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台灣近代史(二十二)

一,美援的源起

⑴ 所謂的美援係指美國一系列大規模、有計畫的國際援助行動,二戰結束後美
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Jr.)提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 Program,也就是著名的「馬歇爾計畫」),規畫以 220 億美元進行國
際援助,目的是振興二戰後殘破的歐洲,1948 年美國國會通過《援外法案》
(Foreign Assistance),其中第四章為援華部分,1948 年 7 月 3 日,國府外交部
部長王世杰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簽定《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
國政府關於經濟援助之協定》(簡稱《中美經濟援助協定》);同年,行政院
設立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美國則在上海市成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
(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ission to China)。1948 年 12 月 30 日,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台灣辦事處成立。

⑵1949 年國民政府敗逃來台,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隨之遷往台灣,並且由陳
誠擔任主任委員;同年美國停止援助,直到韓戰爆發才在 1951 年繼續。美援計
畫由國府與美國聘請美國「懷特工程顧問公司」(J. G. White Engineering Co.)
擔任審查,懷特公司並派出經理狄寶賽(V.S. De Beausset)於 1949 年來台擔任
負責人。從 1951 年到 1965 年,台灣共接受美國 14.82 億美元的援助,大約每年
自華府得到 1 億美元的貸款,相當於台灣國民所得的 5%~10%。

⑶ 美援內容除包括民生物資與軍事戰略物資之外,也包括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資,
例如建築道路、橋梁、堤壩、電廠及天然資源的開發等,德基水庫便是美援貸
款之下的產品。另外,美方除實質上的物資援助台灣外,各種技術合作與開發
亦廣泛的進行;同時,華府亦鼓勵台灣的大學與美國境內的大學進行學術合作
與人才交流,更以實際資金來協助台灣的大學興建校舍。另外,戰後美國對中
華民國傾注的大量貸款,解決了當時台灣外匯資金不足的發展問題。

⑷1957 年,美援由原本的贈與性質改為贈與及貸款並行;贈與性質的援助款由
主持援外事項的國際合作總署主管,而生產性的經濟開發計畫則由美國設立的
開發貸款基金貸款。1959 年,美國對台的金援逐漸減少。1962 年後,美國認為
台灣的經濟開發程度已高、不再適用防衛資助,美援方式大部分改為貸款;以
貸款後的第 11 年起,分 30 年無息償還。

⑸1965 年 7 月,華府停止對台的援助貸款。台灣自從 1951 年到 1965 年總計 15


年間接受美國的經濟支援達 14.82 億美元,還有冷戰時期美國對台的軍事援助
約 42.2 億美元(大多是二戰裁減下的船艦及新開發待驗證的噴射機)。2004 年
1 月,台灣政府積欠美方的貸款已全部清償完畢。

二,台灣接受美援的制度面設計與階段變化

⑴ 美援分三種系統:①基於《共同安全法案》的一般經濟援助;②基於《農產
物輸出援助法─公法四八○》(Agricultural Trade Development and Assistance
Act,Public Law 480)的剩餘農產物;③基於《國際開發法》(Ac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開發援助。一般所說的美援是指前兩者。

⑵ 金額方面以一般經濟援助最多(10 億 9420 萬美元),其次為《公法四八


○》(3 億 4910 萬美元),最後是開發援助有 1 億 3780 萬美元。一般經濟援助
又分為防衛援助、技術合作、軍事支援、開發借款基金四項。

⑶ 美援分為贈與及貸款兩種,由此可分為三階段:① 1951─1956(台灣經濟調
整期):主要是一般經濟援助部門的防衛支援、技術合作及軍事支援,援助方
式為贈與。此時期最需者是糧食與軍軍需物資,設相對基金來防止通貨膨脹,
相對基金應用必須獲美方同意;② 1957─1960:剩餘農產物及開發借款基金正
式加入援助,這是贈與和貸款平行期。美國支援其本國資本前來台灣,也強化
對台的支配基礎;③ 1961─1965:開發援助取代了前此的一般援助,由於此時
台灣經濟已達自立,所以援助就改為貸款為主。

三,美援的內容

⑴ 美援的項目非常龐雜,包括軍事、電力、交通、肥料、水泥、製糖、造紙等,
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皆是受援單位,其中交通運輸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項目──
包括鐵道、公路、港口、民航的修築與改善,以及電訊的擴等。此外美援亦提
供民營工業的小型貸款,教育計畫及師資訓練、人員進修計畫等。在美援時期,
基礎建設工程中平均有 74%的總投資額來自於美援,為美援投資項目中所佔比
例最高者。

⑵ 基礎建設:台電是美援重點資助的機關,位於大甲溪的天輪發電廠是台電第
一座獲得美援的大手筆資助之工程。其他美援的建設項目包括:霧社水庫、龍
澗發電廠、南部火力發電廠、西螺大橋、中橫公路、麥帥公路、石門水庫、民
生社區、中興新村、光復新村等。

⑶ 農業與糧食:①美國小麥產量很大,美援麵粉自 1948 年《援華法案》簽署


後即對台灣開始出口。1950 年代以後,台灣各地教會透過天主教與基督教兩福
利會收到了來自美國的大量救濟物資,使得天主教、基督教在當時被戲稱為麵
粉教;②自 1951 年起,美國透過農復會帶來先進農業技術,促進了家畜和農作
物的品種改良,奠定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

四,美援的成效與特性:

⑴① 美援直接增加了物資供給,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促進了台灣的整體
經濟成長,控制了台灣二戰後的通貨膨脹,減緩了外匯短缺的困境,並且促進
台灣的穩定與再一次的資本形成;②重建與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
水利灌溉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③由於美援的支持,得以推動以民營中小企
業為主的進口替代工業,促進產業轉型,隨著美援使台灣對美國的依賴加重。

⑵ 特性:①美援在台的成功係因冷戰體系的偶然性,加上台灣內部條件的配合,
1960 年代以後,由軍援轉為經援,乃至台灣經濟的自主;②援台資源特色:非
軍事贈與少、軍援多;③鞏固國府在台統治,強化美國對台控制;④美援在台
的分配特徵:集中援助政府部門;⑤經濟學上的依賴理論在台新形式─依賴美
日(軍事靠美,經濟依賴日本市場)。

五,美援的影響

⑴ 飲食習慣改易:1953 年以後,政府決定不再直接進口麵粉轉而是進口小麥,
以扶持農產品加工業。政府推行「以麵代米」運動,對台灣以稻米為主的飲食
習慣帶來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北方的麵餅、饅頭和包子等,以及西餐的麵包、
餅乾等就是那時起在台灣流行開來。

⑵ 美式文化成為彼時台灣知識分子吸收外來思潮最安全、合法、甚至唯一的途
徑。英語自此被台灣人視為具有優勢的世界語言,現代主義思潮隨著美國的文
化宣傳被引入,對台灣文學、藝術、美學觀念的影響延續至今。且食衣住行皆
受美國文化影響,可謂戰後台灣是「脫中入美」的階段。

【參考書籍】

劉進慶著,《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北市:人間,1992 年 6 月。
吳聰敏著,《台灣經濟四百年》,新北:春山,2023 年 2 月。
林炳炎著,《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北市: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
中心,2004 年 8 月。
文馨瑩著,《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
北市:自立晚報,1990 年 1 月。
公視,《茶金》,2021 年 11 月 13 日—2021 年 12 月 18 日播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