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如何提出问题意识

2022 论文写作通识课

何贝莉
中 央 美术 学院 实验 艺术学 院
目录
1. 何谓问题意识( what )

2. 为何要有问题意识( why )

3. 如何提出问题意识( how )

4. 有问题意识之后……

5. 小结
1.1 WHAT- 定义及其与论文的相关性

“ 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需要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
“ 问题”决定于眼光和视野,体现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导向,寓含着创新点。
突出“问题意识”,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并且组织自己的研究过程。
这样的研究,才会言之有物,具备洞察力;才会致力于探索事物发展的实在逻辑,而不以重
复大而无当的“普遍规律”为目标。
—— 邓小南《祖宗之法》
1.2 WHAT- 举例

摘要:
沿着马克思技术控制(理论来源或学术领域)的思路,本文从组织技术和科学技术视角
(研究视角)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一方面(论证一),经过平台公司对
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平台系统与消费者取代了平台公司对骑手进行管理。平台公司看似放弃
了对骑手的直接控制,实则淡化了雇主责任;劳资冲突也被相应地转嫁到平台系统与消费者
之间。另一方面(论证二),“数字控制”从实体的机器、计算机设备升级为虚拟的软件和数
据,平台系统通过潜移默化地收集、分析骑手数据并将数据结果反作用于骑手而使劳动秩序
成为可能。(结论)数字控制不仅削弱着骑手的反抗意愿,蚕食着他们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还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对自身的管理过程中。数字控制还表明,资本控制手段不仅正从
专制转向霸权,而且正从实体转向虚拟。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陈龙,载于《社会学研
究》
2.1 WHY- 为何要有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与论文的关系
若没有问题意识,则无所谓论文。
因为论文的基本逻辑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置换成论文的基本体例也就是导论(引言)、正文(论证部分)和结论。

二、研究性提问的两个来源
1 、在某个领域中,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们还不知道,但需要知道,且目前有条件也有可
能知道的。
2 、当前面临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需要提供知识。
2.2 WHY- 知识的四种类型
一、实证(经验)知识
可产出的论文形态有田野考察报告、口述
访谈。
张愉老师对丽江六合门的研究,
陈明强老师对结婚证的研究,
邱志杰老师的地图研究等。

二、阐释(叙述)知识
可产出的论文形态有创作谈、综述、民族
志。
马林若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2.2 WHY- 知识的四种类型
三、批判(评价)知识、解构(后现代)知识,以及基于以上四种类型综合而来的综合知识
可产出的论文形态是学术专著。
3.1 HOW- 从目标出发提出一个(日常)问题
一、个人目的
改变现状的热情,满足对特定现象(对象)的好奇心,从事某类型研究的渴望,出于未来工
作机会的考量。

二、实践目的或社会目的
改变社会现状、达到某特定群体目标或改善、满足某人群、某地方的需求。

三、研究或学术目的
了解并对社会现象产生见识。研究在学术环境中进行,我们要问这是否能够在理论或方法上
创新、是否填补某领域的空缺等。

*** 通常,这三个目的是共存的,但比重会有所不同 ***


3.2 HOW- 从日常生活问题转化为问题意识的六个步骤
3.2.1 第一步:理解你的个人观点
1 、对于你的研究兴趣,你有哪些知识?(第一次摸盘子要完成的工作)
2 、有哪些个人经历会影响你对这个兴趣或问题的研究?
3 、对于这个研究兴趣或对象,你有哪些看法、偏见和观点?
4 、你是否对这个研究兴趣或对象已有某些结论,如果有,是什么?
5 、如何辨识并控制个人偏见、观点、情感,以保持作为研究者应有的中立?
3.2.2 第二步:选择研究的关注点
1 、你是否能清晰的界定研究兴趣的关注点?若是,请陈述。
2 、你关注的对象是个体(包括自我和他者)、群体还是组织结构,或事件、现象?

*** 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非常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导向你所要选择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法 ***


3.2.3 第三步:选择研究的角度
1 、哪些学术领域能最好地帮助你进行研究或者给你提供切入点?(如果你考虑的不只是一
个角度,那么每个角度选择一个合适的学科领域)
2 、这个学术领域的哪些具体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较好的帮你探索和确定研究兴趣?
3 、在这个学术领域,你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和方法论?
4 、你还需要补充学习哪些学术领域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

该书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后世所进行的重新书写为背景,探
讨了义和团运动经历者的见闻、历史学家的叙事和具备象征意义的政治神话之间
的紧张关系。义和团运动的经历、事件与神话是作者观察历史书写与政治宣传的
窗口。柯文关注了所有可用的资料来源,地方志书、官府档案、国外报刊、文人
与传教士的书信、日记、义和团的揭帖、经历者的口述等,吸收了大量有关义和
团运动、民间宗教和政治宣传的学术研究,用其精湛的技巧构建了本书的叙事结
构。该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观察了义和团运动对历史学家、经历者与神话
制造者所赋予的不同意义。
3.2.4 第四步:研究兴趣陈述
1 、我的研究兴趣、问题和关注的事物是……(用不超过 7 句的完整句来回答)
2 、在不改变主要观点的情况下,删去两个最不重要的句子。
3 、将剩下的内容浓缩为三句话。
4 、确定最后三句话能够满足以下要求:

能表明你的研究兴趣(你在研究什么?)
能表明你的研究角度(你怎样来观察它:研究方法或材料来源)
能表明你的研究立足点(你研究的学术领域是什么)
3.2.5 第五步:提炼研究对象
不要以个人的立场来提炼研究对象,而是要进入一个正式的学术语境,把日常用语转化成某学科的专业术语—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研究与外界的关注和相关学术团体的工作一致。
eg :“冲突”的定义,一般情况下,解释为不同意、争论或两个政党间的不同目标。
但在用于历史学时,其含义是指战争,如武力冲突。
用于组织心理学时,其含义是标准决策机制在组织上被打破。
用于社会心理学时,是指当两个团体意见不合时所产生的行为。
用于个体心理学时,是指个体的内部斗争。
用于文学时,是指任何阻止人物达到某一目的的因素。

1 、查询研究领域内的字典、百科全书和手册,用查找到的专业术语对应你的相关概念。
2 、用查找到的专业术语重新进行研究对象陈述。
3 、检查重新写好的陈述是否表达了你的最初的研究兴趣。
3.2.6 第六步:确定研究范畴
1 、根据重新写好的对象陈述,查找讲述关于研究对象核心观点的百科、手册、年鉴和其他参考资料,
确定主题领域(研究范畴)。
2 、对查找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尤其是对当前流行的作者和理论。
3 、研究范畴太大或太小时,都不适于操作,这时要适时调整研究范畴,根据时间和精力,设定为可操
作性的程度。

eg : 1988-2013 年中国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关注
满族萨满跳大神仪式的报媒传播景象研究
2000 年以来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中的时间隐喻研究
身份认同视角下虚拟偶像的中国粉丝消费动机研究 ——以初音未来为例
3.3 提出问题意识的常见思路 - 找矛盾
显而易见的问题与隐而未现的问题
3.3.1 类别不同的矛盾( Contradictions of kind)
原始资料认为某事物属于(或不属于)某个类别,但你并不这样认为。

eg :某些宗教团体因为他们的奇特信仰而普遍被视为“异端”(原始资料的观点),但那些
信仰在本质上与一般宗教并没有不同(你的观点)。

在下面的框架里,试着将 X 或 Y 换成你自己的条目。
在每一种情况下,你都可以提出相反的情况。
1 、虽然 X 似乎是个 Y ,但它不是。
2 、虽然 X 似乎是 Y 的一个必要特征或性质,但它不是。
3 、虽然 X 似乎是好的 / 重要的 / 有用的 / 漂亮的 / 合乎道德的 / 有趣的……但它不是。
3.3.1 研究案例
《消解性别》 - 巴特勒

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
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
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本书中,她考察了乱伦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
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
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性别是流动的吗?》 - 海因斯

美国 GoldieBlox 玩具公司生产了性别中立的玩具,试图挑战人们对儿童玩具的性别刻板印象。为避免对同性
恋家长的歧视,法国议会已决定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词从教育系统的官方文件中去除。英国地铁与加拿
大航空公司取消了“女士们先生们”的广播开头,改用 “大家好”,以推广性别中立,

传统的二元的男女性别角色在如今还有效吗?为什么有人的生理性别和性别认知不一致?我们的性别表达
是怎样被建构的?我们正在步入无性别的社会吗?
3.3.2 部分 - 整体的矛盾( Part-whole Contradictions )
认为原始资料 - 素材弄错了某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eg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美育在教育中没有分量(素材 - 大众观点);但实际上,对一个完
整的教育来说,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的观点)。

1 、虽然 X 似乎并不是 Y 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是。


2 、虽然组成部分 X 似乎以 Z 的方式与组成部分 Y 有关,但其实并没有。
3 、虽然大家认为所有的 X 中都具有 Y 这个组成部分,但其实没有。
3.3.2 研究案例
《冲绳现代史》 - 新崎盛晖

冲绳(琉球)原为中华朝贡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19 世纪被迫从该体系中分离出去,成为日本的一部分,但和
中国,特别是台湾地区,一直保持相当密切的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冲绳因发生极其惨烈的战斗、大量平民
的伤亡和被迫自杀而引起世界持久的关注。二战结束后,冲绳被美国占领,后又成为美国在日本的主要驻军地区,
造成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而冲绳地区人民反占领、反基地、争民主的社会运动也一直持续不止。这些因素
使得冲绳成为战后东亚地区冷战的现实标本与持久的和平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亚区域内日趋密切的国
家和地区关系中,引发了新的讨论和关注。

《农民社会与文化》 - 芮德菲尔德

社会与社会之间是在不断地彼此交流着。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都是在交流着。
不仅如此,甚至农村的文化都不是封闭式的文化。人们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也都是在交流着的状态。所以作者得出一
个结论:把人群当做一个个孤立体去研究,那是荒唐的。要研究一个群体首先必须对它的广阔的背景做充分地了解。
也就是说:不能只局限于从“小传统”( little tradition )的视角去观察一个群体,而应当采取更大的观察整个文明
背景的角度去进行工作才能使调研工作走上正道,即应该从“大传统” (great tradition) 的角度区规划和执行群体的
研究。
3.3.3 发展的 / 历史的矛盾
( Developmental/historical Contradictions )
你主张原始资料弄错了你的研究对象的起源、发展或历史。

eg :有人认为近 20 年以来,中国青年职业艺术家的收入在持续增长(资料 - 素材观点);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的观点)。

1 、虽然 X 可能是稳定 / 增长 / 下降的……但它不是。


2 、虽然 X 可能起源于 Y ,但它不是。
3 、虽然 X 之发展的顺序可能是 1 、 2 、 3 ,但它其实是 3 、 2 、 1 。
4 、虽然 X 可能是(不是)某个更广泛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是)。
3.3.3 研究案例
《大转型》 - 波兰尼
经济的进步往往是以社会混乱为代价,如果混乱程度过大,整个共同体就
会在这个过程中瓦解。换而言之,有时进步的速度本身具有毁灭性,其代价是一
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震荡期就耗尽人的一生。用长远收益来为眼下的破坏做辩
解是无力的。为了保护共同体成员的福祉,社会上上下下都自发产生了反向运动。

《逃避统治的艺术》 - 斯科特
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
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
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
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
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
治。
3.3.4 外部的因果矛盾
( External cause-effect Contradictions )
你可以认为原始资料假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或者原始资料假如不存在的因果关系其实
存在。
eg :一个用来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新方法是“战斗营”概念(资料的观点),但有证据显示,
它的效果并不明显(你的观点)。

1 、虽然 X 似乎会导致 Y ,但并非如此。


2 、虽然 X 似乎会导致 Y ,但 X 和 Y 皆是由 Z 所导致。
3 、虽然 X 和 Y 似乎有因果上的相关,但它们并没有。
4 、虽然 X 似乎足以导致 Y ,但它不是。
5 、虽然 X 似乎只会造成 Y ,但它也导致 A 、 B 、 C 。
3.3.4 研究案例
《乡土中国》 - 费孝通

“ 文字下乡”一篇中谈到:文字为何不下乡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
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
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
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
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闻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
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
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3.3.5 角度的矛盾( Contradictions of Perspective )
这类矛盾比较抽象。前面提到的大多数矛盾并未改变讨论的情境,但在角度的矛盾上,建议
大家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事物。

eg :人们一般都认为广告最多只具有某种商业或经济功能(资料 - 大众的观点),但事实上,广
告也是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实验室(你的观点)。

1 、 X 已在 Y 的语境下被讨论了很久,但一个新的理解语境揭示了有关 X 的新事实。(新的语
境可以是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经济的、学术的、道德的、与性别相关的等
等)
2 、 X 一向(被用来)解释 Y ,但新的理论让人对 Y 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乡建的单一主体叙
述)
3 、对 X 的分析一直是运用 Y 理论或价值系统,这导致了某种对 X 与 Y 关系之间的驳斥。但现
在我们看到了 Y 与 X 有了新的联系。(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
3.3.5 跨界 - 才会有多角度
3.4 有问题意识之后
一、细化或丰富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文献综述。

二、构想论文的主体结构,
即论述框架和论文体例。

三、收集论据:田野考察、口述访谈、社会调查,

以及相关学者的民族志或研究论文。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