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民俗学考试作业

题目: 福建福清市婚礼习俗调查报告

姓名:林学阳

班级:19 级中文一班

学号:201905370316
前言
福清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平原,历史悠久,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有“海滨邹鲁”之称。笔者于 2022 年 1 月 2 日至 1 月 6 日对自己家乡(福建福清)的婚礼
民俗展开调查。由于暂时无法亲自回乡,本文采用微信访谈、电话访问、录音等方法,结
合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民俗录音资料及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家
乡婚俗。通过查阅地方史志、著作,深入访谈家乡老人等途径,也大致得知了古时候福清
的婚礼习俗,可略窥福清婚俗的历史变迁。所收资料纷杂,但自忖可以成篇。本文依据所
学民俗学知识及自身阅读体验,分析民俗背后的文化意蕴及其功能,功力未深,姑妄言之
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正之。

调查对象及时间:
1、王爱英,女,79 岁,汉族,中学文化,福建福清籍。自乡村移居县城,对乡村及
城市民俗都保有深刻记忆,对家乡怀有深刻感清。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于她的口述。访谈时
间:1 月 2 日下午。访谈形式:电话访谈。
2、林廷明,男,83 岁,汉族,小学文化,福建福清籍。对婚嫁习俗较为了解,提供
了丰富的资料补充。访谈时间:1 月 2 日下午。访谈形式:电话访谈。
3、林艳,女,49 岁,汉族,中专文化,福建福清籍。协助笔者调查、安排访谈。访
谈时间:1 月 2 日上午。访谈形式:微信语音。
4、林青,女,51 岁,汉族,大学文化,福建福清籍。为本次田野调查提供了重要的
影响资源和语音资料。访谈时间:1 月 3 日上午。访谈形式:微信交流。

语音资料如下:
一、婚俗内容介绍
1.传统婚俗
笔者参考录音内容及文献资料,大致从定亲、接亲与结婚三个过程及婚俗饮食来介绍
福清地区所流传的传统婚俗习惯。[1]
婚前与订婚:福清人需要男女结婚、形成家庭的时候,都要经过媒人介绍。媒人看男
方和女方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就需要二者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出生时辰、生肖
“合八字”,即是看看男方和女方适不适合结婚。“合”的结果是可以的,就可以继续订
婚。这点在全国各地有共通性。
聘礼与接亲:订婚后男方父母还要准备礼金,礼金多少视情况而定。福清有一个习俗
“上半礼”(也叫“上盘礼”或“上爿礼”),就是先拿一半的礼金。如总礼金是十万,
男方就要先拿出五万。需要说明的是,聘金的尾数一般要是三,因为在福清方言中,
“三”和“生”的读音相同,寓意二人结合后早生贵子,家族也能兴旺、生生不息。这上
半礼是表示男方父母有心想要女方做媳妇。女方拿上半礼置办嫁妆。至于“下半礼”要到
结婚之日才送上,用于办酒席或者女方“打红兜”(“红兜”是用于放杂物,钱财等的衣
物)。

而后需要送聘礼。第一就是要“送杠”。即要事先做一个长横形的、容量要足以放下
一头猪的木箱,让两人用一条长条形的木棍穿过去扛起来,叫作“杠”。由媒人带新郎迎
亲的队伍将这“杠”送到女方那去。“杠”里面要有十样东西,叫“十色”,表示十全十
美。这十样东西里首先要是公鸡一只和母鸡一只,组成一对,叫“领队鸡”。两只鸡的脚
要用红线缠起,谐音“红线羁胶”。除了一对鸡之外,“十色”还要把当地最好的食材取
十样,包括肉、蛋、紫菜、蛏干、虾干、鱼、烛炮、酒、墨鱼、蟹等,虽各村各家习惯不
同,但所包含食物大多为福清特产。“十色”是否丰厚是按新郎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十色”中若有蟹则需要有十只,十只蟹的蟹脚都要完完整整不能断,蟹壳也不能破损,
因为若损坏则表示男女双方家庭会“闹事”,有双方不和之意,不利于日后和睦。男方家
里若足够富裕会送整只羊、猪,同样不可残缺。数量大多为双数,象征“偶”,说明两方
亲戚关系好合得来,将来也会更亲密。

“杠”里面除食物外还有两份请柬,一份叫开帖,一份叫观帖。观帖留给自己,开帖则
相当于请帖,男方家办酒,请岳父岳母和娘家其他主要亲戚吃酒席。
婚礼仪式:男方去接女方时,和许多地方一样,女方要有一个“哭嫁”的形式。新娘
对父母哭泣表示不舍。其他亲戚有时也会参加到这一形式中,所言多是祝福的话,声音要

1]
李乡浏,李达著.福州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7-66.
拉长,如“阿妹啊,我妹今日做媳妇,我妹鲤鱼出大溪”,祝愿女子出嫁以后像鲤鱼游到
大溪般欢快,且福清方言中“溪”似“喜”,“大溪”即“大喜”,也有象征意味。另外
梳头也是不可少的环节,新娘姐姐、姑姑或婶婶要给女子梳三下头,梳头的人必须有丈夫
有儿子、有孙子,因而年长女性为佳。

结婚前一夜,男方这边叫“铺房”。即置办新床,装扮新房。挂好喜帐,挂的红绳要
牢。摆设的花灯、烛斗等要稳。要把被子、被单、枕头等放好,把小孩子(一般是男孩
儿)抱起来扔到床上,寓意早生贵子。如果几个月的孩子在床上小便,反而更好。等铺好
房之后,一般就不让其他人入内了,要留待新人进房。结婚当天女方乘轿过程中,会有人
来拦,索要礼物几何,此时都不能生气,要好好说话,最后拦路人放行,放鞭炮过关。拦
的人愈多,说明主人家越富贵、名声越响。

此外,福清还有“避冲”的习俗,新郎迎新娘快到家的时候,怀孕的妇女要避开,男
方的父母、其他女性成员都要暂时回避,据说是避免运气相克。等到厅中,男女双方必须
先向天地、祖宗跪拜,以示尊敬(有的需要到宗祠跪拜)。拜完天地祖先后,才能拜见公
婆。此外,福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婚俗,叫“婆婆加添‘四季花’”,即婆婆将一对色纸
制作的“四季花”插在新娘发髻上,花上图案多是婴孩的形象。结婚当夜,要将一双大红
花烛插在烛斗上,俗成龙凤烛。新郎新娘饮合欢酒,也即交杯酒,又称“ 合卺”。《礼记·
昏仪》中有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可见这一习俗古已有之。福清的合欢酒,
酒盏用红绳联结,夫妇互饮一盏,再同饮一盏,具有同偕到老的文化内蕴。

而后开始传统的“闹洞房”习俗,作为婚俗中常见和必要的程序,“闹”要闹得欢腾,
此时尊卑老幼之分、远近亲疏之别的观念被弱化,以各种游戏来达到娱乐效果。在这期间
花烛通宵达旦,因为双烛在提供光源的同时,也是夫妻二人的象征,所以要力避熄灭,不
可拆开,也不可掉落。是古代“洞房花烛夜”婚俗的遗存。
婚礼食俗:据笔者调查了解,与全国其他地区婚俗类似,婚礼中要有红枣、花生、桂
圆、瓜子等食物。除此以外,还有三种笔者认为有特色的婚俗食物。第一种食物叫“定日
饼”。所谓“定日饼”,一种是白面粉制成的、粘上芝麻的甜饼,一种是小礼饼。一般在
女子订婚后,定下结婚日子的时候要吃,是一个吉祥的象征。福清民间常说女子出嫁“领
饼”,便是指这“定日饼”。女家把饼分给自家亲属及男方亲属,小礼饼要么是五块,要
么是十块。若作出的饼很小,则通常要三十块或五十块。
第二种食物叫海蛎饼,也是福清的特产。一般在婚礼当天要吃炸海蛎饼。这种食物的
做法笔者详细询问过,具体制作过程如下:1、把炸海蛎饼的模具洗干净备用。2、用米粉,
黄豆粉,加水混合为米浆备用,另将包菜、紫菜、肉、葱等加盐、鸡精、五香粉、酱油,
进行搅拌腌制备用。3、烧热锅,倒入油,烧到七层热;把模具放进油锅烧热下(防止海蛎
饼粘在模具上);取出舀一小勺米浆,平铺模具底部,并放上腌过蔬菜馅料及再加上海蛎
然后稍微压下,再舀一点米浆盖住馅料后撒上花生米即可。4、放入油锅,中小火油炸(油
一定要冒过海蛎饼);炸一二分钟的时候,待一面鼓起了,海蛎饼自然就脱模了,然后翻
面炸。5、海蛎饼油炸中要不时用笊篱翻动一下,防止粘锅焦了;海蛎饼炸至金黄色,即可
捞起滤油,待稍凉即可食用。
第三种食物叫作“花饼”。女子出嫁时,有亲戚朋友赠“花饼”的习俗。所谓“花
饼”,就是实心无馅的花形甜糖,以示祝福。女方收到花饼,也当以喜糖回赠,表示“礼
尚往来”。
如今,赠“花饼”的习俗多改食物为现金,以红包递赠。
上述几点就是福清传统婚俗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改革开放后仍有部分存留。今日,
在福清农村地区或依然可见,但城市里大部分婚俗已发生现代化转变,略去了许多传统习
俗。近日笔者亲戚恰举办一场婚礼,自然而然成为本次调查的选题与资料来源,为本文提
供了重要参考。

2.古代婚俗
古代福清的婚礼习俗笔者主要参考了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福州市志》[2]。
旧时,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办,并须奉行繁琐礼俗。提亲时男家托媒向女家提亲,
如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八字若合,则由媒人传递信息
双方议定聘礼。可见这点在婚俗演变中是大致保留的。妆奁厚薄多寡视女家贫富而定。所
送聘礼除日常用品外,富贵家族亦送田地、树木、房屋、金银珠宝等。这是随着时代变迁
嫁礼发生变化的表现。此外,“上半礼”和“送杠”在古代婚俗中也是有的,变化的只是
所送之物。而后男方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如有一方筹
备不及,可延期,若有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娶。
结婚前一日,男方将书帖、礼物等送到女家。女家回送礼鸡一对,鸡用红绳扎脚。这
在现代婚俗中也有保留,说明福清文化中很看重红线结姻缘象征美满婚姻的寓意。会有金
鼓班(应类似古时乐队)留女家吹奏。翌晨,新娘开容,又称“开颜”,用线将脸上汗毛
捻去。新娘临嫁跪拜父母及至亲长辈。上轿前新娘哭泣,以示难舍之意。路上如有轿相遇
要互换礼物、放鞭炮,以取双方吉利。以上这些习俗大多有所保留。
婚礼前夕,男女两家均张灯结彩,张贴吉庆对联。迎娶之日新娘身着蟒袍,腰围玉带,
风冠霞披;新郎则红顶长衫,也是一袭红衣。可见婚礼服饰方面古今变化很大。婚礼之日
男方亲族持花灯与火把往女家接花轿。轿接来,停厅堂,亲属提灯笼分立轿的左右,喜娘
挽新娘下轿。随后先拜天地祖先,而后再拜公婆,后夫妻交拜。拜毕,引新郎新娘进入洞
房,饮“合欢酒”,名为“合卺”。午后,亲族宾客毕至,新郎新娘再出厅,先跪拜公婆
由公婆授簪;再叩拜亲人长辈。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拜见毕

2[]
福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福州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13-15.
由喜娘扶新娘“拜灶神”,碰一碰炊具,名为“出灶”。夜宴时,男女双方对未曾叩拜的
亲族要补行拜礼。
结婚当晚也有闹房活动,增加新婚欢乐、热闹的气氛。具有高雅含蓄与戏谑低俗的双
重性。常见的有“穿草心”、“双龙抢珠”、“挟泥鳅”、“水底捞月”等。如“穿草
心”是用两支大小不同的空心稻草,新郎新娘各衔一支,新郎将嘴上的梢草穿进新娘嘴中
的稻草。“水底捞月”是用面盆盛些水,盆底放一铜镜,新娘用力吹气,把水吹向两边,
迅速地将铜镜衔上来。至夜深人静,活动结束,宾客散去,喜娘领了“花彩”(即红包)
退出新房,夫妇安寝。次日清晨,又须早起向父母拜见请安。
概言之,婚俗从古至今发生了一些演变,演变大致是置换式的,对传统婚俗既继承又
新变,内容程式上有所变换、遗失或保存。

二、文化内涵与民俗功能
1. 文化内涵
福清婚俗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许多婚俗事象背后的意蕴类似,故笔者择取最具代
表性的几点来分析阐释。总的来说,婚礼习俗中始终贯穿着仪礼伦常和求吉心理[3]。
(1)求吉趋福
求吉趋福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婚俗中出现的事物与事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象
征是具象实物与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包含象征事象和象征物[4]。福清婚俗中的文化
意蕴集中体现在民俗事象上:1.“婆婆加添‘四季花’”,有“添花”之寓意,而花上婴孩
的图案,也有早添儿孙的祝愿。2.“红线牵鸡脚”,用红线把“十色”中一对公母鸡的脚牵
在一起。鸡本就谐音“吉”。婚俗上的拴线,是二心相连、婚姻幸福的象征。 [5]至于红色,
则有瑞色之意,民间多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所以红色成为婚礼的基本色调。还
有学者研究发现,婚礼喜用红色的深层含义,可能与血对生命至关重要的观念有关。 [6]此
外笔者认为,其中有“月老牵线”传说的影响,《定婚店》中男女结合是月老系红线的结
果,此处以红线系鸡脚或许有相同的象征意义。红线相系表示白头偕老、夫唱妇随,福清
方言谐音“红线羁胶”,又有羁绊深切、如胶似漆的美好寓意。3.婚礼期间祭拜天地、祖
宗,表现出福清婚俗仍存古代浓厚的天地观,天地也象征阴阳,男女结婚是阴阳结合,所
以要祭拜天地以求阴阳平衡、生活平安。祭拜祖先则与祖先崇拜有关,人们认为祖先的灵
魂不会消散,仍与生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人们怀着慕生惧死、免祸求福的心理,以
祭拜的形式向祖先献媚讨好,求其庇佑,免其祸患,并希望这段婚姻能得到祖先的祝福,
使日后生活美满。4.“闹洞房”,这一习俗几乎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婚礼中,是为了形成喜庆
的氛围。有学者认为,其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意淫”心理的驱动,人们想从戏谑新妇
的氛围中达到某种心里的平衡[7]。笔者以为其中也反映出民俗的娱乐和宣泄功能,俟下文

3[]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8.
4[]
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1994(03):3-12+46.
5[]
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1994(03):3-12+46.
6[]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9.
7[]
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05):66-70.
申论,不赘。
婚俗中的不少食物具有美好寓意,如“十色”中的食物不能损坏,且数量尽量要成双,
否则会影响到婚姻的美满幸福。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食物寓意“早生贵子”自不必
多言。再如炸海蛎饼,福清话“炸”念“烰(fú)”,保留了古音。古汉语的“烰”通
“浮”(福),具有“上升”和“福气”的双重象征意义,表示吉祥,并且在炸制中海蛎
饼颜色从白色慢慢变为金黄色,象征夫妻未来生活光明和蒸蒸日上。还有“花饼”,赠
“花饼”的含义据说与鲜花赠喜有关,后来以饼代赠,取名“花饼”。女方亲戚赠与新娘
祝福她如花的年华长在,也希望亲属间的情谊永存。即使出嫁成家之后,也会记住亲戚朋
友的缘分。
(2)仪礼伦常
婚俗的另一文化内涵是强调仪礼伦常,从福清婚俗中对“礼”的要求可见。首先,表
现在各类礼金与聘礼。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式,此时的“礼”与“情”并不是割裂的。送礼
金与聘礼表明诚意与敬意的同时,蕴含着浓厚的人情味。其次,福清婚俗古往今来跪拜程
序繁多,对“礼”的要求很高,反映出中华民族重视礼节的传统。中国自周代以来注重礼
治,礼的本质是“别”,因此从古至今尊卑、长幼、亲疏分别的观念是非常稳固的,即使
是婚俗也要遵循传统纲常。虽然在“闹洞房”等环节中仪礼伦常观念稍有弱化,但尊长、
尽孝的基调是始终不变的。再次,结婚最重要的意义是两家结合繁衍子孙,因此传统意义
上的婚姻便不只是男女二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所以婚俗中不能凭一己之意行
事,所有程序都要符合传统的伦理观念,似有种无形的规则在规范人们的行为。
总而言之,深究各种婚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不难发现有一个简单而永恒的推动力:
即人们希望生活和睦美满的美好愿望。而与这种愿望并行的是不可割裂的伦理观念,包括
“家族”、“孝道”等关键词。

2. 婚俗功能

笔者认为,福清婚俗的功能大致可分为维系功能、娱乐功能和宣泄功能。
(1)维系功能
福清婚俗具有维系情感、加强认同的功能。举例来说,饮交杯酒,背后就有交互、融
通的意蕴,酒盏的交错象征两人(两家人)融合为一;牵红线,则以实体化“线”的形式
串联起无形的“线”,是一种联结的意思,都具有维系关系的作用。另外,祭拜祖先的行
为也体现出维系功能,其来源于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即祖先崇拜。其中暗含
着“入族”与祈愿的意蕴,它似乎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夫妻二人此后即是同族,都
可以享有祖先的庇佑。这一行为可强化婚姻的内聚性,在祈求祖先认同的同时,自身对这
个家庭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加强。反映出婚俗所具有的维系功能。
至于这种维系是否是以男方为中心,还有待探讨。因为福清婚俗中的“上半礼”(男
方开始时只送一半的礼金)似乎反映了这样一种观念:女方出嫁不是和原来的家庭完全隔
开,原生家庭对女儿财产有一部分保留。没有割断女方和原来家庭的联系,包括经济、亲
密程度等。所以以男方为中心的倾向似乎没有明显地体现在福清婚俗中。
(2)娱乐和宣泄功能
福清婚俗具有娱乐和宣泄的功能。这点在结婚当夜的“闹洞房”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婚俗充盈着喜庆氛围,要十分热烈、宽松和风趣。整个活动中众人相互逗乐,充满娱
乐性,可以让参加婚礼的众人宣泄平日里压抑的情感。它是在习俗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个自我调节机制。[8]各类婚俗活动可以提供一个供人们尽情享乐欢愉的空间、时间,是
一种“脱域”。如今生活节奏紧张,这类婚俗恰为摆脱现代性对人性的束缚提供了一个绝
妙的契机,达到暂时性的“狂欢”,参与婚礼的众人,在这一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对人生命
自主性的掌握。
传统意义上男女成婚是阴与阳的结合,阴阳又与昼夜相连,由是婚俗又与人们的昼夜
观念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因为夜晚往往与娱乐相连,所以“闹洞房”绝大多数发生在夜
间。葛兆光在《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中指出,夜
间带有犯禁性质的活动,其冒险意味更容易刺激人们的越轨之心。这是一种对秩序的逃逸
是对“传统”的反叛,它激起长期单调生活中的人对这种行为的好奇。 [9]“闹洞房”是带有
越轨性质的行为,白昼时人们行动要符合传统社会的纲常,而夜晚的降临 带来了白天所不
允许的那种乐趣。因此,“如果白昼的生活始终繁琐而刻板,只有一种节奏而无变化,
那么夜间活动就是对这种刻板生活的补偿。”[10]发生在夜间的婚俗活动就是对日常生
活的补偿,人们在其中得以娱乐、宣泄压力和情感。从中可见福清婚俗的娱乐和宣泄
功能。

结语:对福清婚俗的反思
笔者调查发现,福清婚俗如今也在面临现代化转变。城乡变化有别,城市婚礼面貌已
经大变,而乡村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婚俗,但仍显现出新变的趋势。习俗的功能也由
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11]随着经济繁荣与文化的昌盛,传统婚俗中有完整程式的事象如今
也逐渐成为娱乐活动,其也含具了经济、社交等功能。另外,随着中西之间文化交流日益
加深,福清的婚俗也有西化的趋势。在服饰上、程式上有了很大变化。现代人力求简洁,
如男方着西装领带,女方穿婚纱长裙,略去了繁缛的礼节和具有古老意蕴的大部分事象,
似与传统婚俗渐行渐远。如今送礼金花饼之类,有互相攀比的因素,而且原本有美好寓意
的食物,似已少有人送了,全改为有名无实的红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方面我们要
认识到福清传统婚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尽力保护。另一方面传统婚俗也有不合理的、陈
旧迂腐的部分,实际生活中应该给予扬弃。比如“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的定婚传统
由父母和媒人为子女定亲,虽保证了男女双方“门当户对”的“合法性”,有一定合理因
素,但它无视了青年男女之间是否有情感交流。婚姻仅沦为道德与伦理的产物,相反,
“爱情”这一婚姻中更为重要的因素则退居其次,是可有可无的附庸。
概言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婚俗,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婚俗。不可避免地,福清
传统婚俗也会随着时代变化发生改变。但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的语境批判、否定之,将其作
为福清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看待,保护传统婚俗合理的内核与形式,发掘其背后美好的文
化内蕴,或许才是我们对待它最好的方式。

8[]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9.
9[]
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
10[]
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
11[]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