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现当代小说

鲁迅《祝福》
组员:周立学
林燕卿
林钎埼
●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
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最初发表于 1924 年 3 月
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
月刊第二十一卷 6 号上,后收入小
说集《彷徨》。
写作背景

20 世纪 20 年代 ,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
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
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封建社会的
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
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 , 1924 年 2 月 7
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简介

●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
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
“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
悲剧。
●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
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
情揭露。
● 阐述了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
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到鲁镇前 在卫山和小十岁的丈夫结婚,春天没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四叔家做工,很勤劳。

内 到鲁镇两年 春天改嫁贺老六。年底生孩子(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容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

情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节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爷家。沦为乞丐。
主题思想

《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
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

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
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
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人物简介
1. 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 勤劳善良,朴实顽强
● 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
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 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
被社会压垮了。
●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
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 鲁四老爷

● 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
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
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 鲁四婶

●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
● 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
● 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
么顺心。
● 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
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 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4. 祥林嫂的婆婆
●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
● 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
●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
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 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5. 柳妈
●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 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 , 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
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
●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
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
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6. “ 我”
● “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形象。
● “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
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 ,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
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
● 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
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
● “ 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
● 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
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
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
何的复杂心情。
● “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
以展现的。
● “ 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
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
视。
艺术特色

★ 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
➔ 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
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
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
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 作者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三次变化
第一次,“脸色青黄”
● 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 第三次,“令人毛骨悚然”
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 ● 精神已完全崩溃。
●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
第二次,“顺着眼” 合。
● 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 ● 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
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 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
❖ 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 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
❖ “ 眼角上的泪痕” 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
❖ “ 没有精神的眼光” 封建思想逼到绝境。
❖ “ 那眼珠间或一轮”的描写, ● 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礼会
● 不难体会到祥林嫂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 无声的控诉。
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 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描写
❖ 每个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身份地位
❖ 如祥林嫂的语言,她在文中虽然话不多却打上了封建地主阶级逼她走上绝路的时代
烙印,显示出了她的悲剧性格。
➢ 她在儿子阿毛死后,老是“直着眼睛”和别人讲孩子的故事,而且老是重复“真的,
我真傻”这句话,这是她对别人的倾诉,更是她内心的独白。
➢ 形象地表现了她遭到沉重打击后精神陷于麻木的状态,贴切地反映了她急于向
人们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心情,无法挽回的懊恼,使这个受压榨和践踏的劳动妇
女的悲剧更令人颤栗。
❖ 小说中针对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经历的人物精心
设计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
结构特点
❖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
林嫂的故事。
❖ “ 我”这个角色做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
有直接发生的(有无魂灵的对话)
➢ 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
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
➢ 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
有所见的(祥林嫂的外貌、
➢ 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 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

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
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
★ 准确而又贴切的词语运用
➔ 使文章鲜明生动且内涵丰富。
➔ 小说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鲁迅先生都经过仔细推敲,把它们安放在各自
恰当的位置,让它们共同为文章的思想服务。
➔ 如:对祥林嫂各个不同时期眼睛的描写。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眼
睛画好了,也就写出了一个人的灵魂。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
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 为了画好祥林嫂的眼睛,鲁迅运用各种词语进行刻画,传神地揭示她的内心
世界。
例子:“我”回到鲁镇遇见祥林嫂时的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
个活物”。

● 这里“间或”一词虽是虚词,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表示极其偶然之意
● “ 轮”本属名词,这里借为动词,虽是“转动”之意,却又不如“转动”灵活,而且在前面
用“间或”一词来修饰,这就将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均受到极大摧残的
祥林嫂的呆滞神态写得既精确又生动。
● 再看“活物”一词,作者把它用在人的身上显然是个贬义词,很显然,在这里鲁迅先
生仔细辨别词语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后,反其义而用之,以此表达对封建制度的
控诉,潜在之意是说封建制度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搞成了一个仅有一丝气息的
“东西”了,把她做人的权利剥夺殆尽。
总结:

❖ 《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

❖ 这篇短篇小说是对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小说的三个要

素――人物、情节、环境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呈现

出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性。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