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BCNB 3163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
崔宁》
姓名: 陈雨琪
黄诗琪
宋元话本小说
 话本,意思是说话的底本,又叫说话、词话,自宋代开始流行说书的娱乐形式,其内容为说

书人讲唱各种题材类型的故事,其讲唱内容的底本,即称为“话本”。话本也可以阅读,相
当于 21 世纪的小说。

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

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
响也最大。我们所说的小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

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此小说话本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
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讲述《错斩崔宁》的情节安
排和人物形象。
《错斩崔宁》的情节安排

情节安排

戏言 错斩 昭雪
戏言
 刘贵的戏言并不是致祸的直接依据,而是造成冤狱的间接原因。

 陈二姐开门迟了,意外得钱 而且酒醉的刘贵,就在得意和慎怪感情的支配下,由钱
想到 “ 卖” , 顺理成章地 编了段 “ 戏言” ,并以十五贯钱为证。
 刘官人回来——陈二姐接过钱问钱哪里来——刘贵骗说是把陈二姐典给一个客人,
日后在赎回——陈二姐不信但是十五贯钱在眼前,相信但是平日与刘贵没争吵,和
大娘也过得好——陈二娘要通知父母——刘贵不肯,认为通知了父母这件事就不能
办成,只能慢慢再与父母说——陈二姐问刘贵在哪里喝酒——刘贵说是跟客人写了
典身契约并在那里喝酒——陈二娘问大娘为何还没回来——刘贵说大娘是不舍得跟
陈二娘分离要等第二天才回来。
 从刘贵的回答和陈二姐的身份来看,就算 “ 至亲三口” 平时没有矛盾,但面对
“戏言”,陈二姐终究由“凝狐不决”到信以为真 。
错斩 邻居追赶上
陈二姐,把
两人一起带
大娘子认为陈二姐
是勾搭崔宁,见财
起意,杀死刘贵,
回去对持。
再一起逃走。邻居 府尹奏过朝廷
又再崔宁的搭膊中 ,皇帝下旨将
找到十五贯钱。 陈二姐和崔宁
陈二姐收拾衣服,打 凌迟示众。
算回娘家。陈二姐先
去朱三家借宿一晚,
并告知缘由,再让朱 陈二姐路途
三妈转告刘贵去娘家 休息时,遇
找她说清楚,第二天 到崔宁。两
才离去。 人结伴去褚
家堂。 府尹只听信员
外和邻居的说 府尹想快点了
结公案,就拷
辞,不听陈二 打陈二姐和崔
姐和崔宁的辩 宁,让他们屈
解。 打成招。

贼人潜入刘 第二天邻居
发现后,找
家,杀了刘 员外和王氏
贵,盗走了 为刘贵做主
十五贯钱 。

昭雪 大娘子守孝一年,
回娘家途中遇到静
新府尹捉拿静山大
王,用刑拷讯,得
知真相,才昭雪前
山大王。
冤。

大娘子到临安府伸
静山大王杀死老王
冤,告知新府尹静
,挟持大娘子做山
山大王的所作所为
寨夫人。

静山大王对大娘子
之后,静山大王洗
坦白自己杀了刘贵
心革面,念佛赴斋
,害陈二姐和崔宁

含冤而死。
刘贵
 不成大器

- 本来是有祖上留下的家产,但是刘贵不中用,读书不成功,改行做
生意还是亏本,把本钱都消耗殆尽。
 胡言乱语

- 因为醉酒和怪陈二姐慢开门,所以编了戏言骗说把陈二姐典当给其
他人。
( )
- 在遇到小偷时,对小偷穷追不舍,导致最后被杀。
陈二姐
• 到了“点灯时分”,陈二姐独自在家,谨慎地闭了门,在灯下打瞌睡,丈夫还没回来时,就算困倦也不到床上
去睡。
老实和温顺 • 刘贵回来时,陈二姐赶快替刘官人把手中的钱接过来放在桌子。而不是开了门就各自睡去。

• 刘贵说把她典与其他人,陈二姐听了,欲持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持信来,但回忆自己和刘贵及大
娘子没有争吵。
• 陈二姐再通过“刘贵跟谁喝酒”、“大娘为何不来”等问题来判断刘贵说的话。
聪明

• 轻轻地收拾了随身衣服,款款地开了门出去。
• 临出门,把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给他“拽上了门,并让邻居转告刘贵到娘家去找她。
善良
大娘子(王氏)
 过于独断

- 不听陈二姐的解释,独断地认为陈二姐必定是勾搭上了别的男
人,见财起意,杀了丈夫。
 临危不乱

- 遇静山大王抢劫时,临急心生一计,假意投靠贼人。
 懂得悔改

- 得知事实真相之后,认为自己连累了陈二姐和刘贵,于是又告
官,替他们伸冤。
崔宁

 轻浮

- 看到陈二姐时,认为陈二姐“虽然没有十二分颜色,却也明眸
皓齿,莲脸生春,秋波送媚,好生动人。正是:野花偏艳日,
村酒醉人多”。还主动搭讪陈二姐。

 你们认为崔宁是软弱的人吗?
通过《错斩崔宁》的分析,
说明话本小说的特点。
话本小说的特

情节结构特色 文本结构特色
即由一个人物或事件引
出第二个人物或事件 ,
再引出第三个人物或事

线性结构
其中常有一个重要 的线
索 , 起到贯穿和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有意识地采用了限制视
情节结构特色 角。

圆形结构
存在 一条隐藏的情节副
线。到话本的结尾处才
加以揭示。

限制视角
线性结构
 线形结构的情节设置通常与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相配合。

大娘子在巧合下得
刘贵的丈人资助他
大娘子 被山贼劫持 知事情的真相 , 山
十五贯钱当做生意
为山寨夫人。 贼才是杀害刘贵的
的本钱。
凶手。

小娘子在回娘家的
刘官人酒后回家戏 路上与崔宁结伴同 关键线索
言已卖掉小娘子。 行 , 被捉后双双蒙 就是十五贯钱。
冤被斩。

小娘子听说要被卖 夜里小偷进门行窃
掉后连夜逃走 , 没 , 将刘贵杀害 , 抢
上门闩。 走十五贯钱。
限制视角
 《错斩崔宁》也存在一个被有意省略的情节 , 即究竟是

谁杀死了刘贵。

 设置了一个明显的悬念。

 后来大娘子发现真凶是由于巧合。巧合成为情节发展的

一个环节。
文本结构特色

套盒结构 词文相生
套盒结构
 话本小说都有 一个相对独立的开头部分。
 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构成类似民间工艺品“套盒”的结构关系 , 即大套盒 ( 正文部
分 ) 装小套盒 ( 开头部分 ) 。两部分形成互文关系。

开篇诗 / 词 来概括题
旨或引 出
人物及故 起到
对“开篇 诗 / 事 “暖
开头 入话
词”的解释
场”作

某些话本在入话和正文
头回 之间插入一个与正文主
题相似或相反的小故事
套盒结构
 开篇诗与入话表述“世路狭窄,人心叵测”的题旨,劝诫世人哪怕一颦一
笑都要非常谨慎,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 在正文之前有一个小故事作“头回”。

讲魏生进京应试高中榜眼,却因与妻子在书信中互开玩笑,被他人抓 住
把柄,断送了锦绣前程。
 “ 头回”故事与正文故事中刘贵因酒后一句戏言,招来杀身之祸,连累几
条无辜性命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说明言行不谨慎会招致祸端,意旨
相同。
 开头部分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 , 同时便于听众 在一开始就能抓住故事的主
题。
 实现话本小说“劝诫”和“娱心”的双重功能。
词文相生
 “ 词文相生”:话本小说通常以诗词开篇 , 以诗词结尾 , 在散体的叙述语言中不时
插入诗词。
 话本正文部分插入诗词或骈句主要有以下功能
1. 写人状物、 2. 摹状景色场面、 3. 抒情议论、 4.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 《错斩崔宁》正文则插入诗词八处。

世路崎岖实可哀,傍人笑口等闲开。 哑子谩尝黄蘖味,难将苦口对人言。

白云本是无心物,又被狂风引出来。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回。 善恶无分总丧躯,只因戏语酿殃危。

野花偏艳日,村酒醉人多。 劝君出话须诚信,口舌从来是祸基。
说明话本小说在中国小说史
上的地位。
1) 宋元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
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

宋元话本——用白话讲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变

迁”。明清的白话小说主要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水浒
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
的产物。
话本小说通常以诗词开篇 , 以诗词结尾 , 在散体的叙述语言中不时插入诗
词 , 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词文相生” 的艺术表现手法。

独特的情节结构 与“套盒结构”、“词文相生”等文本结构使宋代话本小
说的艺术结构别具特色 , 产生曲尽人情、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 对后世的
小说戏曲创作产生深 远影响。

“ 线形结 构”、“圆形结构”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常规情节结构。“词文
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在后世章回小说中广泛运用 , 产生独具民族语言
魅力的艺术效果。
2 )由以事写人的 “ 话本 ” 首其端 , 小说登上了 “ 写人”
的峰巅 , 从而凭借其瀚浩的容量 , 舒展了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人
生图画

 先 秦小说多半是琐碎芜杂的言论 , 到了汉魏六朝 , “ 志怪” 和 “ 志人” 等流派

才把 “ 小说 ” 发 展为笔记体作品 。 唐代的 “ 传奇 ” , 又进而使它演变为 “


传写奇事 ” 的 “ 故事体” 作品 。 就故事的完整性和作 品的 “ 文彩 ” 、 “ 意
想 ” 而言 , 唐传奇堪为佳作 , 但它仍然 跟史传文、 记叙散文等文体缠夹不清 ,
难免与生活本来的样子存在隔膜 。

 由以事写人的 “ 话本 ” 首其端 , 小说登上了 “ 写 人” 的峰巅。


谢谢各位 ~ 西厢记再
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