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地方特考三等

橫斷性研究:在同一時期針對不同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稱之。
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客觀、系統而且量化的方法,用來描述明顯的溝通內
容」。這種方法本是溝通研究中分析傳播內容的主要方法,但因適於處理文件和檔案資料,
故也逐漸為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所採用。
系統抽樣:系統抽樣基本上是只做一次簡單隨機抽樣後,就採取依固
定間隔數抽出一樣本。
抽様架構:是指整體抽樣單位的集合體,可供抽樣之用。故抽樣架構是對
母群體一種範圍、區域、大小和時間(人、事、時、地、物)的界定。
操作型定義: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設後,須對研究變項或名詞提出一種
可以測量、量化、具體、可重複試驗的基本說明與解釋,亦即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二、從研究方法論的觀點,試述量性研究與質性研究的意涵,並請說明這兩種方法的差異、
優缺
點及互補性為何?
哲學背景 量化:
洛克學派:一切認知源於外界可見之物,欲瞭解複雜的事物時,必須先從簡單的事物著
手。
質化:
康德學派:各種事物沒有抽象層次,最簡單事情可能有最複雜、最抽象的意義;而最複
雜的事物可能有最簡單的涵意。
二者之差異
研究方向差異
量性:量性的方法較能使研究者所研究資料的比較。
質性:讓研究者能仔細且有深度的研究所選擇的研究主題。 研究工具的不同
量性:取決於嚴謹研究工具結構。
質性:取決於研究者的能力與技巧。 目標上的差異
量性:強調檢驗、預測及有關社會事實因果假設或研究結果的推論。
質性:強調探索深奧、抽象的意義,不做推論上的努力,重視新觀念的開發。 邏輯上的
差異
量性多採演繹法。 質性多採歸納法。
觀念上的差異
量性企圖從一個客觀的立足點來描述社會事實,強調將外來的觀察者帶進社會系統之
研究裡。
質性則採用主觀參與者的觀點去描述社會事實。 研究設計上的差異
量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用盡辦法來檢驗兩個變項之間的相關、因果或差異性。
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研究者深入、長時間的觀察與訪談,以瞭解被研究者的社會
脈絡。
互補性
社會科學研究本是透過演繹與歸納的科學研究之輪的過程不斷創造新知識或是解決問題,
而量性與質性研究雖是各有其觀點,但在整體科學研究脈絡上,實質可以互補。
二者之優缺點
量性研究講求客觀的精神,但卻將複雜的現象予以化約。
質性研究雖深入被研究者的社會脈絡去了解現象、問題之全貌,但除耗時之外,更常被
認為過於主觀之解釋。
三、為求研究測量的精確性和正確性,研究者會採用信度及效度技術來檢視。請問信度的定
義為
何?信度有那三種類型?請各舉一例說明。
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是所有測量的重要議題,兩者都是關心我們所設計的具
體指標與這些指標所預測之構念之間的關係。
信度的定義:是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穩定性或預測性。
信度的類型
再/重測信度:針對相同受試者在前後二個時間點接受相同測量內容的結果,其結果經由
相關分析,其相關係數即為穩定性係數。
複本信度:針對相同受試者接受正本及複本測驗/問卷的測量,其測量結果經由相關分
析,
其相關係數即為複本信度係數。
評分者信度:若是測量的題目屬於申論題類型,則適用於評分者信度之檢驗。 信度與效
度的關係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四、請說明電話訪問調查法與面對面訪問調查法內容為何?各有何優、缺點?
執行問卷調查時,因資料蒐集的方式不同,可以區分電話訪問調查法及面對面訪問調查法二
種。茲就時間、成本等各面向,比較此二種調查方式的優點、缺點與適用時機:
時間:電話訪問調查最迅速,面對面訪問調查次之。
電話訪問調查:電話訪問調查所問之問題多屬簡易的答項,問題也不宜太多。故,較能
快速取得資料。
面對面訪問調查:若屬非結構型之問卷,必須加以探查追問,因此面訪花費較多時間。
成本:面對面訪問調查最高,電話訪問調查次之。
面對面訪問調查:面對面訪問調查須花費大量的人事成本、時間、經費才能蒐集到完整
且深入的資料。
電話訪問調查:只需考量其人事成本及電話費用即可,且也能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大樣
本的資料。
研究資料信效度:面對面訪問調查最高,電話訪問調查次之。
面對面訪問調查:面對面訪問調查所獲得之資料詳盡且深入,訪員亦可針對受訪者的疑問
加以解釋,避免資料不完整或遺漏資料,並且訪員與受訪者互動的過程中,訪員可觀察其態
度、表情、動機,以確認資料的可信性。
電話訪問調查:由於電話訪問調查所問之問題較簡易且不易深入,加上電話訪問調查的
題數較少,故其所獲得資料的信度與效度相對就較低。
地方特考四等
下表係衛生福利部(107)「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問卷回收情形-按被照顧
者性別、被照顧者年齡、與被照顧者關係、照顧者性別及照顧者年齡分,請描述該表的統計
數字,並解釋數字對長照政策的意義。
是誰擔任家庭照顧者
經查衛生福利部「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資料顯示,以性別觀察,「女
性」占 60.98%,「男性」為 39.02%,女性承擔主要照顧者為多數。若以年齡分析,「未滿
55 歲」占 34.97%最多,其次則為「55~64 歲」占 27.72%。可知,擔任家庭照顧者有不少

中年人,此年齡層民眾負有奉養高堂、養育下代的重任,身為「三明治世代」的照顧者,日
常開銷、子女教育費、與日俱增的醫療費,加上照顧父母公婆、教養子女,婚姻與家務要經
營也須兼顧職場,每天像陀螺不停轉,遊走眾角色間,他們的身心都累積相當多的情緒和各
種形式的壓力。
家庭照顧者壓力性負荷
身心負荷:照顧者身體健康狀況受影響,除照顧失能者耗費體力之外,加上可能沒時間運
動或休息或無法規律飲食,尤其是需要 24 小時照顧失能者的照顧者,經常在精神上是維持
緊張狀態,很容易感到身心疲倦、免疫力下降且容易患有憂慮症狀,而引發憤怒或焦慮等
負面情緒,致使家庭照顧者所感受的照顧風險越高,加上照顧對象患有智能退化的病狀時,
其照顧風險更是明顯攀高。
經濟負擔:照顧者可能因照顧工作而須中斷個人工作及生涯計畫,使得照顧者的收入下
降,
且照顧工作的支出不論在醫療費用或是需要僱請看護,協助照顧與居家設備的改善,對照
顧者及其家庭本身都是沉重的經濟壓力。
角色壓力:主要照顧者會因新角色所帶來的負擔過重,新與舊角色之間的互相衝突矛盾或
與其他家人間面對照顧工作的衝突,都會使個人面臨抉擇與協調上的困難,這也是在面對
照顧情境時所承受到的壓力。
社會疏離:由於照顧者工作時間及安排會受被照顧者所影響,照顧者可能少了許多個人的
時間,外出時有所限制,沒有空閒時間參加社交活動,缺乏娛樂生活及無法滿足個人的人
際需求,進而可能導致與社會疏離。
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措施
衛生福利部依據長期照顧服務法第 13 條第 1 項規定,積極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措
施,包
括服務資訊之提供及轉介;長照知識及技能訓練;喘息服務;情緒支持及團體服務之轉介;
其他有助於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之服務。然而政府推動多項措施及服務資源給
家庭照顧者,但照顧悲劇仍不斷的發生,如何讓正式服務及早介入,降低照顧悲劇的發生,
是建立長期照顧安全網不可或缺的議題。
二、社會研究有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和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請說明二者的意
義、
差異及功能,並舉例說明。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新知識,以作為瞭解某一現象或所觀察
事實之根本基礎,並未預期在具體的時程內作特別的應用或利用。
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應用研究係在既有的知識或其延伸的基礎上,以解決特定

問題。
二者之差異
相對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通常強調的是在真實的、特定的情境中為問題找出解決之道。然
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非完全相反的概念,兩者之間甚或有密切關係;例如基礎研究的結
果可能帶來實用價值;而應用研究的結果可能發展出理論或基礎研究的基石。
三、何謂鮑氏社會距離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e)?請舉例說明適合用鮑氏社會距
離量
表測量之研究議題。
鮑氏社會距離量表:是 Bogardus 所設計,原本是用以測量個
人對各個不同民族、國籍、宗教、社經地位者的態度差異,經修改後可作為測量學生在班級
團體中,與群眾疏遠或接近的情形,了解所有學生的人緣、人際關係,作為評量及輔導之依
據,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舉例:測量社區民眾對待黑人的態度的鮑格達斯量表
你願意讓黑人:
生活在你的國家嗎?
生活在你的社區嗎?
住在你的那條街嗎?
做你的鄰居嗎?
同你的子女結婚嗎?
四、何謂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請說明次級資料分析的優 點和限制。
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是運用既存的政府統計資料或大型學術資料庫來

研究主題進行實證探究的社會研究方法。
優點與限制
優點:節省時間與金錢
限制
價值取決於與當前研究問題的適切程度
容易發生不夠精準、測量單位不符,或時效已過等問題
身障特考
一、量性研究模式具實證主義典範,其方法具有固定步驟,請申述之。
問題形成:問題確定後,須考量執行的可行性;最後,決定研究
目標、說明研究要素,包括分析單位、假設、變項、操作性定義。文獻回顧是此階段重要
步驟。
研究設計:考量可能的邏輯安排和資料蒐集方法,包括可行性和研
究目標的考量,如設計類型、抽樣、資料蒐集來源、資料蒐集過程、測量與資料分析。
資料蒐集:執行第二階段的研究設計。演繹性的研究,試圖驗證研究假
設;描述性的研究,強調正確和客觀,都需要結構化的資料蒐集過程。
資料處理:包括資料的分類、編碼,使資料容易解釋。
資料分析:資料經過處理以回應研究問題。
解釋研究發現(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研究報告並非結束於資料分析結果的呈現,而
需繼續討論其他解釋結果的可能方式,以及概化的程度與範圍、方法學的限制對研究結果
的意義和效度的影響。
撰寫研究報告(Writing the Research Report)。
二、概念化與測量化可以視為將變項及其相關屬性給予詳細說明的過程,試申述變項經測量
化後
的屬性與層級為何,並舉例說明之。
概念化與測量化(或稱操作化)
抽象構念,概念化,名目定義,操作定義,實際測量。
如用量化研究方法瞭解青少年物質濫用問題,首先閱讀與物質濫用有關的文獻,接著需
要瞭解物質濫用的意義,這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議題;再來瞭解如何測量物質
濫用,這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的議題。操作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步驟,研究
人員將腦中抽象的想法(或概念)和真實世界中具體的指標加以連結。
變項經測量化後的屬性與層級
類別尺度(Nominal Scales):測量水準中最低的一種。例如:性別、職業、宗教、婚姻
狀況皆是。
等級尺度(Ordinal Scales):要求一個集合中的物體能依操作性定義所界定或明確特徵
或屬性而排列大小。例如:學科測驗成績的級分數,即屬順序尺度。
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s):除具有類別和等級尺度的特徵外,它要求尺度上的等差代
表所測量特質的量,其等差可以加減,沒有絕對的零點。例如:溫度、海拔高度皆是。
等比尺度(Ratio Scales):所得數字可加減乘除,除具有類別、等級、等距尺度特徵
外,它有絕對的零點,是科學家的理想尺度。例如:體重、收入、年齡皆是。
三、進行社會科學質性研究時,研究者須考量那些研究倫理議題?
自願和不隱蔽原則
隱瞞派:主張研究者不必徵得被研究者的同意,才能獲得真實的資料,尤其是研究社會
不公平、不正義現象。
公開派:主張研究之前應徵得研究對象同意,並許諾保密原則。
情境-後果派:不同意上述兩種觀點,而是強調研究進行的情境,以及可能帶來的後
果。
相對主義觀點:強調衡量研究者唯一道德標準就是研究者良心。
女性主義觀點:強調研究者是否能與研究對象共情,使研究對象感到研就給予自我覺醒
和行動的力量。
尊重個人隱私與保密原則(參考本書第一章-研究倫理)。
公正合理的原則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公正地」對待研究對象以及所蒐集的資料。
研究者「合理地」處理自己與被研究者的關係以及自己的研究結果。
公平回報的原則:此原則不僅受制於研究者個人的心願、財力與能力,而且受到研究者與
被研究者的關係影響。
四、何謂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及自變項
(independent
variable)?請舉例說明變項的直接與間接效果,以及「虛無假設」為何?
依變項:
即結果變項,或操縱自變項後可能會受到影響的變項。
例如:研究發現當父母陪同病童的時間越短,則病童的焦慮程度越高,則病童的焦慮程
度為依變項。
中介變項:
Z 變項是 X 變項的結果,是 Y 變項的因。此 XYZ 三者確有非對稱關係。控制 Z 後,XY
的關係消失,則 Z 為中介變項。
例如:
X(父親教育) 箭頭 Z(兒子教育)箭頭 Y(兒子所得)
我們觀察到父親教育與兒子所得有關係,但當控制了兒子教育後,其關係卻不存在,故
父親教育對兒子所得的影響,乃是透過兒子教育當做中介變項來完成的。
自變項
即原因變項可操縱的變項。
例如:社會工作介入,就方案評估研究而言,是屬於自變項。
變項的直接與間接效果
變項的直接效果:即兒子教育程度會影響其所得,教育程度對所得影響即為直接效果。
其虛無假設為兒子教育對兒子所得沒有顯著影響。
X(兒子教育)箭頭 Y(兒子所得)
變項的間接效果:父親教育對兒子所得的影響,乃是透過兒子教育當做中介變項來完成
的,父親教育對兒子所得即間接效果。其虛無假設為父親教育透過兒子教育對兒子所得
沒有顯著影響。
X(父親教育) 箭頭 Z(兒子教育)箭頭 Y(兒子所得 )
原住民特考
一、社會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目的,請敘述研究目的的意義及其適用情境,並請分別舉例說
明。
研究的三大目的
探索性:研究之探索性目的,主要是指對於缺乏前人研究經驗的問題所作的研究。
描述性:研究之描述性目的,主要是對於所要研究現象的性質作有系統且正確的描寫與
敘述,主要作用在於客觀報導事實,以供了解。
解釋性:研究之解釋性目的,主要是是指為驗證或解釋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所作的研究。
舉例說明
探索性研究
研究動機:為減少男性家庭照顧者照顧壓力,研究者擬規劃男性家庭照顧者解壓服務
方案。惟從文獻資料閱覽後得知,現有研究並無對本方案相關議題有深入的研究。因
此,在規劃此方案前,應先進行男性家庭照顧者壓力調查,以探索男性家庭照顧者照
顧壓力的相關因素。
研究問題:男性家庭照顧者照顧壓力初探
研究設計: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研究者在訪談進行之前,根據研究的問題與
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針。
研究對象:台灣 6 都男性家庭照顧者
樣本選取:採用立意抽樣和滾雪球抽樣,預計訪問樣本數 6 都各 10 位,共 60 位。
資料分析: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尋找可發展做為男性家庭照
顧者解壓方案的相關概念。
描述性研究
研究動機:經由探索性研究之設計,有關影響男性家庭照顧者壓力已獲致相當豐富的
研究成果。經歸納整理類別化後,發展出許多相關的概念,可做為解壓方案之應用。
研究問題:解壓方案對降低男性家庭照顧者壓力之成效分析
研究設計:以探索性研究所獲致之相關概念,設計結構式問卷,並請專家就問卷進行
修改指導後,再進行問卷預測以及信度與效度檢定。
研究對象:台灣 6 都男性家庭照顧者
樣本選取:採用分層比例隨機抽樣,預計調查樣本數共 300 位。
資料分析:回收問卷經過登錄、分析後,製作描述性統計資料,包括:次數分配、百
分比、交叉分析、集中與離散情形統計,以瞭解男性家庭照顧者解壓方案的實施成
效。
解釋性研究
研究動機:經由文獻資料發現,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對女性家庭照顧者有明顯的影
響。研究者基於性別因素之考量,為驗證此二變項對男性家庭照顧者的壓力影響程度
為正相關。特將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視為自變項,男性家庭照顧者壓力程度為依變
項作為驗證之依據。
研究問題: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對男性家庭照顧者壓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設計:以相關文獻資料所獲致之相關概念,設計結構式問卷,並請專家就問卷進
行修改指導後,再進行問卷預測以及信度與效度檢定。
研究對象:台灣 6 都男性家庭照顧者
樣本選取:採用分層比例隨機抽樣,預計調查樣本數共 300 位。
資料分析:回收問卷經過登錄、分析後,製作描述性統計資料,包括:次數分配、百
分比、相關統計分析,以驗證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對男性家庭照顧者壓力的相關情
況。
二、在質性研究方法中,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常用的取向,請敘述紮根理論的哲
學基
礎、概念及適合的研究問題,並請說明其方法論上的優缺點。
紮根理論的哲學背景
紮根理論的創始者為 Barney Glaser 與 Anselm Strauss,其哲學基礎是符號互動論與實用主
義,最主要的貢獻是從人類的經驗著手,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美國的實用主義,強調行動的重要性,在問題解決中產生方法。
芝加哥社會學派,該學派廣泛使用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強調從行動者
的角度理解社會互動、社會過程和社會變化。
紮根理論的概念
是一個利用歸納的方式,利用反覆的、互動的、對照比較的方法,讓我們在利用質性研
究建立一套理論基礎時,可以更系統性地進行資料的搜集、統整、分析,以及概念化所
得到的質性資料。
重視理論的建立而非解釋,更注重理解群體的模式而非個體的描述。相對於應用舊有的
理論,它更傾向於發展出新的概念;比起提出一個結構穩定的假設,它更注重理論形成
的過程。
紮根理論適合的研究問題
紮根理論比較適合用於研究者自己熟悉的領域,不過,最好是同一領域的不同主題,並且
適合用在未成熟的探索性研究問題上。
紮根理論方法論上的優缺點
優點:紮根理論對於理論的建立和問題的解決,有其實質的價值。
缺點:於研究過程相當費時、具有不確定性、研究者必須具備耐心和毅力以及豐富的研
究經驗,這些的限制導致基礎理論不太為一般的研究者所採用。
三、有關社會研究的機率抽樣,請敘述叢集抽樣(cluster sampling)的意義、適用的條件及
其優
缺點,並請舉例說明抽樣的設計步驟為何?
叢集抽樣的意義
將母群體中之所有基本單位依據特定變數區分為數個叢集,針對所有叢集進行隨機抽樣(抽
樣單位:叢集),抽取出少數叢集為代表。
叢集抽樣的適用條件
常用於母群體較大的樣本數。
叢集間同質性高,叢集內異質性高。
叢集抽樣的優缺點
優點:叢集抽樣的優點是實施方便、節省經費。
缺點:樣本過於集中,抽樣結果之代表性降低;對樣本數無法精確控制,因每個叢集的
基本單位數量並非完全相同。
叢集抽樣的步驟
確定區分叢集的標準。
將母群體(N)分成若干個互不重疊的部分,每個部分為一叢集。
根據研究樣本量,確定應該抽取的叢集數。
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方法,從若干個叢集中抽取確定數量的個體或單元。
名詞解釋
非干擾性測量(unobtrusive measures):指的是研究者在不驚動研究對象的狀況下進行資
料的搜集,從而避免“主體反應”(subject reaction)問題。包括隱瞞身分以便進入特定場
域、分析研究對象的公開資訊,或暗中記錄研究對象的行為等。在社會科學領域,由於研
究對象是人,人們得知自己成為研究對象後,往往會試圖迎合研究者,而做出非預期或非
常態行為,進而影響研究結果。而此方法所取得的資料並非直接從研究對象獲得,是強調
研究對象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為不會因爲研究而刻意改變。
構念(construct):構念是研究者因為研究需要,所創造出來的抽象概念。
抽樣架構(sampling frame):是指整體抽樣單位的集合體,可供抽樣之用。故抽樣架構是
對母群體一種範圍、區域、大小和時間(人、事、時、地、物)的界定。
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係針對一群研究對象進行長時間觀察或蒐集資料的研究方
式,主要在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目前逐漸普遍適用於測量變化及解釋因果等
研究。
雙盲實驗(double-blind experiment):進行實驗研究時,受試者與實驗者雙方皆不知道受
試者屬於實驗組或是對照組,直到資料蒐集完成後核對受試者代碼才知道分組。如此做
法,主要在於避免受試者與實驗者雙方之人為因素影響實驗結果。
高考
一、社會科學的目標在於提供「為什麼」問題的一般性解釋,Carl Hempel 區分兩種不同類
型的科
學解釋:演繹性(deductive)解釋及或然性(probabilistic)解釋,試分別定義之,並申論質化研
究、
量化研究如何對應前述及應用。
科學研究的目的包括探索、描述與解釋,而其中解釋性研究的主要目標在於說明現象為
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會變化,進而呈現該主題的完整圖像;而根據研究典範的不同,可分為
演繹性(deductive)解釋及或然性(probabilistic)解釋,以下將分別論述此兩種解釋類型的意
涵,
以及質性與量化研究如何與其對應:
演繹性(deductive)解釋意涵
演繹性的解釋是指由已知的客觀事實或理論,推論未知現象,從已知到未知,從一般到
個別,從普遍性結論到特殊結論的邏輯模型。
在研究的實務進行中,研究者從現有的理論基礎下,推論現象可能性的假設,即為演繹
法的運用,隨後再透過實證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驗證假設。故演繹法的運作是由理論指
導觀察。
或然性(probabilistic)解釋意涵
或然性的解釋則非從一個既定的法則推演而來,特別是社會科學,很少有一個放諸四海
皆準的法則,通常是由歸納而來的。
先觀察、蒐集與紀錄若干個別事項,探求其共同特徵或特徵間的關係,從而將所得的結
果推廣到其他未經觀察的類似事例,而獲得一項通則性的陳述。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去
研究,用探索性的態度、用歸納的方法,綜理出某種普遍法則。即根據實際現象歸納眾
多次數而得之或然率
據此,此種解釋是透過「經驗法則」,多次或長期觀察下呈現一致的規律,經由觀察累
積理論,由未知形成已知。
質性與量化研究的應用
量化研究-重視演繹性(deductive)解釋
量化研究強調檢驗、預測以及有關社會事實的因果假設,或是研究結果的推論;也就
是量化研究主要目標在於解釋,以驗證現象的因果關係為主。
量化研究傾向於「演繹性解釋」,由理論推衍的假設指導觀察,傾向於概念的發展、
假設的驗證,以使概念有更好的發展,詳加探討已知的現象與事實,因此,特別適合
用於研究者具有充分的背景知識時使用。
質性研究-重視或然性(probabilistic)解釋
質性研究的目的不在於驗證,而是在探索一個較為深奧、抽象的內心世界,重點不在
於推論,而在新的觀念開發;因此,質性研究更重視對新穎經驗的探索與描述,而非
驗證因果的解釋。
質性研究傾向於「或然性解釋」,由觀察所累積的法則構成理論,屬於發現的邏輯,
就理論或學說的發展,這種歸納性的策略,重點在於新的理念發展,適合於有關未知
的社會領域,因此,特別適合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缺乏背景知識時使用。
二、信度的誤差來源為何?試以其來源選擇適合的信度類型,並舉例說明之。
所謂信度( Reliability ) 代 表 測 驗 的 可 靠 與 可 信 程 度 , 指 測 驗 結 果 具
有 一 致 性
(Consistency)與穩定性(Stability),從古典測量理論觀點,代表測驗結果不受隨機誤差影
響的程度。而考驗信度類型估計信度方法有許多種,皆在說明測量誤差的不同來源,以下將
分別說明之:
隨機誤差的來源
時間取樣誤差:指來自不同時間點取樣時所產生的誤差,例如樣本的學習和成長所造成
的分數差異
內容取樣誤差:指來自於所選取的測驗內容所造成的誤差,例如所選取的題項不適切或
不具代表性。
內容異質誤差:指試題間同質性低,可能分屬不同的概念,例如題項包含了兩個以上的
概念。
評分者誤差:指受評分者主觀評定標準影響而產生的誤差,例如月暈效應、過寬或過嚴
傾向等。
各類信度估計方法所考量的誤差
再測信度
估計測量信度最直接的方式,將同一測量題目針對同一對象前後進行兩次,根據兩次
測驗分數求其相關係數,此相關係數即為再測信度。
再測信度可說明由時間取樣所產生的誤差,當再測信度高,表示兩次測驗間受時間取
樣誤差的影響小,也就是具有較高的「穩定係數」。
複本信度
同一特質下,對同一組,設計兩個測驗施測,測等質係數;亦可加上兩段時間分
別施測,則為穩定與等值係數。
同時實施:若正本與複本在同一時間實施,此種複本信度可說明內容取樣所造成的誤
差,稱為等值係數,用以檢驗測量歷經指標變動所呈現的等值性。
間隔實施:若先測量正本,延後一段時間後再實施複本測量,則可說明內容取樣與時
間取樣兩種誤差,稱為穩定與等值係數,可以同時檢驗測驗經歷時間變化與指標變動
下的穩定性。
內部一致性信度
折半信度:折半方法採用單獨一次測驗結果,利用隨機方式將試題分成二半,求二半
分數的相關,稱折半相關或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此
種信度考驗方式可反應內容取樣誤差。
庫李信度與 Cronbach’s α:此種信度考驗方式,皆為分析個別題項的作答反應一致情
形,庫李信度針對二分題項,而 Cronbach’s α則可適用多元尺度量表。此種信度考驗
方法可反映出內容取樣誤差,以及內容異質的誤差。
評分者信度:
評分者信度的計算方法,是從測驗卷中抽取一些樣本,由兩位或兩位以上評分者對每
一分試卷評分,然後根據所評的分數求相關,求得的相關係數就是評分者信度。
當評分者只有兩位時可使用 Spearman 等級相關;若評分者為兩位以上時,可使用
Kendall 等級相關。此種信度考驗的方法,可反映出評分者誤差的來源。
三、Lincoln & Guba(1985)對質性研究提出可信任性(credibility)、可轉换性 (transferability)及
可靠
性(dependability),試分述其如何應用於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法的重點不再於求證某種假設,而是在探索某種意義與現象,即指質性研究的
結果是某種概念或變項的發現、某種意義的探討,而不是研究結果的類推,與量化研究有很
大的差異,因此在研究品質的檢定上,也有著不同的標準,以下將分別針對可信任性、可轉
換性以及可靠性三個標準進行論述:
可信任性的意涵與應用
意涵:量化研究中,代表的是內在效度,也就是研究得以排除干擾因素,變項間關係為
真的正確程度;但對於質性研究而言,更適切的標準是可信任性,指質性研究資料的真
實程度,即研究者真的觀察到研究想要獲得的資料,也可說研究資料的切題程度。
質性研究的應用:質性研究者可透過研究情境控制、資料來源多元化等方法,來增加資
料的確實性,此外,透過交叉檢證、同儕討論、相異個案(Negative Case)資料的蒐
集、資料蒐集時有足夠的輔助工具等方法,亦有助於提升質性資料的可信任性。
可轉換性的意涵與應用
意涵:量化研究中,代表的是外在效度,指研究結果的可推論至外部或其他情境、可概
化性的程度;但對於質性研究而言,更適切的標準是可轉換性,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
感受與經驗,能有效地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敘述的程度,亦即,資料的可比較
性與詮釋性。
質性研究的應用:質性研究者可透過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受訪者在原始資料
所陳述的情感與經驗,研究者能謹慎地將資料的脈絡、意圖、意義、行動,以及訪談過
程的人、事、時、地、物等經驗脈絡,作詳實的描述,並轉換為文字資料,將有助提升
研究的可轉換性。
可靠性的意涵與應用
意涵:在量化研究中,指的是內在信度,也就是指研究者使用不同方法能獲得相似結果
的一致性、穩定性;但在質性研究中,更適切的標準是可靠性,應當評估研究者的發現
是否僅為某種特殊時空條件下的極端現象。
質性研究的應用:如何取得可靠資料,是研究過程中運用資料蒐集策略的重點,故研究
者必須將整個研究蒐集策略的重點,故研究者必須將整個研究過程、情境、與決策加以
說明,以供他人日後評判本身的研究是通則或是特例,以判斷資料的可靠性。
四、質性研究有六大特色「透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描述」、「脈絡主義」、「過
程」、「彈性」及「理論及概念形成」,請申述之。
質性研究把現實世界視為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此現象是不斷在變動的動態事實,由多
層面的意義與想法所組成,因此質性研究具有「透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描述」、
「脈絡主義」、「過程」、「彈性」及「理論及概念形成」等六大特色,以下將分別論述之:
透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
質性研究認為真正的客觀是有很多人的主觀集合而成的,當實際參與者把所見所聞、所思
所言,在毫無阻礙的狀況下陳述出來時,一個客觀的事實才能順利呈現其全貌。由於「社
會真實」已經經過當事人的解釋,所以研究者必須能夠掌握被研究者個人的詮釋,才能瞭解
其行事的動機與其深層的意涵,因此,質性研究採取「局內人取向」,採用研究系統中參與
者的觀點去描述社會事實,主張由當事人本身的觀點看待當事人行動的主觀意識。
描述
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傾向將事件化約抽離,強調律則式的解釋模式,研究者應致力於尋找
抽象法則,不須在意偶發事件或具體個案的細節,以少數幾個因素,以求簡潔地解釋某類
現象;但質性研究會仔細描述研究場景,場景的描繪會引導出較深層的發現,詳細的描述
可已提供事件及情境發生的背景,可以幫助研究者瞭解研究主體的解釋,同時亦能提供讀
者資料以做為評估研究的基礎。
脈絡主義
質的研究在瞭解事件及行為時,傾向將事件放在其發生場景或網絡(network)中去看,並且
企圖對事件的始末做通盤整體的瞭解,研究者相信只有座落在其社會及歷史網絡中才有意
義,也才能被瞭解。因此,質性研究偏好自然觀察或無結構訪談,已揭露當事人在原本生
活情境下的行為與態度。
過程
由於質性研究把現實世界看成是一個非常複雜,且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由多層面的
意義與想法所組成的動態事實,且會因不同的時空、文化與社會背景而有不同意義,因
此,質性研究試圖探索某種意義與現象,發現在現象內社會行為的意涵與關係。以此觀
之,質性研究認為社會生活是動態的、進行的、非靜止的,且非常重視變遷及其背後的過
程轉機。
彈性
因為要採取被研究者的觀點、避免將新先入為主或不適當的解釋架構強行加諸被研究者身
上,所以研究多採取開放或非結構方式。它與量化研究不同,量化研究一般是循序進行,
而質性則是發現問題、蒐集問題、分析等同時循環反覆進行,並無一個預先決定且不可違
背的流程順序。
理論及概念形成
質性研究的資料處理,主要是靠分析歸納(Analytical Induction),因為研究是探索性、
發現的式,又為了避免將既有的價值加諸被研究者身上,故而研究者通常不預設理論架構
或假設。通常研究者是在概念、命題和理論之間反覆遊走漸次流動成形的。以此觀之,質
性研究傾向於「歸納法」,由觀察所累積的法則構成理論,屬於發現的邏輯,就理論或學
說的發展,這種歸納性的策略,重點在於新的理念發展,適合於有關未知的社會領域,因
此,特別適合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缺乏背景知識時使用
普考參考紙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