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DOI :

10.
159
91/j.cnki.
411
028.
200
2.0
6.0
03
第42卷 第6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42 No.
6
2002年11月 Journal of He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Nov .
2002

元杂剧兴盛的思想文化背景

张大新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元杂剧在金元之交的兴盛‚是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以至失衡状态下超常规的产物‚带有
蒙元文化的鲜明印记。本文从元杂剧赖以形成的北曲的特质、蒙元文化多元交织的形态特征、全真教与
元代理学的离合关系等方面‚对元杂剧兴盛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发掘和归纳‚力图将元杂
剧兴盛原因的讨论引向理性思维与文化学的高度。
关键词:元杂剧;兴盛;蒙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6-0014-05

元杂剧出现并风靡于北中国城乡之间‚是中国 再证实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艺术生成规律。基于
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它作为以“俗”为标记的 同样的原因‚我们有理由认为‚与元杂剧水乳交融的
民间文艺样式‚是在战乱和动荡中酝酿、跃动‚在异 北曲‚正是在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音乐相继进入中
族入侵者刚刚建立的铁血政权的基地上发祥和走向 原地区‚与民间谣曲和日趋僵化以致造成词、乐分离
成熟的‚带有蒙元文化的鲜明印记。这一点‚就足以 的唐宋燕乐融合而成的新兴俗乐。这种新兴俗乐的
告知人们‚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艺术领域占据 特点是旋律高亢‚节奏明快‚风格豪迈‚气势充沛‚充
着重要地位的元杂剧‚并非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溢着质朴、健劲、明朗、活泼的阳刚之气。兴起并广
顺向发展的产物‚而是在高度发展且日趋凝固的伦
泛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新型乐歌---元曲---就
理文化猝然崩毁以至解体的失衡状态下超常规的逆
是北曲的文学载体‚或曰元曲即金元时期出现的一
向生成物。有鉴于元杂剧出现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思
种崭新音乐文学体式。元曲包括由小令、套数和带
想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对其兴盛、繁荣原因的探讨‚
过曲组成的散曲和由多套曲组合而成的剧曲(即元
就不能依据常规‚隔靴搔痒般地做纯粹社会学的排
杂剧)两种。散曲可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流行歌曲‚
查归纳‚而应当将其切切实实地作为别无仅有的“这
而元杂剧则是融曲词、歌舞、音乐、说唱、杂戏表演等
一个”‚做一些合乎其个性特征的寻绎发掘。
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样式。无论是散曲还是剧曲‚均
一 以北曲为体‚以迥然有别于诗词结构形式的曲词为
用。元曲所用曲调‚除一小部分来源于大曲、唐宋词
纵观我国音乐文学兴衰递嬗的历史轨迹‚有一
调、唱赚和诸宫调外‚大部分来自北方民间谣曲和少
个重要的事实恐怕是应该尊重并引为深思的:尽管
数民族歌曲。有学者曾据《
中原音韵》等对元曲所用
以往的文学史家基于种种原因曲为之说或有意回
335支曲牌作过统计‚其中出于唐宋词者约112支‚
避‚那就是自“诗三百”以来的所有新兴的合乐歌诗‚
都是在战争与动荡所带来的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中 出于诸宫调者约22支‚出于大曲者14支。三者相
共148支 ‚仅占全部曲牌的五分之二稍强。其
[1]
孕育出现的‚其中至为关键的因素是新鲜活泼的少 加‚
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 余大部分曲牌当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民间歌
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 曲。这些曲牌中‚有从北宋时期即进入中原的“ 蕃
音乐。春秋中叶的变风变雅‚汉乐府铙歌与鼓吹曲 曲”‚如〔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
〔蓬蓬花〕 等‚有女真族乐曲〔风流体〕、
〔鹧鸪〕、〔阿
[2]
辞‚尤其是与隋唐燕乐密切配合的长短句歌词‚都一

2002-09-16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大新(1949-)‚男‚河南遂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14
那忽〕 等‚也有蒙古族乐曲〔阿忽令〕① 等。不仅曲
[3]
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心理与性格‚并由
调如此‚元杂剧所采用的伴奏乐器‚如鼓、笛、象板、 这种心理性格的整体走向发展成为具有支配作用的
筚篥、琵琶等‚也多出自漠北、西域等少数民族地 社会意识与民族精神‚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文化品
区②。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所构成的旋律声 味、
审美情趣等也将藉以衍生出来。从这一认识立
“嘈杂凄紧”、
情‚促成了北曲粗犷、宏放、 “壮伟狠戾” 场出发‚我们有必要对元曲赖以形成的蒙元时期多
的总体风格。新的音乐体系一经形成‚就对与之相 元交融的思想文化背景作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以
配合的辞提出了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务求曲、 便对元曲尤其是元杂剧出现和迅速走向成熟阶段的
辞二者唇吻遒会‚相得益彰。诚如王世贞《曲藻序》 深层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
所云: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成熟形态的标志‚是古代文
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 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又表现出与传统雅文
”与词乐典雅轻柔的格调大异其趣‚北曲声情激
之。 学截然不同的体式和风貌。它是以俗为标记的通俗
昂慷慨、质朴浅切‚其曲辞带有明显的口语化、通俗 文艺样式‚其生存和传播的文化生态环境既非庙堂
化的特点③。道理很简单‚元曲兴起于北方民间‚在 台阁‚亦非书斋厅榭‚而是商业都会中的勾栏瓦舍和
多种民族文化语境中流播‚曲辞语言的大众化是第 乡野路歧、僧道庙观。这就告诉我们不能用审视诗
一要义‚非此不能如风行水上一般为各族民众喜闻
文辞赋的方法和眼光来考察其生成机制‚而必须将
乐见‚宜于咏歌。先后入主中原的女真、蒙古等少数
其置于蒙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作多向度的探寻和考
民族尽管勇猛剽悍‚保持着朴野放旷的游牧文化习
察。前面我们在分析元曲通俗质朴的语言风格形成
性‚但大多能歌善舞‚向往中原文明‚可在文化交流
原因时‚曾特意强调了白话口语的重要作用。在这
中却存在着语言隔膜的严重障碍。打破这种障碍的
里‚我们还想进一步指出‚女真、蒙古等族用以与汉
有效途径‚无非是避开古奥生涩的典言雅音‚用质朴
族人民沟通情感、推进文化交流的口语、俗语‚既是
浅切的口头语言与汉族民众相互沟通。当然‚语言
北方游牧民族朴野劲直文化形态的便捷载体‚也是
与文化的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共时的‚随着“ 武夫
其浑壮强悍的民族气质和嗜俚尚俗的审美情趣的能
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
动反映。作为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征服者‚灭金覆宋
‚作为时代新声的元曲也就应运而生‚并
[4]
被管弦”
的蒙元统治集团势必要用其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
走上了求俗的艺术发展轨道。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
化水准和道德风尚影响和制约臣服于铁骑、刀剑之
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
下的汉族人民;而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华夏民
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
族也必定要用根深蒂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和文
性和灵活性。
化传统顽强地抵御外来的侵袭;蒙、汉文化的碰撞和
二 对峙在所难免‚而在激烈的碰撞和紧张的对峙过程
以上的简单勾勒‚无非是想从音乐、语言、文体 中‚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也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
风格等方面阐明少数民族文化对元曲形成所发挥的 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重要作用‚但仅从体与用的角度探讨元曲的生成机 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双向互动、循序渐进和潜移
制‚
还远远不能说明作为新型文化形态意义上的元 默化的。但有一点需要明确指出:高度发展的汉族
曲所由产生的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前面已 文化在金元之际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中‚始终以
提到‚元曲是带有蒙元文化鲜明印记的有元一代文 其显著的优越性而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它通过民
学的光辉代表‚它诞生在金元之交空前的民族大动 间渠道最大限度地吸收和熔铸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精
荡的时代背景之下‚而战争和动荡却以极端的形式 髓‚
在元杂剧这一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
促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元曲正孕育、催生 审美导向‚但从整体而言‚它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由冲突、并峙到交流、融会的动 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虽
态进程中。特定时期内的思想文化范式往往在很大 然如此‚我们并不看轻草原文化在元杂剧走向成熟

① 明朱棣《 “二弦声里实清商‚只许知音仔细赏。〔阿忽令〕教诸妓唱‚北来腔调莫相忘。
元宫词》有云: ”
② 如王骥德《 “元时北虏鞑靼所用乐器‚如筝、蓁、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其所弹之曲‚亦与汉人不同。
曲律》卷四谓: ”
③ 王骥德《 “仅袭夷虏”;以声而论‚则
曲律》卷一曾指出北曲“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以辞而论‚多“杂胡戎”;以地而论‚
“主慷慨‚其变也为朴实”。
15
完备的艺术进程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为数众多的 的培基上‚滋生出一些异样而别致的意识之花‚进而
少数民族作家还为杂剧、散曲的繁盛做出了不可磨 在杂剧、散曲等新型文化绿树上结出了丰实而不无
灭的艺术贡献。草原游牧文化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 辛辣的果实。仅就元代前期杂剧作品的题材、文化
击和渗透‚首先表现为对严密整饬的封建伦理秩序 内涵与风格特征而论‚在众多历史剧、社会剧、婚姻
及其赖以维系人心的道德准则的颠覆与腐蚀。在这 爱情戏、公案戏、绿林戏和神仙道化戏中‚我们看到
一点上‚将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移用于此是完全适宜 了一个个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风尘“浪子”‚领略到
“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
的: 强权现实难以羁縻的人格独立意识和宁折不屈的反

[5](P153)
世界年轻起来。 先期进入中原的女真族和踵 抗精神‚当然也为冲破礼教的禁锢大胆追求“一见钟
继其后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的蒙古族‚ 情”式的爱情、并经历种种磨难赢得“ 有情人终成眷
受长期“逐水草而居” 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性粗豪 “大团圆”结局的痴情男女解颐一笑……凡此种
属”、
勇猛‚自由旷放‚笃实尚朴‚甚至不知礼法为何物‚绝 种‚
不能不归因于草原游牧文化对华夏传统文化的
少道德与理念的禁忌。其一旦成为中原大地上的统 熏陶和濡染。除此之外‚元杂剧早期作品多以豪放
治者‚对主宰这块古老的封建文明之邦的纲常礼教、 质朴的“本色”风格著称‚这恐怕也与蒙古、女真等少
宗法观念、人伦规范等将由厌恶、反感一变而为藐视 数民族敦诚浑厚的性格特点和崇实尚朴的审美趣味
和抵制‚进而凭借政权的威力‚从政策举措和思想行 不无瓜葛。
为诸方面予以强力干预‚务求其生活习性和不无疏 上述一节文字‚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建构蒙
阔颟顸的风俗信念为被征服者承认并接受‚得以畅 元文化体系动态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扼要
行无阻地贯彻和施行。当然‚异族统治者倚恃强权 说明‚藉以使读者对元杂剧生成的思想文化背景中
推行其生活习俗和行为方式的图谋‚不可能在短期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侧面多一些了解。立论的基本出
内奏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终究还是从细节到整 发点在于: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
体上对伦理文化产生了影响和制约作用‚并由此造 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正
成汉民族社会风尚、道德信仰乃至价值观念、心理与 如李修生先生所说:“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
性格等方面的偏转和嬗变。这一点在元代前期杂 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

[6](P7)
剧‚尤其是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杂剧作品中‚得 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但是‚倘若因此作出元
拜月亭》、《
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反映。像关汉卿的《 望 杂剧是少数民族文化入主中原的产物的迂执判断‚
江亭》、《调风月》‚女真族作家石君宝的 《曲江池》、 那就匪夷所思了。元杂剧出现并迅速兴盛于金、元

紫云亭》、《
秋胡戏妻》等‚都一再表现出与传统礼教 之交的中原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
观念迥然有别的爱情、婚姻理想。元代中期女真族 地和腹心地带‚有着悠久古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积
作家李直夫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虎头牌》‚在处理亲 淀的华夏传统文化‚经历过汉、唐跨越式的发展‚至
情与军律的矛盾关系上‚也映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宋代而达于极盛。女真、蒙古贵族的相次入主中原‚
其次‚少数民族的气质性格、生活信念、文化特 的确造成了高度发展的传统文化体系的断裂和萎
质、
审美趣味等潜移默化地浸润于汉族文化的肌体 落‚但受到焚毁的主要是金、宋政权构架、律令条规
之中‚给多元交织的蒙元文化注入了新鲜、活泼的生 及大量的文化典籍‚而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伦理原则、
机。在荒凉辽阔的戈壁草原上以放牧、游猎为生的 礼教信条、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等‚早已灌注于炎
蒙古、女真诸民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不仅要抗拒 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心理性格即自
凶禽猛兽的侵袭‚还要随时应付复杂多变的气候条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灵魂。战乱和杀伐可以掀翻一
件‚居无定所‚食乏糗粮‚备尝艰辛‚非坚韧果敢则不 个个封建王朝‚夺走成千上万无辜百姓的生命‚但无
能自立‚这就决定了他们与生俱来的顽强的生命意 法毁灭被征服民族的灵魂。论者多注意到忽必烈于
识、不肯屈服于生存环境和敌对势力的挑战精神、开 立国之初采纳汉族儒臣建议‚取《易经》“ 乾元” 之义
朗豪迈的乐观情绪、刚毅剽悍的勇武气质和淳朴浑 改国号为“ 大元”‚在建元诏书中宣称“ 稽列圣之洪
莽的率真性格。金、元政权的建立‚事实上是相对愚 规‚讲前代之定制”‚大倡三纲五常‚实施“以汉治汉”
昧落后的少数民族对以伦常立国的古老民族的成功 的统治方略‚进而奉程朱理学为官学‚鼓吹尊孔读
征服‚作为统治阶级的文化-心理性格必将在现实 经:先是对南宋被俘儒生赵复恩礼有加‚延请其于太
生活中发挥其制约和支配作用。久而久之‚在经由 极书院传授朱学;继之又命“ 南吴北许” 轮番执掌学
战乱与强权的冲击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的伦理文化 政‚
引导生徒以纲纪为则‚以“ 治生” 为务。不能否
16
认‚蒙元统治集团上述一系列举措‚在儒学伦理体系 经过改造整合的官化理学的印记‚也明显地带有宋
崩毁到重建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政治保障作用‚为 金以来日益发展的市民意识和由它所代表的通俗文
蒙元文化体系加入了经过重新包装的性理之学的内 化倾向。关于元杂剧所反映的金元时期的市民意
涵‚
但如果就此作出元杂剧的出现和兴盛与元朝统 识‚我们将在发掘元杂剧繁盛原因时专文予以申说。
治者尊崇儒学有直接关系的判断‚那就不免有南辕 在这里‚尚有必要就金元时期全真教的流行及其所
“元王朝
北辙之嫌了。正如邓绍基等先生所指出的: 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作些阐释说明‚因为它与元代
统治者从接受儒学到尊崇儒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理学的炽盛有着微妙的离合关系‚而这一点又曾对
“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
统治的需要”; 元杂剧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方法产生了不可小视的
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 影响。
[7](P17-18)
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不过‚有一点尚需 全真教是女真人占据中原之后兴起于北方地区
“用
说明‚元初统治者标榜程朱理学‚推重纲常名教‚ 的新的道教派别‚其创始人及早期门徒多系亡宋儒
汉法治汉民”‚确也成功地拆除了横亘在汉族儒生心 生。陵谷迁变的悲哀和儒业废弛的忧伤‚使大批怀
目中的“夷夏之防”‚使那些以名节自许的宋金遗民 瑾握玉之士饱尝亡国之痛和士失所业的潦落寂寞‚
得以从作茧自缚的困境中挣脱出来‚由被迫到自觉 再加上战乱甫定‚民不聊生‚生存的困境让向以“ 万
地臣服于大元王朝的统治之下‚并主动承担起复兴 般皆下品”自矜的读书人举目茫茫‚怨天尤人‚对现
道德、救治人伦、整饬社会秩序的伦理义务。倘若追 实的忧惧和失望在文士阶层心灵深处蒙上了浓重的
踪理学观念对元杂剧道德意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阴影‚厌恶现实‚全身避害‚高蹈远行‚成为他们潜意
上述这一点似乎是无法排除的。但从整体上讲‚元 识中带有普遍性的遁世情结。当此之时‚全真教方
王朝尊崇程朱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散文、 兴未艾‚对这个新兴的道教派别的倾心向往‚使其在
诗歌领域‚因为这些领域是先后归附于大元王朝的 很短的时间内风靡黄河南北‚并规定了它所具有的
儒臣们歌功颂德、明理言志、彰著教化的世袭领地。 士人隐修会的性质。后人将全真教视为道教之改革
当然‚或栖迟衡门、遁迹山泽‚或飘然于方外的耿介 派‚是着眼于其融儒、释、道为一体‚实则外道内儒的
磊落之士‚决不肯屈身于夷狄‚又耻于与娼丐吏役为 办道宗旨的。推究起来‚全真教的宗教旨归与北宋
伍‚犹且鄙薄流荡于闾阎市井间的俗艺末技‚间或也 理学乃至佛教禅宗是有着深刻的渊源联系的:北宋
会吟咏自明心志的慷慨词章的。即使如此‚受种种 理学自其形成之日起就显示出糅合佛、道的倾向‚而
因素的制约‚元代理学对正统文学的影响‚也是有限 这一点‚又显而易见地受到了具有士人化、世俗化特
的、
局部的、间接的‚更不消说对元杂剧等通俗文艺 性的唐代禅宗的熏染。金元易代之际‚全真教复兴
样式的支配作用了。 并获得长足发展‚其原动力仍在于政权更迭与山河
震荡。忧惧于蒙古铁骑践蹂中原‚悲患于身世沉落‚

众多身罹战乱、儒业废弃的书生才士“ 视天下无可
‚纷纷
[8]
由元杂剧崇俗尚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其发育 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
成熟所摄取的文化给养也是有所选择的。元杂剧作 “窜名”全真‚全真教成了亡金士人的逋逃
遁入深山‚
品被成功地搬上舞台‚为各阶层观众喜闻乐见‚直至 薮。从思想根源上讲‚北方文士之所以倾心皈依全
取得共鸣效应‚是需要作家、演员、观众共同参与、密 真教‚主要还是看重其以宗教外衣维护儒学思想体
切配合方能实现的;而作为创作主体的杂剧作家‚既 系的精神实质的。如果说源于朱、陆的元代理学在
非官场政要‚亦非山中高士或方外羽客‚而是混迹市 金元之交的影响仅限于部分中上层文人(理学升为
井和屈身簿吏的下层文士‚甚或可称之为强权统治 官学乃在元代中后期‚其时元杂剧已进入由盛转衰
下“垮掉的一代”。尽管蒙元文化足称是一个兼容并 时期了)‚尚不足以构成元杂剧生成的思想意识基
蓄的庞大体系‚而元杂剧就其总体而言是遵从于普 础‚那么‚深深植根于民间并被有效地保存于全真教
通百姓的意愿编撰上演的‚它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依 中的传统儒学‚尤其是堪称华夏民族精神支柱的道
赖也是有条件的。结合上文‚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 德观念、伦理原则、审美取向‚才是元杂剧赖以形成
论:
元杂剧生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是由汉民族传统道 的思想文化背景的本质内核。当然‚我们突出传统
德观念、伦常规范、价值取向与入主中原的蒙古民族 儒学在蒙元思想文化体系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
的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审美趣味碰撞交融而成的复 位‚
并不意味着对全真教立教之本的道教教义及与
合文化体系‚其中不可避免地烙有蒙元强权政治及 之相互为用的佛教观念的漠视‚自然也无法完全排
17
除元初理学的间接影响。事实上‚在全真教“识心见 [2] [ 宋 ]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 [ M ]∙

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9]
的宗教旨归 [3] [ 宋 ]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 M ]∙
[4] [ 明 ] 徐渭∙ 南词叙录 [ A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中‚就包蕴着儒、道、佛共存共容的义理哲思‚体现出
[Z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教融合的倾向。总的说来‚
[5]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A ]∙ 马克思恩格
元廷除了公开标榜程朱理学之外‚对佛、道两家亦不
斯选集:第四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
厚此薄彼‚大体上是一视同仁‚积极扶植;同时对吐
[6] 李修生∙ 全元文 [C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蕃、回回等宗教文化‚也采取灵活的开放政策‚促使 [7] 邓 绍 基 ∙ 元 代 文 学 史 [ M ]∙ 北 京: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一些影响作用。“ 正是这样的 1991∙
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 [8] 元好问∙孙伯英墓铭 [A ]∙遗山集:卷三十一 [Z ]∙四部
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 丛刊:初编本集部 [Z ]∙
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 [9]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A ]∙ [ 元 ] 李道


条件。
[10](P63)
这一较为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 谦∙ 甘水仙源录:卷二 [Z ]∙道藏明正统刊本∙
[10] 李 修 生 ∙ 元 杂 剧 史 [ M ]∙ 南 京:江 苏 古 籍 出 版 社‚
或许就是元杂剧兴起并迅速走向繁盛的先决条件。
1996∙
参考文献:
[1] 赵义山 ∙ 王国维元曲考源 补 正 [ J ]∙ 文 学 遗 产‚
1999‚
[责任编辑 刘剑涛]
(5)∙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Yuan Opera’s Rise and Popularity
ZHANG Da-xin
( School of L iberal A rts‚Henan U niversity‚K aifeng 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Confucianism lost its dominance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bet ween Jin and Yuan Dynasties‚and in this period Yuan Op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became very popular.T 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pertiesy of Beiqu and the multi-culture
of different races ‚in addition‚the relations of Quanzhen T ao and Confucianism in Yuan Dynasty.In doing so ‚it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Yuan Opera‚and tries to lead its reason to rational thought and culturology .
Key words:Yuan Dynasty;popularity;Mongolian and Yuan culture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