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巴金森氏病與其他運動異常

PARKINSON'S DISEASE AND OTHER MOVEMENT DISORDERS 賈力耕

本章討論之巴金森氏病與運動異常,又稱不隨意運動疾患(involuntary movement
disorder)。由於其病變在基底核,故亦稱基底核疾病。有些學者稱之為錐體外運動系統
疾病(disease of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s),嚴格來說,此名稱並不恰當,因為錐體
外運動系統是指除了錐體運動系統(pyramidal motor system)以外之其他所有的運動徑
路而言,事實上,皮質網狀脊髓徑路(corticoreticulospinal pathway)亦屬於椎體外運動
系統,當其受損會造成運動癱瘓並不能產生不隨意運動。廣義來說,錐體外運動系統
疾病造成不隨意運動是包括紋狀蒼白黑質體(striato-pallido-nigral)及小腦兩部份的疾病。
臨床上錐體及錐體外運動系統疾病兩者之區別如表1。

表 1. 錐體及錐體外運動系統疾病之區別
錐體 錐體外
1. 肌張力(tonicity) 痙攣(spasticity) ,如同摺 僵硬(rigidity),如同齒輪轉
疊式彈簧刀開合,手臂伸 動,手臂伸開及彎曲均無
開有阻力,但彎曲無阻力 阻力
2. 肌張力亢進(hypertonus) 手臂之屈肌及下腿之伸肌 四肢及軀幹之屈肌
3. 不隨意運動 無 有
4. 肌腱反射(DTR) 增加 正常
5. 運動無力(motor weak) 有 無
6. Babinski 徵候 有 無

解剖上,基底核的組合包括尾核(caudate nucleus)、豆狀核(lenticular nucleus)、帶狀核


(claustrum)、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及黑質(substantia nigra)。其中豆狀核由殼部
(putamen)及蒼白球(globus pallidus)所組成,而尾核及豆狀核又可組合成紋狀體(corpus
striatum)。有些生理學者將基底核的組合擴大為紅核(red nucleus)及腦幹之網狀結構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stem)。基底核內各核之間均有輸入(afferent)及輸出(efferent)
纖維互相連絡,同時基底核與大腦皮質、扁桃體(amygdala)及視丘核(thalamic nuclei)之
間亦有輸出及輸入纖維互相連絡。這些纖維可以將基底核的神經衝動經過視丘核、大腦
皮質及錐體系統向下傳到脊髓而達到協調運動的功能。因此,當基底核有病變,其神
經衝動之強弱不同時,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不隨意運動,如動作增強(hyperkinesia)、
肌緊張異常(dystonia)、顫抖(tremor)、舞蹈症(chorea)、僵硬(rigidity)、動作減慢
(hypokinesia)等。
最近三十年來由於神經化學的進步,發現中樞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s)與基
底核的功能及不隨意運動有關,並進而調整神經傳遞物質來改善巴金森氏病的症狀及
其他不隨意運動疾患,故又可稱為神經生化疾患(neurochemical disorders)。一些重要的
神經傳遞物質其特性如下,(1)Acetylcholine(Ach):紋狀體含量最高,在新紋狀體細胞
(neostriatal neurons)內合成及釋放,Ach 為一種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巴金森氏病患者
之 Ach 含量較高,故以 anti-cholinergic 劑來治療此疾。(2)Dopamine:黑質及紋狀體含
量最多,在黑質之緻密部(pars compacta)細胞合成,並在紋狀體或黑質紋狀體徑路的
終端釋放,dopamine 為一種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巴金森氏病患者之 dopamine 及其
代謝物 HVA 含量減低,故以 Levodopa 劑來治療此疾。(3)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黑質、紋狀體及蒼白球含量較高,在紋狀體細胞合成,並在黑質之網狀
部(或紋狀體黑質徑路的終端)釋放,GABA 為一種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Huntington
氏舞蹈症患者之 GABA 含量較低,故以 GABA-mimetic 劑來治療此疾。(4)其他尚有
glutamate,norepinephrine(NE)及 serotonin 等與不隨意運動的關係尚未完全清楚。

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1817 年 James Parkinson 首先敘述此疾為一種搖抖性麻痺(shaking palsy),是慢慢發


生的不隨意顫抖,肌力減弱,軀體向前彎,走路愈走愈快似跑步,感覺及智力無影響,
也不明白其病理變化。1850 年 Marshall Hall 則改稱為震顫麻痺(paralysis agitans)。 1867
年 Ordenstein 及 Charcot 首先使用 belladonna 治療此疾。 1882 年 Charcot 及 Berger 認為
此疾主要是由情緒障礙及精神官能症(neurosis)所引起。 1912 年 Kinnier Wilson 則認為
此疾與錐體外系統有關。 1918 年 Von Economo 提到當時流行的昏睡性腦炎(encephalitis
lethargica)患者會引發此疾,其腦內的黑質受到損傷。 1919 年 Tretiakoff 發現此疾患者的
黑質有脫色素現象(depigmentation)及其內細胞消失。自此以後,學者們對此疾的臨床
及病理變化開始有興趣的深入研究。 1946 年 Sigwald 以人工合成的 alkaloids 取代天然
的 belladonna 治療此疾,但 alkaloids 的藥效有限。 1946-1957 年 Spiegel, Narabayashi,
Fenelon, Guiot, Leksell 等人發現用外科 stereotaxic 手術(thalamotomy 或 pallidotomy)可
顯著改善顫抖及僵硬症狀。 1954 年 Cooper 亦發現意外結紮前脈絡膜動脈(ant. choroidal
a.)可改善症狀。於是,此疾風行以外科治療。 1960 年 Ehringer 在此疾屍剖上發現紋狀
體內的 dopamine 減少。 由於此一發現,1961 年 Barbeau, Birkmayer and Hornykiewicz
開始用 levodopa 來治療此疾,其藥效甚佳,外科治療才消跡。 1969 年 Cotzias 及
Barbeau 報告口服 levodopa 雖然開始時有效地改善症狀,但漸漸出現許多副作用 。
Birkmayer 及 Mentasti 曾於 1967 年合併使用 peripheral dopa-decaboxylase inhibitor 已改
善不少副作用,可是仍不夠理想。 1969 年 Schwab 偶然發現用 amantadine 亦可改善症
狀, 但仍有限。 1974 年 Calne 用 bromocriptine(dopamine agonist)來治療此疾亦有相當效
果,可是到目前臨床上的報告認為此藥還是不夠理想。 1976 年 Birkmayer 用
deprenyl(MAOB inhibitor)幫助 Levodopa 有限地改善症狀。1982 年 Langston 發現毒性物
質 MPTP 可導致此疾。 1983 年 Fray 在動物實驗中,以 fetal 黑質細胞成功地移植到老
鼠腦內。 1985 年 Backlund 利用 stereotaxic 手術將人類自體腎上腺細胞移植到腦基底核
來治療此疾,但其成效尚在議論中。 1990 年 bergman 在實驗中,以新的 stereotaxic 手
術 subthalamotomy 改善此疾。 1991 年 Benabid 利用立體定位將電極置入深部腦基底核
行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使症狀有很好的改善。 1998 年 comtan(COMT inhibitor)
問世可輔助 Levodopa 改善症狀。總之,在巴金森氏病的病因及病理機轉尚未完全明瞭
前,我們仍須不斷地去探究其根本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可否認的是神經傳遞物質及培
養黑質細胞行局部腦移植手術在此疾病未來的研究上仍將扮演重要角色。

定義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疾病,其臨床上有三大特徵,顫抖、僵硬及動
作遲鈍(bradykinesia),有時另加一特徵即正常姿態異常。其病變為基底核退化。巴金森
氏病與巴金森氏症(Parkinsonism or Parkinsonian syndromes)不同。巴金森氏病祇指原發
性(idiopathic)或震顫麻痺,而巴金森氏症則指不論何種原因(原發性或續發性)造成上
述的臨床特徵者均稱之。

流行病學

此疾通常發生於 50-60 歲(台灣平均發病年齡約 57 歲、與西方人及日本人相同)。流行


率在英國大約每 1,000 人口中有 1.5 例,但 50 歲以上則增加到每 100 人口就有 0.5 例;
在美國 50 歲以上則每 100 人口中有1例。因此,在公共衛生學上稱此疾是老年人的主
要疾病之一。各種族的發生率大致相同。兩性比例則男稍多於女(台灣約 2.4:1、比西方人
1.5:1 及日本人 0.8:1 皆多、但比中國大陸 3.7:1 較少)。此疾的家族發生率極低(台灣約
2%、與西方人 1%略同)。,並且與血型的分佈無關。
近年來中國大陸曾經做過兩次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國人患此病的比例非常
低,分別每 10,000 人中有 0.15 例和 0.44 例、比歐美國家低許多。台灣並沒有大規模普
查的數據,但是在 1992 年根據金門流行病學調查的初步估計,每 10,000 人中約有 1.7
例、比中國大陸高出很多,其兩岸調查結果差異的原因值得探討。

病因及分類

巴金森氏病又稱原發性(primary 或 idiopathic)巴金森氏症或震顫麻痺:大多數患者
均屬此類,病因不明,但有如下的假說來解釋:
1. 缺少特殊神經內分泌細胞(specialized neuroendocrine cell):由於黑素細胞刺激荷爾蒙
(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MSH)可促使脂褐素(lipofuscin)大量進入 substantia
nigra 內之黑素細胞造成黑素細胞的死亡而使紋狀體的 dopamine 減少。此種特殊神
經內分泌細胞在下視丘(hypothalamus)可分泌抑制 MSH 的因子(MSH-inhibiting
factor, MIF)。當此種內分泌細胞缺少時,則易造成此疾。
2. 細胞的氧化反應(oxidation reaction or stress)及自由基(free radical)增加。
3. 病毒(virus):最近發現有些患者體內的單純疱疹病毒抗體(herpes simplex virus
antibody)增加,雖然無法完全證實是巴金森氏病的病因,但仍需考慮兩者有密切
關係,同時慢性病毒(slow virus)為此疾的病因也漸受到重視。
4. 發炎因子(inflammatory substances):最近發現與 lipopolysacchride 的炎性反應有關。
5. 遺傳或家族(inheritance or family):幼年(juvenile)患者多發生於家族中,與遺傳基因
異常(如: Parkin, α-synuclein, DJ-1)、粒腺體(mitochondria)功能失調或遺傳性缺少
tyrosine hydroxylase 等有關。
6. 環境(environment):職業上接觸特殊有毒之金屬或農藥等。
7. 營養(nutrition):偏食者、食物過敏者、或少年白髮者。

續發性(secondary)巴金森氏症:此類患者佔少數,都是有特殊原因造成的,其相關
原因如下:
1. 流行性昏睡腦炎(encephalitis lethargica):在 1918-1928 年間流行後,有些患者漸漸
產生巴金森氏症,稱為腦炎後型(postencephalitic),此型患者發作年齡較輕。
2. 腦動脈硬化(cerebral ateriosclerosis): 此型多為老年患者。
3. 藥物(drugs):reserpine,haloperidol,phenothiazines,butyrophenones 等。
4. 中毒(intoxication):一氧化碳(CO)、錳(manganese)及 MPTP 等。
5. 傳染病:梅毒、病毒腦炎,如日本B型腦炎、東部馬型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西部馬型腦炎(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聖路易型腦炎(St. Louis
encephalitis)、中歐扁蝨腦炎(Central European tick encephalitis)、Coxsackie 氏病毒腦膜
腦炎(Coxsackie virus meningoencephalitis)、急性腦炎(acute encephalitis)等。
6. 其他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Huntington 氏舞蹈症、 Wilson 氏病、 Alzheimer 氏病、進
行性核上麻痺症(progressive supraunclear palsy, PSP)、Shy-Drager 氏症、橄欖核橋腦小
腦退化症(olivopontocerebellar degeneration)、紋狀體黑質退化症(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egawa 氏病、 Jakob- Creutzfeldt 氏病、關島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複合症
(parkinsonism-dementia complex)。
7. 嚴重頭外傷及職業拳手症(punchdrunk syndrome of professional boxers)。
8. 腫瘤(tumor)。

Barbeau A 在 1981 年 12 屆世界神經醫學會議上將巴金森氏病依其功能分類如下:


1. 腦炎後型。
2. 原發性型。
(1)顫抖發作型(tremor onset form)。
(2)動作不能-僵硬發作性(akinetorigid onset form)。
3. 遺傳型
(1)與自發性顫抖關聯之巴金森氏症(essential tremor related parkinsonism)。
(2)家族新陳代謝性動作不能及僵硬症(familial metabolic akinetorigid syndrome)。
4. 症狀型(symptomatic)。

病理、生化及生理變化
巴金森氏病的主要病變為 dopamine 相關之黑質紋狀體徑路退化,特別是在黑質的
緻密區(zona compacta)可發現黑素(melanin)神經細胞減少或消失及一些圓形的嗜伊紅
性路易體(Lewy body),其為此疾病之特徵。其他的病變部位有藍斑(locus ceruleus)、蒼
白球、殼部、大腦皮質、視丘、迷走神經背核等。最近認為藍斑也是一個重要的病變部位
在此處的神經細胞含有腎上腺成份。腦內 dopamine 的製造及貯存減少,大約比正常人
要少 80%以上。
正常人紋狀體內的 dopaminergic 系統與 cholinergic 系統是維持平衡的,但巴金森氏
病的 dopaminergic 系統由於黑質紋狀體徑路退化或受抑制而造成 cholinergic 系統的增
強。因此,可用 anticholinergic 藥物,使 cholinergic 系統減弱及補充 Levodopa 或
dopamine 主動劑使 dopaminergic 系統增強,使此兩不平衡系統達到平衡來治療此疾。
Dopamine 可興奮 γ 運動神經元(gamma motor neuron)及抑制 α 運動神經元(alpha
motor neuron),Ach 則有相反作用。正常人紋狀體內的 dopamine 及 Ach 作用於 α 運動
神經元系統,與 γ 運動神經元系統是維持平衡的,但巴金森氏病由於 dopamine 缺乏,
使 γ 運動神經元系統被抑制,而 α 運動神經元系統被興奮才造成僵硬,顫抖及動作遲
鈍的現象。因此要改善它們,必須使此兩系統達到平衡才行。視丘的腹外側核(ventro-
lateral nucleus)是 γ 及 α 運動神經元的主要路徑之一,故行視丘立體定位手術(thalamic
stereotaxic surgery)可興奮 γ 及抑制 α 運動神經元以改善這些症狀。
最近在巴金森氏病研究中的新發現如下:(1)在基底核內 dopamine 合成酶素 tyrosine
hydroxylase 及 dopa-decarboxylase 有顯著減少。(2)在尾核缺少 dopamine 接受器。(3)紋狀
體內的 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減少。(4)在殼部的類副交感神經(muscarinic)接受器增
加。(5)由紋狀體經 GABA 徑路至黑質釋放的 GABA 增加。(6)HLA-A2,A28 及
B18、BW17 增加。(7)在腦內的 noradrenaline 及 serotonin 減少。(8)在紋狀體內的神經元
含有許多種 peptide(如 substance P, angiotensin, enkephalin,endorphin, glutamate 等)目
前正在研究其對巴金森氏病的影響。
續發性巴金森氏症的相關病因如下:(1)腦炎後型:在黑質可發現神經纖維性
(neurofibrillary)退化及一些發炎細胞。(2)腦動脈硬化:在基底核可發現腔隙梗塞
(lacunar infarcts)。(3)中毒:一氧化碳及錳中毒、常發現蒼白球壞死。(4)藥物:降血壓劑
Reserpine 可阻止 dopamine 的合成及貯存,抗精神劑
chloropromazine 、haloperidol 、fluphenazine 可阻斷 dopamine 接受器。

症狀及徵候

1. 顫抖(Tremor)
大多數的患者發病初期都會在四肢的遠端出現顫抖現象(約 70%以上),通常在靜止
時出現,活動時消失,故稱為靜止性顫抖(resting tremor);每秒鐘約 4 至 8 次,且有規
律性,但有些患者活動時亦出現顫抖稱為活動性顫抖(postural action tremor)。在靜止時
常伴有手部搓藥丸狀(pill-rolling)的動作,隨後肢體近端、下顎及頭部亦會搖動,在情
緒緊張或疲勞時嚴重,睡覺時則消失。

2. 僵硬(Rigidity)
四肢及軀體僵硬由於主動肌(agonists)及拮抗肌(antagonists)的張力相等地增強,使伸
直及彎曲的阻力增加,產生可塑性或鉛管性僵硬(plasticity or lead-pipe rigidity)。當顫抖
顯著時,此種僵硬的情形被中斷,在肘部被活動時有齒輪狀(cog-wheel)的感覺(又稱
Negro's sign),而有助於巴金森氏病早期的診斷。當面部僵硬時造成戴假面具的臉
(masked face),缺乏表情及笑容,眼瞼眨動減少。

3. 動作遲鈍(Bradykinesia)
行為緩慢笨拙,尤其動作的起始困難,並且也缺少自然(spontaneous)及關聯
(associated)的動作,如走路時手臂擺動消失、手指僵硬、扣鈕釦及繫鞋帶困難、字愈寫
愈小(micro graphia)且不清晰(由於顫抖)。若肢體感覺疲勞及說話聲音低弱單調,則稱
為巴金森神經無力(parkinsonian neurasthenia)。

4. 姿態異常(Postural disturbance)
由於頸部、軀體肌肉僵硬使軀體向前彎曲如駝背(stoop),走路轉彎時很慢且不穩定。
當站立時有向後倒退或傾倒情形。當患者突然地被向前、向後或向側邊推(拉)時,會有
向前、向後或向側傾倒(propulsion, retropulsion or lateropulsion)的現象,此為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減少所引起。

5. 步態不穩(Unsteady gait)
由於動作遲緩,走路起步很困難,似被黏在地板上(akinetic freezing)。起步後,其步
伐小(small steps or gait a petit pes)慢吞吞地拖著腳走(shuffling),漸漸地愈走愈快似趕
路般向前衝的樣子稱為慌張步態(festinating or hurrying gait),此步態很難在意志控制
下立即停下來。

6. 心智障礙(Mental disturbance)
巴金森氏病的智力通常是正常的,但長期而嚴重的患者智力會有衰退現象,如個性
改變、記憶及計算能力減退、甚至變成失智症(dementia),這種現象除了疾病本身造成
外也受到高齡及藥物的影響,許多患者也會由於長期患病造成焦慮症(anxiety) 及憂鬱
症(depression)。

7. 感覺異常(Paresthesias)
身上到處有麻木、癢、虫爬的異樣感覺及酸痛的症狀,但感覺神經檢查則屬正常。

8.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Autonomic dysfunction)
流口水(sialorrhea)、吞嚥困難、便秘(可能與減少活動、抗膽鹼藥及飲食減少有關)、小
便功能失調(須與高齡的前列腺肥大症區別)、姿勢性低血壓(postural hypotension)、皮膚
潮紅發熱。

9. 眼睛異常(Eye disturgance)
閉眼睛時眼瞼會痙攣(blepharospasm),眼睛轉動困難尤其是聚合(convergence)及向
上注視(vertical gaze);但動眼危象(oculogyric crisis)時,兩眼同時強直性地向上轉動,
是腦炎後型巴金森氏症的特徵。

10. 其他(Others)
手足畸形(由於長期的僵硬)、骨質疏鬆(osteoporosis),可能由於高齡及長期臥床所致。
巴金森氏病除了錐體外徑路的症狀外,並未發現肌萎縮及錐體徑路異常現象(如深部
腱反射及 Babinski 氏反應正常)。顫抖、僵硬及動作遲鈍等現象可以分別在不同的時間
出現,可以單側或雙側發生,但在發病初期以單側症狀為多(約 70%),由單側蔓延到
雙側約需 3-6 年。

運動殘障(Motor disability)評估的常用方法有:
1. Hoehn & Yahr staging; 2.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 3. Schwab &
Engl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4. Columbia rating scale (CURS),等。
Hoehn & Yahr staging(1967)可分為 0 至 5 等級。
第 0 級:無症狀。
第 1 級:輕度,單側症狀。
第 2 級:輕度,雙側症狀,不影響平衡。
第 3 級:中度,步態不穩,平衡稍差,日常活動稍感困難,但仍能獨立生活。
第 4 級:重度,須人協助行走,日常活動明顯感到困難,無法獨立生活。
第 5 級:重度,臥床無法行動。

診斷(Diagnosis)

此疾目前主要還是靠臨床診斷,若典型的四項主要臨床症狀(顫抖、僵硬、動作遲鈍
及姿態異常)中至少有兩項出現,尚須對藥物有良好反應時才能診斷為此疾。此疾早期
發生時,臨床特徵不明顯,則此疾不易被診斷出來,但仍不難由下列徵候探知,如肢
體稍感笨拙(clumsiness)或寫字有點困難、無緣無故跌倒、失去往常的活力及表情,全身
酸痛或感覺有衰老的現象等。因此,可用下列的方法檢查:
1. 寫自己的名字及畫圓圈或方塊:耗費時間,字體及圓圈不清晰,愈寫愈小。
2. 穿(脫)衣服(鞋子):動作困難,耗費時間。
3. 由椅子站起來:動作困難,耗費時間。
4. 在床上翻身及起床:動作困難,耗費時間。
5. 拿茶杯喝水:水灑出。
6. 走路:足底似被粘在地板上。
7. Jendrassik 手法:手緊握拳,使注意力分散,則下肢或對側上肢的僵硬(cogwheel
rigidity)會明顯。
8.腦脊髓液(CSF)檢查:homovanillic acid(HVA)減少及 5-S-cysteinyl dopamine/HVA 之
比值會增加。
9. PET scan(6-fluorodopamine)及 SPECT(Tc99mTRODAT-1)檢查:在 striatum 的 uptake
會減少。

鑑別診斷(Different Diagnosis)

1. 利用 brain CT 或 MRI 區別其他續發性巴金森氏症及 parkinsonian plus syndromes。


2. 區別其他疾病造成的顫抖,如良性自發性或家族性顫抖(benign essential familial
tremor),小腦指向性顫抖(cerebellar intention tremor),肝性撲狀顫抖(hepatic flapping
tremor)及由甲狀腺亢進,生理、緊張造成的動作性顫抖(action tremor)。
3. 區別其他疾病造成的僵硬,如關節僵硬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osis),關節疾病、
僵硬人症(stiff-man syndrome)等。
4. 單側巴金森氏病須與腦腫瘤及腦中風造成的半身癱瘓區別。

治療(Treatment)

1. Anticholinergic 劑(或 Atropine-like drugs)


(1)Belladonna alkaloid:1867 年被 Ordenstein 發現用來改善巴金森氏病的僵硬。自
1947 年後,此種自然產物漸漸地被人工製造的產品如 Artane, Cogentin, Akineton 等取
代。
(2)抗組織胺如 Benadryl, Disipal。
(3)Phenothiazine 鎮定劑如 chlorpromazine,當用小劑量改善症狀。
其副作用有視力模糊、口乾、便秘、尿滯留、昏睡。
功效方面,僵硬的改善比顫抖及動作遲鈍要好(有些初期患者的顫抖對於抗組織胺
及 propranolol 有效)。此藥可加強 Levodopa 的效力,可控制流口水,對藥物誘導此症
及動眼危象的患者亦有效。切忌在青光眼及攝護腺肥大患者使用。

2. Amantadine(Symmetrel)
為一種抗病毒藥,1969 年 Schwab 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可以治療巴金森氏病,其機
轉不明,可能由於阻止前胞突(presynaptic)再吸收 dopamine,使 dopamine 的活性增加
所致。
其副作用有神智不清、憂鬱、失眠、頭昏、腹部不適、口乾、皮膚青斑(livedo
reticularis)、足踝水腫等。
功效方面,動作遲鈍及僵硬的改善比顫抖要好。此藥與其他藥合併使用比單獨用效
果要佳,但長期使用效果會逐漸減弱(wearing-off)。

3. Levodopa
由於 dopamine 本身不能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s),因此須要藉著
dopamine 的先質(precursor)Levodopa 來通過血-腦屏障到腦內被 dopa decarboxylase 代
謝成 dopamine 來改善此疾。此藥在 1961 年首先由 Birkmayer 用靜脈注射及 Barbeau 用
口服來治療此疾,使症狀顯著的改善。由於 Levodopa 口服吸收後,在通過血-腦屏障之
前大部分被腦外的 dopa decarboxylase 代謝成 dopamine,因此需要服用大劑量以達治
療效果,而引起嚴重的 dopamine 副作用(見後)。為了改善此種現象,以 dopa
decarboxylase inhibitor 與 Levodopa 合併服用,則可減低 Levodopa 的服用劑量,使副
作用減少,目前 dopa decarboxylase inhibitor 只有兩種,即 Carbidopa 及
Benserazide。Carbidopa 與 Levodopa 的劑量以 1 比 10 組成 Sinemet。Benserazide 與
Levodopa 的量以 1 比 4 組成 Madopar。dopa decarboxylase inhibitor 無法通過血-腦屏障,
可阻止腦外的 Levodopa 代謝成 dopamine。
其副作用有噁心、嘔吐、直立性低血壓、心律不整、臉潮紅、瞳孔放大、動作困難
(dyskinesia)、精神異常、on-off 現象、智力衰弱或失智、減弱效應(wearing-off
effect)。Dyskinesia 是在長期服用大劑量後漸漸地出現,先由頭部,其次是四肢及軀體,
如扮鬼臉、不停地點頭(nodding)、咀嚼(chewing)及動舌頭、手足舞蹈狀(choreiform)、痙
攣性張力困難(dystonic spasm)等。當劑量減用時,則 dyskinesia 會消失,但最感到困擾
的就是當劑量不足時,巴金森氏病的症狀無法獲得滿意的改善。這種 dyskinesia 的產生
是由於 dopamine 接受器之敏感性過強(supersensitivity)受到 dopamine 刺激所致。On-off
現象是突然由活動狀態(mobile or dyskinesia)變成完全無力動彈(immobility or
akinesia),維持大約幾小時後,又再恢復活動狀,每日有週期性地出現,好像電燈忽
開忽關似的。這可能是由於 Levodopa 的吸收快慢不均,使體內濃度忽高忽低,或者與
dopamine 接受器的敏感度忽好忽壞及去極化阻斷(depolarization block)所致。改善此種
現象有下列方法:(1)小量多次地服用 Levodopa,(2)服用 Levodopa 長效劑 (Madopar
HBS), (3)低蛋白飲食,(4) 合併服用 dopamine 主動劑
(bromocriptine,pergolide,apomorphine)或 Monoamine Oxidase 抑制劑(depreny1)。減弱
效應是其藥效減弱及藥效期縮短(由原來的 4-5 小時減到 40-50 分鐘)。因此,服藥的時
間須縮短及次數增加才能維持全日的活動。
其功效對動作遲鈍的改善最好,其次是僵硬及顫抖。此藥的功效比 anticholinergic 劑
及 amantadine 要好,但若合併服用可增加其功效,切忌在急性心肌梗塞及精神異常症
患者使用。

4. Dopamine 主動劑(Dopamine agonists)


此劑可以直接刺激腦內紋狀體 dopamine 接受器來治療此疾。目前此劑種類很多,有
apomorphine, piribedil,lergotrile, bromocriptine,pergolide 等。Bromocriptine 在 1974
年首先被 Calne 用來改善巴金森氏病。低劑量 bromocriptine 是 Levodopa 很好的佐藥。
此藥除可刺激紋狀體 dopamine(D2)接受器外,尚可抑制激乳素(prolactin)的分泌 。
Pergolide mesylate 在 1996 年問世,可刺激紋狀體 dopamine(D1 及 D2)接受器,亦是
Levodopa 很好的佐藥。Apomorphine 注射劑是目前新藥,可快速改善“off"症狀。
其副作用有噁心、嘔吐、姿勢性低血壓、精神異常(如幻覺)及皮膚癢。
功效方面,當 Levodopa 療效減弱或產生嚴重副作用(如 on-off 現象,動作困難及清
晨肌肉張力困難)的患者,可合併使用此劑,有改善的功效。

5. Monoamine Oxidase 抑制劑


目前最常用的是 L-depreny1 及 selegilline。1975 年 Birkmayer 用來幫助 Levodopa 改善
動作遲鈍及減輕 on-off 現象。此藥的機轉可能是藉著抑制 dopamine 的代謝,以增加接
受器部位 dopamine 的利用。若此藥與 Levodopa 合用後發現血壓增高時,則須停用。此
藥尚可預防 neurotoxin 對腦内 dopamine 細胞的侵害。

6.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抑制劑
此劑可阻止 Levodopa 轉成 3-OMDOPA 的代謝,以增加 dopamine 的利用來改善病情。
Entacapone 在 1996 年使用時對肝有損,因而 comtan 在 1998 年取代之。

7. 外科治療(Surgery)
由於 Cooper 在 1954 年發現結紮前脈絡膜動脈可以改善巴金森氏病的顫抖及僵硬,
於是 Spiegel 首先使用 stereotaxic 手術來治療此疾。此手術的目標區(target)包括蒼白球、
視丘腹側核及 fields of Forel 等,可改善顫抖及僵硬。自從 Levodopa 問世以後此種手術
已很少使用,只有少數嚴重患者其單側的顫抖及僵硬症狀對藥物無效時才行此手術,
然而施行兩側手術後動作會遲鈍。直到 1985 年瑞典 Backlund 及 1987 年墨西哥
Madrazo 首次利用外科手術將腎上腺細胞自體移植到腦部基底核來治療嚴重的巴金森
氏病,其成效尚在評論中。近年來,pallidotomy、thalamotomy 又被用來治療嚴重患者,
尤其是 subthalamotomy 及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將高頻率的電極置入深部基底核)
有很好的改善功效。自此以後,世界各國開始研究以分泌 dopamine 的培養細胞行移植
手術來改善此疾。

8. 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及護理照顧
維持日常的活動量以防止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家屬、朋友及醫生的關愛及鼓勵以改
善患者的憂鬱及增加其信心,妥善照顧以避免意外傷害及褥瘡。
藥物治療巴金森氏病都有其有限的功效及許多的副作用,因此一種藥物無法改善症
狀時,可以合併兩種藥物來加強功效。但太多藥物的合併服用易造成老年人的意外中
毒,故選用藥物及劑量要特別謹慎。
初期的患者由於黑質細胞的損傷較輕,dopamine 接受器的敏感度不差及 dopamine
本身的缺乏有限,故藥物的效果很好。晚期的患者黑質細胞損傷嚴重,dopamine 接受
器的敏感度很差,對藥物的效果不理想。要用藥物使症狀百分之百的改善是不可能的,
但要改善到何種程度才算滿意呢?這問題對醫師來說是相當困擾的。因此醫師選用藥
物及分配劑量只要能使患者達到日常最大的活動力及產生最小的副作用就該滿意了。
目前尚無理想的藥物能使顫抖完全消失,只要能減輕到最小程度就可以了。若過分要
求顫抖消失而增加劑量,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副作用。
續發性的巴金森氏症到目前為止治療效果尚不理想,但其中少數原因造成的巴金森
氏症仍可治療,如:藥物誘導(停藥後症狀消失)、Wilson 氏疾病(早期診斷及 D-
penicillamine 治療)等。

預後(Prognosis)

病人的平均壽命在台灣約 68 歲(比西方人 70-73 歲稍短),病人在死前之平均患病時


間在台灣約 8.9 年(比西方人 12.5 年短,但比日本人 7.4 年長)、死亡率是同年齡平常人
的三倍,死亡多由於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併發症造成。初發症狀為
顫抖或單側的患者,其預後比僵硬、動作遲鈍或雙側的患者要佳。活動力 (根據 Hoehn
and Yahr 分級表) 平均每 2 年惡化一級 (比西方人 3 年稍短) 。

其他運動異常(Other Movement Disorders)

漸進性核上麻痺症(Progressive Supraunclear Palsy)

此症病因不明,可能與慢性病毒感染有關。Olszwske,Steele 及 Richardson(1963)等
學者發現在中腦及橋腦之黑質、背側蓋(tegmentum)、導水管周圍灰質等處的神經元細
胞退化及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臨床上有三種特徵:(1)眼睛無法隨指令
上下轉動,但當頭上下擺動時眼睛可以不自主地下上移動,稱核上型眼球麻痺
(supranuclear ophthalmoplegia)。(2)步態不穩,兩腳寬而步伐小,慢慢行走,停下時會
向後傾倒。(3)失智症。除此之外,此症尚有巴金森氏症(唯其顫抖較不明顯)。CT 或 MRI
出現中腦及橋腦之背側蓋萎縮,無有效之治療法。

紋狀體黑質退化症(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

臨床上與巴金森氏病類似。但其區別是此症之僵硬明顯而顫抖不明顯,並且病程惡
化較快,其病變主要是紋狀體之殼部有神經元細胞退化及消失所致,而黑質之退化較
輕。本病尚無有效之治療藥物。

Shy-Drager 氏症

Shy 及 Drager(1960)兩學者敘述此症的特徵如下:(1)姿態性低血壓:躺臥與站立之
血壓在兩分鐘內下降超過 30/20mmHg,但其心律並不改變。易產生頭暈或昏倒。(2)其
他自主神經疾患如尿失禁,陽萎或無汗等。(3)巴金森氏症。(4)小腦性運動失調
(cerebellar ataxia)。其病變主要在脊髓中間側柱(intermediolateral column)的神經元細胞
退化或消失,其他在基底核及小腦亦可發現有神經元細胞退化現象。此症屬於中樞神
經姿態性低血壓,須與周圍神經姿態性低血壓(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區別。此症之治
療雖不很理想,但仍可以高鹽食物,低劑量的類固醇或 Levodopa 及彈性襪等改善之。

Wilson 氏病

Wilson(1912)敘述此疾為一種家族遺傳性的慢性疾病,主要病變為腦內豆狀核退化
及肝硬化,又稱肝豆狀核退化症(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其與體內天生的銅代
謝障礙有關,銅在體內與白蛋白(albumin)結合後,其大部份須再與 α-2 球蛋白(alpha 2
globulin)結合成 ceruloplasmin。若體內的銅由於遺傳性缺乏,使銅無法轉變成
ceruloplasmin,則銅會沈積在腦部豆狀核,破壞其細胞,造成類似巴金森氏症及手足
舞蹈徐動症(choreoathetosis)或肌緊張異常等不隨意動作,銅沈積在腎內破壞近端腎小
管造成氨基酸尿、糖尿或鹼尿,銅沈積在肝細胞內造成肝硬化,銅沈積在眼角膜外緣
形成棕色的 Kayser-Fleisher 氏環。診斷除了依靠以上的臨床現象外,其血清中之
ceruloplasmin 含量減少(20mg/dl 以下),血清中銅含量增加(80mg/dl 以上),及尿中銅排
泄量增加(即 24 小時小便之銅排泄量超過 100mg)。治療此疾除了限制含銅的食物外,
尚須服 D-penicillamine 劑。
有關此病的流行病學報告不多,東方人比西方人高,日本調查發現在 100 萬人中
約有 33 至 68 例,而歐美數據則在 12-29 例。Wilson 氏病在台灣地區並不罕見,可惜至
今尚未有全盤性的流行病學研究。

顫抖(Tremor)

一種不隨意的節律振動,由相對應的肌肉交替收縮所產生,臨床上可分為:(1)靜止
(resting or static)的顫抖,當靜止狀態時產生顫抖,常見於巴金森氏症。(2)意向
(intentional)的顫抖,當手指指向一個目標物時產生顫抖,常見於小腦疾病。(3)姿態
(postural)的顫抖,當手臂伸舉維持在一個姿態時產生顫抖。(4)動作(actional)的顫抖,
當寫字或倒水動作時產生顫抖。姿態及動作的顫抖常見於焦慮,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良
性自發性顫抖(benign essential tremor)。
良性自發性顫抖其病因不明,通常有家族史,在四十歲以後漸漸發生。顫抖以
postural 及 actional 呈現,常見於手部,亦見於頭部、舌頭等。當情緒緊張時特別嚴重,
喝酒常會減輕症狀,但易造成酒精中毒的後遺症。可用 β 接受器抑制劑(如
propranolol),鎮靜劑(diazepam)及 primidone 治療。

芭蕾舞症(Ballism)
肢體近端肌肉收縮產生激烈揮動(如擲物狀)的不隨意動作。有時衹發生於單側,稱為
單側芭蕾舞症(hemiballism)。病變在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通常可靜脈注射
diazepam(Valium)或口服 dopamine 抑制劑如 haloperidol,reserpine,tetrabenazine 等使
症狀減輕或消失。

舞蹈症(Chorea)及手足徐動症(Athetosis)

舞蹈症如同跳舞般呈現不隨意無規律快而急速的動作,侵犯臉、舌及四肢,主要是
肘腕及膝踝部。手足徐動症與舞蹈症很相似,但主要是侵犯手(特別在掌指關節部呈
現腕屈曲及指伸直狀)及足(特別在蹠部呈現踝屈曲及大姆趾上蹺),通常舞蹈症及
手足徐動症同時發生不易區別時則稱手足舞蹈徐動症(choreoathetosis)。
常見的舞蹈症如下:

1. Huntington 氏舞蹈症
Huntington(1872)敘述此症為一種遺傳的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trait),發生率約 5-
10/100,000。通常在成年時(30-50 歲)出現。其臨床特徵為:(1)不隨意的動作(手足舞蹈
徐動症),(2)失智症,(3)個性改變。有時會眼動減慢、步態不穩、僵硬、dystonia、epilepsy
等出現。病變主要是尾核及殼部之神經元細胞退化及消失,使神經傳遞物質 GABA 缺
乏。腦電圖出現瀰漫性低電壓(low voltage)的慢波及 α(alpha)波消失。CT 出現尾核萎縮
或消失及側腦室前角擴大。治療通常用口服 haloperidol, reserpine, tetrabenazine 或
GABA-mimetic 劑等改善不隨意動作。

2. Sydenham 氏舞蹈症
此症由於與急性風濕熱(rheumatic fever)有關,故又稱急性舞蹈症或風濕性舞蹈症
(rheumatic chorea),5-15 歲的女孩易發生。有時在懷孕時發生,稱之為妊娠舞蹈症
(chorea gravidarum)。病變為血管炎主要散布在基底核、大腦皮質、腦幹及小腦造成神經
元退化及消失。臨床特徵為:(1)不隨意的動作(手足舞蹈徐動或肌緊張異常動作),(2)
運動不協調,(3)運動力量減弱(4)精神異常(或情緒不穩)。當患者被要求緊握手時,其
手部肌肉無法持續地收縮有如擠牛乳般地一緊一鬆的現象。治療須要臥床休息、鎮靜劑
或 haloperidol、sodium valproate 來改善不隨意動作,penicillin 可治療及預防風濕熱。此
症大約 3-6 個月會痊癒。

3. 陣發性動作手足舞蹈徐動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


此症在突然急速的動作後引起短暫性(大約數秒或數分鐘)的不隨意手足舞蹈徐動動
作。通常有家族史,在青少年期開始發作,每年數次至每日數十次不等的發作,隨著
年齡而會漸漸減少。治療以抗癲癇劑可有效改善之。

遲緩性動作困難(Tardive Dyskinesia)
此症約有 20%是長期(數週或數月以上)服用抗精神藥物(如 phenothiazines,
butyrophenones, metoclopramide,haloperidol)造成口舌頰的不隨意動作類似咀嚼運動,
其舌頭會扭動伸出口外,稱之口頰舌運動困難(orobuccolingual dyskinesia)。同時四肢有
手足舞蹈徐動,有時亦會靜坐不安(akathisia)或肌緊張異常(dystonia)。病因不明,可能
由於藥物阻斷 dopamine 接受器而使 dopamine 接受器之敏感性過強(supersensitivity)或
藥物增強 Ach 的活度所致。治療通常是減少或停止服用抗精神藥物使此症狀消失;但
仍有患者症狀並不消失,則 reserpine、tetrabenazine、benzodiazepine、baclofen、 alpha-
methytyrosine 或 Ca-channel blockers 有時亦可改善其症狀。
除上述之遲緩性動作困難外,抗精神藥物造成的神經性併發症狀尚有急性靜坐不
安、急性肌緊張異常、巴金森氏症、動眼危象、遲緩性動作困難、遲緩性靜坐不安、遲緩
性肌緊張異常、停藥急性動作困難、抗精神藥物惡性症等。
停藥急性動作困難(Withdrawal emergent dyskinesia) 即在長期服用精神藥物後突
然停藥而產生不隨意運動,若能再服用抗精神藥物或減緩停用藥物可以改善或避免此
症狀的發生。急性發作時可用靜脈注射 anicholinergic (akineton)或 diazepam 藥物治療。
抗精神藥物惡性症(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即在使用抗精神藥物數日至數
月後,約有 0.5-1.0%之患會發生高燒、全身肌僵硬、昏迷、CK 值昇高(可達 60,000 單位)
及腎衰竭(肌蛋白尿),其死亡率高達 15-30%。若早期併用 bromocriptine、dantrolene 可
能會預防病情。急性發作時可用靜脈注射 apomorphine 藥物治療。

肌緊張異常(Dystonia)

此症是肌肉持續地收縮及痙攣,造成重覆性不隨意動作或異常姿態,在活動時
會加重病情使肢體扭轉。依發生部位可分為:全身性(generalized) 可侵犯全身肢體及臉
部(孩童多在下肢),如 torsion dystonia、Segawa disease、paroxysmal dystonias;單側性
(hemi-)可侵犯單側肢體及臉部,由於對側基底核病變(腦中風、腫瘤、外傷)所致;分節
性(segmental) 可侵犯身體的部份,如 Meige’s disease(或 cranial dystonia);局部性
(focal) 可侵犯身體的局部,如 spasmodic torticollis(或 cervical
dystonia)、blepharospasm、oromandibular dystonia、laryngeal dystonia、brachial dystonia、foot
dystonia。可用 diazepam、clonazepam(Rivotril)、haloperidol、 bromocriptine、
anticholinergic、baclofen、抗癲癇劑等藥物或視丘立體定位手術治療,可減輕症狀但無
法根除,局部性(focal) 可用局部注射 botulinum toxin 暫時(約 3 月)改善症狀。
1. 扭轉性肌緊張異常(Torsion Dystonia)或畸型性肌緊張異常(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
病因不明,與遺傳(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或 x-linked)及非遺傳的中樞神經
傳遞物質改變(sporadic)有關。發生率約 1/3000,常見於猶太家族(Ashkenazi Jews)中。此
症多在成年時開始發病,約比孩童要多三倍,前者的預後要比後者好。成年人發病產
生的不隨意肌緊張異常動作主要侵犯臉、頸或手臂,很少侵犯下肢肌肉。但孩童時期發
病者主要侵犯下肢遠端肌肉(使足內翻),使行走怪異及困難,然後漸漸漫延至近端肌
肉、上肢、軀幹及臉,造成骨盆斜轉、脊柱前凸或側彎、斜頸(torticollis)、臉面歪扭
(grimacing)。患者之智力、腱反射及感覺均正常。
2. Segawa 氏病或有 dopa 反應的肌緊張異常(Dopa-responsive dystonia)
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autosomal dominant trait)及 dopamine 之儲存缺乏有關,常見
於日本人家族中。Segawa(1971)敘述此疾的特徵如下:(1)多發生於 10 歲以下的小孩,
(2)dystonia 發生在下肢併有足部不隨意地外翻,有時漸漸延伸到上肢,(3)症狀在早晨
很輕,在白天漸漸地嚴重稱為晝現的波動(diurnal fluctuation),(4)小劑量的 Levodopa
治療反應良好並可完全改善症狀。
3. 陣發性肌緊張異常(Paroxysmal Dystonia)
此症發作時為短暫性(大約數分鐘或數小時)的肌緊張異常之不隨意動作,此症易被
興奮性的飲料或食物(酒、可可、咖啡、巧克力)及疲勞、緊張等誘發。在嬰兒期開始發作,
每日一次至每日數十次的發作。治療無特效藥物,但 haloperidol 及等有時仍可改善之。
3. 痙攣性斜頸(Spasmodic Torticollis 或 Wry Neck)
病因不明,常發在 30-60 歲,主要侵犯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斜方肌
(trapezius)及斜角肌(scalenus),產生持續性收縮,使頭向單側方扭轉稱斜頸。亦有少數
患者向前扭轉稱為前屈頸(anterocollis),向後扭轉稱後伸頸(retrocollis)。病情嚴重患者
可用外科手術切斷收縮的肌肉。
4. Meige 氏症
此症曾被 Meige(1910)提及,臨床特徵為:(1)兩側臉面肌痙攣(blepharospasm)如同
扮鬼臉的動作,(2)口嘴下頜肌緊張異常或動作困難(oramandibular dystonia or
dyskinesia)的不隨意動作,(3)頸肩及上肢的不隨意動作及偶有其他錐體外徑路症狀。
此症雖少見但易發生於中老年的女性。其確實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腦幹及基底核退化
有關。治療效果不理想,但有時局部注射 botulinum toxin 可改善症狀。

Gilles de la Tourette 氏症

此症曾被 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1885)所敘述。臨床特徵為:(1)頭頸肩或肢體有


短暫(數秒)不能控制的運動性抽搐(motor tics),(2)鼻喉發出不自主的叫聲,(3)口出穢
語(coprolalia),(4)重覆話語(echolalia)。此症易發生於男性孩童。其病因不明,腦波常出
現異常的尖銳波。用 dopamine receptor blockers (如 haloperidol、sulpride)治療,有時
diazepame 或 clonazepam 亦可改善之。

過度驚嚇症(Hyperekplexia)

此症多為遺傳性。當突然受到觸摸或聲音的刺激時會過度地驚嚇(startle reaction),其
臨床及腦電波檢查均正常並無癲癇發作現象。
面肌蠕動(Facial Myokymia)及臉面痙攣(Facial Spasm)

在眼瞼部位的小肌肉收縮造成不隨意的蠕動稱為面肌蠕動。當面神經受到刺激使臉
面肌肉包括眼及口輪匝肌收縮造成臉面痙攣,常發生於單側。治療可用
diazepam、carbamazepine、phenytoin,或局部注射 botulinum toxin 等藥物;由於臉面痙
攣約 90%受局部血管壓迫面神經所致,故後顱窩血管減壓手術(posterior fossa vascular
decompression)可根治之。

肌陣攣(Myoclonus)

此症為一種短暫而類似電擊般的肌肉收縮或痙攣(jerk),可侵犯全身肌肉但亦有
少數患者侵犯局部肌肉。其病因不明,可能由於腦幹網狀反射(brainstem reticular
reflex)或大腦皮質反射所致。當放電過強則產生肌陣攣性癲癇(myoclonic epilepsy)。可用
抗癲癇劑(diazepam、clonazepam、carbamazepine、sodium valproate、primidone) 治療。其
臨床分類如下:
1. 腦炎性肌陣攣(Myoclonus in Encephalitis)
由病毒或去髓鞘造成的腦炎或腦病變,如昏睡性腦炎、亞急性硬化瀰漫型腦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EP)、 Jakob-Creutzfeldt 氏病等,所引發的全身肌
陣攣。
2. 夜間肌陣攣(Nocturnal Myoclonus)
夜間睡眠時由於生理或網狀系統神經元短暫地過度活動引發此症。
3. 顎肌陣攣(Palatal Myoclonus)
軟顎節律性地痙攣(每分鐘約 60-180 次的頻律),使說話及吞嚥造成困難,有時亦
會伴同眼球跳動,通常在睡眠時仍持續發生。本病原因不明,病理上常會發現橄欖核
(olivary nuclei)肥大,此可能使橄欖小腦系統調節腦幹的功能失調引發此症。
4. 良性或遺傳性自發肌陣攣(Benign or Hereditary Essential Myoclonus)
常在成年期發生,主要侵犯臉部、上肢的肱二及三頭肌,肱橈肌及下肢的股四頭
肌等,,每分鐘的頻率約 10-50 次,當緊張及焦慮時會加重,但肌肉隨意收縮或睡眠時
會減輕或消失。腱反應會稍增加。
5. 肌陣攣性癲癇(Myoclonic Epilepsy)
常發生於青少年,有些患者有遺傳或家族史。在大腦皮質細胞或小腦齒狀核中可
發現包涵體(inclusion bodies)。全身肌陣攣,有時漸漸發展為失智現象。腦波可出現尖
銳波或棘波。

參考資料:

1. Adams RD, Victor M. Abnormalities of movement and posture due to disease of the
extrapyramidal motor systems. In: Principle of Neurology. 4th ed. Singapore: McGraw-
Hill Co, 1989:54-92,937-46.
2. Backlund EO, Grandberg PO, Hamberger B,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drenal medullary
tissue to striatum in parkinsonism: first clinical trials. J Neurosurg 1985;62:169-73.
3. Barbeau A. Studies on the 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12th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y, e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548, Amsterdam: Excerpta Medica
1981:132.
4. Chen RC. Abbreviated rating scor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Chin Med J 1991;47:71-8.
5. Cheng FC, Kuo JS, Chia LG, Dryhurst G. Elevated 5-S-cysteinyldopamine/homovanillic
acid ratio and reduced homovanillic acid in cerebrospinal fluid:possible markers for and
pot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patho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al Transm
1996;103:433-445.
6. Cheng FC, Ni DR, Wu MC, Kuo JS, Chia LG.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otects against MPTP-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C57BL/6 mice. Neurosci Lett
1998;252:87-90.
7. Chia LG. Yiu CH, Chu FL. L-dopa-induced involuntary movement (dyskinesias) in
Parkinson's disease. Chin Med J 1982;29:463-7.
8. Chia LG, Liu LH, Cheng TY. Low dose bromocriptine therapy and hormonal chang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Chin Med J 1986;38:198-207.
9. Chia LG, Liu LH. Parkinson's disease in Taiwan. Neuroepidemiology 1992;11:113-20.
10. Chia LG, Liu SP, Lee EHY.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eprenyl and MPTP on
catecholamines and activity in BALB/mice. NeuroReport 1992;3:777-780.
11. Chia LG, Cheng FC, Kuo JS. Monoamin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plasma and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l Sci
1993;116:125-134.
11. Chia LG, Cheng LJ, Chuo LJ, Cheng FC, Kuo JS. Studies of dementia, depression,
electrophysiology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monoamine metabolite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l Sci 1995;133:73-78.
12. Chia LG, Ni DR, Cheng LJ, Cheng FC, Dryhurst G. Effects of MPTP and 5,7-
dihydroxytryptamine on the locomotor activity and striatal amines in C57BL/6 mice.
Neurosci Lett 1996;218:67-71.
13. Chia LG, Ni DR, Cheng FC, Ho YP, Kuo JS. Intrastriatal injection of 5,7-
dihydroxytryptamine decreased 5-HT levels in the striatum and suppressed locomotor
activity in C57BL/6 mice. Neurochem Res 1999;24:719-722.
14. Chu NS, Hung TP. Geographic variations in Wilson's disease. J Neurol Sci 1993;117:1-7.
15. Gerald S. Parkinson's disease. Medicine 1980;34:1770-2.
16. Gorke W, Bartholame K. Biochem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wo
forms of Segawa's disease. Neuropediatrics 1990;21:3-8.
17. Hoehn MM, Yahr MD. Parkinsonism: onset, progression and mortality. Neurology
(Minneap)1967;17:427-32.
18. Hsieh PF, Chia LG, Ni DR, Cheng LJ, Ho YP, Tzeng SF, Chang MH, Hong JS. Behavior,
neurochemistry and histology after intranigral lipopolysaccharide injection. NeuroReport
2002;13:277-280.
19. Huang CC, Chu NS, Lu CS, et al. Chronic Manganese intoxication. Arch Neurol
1989;46:1104-6.
20. Huang CC, Chu NS: Wilson's disease. Clinical analysis of 71 cases and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Chinese seriess. J Formosan Med Assoc 1992;91:502-7.
21. Langston JW. MPTP and Parkinson's disease. Trends Neuro Sci 1985:79-83.
22. Lee EHY, Yang YL, Chia LG, KAO JS. Interactions among deprenyl, clorgyline and
MPTP on catecholamines in mice. Neurosci Lett 1994;165:149-152.
23. Li SC, Schoenberg BS, Wang CC, et al. A prevalance Survey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other movement disord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ch Neurol 1985;42:655-7.
24. Marshall J. Observation on essential tremor.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 1962;25:122.
25. Rowland LP. Movement disorders. In: Merritt's texztbook of Neurology. 8th ed.
Philadelphia:Lea and Febiger, 1989:48-50,645-76, 767-70.
26. Shuster SJ. 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and parkinsonism. Lancet 1977;1:463-5.
27. Silverside JL. The Parkinsonian syndrome,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Postgrad Med
1965;37:440-4.
28. Sweet MK, McDowell FH. Plasma dopa concentration and the 〝on-off〞 effect after
chronic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1974;24:957-63.
29. Wang YS, Shi YM, Wu ZY,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 Chin Med
J(Engl)1991:104:960-64.
30. Wang SJ, Fuh JL, Liu CY,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in Kin-Hu, Kinmen. A community
Survey by Neurologists. Neuroepidemiology 1994;13:69-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