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生命價值與哲學思惟

核心通識
109-2
對錯
2
上週部分摘要
上週我們從如何去理解「本來可以做其他選擇」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這個語言表達式開始,來討論自
由的形上學問題。世界有開放的可能性嗎?我們真的有
選擇的自由嗎?

我們討論了「決定論」、「預測」、「被決定」等等概
念,並考慮它們與道德責任與道德評價的關係。

我們也討論了非決定論的選項,以及道德責任是否要求
決定論的問題。最後我們也簡短討論了消極與積極自
由、不同版本的決定論、相容論等等不同的看法。
3
道德對錯問題
假設你在圖書館工作,也負責檢查書有沒有被偷走。而你有位
朋友看上了圖書館裡一本很昂貴的參考書籍,想要據為己有,
希望你睜一眼閉一眼不要舉發他。

這時你心裡可能會有很多想法,比如你擔心如果假裝沒看到,
到時候他被抓了說不定你也會出事;也有可能因為你自己也需
要查閱這本書,所以你希望把書留在圖書館裡。

但你也可能根本就認為他的要求是錯誤的:他根本不應該要求
你做這種事,而你當然也不應該幫助他。如果是這樣的話,你
的意思是什麼?而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又是什麼使得它是
正確的呢?

4
對錯與規定
「這是錯誤的」意思並不是說,或不只是說「這是違反規
定的」。比如說可能會有一些壞的規定,禁止了本身沒有
錯的事情,像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法律禁止批評政府等等。

另外也有一些壞的規定,要求人們去實行本身就不對的事
情。比如某些國家在以前要求旅館、餐廳與公車實施種族
隔離等等。

對與錯與是否違反規定雖然相關,但卻不是同一件事。若
非如此,我們就不能像評價行為一樣,去評價規定本身對
錯與否了。
5
不對、不舒服、不公平
回到一開始的例子,如果你認為幫助你的朋友偷書是 不對的 ( 即便你只
是假裝視而不見 ) ,當你這麼做時就會覺得不舒服:雖然你也不願意拒
絕幫助朋友,但在某個重要意義上你並不想做這種事。現在我們想問的
是,你不願意去做它的原因從何而來?這種想法的動機 / 理由是什麼?
 答案一般的選項包括抽象的道德規範、具體的道德情境、演化來的罪惡
感、或宗教給的指示等等;稍後都會提及。

要說某種作法是錯的,在不同情況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但在眼前的
案例中,如果需要你解釋這一點的話,你可能會說幫助朋友偷書對於其
他讀者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可能也和你朋友一樣需要這本書,而這本
書如果在閱覽室裡的話想參閱的人就可以去看了。此外你也可能讓你的
朋友偷走這本書對不起學校,畢竟它支付你薪水的部分原因就是為了防
止這樣的事發生。
 為什麼不直接說偷東西就是不對的呢?

6
受影響的他人
以上這類想法考慮的是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雖然並不一定是直
接影響他人的感受,因為也有可能他人永遠也沒發現書被偷
了,但總之這麼做似乎是對他人的某種損害。

一般來說,去認為某件事是錯誤的,考慮到的不只是它會 影響
做這件事的人,還有它潛在上會影響到的其他人。其他人如果
發現事情始末的話,不僅會不高興,多半還會極力反對。

但假設你跟朋友說了上面這些考慮,他卻說:「我知道學校跟
圖書館長不希望有人偷書,而其他讀者如果發現他們要找的書
不見了也會很不高興。但是誰在乎他們呢?我就是想要這本
書,為何要在乎他們高不高興呢?」

7
失敗的說服
你之所以要和朋友爭論這件事,去論證他計畫所做的事情
是錯誤的,就是要給他一個不做那件事的理由。但假如準
備做壞事的人真能逃過懲罰,而且他又真的不把他人 ( 的
感受 ) 當回事,他又有什麼理由去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通
常被認為是錯誤的事呢?

偷東西只是諸多錯事的其中一種;如果在此我們沒有好的
答案,那麼同樣地,所謂惡人能過透過不當的方式去獲得
自己想要的東西或結果,從他們自己的角度為何不應該這
麼做呢?而如果我們在這裡放棄了,承認沒有進一步的理
由可以解釋 / 說服他們不應該那麼做,又是什麼意思呢?

8
如何使他們在乎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在乎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但
即便有人完全不把他人當回事,我們多半也不會認為他因此
就可以不用遵守道德了。

如果有人只是為了偷一個錢包而殺人,視人命如草芥,我們
認為他不能因為冷血就被原諒。他不在乎別人這一點並不能
為他的行為做好的辯解:我們認為他應當在乎,但這是為什
麼呢?

對這樣的提問有許多種可能的回答;其中有一類回答是試圖
找出這個人在乎的某種東西,然後把它和道德關聯起來。這
是透過道德以外的力量去說服人不要行惡。
9
宗教的約束
比如有些人相信,即使在世時做盡惡事,也僥倖逃脫
法律的制裁,但這些行為違反了神的誡命 / 旨意,因
而在死後會被神懲罰,比如下地獄,或是轉世之後要
還債等等。反之如果能克服慾望不去做那些壞事,死
後就會被獎勵。

根據這個看法,即使看起來做壞事對自己有利,但實
際上並非如此。這些人可能進一步認為,如果這樣的
宗教約束不存在的話,道德就只是幻覺而已;「如果
上帝不存在的話,做什麼都不礙事。」他們或許會這
麼說。
10
宗教作為道德基礎
這類觀點將宗教視為道德的基礎,但卻略顯粗糙。一個比
較細緻的說法主張,遵守神的誡命並不是出於害怕懲罰,
而是出於對神的愛:神愛世人,身為世人之一的你也應該
愛祂;為了不冒犯祂,你就應該希望去遵守祂的誡命。
 跟宗教有關的相關考慮,主要有預知與自由以及惡的問題兩
個,這也與上週的自由意志形上學有關。

但無論我們怎麼解釋宗教給的動機,對這類答案還是會有
一些疑慮。首先,有蠻多人不信相關的宗教,卻仍然能夠
判斷是非,比如認為人不應該為了偷錢包而殺人,即便他
能夠逍遙法外。

11
道德的來源
再者,即使神真的存在並且禁止某些事情,這仍然不能使
得這些事情成為錯誤的。比如謀殺本身就是錯誤的,而這
應該也是它被神禁止的原因 ( 如果真有這回事的話 ) ;對
比看來,神不能 ( 或不應該 ) 單透過禁止就使得一些事情
成為錯誤的,比如穿襪子時先穿左腳再穿右腳。

如果神會因為你穿襪子的方式而懲罰你,那麼你再那樣穿
襪子就是很不明智的,但並不是錯誤的。此外,害怕懲
罰、喜歡獎賞、甚至是對神的愛,看來並不是遵守道德的
正確動機:如果殺人、說謊或是偷竊是錯誤的,是不應該
做的,難道不是因為它們對受害者是壞事嗎?

12
慾望與關心
剛提到的這點,可能也可以用來駁斥其他用行為者自身利益來當作道德
動機的論點;比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或許是個明智
的建議,但它之所以多半有效或許是因為當想到你所做的事情會影響別
人對你的態度之後,不得不有所收斂。假如說你做了好事他人永遠不可
能發現,或壞事卻總能及時逃走,這樣的說法就不見得適用。
 其實文獻上對這樣說法的批評多半是:每個人的喜好可能很不一樣,用它
來當道德的準則太主觀;這點我們待會就會看到。

有人認為對他人直接的關心 ( 而非出於自己的利益 ) 才是道德的基礎,


而且是無可取代的基礎。然而,我們通常認為人人都應該遵守道德,但
我們能設想人人都關心他人嗎?顯然是不行的,因為至少有一些人非常
自私,而另一些人雖然沒那麼嚴重,但可能只關心他們熟識的人,而非
其他所有人。因此當我們說每個人都不該傷害任何一個他人,包括不認
識的人,基礎何在呢?

13
為什麼我的作為要合乎道德?
有一個反對傷害他人的普遍論證是這樣的:即使人們自利的心
十分強烈,以至於最終而言還是會待人刻薄,但人們仍然有某
種理由去關心他人。「要是別人也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
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說法對執意犯行的人是無效的;但要記得這裡
不是在討論怎麼樣勸誡別人收手,而是討論「為什麼我的作為要
合乎道德?」這個一般性的問題。

要說清楚這個論證如何起作用並不容易;假設當你外食結束後
正要離開店內時下起了大雨,而一時的僥倖心理讓你準備順手
拿一把他人的雨傘;一旁看到的人脫口而出, 「要是別人也這
樣對你,你會怎麼想?」或許你會啞口無言,但心裡會想說,
「我會不開心,但如果我運氣好的話,我一直都不會遇到這樣
的事。」
14
道德的客觀性
但人的運氣不可能一直都那麼好;實際上要用傘時卻發現
被偷走了,你可能會想:「那把傘也不便宜,而且我是因
為注意天氣預報才特意帶傘的,結果現在果然下雨了。偷
傘的人真的是 %&*#@% !」基本上,「你會怎麼想」這
樣的論證所要喚起的就是這樣的情感 / 感受。

但情感 / 感受並非舉世皆然。如果當一個人偷傘的時候你
問他,「要是別人也這麼對你,你會怎麼想?」而他回答
道,「我不會生氣,或是我雖然會生氣,但因為我不在乎
他人的感受,所以我也不認為他人應該在乎我的感受。」
道德的客觀性,似乎不應該立基於情感的主觀性。

15
客觀性與普遍性
道德的基礎或許出於如下的信念:某個人 ( 或動物 ) 受益或
受損,不僅在於當事者自己看來是好事或壞事,而是從普
遍的角度看,它本身就是好事或壞事。
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有人會說,被歧視或騷擾的本人不介
意,也不代表那些歧視跟騷擾不算數或沒問題。

所以總的來說,人們在決定做什麼的時候,就有理由不僅
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也要考慮他人的。此外,如果人們
只考慮到某些特定他人 – 比如他特別關心的家人和朋友 –
那也是不夠的。當然我們事實上都更關心一些特定他人,
但原則上我們應該顧及所有人。我們希望即便他人與我們
素昧平生,他們也不該損害我們。
16
自我 vs. 他人的利益
即使上面說的大致正確,也不過是勾勒出道德泉源的輪廓
而已。比如它並未告訴我們應當如何考慮他人的利益,並
且如何衡量這些人的利益與我們自己及親友利益之間的輕
重。它也沒有告訴我們,比起我們自己的國民來,我們對
其他國家或是地區的人民應當關心到何等程度。儘管很多
人都接受了一般意義上的道德,但是關於細節的孰是孰非
仍然眾說紛紜。

比如說,你是否應該關心其他每一個人,就像關心你自己
一樣?你是否應該愛人如己?或許你每次去看電影的時候
都應該問自己,「如果我把買票的錢捐給更需要的人,是
否會帶來更多的幸福?」
17
無私的程度
只有極少數人 ( 或甚至沒有人 ) 能如此無私;而且如果真有人可
以做到的話,他或許也該同意在所有他人中,他也應當如此公
正,不能偏袒自己的親友。情感上當然我們都會偏心,但原則上
或許我們不應該。比如剛剛看電影的例子,如果是帶自己的孩子
去遊樂園玩的門票錢,有可能會比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更難取捨。

這種程度的公正無私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要求都太高了;能做到這
點的人可說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聖人,而且大概不存在。但無論如
何這在道德哲學裡是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知道絕對的無私是不可
能也不合理的,但我們應該努力做到多大程度的無私?你是一個
獨特的個體,但你也能意識到,你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而且
從外部來看,你並不比其他人重要。

18
無私程度的正確性
這樣的看法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呢?你 ( 或說我們之中
的每一個人 ) 是一個有某種重要性的個體,否則我們也
不該認為其他人應該在乎你並從而善待你了。對每一
個人來說,自己多半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但從第
三人的觀點看,民眾中的某人不該比其他人更重要。

我們不僅不清楚應該在多大的程度上保持無私;即便
這個問題有正確的答案,我們也難以知道它正確性的
來源。我們還可以追問是否對每個人來說,在自私與
無私之間只有一種單一正確的方式去保持平衡;或許
答案人人各不相同,需要依各自動機的強度而定?
19
普遍性 vs. 個殊性
對與錯的標準應該要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嗎?一般認
為道德具有普遍性:如果做某事是錯誤的,那麼無論
是誰做都是錯誤的;例如如果因為想要偷錢包而殺人
是錯誤的,那麼不管是誰來做,它都是錯誤的。

但另一方面,如果考量個人動機的話,或許一些人也
有去做這些事情的理由;畢竟人的動機百百種,也因
此很難有單一適用的是非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人們
的基本動機各不相同的話,好像也就不會有一個人人
都有理由遵守的基本行為標準。

20
正確的道德動機
以下我們考慮三種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雖然它們都不
完全令人滿意:

1. 我們可以說對與錯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但是
並非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力行對的事與避免錯的事:只
有有著正確的道德動機 ( 特別是對他人的關心 ) 的人才
有理由因為這件事是對的而去做它。

這個說法確保了道德的普遍性,卻讓步了它的規約性。
此外說某人去謀害他人是錯誤的,但他卻又有很充分的
動機去傷害人,似乎也有些自相矛盾。
21
行動的理由
2. 我們可以說對與錯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並
且人人都有理由去力行對的事,但是這些理由並不依
賴人們實際的動機。不如說這些理由是用來改變人的
動機的,假如這些動機本身是不正確的話。

這個說法把道德與行動的理由關聯了起來,但卻沒說
清楚這些不依賴於人人都有的實際動機的普遍理由是
什麼。比如說一個犯罪者的一切實際動機或慾望都要
求他去做那件不好的事,但他卻有理由不去做,這是
什麼意思呢?

22
道德心理學
3. 我們還可以說道德其實並不是普遍的,而且道德要
求一個人做的也只是他有理由去做的,而這些理由又
依賴於他對他人普遍的關心程度而定。如果他有強烈
的道德動機,也就會有強烈的道德理由和道德要求。
如果他的道德動機非常薄弱,甚至根本沒有,其道德
要求也就會隨之非常薄弱或根本沒有。

這個說法似乎比較符合人的現實心理,但卻和通常的
道德觀念相悖:一般認為道德規定應該是一體適用
的,而不只是對特定人群適用。

23
道德相對性
我們比較不同個人的動機時,道德要求是否普遍的問題就
會出現;不僅如此,在我們比較不同社會和時代的道德標
準時,此問題也會出現。很多我們認為是明顯錯誤的事
情,在以前卻被多數人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比如奴隸制、
活人獻祭、種族隔離、世襲階級制等等。

有些我們現在認為是正確的或至少是道德上可允許的事
情,將來也有可能被後人認為是錯誤的,即便我們不容易
舉例子。如此看來,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關於這一切會有
絕對的道德真理 ( 先撇開我們能否知道它 ) ?如果主張對與
錯是隨著特定的時空以及社會背景而變化的,是不是更有
道理呢?
24
因時制宜的道德
在一些情況下,行為的對錯顯然是依賴具體情況而定
的。比如說你跟朋友借了一把刀,當他需要的時候把刀
還給他是對的。但如果你在借刀的期間他因為一些原因
想要拿把刀去傷害他人,此時你似乎就不應該還他了。

這不是太嚴重的相對性,因為它並未顯示道德在最根本
的層次上是相對的;這只是意味著基本的道德原則雖是
同一個,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會要求不同的行為。
 考量康德的定言令式 (categorical imperatives) 及其例子。

25
極端的相對主義
一些人相信更深一層的道德相對性;這種觀點主張,對與
錯的最基本標準 – 例如殺人是否是錯誤的,或你應該在多
大程度上為他人作出犧牲 – 完全依賴於你所生活的社會接
受的是什麼樣的道德標準。

作者認為這種觀點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人總是能夠批評自
己的社會中所接受的道德標準,而且主張這些標準在道德
上是錯誤的。但若是如此,似乎就需要訴諸一個更客觀的
標準,一個「真正的對與錯」的概念。雖然很難去說這個
客觀標準是什麼,但如果要說我們不是盲目地遵從社會的
看法,似乎就需要設定這種具超越性的道德原則。

26
個人主義
關於具體的道德內容有很多問題,比如對他人的關切與
尊重應該如何表現?我們是應該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願
望呢,還是只要自己不去妨礙他們即可?我們應該用什
麼方式關心他人?作者沒有要探討這些比較特定的問
題,而是持續關注道德的一般基礎在什麼意義與何種程
度上是普遍且客觀的。

在此作者要回應一種對於道德觀念整體的反駁;這種觀
點主張,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其唯一動機只是這麼做
讓他高興,或是不這麼做讓他難過而已。若是如此,那
麼要把對別人的關心作為道德的基礎自然毫無希望。
27
道德動機 vs. 情感
從這個觀點來看,即使是明顯的損己利他的行為也不過是
為自己著想而已:這麼做的人只是想避免不做所謂正確的
事的內疚感,以及想感受做所為善事而覺得心安理得的成
就感。但若他沒有這些感覺,也就沒有履行道德的動機
了。

的確,當人們做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常常
( 雖然並不總是 ) 會感到高興;同樣地,如果他們做自己認
為是錯誤的事情,也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但這並不意味著
這些感覺就是他們行為的動機。在一些情況下,是另有動
機產生了後續的道德行為,而這些感覺是動機與行為的結
果。
28
作者的立場
如果你認為做正確的事的唯一理由只是為了讓你自己快
樂,你反而不會感到快樂;要讓你自己快樂,必須要有
某種別的理由。相對來說內疚感與錯誤的事也具有一樣
的關係:內疚感不能是唯一你不做那些事的理由。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做他們想做的事背後有各種動
機,比如我之所以想把錢包給某個人,可能只是因為他
拿槍指著我。又比如說你跳進水中去救一位不會游泳的
人,並不是因為這麼做讓自己快樂,而是意識到他的生
命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這就是我救他的理由,就像
情況如果反過來,他也有理由來救我一樣。
29
結語
道德哲學通常想論證人人都具有一種能力,使得我們能夠超
出自己的私利,去做不偏袒的決定。但不幸的是,這種做事
的動機或許被深深地埋藏著,並且在某些人身上永遠不會出
現。無論如何,這種動機需要和其他那些強有力的自私或至
少個人動機競爭,才能控制我們的行為。要為道德做論證來
支持的困難之一就在於人的動機數不勝數,難以通盤考量。

在道德哲學裡面有很多專有名詞,比如效益主義、義務論、
結果論等等,以上的討論都沒有提及。我們順著作者的思路
討論一些道德基本問題,但在專業的討論中,其實道德哲學
充滿了嚴格規定的概念,常常也可以很艱澀難懂。

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