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古典音樂五花八門,不少樂曲複雜冗長,向來予人感覺無從入手;然而,正是

它多姿多彩,總有某些音符可以觸動到你的心靈。此書希望從作者自身出發,
分享一些令我傾心的作品。也許一天,我們會為那個美麗的長音而會心微笑?

本書主要分為「日」「夜」兩部,當中選插不同時份,不時不聽,細說作者與
這些作品的邂逅。除了深入淺出地解構音樂,推介不同的演奏版本外,更多是
記錄作為聽眾的感受。隨想隨寫,讓你從文字裡聽見音樂。

第二部:夜之歌
失眠——李希特的舒伯特

一 個 失 眠 夜 , 我 百 無 聊 賴 在 網 上 搜 尋 音 樂 , 目 光 又 落 在 舒 伯 特 ( Franz
Schubert)。我向來鍾愛這位奧地利作曲家的藝術歌曲( Lieder),純粹因為它
們旋律大多動人易記,歌者與鋼琴總是配搭得宜,相輔相成。一曲兩三分鐘,
說是十九世紀的流行曲亦不為過。然而那天晚上,幸運地,我沒有播放已聽到
滾瓜爛熟的舒瓦茲柯芙(Elisabeth Schwarzkopf)歌單,而無意間探索了俄國鋼
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的錄音。沒料到,那將是一個超驗經歷。

李希特彈的是舒伯特 G 大調鋼琴奏鳴曲(D 894)。這首樂曲特別之處,在於舒


伯特摒棄了他最擅長的旋律,開首以一系列和弦,山水畫般烘托出一片詳和歡
愉的氣氛。在李希特手裡,樂曲更昇華成脆弱而聖潔的天堂之聲——因為他彈
奏速度極慢,令人幾乎抓不到音樂原來的節奏,只能專注於當下,聽著和聲像
粒子一樣飄浮在空中。更讓我讚歎的是,整個錄音緩而不散,即使在休止符的
地方,亦是無聲仿有聲。莫扎特(Mozart)有一名言:「音樂不是在音符裡,
而是在當中的寂靜(Music is not in the notes, but in the silence between)」。這份
留白的重量在這錄音裡深深地體現,舒伯特的樂思在當中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
的宇宙,

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無可避免地被吸引著。所有偉大的藝術家都一樣,看
了他的作品,聽了他的詮釋,當下便只覺那是唯一,再也容不下別人。當然實
情不是這樣,往後還是會遇到更多的獨一無二;但總之當時我對里赫特的感覺
便是如此,輕易地被他佔據著。女生回來後,我剛巧聽到了里赫特彈奏舒伯特
的第十八號奏鳴曲。本來詳和歡愉的樂曲,從他手裡轉化成脆弱而聖潔的天堂
之聲——那麼的輕柔,卻每每撼動內心。當第一樂章的主題重複響起時,甚至
足以讓人相信世間真有永恆的存在。當然一切都是奢想,美麗的旋律往往一觸
即破;但每當音符飄蕩在空中之時,還是會毫不例外地輕撫著心房。那當然是
禁忌的美,卻也是最動人的一陣騷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