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2

出國報告(出國類別:考察)

新加坡城市規劃案例考察

服務機關:臺南市政府

姓名職稱:賴清德市長等 7 人

派赴國家:新加坡

出國期間:102 年 4 月 5 日至 7 日

報告日期:102 年 6 月 11 日

I
摘要

新加坡在市區重建局(URA)的導引規劃下,逐步成為亞太的金融與營運中心,為

深入了解新加坡遠見的城市規劃構想,因而赴新加坡拜會市區重建局,共同就城市規劃

之概念發想到主計畫的編定、法規的建制與計畫執行招商經驗作法等交換意見,並實地

考察新加坡城市展覽館、全島休閒計畫、古蹟或歷史街區活化與再利用、綠建築得獎作

品、都市更新成功案例及濱海灣區整體發展等城市規劃案例,以供本市都市發展及願景

館規劃之參考。

考察之心得與建議可歸納為:城市規劃理念、城市願景館建置、歷史街區保存與活

化再生、新舊建築融合與再利用、綠建築規劃設計、新市區建設、步道系統建構等數個

面向,藉由深入分析新加坡成功案例之理念與做法,進而參酌本地發展現況與地方民

情,因地制宜提出具體建議與作法,以供打造本市成為世界一流卓越城市之參考。

I
目次

摘要 ..................................................................................................................................................................................... I

第一章 背景說明 ....................................................................................................................................................... 1


1-1 考察緣由及目的 ..................................................................................................................................... 1
1-2 出國考察人員 .......................................................................................................................................... 1
1-3 考察內容及考察重點 ........................................................................................................................... 2

第二章 新加坡城市規劃案例考察 .................................................................................................................... 3


2-1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及其附屬展館 .................................................................................................. 4
2-1.1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 ............................................................................................................. 4
2-1.2 新加坡都市整體發展執行策略 ..................................................................................................... 5
2-1.3 新加坡土地制度 .............................................................................................................................. 7
2-1.4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Singapore City Gallery) ...................................................................................... 9

2-2 新加坡全島休閒計畫 ─ 亞歷山大拱橋及森林步道(Alexandra Arch & Forest Walk) ...................... 14


2-3 歷史街區的保存與活化再生 ─ 克拉碼頭更新計畫(Clarke Quay) ........................................... 18
2-4 新舊建築融合與再利用 ─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展廳(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 23
2-5 濱海灣區開發規劃案 ........................................................................................................................... 27
2-5.1 濱海灣整體規劃(Marina Bay) ......................................................................................................... 27
2-5.2 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 ................................................................................................................ 30
2-5.3 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 ....................................................................................................... 32

2-6 綠建築省能規劃設計 ........................................................................................................................... 41


2-6.1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Singapore) ............................................................................. 41
2-6.2 新加坡樟宜機場第三航廈(Changi Airport Terminal 3) ..................................................................... 46

第三章 考察心得及建議 ........................................................................................................................................ 51

第四章 效益評估 ....................................................................................................................................................... 67

II
0
第一章 背景說明

1-1 考察緣由及目的
新加坡自 1974 年成立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以來,陸續提出一系列的城市發展

計畫,使新加坡在全球城市競爭中逐步成為亞太的金融與營運中心。反觀臺南市已升格

為直轄市,亟需加速邁向國際化,並與國際永續都市主流思潮接軌,故賴市長清德親率

都市發展相關業務人員共計 7 人,赴新加坡拜會市區重建局作意見交流,並就發展純熟

之城市規劃案例進行考察。

本次考察之目的,乃藉由觀摩考察新加坡優良規劃案例,深入了解新加坡遠見的城

市規劃構想與做法,以供本市都市發展及願景館規劃之參考,同時參酌國外作法與本市

實情,提出適切的建議,作為打造本市成為世界一流卓越城市之重要參考。

1-2 出國考察人員

單位 職稱 姓名

臺南市政府 市長 賴清德
臺南市政府 秘書長 陳美伶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局長 吳欣修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設計科 科長 魏榮宗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地景規劃工程科 科長 劉守禮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更新科 正工程司 陳心怡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設計科 幫工程司 陳盈穎

˙實地考察新加坡城市展覽館 ˙賴市長、陳秘書長與 URA 黃攸宁


director 就城市規劃進行意見交流
1
1-3 考察內容及考察重點

日期 考察內容 考察重點

 新加坡規劃歷程及城市規劃
 拜會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 運作機制
4/5
(五)
 實地考察新加坡城市展覽館  願景館規劃設計
 實地考察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 轉換空間留設植栽層的永續
綠建築設計

 山區及濱海區休閒路線的串
 實地考察亞歷山大拱橋與森林步道 聯計畫

 實地考察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展廳  新舊建築融合與再利用
4/6
(六)  實地考察新加坡濱海堤壩  港區及水岸景觀規劃設計

 實地考察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 大規模的溫室及周邊整體環
境規劃
 實地考察新加坡克拉碼頭更新案
 歷史街區的保存與活化再生

4/7
(日)
 實地考察樟宜機場第三航廈  門戶入口形象塑造規劃

2
第二章 新加坡城市規劃案例考察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通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

一個城邦,是個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亞洲重要的

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

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
,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新加坡很多地區

都是填海產生,至 2013 年 3 月,填海土地面積已逾 13,000 公頃,約為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

積的 1/4。新加坡約有 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境內共有逾 300 座公園及 4 個自然

保護區,整個城市在綠化和清潔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新加坡有 84%的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造的組屋中(即公共住宅)
,近年來新加坡更提倡符

合綠建築的綠色組屋,例如綠馨園就榮獲新加坡最高等級綠建築白金獎的殊榮,再加上新加

坡的六大民族以及殖民歷史,還有國際化的城市規劃及新大樓的建設,使得新加坡的建築充

滿多元特色,兼容並蓄、新舊融合,不管是公共建築或是私人建案,都具獨特風格。

2-1

(中心區)

裕廊島 聖陶沙島 濱海灣區 樟宜

˙新加坡五個社區分布圖(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3
2-1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及其附屬展館

2-1.1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簡稱 URA)是新加坡國土使用規

劃和保存的官方機構,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約為臺南市面積的 1/3)
,人口稠密(人

口數約為臺南市的 2.7 倍)
,是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故明智的土地使用規劃對

國家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URA 成立於 1974 年 4 月,起先著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再開發,將之從擁擠不堪的貧

民窟轉變為繁榮的商業與金融中心,之後更進一步肩負起規劃全新加坡願景與促進實質

發展的重任,在都市新舊融合的都市政策計畫中,URA 扮演主要推動的角色,該局不僅

做為政府代理人,同時也做為規劃和都市設計的專業者。

URA 為國家發展部下的法定機構,負責新加坡國土使用規劃、發展控制與促進實質

發展的工作,也是新加坡最主要的土地銷售代理機構,透過監測房地產市場、開發需求、

住宅與商業空間的供給,掌握最為關鍵的不動產,根據不同的計畫和經濟前提選擇欲出

售給私部門的土地,私部門再透過投標購買政府出售的土地,在這過程中,URA 並提供

最全面的房地產訊息,以確保市場的透明度,而對於重要的基地,私部門也能夠參與協

商,確保計畫內容能夠迎合市場需求,這是市區重建局在執行土地使用計畫時不可或缺

的一環。透過土地銷售,吸引私人資金和市場專業參與投資和開發,成為新加坡在進行

整體規劃時最重要的推手。

透過每半年的政府土地出售計畫,URA 成功引領了新加坡精華地段的發展,例如出

售了濱海灣(Marina Bay)的重要地段,以建造萊佛士碼頭一號、濱海灣金融中心及濱

海景,這些發展支持了新加坡成為世界金融首要樞紐的野心。

˙與新加坡市區重建局雙方就城市規劃之概念發想到主計畫的編定,到法規的建制與計畫執行
招商經驗作法等交換意見,並致贈劍獅感謝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熱心解說
4
2-1.2 新加坡都市整體發展執行策略

URA 在調控土地使用與都市整體發展執行策略上,透過「概念計畫」
(Concept Plan)

與「總體計畫」
(Master Plan)作為開發時的具體指南。其中「概念計畫」是全面性的計

畫,考慮到所有主要土地的使用需求,且每 10 年定期檢討以確保規劃內容是否足具因

應人口與經濟成長需求;而「總體計畫」是將概念計畫所擬定的廣泛策略,轉換為更詳

細的執行計畫,為開發控制提供了清晰的指南,並確保發展是依照計畫進行。

【規劃歷程 】

新加坡第一個概念計畫始於 1971 年,主要內容是落實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及全國捷

運系統(MRT)之指導發展工作,近期的概念計畫及總體計畫重點則分述如下:

(1) 「1998 年總體計畫」


首次以全面性的計畫來說明新加坡所有地塊的規劃方向和發展策略,並揭示了未
來地景的改變。

(2) 「2001 年概念計畫」


主要規劃重點包含:
˙規劃未來更多新移民的新家園。
˙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商務中心與金融中心。
˙擴大集水區,以確保淡水來源及穩定供水。
˙擴大鐵路網與促進機場持續發展。
˙增加生活休閒與綠地空間。

(3) 「2003 年總體計畫」


大致延續 1998 年總體計畫,同時也反映出 2001 年概念計畫的主要策略,重點在
於為企業提供更大的靈活度、提升新加坡的生活品質、保留並提升城市的自明性
來鼓勵人們定居於新加坡。

(4) 「2006 年概念計畫」


作了中期的檢討來跟上快速的變化。

(5) 「2008 年總體計畫」

5
提出四個關鍵目標:
˙更好的居住選擇–優質水岸居家生活。
˙富吸引力的商業磁石–拓展市中心外的新興商業區。
˙振奮人心的娛樂環境–開展一個全島的休閒娛樂計畫。
˙珍視我們的土地–保存超過 6800 座建築物。

(6) 「2011 年概念計畫」


把願景放在「新加坡如何在擁有 550 萬人口情況下,成為一個能夠永續發展的繁
榮城市」,其內容包括提供經濟發展機會、良好優質的生活環境與包容的社會,
使得居民得以受到安養照顧,讓城市得以永續發展。

˙2001 年概念計畫圖(圖片來源:攝於新加坡城市展覽館)

˙2008 年總體計畫圖(圖片來源: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網站)

6
2-1.3 新加坡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 】

新加坡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國有制和私有制兩種形式,其中,國有土地又分為兩種

形式:國有土地和公有土地。兩者的共同點是,其土地主要用於公共目的,都可以出售

或長期出租,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國有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國家,由土地局代表國家行

使所有權,它包括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如暫時閒置的土地、圍海造地增加的土地等;

公有土地的所有權雖然仍屬於國家,但業權已經歸屬法定局或其他社會團體,因此,一

般是正在使用的土地。新加坡的土地資源大部分是國有性質的。

近 50 年來,新加坡透過土地徵用法等相關法令,政府以強制性的方式低價把大部分

的土地徵歸國有,國有土地比例約為 90%。國有土地出讓的使用權一般是 99 年,特別

情況有 30 年或 60 年。私人發展商可以向政府買地建設私人住宅或商業地產,使用權 99

年。此外,還有少量的政府土地使用權為 999 年。

【土地使用 】

新加坡將所有土地劃分為900多個小區,並在每一個小區內對土地使用進行詳細

的規劃。按照功能,新加坡的土地被分為5類:

(1) 工業用地
工業用地又細分為5種類型,包括特殊工業用地(用於重工業和航空工業),普
通工業用地(用於普通工業和輕工業),標準工廠用地(用於分散和半分散的工
廠),多層工廠用地(用於輕工業和無污染工業)以及高科技園區用地。

(2) 空白用地
空白用地主要用於為區域內的居民和外出者提供旅遊和休閒的活動空間。

(3) 居住用地
通過規劃將居民集中到不同的區域,並在每個區域內建立完整的配套服務措施。

(4) 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以城市地下鐵路系統用地為優先考慮。
7
(5) 中央商務區用地
該區以發展金融和商業為主,同時採取措施降低此區域內的居住人口數量。

新加坡政府採用拍賣、招標、直接出售和臨時出租等方式,將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

權出售給使用者。出讓後的土地可以自由轉讓、買賣和租賃,但年限不變。使用期滿後,

政府無償收回土地及其地上附著物;若要繼續使用,須經政府批准,再獲得一個規定年

限的使用期,但須按當時的市價重估地價第二次買地。

例如在居住用地方面,新加坡的房地產產權形式被分為永久地契、999年地契及

99年租用地契三種。政府向發展商出售土地有兩種級別,即99年和999年,前者

一般用於興建諸如各類設施齊全的共管式公寓等中檔住宅,後者則一般用來興建諸如連

棟式透天、獨立洋房等豪宅。為了節約土地,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政府組屋及共管式公寓

大樓一般都要建十幾層或者二十幾層。在規定的期限內,土地可以轉讓買賣,使用期滿

後,土地使用權連同地上物無償歸政府所有,也可以到期續用,但需按地價估值向政府

付費。

【土地開發控制 】

新加坡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基本上是由政府控制的。就房地產開發而言,其經營

機構和房地產市場分為兩類:一類由「法定機構」即屬於半官方性質的建屋發展局、市

區重建局等經營,這些法定機構按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購買土地,利用政府和民

間資金進行開發和經營,許多項目和工程均通過招標委託給國內外的企業進行建設;另

一類由企業和私人經營,私人可以向政府購買土地,土地的價格根據不同用途、容積率

來確定,確定標準價格後,再由土地局公開拍賣。一般情況下,商業用地比住宅用地價

格高出10倍以上,且用戶若改變土地用途,政府將收取溢價費。

新加坡城市的發展與規劃由國家發展部主管,而具體的執行部門則是市區重建局,

它是國有土地用途的策劃部門,其任務是確保新加坡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市

區重建局通過定期出售土地給私人發展商,來落實每10年修訂一次的發展指導藍圖計

劃。此外,該局也要確保私營行業的各項發展計劃是有條理和合理的,而且都能符合市

區重建局的策略和規劃指導原則。
8
2-1.4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Singapore City Gallery)

【展館建築物 】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簡稱 URA)是國家發展部轄下的一個機構,專門負責

新加坡土地管理和利用之總體規劃,而位於 URA 辦公

大樓旁的新加坡城市展覽館是其附屬機構,於 1997 年

規劃設計,1999 年 1 月開館,花費約 160 萬英鎊(約

新台幣 8500 萬元),佔據三層樓的展示面積約 2400

㎡,二、三樓規劃為常設展,展示新加坡過去 40 年來

所經歷的巨大景觀變遷,也描述了新加坡在土地運用

與策劃過程中所面對的種種挑戰,是個能夠讓人了解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總部旁即是
新加坡人文、歷史、建築遺產、現況及未來規劃的展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URA 規劃
完即可將願景於展覽館公開展
覽館,一樓則規劃為短期展覽區,不定期舉辦有關建
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築與都市設計展覽及相關活動。

【周邊環境 】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位於新加坡市中心與著名的牛車水歷史街區附近,展館接近歷史

街區的地理區位因素,造就新加坡城市展覽館有別於其它城市規劃館的顯著特點之一,

即是於參觀展館的「歷史遺產保護」展示區後,即可參訪真實的歷史遺產保護區,形成

一種「先知後行」的學習型展館特色。

˙以剖模解說沿街式的保存規劃 ˙牛車水區為全區式的保存規劃

9
【展示內容與手法 】

館內展示內容設有 10 個主題展示區,展示向度包含了新加坡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歷史

演變、歷史建物及街區保存、城市生活、建築、都市設計、河川及港灣、中長期都市計

畫、土地使用、世界城市等,展館內利用各種兼具教育與娛樂功能的圖片、照片、立體

模型、互動道具、輔助教具、聲光秀、角色扮演等 50 多個視覺與聽覺互動展品,企圖

傳達這座城市是「一座適宜居住、工作與旅遊的偉大城市」
,並展現未來 40~50 年的城市

遠景;同時,為滿足現實的城市需求與未來的遠景發展,展館將「緊密都市」的規劃理

念─例如高層建築、垂直空間規劃、混合使用、生態環境與節能政策…等,轉化為一般

民眾容易理解的觀念與知識。

˙展示方式包含圖片、動態影像、時間向度演變、立體模型、互動式遊戲、聲光效果、規劃圖冊
展示…等方式,多元且有趣,是一個兼具教育、文化傳承與觀光功能的展覽館

【營運方式 】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由公部門負責管理運作,屬於公益性質的社會文化設施,採免費

參觀方式,另外亦提供預約制的付費導覽行程,其營運方式為政府編列預算支應,部分
10
收入來自於展售建築及都市規劃等相關書圖文件之收入、導覽收入及場租收入等,其

中,公開展售 URA 出版的相關規劃設計書圖文件,係新加坡城市展覽館相異於其他城

市願景館的重要特點之一。

【主題展區配置說明 】

除地面層為短期展覽區,二、三樓均為常設展,共有

10 個主題展區: ˙一樓展覽區

① 繁華都市
透過 270 度大螢幕播放的紀錄片,感受新加坡人 24 小時
裡的生活點滴。

② 發展過程
˙270 度大螢幕播放紀錄片
瀏覽時光走廊上的展示品,看看新加坡如何應對及克服
種種挑戰,迅速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今的繁華大都
市,其海岸如何從 19 世紀的沼澤,經過填海等工程,轉
變成今天我們所見的世界城鎮。

③ 交流對話
規劃新加坡的城市景觀不應只是城市規劃師的工作,每 ˙時光走廊展示發展過程
11
一個人都可為新加坡的發展貢獻綿力,在這裡可以聽聽
不同利益攸關者的觀點,看看自己能如何出一份力。

④ 奠定基礎
透過互動遊戲,挑戰自己權衡規劃得失,打造自己的理
想城市。

⑤ 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瀏覽新加坡城市景觀規劃背後的思考與流程,確保新加 ˙以動態影像敘述不同利益
攸關者的觀點
坡土地容量最大化以及適當被使用,深入了解新加坡如
何塑造出一個適合生活、工作與休閒的理想、美好家園。

⑥ 保存歷史
市區重建局一路走來為新加坡自殖民地時期所留下來的
標誌性建築進行了許多維修跟保護的工作,其中比較著
名的店屋,在牛車水和武吉士一帶較為常見,這裡的展 ˙透過互動遊戲規劃城市建
設,規劃完還會有評分
覽可以讓您觀察到店屋區不同階段的發展,也可見證到
市區重建局如何確保這些隱藏在 67 個區域中的 6500 棟
受保留的建築遺產,能夠定期地進行維修工作,以保持
整潔的外觀及其格調與特色,避免它們受到現代化城市
發展的影響。

⑦ 城市設計 ˙以立體模型展示說明保留
建築遺產歷史建築的規劃
要打造魅力都市,得融合藝術與科學,探討城市規劃與
設計背後的學問。

⑧ 研究角落
此處提供城市規劃藍圖閱覽,讓人了解新加坡的中央區
如何發展、蛻變。
˙城市規劃藍圖提供閱覽
⑨ 獨特地區
透過數位影像,感受新加坡河畔、濱海灣、烏節路及勿
拉士巴沙、白沙浮區等獨特地區的特有魅力。

⑩ 新加坡中央區建築模型
藉由這個大模型,可鳥瞰整個新加坡的中央區。
˙中央區大模型
12
【姊妹館 】─濱海灣城市展覽館(Marina Bay City Gallery)

濱海灣新市區是新加坡新的金融與商業區,坐落於海濱長廊的濱海灣城市展覽館於

2010 年 7 月開幕,亦以互動式的方式展示了新加坡濱海灣地區的發展軌跡,並以大型模

型展現此區高度不一及風格迥異的建築。展館本身的建築設計也別具一格,它的外觀以

鋼管交叉支撐,因此館內沒有任何柱子而有更多空間展出展品,另外他還是一座擁有太

陽能板屋頂及室內垂直綠牆的環保綠色概念建築。

˙濱海灣城市展覽館外觀 ˙濱海灣城市展覽館中央展區大模型
(圖片來源:濱海灣城市展覽館網站) (圖片來源:濱海灣城市展覽館網站)

13
2-2 新加坡全島休閒計畫 ─ 亞歷山大拱橋及森林步道(Alexandra Arch & Forest Walk)

【新加坡全島休閒計畫 】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在「2003 年總體計畫」中提出了一個由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Board)參與制定的「公園與水體與特質計畫」(Parks and Water Bodies and

Identity Plan),提出新加坡未來將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資產,提高綠化意識以強化生活

品質。在該計畫中,南邊山脊區的目標是加強全長 9 公里脊線的連結及可及性,將山丘

公園以一種無縫隙方式的連結,讓新加坡人民與觀光客在自然美景的環繞下,進行一個

行走、慢跑與探索自然的全新經驗。

˙公園與水體計畫圖(圖片來源: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網站)

建立在 2003 年公園與水體計畫的基礎上,市區重建局在「2008 年總體計畫」中公

布一個新的全島休閒計畫,是第一個明確制訂的全天、全國、全民休閒規劃,涵蓋各區

河流及蓄水池的使用、全新的體育設施、夜生活場所等。全島綠地將從 3300 公頃增加

到 4200 公頃,約等於 14 個植物園或 5 個東海岸公園,連接各大小公園的連道也將從 100

公里增至 360 公里,未來 5 年,當地將增加 6 個公園連道環線。

新加坡斥資 10 億元的休閒規劃藍圖包含了環繞全島的 150 公里走道,150 公里長的

14
環島走道比泛島高速公路長 3.5 倍,由公園連道、人行道、濱海走道、小徑和其他通道

構成。市區重建局預計,至少一半的步道將在 5 年內完成,其餘的在 10 年至 15 年接通,

到時,人們可從林厝港沿著林厝港路走到文禮,取道南部山脊抵達市區,穿過市區沿著

東海岸公園走到樟宜海岸路,再北上樟宜尾、白沙公園和榜鵝。北部路線包括幾座水壩

走道,連接盛港、義順、三巴旺公園、海軍部公園和兀蘭,最後回到林厝港。

˙150 公里長的環島路線是 2008 年全島休閒計畫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亞歷山大拱橋及森林步道 】

新加坡的南部地區覆蓋著大片的茂綠樹林,2008 年 5 月新開闢了一條名為南部山脊

(Southern Ridges)的行山休閒路徑,全長約 9 公里,由天然的徑道與橋樑連接。沿

途包含花了兩千多萬建造的亨德森波浪橋(Henderson Waves)
、亞歷山大拱橋(Alexandra

Arch)及高空走道(Elevated Walkway),並鏈接了著名的花柏山公園(Mount Faber

Park)、直落布蘭雅(Telok Belangah Heights)、肯特崗公園(Kent Ridge Park)等

公園花園。

由 LOOK 建築師事務所於 2004-2006 年規劃設計的亞歷山大拱橋及森林步道位於新加

坡布蘭雅山公園的亞歷山大路,為一座長 80 公尺、寬 4 公尺、平均高度 6 公尺的高架

人行徒步橋,以及全長 1.6 公里的高架人行森林步道,為繁忙的亞歷山大大道兩側的住

宅社區提供一安全的跨越路徑。亞歷山大拱橋及森林步道於 2006-2008 年耗費新加坡幣


15
1500 萬元建造(約新台幣 3 億 6000 萬元)
,採用特殊的預鑄鋼構和 LED 燈光效果,現在

已成為社區居民清晨慢跑及傍晚漫步的休閒路徑。

亨德森波浪橋

(布蘭雅公園)

(花柏山公園)

森林步道
(肯特崗公園)
亞歷山大拱橋

˙新加坡南部山脊全長 9 公里的休閒路線(圖片來源:新加坡國家公園局)

˙亞歷山大拱橋外觀 ˙亞歷山大拱橋跨越繁忙的亞歷山大大道

˙亞歷山大拱橋剖面圖(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亞歷山大拱橋為一寬度 4 公尺的人行橋

16
˙亞歷山大鏈帶全區配置圖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無障礙的森林步道隱身於樹林中,並由樹林地表抬高 3 公尺處漸次升高至 18 公尺

˙三角形鍍鋅鋼板組成的步道平台與三角形電鍍板組成的涼亭,均暗示著「一分鐘一英哩」這種植物的三
角形葉形,左上圖為涼亭,左下圖為步道平台;右圖為森林步道的組構單元圖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17
2-3 歷史街區的保存與活化再生 ─ 克拉碼頭更新計畫(Clarke Quay)

【新加坡河更新計畫 】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之一,同時對於新加坡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及深遠的

影響,1977 年,當時之總理李光耀發起了清理新加坡河的運動,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發展妥善的排水系統、重新安頓聚居在河道附近的貧民、每日清理堆積在河床的垃

圾,十年後,清理河道的計畫終於圓滿成功,河水的污染程度被控制在安全水平,海洋

生物也重返新加坡河。

而在 1985 年的新加坡河概念計畫中,更將新加坡河重新定位成為商業與活動走廊,

並以保留富有歷史價值與特殊設計的舊建築為新的願景,造就今日新加坡河成為擁有豐

富國家重要資產特色的觀光地點。新加坡河活化運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將棄置的河港轉型

為一個熱鬧的「人的場所(people places)」,一個可供居住的、工作的、遊憩的場域。

新加坡河總長約 11 公里,地理位置位於新

加坡南方,範圍大致從源頭 Kim Seng Bridge 至

Marina Bay(濱海灣)
,整條河擁有三座碼頭及十

一條橋樑,市區重建局在新加坡河概念計畫中依

照河港及區域特性,將新加坡河的更新與活化由

下游至上游共分為泊船碼頭(Boat Quay)、克拉
˙克拉碼頭沿新加坡河側設置遮棚座椅
碼頭(Clarke Quay)
、羅伯森碼頭(Robertson Quay)

共 3 個主要計畫區,計畫總面積約 96 公頃,土

地部分約佔 86 公頃,水域部分約佔 10 公頃。規

劃主軸以地區生機發展為核心,不僅鼓勵住宅開

發,更通過混合使用,創造休閒與遊樂活動走

廊;建立公共與私人合作夥伴關係;以及歷史特

色保存活化,結合新、舊發展。 ˙新加坡河沿岸規劃商業活動、林蔭步
道、水岸階梯等親水空間

18
˙新加坡河的更新與活化由下游至上游共分為泊船碼頭(Boat Quay) 、克拉碼頭(Clarke Quay)
、羅伯
森碼頭(Robertson Quay)共 3 個主要計畫區 (圖片來源:URA 網站)

(1) 泊船碼頭計畫區(Boat Quay)


約 15 公頃,佔總計畫面積 16%,主要規劃為河濱店家的用餐區、露天咖啡、歷
史景觀、綠蔭步道。

(2) 克拉碼頭計畫區(Clarke Quay)


約 30 公頃,佔總計畫面積 31%,主要規劃成為節慶村(Festival Village)。

(3) 羅伯森碼頭計畫區(Robertson Quay)


佔地最廣,約有 51 公頃,佔總計畫面積 53%,主要規劃為旅館、住宅區,其間
的歷史倉庫將被改建為公寓。

新加坡河更新計畫,政府共撥款 20 億新幣(約新台幣 460 億)進行河川淨化與 4,300

萬新幣(約新台幣 9 億 8900 萬)作為歷史保存區的環境改善。市區重建局在這項計畫中,

註記並保存了在泊船碼頭(Boat Quay)區的 117 間商家以及在克拉碼頭(Clarke Quay)

與羅伯森碼頭(Robertson Quay)兩區的歷史貨倉,並賦予公寓、餐廳等新用途,同時指

派重建局的國家規劃與保育部門(National 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Authority)作為執行機

構,擬定保育手冊與指導方針來確保這些建物的復建保存得以不受任何因素妥協,不但

彰顯城市的傳統特色,並在高樓林立的市區形成獨特的遊憩區,吸引大量遊客駐足。

19
【克拉碼頭歷史沿革 】

克拉碼頭(Clarke Quay)位於新加坡舊市區內,興建於 1822 年。當時新加坡政府為

發展對外港口貿易經濟,將河岸沿岸空間劃設大量商業使用之街屋空間、河岸倉庫與不

同移民的社區,當時商業活動相當活絡;爾後,隨著河流的污染,大量貨運倉儲用地閒

置,致使地區呈現發展停滯的現象,1980 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放棄經營,克拉碼頭就此步

入黑暗期。

克拉碼頭係以新加坡第二位總督安德魯克拉爵士命名,早期克拉碼頭是新加坡的貿

易中心,是華族和歐洲商販的匯集地,華麗繁複的老式建築與陳舊的倉庫是過往繁華的

見證。基於保護新加坡沿岸歷史風貌、提升都市人文意涵的目的,新加坡政府在 1988

年委託新加坡 RSP 建築師及美國加州柏克萊 ELS 建築師等共同重新規劃克拉碼頭,並於

1993 年完工啟用。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於 2002 年開始推動『克拉碼頭更新計畫』,將具歷史意

義與保存價值的傳統街屋與貨倉建築進行整修、維護與再利用。希望能藉由歷史保存與

都市發展相協調發展,讓都市有著生命延續的據點。

【克拉碼頭更新內容 】

『克拉碼頭更新計畫』於 2003 年開始進

行工程,2006 年完成。更新規模包括碼頭本

身及週邊的倉儲區,範圍有五個街廓,分為

A~E 五個區域,沿河邊的 A、D、E 區域多

為新加坡著名餐館的分店、有空調的咖啡店

及露天水上餐廳;B、C 區域則為購物、娛

樂中心;另外,B、C 區之間的 Read Street,

到了夜晚還會有露天攤位及馬路遊戲等活
˙更新後的克拉碼頭共分為 A~E 五個區域,
動。 黑色虛線為保存範圍,灰色色塊為保存的
建築物量體 (圖片來源:URA 網站)

20
更新計畫的目的,就是要保存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物、開放空間與文化產業,經由閒

置空間的轉化與更新,帶動地區的商業復甦,更新的內容包括:新增露天購物商店街、

碼頭周邊建築立面的修復工作、新增幾座停車場及新加坡河整治疏浚工程等。

˙克拉碼頭規劃十字動線及沿水岸的 ˙克拉碼頭人行徒步區上方設有半透明薄膜遮棚,
人行徒步區,並有人行橋跨越新加 遮陽避雨又兼具採光效果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坡河通往南岸 (圖片來源:URA 網站)

˙人行徒步區設有薄膜遮棚 ˙沿岸徒步區設有露天座椅 ˙南側人行橋跨越新加坡河

(1) 在新建部份 :主要是針對各個活動的節點,配置休閒廣場與開放空間,如碼頭

邊平台、商店廣場等,以人行步道去連接。步道兩側新增的店鋪,仿 19 世紀初

歐洲的建築型態,建築型式、高度、色彩、材料、招牌、街道家具等都規範清楚,

以配合原有的建築物,求得視覺的協調性與統一性。

˙克拉碼頭建築立面之型態及元素,均以都市設計規範清楚,求得視覺的協調性與統一性

21
(2) 在整建、維護部分:整個工程以 River House 最具規模,聘請了 60 餘位中國師傅,

進行中國建築的屋瓦、磚牆、窗櫺等修整工作,不論是住宅、倉庫、船塢等,不

僅保存、修復,也引進新的商業與文化活動,以『文化、零售』為訴求的更新策

略,帶動了全區的商業復甦。

˙為了保存磚牆及窗櫺的完整,廣告招牌均設置於外加的玻璃帷幕或是騎樓柱上

克拉碼頭更新,從都市空間結構看,是結合低矮的古舊建物與河岸開放空間的互動,

注入新的商業、文化機能;將行人的活動與視覺焦點,聚集在休閒廣場、表演場地、中

庭、迴廊、商店等,這種以線性空間發展及結合文化產業的方式,已經突破傳統百貨零

售、封閉的型態。而今日的克拉碼頭則大膽融合了現代和傳統,文化遺產、美食與現代

娛樂活動交織出克拉碼頭特有的張力,為水岸空間再發展下了一個十分道地的「新加坡

式新思維」註解。

˙克拉碼頭以設有半透明薄膜遮棚的線性人行空間串連全區的新舊建築及商業
行為,且十字動線與連接騎樓的遮棚採用不同型式,以增加動線的自明性

22
2-4 新舊建築融合與再利用 ─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展廳(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坐落於史丹佛路(Stamford Road),

為新加坡國家文化產部(National Heritage Board)下的一座新舊建築融合的國立博物館,

是四座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之一,因為展覽內容著重於國家歷史,因此有一段時間它也被

稱為新加坡歷史博物館。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其創建年代可追溯至 1849 年,建

築主體完工於 1887 年,原本是英國為了建立圖書館與博物館所蓋的新古典風格建築,在

當時是稱為萊佛士圖書館和博物館,至今已經歷了百年以上的歲月。2000 年的時候,新

加坡政府計畫擴張現存的博物館,並對於國民身分與新加坡歷史重新定義計畫。這個再

造計畫保留了博物館於 1887 年建造的原有建築特色,也保留了 1906、1916 與 1926 的三

次擴張部分。這座 2,800 平方公尺的博物館揭露了新加坡從 14 世紀到今日的 700 年歷史,

結合了多媒體與歷史文物以訴說新加坡的過往。

博物館面對勿拉士峇沙城市公園(Bras Basah City Park),並座落於曾經是古馬來王

國宮殿與陵寢所在的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Hill Park)山腳。這樣的基地重要性給予

再造計畫一個重大的概念─「讓博物館成為都市迴廊,以連結兩個具歷史性質的綠色空

間」。

這個都市迴廊提供了一個改變建築語言、空間特質與實質內容的經驗。第一個改變

就是具有穩固新古典主義空間及軸線特質的古老圓形大廳,藉由雄偉的階梯引導進入玻

璃入口,象徵轉換到更多變的時代擴張,並將舊有通道的屋頂移除以玻璃代替,使得古

老的圓頂能夠從內部被看見,藉此表現舊與新的對照與對話。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為一座新古典風 ˙古老圓頂大廳內部 ˙視線可穿透新建的玻璃廊


格建築,擁有古老圓頂大廳 頂看到古老的圓頂,表現
新舊空間的融合與對話

23
新加坡博物館的新展廳規劃於 2000~2003 年,經過 2003~2005 年的整修後,增建新館

並以玻璃走廊將新舊兩館相連接,博物館於 2006 年底重新開放,全新的展示空間規劃為

新加坡歷史館(Singapore History Gallery)與新加坡文化生活館(Singapore Living Gallery)

兩大區塊。前者(舊館)將新加坡從古到今的歷史向遊客娓娓道來,而後者(新館)則

以飲食、電影、時尚、攝影為四大主題,呈現出現代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配置圖,增建部分為新展廳及連接新舊兩館的玻璃廊道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再造計畫設計說明 】

再造計畫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為既有重點的改善,另一為擴張計畫。而擴張計畫

刻意採取保守姿態,限制增建部分不可超過圓頂的高度,故轉而於地面下創造大空間,

讓地面上空間簡單明瞭,突顯公共特質。

(1) 既有重點改善

① 強化建築結構:在原有結構中加入I型鋼梁等結構加強物件,並美化隱藏。

24
② 圓頂鋅瓦修復:將魚鱗狀鋅瓦拆卸清理上漆後,再循編號依序安裝回原位。

③ 彩繪玻璃修復:將彩繪玻璃拆卸清理並重製損壞零件,再進行焊接組合。

④ 裝飾鐵件修復:將舊有裝飾鐵件除去斑駁舊漆,打磨後重新上漆。

˙6-8 強化建築結構;9-10 圓頂鋅瓦修復;11 彩繪玻璃修復;12-13 裝飾鐵件修復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2) 擴張計畫

① 玻璃廊道
這條廊道是唯一被市區重建局准許,連接具有 118 年歷史的前文物博物館及圖
書館的現代建物,這個「入侵者」將新帕拉第奧式建築風格不著痕跡的融入其
無框架玻璃結構中。廊道的主要功能在於使參觀者能見舊而入新,整個廊道由
兩片垂直的玻璃板支撐,因其單純而不繁複的設計,參觀者將能透過玻璃專注
於那醒目的 19 世紀新帕拉第奧式建築。

˙新建的玻璃主廳低調的與新帕拉第奧式建築融合共存

25
② 玻璃圓廳
玻璃圓廳為一個雙層結構建築,最內層為圓柱形劇場,以 360 度環繞螢幕播放
新加坡的當代印象;劇場與環繞其外的螺旋坡道以一層篩狀金屬網作為區隔;
最外層再罩上一層玻璃外殼,設計者以現代觀點來詮釋古代圓廳,這個高 16
公尺、直徑 24 公尺的玻璃外殼建築物儼然成為新博物館的主要特色。

③ 博物館劇場:包含觀賞電影、舉辦座談會、現場表演等多種用途。

④ 玻璃纖維強化水泥壁板:水泥壁板與玻璃、鋼骨對比出新的建築風格。

˙玻璃主廳與玻璃圓廳外觀 ˙右側玻璃圓廳與左側古蹟相 ˙玻璃圓廳的螺旋坡


映,並包覆於玻璃主廳內 道夾於玻璃外殼及
篩狀金屬網之間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舊展廳剖面圖,右側舊展廳為新古典風格建築,左側新展廳為玻璃與鋼
骨現代建築,兩者之間以玻璃主廳相連接,作為新舊建築的過渡轉換空間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26
2-5 濱海灣區開發規劃案

2-5.1 濱海灣整體規劃(Marina Bay)

濱海灣總共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濱海灣本身、濱海南以及濱海中心,而其後兩者其

實是建在近期完成的填海土地上,共佔地 360 公頃,新加坡政府計劃以此連結原有的中

央商業區(CBD),打造成一個適合居住、工作、遊樂的新亞洲金融中心。

1970 年開始,新加坡當局便開始在新加坡河出海口處進行填海造地的工程,經過 30

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片面積大約是 1/3 台北信義計畫區的黃金新生地。近十年的各

項軟硬體建設也陸陸續續完工,一個嶄新的新城市風貌也逐漸成型。

濱海廣場商場
榴槤狀的濱海藝術中心 觀景摩天輪地標
青年奧運公園浮動舞台 螺旋橋
魚尾獅公園
古蹟再利用的浮爾頓飯店 濱海藝術科學中心
冷卻溫室館
濱海灣金沙活動廣場
濱海灣金沙
濱海灣
濱海灣花園
濱海舫住宅大樓 濱海堤壩
濱海灣金融中心

˙濱海灣區規劃圖,市區重建局特別注重開放公共空間及林蔭
大道的規劃 (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27
冷卻溫室館 濱海舫摩天大樓
濱海灣花園 魚尾獅公園
濱海灣金沙酒店 浮爾頓飯店(古蹟再利用)

螺旋橋 濱海藝術科學中心 濱海藝術中心


青年奧運公園浮動舞台

負責整個濱海灣規劃設計的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同時也是濱海灣的開發代理

機構,全面式地協調基地的建物規劃、設置基礎建設以及此地的行銷,除了在每一特區

都規劃有開放公共空間及林蔭大道外,還限制水岸沿岸及面向主要開放空間的建築物高

度,使未來離水岸較遠區域的視野達到最大,同時也創造了具有動感的天際線並且使空

間更符合行人尺寸。市區重建局並設定了濱海灣的發展願景是在 3E(Explore、

Exchange、Enterain)的前提下將濱海灣區打造成日夜都充滿活力生氣的多功能複合區。

˙濱海灣區夜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 Explore─居住環境創新概念
在商業中心區域內建造多棟高檔住宅大樓,讓專業人士能享受工作與生活無縫接
軌的新體驗。當中最為驚豔的是 2008 年完工,70 層樓 245 公尺高帆船造型的新

28
地標「濱海舫摩天大樓(The Sail@Marina Bay)」。這棟全新加坡最高的住宅大樓
提供了 1000 個居住單位,同時大樓也採取號稱五星級的飯店管理服務,最厲害的
還是它的無敵海景,從高樓望出去,濱海灣內美景一覽無遺。另外包括珊頓一號
(One Shenton )
、濱海灣居(Marina Bay Residences)
、濱海灣軒(Marina Bay Suites)
等住宅大樓也將陸陸續續完工,比造型比高檔也都不遑多讓。

(2) Exchange─全球金融中心
包括 Marina Bay Financial Center、Asia Square
Tower 等大型商辦大樓聚群已陸續完工,吸引
America Express、Barclays、Standard Chartered
Bank、Citibank 等跨國金融機構進駐。加上濱海
灣區之後,新的金融商業區將會是舊有的兩倍
大,供給 280 萬平方米的商辦樓板面積,和香
港中央商業區 CBD 已經不分伯仲了。新加坡爭
取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舵手,一直是不餘遺力。

(3) Entertain─繽紛娛樂新體驗
和世界其他城市商業中心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濱海灣金沙活動廣場的水舞表演

濱海灣區除了林立的商辦住宅建築之外,更多
的是供人休憩玩樂、購物觀光的設施和場所。
2010 年 落 成 的 Marina Bay Sands Intergrated
Resort,美輪美奐的船型建築已經毫無疑問地成
為代表新加坡的新地標,而坐落於此的金沙賭
場更招徠源源不絕的觀光客,才一年的時間,
就和聖淘沙賭場一起讓新加坡超越拉斯維加
斯,成為僅次於澳門的全球第二大賭場。另外
延著濱海灣岸,政府也花費了 3 千多萬新幣建
造了 3.5 公里長的親水步道,人們可以沿著步
道一路參觀遊客中心、科學歷史博物館、青年
奧運公園、再穿過螺旋橋走到新加坡摩天輪。 ˙螺旋橋是一座造型特殊的人行橋

29
2-5.2 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

【功能 】

新加坡的水資源非常匱乏,有將近半數的民生用水得經由鄰國馬來西亞供應,新加

坡政府未雨綢繆,擔心萬一買水來源出狀況,對民生、產業影響甚巨,所以新加坡積極

開發新水,配合新加坡河整治計畫改善水質,並設置濱海堤壩隔絕海水,再靠著海水淡

化廠和薄膜技術,終於結束了向馬來西亞買水的惡夢。

位在新加坡南端的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於 2008 年 10 月 31 日正式開放,利

用活動堤壩技術將 9 座每座長達 30 公尺的鋼製水閘,沿著寬達 350 公尺寬的河口從東到

西閂上,當河水因豪雨而高漲,高度高於海平面的時候,河水將會經由單向的閘道排到

大海,如此運作一兩年後,堤壩內的水都已經排出鹽分,新加坡河便成為一個純粹的淡

水湖,濱海堤壩利用整個新加坡河集水區回收淡水作食用水用途,淡水先經由逆滲透的

方式處理後,再提供使用。

新加坡河的水位會跟隨實時雨量及壩外潮汐而調節,堤壩是由 9 扇巨大水平鋼製前

傾或後拉水閘調節水位,當漲潮遇上暴雨時,堤壩內外的水位都可能處於極高水平,這

時新加坡河下游及市區一帶,淹水的風險將會提高,解除這個風險的方法就是在堤壩內

建造 9 個抽水站,在需要時協助水閘洩洪。

˙濱海堤壩設有 9 座鋼製水匣,可協助將高漲的新加坡 ˙堤壩左側的新加坡河水為淡水,堤壩


河水(上方)排至出海口(下方) 右側則為海水
(圖片來源: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網站)

【建築特色及附加機能 】

除為了解決供水短缺的問題外,新加坡政府還特意打造堤壩成為市區的休憩地方,
30
主體建築物內包括了永續新加坡展覽館(Sustainable Singapore Gallery)
、餐廳及精品店,

公用事業局並在濱海堤壩設有一個 3 層高的訪客中心,向訪客介紹他的設計理念,訪客

中心更設有一個電動模型,動態模型的運作更能清楚說明整個堤壩的操作原理。

濱海堤壩除了是水利設施外,也扮演一個推廣環保教育的活動中心,最特別的是主

體建築物屋頂設計成一個偌大的草坪,總面積達 4 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可讓市民進行不

同的休憩活動,在草地上還可遠眺對面河岸的巨型摩天輪(Singapore Flyer)、金沙酒店

背面建築群及市中心景色。

˙濱海堤壩的主體建築物為一覆土建築,考察當天屋頂 ˙濱海堤壩設有一棟三層高的訪客中心
的草皮上正在舉行小型音樂會

˙「永續新加坡展覽館」位於濱海堤壩的主體建築物內,主要介绍新加坡的水資源利用

˙訪客中心內設有一電動模型,說明 ˙模型上方會灑水 ˙當新加坡河水位過高,水匣就會依


堤壩的運作原理 模擬下雨情形 序打開,開始洩洪至出海口

31
2-5.3 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

˙濱海灣花園的兩座溫室及擎天樹群 (圖片來源:攝於金沙屋頂花園)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負責建設開發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象徵著新加坡

從「花園城市」(garden city)變身為「城市花園」(a city in the garden)


。濱海灣花園位於

新加坡河的河口,由濱海南花園(Bay South)
、濱海東花園(Bay East)和濱海中花園(Bay

Central)等三座花園組成。

耗資超過新台幣 233 億,向海洋借地約一百公頃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


於 2012 年 6 月 29 日正式對外開放的濱海灣花園其實只是最先完工的濱海南花園,佔地

54 公頃,另外兩座花園(濱海東花園以及濱海中花園)還在建造中,預計 2015 年完工

開放。

˙由新加坡河觀看濱海灣花園兩座冷卻溫室及擎天樹 (圖片來源:arch daily)

規模最大的濱海南花園位於濱海灣金沙的旁邊,整個花園由兩座冷溫室、18 棵擎天

大樹(Supertrees)、文化遺產花園、金園、銀園、植物世界、蜻蜓湖和翠鳥湖等組成。

32
負責整體景觀設計和公園規劃的是英國巴斯的格蘭特公司(Grant Associates)
,負責人安

德魯˙格蘭特(Andrew Grant)說:除了呈現自然美景,使都市人也能享有在森林漫步

的權利,設計團隊希望透過此項建設喚醒更多環保永續意識,從市區步行即可抵達濱海

南花園這「市內」桃源,除了是景觀與建築工程上的一大突破,也是新加坡的驕傲。

濱海南花園在英國設計團隊的領導下,呈現了精湛的熱帶園藝和園林藝術,為新加

坡新添了一座世界級的公園。最令人注目的三大亮點,莫過於擎天樹、兩座冷卻溫室以

及文化遺產花園,這些設施將成為新加坡的綠肺,幫助城市降溫。

˙濱海灣花園增加大片綠地面積,有效幫助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圖片來源:濱海灣花園網站)

(1) 冷卻溫室館(Cooled Conservatories Complex)

花園中的兩座巨型冷溫室為英國建築事務所威爾金森艾爾(Wilkinson Eyre

Architects)的傑出作品,是兩座單體玻璃建築組成的室內生態展區,溫室的主要

材料為玻璃、混凝土和鋼材,主要構造由網殼結構組成,外觀如蛋殼般輕盈,晶

瑩如兩塊寶石,能夠自載本身的重量卻無法抵擋強勁的海風,因此建築師在精緻

的網殼主體外加上一條條具有優雅弧度的橫跨肋板,中間以纖細的支架緊抓住網

33
殼,使整個結構穩定。

˙兩座冷卻溫室館:左上角為乾冷溫室「花海穹頂」 ,右下
角為濕冷溫室「雲霧森林」 (圖片來源:arch daily)

一座乾冷溫室「花海穹頂」
,一座濕冷溫室「雲霧森林」分別模擬地中海型和

半乾燥的溫帶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並透過電腦監控天候變化與偵測人流,自動

控制遮陽系統,陽光猛烈時,遮陽板就會從白肋板中伸展開來,讓冷溫室中的植

物免於曝曬,並造就另一種建築立面風貌,陽光勢弱時,遮陽板便會收回。遊客

可在花園中巨大的半球形溫室裡觀賞到來自五大洲,超過 25 萬棵的奇花異草,其

中不少植物瀕臨絕種,新加坡政府希望藉著保存植物,提醒大家保育的重要性。

˙陽光猛烈時,遮陽板會從白肋板中自動伸展開來;待陽光減弱時再自動收回,藉以
調節進入溫室的光與熱 (圖片來源:arch daily)

和寒冷地區的溫室不同,新加坡已非常炎熱,溫室必須降溫,好讓非熱帶植

物們能夠存活。不過,在赤道國家建立冷溫室這個概念聽起來不切實際又不環
34
保,如何在環保節能的前提下兼顧每個環節,絕對是環境機電工程師 Atelier Ten

的最大考驗。

首先,溫室玻璃的選擇相當關鍵,光、熱為二位一體,在引進自然光的同時,

還必須同時阻隔過多的熱能。

 團隊最終使用的玻璃來自中國,具有高透光性與金屬氧化物塗層能同時隔絕

太陽照射所產生的高溫。以實際情況來說,64%的日光可穿透玻璃進入室內,

而 62%的熱能被阻絕在外。

 建築師也運用了在曼谷新機場和南港軟體園區使用過的輻射地坪空調系統。在

冷溫室的地板下鋪設冷水管,出風口靠近地面使冷空氣距離人體與植物較

近,能有效降溫,而空氣一旦因人體和陽光加溫後便會上升,從冷溫室頂部

排放出去,此舉取代傳統由上向下吹送的冷氣運轉模式,為省電並節約能源

之有效辦法。

 另外,新加坡國家公園每天修剪樹木後,留下大量的碎枝殘幹等有機廢棄物

和生物質都是可貴的再生能源,加上擎天樹上所收集到的太陽能,能減輕公

園內每日電力的消耗,雖然還達不到百分之百零炭足跡,但已屬難得。

˙濱海灣花園的永續、生態、綠建築、節能規劃手法示意圖 (圖片來源:arch daily)

35
˙兩座冷溫室所孕育的世界植物分布圖:
紅色為乾冷溫室花海穹頂;綠色為濕冷溫室雲霧森林 (圖片來源:arch daily)

A. 花海穹頂(Flower Dome):

造型較為圓扁的冷溫室叫做「花海穹頂(Flower Dome)」
,佔地 1.28 公頃(相

當於 2.5 個足球場)
,花海穹頂是兩者中比較大的一座,主要培育地中海型氣候

的植物,白天館內氣溫介於 23-25 度之間,舒適涼快。溫室中展現不同區域的

生態和植物,例如:寶瓶樹(猴麵包樹)、橄欖樹、棗椰樹等。溫室也會區分

成一個個小花園,例如:
「培育世界(Cultivated Worlds)」
、「花田(Field of Flower)」

以及「猢猻樹(Baobab Village)」。

˙「花海穹頂」分區展示不同地域的生態及植物,並透過挑空及夾層增加空間層次感

36
培育世界 花田 猢猻樹

˙「花海穹頂」剖面圖 (圖片來源:arch daily)

˙「花海穹頂」模擬地中海型和半乾燥的溫帶氣候,分區展示不同地域的生態及植物

B. 雲霧森林(Cloud Forest):

外型比較尖挺的冷溫室則是佔地 0.8 公頃的「雲霧森林(Cloud Forest)」,

仿造海拔 1000 至 3500 公尺的熱帶山林以及類似南美洲高海拔地區的濕冷氣

候,其內雲霧瀰漫,非常潮濕,種植超過 13 萬棵赤道植物,34 公尺高的人工

小山和瀑布景觀讓人有實地置身雨林的感受。溫室館的設計中納入了高端科技

來確保調節室內溫度的同時也能節能減碳。

37
˙「雲霧森林」入口處即是 34 公 ˙「雲霧森林」的人工小山設有天空
尺高的瀑布,非常壯觀 步道可讓參觀者觀賞高山植物

失落的世界
天空步道

水晶山

樹梢步道

森林層

溝壑

˙「雲霧森林」剖面圖 (圖片來源:arch daily)

˙「雲霧森林」溫室內雲霧瀰漫,非常潮濕,為一濕冷型的溫室
38
˙「雲霧森林」模擬熱帶山林以及高海拔地區的濕冷氣候,例如在假山上種植婆羅州及
哥斯達尼加等地的奎寧、咖啡、茶等植物

(2) 文化遺產花園(Heritage Gardens)

這裡有四座不同主題的露天園藝花園─印度花園、中華花園、馬來花園以及

殖民花園,分別展出與四大種族息息相關的樹、灌木和草藥等,從而反映出新加

坡四大種族的歷史、文化以及國家的殖民遺產。例如,馬來花園展示的是傳統甘

榜(馬來鄉村)的生活,而中華花園會讓您明白歷代作家、詩人和畫家如何在充

滿安寧和靜謐的中式庭園內找到創作的靈感。

(3) 擎天樹(Supertree,又稱超級樹)

濱海南花園裡最吸睛的莫過於 18 棵高25 到 50 公尺的「擎天樹」(Supertree,

又稱超級樹)
。安德魯˙格蘭特指出「擎天樹」和空中步道(OCBC Skyway)的概

念來自澳洲西部的「巨人谷」(Valley of the Giants),相似的案例在加拿大溫哥華

的卡布蘭諾吊橋公園也可見。

擎天大樹的主體是混凝土,樹幹種滿 200 多種、超過 16 萬株的熱帶攀緣植物

39
以及蕨類植物,形成一系列垂直的花圃。而其中部分的樹裝設有太陽能儲電板,

為樹上的燈供電,部分的樹則是與冷室的系統連接,作為排熱氣的出風口,除此

之外擎天樹還能收集雨水,將大自然的資源再利用,兼具造景、遮陽、發電、照

明等功能。

在擎天樹叢(Supertree Grove)的幾棵「擎天樹」間,有一條長達 128 公尺的

空中步道(OCBC Skyway)
,高度和溪頭的空中走廊最高處差不多,讓遊客可以從

高處俯瞰整個濱海灣區美景。

˙擎天樹叢間有一條長 128 公尺的空中步道連接,讓遊客 ˙擎天樹外觀造型


可以從高處俯瞰整個濱海灣區美景

˙擎天樹的主體其實是混凝土,其上種滿種類繁多的蕨類植物、藤本植物、蘭花和各種
熱帶攀爬類植物,擎天樹具有強烈的未來風格,仿效樹木的生態功能,包括集水與抽
水、吸熱與散熱,同時收集太陽能供應園區內各機房電力使用。

40
2-6 綠建築省能規劃設計

2-6.1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首創於 1960 年,並於

2004 年關閉,目前所用的新館於 2005 年 7 月

22 日啟用。位於市中心培英街和密駱路之間

的新國家圖書館,由圖書館樓與活動樓組成,

為二棟地上 16 層,地下 3 層的建築,並以有

蓋走廊貫穿,總面積高達 58,783 平方公尺,

比史丹福路的舊國家圖書館大 5 倍。藏書量達

63 萬餘,包括書籍、縮影片和地圖。總耗資 2

億多新幣,是目前東南亞規模最大、設施最先
˙國家圖書館外觀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進的圖書館。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建築設計以「建立國際資訊資源的通道」為目標,而提出五大設

計理念:1. 採用獨特先進圖書館技術。
2. 成為研究中心。
3. 發展成為永續的公民大學。
4. 連結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渠道。
5. 高科技促成高互動。

該館結合人文與科技設計,彩色分層的圖書標示,美麗傢俱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及

結合購物中心的創意服務,成為各國學習的對象,以及管理學的教學成功個案。

˙國家圖書館 1 樓迴廊外觀 ˙國家圖書館 1 樓半戶外空間 ˙國家圖書館以有蓋


走廊貫穿兩棟館樓
41
【綠建築手法 】

建築物四面均使用玻璃惟幕、挑高天花板和風洞設計,以達良好採光和風調效果,

在頂樓天台建有空中花園,既美化環境,又能發揮降低建築溫度的作用,並採用多項綠

建築手法,其設計榮獲新加坡 2005 年「環保成就白金獎」(Green Mark Platinum Award)。

(1) 量體配置
新加坡位於赤道熱帶地區,氣候非常炎熱,故圖書館於初步規劃設計時,舉凡量
體配置、座向、開窗位置、隔熱屏等等均須考量建築物理環境的因應對策。分析
圖書館基地的日照軌跡後,圖書館的座向被規劃為南北向,以避免由東西向引進
過多的日照熱能,並將電梯、廁所等開窗面積小的服務核設置於西北向隔絕熱
源,而需要大面開窗的面向則規劃有遮屏以隔熱遮陽,以上策略,皆是於初步規
劃時就已經開始節能的設計。

服務核

服務核作為西北向緩衝區
西南隔屏

屋頂機電層緩衝

東南隔屏
圖書館樓 活動樓 東北實量體緩衝日照熱能

˙南北面向 ˙複合緩衝區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2) 自然通風
圖書館樓與活動樓之間規劃有一 100 公尺高的
中庭,讓中心如同管道形成「煙囪效應」
,藉由
熱空氣對流向上,帶動各樓層的空氣流動而藉
以散熱,並自低樓層以負壓力吸引進溫度較低
的冷空氣,再將部分樓層空間挑高,增加自然
對流通風的效果,調節降低大廳等室內溫度,
此種方式,對於位處熱帶氣候的新加坡實屬低
成本的節能降溫手法。 ˙自然通風分析圖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42
(3) 外殼設計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外殼採用高反射率的白色作為建築物的外牆色彩,有效降低日
照熱的吸收;而外遮陽則是採用多片的水平遮陽板,在一面挑高的玻璃帷幕上,
會有深度 6 公尺的大面遮陽板,兩片大面遮陽版之間再設置適當間隔的小面遮陽
板,當太陽入射角小於 30 度時,陽光可散射至室內增加自然採光,而當太陽入
射角大於 30 度時,陽光則會巧妙的剛好被遮陽板遮擋,避免日照直射室內空間。

˙(左)遮陽板外殼節能;(中)廊道式的大面遮陽板象徵「飛翔」意象;(右)適當間距的小片遮陽板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4) 空中花園
為降低都市熱島、為永續環境盡一己之力,新加坡圖
書館於建築量體轉換空間留設植栽層,除增加綠化面
積之外,更讓圖書館多了幾處可以轉換心情的休憩空
間。

˙剖面圖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時常有訪客在空中花園閱讀或進行討論

43
˙空中花園增加了室外的休憩庭園,也提供了室內的優美景觀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5) 設備節能

A. 照明節能
圖書館樓多採挑高設計,以增加自然光源
的進入,進而可以降低白天照明的照度需
求;部分燈具並設置反射板,可將燈源均
勻散佈至整個空間;在燈具配置方面,採
重點區域照明而非全面照明,閱讀區域亮
一點,而走道、大廳等區域則可以暗一點;
燈具並設有自動感應調節裝置,視外在環
境狀況分區調整至最需要的亮度,避免過 ˙分區照明計畫,白天靠窗邊的燈具
照度不用太高即可滿足閱讀需求
度照明而耗能。 (圖片來源:Redefining the Library)

B. 空調節能
新加坡圖書館採水冷式空調系統,並一反以往將空調出風口設置於牆面的作
法,而是配合浮力通風概念將冷氣出風口設置於地面上,加速空氣對流效果。

44
C. 其他
新加坡圖書館內的空間配置、燈光、書架數量及位置都是經過專業的規劃與設
計,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盡量採用環保健康的綠建材,其他像是智慧化的水資
源管理系統、感應式的電扶梯等等,在在都為節能減碳略盡棉薄之力。

「根據政府對圖書館的定位,圖書館在新加坡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一種建構

知識型經濟的重要支撐。」為此,新加坡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世界級的、便捷高效的圖

書館服務系統。他們把圖書館建在地鐵站附近、商業中心、鬧市區等,用高科技手段把

讀者借還圖書的手續省到最簡,通過營造閱讀環境使上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些做

法,完全顛覆傳統圖書館辦館理念,為人們呈現了一種全新的圖書館辦館模式。新加坡

的圖書館飄著「書香」,他們的做法,成為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 MBA 經典案例。

˙新加坡圖書館的頂層設有一小型氣象站,外圍空間可作為觀景、交誼、討論的空間

45
2-6.2 新加坡樟宜機場第三航廈(Changi Airport Terminal 3)

【航廈規劃 】

航廈 I

航廈 III
航廈 II

˙新加坡樟宜機場航照圖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新加坡樟宜機場是一座位於新加坡樟宜的國際機場,佔地 13 平方公里,距離市區

17.2 公里,是新加坡主要的民用機場,總共有三棟航廈,並規劃有空中列車(Skytrain

system)方便旅客來往其他航站。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工程於 2007 年 4 月完成,2007 年 7

月開始進行測試,同年 11 月開放參觀,2008 年 1 月 9 日正式開幕。

˙新加坡樟宜機場航廈配置圖 (圖片來源:樟宜機場)

46
第三航廈設計係由新加坡民航局訂定設計規範,委由國營 CPG 公司(前身是公共工

程局)負責主要設計,屋頂設計、室內照明、室內園林等項目在分別委由其他廠商,營

建工程則由清水建設負責,建造成本約爲新幣 17 億元(約新台幣 408 億元),年旅客容

量 2,200 萬人次,樓地板面積 38 萬平方公尺,超過 2 萬平方公尺的商業空間,可容納高

達 70 間零售店與 30 家餐飲。該航廈有 132 登機櫃台、18 個出境櫃台、32 個入境櫃台、

28 個登機門,其中 8 個能處理 A380,還有 8 個行李轉盤以及 6 個海關通道,而航廈的

一些閘口是使用同一個候機室,這一點是與另外兩個航廈不同的。

【建築特色 】

第三航廈由 CPG 集團設計,而它的屋頂由美國

SOM 公司設計,航廈內部由伍德赫德公司設計,為

地上四層地下三層的建築物,構造主體與機場其他

建築物一樣都是玻璃,並混合了「天然」特色和「溫

暖」色調,以平衡鋼鐵和玻璃那種枯燥乏味的的感
˙樟宜機場第三航廈為一鋼構玻璃建築
(圖片來源:樟宜機場)
覺,例如:航廈的圓柱被木包住,地板以米黃色為

主,航廈內有一個 5 米高的「綠牆」,該牆有爬行

動物和瀑布以營造大自然感覺,同時也能調節室內

溫度等等。

第三航廈設計概念有四點: ˙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內 5 米高的植生牆

(1) 自然光照明
第三航廈最大特色為世界首創的日光屋
頂,面積達 300*200 平方公尺,頂部有 919
個天窗,天窗採用反光板,可讓陽光直接灑
入室內,看似隨意設置的天窗與反光板柔合
了巨大鋼桁架的冷硬氣氛,此外,天窗並設
置了隔熱節能的裝置,可自動調節自然光線
˙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內的天窗及反光板
進入室內的照明設計,且每個天窗皆經過漏
設計,可依陽光強度分區控制、自動
水測試。 調節自然光線進入的多寡

47
˙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內的天窗及反光板 ˙自動調節部分天窗採光,部分反光板遮陽

(2) 布局清晰(減少指示牌)
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地面層為入境大廳,二樓為出境大廳,日光屋頂是建築物最大
的水平元素,統一包覆入境與出境大廳,樓層之間有更多視覺可穿透的開放式連
續結構,內設有挑高兩層樓的蝴蝶花園以及在行李轉盤上方的大型綠色植栽牆
(Green Wall),高 5 公尺、長達 300 公尺,除了綠化功能外,也是引導旅客前往
各設施的動線指示。
從進入航廈開始的轉乘、通關到候機,因無阻隔的空間感而提升整體自明性,通
透的視覺感受與清楚的指標導覽,讓機場雖然是個大量體卻能運作通暢。尤其透
過動線與適度的空間界定,配置出清爽的商業空間,提供服務卻不顯雜亂,旅客
在進機場等候之同時,消費也能感受空間的優質,是全方位的考量機場運作機能。

˙第三航廈內隨處可見綠化植栽,除大面植生牆外,還有室內綠化庭園,挑高二層的蝴蝶
花園(右上圖,圖片來源:樟宜機場) 更是旅客駐足停留的參觀景點

48
˙第三航廈一樓入境大廳 ˙日光屋頂包覆入出境大廳 ˙透過挑空增加空間自明性

˙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入境行李大廳旁有高 5 公尺、長達 300 公尺的大型植栽牆,並規劃有四


個瀑布,均可幫助調節室內溫度(上為平面圖;下為等角透視示意圖) (圖片來源:樟宜機場)

(3) 對外景觀
航廈立面採用單層索網玻璃帷幕牆(Cable-net),
可有效過濾熱帶地區強烈的陽光,又不會犧牲視
覺的穿透性。
˙視線可穿透玻璃帷幕看到第
三航廈外的皇冠假日酒店
49
(4) 持久維護經濟效益
制定嚴謹的管理維護計畫,並確實執行,舉凡機坪地勤作業、空側道面及設施維
護、航空器修護等,並定期維護其航站樓,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國家門戶與形象建立 】

樟宜機場於 2013 年再度的獲選為世界最佳機場,

這同時也是樟宜機場 14 年來第四度獲此殊榮,透過旅

客根據機場的 39 項服務和產品範疇,在全球 395 座機

場做出評鑑,其中包括登機手續、轉機、購物、安全和

出入境服務等。國家良好的形象由門戶建立起,新加坡
˙入口大廳設有動態式公共藝
的努力讓世界有目共睹,實在有我國內的各航空站值得 術,增添藝文氣息

學習與師法之處。

50
第三章 考察心得及建議

一、 城市規劃理念

(1) 統籌管控、規劃建設及推廣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業務包括都市規劃、都市設計、發展管制與制定政策、

發展協調、不動產市場研究、土地標售及公共設施改善等,其中,整體都市重新規劃

的工作,大多由部門自行規劃宏觀架構,亦有委外辦理部分,同時也進行基礎建設(道

路、排水系統、人行道等)的工程,以及對於許多都市開發行為的控管與審查,因此

彙整與統合於一局處,是其順利推動業務的優勢。另外,屬於重大區塊的開發建設計

畫,URA 則是做為官方各主要部門的溝通協調平台。此外,他們也積極辦理推廣及行

銷的工作,諸如每兩年一度的高峰會議,以及邀集各國參與其國家城市獎(李光耀世

界城市獎),除了溝通發展構想,也同時互相觀摩學習,更是藉此行銷其城市國家。

(2) 行政團隊主導規劃構想

新加坡尺度幾乎僅與一座城市相去無幾,整體發展規模的尺度容易拿捏,但整體性

的發展概念(Concept)由官方主導,無論是政府部門公共建設或民間企業投資,基盤

建設或實體建築,均源自最上層的計畫構想而來,以濱海灣(Marina Bay)的開發為例,

主要基礎建設由 URA 主導,但開發區塊的邊緣,許多公共設施亦有屬於開發商投資建

設的部份,屬合作模式。而且重大建設必然透過跨局處整合協調,會談中即言及經濟

發展、國防及文化保存等等機構之相互合作,甚至民間提出的計畫案亦是透過與民間

溝通協商機制進行,但大架構不脫離由官方主導的最初發展概念。

(3) 資訊流通及公開

新加坡雖是個小半島國,但官方高行政效率及統籌資訊的能力,都是促使地方繁榮

迅速發展的首要條件,其中諸如精準的調查與適度的公開整體都市的開發條件,如空

屋率、銷售量與樓地板需求等,使投資建設的外在環境與參考資料明確,足以確保民

間投資的準確並提升其投資意願,同時也能控制無限度的開發亂象。

51
(4) 兼具溝通、行銷與企圖心展示

URA 策劃的新加坡城市展覽館,其實除了兼具教育、展示、流通訊息及建構意見

交流平台外,更重要的是展示城市、乃至國家的企圖心,為吸引外界投資建設的誘因

加成。而所有投資建設的擘劃,也因為有這樣一處的資訊平台,為都市框構出最佳發

展理想,也讓著手規劃者明白都市遠景藍圖的初衷,進而於設計時精準落筆,不致使

建設走樣。

(5) 都市更新作法

對於老舊區域官方當局確實有進行翻新之作法,例如舊式、密度低的社會住宅逐步

全面重建,也有僅就公共空間進行改善。新加坡土地可以藉由簽約 99 年期的開發模式

(該國人民始可永久持有)
,而面臨這些區域有更新需求時,有時搭配重新檢討土地使

用屬性,進行必要之變更以契合使用,雖然開發商需要支付相當的經費,但土地價值

提升轉換的利潤則可支應更新的開銷。

(6) 濱海灣的開發實例

始於 40 多年前,多數土地屬於填海造陸,因位於河海交界從都市景觀而言適合去

延伸發展,由於起初都市擴充及需求未到位,未進行開發前短期用途亦有高爾夫球場、

保齡球場等使用,當局也避免破碎型的開發使用。後續原城市需求飽和後才開始進駐

這處進行開發。而金沙集團的開發相當龐大,除主要的賭場外尚有科學博物館、藝廊、

旅遊服務及購物廣場等等,其構想原本就契合當局對此區塊綜合性的使用規劃,確實

一次滿足這裡的開發使用,帶動整個行政區塊的發展。

(7) 土地開發與法令管制作法

類似濱海灣等超大之開發案的過程,起初階段均會商請各方專家參與,包含開發

商、規劃師、建築師或公會組織等進行意見與方案的提出,之後也進行公開展覽溝通

民眾意見。法令的限制在售地的初期則嚴格管控土地使用的初衷,然隨社會需求或逐

年的情勢轉變,有靈活考慮進行調整管制或法令規定等作法。例如以「白色土地」的

概念,可以套合開發商提出自由的需求,但重要的使用標的仍會維持(如一層樓維持

商業使用等)。

52
(8) 容積使用與都市設計控管

新加坡的都市計劃有所謂的概念計畫(Concept Plan)作為上位指導原則,在主要

計畫(Master Plan)時即會訂下容積率、樓地板等量性管制,意指每塊土地有自己的使

用強度限制,這與其交通(地鐵可及性等)
、密集度等等需求有關。至於開發時的景觀

控管,會訂下都市設計規定,以金沙酒店的量體為例,即有控管前低後高等的規定,

以豐富濱海灣的天際線並使層次顯明。



˙金沙酒店剖面圖,前低後高的天際線(圖片來源:Dialogue 129)

(9) 整體印象

雖然只是短暫數日的考察與接觸官方拜會,從言談、從眼見、從體認去感受,新加

坡呈現的就是一份自信十足的景象,縱使接觸未深,但可感覺一個有作為的政府在面

對治理與推展政策之宏觀遠見。諸如面對人口結構的變遷,官方已經開始思考未來因

應的措施,住宅政策與都市更新再造的推動,又像是教育的精兵培訓政策,國家整體

形象的向外推廣,也有開放投資與移民的大氣度,推展未來至少是 20-30 年以上的擘

劃,所作所為展現出這是一個有未來希望的國度。

透過與 URA 座談討論了解到,新加坡之城市規劃層次、理念,其實與台灣大同小

異,主要的差別在於對於計畫的長期推動、時程的規畫、開發手段彈性,如濱海灣區

的開發就已規劃多年,直至近年時機成熟才進行開發,而在土地開發上,招商並予很

大的彈性。此外,土地多為公有,亦在城市發展策略上極有優勢,URA 藉由手中土地

的釋出,引導調節城市的發展方向。

《 建議事項 》

本市升格為直轄市已近 3 年,行政體制上已漸漸步入軌道,宜逐步檢視升格後之台

南未來的走向為何,除了經濟的提升與產業的轉型等等議題外,許多新開發與拓展的
53
政策推動同時,發展尺度的拿捏、都市格調定位、控管力道等等,都是未來要面對的

意涵,這些部分之外還包含了需要讓民眾與時俱進的協調和溝通。新加坡經驗可多方

學習的是其政策決議的長遠宏觀,對外的開放與教育的扎根等等,而民眾的守法觀念,

在逐步邁進已開發國家的階段,也應慢慢匡正與建立。尤以面對將來數十年內可能面

臨的迫切問題,老化、環境、經濟及能源等等,學習星國當機立斷與正確抉擇將會是

重要關鍵,期許臺南能有更美好的未來。

二、 城市願景館

(1) 內容與對象

與 URA 的座談中,URA 代表特別提醒我們,規劃一個城市願景館應先定位該館的

功能目的,以及參觀對象。以新加坡城市展覽館來看,該館內容除達到觀光客對於新

加坡的基本認識外,教育意義亦佔相當重要部分,展館中對於城市規劃的理念、永續

發展的思維等有許多觀念上的宣導。展館內容整體而言,較少針對單一計畫做深入的

介紹,而是以綜合概念性的規劃介紹,減少了都市計畫中艱澀的文字,反而是以簡單

的用語、互動的操作方式,讓民眾很容易的了解城市規劃及城市的發展歷程等。

(2) 形式與配置地點

非屬一處單幢建築,新加坡城市展覽館即位在市區重建局內部,儼然也成為該部門

之門面,如此給予訪客及民眾的觀感,正是代表 URA 為國家與城市發展的主導者,且

明確宣示。而進入市區重建局內即進入展館,如同進入一處參觀場地(迎賓大廳佈置

等)
,如此也淡化了官方給民眾嚴肅之觀感,拉近與訪者之距離。此與本市願景館爾後

選址與形象的打造等設想,似可做為參考。

(3) 內容層次分明且豐富

從過去披荊斬棘到繁華現狀的過程,從基礎奠定與面臨挑戰、文化保存,又到互動

交流與對話,各館之間明確的主題與序列,將都市構想整體呈現且提供豐富的資訊,

儼然讓這裡是國家實力也是企圖心的展示平台,其內容構想的完整度足以作為本市願

景館實質內容的參考。

54
(4) 新穎的聲光多媒體

這個展館中,硬體設備的充實不在話下,應用了許多聲光多媒體效果,讓簡單的展

示內容變得十分豐富。也可發現新加坡許多展覽館皆很重視與參觀者的互動操作,城

市規劃館也不例外,互動遊戲室中仿知名的電腦遊戲模擬城市,寓教於樂也提高小朋

友學習的興趣,十分的活潑有趣。

從進展館到閱覽完畢的過程中,不斷的透過聲音、影像透射等科技化展出,給予參

觀者新鮮與現代感,會讓人充分感受到對一個都市未來遠景的期許。拜現代多媒體技

術發展之日新月異,過去單純以實體的模型、展板的手法,現搭配 LED 顯示、觸控、

投影以及音樂等方式的結合,可使靜態的室內展示變成動態活耀,也誘引民眾目光及

駐足參與。與多媒體結合之展示手法已成趨勢,本市願景館可多運用相關手法,惟仍

須符合在地風格。

(5) 流暢動線與空間運用

展覽館實際僅佔 URA 內部

之二層樓,經過動線規劃與適度

的分館界定和引導,其自明性使

參 觀 者 可以悠然順暢地漫步其

中,不僅讓主題明確也充分利用

空間,雖然內容豐富但不至參觀

冗長。因此,展覽館尺度與規模 動線方向

宜適中,亦是設館之重要考量。 ˙一氣呵成且順暢的動線規劃

(6) 兼具行銷與推廣意圖

整體的呈現除了在發展歷程與勾勒未來之外,可窺見此一城市遠景館用意在行銷城

市之意圖明顯,透過影音介紹與文字說明,營造出這裡適合投資的形象藉而吸引外來

開發者進場。並在相關訊息中透露觀光、休閒及消費等等,在這城市裡的相關管道與

訊息,是兼顧國家政策宣示、形象打造及旅遊觀光的露出平台,是以日後本市願景館

之設置上,亦應多方考量相關策略之運用。

55
《 對本市願景館建置的建議事項 》

(一) 依據新加坡官方建置城市展覽館的做法,最開始思考的事即是對象與內容,亦即參

觀者對象為何,以新加坡為例多數為國外官方考察、旅遊人士外,最多則是在地的

學生,因此也有啟教育之功用。至於內容部份,預計規劃論述的故事是什麼,相關

議題則請外來專家研商,考量讓展示內容從知識性、概念性、趣味性等著手,並且

整合橫跨各單位所欲將展示之內容,並區分各個小館的課題,陳述都市發展願景、

都市發展面臨之挑戰與因應作法,讓各個單位想法先有,再找委託廠商進行規劃與

建設,為求與時勢契合,展示內容會適度進行翻新。

(二) 在展示內容規劃、呈現方式等,新加坡城市展覽館皆提供本市未來規劃城市願景館

許多參考,但亦發現新加坡城市規劃館由於非位於觀光景點,現場看來觀光客並不

多,未來本市城市願景館之選址應予注意。

(三) 參酌國內外城市願景館設置案例,國內大部份之願景館都只是政府資訊單向提供之

場域,因此容易淪為蚊子館,而新加坡城市展覽館最特別之處,乃是其與市區重建

局(URA)的緊密結合,讓城市願景館不僅有市政府資訊之提供,也讓參觀民眾與

城市規劃產生「互動」關係,而此一互動關係就是城市願景館成功的關鍵所在。因

此,本市如要設置城市願景館,建議其應與都市發展局業務及市民日常事務需求緊

密結合,採互動式規劃設計。

(四) 初步建議本市城市願景館其使用對象建議定位為:一般市民、房地產相關從業人員、

學生、觀光客;而其應具備功能初步建議如下:

1. 城市規劃資訊中心
(1) 展示城市發展歷史與特色,城市規劃願景,各區發展定位與願景。
(2) 區域計畫及都市計畫書圖內容諮詢中心,提供最新最正確之計畫資訊,以供公
私部門開發建設依據。
(3) 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草案公開展覽及民眾陳情受理及討論空間。

2. 城市發展專題展示室及研究、研討空間
如:展示運河星鑽、中國城、鐵路地下化等重要城市發展專題相關資料,並提供專
案研究,專題討論及民眾意見表達之空間。

56
3. 教育功能
以多媒體互動式設計、寓教於樂的方式,作為環境教育及規劃教育的場所。

4. 演講廳
作為都市規劃專題演講、公聽會、公開說明會之場所。

5. 觀光旅遊景點
以前瞻性之建築造型與軟體內涵,並採用高規格之綠建築標準,使其發展成本市環
境教育典範及觀光旅遊景點。

三、 歷史街區保存與活化再生

(1) 古蹟或歷史建築之保存

歷史建物保留區為 URA 所掌管,保留區之劃設係視建築物的重要性,例如牛車水

中國城即是整區的保留,沿街的屋面是該區域重點,嚴格控管樣式與風貌的保存,且

規定建築物後面不適合加高改建。諸如以進深 15 公尺範圍內必須保留原貌,後方建築

物有修繕必要則甚至可數幢一起合建,但高度也不超過 5-6 層樓等等作法。古蹟之保留

依官方的權責分工屬由藝術部門管理及執掌,是更為嚴謹的管控,包含連周邊新建的

建築物也須有限度的開發。

(2) 克拉碼頭延續都市渡口之生命

碼頭為都市的航海窗口,與其他國度雷同必有其過

往的繁華,包含多層次的商務、交易或生活等地景文化,

面臨一處破敗與退化機能的港埠,新加坡官方致力於再

生與重新發展生機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另碼頭水岸

空間以搭船遊河搭配餐飲業使用,帶動地區整體利用,

是水岸空間常見的使用方式,但在硬體設備如露天座位

的設計上,則以現代化的設計,與水岸空間融合。

57
對本市而言,無論是安平、四鯤鯓、五條港乃至麻豆古港、茅港尾、月津港等等,

均統屬舊時港埠,而面臨都市發展與地理變遷後的轉變,建議在發展地方與文史保存

上更應著力更多。

(3) 華麗粉妝與古樸並存

走進克拉碼頭區域,引人注意的就是舊有建築風貌的保存再利用,整個區域的建

築皆完整保存,內部則發展為各種商業空間。建築正立面並統一向前外推約一公尺,

以透明玻璃材質延伸出來,各式平面招牌即可在不破壞原有立面下,設置於玻璃立面

上,延伸出來的空間並有玻璃櫥窗的效果,為整體街區添增熱鬧氣氛。

另外,在舊有建築的風貌保存手法上,官方改造風貌的手

法多數是對立面的整修,為了兼顧觀光商業,建築保存並非採

取復舊的手法,而是使用了多樣、鮮豔的色彩,簡單的粉刷修

飾加上窗戶門框的新色彩妝,統一與質均的調性華麗卻不失古

樸,將舊建築以另一種味道呈現,建築形式可看出為舊有傳統

建築保存,但建築整體感覺卻很新、活潑,此部分恐與國內文

化資產保存的觀念做法有所不同。國內面對部分歷史建築,因

結構性的修繕常屬必要,但往往有變成重建或新建之虞,建議

對於結構狀況良好且不具重大或深遠歷史意涵之建築物,或可

思考簡易的面飾與妝整,同樣可達到更新之效。

(4) 妥協於衝擊與對立

碼頭整體區域皆為行人徒步區,新加坡因氣候炎熱,並常有雷雨,故對於徒步區部

分皆有完整的遮陽設計,行人徒步區的整體規劃設計,相當值得本市參考,但龐然的

傘型構架物,雖出於商業需求卻也對於這處歷史場景提出挑戰,而碼頭邊新潮的咖啡

座形式、超極速的彈跳遊樂設施等等,同樣也與沿街的老建築對峙而立。似乎在此發

現到新加坡官方對於商業活化的發展需求,對現代化的必要衝擊進行了妥協,更面臨

要去拿捏適當的分際。反思本市古蹟及歷史場域範圍廣,尤其在市中心分布密度極高,

同樣面臨新舊雜陳與更新手法和程度的問題,過度守舊恐劃限設計思考,而太恣意奔

放或跳脫恐又造成市容混亂,建議宜深思開放與限縮的平衡點,再從中思考如何形塑

58
本市歷史巷弄特有的景觀風貌。

(5) 再生卻美中不足之處

自克拉碼頭跨越新加坡河的人行橋上望向下游,左岸為舊港埠的繁華再造,右岸為

新式高樓建築量體,視覺所及是生硬的邊岸介面,與冰冷高聳的建築量體,鮮少退縮

與綠地提供作為緩衝與喘息,這或許可解讀受限於新加坡土地之不足使用,跟高層化

之必然宿命,導致這處景觀的缺陷不足。

《 建議事項 》

(一) 臺南身為臺灣之歷史古都,在歷史街區保存活化上,更應有積極之作為,所幸本市

已訂定「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
,文化局已著手歷史街區振興與活化工作,

都發局在安平舊聚落推動民居整建維護,同時都市計畫在歷史巷道保留及建設亦已

訂定相關規範,因此新加坡的各項作法,本市均有類似方案,只是缺乏整合,無法

產生整體性、全面性的亮眼成果,建議府內各機關宜在歷史街區保存活化共識基礎

下,擇定地區整體規劃(初期建議於中西區、安平區或新化區內劃定示範重點歷史

街區)
,從法制面向、都市計畫面向、硬體改造面向、軟體建設與活化、觀光旅遊、

城市行銷諸面向,整合資源通力合作,軟硬兼施,促成本市歷史街區之活化再生。

(二) 思考本市即將面對中國城及運河星鑚的更新,同樣有運河水域、舊街區與商圈等條

件元素,建議對開放空間的保留宜更有縝密的思考,諸如綠化的腹地加深以及植栽

的複層多元性,周邊建築量體的退縮或漸層,步道系統與現有公園、綠地或公共設

施之完整串聯,水上活動與廣場空間之結合,都市活動節點及軸線端景,水質改善

及排污水的系統化等等,都應該統合考慮。

四、 新舊建築融合與再利用

(1) 創新與遵古的對話

面臨一幢具有超過 120 年歷史的古蹟再生利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官方似

乎不太有守舊的包袱,於是見到新館的鋼架玻璃結構緊密的貼合在古蹟構體的外牆
59
邊,運用透明的材質同時穿梭古代與現在。就如橫跨在新舊兩棟之間的空橋,頭頂上

律動擺盪的寶蓮燈,將古老與科技融合一體,為「穿越」這處時空的節點,妝點恰當

的註腳。官方肯放手一搏新舊館的共處,讓兩者不守舊於形式的拘泥,也承認時代的

推進,未必是對歷史文物的衝擊,反倒顯示出另一種並存的和諧。

(2) 對立亦是退讓的手法

新館的材質運用多數為鋼骨、玻璃,輕巧與穿透性給予新穎的現代感,自然是與古

蹟建築壁壘分明。但在館內行走,視覺的可穿越性讓人在新建築裡,卻不斷的將視線

投往古蹟身上,甚至部分新館的量體以覆土式建築配置,如同新館其實是並不存在的,

新、舊建築的角色孰主孰副在此處理的恰到好處,沒有爭執與排擠的不安。

(3) 對文史的嚴謹闡述

參觀內部的陳示,因亞洲東方文化的相近,許多文物或故事與我們國度有極度的類

似感,但新加坡政府卻可精緻包裝與展現在其國家博物館。這對一處文明的闡述與解

釋,或讓外界明白一民族的沿革扮演一個重要的資訊站,世人可能因而知道新加坡的

古往今來,卻對臺灣的人文歷史陌生。爰此,不論是從歷史定位或價值看待,對屬於

臺灣發展重要起源的臺南而言,本市更應該有相當的平台建置。

(4) 多層次的展示規劃

展場的設計仍承襲新加坡各項展場風格,多媒體聲光效果十分豐富,看的出來需花

費許多投資。展場面積不大,但展示內容多,故參觀動線稍嫌複雜混亂,但參觀動線

及導覽語音特別設計了兒童版,增加小朋友參觀的意願,可做為未來展場設計的參考。

在展示內容部分,以時間序列作為展示方式,可以看出新加坡對其歷史文化的重

視,許多在我們看來稀鬆無奇的東西,他們仍重視且將其包裝展出。參考其精神,本

市城市願景館亦可規劃府城發展歷程、民俗文物展出,展示內容素材應該會比其更加

豐富。

《 建議事項 》

臺南市是個擁有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的文化之都,每年特地來臺南參訪古蹟的旅客

60
人次不在話下,但古蹟與歷史建築不僅僅只能修復保留,更應順應世界潮流採取永

續的理念將其活化再利用,目前臺南已有許多古蹟再利用為文學館、餐飲空間、藝

術特區等等,惟其多受限於文資法等規定,僅能就不危害古蹟的範圍下加以利用,

以致設計概念無法有所突破,實為可惜。建議本市現正規劃的美術館園區,能突破

舊有思維,由都市空間的串聯及流動性著手規劃,並可適度置入新建量體、廊道、

造型特殊之地標等,讓新與舊在強烈對比中產生對話,並進而相互融合共存。

五、 綠建築規劃設計

(1) 物理環境的充分運用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是乙棟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代表作,是以操作相關的綠建

築手法,亦清楚可見,分述如後:

① 外遮陽: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全棟的玻璃帷幕外牆,尤其在位處熱帶地區的新加坡,玻璃
外牆形成的大型溫室,必然面臨外周部受熱的挑戰。但事實上全棟的外牆設計有超
大型且深度相當深的遮陽板,層疊而上不僅讓建築物外觀輕盈而立,且日照角度似
經過研究,避免直射入建築內部。

② 浮力通風:
建築物中心設計有樓層挑空,讓中心如同管道形成「煙囪效應」
,再藉由熱空氣
對流向上,引導各樓層逐層的透氣散熱。是以在地面層的入口大廳,亦有感受到穿
堂的氣流風,恰好調節大廳的溫度,是以讓這處公共場域吸引民眾休憩停留。

③ 空中花園:
除了逐層的遮陽板設置之外,適度的樓層量體自外面退縮,而退縮樓層營造成
一處處的空中花園,除收集雨水外還複層式的栽植當地特有植物,部分還使其攀爬
數個樓層,加強空間感更妝點綠意。

④ 自然採光:
全面的玻璃與外部遮陽板,無論透過漫射或反射,提供了足量的自然採光,減
少電燈使用與配置,也同時減少燈具因耗電產生熱量後,增加空調負荷,實為一舉
多得之考量。

61
⑤ 熱處裡:
整棟建築之空調與熱環境,回風與地熱的回收再利用等處裡手法,對於類似新
加坡如此不產能源的國度,雙管齊下確實達到有效節能。

(2) 綠色內涵的多方運用

進深大的機場大廳,選擇了運用無密間柱的大垮度結構,勢必面臨採光與燈具配置

的問題,因而這邊採用了屋頂透光的作法,又是一舉數得的聰明設計。然而全頂面的

日射取得,勢必也形成空調負荷,因此又巧妙的運用導光板折射光源,讓空間諾大的

機場大廳每處角落都光亮,不至於增加燈具配置。室內的綠牆與空調的氣溫調節,也

使得溫室般的構體,不覺悶熱。

《 綜合討論與建議事項 》

(一) 臺灣與新加坡雖然同處亞洲,但新加坡位屬熱帶地區,臺灣則為亞熱帶地區,其環

境及地理條件不盡相同,故於建築手法上應謹慎運用,不宜全然學習,論述如下:

1. 天災威脅不同
臺灣逐年有颱風與地震威脅,新加坡則無,因此在國內眾多建築構造或材料之選擇,
係為對抗天然災害而來。例如輕薄建材於高層建築需有防風抗雨之考量,建築物高
度與量體形式,亦會受到地震因素而難以太過輕巧或不規則形,或因強行設計需解
決結構問題而增加成本,均是本土建築宜考量之處,新加坡建築型式未必合適臺灣,
亦未必合適臺南。

2. 熱環境條件
臺灣雖處亞熱帶,但實際氣溫偏高,而且在氣候變遷下逐年有升高之趨勢,因此抵
抗熱環境應在建築設計之同時,作為首重之考量,而非建築完成後依賴空調設備解
決。尤以採光、方位角、遮陽等等的配置,在物理環境條件中,往往可以先解決根
本的問題,特別是對氣溫降低最有效益的通風,在本地普遍思考不足。

3. 立體綠化
由於新加坡地狹人稠,因此建築物高層或高量體化是必然之現
象,但規劃者仍盡力爭取空中花台等類似手法的立體綠化,此
舉確實有值得本地建築開發參考。尤其以本市市區內同屬開發

62
利用之土地面積有限,寸土寸金之地面往往為民眾及開發商作
最完整利用,因而壓迫綠化面積。以廣增都市綠化面積與提升
環境品質等角度切入,本市在制度面似可思考立體綠化的推動
或獎勵。

(二) 依林憲德教授在「綠色魔法學校」一書中之研究分析,綠建築之節能技術可分為三

部分:第一部分是設計節能,是不需硬體投資,而以建築及設備之設計專業以達成

的節能設計,如:建築外觀之節能設計、自然通風設計、空調及照明的減量設計等;

第二部份為高效能設備的硬體節能設計;第三部份為「太陽能」與「風力」的再生

能源利用。

(三) 又依林教授在「綠色魔法學校」的實施經驗,第一部分的設計節能技術,只是動動

腦,畫畫圖,買些吊扇,把大機器換成小機器,其累積之節能效益,即能高達 41.9

%;第二部份的空調、照明、變壓器的設備節能技術,其硬體投資雖然貴了些,但

節能效益亦達到 19.1%,也是值得推薦的綠建築技術;第三部份的太陽能及風力發

電技術,花了不少錢,卻只節能 5%。這三部份的投資效益由高而低,我們宜依其

效益高低順序進行投資。

(四) 本市目前正在推廣綠建築建設,由新加坡的參訪經驗及「綠色魔法學校」的實施成

效,建議本市公私部門及設計建築師,只要依循「源頭減量勝於末端控制」、「越自

然的技術效益越好」的基本原則,在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時,重視建築物理環

境之學理分析,於配置計畫、建築外觀、自然通風採光多用點心,達成第一部分的

「設計節能」,並採用高效能的建築設備,達成第二部份的「設備節能」,必能在有

限的經費下,得到最高的節能效益,達成「平價綠建築」的目標。

六、 新市區建設

(1) 計畫嚴謹與綜合性考量

濱海灣(Marina Bay)開發其實包含了數個都市問題的解決,依所聞即包含了築堤

圍水、填土造陸、多功能性主題館等等,是以一綜整性的完整計畫有步驟的解決問題,

63
像是飲水水源、開發土地不足、以及新增綠地、增加就業和引外投資。當一個城市發

展到面臨種種的問題,單一性的看待問題,僅能解決一件事情,而新加坡濱海灣區的

開發給與我們的啟發即在,跨越部門的合作思維,一次共同解決所有問題。

(2) 成就展示與資訊公開化

堤壩的設置不僅是解決當地飲水的民生問題,同時也是以工程技術克服天然條件的

宏大成就,永續新加坡展覽館即是解說及展出這番人為科學與自然環境的智慧挑戰,

不僅如此還同時提供了休閒、知性、教育及消費等機能。參觀數日發現不僅這一處,

新加坡官方對於所做的重大施政,始終不吝於將過程與成果與民眾分享,使外界清楚

瞭解政府照顧人民的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方面展現自信,一方面更讓國民信賴

政府,相關作為值得我方思考。

(3) 對設計舞台的開放態度

多數人想必為濱海灣周邊的高樓天際線所吸引,十足的各式風格不拘形式的馳騁設

計舞台,感受得到官方對於這裡的開發全然是開放的。摩天輪、博物館、球殼型體育

場、螺旋橋或是植物園,乃至於市區內的高樓大廈,樣式之多姿態各異,試圖用絢麗

的簇群建物疊造出新進、科技的現代都市感。高樓化或許是新加坡地小人稠的宿命,

當然類似擁擠、單調、或龐雜等的論調也會有,當局卻在它必然的趨勢中,達到突出

都市風貌的特性。

濱海灣區結合了多樣的觀光活動,其中最為精采的為新開幕的濱海灣花園,超大型

的室內生態植物園區,並採自給自足的永續生態設計,足見該國家強大的企圖心。灣

區內多項景點,觀光活動的安排可以從早到晚都有,並結合旅館設置,讓這個區域自

成一格,區域內目前尚有許多購物中心興建當中,本區未來發展可期。

(4) 建設投資與後續維護

近年新開發的濱海灣區,確實成為新加坡觀光的新亮點,這也說明了一個城市的觀

光發展,是需要不斷有大型投資的投入,才能維持其觀光動能。基於對於城市花園的

意象之追求,超大型玻璃溫室及綠化設施,類似穹頂植物園、瀑布雨林造景或是擎天

樹等等,必然有巨額的經費在背後投入建設得來,並還逐年拓展分期建設,也足以了

64
解有強大的經濟支柱,在試圖使這城市的明天更異於今日。然而採用溫室花園又做為

民眾進出的空間,在室內的空氣調節上應所費不貲,又如強行附掛的植栽穴盆,勢必

也需雇工整理照顧,其他又如玻璃帷幕外牆之不規則形設計、水舞設施、空中夾層花

園及超高層建築之夜間照明等等,均屬需大量人力物力維護管理者。國內各式各樣的

建設,尤以人工造景、設備、設施等的維護開銷,往往是經手單位沉重的負擔,建設

投資是否得以收支平衡,應該於決策之前即做出正確之判斷。

(5) 守法民風的優質條件

多數到過新加坡的人對他們國民的守法態度想必印象深刻,從重罰或嚴查不等的手

段,嚴謹控管國家都市的秩序,根據許多資料顯示,這的確是外資願意進駐的最大誘

因。反觀國內,一些招牌林立、攤販濫設、或者違章建築,種種對於都市的失序作為

跟新加坡的景象大相逕庭,臺南民風淳樸已高於國內其他都市,然本市亦應從良好的

治安維護與市民守法習性逐漸培養著手,畢竟秩序化已是現代都市必然的條件。

(6) 面臨決策的權衡作法

賭場的設立為新加坡帶來的不僅是就業機會的增加,同時也有社會風氣敗壞的負面

隱憂,但做此一抉擇官方係經過多年的評估與研究,深思遠慮兩害之下取其輕者。除

了進行消費族群的區隔與控管(對該國人民收取高額進場費等措施)
,以及對國內嗜賭

者的勒戒、設置官方單位和行為研究加以防堵等等。國內政府的每項措施或決策未必

都是正面效益,諸如開發行為對民眾是好處但對環境的破壞與壓迫卻是負面,如何因

應在兩害之中取得平衡或減少衝擊,是政府當局行動前該做足的功課。

《 建議事項 》

本市亦擁有具潛力的整體規劃開發地點,例如:漁光島、安平港區、鐵路地下化站

區等,若欲將其打造成高度開發的觀光休閒商業地帶,建議應全盤分析考量現況及

未來趨勢後,先提出長期的願景想像,再逐步規劃土地使用彈性管制、招商計畫等

配套措施,提出新開發案的同時並反覆修正先前已審定之計畫,待慢慢浮現出整體

開發的雛形後,才真正付諸執行,雖然歷時長久,卻可避免兩相衝突的規劃產生,

且各計畫間並可相輔相成,收事半功倍之效。
65
七、 步道系統建構

(1) 與居民契合的城市運動空間

森林步道的作法其實目前已經在很多地方都有看到,比較重要的是它的概念與居民

休閒活動融合,步道串聯整個城市,成為城市運動的空間,在面積狹小的新加坡來講,

在生態保育兼顧下,創造新的空間使用。

(2) 兼顧生態維護與通行之步道系統設計

新加坡拱橋及森林步道所橫跨的範圍,架高於生態豐富的原始林相之中,為野生動

物的生存地區提供棲息路徑,不被人類干擾,另外透過解說指標與導覽,與行為設限,

讓民眾同時可以貼近自然生態,卻又保持適當的距離。雖從造價判定所費不貲,但相

關做法有實質對環境的保護,讓當局願投入經費建設,

(3) 步道系統串連之完整性

以人本通行做為考量,新加坡城市國家之尺度,竟可用 150 公里貫穿整島的步道系

統,包含公園、人行道及小徑等,作一完整建置,如此之重大之理想,必然為一鉅資

建設。本市針對道路系統的建設經費投入亦不少,但人本友善通行的環境仍有待加強,

尤其是人車分道與串聯的整體性,尤其本市除了市中心外之各區的都市尺度均不大,

以步行或自行車行走遊歷的模式尺度適中,但卻缺乏完整的系統概念,本市或許未必

如新加坡官方投入龐大經費,但應於現階段多加設想。

《 建議事項 》

(一) 建議本市諸多具備天然條件之地區,例如關子嶺、東山、龍崎或烏山等山林野地,

或許可在條件許可情形下考量學習相關做法,惟仍應審慎評估,避免過多之人工設

施,反而破壞了自然景觀風貌。

(二) 建議本市應對於自行車道系統及人行步道系統,採取整體規劃,分期分區進行建設

之策略,善用所有建設資源以整合理念系統化設計,同時自行車道系統及人行步道

系統之設計方案,應採順應自然環境,因地制宜方式辦理,避免過多之人造設施,

破壞當地生態與景觀風貌。
66
第四章 效益評估

 本次出國考察效益分析如下 :

一、赴新加坡拜會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
,雙方共同就城市規劃之概念發想到主計畫

的編定、法規的建制與計畫執行招商經驗作法等交換意見,並實地考察新加坡城市

展覽館(Singapore City Gallery)


,了解新加坡的土地制度及規劃歷程,進而參酌本地

發展現況與地方民情,因地制宜提出具體建議與作法。

二、實地考察亞歷山大拱橋及森林步道(Alexandra Arch & Forest Walk)


,體驗新加坡串聯

全島的休閒路徑,進而提出本市串聯步道及自行車道等休閒路徑的具體策略、方向

與作法。

三、實地考察克拉碼頭更新計畫(Clarke Quay)
,了解新加坡如何在舊碼頭區引進新創意,

同時保留傳統建築元素並成功營造城市新風貌,進而啟發市府團隊對於商業行人徒

步區的規劃設計想法,以及本市歷史街區及都市更新地區如何轉型之省思與作法。

四、實地考察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展廳(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了解新加坡新建

建築如何尊重古蹟並相融合,進而提出本市古蹟及歷史建築活化與再利用之建議構

想與方向。

五、實地考察濱海灣區(Marina Bay)的整體規劃,以及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及濱

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案例,了解到成功且完善的規劃需歷時久遠的擎劃,

非一蹴可幾,可為本市水岸觀光商業發展之借鏡並為本市發展成為永續城市的典範。

六、實地考察新加坡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Singapore)及樟宜機場第三航廈

(Changi Airport Terminal 3),了解新加坡如何在熱帶地區降溫節能,並善用自然條

件省能,進而提出本市永續、低碳、綠建築之策略、作法與方向。

 效益評估

綜觀以上各點效益分析,本次出國考察不僅能了解新加坡之城市規劃理念與建設成

果,並能參考理念,因應本市發展現況與風俗民情,提出本市都市規劃與市政建設之改

進策略與作法,整體效益非常良好。

67
參考資料

1. REDEFINING THE LIBRARY,<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ingapore>,2008。


2. 應用城市規劃館行銷城市遠景與規劃理念之研究,<葉雪芬>,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
3. 十城十美─海外華人社會都市—新加坡,<李乾朗>,聯經出版社,2006。
4. Dialogue 建築雜誌 129 期,2008 年 10 月號。
5. 建築師雜誌,2010 年 5 月號。
6. 台灣建築雜誌 206 期,2012 年 11 月號。
7.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http://www.ura.gov.sg/。
8.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http://www.singaporecitygallery.sg/。
9. 新加坡濱海城市展覽館,http://www.marina-bay.sg/marinabaycitygallery.html。
10.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http://www.pub.gov.sg/Marina/Pages/default.aspx。
11. 新加坡旅遊局官方網站,http://www.yoursingapore.com/content/traveller/zh/experience.html。
12. 新 華 網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16/content_
3620720.htm。
13. 新頭殼新聞網站,http://newtalk.tw/,2011。
14.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15. Singapore Skyline,http://singaporeskyline.wordpress.com/。
16. arch daily , http://www.archdaily.com/324309/cooled-conservatories-at-gardens-by-the-bay-
wilkinson-eyre-architects/。

6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