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哀盐船文》

1. 根据船民遇难事件,讨论和评述船民的遭遇。
2. 根据内容描述,引例说明篇章的艺术感染力。
组员:张绿盈 陈思甜 T9
根据船民遇难事件,
讨论和评述船民的遭遇。
船民遭遇(事发前)
奠定基础
,创造气
黑眚拔来,阳光西匿。 氛。
渲染了失火前一个冬末旁晚的阴惨气氛。

群饱方嬉,歌咢宴食。 船民如往常一
船民吃了饭正在嬉戏娱乐,有的唱歌, 样吃饭、嬉闹
,非常开心,
有的击鼓,有的饮宴。
对于接下来要
发生的事情毫
无防备。
船民遭遇(事发时)
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
空廓,而水波山立。
• 人夜用来计时的漏壶刚刚下滴,暴风突然发作,像千穴
万孔一齐怒吼起来,像河流因震荡而决口。巨大的声响
从广裹的太空发出,水上的波涛像山峰一样耸立。就在
这个时候,船上有火燃烧起来。
描述了夜幕降临之际,风
暴骤起,波涛澎湃情况,
为下文风助火势,水火无
情做了铺垫。
船民遭遇(事发时)
炎光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以为霞,炙
阴崖而焦爇。始连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
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
• 后来火光一燃起来,上百条船只全红了。浓黑的飞烟光芒闪烁,
迸飞出的火焰像用沸水浇雪一样。云气被烈火烘烤得蔚为红霞,
阴湿的水崖也被炙烤得燃烧起来。由于原先是把船只连在一起停
泊的,所以就都被烧毁而沉没了。人们在熊熊烈火中奔跑跳窜,
火光明亮得能看清毛发。痛楚万分大声呼叫,发狂似的呼救声直
到气尽力竭。人们被烧得在地上打滚,张皇失措,拼命挣扎到生
路不再断绝。
船民逃生的场景栩
栩如生,
情景触目惊心。
船民遭遇(事发时)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
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
必濡,犹入险而思济。
• 善于游泳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坠落水中
同样被溺死。船民明知投入水中会被溺死,仍然冒险跳
入急流企图活命。
将船民的遭遇
描写的更加悲
惨。
船民遭遇(事发后)
出寒流以浃辰,目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慭流血以盈眦。
诉强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剥支离,漫漶莫别。圜者
如圈,破者如玦。积埃填窍,攦指失节。
• 尸体被寒流冲浮而飘到水面上,两眼还斜侧瞪着好像在寻视。死
者好像知道亲人会来吊慰,哀痛得眼眶里充满了鲜血。似乎在诉
说暴死的悲痛心情,口不能说话而以此来表明心意。至于那些被
烧死的人,尸体残缺不全,模模糊糊难以辨别,有的尸体蜷曲如
圈,有的尸体破残如块。积起的尘灰填满了七窍,折断的指头脱
离了骨节。
事发后的描写,让
人感到深深的哀痛
之情,催人泪下。
为什么船民会遭遇?
1. 非常多的船只连在一起抛锚停泊。
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
• 排列的船桅遮天蔽日,聚集在江面上耸立着,远远望去
隐约像一座城郭。

2. 暴风突作,船只之间相互摩擦。
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尽赤。
• 狂风加快火势,火是由于木与木相互摩擦而起的。
对于船民遭遇
大家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
根据内容描述,
引例说明篇章的艺术魅力。
• 骈文的性质

• 祭文中主观情感
骈文的性质
• 用骈文形式来抒写当时老百姓所关切的重大事件,读来真实可
信,就如身临其境一般。

讲究语言的锤炼,谴词用字很精当。 富有表现力
和文采。
“ 穷阴涸凝,寒威凛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
“ 炎光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
“ 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隮而终
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
骈文的性质
 四六言,但没有采用四言六言相间定句的形式。

“ 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
“ 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
“ 圜者如圈,破者如玦”
“ 游魂不归,居人心绝”

“ 四六文”束缚更大,经常妨碍内容的表达。
作者并没有按四六言相间定句并且对仗十分工整的格式来写,但却不
逾骈文基本规矩。于是具有整齐、和谐和音乐性的优点,容易上口,
便于记诵。
骈文的性质
文写得圆活

第一段:眉目清楚而又一波三折,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一段 : 以议论、叙事、抒情转递,为全文之归结。

充分表现凄
丽哀婉的艺
术魅力。
祭文中主观情感
• 作者的哀悼之情,多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深切的哀悼和无
比的悲愤,倾注在对火灾的描写过程之中,奔走流淌在叙事的字
里行间,笔致哀婉,凄恻动人。

最后一段,对死者抒发感概并表示安慰和哀悼。作者悲动之时
,想到这次大火中的死者死得没有名声,又不是正常的老死病
死,于是对死者发出“天乎何辜,罹此冤横!”的呼声。
 寥寥数语,哀痛之情,动人肺腑。

末尾,写了死者亲属的哭祭。这时作者悲伤至极,由不得向天
发问,“天降其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表达了他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总结
• 在形式上继承了汉代辞赋和六朝骈文善于夸饰、长于抒
情的传统,从多方面烘托火灾的肆虐,铺张扬厉,词藻
典雅,但又摒弃了某些辞赋、骈文过分追求对仗精工,
生涩浮臃的弊病。

• 用骈文写的祭文,富有艺术感染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