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大汶口文化

→ 中国新石器时代
→ 年代:距今约 6500 年
→ 以泰山为中心区域
→ 著名遗址:大汶口遗址

泰山

大汶口遗址
葬俗
• 早期以单人葬为主,亦有较多合葬。
• 合葬以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为主,并且人骨排列
整齐。
• 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
有。
• 男性:随葬品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并使用狗作为
殉葬品。
• 女性:随葬品多生活工具。
• 亦有使用獐牙、獐牙勾形器和龟甲等随葬。

獐牙勾形器
葬俗
• 中期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墓为辅。
• 合葬墓→同性合葬、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
大人小孩合葬,其中以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
的数量最多。
• 男女合葬的人骨排列一般是男左女右,也有男性仰身
直肢,女性侧身曲肢面向男性,而随葬品大都在男性
一侧。
• 同性合葬墓大多是俩男性合葬。
• 随葬品的多寡不一较之前更加突出,多者达六十余
件,寡者则一无所有。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
而且很精致,并用较多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
头随葬,甚至用整猪、整狗随葬。中期的部分大墓和
中型墓设有二层台及原木搭成的葬具。
葬俗
• 后期时,合葬墓多为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个别一对
成年男女和小孩合葬,同性合葬消失。随葬品多寡不
一更为严重,多者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
•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氏族墓地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
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墓地上
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这些凶死者是氏族中的
新贵,均得到了厚葬。 

小孩与成年男女合葬墓→
陶器
• 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
陶器的制作以手制、轮修技术为主。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
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
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 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
砂灰陶的数量最少。中期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
陶。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
案。有少量的彩陶。
•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 1—2 毫米。
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
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出现了
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
有了创新。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陶器
彩陶

足鬶 (guī) 黑陶高脚杯

陶尊

白陶镂空豆
玉器
• 玉材→大汶口文化玉器所用材质有青玉、黄玉、碧
玉、大理石、绿松石等。玉材多采自山东泰山、邹县
和莱阳等地。还有些属于石性较大的玉石。
• 造型→几何形、圆曲直方复合形、人物动物形,由多
个小型饰玉组成的玉组佩造型。几何形造型又可分为
圆曲形和直方形。
• 工艺→先琢后钻法 ( 黄玉铲),大汶口遗址 4 号墓所出
骨雕筒,其上有绿松石珠镶嵌,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
嵌绿松石工艺实例。
• 种类→大汶口文化玉器的主要种类有礼器、装饰品、
工具等。其中玉串饰是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组佩造
型,在大汶口文化玉器装饰品中占主体地位。
玉器

↓ 玉钺 玉人面→

↓ 玉串饰
玉器
黄玉铲→

骨雕筒↓
玉镯↓
习俗和信仰
• 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
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
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
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他史前文化
所罕见。
• 陶器上刻画“太阳鸟”图案亦被学者认为是某种宗
教崇拜的痕迹。

獐牙勾形器
文字
• 在大汶口人墓葬中出土的刻符陶尊上出现
的图片,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最初的文
字。
• 其中一字意思为:“太阳刚刚从东方升
起”。
陶尊上的文字→
刻符陶尊↓
建筑结构
• 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
属于早期的仅有几处残迹,不得窥
其整体结构。
• 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遗址发现一 ↓ 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
座 20 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
门向南 , 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
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 4 个柱洞
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
坚实。大墩子墓中出土 3 件陶屋模
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尖
顶,有的有门窗,四周有檐,屋外
壁上刻有狗的轮廓线,它提供了中
期住屋的立体形象。
• 晚期建筑,在三里河遗址发现 4 座
房基。一座保存较好,平面椭圆
形,亦为挖槽筑基,室内有 1 米多
深的圆形窖穴,内有朽粟,被发掘
者认为是座库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