时更加极端的决定。并且极化程度会随着信息接触程度而
随之扩张或减弱。因此可以发现,用户的信息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群体极化
现象,久而久之,使得公众本身处于信息茧房之中。
著名新闻主编 Bill Kovach 和 Tom Rosenstiel 在他们 2014 年出版的著作《真相:
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28]中提到,从 21 世纪开始,公众对于媒介接
触的差异化会大大缩小,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会使得人们已经习惯被动的接受
一些信息内容,对于信息的辨别难度加大,无法分辨谣传和真实性的信息内容。
由此可见,被动接受信息推送会让用户的思维模式以及自我认知受到极大的
局限性,并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用户会无形中受到群体用户的压力,
这也就使得个体用户会不自觉的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这种用户从众心理和
非质疑式思维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媒体平台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18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认为,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不仅是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作用的结果,
更是用户本身信息行为和个体认知所导致的结果。

3.2 研究假设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与小红书 APP 平台特点发现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
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和用户对于媒介接触的从众心理可能将用户自身
致于信息茧房之中,因此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假设来探究小红书 APP 用
户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

3.2.1 用户的信息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在小红书 APP 中,用户与平台之间信息推送技术的纽带所依靠的是对用户自
身信息行为的分析[29]。平台对用户的关注列表、评论、转发、点赞、收藏、浏览
时长和在线时长等行为特征进行获取以及解析,为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制定精准
的信息模式,从而实现精准推送。
本文将用户的信息行为假设为 H1。从用户自身维度来看,用户在平台上对不
同笔记内容进行信息查询(H1-1)、信息选择(H1-2)、信息浏览(H1-3)、信息利
用(H1-4)、信息采纳(H1-5)等行为时都很显著地表明了用户对于平台内容的偏
好程度。
每当用户从平台中获取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时,在自我的思想支配下会不
自觉的陷入沉浸式阅读当中,用户会不断选择性地阅读自己所偏好的内容,对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收藏、点赞、转发等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利用网
络对信息产生的查询、选择、浏览、利用、采纳、扩散等行为会使得用户陷入一
种闭塞的信息环境之中,从而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综上所述,得出以下
假设:
H1-1: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1-2: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1-3: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1-4: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1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1-5: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对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3.2.2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不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人类非质疑式思维是一直存在的,非
质疑式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惰性思维[30]。本文将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假设为 H2。
非质疑式思维尤其表现在思维的依赖性(H2-1)、思维的盲从性(H2-2)、思维的
狭隘性(H2-3)、思维的迟钝性(H2-4)、思维的封闭性(H2-5)。
在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并不发达,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形式非常单一,信
息源除了报纸和电视,还有在互联网上主动检索所需要的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中,用户获取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便携的信息渠道
使得用户更加不愿去思考信息的真实性,不愿去接触异质类信息,只是一味地接
收偏好性信息。
就像小红书 APP 这一社交媒体,用户为了消除外部刺激对自我认知思维的挑
战,往往只会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这种个体的非质疑式思维促使个人沉
迷在同质化信息之中,从而产生内容满足感。网络用户的思维固化逐渐将自身隔
离在信息流之外,陷入一种信息怪圈—信息茧房。故作出如下假设:
H2-1:用户思维的依赖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2-2:用户思维的盲从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2-3:用户思维的狭隘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2-4:用户思维的迟钝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2-5:用户思维的封闭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3.2.3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每个人的自我认知程度是有限的,本文将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假设为 H3。其
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的盲目性(H3-1)和自负性(H3-2)。
在现代社会中,人确实更容易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上瘾”,因为人们在
面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时,大脑皮层会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在小红书这个社
交媒体平台中,用户阅读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笔记内容之后,由于自我认知的局限

20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性,人们会将自己置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由此产生的信息茧房效
应很容易使得个人“闭门造车”,最终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个人优势,在社会上逐
渐失去价值导向,无法全面客观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即使个人想要突破信息茧房,
也会由于无法提高自身认知程度从而陷入到另一个“茧房”当中。因此作出如下
假设:
H3-1:自我认知的盲目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3-2:自我认知的自负性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3.2.4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对信息茧房效应的作用机理假设
当不同的用户之间达成意见和态度意向的统一从而形成一个群体时,用户个
人的从众心理会使得用户的判断认知不自觉地倾向于这个群体,以这个群体的意
见为准则。本文将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假设为 H4,其主要表现为媒介自我意识的
从众心理(H4-1)以及媒介信息意识的从众心理(H4-2)。
每当网络上的某一个话题成为大众的偏好时,小红书 APP 就会出现“聚集”、
“联盟”、“串联”等现象,从而产生一个一个的“虚拟群体”[31],“虚拟群体”
也就是让用户进入到了信息茧房之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舆论,一旦放在社交媒
体平台上,就会有无数的人关注到这个话题,
“虚拟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
现也会越来越明显。也有很多用户害怕被网络群体孤立,从而让自己加入到这些
持续性“虚拟群体”之中,这也是用户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之一。
每一个舆论的产生自然而然都会自然分为两个立场,每种立场都认为,只要
我们的人数够多,就可以消灭掉对方所持有的观点,或者改变对立阵营的看法。
这种强制他人接收自己观点的行为,只会使得他人卷进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或
者促使对方无限扩张自己的“茧房”,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此作出如下假设:
H4-1:用户的媒介自我意识从众心理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4-2:用户的媒介信息意识从众心理对信息茧房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3.3 变量设计

2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据上述研究假设,对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四大核心变量进行了题项设计以及结
合小红书 APP 的特点,梳理了其用户的基本特征变量,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奠定了
基础。

3.3.1 用户的信息行为变量设计
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行为一般包括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用户的信息选择
行为、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具体
解释如下:
(1)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
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在小红书这一平台中表现形式主要为主动查询行为,用
户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平台中的检索工具通过相应的检索语言获取所需信息
的行为。每当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时,他们会在网站上停留更长的时间,更
加依赖这种信息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进而争取心理上的安全感。
(2)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
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在小红书这个平台载体中指的是,随着用户在平台中使
用时间的增长,用户在平台中获取到自己所偏好的信息以后,用户在平台中的自
我意识会逐渐增强,不断选择性的浏览自己所感兴趣的笔记内容。因此平台信息
系统会捕捉到用户的检索特点和浏览特点,从而大量推送同质化的信息和匹配用
户个人兴趣的推送结果。
(3)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
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自己的信息需求,是一种有针对性
的信息行为。在小红书中,用户会根据自我兴趣从而对相关笔记内容进行点赞、
收藏、评论、转发等浏览性行为。当用户进行上述信息行为时,系统就会感应到
不同用户的偏好,从而为每个用户定制专属的浏览页面。
(4)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
每个网络用户访问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所

22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以用户对信息的利用是与问题的解决相联系的。在小红书这个平台中亦是如此。
小红书中海量的笔记内容涉及到的类型多种多样,用户可以在平台中获取到想要
的信息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利用从而创造价值。
(5)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
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体现了用户的主体能动性,用户在平台中获
取到所需信息时,将自己已然放在了一个自己偏好的信息情境中,在此情景中对
平台中符合自己预期的笔记内容进行采纳,而对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信息进行排
斥,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得自己受到更多与自己价值观相契合的笔记,从而将自己
桎梏在“茧房”之中。综上,用户信息行为的测量题项设计如表 3.1 所示:
表 3.1 用户信息行为的测量题项

变量 题项

信息查询行为 我会通过小红书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选择行为 我在使用小红书时只会选择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增强信息茧房 信息浏览行为 我会对小红书中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点赞、评

的行为 论、收藏

信息利用行为 我会将小红书中自己喜欢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

信息采纳行为 我会采纳小红书中所传递出来的偏好性信息

3.3.2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变量设计
非质疑式思维也是我们常说的惰性思维,具体包括了思维的依赖性、思维的
盲从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的迟钝性、思维的封闭性。
小红书 APP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会使得用户对平台中的信息内容失去思考的
动力,用户不断用固有思维模式和旧观念去解释这个世界全新的变化,习惯性地
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抱有保守态度,不断复制已有的信息,不去创造新的东西,
一直用单一、盲目的思维去获取信息,而不是用多维思路从不同方向看问题。在
这种思维模式下,用户的创新性会不断降低,喜欢凭借个人直觉运用刻板思维去

2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复和模仿,严重阻碍个人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不善于发现事物横向与纵向
的交叉关联,一味处于呆板的思维之中。因此,用户非质疑式思维的测量题项设
计如表 3.2 所示:
表 3.2 用户非质疑式思维的测量题项

变量 题项

思维的依赖性 我经常依赖小红书中的经验笔记获取问题答案

思维的盲从性 我一般不会对小红书博主所发布的笔记内容的

真实性存疑

增强信息茧 思维的狭隘性 即使在小红书中自己熟悉的信息领域我也通常

房的行为 会跟随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迟钝性 我一般不会对小红书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辨

证思考

思维的封闭性 我不会对从小红书中所采纳的信息产生疑虑

3.3.3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变量设计
每个人都会存在自我认知局限,自我认知局限有时会让个体的自我认知程度
过高,而有的会过低。不论过高还是过低,在小红书这种社交媒体中,当用户个
人的想法与外界的认知并不契合,并且由于用户个人自我认知存在局限性,这就
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个体与外界的交流,用户不断陷入到自己封闭的信息环境之
中,无法突破自己所制造的信息茧房,具体包含自我认知的盲目性与自负性。因
此,用户自我认知局限测量题项设计如表 3.3 所示:
表 3.3 用户自我认知局限的测量题项

变量 题项

自我认知的盲目性 我经常对小红书推送的笔记内容持认同态度
增强信息茧
自我认知的自负性 我认为在小红书中所关注的信息对自我价值观
房行为
影响不大

24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长此以往,人们自我认知的盲目性和自我认知的自负性除了使得用户自身陷
入信息茧房之中,还会不断使得个人思维意识变得不再具有创新性,只会一味的
听取别人的意见,加速思维固化。

3.3.4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变量设计
媒介从众心理会使得个人用户对平台“虚拟群体”的意见一味地偏听偏信,
使个人所获取信息的价值导向片面化、价值立场极端化,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媒
介从众心理与信息意识的媒介从众心理。
表 3.4 用户媒介从众心理的测量题项

变量 题项

媒介自我意识的从众心理 对于小红书中所浏览到的信息正确与否我不

增强信息茧 会到其他平台进行印证

房行为 媒介信息意识的从众心理 我会更赞同小红书中某个观点的绝大多数人

的意见

用户媒介从众心理测量题项设计如上表所示。自我意识的从众心理会使得用
户在小红书平台中对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产生极度偏好,并不去辩证的看待问题;
信息意识的从众心理是用户会主动靠近小红书平台中某个观点绝大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虚拟群体”意见极化程度加深最后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现实社会的群体极化,
用户个人的成长发展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3.3.5 用户的基本特征变量设计
为保证测量要素设计的有效性,用户基本特征的选取均来源于已有文献,并
且在此基础上基于小红书平台用户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主要包括性
别、年龄、职业、使用目的、使用频率以及浏览时长,这些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
了解到小红书 APP 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为接下来的研究调查提供了更准确的用
户画像。如表 3.5 所示。因为小红书平台用户主体大多为年轻人,所以测量要素“年
龄”将剔除 50 岁以上的人群。

2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5 用户基本特征的测量要素

控制变量 测量要素 参考文献

性别

年龄

职业 吴婉玲(2018)
《移动社交时代信息茧
用户的基本特征 [32]
使用目的 房效应实证研究》

使用频率

浏览时长

3.4 研究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以信息生态系统模型为基础,将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
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和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作为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
应的形成机理导入到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模型当中,可
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出这四个形成机理是如何增强信息茧房效应的。平台的信息环
境与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增强信
息茧房效应的常态化因素也一并导入到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
研究模型当中,如图 3.1 所示。
该模型展示了小红书 APP 的信息生态系统是通过小红书平台用户、市场政策
外部环境、平台组织内部环境以及个性化推荐技术交互协同构建的统一整体。每
个要素在不断的运行、交换、传递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信息茧房效应。其中,用
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和用户的媒介从众心
理四者也是在相互影响的。
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与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已成为现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
景,因此用户作为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是目前加速信息茧房效应产生的
关键作用因素。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四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用户不断接触平台上的同质化信
息,沉迷虚拟群体带给个人的自我满足感,从而使自身陷入信息茧房效应之中。

26
第 3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小红书 APP
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行为 市场外部环境


互 H1 信息环境


平台内部环境
非质疑式思维

H2

信息人 互 信
(小红书 APP 用户) 影 息
响 茧

H3
自我认知局限

相 个性化
互 信息技术
推荐技术

响 H4

媒介从众心理

图 3.1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模型

3.5 本章小结
在本章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进行模型构建时,首先对研
究载体“小红书 APP 用户”的主要特点以及平台机制进行了相关概述,阐明了研
究载体中的信息茧房效应。其次,根据平台用户的特点,列举出以下假设:用户
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和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
将其作为本文研究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假设的
基础上将假设内容与变量设计结合起来,利用信息生态理论模型和相关文献研究
进行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模型构建。

2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


分析
4.1 实证研究设计
该研究的问卷设计是在前述研究理论以及模型构建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更好
地对研究中的模型以及研究假设进行探讨,因此将调查问卷中的数据通过 SPSS、
AMOS、EXCEL 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以此来验证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的合理性,
并且对研究假设结果进行相关理论分析。

4.1.1 问卷的设计
每一份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搜集相关研究内容的目标群体的数据,
从而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后获得需要的信息。本文在调查问卷设计的五
项原则之下,确定了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要素。
本次问卷设计是在经历了两次专家意见修正和一次预调查结果之后最终设计
而成,本次正式的问卷调查共分为 5 个部分:第 1 部分,是对小红书 APP 用户个
人基本情况调查,共计 10 道题;第 2 部分,对应了第三章的假设 H1-1、假设 H1-2、
假设 H1-3、假设 H1-4 和假设 H1-5,是对小红书 APP 用户的个人信息行为进行的
相关调查,每个假设对应一个问题,共计 5 题;第 3 部分,对应了第三章假设 H2-1、
H2-2、H2-3、H2-4 以及 H2-5,具体是对小红书 APP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进行了
相关调查,同理,每个假设对应一个问题,共计 5 题;第 4 部分,对应了第三章
的假设 H3-1、H3-2;第 5 部分,对应了第三章的假设 H4-1 和 H4-2,分别对小红
书 APP 用户的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以及个人的媒介从众心理进行了相关调查,将假
设 H3 转化为了 2 个验证性问题,假设 H4 转化为了 2 个验证性问题,共计 4 题。
其中第 2、3、4 和 5 部分构成了问卷的主要部分,是以李克特五级量表为基
础。被调查者对问卷项目的评分表示他或她对该项目的意见和态度,“1”表示强
烈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或者不太认同;“3”表示同意或者认
同;
“4”表示比较同意或者比较认同;
“5”表示非常同意或者完全认同。
(问卷详

28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细内容见附录)

4.1.2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回收
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时间为 2022 年 9 月 21 日至 2022 年 10 月 5 日,由于新
冠疫情的原因,本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进行制作,并且只采取了线上调查形式。
截止到 2022 年 10 月 5 日共计回收问卷 462 份,通过设置筛选条件将作答时长少
于 3 分钟的判为无效问卷,将对题项进行规律性作答的判为无效问卷,最后进行
过滤筛选之后共计回收 414 份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 89.61%。最终针对
这 414 份有效问卷利用 SPSS、AMOS 和 EXCEL 软件对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

4.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小红书 APP 用户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调查前提是调查样本均为正在使用小红书的用户,具体数
据如表 4.1 所示。
(1)样本性别特征分析
通过 414 份有效回收问卷中的样本数据可知,男性被调查者共有 147 名,占
样本总数的 35.51%;女性被调查者共计 267 名,占样本总数的 64.49%。样本调查
比例中的男女分布略呈显失衡状态。由此可见,在小红书 APP 的使用用户中,女
性用户比例依然高于男性。
(2)样本年龄特征分析
从 414 份调查问卷中的样本数据来看,调查样本的年龄区间更多地集中在
18-30 岁,共计 245 人,占比达 59.18%。调查样本的年龄在 18 岁及以下和 40 岁-50
岁两个区间具有类似的比例,分别有 47 人、53 人,分别占比 11.35%和 12.8%,样
本年龄在 30 岁-40 岁这个区间的则有 69 人,占比 16.67%。综上,小红书 APP 使
用用户群体更多地集中在 18 岁-30 岁的年轻人身上。
(3)样本职业特征分析
据 414 份调查问卷的职业特征样本数据来看,被调查者中职业属性为在校学
生的占比最大,共有 180 人,占总样本数据的 43.48%;用户数量排名第二的职业
2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属性为上班族,共有 157 人,所占总样本数据的 37.92%;占比最低的为自由职业


者,共计 77 人,占比 18.6%。
表 4.1 小红书 APP 用户基本特征属性描述性统计分析

名称 选项 频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男 147 35.51% 35.51%
性别
女 267 64.49% 100%
18 岁及以下 47 11.35% 11.35%
年龄
18 岁-30 岁 245 59.18% 70.53%
30 岁-40 岁 69 16.67% 87.2%
40 岁-50 岁 53 12.8% 100%
在校学生 180 43.48% 43.48%
职业 上班族 157 37.92% 81.4%
自由职业者 77 18.6% 100%

4.2.2 小红书 APP 用户使用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1)小红书 APP 用户使用时间分析
依据所回收的 414 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可以发现,被调查者中使用小
红书 APP1 年至 2 年的用户最多,共计 116 人,占总样本数据的 28.02%;使用 3
年以上的用户数量最少,共有 70 人,占比 16.91%。用户使用时间在区间 1 年以内、
1 年-2 年以及 2 年-3 年中的分布比较均匀,所占比例差异性微乎其微。由此可以
看出,小红书 APP 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的社交媒体平台,具体数据如表 4.2
所示。
(2)小红书 APP 使用频率分析
小红书 APP 作为一个集美妆、时尚穿搭、饮食健康、母婴、家居等领域一体
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使用频率在社交媒体领域自然有一席之地。通过 414 份
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的样本数据来看,有 149 名被调查者使用小红书 APP 的频
率为每天 1-3 次,数量最多,占总样本数据的 35.99%;其次是每天使用 3 次以上
的用户数量,共计 144 人,占比 34.78%;而每月使用 1-3 次的用户数量最少,共
计 51 人,占比 12.31%,如表 4.2 所示。

30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3)小红书 APP 用户单次浏览时长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中 414 个样本数据显示,单次浏览时长的用户数量随着时间的
上升在不断下降。单次浏览时长在 1 小时以内的用户数量最多,共有 165 人,占
比达 39.86%;其次是浏览时长在 1 小时-2 小时之间的用户,共有 125 人,占比为
30.19%;单次浏览时长在 3 小时以上的用户仅有 43 人,数量最少,占比 10.39%。
由此可见,用户在使用小红书 APP 过程中多呈现不完整、不连续的阅读模式,也
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碎片化阅读,具体数据如表 4.2 所示。
(4)小红书 APP 用户使用目的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小红书 APP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多
的是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此使用目的的用户数量远远高于其他三项,共计 205
人,占总样本数据的 49.52%;使用目的为购买商品、分享好物、无聊闲逛的用户
数量分别为 80、71、58,占比分别为 19.32%、17.15%、14.01%。因此我们可以发
现,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搜寻是目前用户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如表 4.2 所示。
表 4.2 小红书 APP 用户使用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名称 选项 频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 年以内 113 27.29% 27.29%
1 年-2 年 116 28.02% 55.31%
使用时长
2 年-3 年 115 27.78% 83.09%
3 年以上 70 16.91% 100.00%
每天 1-3 次 149 35.99% 35.99%
每天 3 次以上 144 34.78% 70.77%
使用频率
每周 1-3 次 70 16.91% 87.68%
每月 1-3 次 51 12.31% 100.00%
1 小时以内 165 39.86% 39.86%
1 小时-2 小时 125 30.19% 70.05%
单次浏览时长
2 小时-3 小时 81 19.57% 89.61%
3 小时以上 43 10.39% 100.00%

3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寻求需要的信息 205 49.52% 49.52%


分享好物 71 17.15% 66.67%
使用目的
购买商品 80 19.32% 85.99%
无聊闲逛 58 14.01% 100.00%

4.3 问卷的质量分析

4.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可以为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提供保证。更具体地说,
这意味着在使用相同的问卷和相同的问题对相同的受访者进行重复测试时,测试
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和可验证的。其中信度检验指标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
同质性,二是重复测量的稳定性。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相同的调查对象进行
重复测量,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是存在很多困难的,因此内部同质性就成为了信度
检验中衡量调查结果可靠性最合适的标准,其一般采用克隆巴赫在 1951 年提出的
Cronbach’s Alpha 相关系数作为信度考察的判断标准[33]。
首先 α 系数值的范围为 0-1,如果 α 系数值高于 0.8,则说明信度越高,也就
是可靠性越高;如果α系数值介于 0.7-0.8 之间,则说明可靠性较好;如果 α 系数
值在 0.6-0.7 之间,说明信度可以接受,效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 α 系数值低
于 0.6,说明信度低,可以考虑对问卷进行修改和重新分析。在本研究中,采用 SPSS
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如表 4.3 所示,信度系数为 0.940,大于
0.9,说明数据的信度是可靠的,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 4.3 各变量信度分析

变量因子 测量项数 Cronbach α 系数

信息行为 5 0.827

非质疑式思维 5 0.894

自我认知局限 2 0.882

媒介从众心理 2 0.875

量表总和 14 0.940

32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4.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问卷效度检验表示如果效度检验最终调查结果与预设理论相一致的话,就说
明题项数据可以有效地测量研究人员所需要的变量数据。
在本研究中,效度检验以结构效度为基础,采用 SPSS 软件、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效度分析。其中 KMO 值用于判断信息提取的适合程度,
如果 KMO 值高于 0.8,则说明问卷非常适合信息提取,如果 KMO 值在 0.7 到 0.8
之间,问卷适合于提取信息,说明问卷的效度是好的;如果 KMO 值在 0.6 到 0.7
之间,问卷可以提取信息,说明问卷的效度是中等的;如果 KMO 值小于 0.6,则
问卷难以提取信息,这意味着问卷的效度很低。对于题项数据的效度分析,问卷
还必须通过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即 p 值必须小于 0.05。
如表 4.4 所示,KMO 值为 0.936,KMO 值大于 0.8,Bartlett 球形检验的近似
卡方为 3024.120,自由度为 36,显著性为 0.000,符合显著性水平要求,上述数据
共同表明本研究的数据非常适于提取信息,体现了边缘有效性,可以进行后续研
究分析。
表 4.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KMO 值 0.936

近似卡方 3024.120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自由度(df) 36

显著性(p 值) 0.000

4.4 显著性相关分析
通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变量: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
的自我认知局限和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利用 SPSS 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
分析,以此来判定上述变量是否与第三章研究假设中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
应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以及对上述变量内部之间进行显著性相关分析。
其中显著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说明的是调查结果是否为偶然因素导
致的。显著性值(P 值),也称为 Sig.值,如果此值小于 0.01,则说明该事件发生

3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概率很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如果此值介于 0.01 与 0.05 之间,则说明该事


情碰巧发生的概率较低;当 P 值<0.01 或 P 值<0.05,则说明水平显著。
相关性分析一般利用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的相关系数值对不同研究要
素之间相关关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研究。相关系数的范围通常为[-1,1],如果相关系
数大于 0,则说明变量间是正相关的;如果相关系数等于 0,则说明变量间不是线
性相关的。

4.4.1 变量内显著性相关分析
将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中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
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四个变量分别设置为 UIB、
UIT、USL、UMHM,以此来对各变量内部之间的显著关系和相关性进行说明,如
表 4.5 所示。
表 4.5 变量内 Pearson 相关分析

平均值 标准差 UIB UIT USL UMHM

UIB 3.864 0.847 1

UIT 3.907 0.835 0.638 1

USL 3.845 0.828 0.647 0.618 1

UMHM 3.653 0.837 0.629 0.656 0.623 1

首先,通过表 4.5 可知,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


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四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次,用户的信
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四个
变量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均大于 0,相关系数值分别为 0.638、0.647、0.618、
0.629、0.656、0.623,因此说明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
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最后,通过上述数据
可以得出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
媒介从众心理四个变量虽然作为独立的影响因子,但变量之间会有一定程度上的
影响作用,不同变量间通过相互影响不断促使小红书平台用户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34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变量程度的加强也会增强信息茧房效应。

4.4.2 用户的信息行为显著性相关分析
由表 4.6 可知,信息行为变量中的五类行为变量在与信息茧房的显著性检验分
析中,p 值均为 0.000,p 值小于 0.01,说明以上研究要素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一,信息查询行为与信息茧房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243,相关系数
大于 0 ,因此说明用户信息查询行为和信息茧房效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
说,用户在小红书 APP 平台中越是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越会加剧小红书 APP
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第二,信息选择行为与信息茧房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252,相关系数大于 0 ,因此说明用户信息选择行为和信息茧房效应之间呈正相
关关系,也就是说,用户在小红书 APP 平台中越是选择性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越会加剧小红书 APP 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第三,信息浏览行为与信息茧房之间
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241 大于 0,说明了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之
间有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用户在浏览小红书 APP 平台中的笔记内容时所发生
的点赞、收藏等浏览性行为会促进小红书 APP 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第四,信息
利用行为与信息茧房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222,相关系数也大于 0,所以
用户信息利用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五,信息采纳行为与信
息茧房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232,相关系数大于 0 ,因此说明用户信息采
纳行为和信息茧房效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综上,假设 H1-1、H1-2、H1-3、H1-4、
H1-5 均成立。
表 4.6 用户的信息行为显著性相关分析

增强信息茧 信息行为

房的行为 信息查询行为 信息选择行为 信息浏览行为 信息利用行为 信息采纳行为

假设 H1-1 H1-2 H1-3 H1-4 H1-5

Pearson 相关
0.243 0.252 0.241 0.222 0.232
系数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3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显著性相关分析
在非质疑式思维与信息茧房的显著性相关分析中,经过数据整理得到表 4.7,
由此可以发现,思维的依赖性、思维的盲从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的迟钝性、
思维的封闭性作为非质疑式思维要素中的主要指标,与信息茧房效应进行显著性
检验后得到的显著性值分别为 0.02、0.01、0.09、0.03、0.06,均小于 0.01,因此
说明以上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表 4.7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显著性相关分析

增强信息茧 非质疑式思维

房的行为 思维的依赖性 思维的盲从性 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的迟钝性 思维的封闭性

假设 H2-1 H2-2 H2-3 H2-4 H2-5

Pearson 相关
0.155 0.159 0.129 0.165 0.167
系数

p值 0.002 0.001 0.009 0.003 0.006

在相关性的分析中,思维的依赖性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155 大于 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假设 H2-1 成立;思维的盲从性与信
息茧房效应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159 大于 0,即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具有正向影响,假设 H2-2 成立;思维的狭隘性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 Pearson 相
关系数为 0.129,说明思维的狭隘性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所以假
设 H2-3 成立;思维的迟钝性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165 大
于 0,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因此假设 H2-4 成立;思维的封闭性与信息茧
房效应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167 大于 0,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正向影响,因
此假设 H2-5 成立。

4.4.4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显著性相关分析
通过表 4.8 中的数据分析发现,自我认知的盲目性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显著
性值为 0.001<0.01,相关系数值为 0.164>0,因此自我认知的盲目性与信息茧房
效应之间相关性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假设 H3-1 成立;自我认知的自负性与信

36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息茧房效应之间的显著性值为 0.000<0.01,相关系数值为 0.181>0,因此自我认


知的自负性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相关性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假设 H3-2 成立。
表 4.8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显著性相关分析

自我认知局限
增强信息茧房的行为
自我认知盲目性 自我认知自负性

假设 H3-1 H3-2

Pearson 相关系数 0.164 0.181

p值 0.001 0.000

4.4.5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显著性相关分析
通过表 4.9 中的数据分析发现,用户的媒介自我意识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
之间的显著性值为 0.000<0.01,相关系数值为 0.174>0,因此用户的媒介自我意
识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相关性显著,呈正相关关系,假设 H4-1 成立;用
户的媒介信息意识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显著性值为 0.000<0.01,相关
系数值为 0.152>0,因此用户的媒介信息意识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相关
性显著,也呈正相关关系,假设 H4-2 成立。
表 4.9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显著性相关分析

媒介从众心理
增强信息茧房的行为
媒介自我意识从众心理 媒介信息意识从众心理

假设 H4-1 H4-2

Pearson 相关系数 0.174 0.152

p值 0.000 0.000

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利用 Amos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CFA)分析,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
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分别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区分效度分析以及收敛效度分析。
在对研究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前,
首先要掌握数据的因子数和所分析样本量的基本情况。如果分析的样本量是总样

3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量的 5 倍还要多的话,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应该加大样本量。
通过表 4.10 可知,本研究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共涉及到 4
个因子数以及相对应的 14 个分析项。对以上数据进行 CFA 分析发现,本研究的有
效样本量超出了分析项数量的 10 倍,因此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
样本量适中。
表 4.10 CFA 分析基本汇总

Factor 数量
信息行为 5

非质疑式思维 5

自我认知局限从众心理 2

媒介从众心理 2

汇总 14

分析样本量 414

4.5.1 因子载荷系数分析
因子载荷系数(factor loading)值表示的是因子与分析项之间的相关性,因子载
荷系数在通常情况下都会影响到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结果,其中因子也称之为
潜变量,分析项也称之为测量项。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如果 factor loading 值大
于 1,这时候就应该分别针对每个因子所相对应的项,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逐步
减少共线性的问题;如果标准化的 factor loading 值过小,小于了最低标准 0.4,那
么就说明该分析项可以直接移除掉,以此来增加模型拟合指标数值。
如果潜在变量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这表明因子和被分析的项目之间有
良好的相关性。一个因子和一个分析项之间的相关性通常用标准载荷系数来表示。
如果分析项是显著的,或者说标准载荷系数大于 0.7,那么因子和测量项之间的相
关性被认为是强相关的。反之,如果分析项不显著或标准载荷系数小于 0.4,那么
该因子和测量项之间的相关性就很弱,可以将该分析项删除。
由表 4.11 可知,本研究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分析项均呈

38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现出显著性且标准化载荷系绝对值均大于 0.7,因此说明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
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各分析项与因子之间
均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表 4.11 因子载荷系数分析

Factor 测量项 Coef Std. Error z p Std. Estimate

我会通过小红书 APP 查询
信息行为 1.021 - - - 0.774
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我在使用小红书 APP 时只

信息行为 会选择接触自己感兴趣的 1.000 - - - 0.713

内容

我会对小红书 APP 中自己

信息行为 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点 1.099 0.076 14.502 0.000 0.777

赞、评论、收藏

我会将小红书中自己喜欢
信息行为 1.156 0.074 15.579 0.000 0.849
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

我会采纳小红书 APP 中所
信息行为 1.102 0.085 14.646 0.000 0.835
传递出来的偏好性信息

非质疑式 我经常依赖小红书 APP 中


1.000 - - - 0.824
思维 的经验笔记获取问题答案

我一般不会对小红书 APP
非质疑式
博主所发布的笔记内容的 1.151 0.051 22.629 0.000 0.883
思维
真实性存疑

即使在小红书 APP 中自己


非质疑式
熟悉的信息领域我也通常 1.209 0.054 22.198 0.000 0.873
思维
会跟随别人的意见

3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一般不会对小红书 APP
非质疑式
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辨 1.409 0.043 23.356 0.000 0.855
思维
证思考

非质疑式 我不会对从小红书 APP 中


1.305 0.024 24.679 0.000 0.885
思维 所采纳的信息产生疑虑

自我认知 我经常对小红书 APP 推送


1.000 - - - 0.898
局限 的笔记内容持认同态度

我认为在小红书 APP 中所
自我认知
关注的信息对自我价值观 0.841 0.039 21.357 0.000 0.789
局限
影响不大

对于小红书 APP 中所浏览


媒介从众
到的信息正确与否我不会 1.073 0.043 25.016 0.000 0.853
心理
到其他平台进行印证

我会更赞同小红书 APP 中
媒介从众
某个观点绝大多数人的意 0.957 - - - 0.936
心理

4.5.2 收敛效度分析
收敛效度分析也称为聚合效度分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组合信度分析。各
分析项指标代表了各研究因子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聚集性。收敛效度分析通常
使用平均方差萃取(AVE)和组合信度(CR)进行。如果想表明一个模型有很高
的收敛效度,AVE 值应该大于 0.5,CR 值应大于 0.7;如果 AVE 值和 CR 值都低
于标准值,那么就应该考虑删除某项不合标准的因子项重新进行聚合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四个因子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即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
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和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共分析了 14 个项
目。表 4.12 显示,四个因子所分别对应的平均方差萃取值均大于 0.5,组合信度值

40
第 4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均大于 0.7,说明本次分析的数据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或者说具有良好的收敛效
度,也就意味着本研究通过了验证性因子分析。
表 4.12 模型 AVE 和 CR 指标结果

Factor 平均方差萃取 AVE 值 组合信度 CR 值


信息行为 0.611 0.824

非质疑式思维 0.740 0.895

自我认知局限 0.719 0.884

媒介从众心理 0.687 0.859

4.6 实证结论分析
对于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建立在信息生态系统
理论之下,信息人(用户)作为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各类社交媒体中充
当着不同的角色。之后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之后,对用户的信息行为、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以及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的研究假设
进行一一验证发现,上述研究假设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4.6.1 用户信息行为维度分析
基于小红书 APP 平台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发
现,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会使得用户在小红书平台中只会检索自己偏好的信息;
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会促使用户在使用小红书 APP 的过程中只选择性关注自己所
感兴趣的内容;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会使得用户在进行笔记浏览时点赞、收藏、
评论感兴趣的信息;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会使得用户将平台中的有关信息运用到
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使得用户在小红书平台上采纳各类个
体所需的信息。以上的用户信息行为都会逐步造成平台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

4.6.2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维度分析
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是目前网络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于小红书 APP 中的笔记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和视觉化的特点,因此用户在使用过
程中会明显被平台中亮眼的主题和图片所吸引,久而久之,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

4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在平台中更加凸现出来,小红书 APP 也会逐步迎合每个用户的喜好,据此为每


个用户推荐属于他们个人喜好的笔记内容,因此信息茧房效应也会随之产生且效
应越来越明显。即使小红书 APP 已经上线了手动关闭个性化定制的选项,但由于
用户的思维惰性,大多数用户并没有选择关闭此选项,还是依旧被困在信息茧房
之中。

4.6.3 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维度分析
绝对理性的网络用户是几乎不会存在的,每个网络用户的自我认知都存在一
定的局限。小红书 APP 目前所涉及的主题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
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尤其在观点型笔记方面,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表
现得更加突出,由于个人认知的不明确,用户不会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正确
性与否,只是一味地接受网络中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因此,用户自身所存在的自
我认知局限会使得用户逐步产生媒介依赖,不断加速平台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

4.6.4 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维度分析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思考是痛苦的,在信息化平台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媒介从
众心理。用户对小红书 APP 上的各类声音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一味的跟随意见
领袖,不去独立思考,个体在认知闭合需求的诱导下,会误认为自己接触到的信
息具有某种正确性和全面性,当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觉与个人潜在的价值观、信念
结合后,会加速偏见的形成,使认知逐渐固化,不断加深信息茧房效应。

4.7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涉及调查问卷有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的
实证性检验,主要使用了 SPSS 26.0、Amos 22.0 和 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进行
数据处理。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分析、显著性相关分
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且全部通过。最终得到: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
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和媒介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均呈正向关系。

42
第 5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破茧策略

第 5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破茧策略


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对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发
现,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用户的媒介
从众心理对于平台系统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每个形成机
理的破茧策略都已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从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作为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信息人要素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具有较大
的影响力,因此,对小红书 APP 用户提出的破茧策略主要从用户(信息人)入手。

5.1 用户信息行为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5.1.1 增强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强化信息获取主动意识和自觉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一旦继续按照自己
先前的各种信息行为去获取需要的信息,那么平台将会无限制的迎合用户的主观
偏好,始终将用户困在信息茧房效应之中。
首先,用户应该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于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主动搜寻不同
类型的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其次,对于信息的选择也应该完全交由自己
进行,不要仅限于平台推荐的内容,用户应该自主意识到是“我在获取信息”,而
不是被网络平台的同质化信息吞噬;最后,用户可以主动搜寻和选择性接触高质
量的信息内容,同时对于信息量和组织体系的把握要有效控制好。用户一旦增强
了对于信息的把控力,那么机器算法也会逐渐“猜不透”个人信息行为习惯,从
而破除一个又一个的“茧房”。
对于信息获取主动意识和自觉性的强化,也是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所要进行
的首要步骤[34]。从用户最基本的信息活动入手,可以更好地遏制信息茧房效应的
形成。一步一步增强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会培养用户在偌大的信息海洋中的信
息感知力、理解力,从而信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用户也会有意识地摆脱信息茧
房效应。

5.1.2 扩大信息领域

4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逐步拓宽信息边界。每个网络用户都会有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领域,用户对
于信息领域的单一选择会不断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的信息茧房效应。用户一旦接收
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信息,被单一的信息领域所禁锢,久而久之,用户的认知会变
得越来越狭隘,逐渐沉浸在同质化信息所带来的感官愉悦当中,对于异质类信息
的接触愈加失去兴趣。正如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秉哲在他的《他者的消失》一书中
所描述的那样,同质化的蔓延不是一种癌症,而是一种昏睡的现象。它没有找到
免疫抵抗力。人们只是看着它,直到他们失去意识[35]。
由此就可以发现,要想破解信息茧房效应对用户本身所造成的危害,个体必
须不断扩大自己的信息领域,这个过程可能会异常曲折和艰难。首先,可以选择
一到两个全新的领域进行关注,逐渐去了解和思考新的领域所带来的信息内容,
有意识地去查看新领域所带来的消息。其次,可以逐渐切换其他全新的信息领域,
不断为用户自身打造信息偶遇[36]的机会,这个过程可以是循环往复的。最后,在
此基础之下,用户不断地获取到多元化的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广角,对于
知识范围的拓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逐渐避免了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

5.2 用户非质疑式思维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5.2.1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人类对于思考能力是有天生弊端的,非质疑式思维
在信息媒体时代的表现更加突出。网络用户想要满足自己思维的愉悦性,想要通
过自己的思考能力为自己带来最大的收益,那么不断关注个体偏好类型的信息和
感兴趣的领域就是最高效的方法,平台的信息茧房效应也由此产生。
这种天生的思维惰性会使得人们更想要去毫不费力地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平台运营者带来盈利,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为平台传递出新
的信息。用户不断沉迷在这种网络“舒适区”之中,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所传递出
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37],从而形成了一种不断放大的正向反馈,信息茧房
效应也随之不断增强。
用户要想不迷失在社交媒体之中,摆脱网络成瘾现象,重点就是要不断培养

44
第 5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破茧策略

好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8]。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会
决定自己的选择,选择又会在很大程度上触发一个人的行动,行动又会决定一个
人的命运如何,因此,拥有强大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会主动打破闭塞的信息环
境,会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于网络媒体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不会盲
从,更不会产生依赖性,用户看问题的视野也会逐渐拓宽,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好
的打破信息茧房效应。

5.2.2 提高信息价值的辨别意识
提升信息辨别的能力。小红书平台上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用户片面的思维
认知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平台中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载量巨大,用户
想要辨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必须在信息分享中提升批判性能力。
第一,提高辨别信息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反复核对信息来源,从不同角度区分
信息内容,特别是那些可能持偏见态度的信息;第二,要注意信息发布的平台、
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客观性、信息的逻辑性和信息的事实依据;第三,面对媒
体信息,用户应该批判性地理性分析,分析其目的,而不是盲目相信或者参与到
不良信息的流行当中;第四,网民应该提高警惕,培养个人评估和过滤不良信息
的能力,坚定个人屏蔽不良信息的决心。如果可以逐渐提高个人的批判能力,打
破信息窄化和认知固化,信息茧房效应就会逐渐减弱。

5.3 用户自我认知局限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5.3.1 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信息茧房效应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核心力
量主体是用户自身对网络虚拟信息没有一个清晰且理性的认识[39],在信息生产和
分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信息茧房效应。因此,用户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认知
是破除信息茧房效应的有效途径。
目前,已经有许多用户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中,只去接收符合自
己兴趣的信息,对于其他违背自己主观思想的信息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愈发严重
的倾向性选择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与外界声音产生脱节,从而在现实世界中的认
4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知视角也会变得越来越窄,极大的不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就认知的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非人类
对象和客观存在的认知。个体想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一方面,需要对于社会
体系、对于整个社会外部特征都有着一个清晰的划分,在认知社会体系的同时一
定要对于他人的性格和人际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人生认
知需要不断的提高,在树立正确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打破思维固化,摆
脱掉自身在社交媒体中所创造的信息茧房效应。

5.3.2 弥合不同群体的信息鸿沟
建立多元的价值世界。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接受了不同的文化理念,
从一体化发展走向了多元化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产
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导向[40]。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不同的信息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分化,网络信息领
域的分化也发生在其中,信息茧房效应也随之加剧。不同信息偏好的群体有着不
同类型的兴趣层面和自我追求,他们之间的信息鸿沟[41]越来越大,不同的群体只
沉浸在自己的自我认知当中,他们无法与他们相左的声音进行沟通,群体极化现
象不断加剧,十分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要想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第一,用户必须主动与不同价值观
的群体交流,主动交流的内容内容可以是不同群体之间信息领域的交叉部分,在
沟通中逐渐加深对不同领域的认识,扩大自己的眼界。第二,用户可以建立一个
共识性信息的交流场景,增加不同用户信息偶遇和信息对话的机会,使得不同的
信息群体可以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一个良性的网络空间。

5.4 用户媒介从众心理视角下的信息破茧策略

5.4.1 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做一个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人。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和缺乏的理性审思能
力会使得他们非常容易被媒体平台上的“意见领袖”所主导,评论和转发的数量
会极大推进各种谣言散播的程度和强度。
46
第 5 章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破茧策略

目前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都是匿名制的状态,由于网络用户的法治意识薄弱,
所以他们在发布个人言论时通常不会考虑后果,从而导致许多“法不责众”和
“权责模糊”的现象发生[42]。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散播谣言的成本越来越低,
很多人为了迎合网络用户对于偏好负面信息的想象,会编造出许多骇人听闻的信
息,由于用户被闭塞的信息环境所干扰,会出现许多盲目的跟风者,极大的不利
于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网民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华中师范大
学教授吴砥曾表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是懂得在信息社会中实践终身学习的
人。目前,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受众必备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传播媒介的
发展导致人们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准备。
一是用户需要通过媒介获得足够的知识,并逐渐将其系统化,以便能够更广
泛地思考。二是网络用户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感兴趣的领域有探究精神
并在严谨的论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第三,网络用户需要更多的思考,
要更注重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并不断更新,这样才能逐渐在数字社会[43]中变得更加
自如,更好地避免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

5.4.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育正向的价值观。人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化氛围中,中国的传统文
化,国外的一些文化输出,时常会左右我们的价值观体现,网络用户更加会被周
围的事物所影响,然后不知不觉的形成自己用来认识世界,判断事物的能力,价
值观也就从此形成。而且价值观形成后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很难改变一个人对
一个事物的固有认知。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理性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至
关重要。
首先,学好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大胆尝试。通过网络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培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保持个体精神世界充满能量。物质世界里有
太多的诱惑,心灵脆弱容易导致对世界价值的扭曲理解。要保持精神世界充实,
多思考,多质疑,多锻炼个人思维,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形成更敏锐地判断力。最

4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在各个阶段场景中的职责,做好每
一件事情,不做有损于集体和个人有害的事情。在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辨
别好网络世界信息的真伪,更好的摆脱信息茧房效应的桎梏[44]。

5.5 本章小结
本章依据小红书 APP 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非质疑式思维、用户的自我认
知局限、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四个方面,结合信息生态
系统理论和平台的发展现状,从信息人这一信息主体层面提出了打破信息茧房负
面效应的策略。也就是从用户这一主体入手,要想进行“破茧”,就极大的需要用
户自身思维、价值等的不断提高,根据“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进行优化改进。

48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对信息生态系统主体—信息人(用户)在小红
书 APP 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
献研究资料对研究主题进行假设和模型构建;其次,本文结合调查问卷的实证研
究方法,运用 SPSS26.0、Amos22.0 软件以及 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对调查统
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相关假设进行一一验证,得到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
效应的形成机理;最后,本文提出破解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的举措。本文相关研究
结论如下:
(1)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自身信息行为的影响。
例如,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用户
的信息利用行为、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通过研究证实:①用户信息查询行为与
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②用户信息选择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
具有正向影响关系;③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④用户信息利用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⑤用户信息采纳行
为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2)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自身非质疑式思维的
作用影响。例如,用户思维的依赖性、用户思维的盲从性、用户思维的狭隘性、
用户思维的迟钝性、用户思维的封闭性。通过研究证实:用户思维的依赖性与信
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用户思维的盲从性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
正向影响关系;用户思维的狭隘性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用户
思维的迟钝性与信息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用户思维的封闭性与信息
茧房效应感知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3)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和
媒介从众心理的作用影响。在自我认知局限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认知的盲目性与
自我认知的自负性为关键性因素。同时,研究结果证实:自我认知的盲目性与信

4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息茧房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关系;自我认知的自负性与信息茧房效应具有正向影响
关系。
(4)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媒介从众心理的作用
影响。在媒介从众心理的作用中,媒介自我意识的从众心理与媒介信息意识的从
众心理为关键性因素。并且研究结果证实:媒介自我意识的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
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媒介信息意识的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具有正向影响
关系。
最后本文依据以上研究结论对破除信息茧房效应提出了四方面的策略:
(1)从用户信息行为的层面出发。用户应该增强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以及不断
扩大自己的信息领域。
(2)从用户非质疑式思维层面出发。用户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信息价值的辨别意识。
(3)从用户的自我认知局限层面出发。用户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涉猎不
同领域的知识来弥合不同群体的信息鸿沟。
(4)从用户的媒介从众心理层面出发。用户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念。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2.1 研究局限性
由于笔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存在许多缺陷,所以本研究依然存在许
多的不足之处:
(1)调查问卷的量表设计方面,考虑到的因素不够全面,研究结果或许会存
在一定的约束性;
(2)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时,对检索词和检索项的检索可能会出现
遗漏,导致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不够完全,从而遗漏了某个方面的研究;
(3)本研究的深度还有提升空间,对于涉及到的形成机理可能还存在其他因
子的影响,并且数据收集方法单一,但由于笔者学术研究水平有限,所以没有顾

50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及全面,研究数据结果也存在偏差。

6.2.2 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立足本研究的研究重点,在未来的后续研究中应
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1)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考虑因素应该更加全面,设计一个丰富且合理的
量表题项,使得研究模型更加具体,更加具有说服性。对于数据的整理也应该从
多个测量维度出发,从不同的数据检验标准中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2)对于研究理论应该阅读更多的国内外文献,选择一个更加具有代表性和
研究价值的理论作为支撑,从而丰富研究主题的各个方面。
(3)针对本研究主题细化下的内容也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探究,不断深化研究
内容,让范围更加扩大,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

5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2023 年社交软件十大品牌榜中榜[EB/OL].https://www.maigoo.com/maigoo/1211s
jmt_index.html
[2] 千瓜数据.2022 年小红书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EB/OL].https://wenku.baidu.co
m/view/b0da33c5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5.html
[3] 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1):30-38+73.
[4] 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
境的解决之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7-133.
[5] 王刚.“个人日报”模式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反思[J].青年记者,2017(29):18-19.
[6] 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54-57.

[7] 彭兰.假象、算法囚徒与权利让渡:数据与算法时代的新风险[J].西北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8(5):20-29.
[8] Tabrizi S A,Shakery A. Perspective-based search: a new paradigm for bursting the
information bubble[J]. FACETS,2019,4(1):350-388.
[9] Alstyne M V,Brynjolfsson E. Electronic communities:Global village or cybe
rbalkans?[EB/OL].[2021-1.10]http://web.mit.edu/marshall/www/papers/Cyber Bal
kans.pdf
[10] Nyhan B.Americans don’t live in information cocoons[EB/OL].[2021-1-24].htt
ps://www.niemanlab.org/reading/americans-dont-live-in-information-cocoons/.
[11] Tabrizi S A,Shakery A. Perspective-based search:a new paradigm for bursting the
information bubble[J]. FACETS,2019,4(1):350-388.
[12] [美]凯斯·R·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4-65.
[13] [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14] Straub N,Alonso-Muñoz L,De Zúñga H G.Bursting the filter bubble: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iscussion frequency on network heterogeneity[J].Online

52
参考文献

information review,2020,44(6):1161-1181.
[15] Peng Hanqi,Liu Chang. Breaking the Information Cocoon:When Do People
Actively Seek Conflicting Inform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58(1).
[16] Liu W,Zhou W. Research on Solving Path of Negative Effect of "Information
Cocoon Room" in Emergency[J].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2022.
[17] Chandna Vallari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igital platforms: Crowdfunding
in the sharing-economy era[J]. Business Horizons,2022,65(1).
[18] Ojeda C.The political responses of virtual assistants[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9,11:1-19.
[19] Asako Y,Funaki Y,Ueda K,et al. A symmetric information bubbles: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20,110:1-22.
[20]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工业出版社,
2017:1.
[21] 朱株,王筱莉,龚睿,连卓毅.小红书虚拟社区口碑信息生态系统研究[J].新媒
体研究,2022,8(23):16-19.
[22] 曲博.基于 VOSviewer 的网络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国科技
信息,2022(24):88-90.
[23] 梁少博,陈韵怡,任檐雨.社交媒体 APP 用户的移动搜索行为研究:情境、策
略与路径[J].图书情报知识,2022,39(06):133-142.
[24] 沈丹.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下图书馆建设的优化[J].数字技术与应用,20
22,40(06):96-98.
[25] 张匀美.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信息迷雾与信息茧房现象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22,39(24):76-80.
[26] 徐进.数字出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与电子书出版商合作共赢路径研究——以信
息生态链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08):82-88+122.
[27] 张爱军,师琦.信息茧房的认知偏见及其校正[J].行政科学论坛,2020(1):5-12.
5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王妍.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效应[J].人民论坛,2020(11):126-127.
[29] [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M].陆佳怡,孙志刚,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30] 张涛甫.信息湍流下的传播焦虑与认知失调[J].传媒观察,2022(8):1.
[31] 刘战伟,李嫒嫒,刘蒙之.平台化、数字劳工与短视频创意劳动者:一项劳动
控制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7):42-58,127.
[32] 赵爱霞,王岩.算法推荐与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21(03):
112-118.
[33] 吴婉玲.移动社交时代信息茧房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8.
[34] 杜骏飞.定义“智能鸿沟”[J].当代传播,2020(5):1.
[35] 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中国:望文生义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
与写作,2020(1):58-63.
[36] [德]韩炳哲.他者的消失[M].吴琼,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6.
[37] 赵云泽,薛婷予.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
一种视角[J].编辑之友,2020(5):38-43.
[38] 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J].
编辑之友,2018(5):5-12.
[39] 吴铭.警惕陷入信息茧房[N].解放军报,2021-03-15(007).
[40] 周传虎.信息茧房对凝聚社会共识的双重效应[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2
3).130-133.
[41] 张璐璐.破茧与共治: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信息茧房[J].重庆社会科学,2021(07):
118-132.
[42] 施柳梅.小红书 APP 的信息茧房现象与“破茧”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22,
13(20):76-78.
[43] 杨丽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策略探析[J].智库时代,2020
(15).263-264.
[44] 李洪雄.人民日报新知新觉:破除信息茧房桎梏[EB/OL].[2021-01-28].http://opi
54
参考文献

nion.people.com.cn/n1/2017/1124/c1003-29664761.html

5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本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小红书平台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机理。本问卷为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仅用于学术研究,
您的个人隐私信息不会被泄露。希望您积极参与并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放心
填写。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信息茧房效应是指人们的信息空间通常被个人兴趣所支配,这些偏好类信息
就像蚕茧一样包围着个人的信息生活,使得人们无法接触到异质类信息。
第一部分:小红书 APP 用户的基本情况调查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
A.18 岁及以下 B.18 岁-30 岁 C.30 岁-40 岁 D.40 岁-50 岁
3.您目前的职业是?
A.在校学生 B.上班族 C.自由职业者
4.您使用小红书 APP 多久了?
A.1 年以内 B.1 年-2 年 C.2 年-3 年 D.3 年及以上
5.您每次使用小红书 APP 的频率是?
A.1 小时以内 B.1 小时-2 小时 C.2 小时-3 小时 D.3 小时及以上
6.您打开小红书 APP 的频率是?
A.每天 1 次-3 次 B.每天 3 次及以上 C.每周 1 次-3 次 D.每月 1 次-3 次
7.您使用小红书 APP 的主要目的是?
A.寻求需要的信息 B.分享好物 C.购买商品 D.无聊闲逛
8.您是否在小红书 APP 中习惯性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A.总是 B.经常 C.一般 D.偶尔 E.从不

56
附录

9.您是否了解信息茧房效应?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一般了解 D.不太了解 E.完全不了解
10.当您使用小红书 APP 时,您能感受到自己处于信息茧房效应之中吗?
A.能 B.不能
第二部分:小红书 APP 用户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调查量表
对于以下各项描述的内容,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的项:1—>5 表
示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变量 题项 选项
我会通过小红书 APP 查询自己所需
5 4 3 2 1
要的信息

我在使用小红书 APP 时只会选择接


5 4 3 2 1
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我会对小红书 APP 中自己所感兴趣


信息行为 5 4 3 2 1
的内容进行点赞、评论、收藏

我会将小红书中自己喜欢的内容运
5 4 3 2 1
用到实践中

我会采纳小红书 APP 中所传递出来


5 4 3 2 1
的偏好性信息

我经常依赖小红书 APP 中的经验笔


5 4 3 2 1
记获取问题答案

我一般不会对小红书 APP 博主所发


5 4 3 2 1
布的笔记内容的真实性存疑
非质疑式思维
即使在小红书 APP 中自己熟悉的信
5 4 3 2 1
息领域我也通常会跟随别人的意见

我一般不会对小红书 APP 所传递出


5 4 3 2 1
来的信息进行辨证思考

5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不会对从小红书 APP 中所采纳的


5 4 3 2 1
信息产生疑虑

我经常对小红书 APP 推送的笔记内


5 4 3 2 1
容持认同态度
自我认知局限
我认为在小红书 APP 中所关注的信
5 4 3 2 1
息对自我价值观影响不大

对于小红书 APP 中所浏览到的信息

正确与否我不会到其他平台进行印 5 4 3 2 1
媒介从众心理 证

我会更赞同小红书 APP 中某个观点


5 4 3 2 1
绝大多数人的意见

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