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8

憲法精神與政府組織

主講人:洪偉勝 講座
講座簡介
洪偉勝
 現職  經歷
洪貴叁律師事務所律師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助理教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 授
暨政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文化部博物館評鑑會委員/水下文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化資產審議會委員

 學歷  專長領域
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 憲法、行政法、國際公法、國際組
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 織法、歐盟對外關係法、司法實務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國立臺北大學(原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學士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標在於使學員瞭解我國《憲法》所顯示出來
的基本精神及政府架構,特別是憲法的基本原則、人民
基本權保障及國家組織的設計。學員除了能掌握業務上
相關法規之外,更須對《憲法》精神有所理解,方能見
樹又見林。學員應瞭解中央機關間的權限劃分及各種國
家權力分立及制衡的機制,以及對中央與地方間的權限
劃分有所掌握,才能實踐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
簡報摘要
前言:憲法的理論與現實

壹、憲法精神與政府組織:基本權

貳、憲法精神與政府組織:權力分立篇

結語
前言:憲法的理論與現實
憲法的基本構成框架
憲法作為制憲者對於國家基礎規範的想定,至少處理三
大框架的基本議題,包含:
一、憲法的基本原則與基本國策
二、人民的基本權利義務
三、政府組織與權力運作

在憲法層次這三個框架的抽象規範,進一步透過下位階
的法律、命令等具體規範更進一步落實。
憲法的基本構成框架
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是法秩序中最高位階的規範。
關於憲法的概念,憲法學者將其區分為「形式意義的
憲法」及「實質意義的憲法」,前者是指依照制憲或
修憲程序訂定的憲法法典,後者指的是除憲法法典之
外,還包括司法院相關解釋、行政院組織法及立法院
職權行使法等憲法進一步實施所不可或缺的法規。
我國憲法基本架構:憲法本文
我國憲法基本架構:增修條文
第1條 國民大會 第7條 監察
(停止適用, 第8條 立委報酬及待遇
修憲及領土變更案之處理) 第9條 地方自治
第2條 總統 第10條 基本國策等
第3條 行政 第11條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關係
第4條 立法 第12條 修憲門檻
第5條 司法
第6條 考試
憲法的基本原則
憲法條文中,諸如:第一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國原則、
第二條國民主權原則、第二章保障人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
分立與制衡原則,具有本質之重要性,為憲法整體基本原
則之所在。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乃
現行憲法賴以存立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遵守之
義務(釋499)。
此號解釋對於憲法基本原則只是例示,並不是僅限於
此,這些基本原則縱使修憲也不可以廢除。
憲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憲法包含以下基本原則:

法治國原則
共和國原則

民主原則 民生福利國原則
共和國原則 共和國原則

 共和國原則是指國家元首由人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
並有任期限制,不得世襲或無任期限制並指定繼任人。
 我國憲法第45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四十歲者,
得被選為總統、副總統」。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規定:
「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
舉之,…」(第1項)、「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四
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第6項)。
 共和國元首除憲法規定的豁免權(例如,憲法第52條)
之外,仍應負政治與法律責任。
民主原則 民主原則

 民主原則是指國家的統治權力及統治形式是源
自於人民的授權及決定。
 現代民主國家係以「國家應為人民而存在」的
觀念為出發點,人民不是國家統治權行使的客
體,而是權利的主體。
 我國憲法第1條規定,中華民國為民有民治民享
之民主共和國。
民主原則的要素 民主原則

 國民主權原則:主權是國家構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指
一定領域內最高、排他的政治權力,是所有統治權力的
來源。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
國民全體。」揭示了國民主權的意義。
 多數決原則:多數決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是民主原
則的實踐方式。政治意志的自由形成首先在於達成協議,
也就是各種不同政治意見的妥協,若是無法達成一致時,
則是透過投票的方式決定,所謂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法治國原則 法治國原則

 法治國原則又稱為法治主義,是憲法秩序的基本
內涵。
 現代法治國家首重人民權利之維護,國家機關應
注意法秩序之安定及誠實信用原則之遵守,並應
保護人民正當合理的信賴(釋字第525號)。

法治國原則
法治國原則的要素 法治國原則

 基本權保障:我國憲法是採取直接保障主義,人民
可以直接援引憲法的基本權規定對抗來自於國家或
其他第三人的侵害。
 權力分立與制衡:依照西方自由主義的憲政概念,
最初的構想是限制政府權力,建立「有限政府」,
避免國家為惡,以達成人民自由權利的目的。我國
憲法受孫中山先生思想影響,採取「五權分立」設
計,「五權分治,平等相維」(釋字第3號)。
法治國原則的要素 法治國原則

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具體實踐,是指行政
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依法行政原則又
可區分為法律優位原則(消極依法行政)及法律保留
原則(積極依法行政原則)。
 司法審查:司法審查又稱為「違憲審查」,是指由
獨立的法院審查法律規範是否牴觸憲法,下位規範
是否牴觸上位規範,如有牴觸得宣告其無效或不予
援用,是保護人民權利及維持規範體系的必要制度。
民生福利國原則 民生福利國原則

 民生福利國原則為我國憲法的重要特色,受到德國
威瑪憲法及二戰後德國聯邦基本法中社會國原則的
影響甚大。
 憲法係以促進民生福祉為一項基本原則,此觀憲法
前言、第一條,基本國策章及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
之規定自明。本此原則國家應提供各種給付,以保
障人民得維持合乎人性尊嚴之基本生活需求,扶助
並照顧經濟上弱勢之人民,推行社會安全等民生福
利措施。(釋字第485號解釋理由書)
壹、憲法精神與政府組織:
基本權篇
基本權的性質
 基本權是基於「人性尊嚴」,是個人生存所不可或缺,而
且其核心永不可侵犯的權利,既是「客觀法規範」,也是
「主觀的權利」。
 客觀法規範:指基本權拘束立法、行政與司法等各種國家
權力作用,成為國家公權力行使的界限,是國家機關權限
的消極規定。
 主觀的權利:指人民就其基本權內容對義務人享有的權利,
主要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參政權、各種分享權及程序基
本權等。
基本權保障的演進
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以後則採取「憲法保障
二戰以前德國是採取 主義(又稱為直接保障主
「法律保障主義(又稱為 義)」,我國憲法學說深受
間接保障主義)」:指基 此影響:指基本權由《憲法》
本權保障內容必須由立 明文規定(例如:言論自由
法者透過法律確定,人 或工作權)或基於基本權概
民不可以直接援引憲法 括條款而導出(例如:隱私
對抗國家或第三人的侵 權或婚姻自由),人民可以
害。 直接引用基本權規定對抗國
家或第三人的侵害,或主張
平等分享各種國家給付等。
建立在地脈絡的基本權保障理解:從大法官
解釋及其背後的故事開始

大法官,給個說法(1)

【大法官,給個說法!1】 十則小人物聲請釋憲的故事
【大法官,給個說法!2】 人與制度的戰爭
【大法官,給個說法!3】 不平則鳴

請點選上方「外部連結」按鈕,觀看網頁
基本權的功能
 防禦功能:對抗國家或第三人的侵害,是基本權的原始功
能,各種自由權就是典型的防禦權。
 參與功能:參政權或應考試服公職權保障人民享有參與國
家政治意志形成或治理的權利。
 分享功能:基本權保障人民享有各種精神或物質給付的受
益權利。
 程序保障功能:保障人民有接受公平法院依法定程序審判
或參與行政程序的權利等。
 制度保障功能:基本權不僅保障個人權利,也對公私生活
上既存的社會事實透過規範形成客觀的制度予以保障。
基本權第三人效力
從基本權發展的歷史來看,基本權最初只適
用在人民與國家之垂直方向,至於基本權如何適
用於私人與私人間的水平法律關係,則屬「基本
權第三人效力」的問題。
基本權雖不能直接適用於民事關係,但可透
過民事上一般條款的適用,使基本權可間接適用
於民事關係。
個別基本權:人身自由
 人身自由乃人民各項自由權利所不可或缺之前提,凡限制
人民身體自由之處置,不問是否屬於刑事被告之身分,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尚須分別踐行司法程序或其他正當法律
程序,由中立、公正第三者之法院審問,此稱之為「法官
保留」原則
 人身自由不僅為「國民權」,係屬「人權」,其保障,亦
包括外國人。
個別基本權:言論自由
 言論自由乃在保障意見之自由流通,使人民有取得充分資
訊及自我實現之機會。
 國家應給予言論自由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
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
發揮,沒有極為高度的公益事由,應避免限制人民的言論
及表現自由(釋509、釋623、釋644)。
 沒有言論自由的保障,與專制國家無異,人民將成為統治
權行使的客體。
個別基本權:新聞自由
 為確保新聞媒體能提供具新聞價值之多元資訊,促進
資訊充分流通,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共意見與
達成公共監督,以維持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之機制。
包含新聞採訪自由、傳播媒體編輯自由、傳播自由三
者。
 新聞採訪自由之保障,包括職業記者及公民記者。
(釋364、釋689)
個別基本權:秘密通訊自由
 秘密通訊自由在確保人民通訊對象、時間、方式
(包括書信、Email、Line等)及內容等事項,不受
國家及他人任意侵擾之權利
 秘密通訊自由乃憲法保障隱私權之具體態樣之一,為
維護人性尊嚴、個人主體性及人格發展完整之基本權
利。對人民進行監聽,屬「法官保留」之事項(通訊
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釋631)。
個別基本權:宗教自由
 人民有信仰與不信仰任何宗教之自由,以及參與
或不參與宗教活動之自由,國家不得對特定之宗
教加以獎勵或禁制,或對人民特定信仰畀予優待
或不利益。
 其保障範圍包含內在信仰之自由、宗教行為之自
由與宗教結社之自由(釋字第490號、第573號解
釋)。
個別基本權:集會自由
 集會自由係屬「集體性的言論自由」,旨在保障人民
以集體行動之方式和平表達意見,與社會各界進行溝
通對話以形成或改變公共意見,並監督政策或法律之
制定。
 人民適度的言論表達,可以防止政府做成錯誤的決策。
 主管機關對於偶發性或緊急性集會,不應要求人民仍
然應依照通常程序提出申請,再予核准(釋445、釋
718)。
個別基本權:結社自由
 人民得自由選定結社目的以集結成社、參與或不參與
結社團體之組成與相關事務,並保障由個別人民集合
而成之結社團體就其本身之形成、存續、命名,與結
社相關活動之推展免於受不法之限制,確保團體之存
續、內部組織與事務之自主決定及對外活動之自由
(釋479、釋644、釋724)。
個別基本權:工作權
 人民得自由選擇從事一定之營業為其職業,而有開業、
停業與否及從事營業之時間、地點、對象及方式之自
由(釋514、釋606、釋711)。職業自由為人民充實
生活內涵及自由發展人格所必要,不因職業性質為公
益或私益、營利或非營利而有異,屬工作權保障範疇
(釋659、釋724)。
個別基本權:財產權
 財產權保障旨在確保個人依財產之存續狀態行使其自
由使用、收益及處分之權能,並免於遭受公權力或第
三人之侵害,俾能實現個人自由、發展人格及維護尊
嚴(釋400)。國家因公用或其他公益目的之必要,
依法徵收人民財產,人民乃屬因公共利益而受特別犧
牲,國家應予以補償(釋579、釋652),且應儘速
發給補償費(釋425)。
 財產權的保障包括「正當行政程序」(釋709)。
個別基本權:訴訟權
 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之訴訟權,旨在確保人民有依法
定程序提起訴訟及受公平審判之權利。人民於其權利
遭受侵害時,得循法定程序提起爭訟,俾其權利獲得
適當之救濟,法院亦有依法審判之義務(釋418、釋
667、釋684)。
 對共有人之送達,須對全體為之,不得以對其中一人
送達,即謂效力及於全體(釋663)。
個別基本權:參政權
 參政權指人民參與國家政治意思之決定權與形成權。
我國憲政體制係採代議民主制,「對人」有選舉、罷
免之權利,「對事」有創制及複決之權利。
 目前以公民投票法,使人民的創制、複決權可以落實
(釋645)。
個別基本權:平等權
 從客觀法規範觀點而言,是指「平等原則」,要求國家公權力
作用必須遵守「禁止恣意」、「等者等之、不等者不等之」之
基本原則。
 從主觀公權利觀點來說,平等是主觀公權利,此項基礎基本權
本身並無內容,而必須與其他基本權結合行使成為複數基本權。
 基於「不法不得主張平等」的法理,人民就不法行為不得主張
平等權。
 在立法方面,人民平等權,旨在防止立法者恣意,並避免對人
民為不合理之差別待遇。
概括基本權
 憲法第22條規定採「憲法直接保障」,意味著基
本權具有直接拘束國家機關之效力。
 其意義有二:
一、憲法保障所有自由權利,凡不對國家社會
造成傷害的行為,即受憲法所保障。
二、賦予人民有一般行為自由及人格發展自由
之權。
基本權的限制
憲法保障的基本權不是絕對的權利,國家為調和人民之
間的權利衝突、實踐公共利益及推動各種公共政策,得限制
人民基本權,但是必須有法律依據、符合比例原則、平等原
則及遵守正當法律程序等要求。
基本權的限制可以分為憲法直接限制(例如,憲法第45
條關於總統、副總統參選人的年齡限制)、透過法律限制
(法律保留原則)及基本權衝突所生的限制(例如,批評他人
行為所生的言論自由與人格權衝突的問題)。
貳、憲法精神與政府組織:
權力分立篇
建構國家的基本原則

民主國原則 權力分立原則

40
民主國原則
 民主國原則要求所有國家公權力的行使,都必須
直接或間接的得到人民的同意。
 組織法:國家各機關皆必須具有直接或間接民主
合法性。
 作用法:行政機關施政時,必須依法行政,因為
法律是立法院代表人民所制定,供全國所有人民
與機關一體遵行的規範,始符合法治國家之精神。

41
權力分立原則
藉由國家權力之分立,並使權力間相互制衡,
使得國家權力不致集中在一個機關或一個人手裡而
造成濫用,並由具有最適當的組成結構以及決定程
序之機關來決定國家事務,避免國家權力被濫用,
盡可能確保決定的正確性,進而保障人民基本權利。

42
功能性的權力分立:
 古典權力分立重視所謂民主正當性的傳遞,從而將行政權
及司法權置於立法權之控制的想法,已無法完整說明國家
權力的分立及運作。
 功能性權力分立則強調行政、立法與司法有各自不同的功
能特質,將國家事務分配予最適發揮該功能之權力機關,
以使國家功能充分發揮,同時,權力間之節制也應考量各
權力之功能特質。
 權力分立不僅僅強調水平的:行政、立法、司法間的權力
分立,同時亦強調垂直的:中央與地方間的權力分立。
功能性的權力分立:
基於權力分立原則之要求,立法院對行政院有監督
之權力。
「因施政方針或重要政策變更涉及法定預算之停
止執行時,應由行政院院長或有關部會首長適時向
立法院提出報告並備質詢。其由行政院提議為上述
報告者,立法院有聽取之義務。」(釋520)
不可由行政機關自行決定是否停止預算的執行,因為預算具
有特別法律的性質。
44
功能性的權力分立:
禁止立法院凌駕於其他院:
「基於權力分立原則,行使立法權之立法院對
行政院有關獨立機關委員之人事決定權固非不能施
以一定限制,以為制衡,惟制衡仍有其界限,除不
能牴觸憲法明白規定外,亦不能將人事決定權予以
實質剝奪或逕行取而代之。」即屬逾越立法機關對
行政院人事決定權制衡之界限,違反責任政治暨權
力分立原則。(釋613)
45
中央政府之組織
一. 組織架構
 我國的中央組織共分為總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
監察院、考試院。各院及總統皆為「憲法機關」,不可
透過立法廢除。
 依據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包括代表國家、統帥權、
公布法令權、締結條約權、赦免權、人事提名權、任免
官員權、授與榮典權、院際爭執調解權、緊急命令權、
解散國會權、刑事豁免權及國家機密特權等等。
中央政府之組織
二. 各憲法機關的權力分立與制衡
 依據我國現行憲法,行政院是最高行政機關,立法院
則是最高立法機關。基於權力分立原則與民主國原則
之要求,所有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等皆必須得到
立法院之通過。由於立法院監督行政院,行政院應對
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並備質詢。
 立法院若認為有詳細調查之必要,更有對行政機關調
閱文件、調查等權力,甚至得組成調查委員會,但仍
有限制。
 監察院亦有文件調閱權。
移請立法院覆議權
 行政院認為立法院所通過之法案窒礙難行,得經
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
請立法院覆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
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
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但不
必辭職。
倒閣權及解散國會權
 由於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因此立法院假使認為
行政院長不足勝任其職務時,得經全體立法委員
三分之一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
此為一般內閣制民主國家中的「倒閣權」。
 總統於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後十
日內,經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
此為被動式的「解散國會權」。
司法院與司法獨立
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
政訴訟及公務員之懲戒,以及解釋《憲法》、統一
解釋法律及命令、審理總統、副總統之彈劾案件與
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
 司法權的特徵是「消極被動、不告不理」,其本質
則是「司法獨立」。
 司法獨立是透過保障法官身分及職務獨立,排除任
何型態的干涉,以確保法官客觀公平地適用法律進
行審判。
違憲審查制度
 採用成文憲法之現代法治國家,基於權力分立之憲政原
理,莫不建立法令違憲審查制度,以擔保憲法的最高性,
維持「憲法的優位性」。
 我國違憲審查制係採取「集中審查制」,由司法院大法
官職司解釋《憲法》、並對法律與命令作統一解釋。
 至於法律或命令是否違憲之疑義乃屬《憲法》解釋之事
項,中央或地方機關或立法委員、法官,及受不利判決
確定之人民,皆得依法聲請解釋。
違憲審查制度
 聲請釋憲,應依據《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此項法
律經立法院於107年12月18日三讀通過修正更名為《憲法
訴訟法》,並於108年1月4日公布,修正名稱及條文自公
布三年後實施)。
 個別審判案件法官,如認為其所適用之法律或命令有違憲
之虞,亦可停止審判程序,聲請司法院解釋憲法(參照釋
字第371號、第572號解釋)。
 受不利益確定判決之人民皆得以該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律
違憲而聲請解釋憲法,此稱為「窮盡訴訟救濟程序原則」。
考試院與監察院的獨立地位

考試院: 監察院:
考試院作為最高考試機關,其 監察院作為最高監察機關,
職權在於掌理考試,公務人員 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
之銓敘、保障、撫卹、退休,
其屬性已轉變成準司法機關。
以及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
俸、陞遷、褒獎之法制事項。
地方自治
 依據《地方制度法》規定,省不是地方自治團體,省政府
為行政院之派出機關,省不再是地方自治的一個層級。現
行的地方自治團體,僅有直轄市、縣(市)、鄉(鎮、市)
等三個層級。值得注意的是,鄉(鎮、市)是依照地方制
度法所創設的地方自治團體,憲法上並無規定。
 為了貫徹地方自治,地方因而享有自主之領域權、組織權、
人事權、財政權、立法權、計畫權等,中央對地方之地方
自治權限之行使,僅得為適法性監督,不得為適當性監督。
地方自治
 地方自治團體享有自主組織權及對自治事項制定法規並執
行之權限。所謂自主組織權係謂地方自治團體在憲法及法
律規範之前提下,對該自治團體是否設置特定機關(或事
業機構)或內部單位之相關職位、員額如何編成得視各該
自治團體轄區、人口等情形,由該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及
行政機關自行決定及執行之權限。各級地方自治團體之機
關及職位之設置程序,應由地方立法機關依照法律及中央
主管機關擬訂之組織準則,制定組織自治條例,始得辦理。
(釋527)
結語
結語
雖然我國憲法制定之初之文本,因為所對應的
時空環境已與現狀大有不同,而憲法的修正又極為
困難,因此不免影響國民對於憲法之精確理解。然
而,我國仍能以憲法變遷之方式持續追求憲政發展,
在憲政運作、自由民主、法治的確保以及人權維護
等各方面,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非但毫不遜色,甚
至有足為他國效法之處,殊屬不易,值得國人驕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