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史 刘备伐吴的历史原因


姚大勇

刘备伐吴,历来被认为是替关羽复仇、将兄弟情义置于国家大事之
上的轻率行为。 其实刘备此举,既非激于义愤,也非一意孤行,而是有
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当时形势来看,更可说是必然之事。

刘备正式起兵东征,是在他正式即皇帝位的章武元年(221)七月,
而关羽失荆 州是汉献帝 建安二十四 年 (219)十月,为东 吴所害是当 年
十二月,也就是说,刘备伐吴之时距关羽被害已是一年半有馀。 刘备若
在关羽死时即刻出兵,尚 可说是激于 兄弟情谊 ,但 迟至一年半 后方才
出兵,则将此番出征单纯视作为弟复仇明显显得牵强。 若从这一年半
左右时间里所发生的一连串 事件 ,以及当 时三方形 势来看,刘备 伐吴
委实是另有根缘。
从关羽失荆州至刘备东征这段时间里,当时中国大地可说是风云
迭起,魏蜀吴三方都不太平。 蜀汉这边大将关羽遇难,荆州丢失,自是
损失重大。 而孙吴一方在取得空前胜利之后不久,大将吕蒙即因病去
世,吴主孙权因怕刘备报复,一面向刘备请和,一面又对曹操称臣。 曹
魏那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曹操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
位,后又胁迫汉献帝于是年十月禅位,东汉政权正式结束。 曹丕称帝的
消息传到蜀中,次年刘备也称帝,至是年七月,正式率兵东下。

4
文史百题

在曹操去世,汉献帝被曹丕所废,曹丕称帝,蜀汉也随之建国的情
况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魏、蜀、吴 三方之间又 展开了新
的争夺。 以前曹魏尚可“奉天子以令不臣”,此时这一政治优势不复存
在,而蜀汉一方倒自谓是继承炎汉正统,可以名正言顺地“兴复汉室”。
东征伐吴实是雄才大略的刘备争夺天下的重要举措,在为弟报仇的旗
号下掩盖的是他争夺天下的雄心。 另外,他在章武二年(222)兵败夷陵
后,并未径回成都,而是留驻白帝,并改 白帝城所属 的鱼复县为 永安 ,
明显是欲以永安为驻跸之地,准备有机会再由此挥兵东下。 再者,当年
秋九月,魏国三路伐吴,刘备闻听此讯后,也移书陆逊云欲东征。 凡此
均可见其希冀卷土重来的雄心。
那么,刘备又为何不先伐曹魏呢? 实则曹魏一方,虽旧主(曹操)故
去,但猛将犹存,曹仁、张辽、徐晃、张郃等 都是身经百 战 、足可独挡 一
面的大将,况且曹魏势大,三分天下有其二,讨伐曹魏一时难成。 另外
正如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言,讨伐曹魏 须两路夹击 ,而在荆州 已失的
情况下,南北两路同时出兵的条件显然并不具备。 若要先伐强魏,则势
必要和东吴讲和或结盟, 这等于是让东吴造成永久占有荆州的事实,
一世枭雄刘备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反观东吴这方,在赤壁之战以后,
虽最终得了荆州,然周瑜、程普、鲁肃、吕蒙等大将相继谢世,给人以国
中无人的感觉。 对刘备来说,伐吴实较征魏更有把握。 伐吴固然是担风
险 ,但 比 之 在 这 之 前 刘 备 以 孤 军 深 入 蜀 境 ,取 得 全 胜 ,那 风 险 要 小 得
多。 刘备自赤壁之战以后,军事上一直较为顺遂,从刘璋手中取得益州
不说,还虎口拔牙,硬是从夙敌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这不能不说是了不
起的胜利。 刘备未尝不想借平定巴蜀、汉中的馀威,打着为弟报仇的旗
号 ,名 正 言 顺 地 出 兵 伐 吴 ,重 夺 荆 州 ,进 而 为 接 下 来 的 进 兵 中 原 做 准
备。 另外,曹魏虽然难以攻取,但在当时新旧交替、内部还须重新磨合
稳定的情况下,暂时还不会在自己 伐吴的时候 从背后袭 夺汉中 ,自己
可以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在前方放手一搏。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刘备伐
吴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曹魏一方虽接 受了东吴的 请和称臣 ,但 一直未
出兵助吴,这固是坐山观虎斗,欲得渔翁之利,但也说明刘备兴兵之初
对曹魏一方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 在当时三方重新争夺天下的新形势

5
下,伐吴在政治上师出有名,军事上胜算较大,故刘备经过一番战略选
择后,将伐吴作为自己重新争夺天下历程的起点。
刘备东征,不是他独断专行,而是既定政策的执行,若从荆州的地
理位置,从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来看,更可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般人认为刘备伐吴违背了诸葛亮以前对他所言的“隆中对”,实
则恰恰相反,伐吴正是依据隆中对策而行。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确是
联吴抗曹,但联吴抗曹也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刘备 先要能够 “跨有荆、
益”,即占领荆州和益州:“若跨有荆、益,保其岩 阻,西和诸 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下引文凡
出于《三国志》者,不再注)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蓝图,是 先取得荆州 ,
再占有巴蜀,有了这广大地域为根基,然后东连 孙权,在天下 有变、时
机到来时,从秦川、宛洛两路出兵,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现在荆州为东
吴所占,从荆州出兵的条件已经失去 ,为了将来在 时机到来时 能按原
计划行事,为了“隆中大计”能够成功,那就必须再设法重夺荆州,否则
别无良策。
刘备君臣欲得荆州,同时孙吴集团也必争荆州。 诸葛亮与刘备有
“隆中对”,东吴一方也早认识到荆 州的重要性 ,周瑜就曾对 孙权言欲
在取得巴蜀、汉中后,“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曹)操,北方可图也”(《周
瑜传》)。 周瑜的这一军事计划,简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孙
权也同意了周瑜的这一计划,周瑜临逝前在给孙权的上疏中还重言要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鲁肃传》注引《江表传》)。 除了周瑜,东吴一方
其他人也多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 鲁肃尝为孙权陈以时势利害:“为将
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
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荆州当时为
刘 表 和 其 部 将 黄 祖 所 有 ,鲁 肃 所 言 ,也 欲 完 全 占 据 荆 州 ,取 得 战 略 优
势。 刘表去世时,鲁肃向孙权献计,再次言及荆州的重要性:“夫荆楚与
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沃野万里,士 民

6
文史百题

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鲁肃传》)为孙权计,荆州为必得
之地。 甘宁归东吴,在向孙权陈计时,也明确提出要先占荆州:“南荆之
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
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甘宁传》)“英雄所见略同”,甘宁
给孙权定的先得荆州、后规巴蜀的计 策,与周瑜的 “规定巴蜀,次 取襄
阳”不谋而合,与诸葛亮向刘备献的“隆中对”异曲同工。 夺取荆州是东
吴君臣的共识,也被东吴作为既定的国策一直在推行。
孙、刘两家皆视荆州为必争之地,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后,乘机占领
了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刘表长子刘琦逝后,刘备又代为
荆州牧。 后又趁着与东吴联姻诣京见权的机会,求借荆州之地,孙权听
从鲁肃之言,竟也答应了。 东吴方面在周瑜取得南郡后,乘势向刘备提
出欲借道荆州以伐蜀,刘备以自己与益州牧刘璋有同宗之谊,不许,还
派关羽、张飞等屯据要害,不让东吴兵过,孙权不得已将人召还。 后刘
备却自己率人入蜀攻刘璋,孙权闻知后愤言:“猾虏乃敢挟诈! ”(《鲁肃
传》)刘备于建安十九年(214)定 蜀地,次年“权 以备已得益 州,令诸葛
瑾从求荆州诸郡。 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
耳。 ’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 ’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
逐之。 ”孙权大怒,乃遣吕蒙率兵分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
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孙权亲自驻兵陆口,节度诸军(《吴主传》)。 此时
刘备在蜀中闻听孙权使人袭夺长沙 、零陵、贵阳三 郡,也自“引兵 五万
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先主传》)。 东吴吕蒙在得了长沙等三郡后,
也与鲁肃合兵并进,拒关羽于益阳,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幸亏此时
曹操率兵入汉中,刘备惧蜀中有失,才与东吴讲和,但问题并未彻底解
决,两家还在为荆州而明争暗斗 ,最后东吴 趁关羽攻襄 阳时袭夺荆 州
成功。
荆州一地对 东吴与西蜀 而言均可谓 是必争之地 , 刘备在荆州 被
夺、二弟被杀后,要率兵收复荆州,可说也是必然之举。 若再从蜀汉集
团内部的人员构成、从荆州士众的人 心所向来看 ,则东征伐吴 不仅不
可避免,更是刻不容缓。

7

刘备在未遇诸葛亮、未得 荆州以前,可 说是居无定 所,兵微将寡 。


至投刘表之时,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荆州豪杰归先
主者日益多”,刘备后期的军事势力,主 要也就是在 荆州发展起 来的 ,
其手下士卒多为荆州本地人 ,即使经过当 阳惨败,得奔 夏口时,“今 战
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诸葛亮
传》),这两万之众就是刘备后期军队的基干。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又得了江南四郡,并代领荆州牧,刘琦的人众
自然归到刘备麾下 ,至建安十六 年(211)刘备率军 入蜀,“先主留 诸葛
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 人入益州”(《先 主传》),此时刘 备已可
率领数万人马入川,其士兵的来源毫无疑问主要就是荆州一地。 建安
十九年(214),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又将兵入蜀。 可以说,刘备在蜀中的
兵力,相当大一部分是荆州人,而非四川本地人。 在荆州为东吴占据的
情况下,荆州士众无疑想早日收复失地,回归故土。 刘备在决定是否东
征时,实不能不考虑麾下将士的意愿。 不仅跟随刘备入川的士卒绝大
部分为荆州人,就是刘备晚年提拔任用 的文臣武将 中 ,荆州人 士也占
了绝大多数,如董和、董允父子,南郡枝江人;刘巴,零陵烝阳人;马良、
马谡兄弟,襄阳宜城人;李严,南阳人;蒋琬,零陵人 ;杨仪,襄阳人 ;向
朗、向宠叔侄,襄阳宜城人…… 就连 诸葛亮本 人也是荆州 人 ,“亮家于
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 隆中”(《诸葛亮 传》裴松之注 引
《汉晋春秋》)。 这些荆楚人士的内心深处,实都希望重夺荆州。 伐吴复
荆,是刘备集团内部的人心所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
推迟伐吴,故可准备得充分一些,增加胜算。 但应看到,自己在准
备,对方也在准备,在自己准备充分 的同时 ,攻取 的难度也在 增大,与
其等对方站稳脚根后自己再去被动进攻,还不如等对方立足未稳时便
主动出击。 而且准备等待的时间一长,对己方的士气、人心也有打击。
吕蒙在袭夺南郡得手后,就成功 地使用了 心理战 ,让关 羽手下将士 纷
纷逃亡:“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
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羽人还,私相参讯,咸 知家门无恙 ,见待过于平

8
文史百题

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会权寻至,羽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
委羽而降。 ”(《吕蒙传》)关羽最后走麦城之时,差不多成了孤家寡人,
“兵皆解散,尚十馀骑”(《吴主传》)。 吕蒙所为主要针对下层,陆逊则主
要着眼上层,提出要对荆州士人招延提拔,孙权也敬纳其言。 陆逊的这
一举措,不仅对于尚留在荆州本土的 士庶 ,就是对 于已身在蜀 中的荆
州人众来说,也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刘备不能不担心伐吴时间越
往后移,自己手下的荆州士众越是军心不稳,甚至会不战自散,重蹈关
羽走麦城时“兵皆解散”的覆辙。 刘备深知自己正是负载着荆楚士众收
复失地、回归故土的热望兴师东征,拖延时日,只会衰耗士气。

论及刘备伐吴,又不能不提诸葛亮对伐吴的态度。 史书上未见诸
葛亮对伐吴的明确意见,仅见其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慨叹:“法(正)孝直
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传》)一
般论者多注重于此语的前半句话,即法正若还健在,就能说服刘备,让
他不要东征, 这确乎是诸葛亮不赞成伐吴, 但往往忽略了后半句话: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也就是说,若是能有像法正这样的人在身边
出谋划策,随时辅佐,刘备就是东征,也 不致完全失 败,还是有成 功可
能的。 把这两句话合起来看,则 刘备东征之 时,诸葛亮并 非坚决反 对
(如果诸葛亮当时对伐吴持明确的反对意见, 史书上怕也不会不提)。
重夺荆州, 不仅符合诸葛亮与一般荆州人士相同的收复故土的愿望,
更与他“隆中对”中提出的以荆益为根本的主张不谋而合,诸葛亮所反
对、担忧的,与其说是讨伐东吴的战略问题,不如说是重夺荆州的时机
与战术问题。
一般论者多认为诸葛亮本人未随刘备东征,即是以自身行动表明
了自己对伐吴的否定态度。 其实从刘备生前与诸葛亮的关系,从君臣
二人的分工来看,刘备伐吴而诸葛亮居蜀,不是诸葛亮对伐吴不赞成,
而正是以前君臣二人分工的自然沿续。
刘备在未遇诸葛亮以前,已经经过了大半生的争斗,凭一己之力,
赢得了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的赞 许(《刘备传》);就 是在

9
得诸葛亮之后,也多是自己身任前方统帅之责,而留诸葛亮镇守后方。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所做的一主要工作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在新败
之后能转危为安,并有了新的立足之地。 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
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 三郡,调拨其 赋税,以充
军实”(《诸葛亮传》)。 此时诸葛亮所做的是调拨赋税、充实军需这样的
后勤保障工作。 正因有诸葛亮处理好内政外交,才让刘备这位一世之
雄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前方打仗。 刘备战赤壁、平蜀地、定汉中,连
战皆捷,诸葛亮功不可没。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刘备
率庞统、黄忠入蜀,而留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刘备在蜀
中反客为主,先后攻取了涪州、绵竹等地,又让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
入川接应,平定蜀中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同上)。
从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在刘备手下,是起萧何而非韩信的作用,是留
守后方,而非身临前线。 特别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诸将进兵
汉中,诸葛亮也未随军前往,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法正在刘备心目
中的地位,还在诸葛亮之上。 可惜法正在助刘备平定汉中后不久即去
世,故诸葛亮在东征失败后有 “法(正)孝直若 在,则能制主 上,令不东
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的叹息。
从这些史实均可看出,刘 备伐吴之时 未带诸葛亮 在身边 ,并非 是
君臣二人意见相左,而是既定政 策的执行。 刘 备伐吴兵败 后,留驻白
帝,“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先主传》),仍然是让诸葛亮
负责经营后方,只是到了次年春刘备病笃,才诏诸葛亮从成都前来,托
孤于诸葛亮,并嘱以后事。 可说直至此时,诸葛亮才真正地由幕后走上
前台,担当起辅佐后主、兴复汉室的重任。

要之,东征伐吴,重夺荆州 ,从当时历史 形势来看,对 蜀汉君臣来


说是势在必行,不得不为(当然在时 机的选择、战 术的运用上 ,还需要
权衡与斟酌)。 通过对刘备伐吴原因的辨析,也可深化对当时史实,对
魏、蜀、吴三方,对各位历史人物的认识。
(作者单位:韩国高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