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CHLL 4242 莊子(2023-2024)

授課老師:何志華教授 助 教:黃美甄
聯絡方式:cwho@cuhk.edu.hk 聯絡方式:edenwongmeiyan@gmail.com
上課時間:Wed 2:30PM – 4:15PM 導修時間:T01:Mon 1:30PM–2:15PM
T02:Mon 12:30PM–1:15PM
上課地點:Y.C. Liang Hall 103 導修地點:LSK 514

老莊之別

老子立說的目的,是要從萬事的變幻中,找出「常道」,作為人生安全的立足處;
至於「變」,老子常常採取的方法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徐復觀《中國人性論
史》:「變」是某一狀況發展到高峰時的必然結果;於是老子總是從高峰向後退,
以預防隨高峰的顛墜而顛墜。

所以《老子》第 28 章提出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
榮,守其辱。」老子意在保持原狀於變幻之前,從而避免在變幻中遇到不測之禍。
落實到現實人生,則變成《老子》第 45 章「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處世態
度。

及至莊子,已然意識到世間萬事萬物其實無時無刻都在「變」,《莊子•秋水》: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於是老子與變保持距離的辦
法,莊子以為不可能也不徹底,乃主張世人縱身於萬變之流,與「變幻」互相冥合,
追求身心的自由自在。因此,《莊子•天下》記述莊子思想,開宗明義即謂:「寂
漠無形,變化無常。」

《呂氏春秋》的主題曲:《盛夏的果實》
• 《首時》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
往見楚王,楚王說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告人曰:「之秦
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 也許放棄,才能靠近你;不再見你,你才會把我記起。
《莊子》的主題曲:《離開以後》
1. 關了燈的房間 沒有人會怕黑……

莊子理念設喻

溫室效應: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
不會是現在 合宜的 15℃,而是十分低的-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
室氣體所引致,本屬自然。然而,由於近世以來人類工業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新增
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地
球溫度因此在近年不斷上升。我們面對溫室效應,如何有效補救?該從何處重新開
始?

1. 2006 年 11 月 6 日至 17 日印尼巴里聯合國氣候會談

1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 改變美國立場;美國氣候協商官員 Harlan Watson 當時認為美國沒有計畫


要重新加入京都議定書,不論是現在還是 2013 年後。美國是全球最大溫
室氣體排放源,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發電廠、工廠和汽車。
2. 重返 1997 年 12 月,日本京都 :
• 迫使美國簽署《京都議定書》;
3. 重返 1750 年,英國:
• 推遲工業革命;18 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氣機,一系列技術革命
使手工勞動轉向動力機器生產。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及歐洲大陸,19 世紀
傳播到北美地區,是為工業革命。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歷史,我們不斷追求改善物質生活,工業革命終究要發生,推延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的工業革命,並不能改變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因為工業發達而帶來
的惡果。

莊子以為該從最原始重新開始,然後設法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何謂最原始?〈齊
物論〉云: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
有孰無也。

而最原始狀態,即大道所在,〈齊物論〉云: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
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分別的意思)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
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世情多變,莊子以為推本溯源,實由壞道所致;其始也,道衍生萬物,為求擺脫現
世紛亂,莊子教人學道,期望將一切回復到道的原始狀態。

道之本質:無時間相;無空間相;無分別相

 無時間相
《莊子•大宗師》云:
夫道,有情(讀為「精」,解作「精質」)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
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
老。
《老子》21 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Prof. D.C.Lau :
Yet within it is an essence, this essence is quite genuine, and within it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 tested.

2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由此可見,莊子以為:
• 所謂「道」者,具有本質而實在,然而它無形,固不可見、不可受;它無
為,卻可傳、可得;
• 「道」,於遠古宇宙未形成之前,已然存在;
• 「道」,如同神鬼神帝,是生天地的最原始的「第一因」;其先天地宇宙
而自存,卻無「時間相」,故無所謂「久」,無所謂「老」。

無時間相:乃無過去,無將來;因而得絕對自由。 試想,人生所以苦困、焦慮,
常因我們無法擺脫記憶的束縛,又不斷憂慮將來的生活如何可以獲得保障,因而從
未享受絕對自由。莊子如何解決時間相對人生的規限?《莊子•齊物論》云: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
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
之謂物化。

莊周夢為胡蝶,乃忘其為莊周。莊周與胡蝶,雖有其分別相,然而,在物我兩忘的
主觀想像下,可以渾然一體;如以夢、覺為喻,則在覺時安於覺,在夢時安於夢,
故無所謂覺、夢,亦無所謂生、死。

莊周由夢、覺體悟「物化」之理,即死生變化之理。推而廣之,則在生安於生,在
死安於死,則無所謂生死。破夢、覺猶外生死,破夢覺之執,以明外生死之理。乃
能主觀想像一己有似於「道」之無時間相,而恒久長存。

陳鼓應《莊子淺說•生死篇》(香港商務印書館:頁 33)
莊子的蝴蝶夢……我們每一個人都常常會覺得:人生實在是短暫而飄忽,多少
歡樂事,到頭來,終成泡影……死後能化為蝴蝶,像物化後的莊子那樣,栩栩然而
飛,該是多麼快樂!快樂得忘了形、時,還不知道自己是莊子呢!莊子是藉「物化」
的觀念,將死生的對立融於和諧之中。

 無空間相
《莊子•大宗師》云: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在太
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由此可知,「道」,如同神鬼神帝,是生天地的最原始的「第一因」;其存在於
「太極」之先而無「空間相」,故無所謂「高」,無所謂「深」。物象世界中,物
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大道無形,因能凌駕萬物,
亦能包容萬物,它無形,只能以感悟得之。

無形、無高度、無深度,即指無空間相,因而不受形骸之束縛,得絕對之自由。人
生不能享受絕對自由,常因形軀之局限。〈大宗師〉云: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
忘。」

3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莊子所謂「墮枝體」,即謂「離形」;所謂「黜聰明」,即謂「去知」。「去知」
者,謂取消知識;「離形」者,謂忘掉形骸。循此而行,乃能擺脫物象世界是非紛
陳之所困擾,突破一己形器之所局限,以提昇至德、性之本體,而與道混一,而能
「同於大通」。

 無分別相
《莊子•秋水》云: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
不在己。 」

《莊子•齊物論》: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喻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說也。

老師、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美、醜;哀、樂;是、非。

《莊子•齊物論》: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
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
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
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
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由無你我之別,乃至無我:由無分別相,乃至無存在相;莊子最後把「我」也取消
了。《莊子•齊物論》云: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
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
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為何《莊子》難讀?

《莊子》原貌,已不可考。司馬遷《史記•莊子本傳》:「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
率寓言也。」今存不足 7 萬字;然《莊子•寓言》述及《莊子》一書云:「寓言十
九」,則與史遷所謂「大抵率寓言也」相合。可見今存《莊子》,殘脫太甚,已非
原貌,難以研讀。

《莊子》原有若干篇,也不可知。東漢班固、高誘所見《莊子》為 52 篇;依照唐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晉人注《莊》者眾,然紛雜不一:
1. 司馬彪《莊子》注本有〈內篇〉7 篇,〈外篇〉28 篇,〈雜篇〉14 篇,又有
〈解說〉3 篇(王叔岷以為司馬彪所注本,雖合東漢班固、高誘 52 篇之數,
卻非班固、高誘所見本,說詳王叔岷《莊子校詮》頁 1424);
2. 崔譔注《莊子》27 篇,其中〈內篇〉7 篇,〈外篇〉20,無〈雜篇〉;
3. 向秀注《莊子》26 篇(或說 27 篇,或說 28 篇),亦無〈雜篇〉;

4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4. 郭象注《莊子》33 篇,〈內篇〉7 篇,〈外篇〉15,〈雜篇〉11;

今存《莊子》即為郭象注本,傳世者亦僅有郭象注本;晉人所注《莊子》,早已紛
雜如此,則據今傳郭象注本以論《莊子》之舊,不亦難乎?更何況現存所謂郭象注
本《莊子》,又經歷代傳鈔,文字訛誤,比比皆是,王念孫校勘所得今本《莊子》
誤字固多,郭慶藩《莊子集釋》廣錄乾嘉以來校訂《莊子》文字者又以百計;縱然
王念孫、郭慶藩已然校正今本《莊子》之誤,亦僅能復原郭象注本之舊而已,我輩
可據此得見晉朝郭象所見《莊子》,然此一《莊子》,亦殆非《莊子》原貌。

今日我輩可據以論莊周者,亦僅此而已,不亦難乎?不亦危乎?

為何不能以內、外、雜之別,區分《莊子》學說之真偽與先後?

今傳世本《莊子》只有郭象注本 33 篇,學者以為內 7 篇可信,雜篇 11 篇、外篇 15


篇次之,相較〈內篇〉而言,並不可信。然而,郭象本內、外、雜之分,蓋出自郭
象一己之意,殊不足為據,今試論之:

今本〈雜篇〉〈外篇〉非全不可信,非必然後於內篇;《荀子•正論》:「語曰:
『淺不可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 不可與語東海之樂。』」唐朝楊倞注
云:「事出《莊子》」。此見《莊子•外篇•秋水》,荀卿去莊周未遠,則今傳
《莊子•外篇》並非必然後出;

又《韓非子•難三》:「故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
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按此語見《莊子•雜篇•庚桑楚》。韓非去莊周未遠,
則今傳《莊子.雜篇》亦非必然後出。

又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云:「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學無所不闚,
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
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史遷所稱〈漁父〉〈盜跖〉
並在今本〈雜篇〉;所稱〈胠篋〉,則在今本〈外篇〉;

〈外篇〉有與〈內篇〉相混者;《莊子•內篇•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句下,
《釋文》引崔譔云:「〈齊物〉七章,此連上章,而班固說在〈外篇〉。」據此可
知,漢世所見《莊子》,已有〈內篇〉、〈外篇〉之別,而〈齊物論〉此句原屬
〈外篇〉;

〈外篇〉有與〈內篇〉相混;隋釋吉藏《百論疏》云:「《莊子》外篇,『庖丁十
二年不見全牛』」,今本庖丁解牛事在〈內篇〉;蓋今本《莊子》內、外、雜之分,
乃定於六朝西晉郭象。

為何不必修讀課堂講授的《莊子》?

古籍研讀,重在文本;文本未通,不足以論其思想。從前課堂講授四史、諸子之學,
旨在辨識章句,疏通義理,然而《莊子》一科,則有大不同者:

5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1. 《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所謂「卮
言日出,和以天倪。」乃莊周立言態度,「卮言」謂渾圓之言,不可端倪之言。
2. 《莊子•寓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3. 〈齊物論〉又謂「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
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
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4. 〈齊物論〉云:「無謂有謂,有謂無謂。」
5. 〈天道〉云:「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
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
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

莊子蓋以為不言不足以明道,言則壞道。莊子之學,其實可以人生感悟得之。課堂
講授文本,於了解莊學而言,未必善法。

為何要讀《莊子》?

司馬遷《報任安書》:
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
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
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
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在歷史中的任何時代,總有不得志的人,在一個人的一生之中,總要遇到些不
如意的事,這些都是問題。莊周哲學並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為得志,也不能使
不如意的事成為如意。它不能解決問題,但它能使人有一種精神境界。對於有
這種精神境界的人,這些問題就不成問題了,它不能解決問題,但能取消問題。
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只能取消的。

在甚麼時候選讀《莊子》?

錢穆《莊子纂箋•序目》:
《莊子》,衰世之書也。故治《莊》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魏晉之阮籍、向、
郭,晚明之焦弱侯(焦竑《莊子翼》18 卷,集合宋明諸家舊義)、方藥地
(方以智《藥地炮莊》9 卷),乃及船山父子(王夫之、王敔《莊子解》)皆是
……余之生,值世又衰。而並世學人,顧少治莊而貴墨……今戰紛殆不可速了,
遂發意注《莊子》….寒雨雪霰,呵凍不輟。始十二月九日,迄於翌歲己丑二
月九日,前後適兩越月而書成。(頁 7 至 9)

6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2019/20 年度香港經濟急速逆轉,社會紛亂,市民失業,實在是唸《莊子》的好時
機;香江經濟週期由盛入衰,前景堪憂,人人自危,這卻有助於莊子義理之解讀,
本科教學效益亦將有所提升。

為何不必理會莊子一科的評分辦法?

評分辦法乃為分別學生優劣而設,優劣是「分別相」;莊周倡言「忘」,也多言
「外」;《莊子•大宗師》: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
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忘」是把具體物相互間的分別相,乃至存在相忘掉。「忘其肝膽,遺其耳
目」(《大宗師》),這是忘分別相。「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
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天地》)。忘乎天,即《大宗師》所說的「人相
忘乎道術」。「入於天」,即與道為一體。而所謂「忘己」,亦前面所說的外
生,乃是把所謂存在相也忘掉了。物因「己」而顯,忘己即同時忘物。忘己忘
物,乃能從形器界各種牽連中超脫上去而無所待,而能見獨。(頁 392)

了解莊周,可以忘肝膽,忘耳目,忘己,忘天,當然不會牽連於區區三學分之評分
辦法。

莊子的精神境界

遊於逍遙,論以齊物。
超乎象外,得其環中。

《莊子•齊物論》又云: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
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
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莊子義理中的圓形意象
何謂「環中」?如何翻譯?

是非相待而生,有「此」方有「彼」,有「是」方有「非」。由此可見,世間物象,
莫非相偶。欲摒除此等相偶之束縛與界限,在審視事物以尋求真理時,必先從物象
一切相對之現象,提升至絕對之客觀真理,於此可以摒除物象之相對現象,莊子謂
之道樞。故曰:「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意謂身處「道樞」,所有「若我」、
「彼此」、「是非」等相對、相待而生之觀念,均不復存在。

《莊子•寓言》云: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
也。

7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莊子意謂:萬物以不同形體不斷變化,是非、生死,其終始恰如圓環。欲要摒除是
非成心,得先位處環中,秉持道樞;然後上觀天道,照以天均,取得平衡事理之客
觀準則,從而有望得見真理。徐復觀謂「天均」者,即是「自然運轉演化的意思」。
馮友蘭亦以為「天均」是「自然運行」之意。

• 圖 2、環中:Center of a Circle

圖 1、天鈞與環

8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荀子義理中的一曲意象

《荀子•解蔽》云:「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唐朝楊倞注:「一
曲,一端之曲說。是時各蔽於異端曲說,故作此篇以解之。」劉師培:「一曲,
猶言一偏。注未得厥旨。」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荀況-儒家思想向唯物主義的發展》謂:「『一
曲』就是局部,『大理』就是全面。」世人觀察事物,每每僅見「一曲」,而
未見「大理」,此所以對事物僅能有片面之理解。再者,世人又多信任一己之
主觀論斷,不肯容納其他意見,是以終蔽於一曲而失其大理。

荀卿進一步闡述世人片面認知之具體情況,〈解蔽〉云:「故為蔽:欲為蔽,
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
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古 彼
終 欲 終 欲

遠 近 是 非

惡 始 始

今 此

荀子採用莊子圓形意象

莊子、荀子同生於戰國年間,二人相距約一百年,他們均感歎社會敗壞,現世
荒涼;二人不約而同地從圓形中尋求解決之道,其相異者在於:莊子看到的是
圓心,荀子看到的是圓周。

9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CHLL 4242 莊子(2021-22)課程大綱

週 日期 講授資料 作品選讀

1 9 月 6 日(三) 課程概述
2 9 月 13 日(三) 莊子生平概述 檔案 1:《史記•老子莊子韓
莊子內、外、雜篇之間 非列傳》
的關係及其成書年代
3 9 月 20 日(三) 莊子本體論、宇宙論概 檔案 2:〈齊物論〉、〈秋
說 水〉
4 9 月 27 日(三)、 莊子齊物之義 檔案 2:〈齊物論〉、〈秋
10 月 4 日(三) 水〉
5 10 月 11 日(三) 莊子逍遙之義 檔案 3:〈逍遙遊〉
6 10 月 18 日(三) 莊子認知論

7 10 月 25 日(三) 莊子養生說 檔案 4:〈養生主〉、〈達


生〉、〈至樂〉、〈刻意〉
8 11 月 1 日(三) 莊子內聖之學 檔案 5:〈大宗師〉、〈知北
遊〉、〈漁父〉
9 11 月 8 日(三) 莊子外王之學 檔案 6:〈應帝王〉、〈駢
拇〉
10 11 月 15 日(三) 莊子處世之術 檔案 7:〈人間世〉、〈山
木〉
11 11 月 22 日(三) 莊子忘形忘情之術(宇 檔案 8:〈德充符〉、〈田子
宙萬物之本原觀、一體 方〉
觀)
12 11 月 29 日(三) 莊子與先秦諸子之學總結

10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參考書目及論文
版本:
1. 郭象注;陸德明音義:《宋刊南華真經》(《續古逸叢書》),上海:涵芬
鏤:1929 年。

注疏:
2.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年,
第三版。
3.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8 年。
4.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5. 郭象注;成玄英疏;劉文典著:《莊子補正》,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0 年。
6. 錢穆:《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1962 年。
7. 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年。
8. 朱桂曜:《莊子內篇證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
9. 劉殿爵編輯:《莊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00 年。

其他:
10. Graham, A. C. (trans) Chuang-tzu : 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 London; Boston: Allen & Unwin, 1981.
11.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2. 李日章:《莊子逍遙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 年。
13.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有限公司,1998 年。
1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1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
16. 崔大華:《莊子岐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7.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香港:中華書局,1990 年。

拙作:
18. 何志華編: 《唐宋類書引莊子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
化研究所,2009 年。
19. 何志華:《莊荀考論》,香港:香港中文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
籍研究中心,2015 年。
20. 何志華:〈荀卿論說源出莊周證〉,《諸子學刊》,第三輯,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頁 263-282。

11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21. 何志華:〈《莊》、《荀》禮説淵源考辨〉,《諸子學刊》,第八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頁 141-170。
22. 何志華:〈《莊子.大宗師》「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解詁──兼論
《莊子》表述「離形去知」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六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
2015 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683-702。
23. 何志華:〈採信與駁詰:荀卿對莊周言辯論說之反思〉,《中國文化研
究所學報》第 65 期),2017 年 7 月,頁 1-22。

評分方法

• 導修:20%

 導修要求請參閱 BLACKBOARD 的「導修評分準則」檔案


 導修報告日期及題目:

組次 日期 題目
/ 9 月 11 日 簡介導修要求及分組
1 9 月 25 日 《莊子》中的老子與孔子形象
2 10 月 9 日 《莊子》外篇選讀評析
3 10 月 16 日 《莊子》雜篇選讀評析
4 10 月 30 日 《莊子》郭《注》、成《疏》比較研究
5 11 月 6 日 《莊子》內、外、雜篇論說迥異考
6 11 月 13 日 《莊子》內篇與外、雜篇對應關係評析
7 11 月 20 日 《莊子•天下》評述諸家學說研究
8 11 月 27 日 論荀卿學派對莊周學說的引用與批評
9 12 月 4 日 《淮南子》詮釋莊周學說研究
(補課)

• 論文:30%

 不得多於 3000 字
 論文必須經過 VERIGUIDE 系統查檢,並在呈交紙本時,附上由
VERIGUIDE 系統發出之 “Statement of originality”

• 考試:50%

12
[CHLL 4242 莊子——課程概述]

 閉卷考試,四題選二,不設必答題。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